教师反思的过程经历“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四个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0篇高三语文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外国语言学;教改;探索
反思性教学源自西方,后被我国引进,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相关学者和研究部门也对国内的反思性教学热进行了细致的实践和调研。从发展教学实践和提升教学理论的角度上说,反思性教学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同时反思性教学也可以对外国语言学课程产生影响,下面我将具体展开探讨。
一。提出问题
因为处于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中,教学实践和语言学输入理论出现了互相排斥和矛盾的现象,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储备的语言学知识无法融会贯通,这也是我国外语教学的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关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国内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重点进行外国师资培养工作。比如应用语言学和外国语言学研究生专业,就是有针对性开设的,然而高校只是看到了积极的一面,忽视了其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侧重语言学理论的系统性,忽视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导致很多学生只能死记硬背,领会理论知识,无法观察到外语教学实践中应用语言学理论知识的真正作用和意义,无法用自己学到的语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具体来说,有机结合师资培养课和语言学理论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激发研究生对于学习理论的热情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要注意,把语言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整合,对实践的过程进行细致的反思,把反思性教学作为语言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二。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内涵
反思性教学即我们提到的反思性实践,它是近年才在教育界兴起的教学实践活动,被称之为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最为有效且现实的手段,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反思性教学也是文化在教学中的一种真实反映,可以促进教学主体逐渐走向自觉化,是教学主体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学会学习和学会教学的有机结合,让教学实践更加的科学合理,帮助教师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反思性教学可以从对教学活动的描述和思考中,明确教师的目标,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也可以让他们赶超过去,激发出发展事业的潜在能力。在对之前的技能,经验和观念的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评估,也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反思不只是指对一个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也包括对师生在教学中构建的制度和结构的思考,反思实践是可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由此可见,培养出一批有批判特点和批判能力的反思型教师是反思的真正目的。要想实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把理论研究成果有效的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三。探索反思性教学
根据我的主观理解,教法课程是用来解决“怎样”问题的,但是语言学教学则是用来解决“什么”和“为什么”的相关问题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教学技能和教学法教学,主要是教育学生怎样进行组织教学;但是和语言学有关的教学课程,比如通常说的应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则主要是负责解决教学里的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但是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研究生在学习中o法在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中间建起一个沟通的桥梁,导致他们无法把所有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不只研究怎样的问题,也要研究外语中的为什么和什么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好的掌握教学技能和教学过程,顺利展开他们未来的教师生涯,成为一名优秀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师。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反思性教学的作用,努力把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四。分析语类的过程
对语类的分析过程进行反思,实际上是把学习纯语言学的过程转换为学习语言教学的过程。
(一)输入语言学理论知识
初期为了研究语言学,给语类的定义是描述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语类分析,讲解分析语类的具体方法,可以从对比的角度进行,与此同时,给学生推荐一些可供参考的材料。
(二)挑选语料
根据复旦大学的《大学英语》和其他机构编制的《新编大学英语》的内容,从中选出五个科普类的文章,然后寻找五篇网上的科普类论文。不管是论文还是文章,他们的主题都是保护环境,以此来满足语类分析的研究目的,避免受到被跨学科这个因素影响。
(三)分析语类
分析语类的时候,要从下面这些方面进行:第一,分析具有标记性的主题;第二,分析语法主题;第三,使用的语态和时态;第四,分析缩略语
(四)结果和讨论
通过分析这些文章和论文语态,我们可以发现,语类不同,语言特征也不同。科研类的论文重点探究过程,科普类的文章则重点分析对象,而且这两种语类面对的读者群也是有差异的。通过分析缩略语可以看出,对比于科普类的文章,研究论文对于技术背景和知识背景的要求更高。
(五)给外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通过上面的讨论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种类的关于科技方面的英语文章,它们的本质也不一定是相同,同时也存在语类差异,教师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种差异性,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的认知和应用。另一方面,这也给教选择阅读材料和教材提供了借鉴,举个例子,科普文章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它是要要求的,只适合那些没有技术背景,但是有阅读能力的普通读者,不能把这类的文章当成学术论文的典型范例。
综上所述,我国的外语教学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一直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师资综合能力无法满足教学发展的要求等现象,虽然相关部门和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改善这种状况,还是无法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外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必须把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且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和经验积累,努力让培养出的学生知道怎样把自己的积累和所学,应用到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反思性教学的作用,提高外语教学效果,给社会培养出一批反思型的全能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高中;课堂反思;探究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在教育教学上的改革在不断深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加以改变,老师应该养成科学反思课堂教学的习惯。通过回顾、反思和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经验、查缺补漏,不断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改正教学方式,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果,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新课标为背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这样的目标下,新课标进一步规定了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推崇反思性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把现代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动。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自我教学意识、进行必要的自我批评。让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逐步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来说,是提高其综合能力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选择,同时,教学反思还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2)通过研究教学反思,解决教师难以把理论知识很好的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寻找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纽带。把经过反思得到的理论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也要不断的进行归纳和总结,实现理论的进一步提升。
(3)从整体上推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既可以指向个人也可以指向团体。通过团体教学经验的交流,每一个人独特的教学经验都可以拿出来与他人分享,同时也可以借鉴他人有效的教学经验。
二、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笔者调查了200名高中语文教师,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1.高中语文老师课堂反思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提升
在调查的200名高中语文教师中,大多数老师都能够进行课堂教学反思。有93%的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反思极为重要,仅仅有7%的老师认为没必要进行教学反思。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大力的开展课程改革,高中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但同时,笔者深入的调查了课堂教学反思的态度,反映出需要进一步加强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表示积极的进行教学反思的老师仅仅占调查总数的16.7%;对教学反思的兴趣不是太大的老师占10%。更有3.3%的老师表示自己教学反思的非常不积极。调查结果表明,需要提升高中语文老师课堂教学活动反思的积极性。
2.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较为零散,不够全面
应该有比较丰富的课堂教学反思内容。老师可以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心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为基础,全方位的开展反思活动。然而,在笔者的调查中却发现高中语文老师课堂教学反思片面化的问题。高中语文老师在开展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有11%的老师重视教学过程;32.3%的老师偏向于重视学生的课堂表现;11.3%的老师仅仅反思自己的备课活动;17.7%的老师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也有近三分之一的老师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或者状态。调查结果反映出很多的高中语文老师在开展教学反思的时候没有丰富反思的内容,仅仅重视反思某一点,忽视了整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对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方式的完善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3.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的形式单一
通过笔者的调查还可以发现,高中语文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形式过于集中,有93%的高中语文老师采用攥写笔记的形式进行反思。同时,笔者还发现,撰写的反思笔记数量在某些学� 实际上,课堂教学反思并不仅仅局限于反思笔记这一种,其形式和方式比较丰富:录像、笔记、观摩、交流等等。这种单一的教学反思情况,不仅在教学反思上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更让教学反思成为一纸空文,成为一种形式,课堂教学反思背后的真正价值没有被开发出来。
三、促进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建议
1.形成教学反思的有效机制
在国内现行教育体制下,学校领导重视老师的教学反思很有必要,同时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对应的奖惩措施,保证激发高中语文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创造性。
2.在理论和实践上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反思
要想达成这样的建议,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通力合作,有效的综合各方之力,联合研究教学反思的人员、专家以及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线语文老师,深入学校、课堂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活动,让每一位老师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从整体上提升课堂教学反思的水平。
3.为教师创造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充分的条件
学校应该为老师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仪器,如多媒体教室、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在先进设备的辅助下,老师可以记录并观摩自己的教学活动,让教学反思更具针对性。笔者在和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进行谈话的过程中,她意味深长的说道:“我去其他学校听课后也曾经幻想着在自己的学校也能够进行公开课,录制下自己的教学过程,深入的研究自己的教学课堂,然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允许,没有能力提供需要的设备,想要做到这些太难了。特别是对我这种普通的老师而言,几乎没有机会。”所以,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而言,学校的设备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为课堂教学的反思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
综上所述,随着国内在大力的倡导素质教育,高中语文老师的课堂反思意识、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这样才能达到课程表规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这也需要学校、老师、教育主管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朝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陈琼。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探究[J].语文建设,2013.
这是第二次带高三的语文。记得第一次,也就是三年前,好像那时教学用的材料多是领导选择印制的,学生手头没有答案,老师手里有答案,学生没有靠头,只有做,做不对,我们可以再讲,好像就这样过来了。那时我正在相亲,谈恋爱,预备结婚,所以没能在教学上付出全力的思考。学生没能吃上我的喜糖,因为他们一毕业,我在暑假结婚了。新的高一在寒假之后就吃上我的喜糖了,那是生孩子,所以您看我连结婚生子都在假期进行,唯恐耽误了正常的教学工作。这样好的教师,哪里找,可现在这小子正处于可怕的职业倦怠期。
这次带高三,情况有很多变化。有手机的学生更多了,对升学有信心的学生更少了。资料有答案,学生反而懒得做。
先说有哪些因素在阻碍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萧伯纳曾说:学校并非学习之地,为什么最应�
虽然也在提倡分层次作业教学,如何实施?特别是语文的作业,基础知识部分,如何分层?作文如何分层?无论如何分层,作业不是自留,就几乎是在被动地学习;老师布置作业,不可能出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在老师指导之下的自留作业,或许才是出路。
同样,老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也不能用那一张僵化的教案纸来束缚。填写复杂的教案纸,就是在束缚老师的自主性。
教案和教学设计最好,不定量且形式多样化,比如把教案纸换成比较好的笔记本,老师可以随意记录整理教学预设反思等。老师会珍惜这个教学成长记录本的。而不像现在的教案纸,几乎没有保留的价值。而且这个笔记本,书写的多少不要做量化。然后结合电子教学设计、电子资料档案袋等。老师的备课还可以就放在教材和习题册上,特别是教材更换少,更是可以反复使用。
师生只有获得了真正的自主性之后,才能投入地工作和学习,有意义的工作和学习才有可能发生。不是一定发生,因为师生获得自主性,也可能去用自由时间做别的事情了,这就需要进一步想办法。
其次,教育的根被挖掉了。
什么是教育的根?儒、释、道的传统文化是教育的根。教育成了无根之树,无源之水。现在的教育在给孩子灌输生存竞争和成功学,激发的是物质享受的欲望。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有真诚和智慧?同事之间在竞争,学生之间在竞争,很难产生真正的合作。老师很难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学生只是付钱雇佣了我。
最后,不读书,不集中学习,很难有探究性的学习。
比如文科类学科,语文、政治、历史、地里,作业应该主要是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特别是在高一、高二阶段,应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养成阅读习惯,而不是做题习惯。学生爱上阅读,会阅读,才能慢慢学会思考,才能逐渐产生探究性学习。我们的学生,应集中培养他们在某一个感兴趣学科的信心,由自信产生更多的自尊需求,然后以点带面,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就像华德福的教育,他们这一段时间集中学习数学,有一定明显的提高之后,再放下学习别的科目。
一、现今小学高段阅读课堂教学的反思
虽然饱受“低效”的指责,但不容置疑的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尤其是阅读教学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突围之路的孜孜探求。尤其在新课改以来的这些年里,阅读教学的改革更是掀起了一个个新的浪潮。但是,在最初的激动与沸腾渐渐平息下来之时,回顾我们的课堂,反思我们的做法,却往往不由自主地看到这样一些现象:
人教版教材选文的理解难度本来已较之以往上了不止一个台阶;而在当下一些经典课堂上,其教学内容体现出来的教师对文本人文要素的开掘所到达的高度,可能已经超过了一般文学研究人员在做专业研究时的高度。这种高度令广大听课者耳目一新,同时又不免生自惭形秽之感;于是便以为课堂要上档次,就只有在内容的深广上下功夫。但是,在面对那些可能连大学生都觉得似是而非的学习内容时,我们的小学生怎么能不茫然而至晕头转向呢?更何况其中不少问题是刻意为之,不可也或根本没有必要弄明白的。
当下许多课堂对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实在是拙劣并到了滥用的地步了。一堂课被这些拙劣的模仿占据了大量的时空,教学效率怎么可能提升上去呢?
二、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凸现语文意识的策略例谈
语文教学有效性,取决于教学中语文意识的凸现程度,取决于对文本语言现象的敏感程度、开掘程度,取决于学生语言表达的发展程度。那么,当语文教师在具体面对一个文本的时候,应该如何紧紧把握住“语文意识”的缰绳,立足语言,开掘语言,实践语言,并最终发展语言呢?
1 筛选目标,凸现课堂中语言要素
要凸现语文意识,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就变得很关键。我将《大自然的文字》的教学目标拟定为以下三项:(1)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了解大自然文字的内容;(2)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学会用文中的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大自然的文字;(3)感受作品特点:条理清晰,前后呼应。
分析这三项目标,可以发现,它并不是按照课标给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来制定的;而是将三维目标整合在一起,以递进的形式,将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三维目标本来就是统整在一起的,共同起作用的,人为地划分开,反而会使制定好地目标失去对课堂教学的直接指导和反馈作用;同时,语文意识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对文本语言的关注,对学生语言的发展,而上面拟定的三条目标或多或少都是与这一点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从教学目标的拟定开始,就已经凸现了语言要素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
2 举一反三,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
低重心课堂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通过模仿、操练等形式,一点点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被指为无效?在与其他学科,特别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数学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对算理、数理的掌握,强调每一个学生必须弄清“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语文教学中,往往展现的只是一个结果——“我的理解”、“我的体会”、“我的作品”,而且还往往以一鳞片爪的零星话语呈现,缺少一个完整的思维流动的过程。其结果,就是我们的学生只会散点式地思考,追求灵光一闪的领悟,而没有真正形成完整有序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学生的语言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笔者一直在研究实践如何在课堂中教学学生思考的方法,而采用的做法,则是以提供支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逐步尝试有序思考、掌握思考的方法、直至成为一种习惯,熔铸到学习能力中去。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07.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习惯养成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主成长的核心因素和动力源泉,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得益于良好的反思习惯的养成,常态化的教学反思能促进一名教师的快速成长。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习惯是指顺利完成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常态化反思性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培养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和习惯的有效方法是提高理论素养、实施反思行动、养成反思习惯。
1 语文教师反思习惯养成的必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 = 经验 + 反思”。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有三个途径:学历提高、培训学习和教学反思。其中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因为它是教师内生的自觉的行动。西方教育界有一句口号:让教师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需要反思的问题,如果语文教师未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具备较强的反思的能力,就会迷失方向。
2 反思型语文教师的一般特征
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简单回顾,更是对已经发生的一段教学历程进行批判性、生成性思考。并通过这种批判性思考,明确教学中的得失,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反思型语文教师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2.1 敏于思考。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喜欢质疑,勇于提出并能试图解决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两难问题。反思作为自我认识和实践,只有以自我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基础和前提,才是有效果的。比如怎样处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如何处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关系?怎么对待学生个性化阅读成果的问题等等?
2.2 勇于实践。能有意识地将自己学习的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运用到解决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这些理论的科学性和方法的有效性。
2.3 立于现实。能密切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并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大力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并有效地运用这些课程资源开展语文教学。
2.4 敢于创新。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接纳不同的观点,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能积极参与语文课程建设。
2.5 专于工作。能够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能够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甚至激情,工作时身心高度投入。
2.6 积极发展。能够积极主动地为促进自己的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而努力学习、大胆实践、着力创新。
3 培养语文教师反思能力的策略
我认为反思型语文教师的培养策略主要包括:理念先行――行为跟进――习惯养成。
3.1 更新理念策略――理念先行。
科学理念是实践行动的先导。教育理论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要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学习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要增强反思意识、提升反思能力,就必需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教师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
3.2 改变行动策略――行为跟进。
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关键在付诸行动。
3.2.1 保持教学敏感态度。要以辨证的理性的态度看待自己和同事的语文教学实践特别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之中的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实施新课程之中非常强调的小组合作语文学习和小组探究语文学习等问题。
3.2.2 坚持进行反思总结。
教师反思可以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进行。反思成功,主要是反思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反思失败,主要是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失误处或值得改进处。教师完成某个语文教学任务,实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三维目标之后,一方面需要以科学的理性态度和方法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观念理性和相应技术理性的结构体系,这自然必须对自己已有语文教学行为和已经养成的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留好的行为习惯,改进或摒弃不良的行为习惯。
3.2.3 坚持记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实际上反映了教师的发展轨迹,记录了教师的点滴进步。通过记录教学反思,可以不断地积累教师专业发展的素材,反思得失,寻找良策,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也达到了深化思维、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目的。
3.3 培养习惯策略――习惯养成。
3.3.1 培养善于反思的习惯。
语文教师在牢固树立并充分利用反思促进自身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理念的前提下,就必须努力践行自己的教学反思行为,使教学反思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最终养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3.3.2 培养勤于笔耕的习惯。
关键词: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 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教师而言,主要看有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兴趣、意识、习惯等产生积极影响;就学生而言,主要看是否在教师的作用下有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否开展了相应的语文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主体间的精神沟通,教师有根据自己对“话题”的独立的感受、体验、理解并独立组织语文教学的权利,同时学生也不是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倾听、感受和理解教师对“话题”的感受和理解,进而做出分析和判断,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在这种情况下,最适合实行“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源于《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举一”是老师的教育行为,“反三”是学生的感悟能力,“举一反三”是教师追求的课堂教学效果。孔子重诗教,据《论语》记载,他曾称赞过子贡能“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指举出一件事,就可以触类旁通,类举出许多同类的事理来。用在教学中,即通过开导、启发的方法,教会学生经常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顺着自己的思路解决问题,逐渐做到一通百通。老师讲例子,讲方法,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多动脑,多思考。老师讲得少(举一),学生悟得多(反三),应当是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效果。目前一些学校仍然是“填鸭子”式,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少,从而造成“少、慢、差、费”。如何通过“举一”,使学生能够“反三”,是语文教师要研究的课堂教学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举一反三”,我认为可以以课本为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语感,习得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创造性阅读能力,即“举一”;以《语文读本》为课外阅读材料,用课堂所学的方法作指导,扩大阅读,逐渐增加积累,发展创造性阅读能力,即“反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有提高。
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主要不在于老师授予,而在于学生历练习得。“文字之佳胜,正贵读者之自得。如饮食甘旨,衣服轻暖,衣且食者之领受,各自知之,而难以告人。如欲告人衣食之道,当指脍炙而令其自尝,可得旨甘;指狐貉而令其自被,可得轻暖,则有是道矣。”(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对于文本的解读是个性化的,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质疑、探索、创新等形式来获得,自求自得,教师“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以求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举一反三”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还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营造激励性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后,才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激励性的教学环境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营造的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精神活动之“场”。在激励性的环境中,学生应该有安全感,不必担心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幼稚而遭到嘲笑和训斥,敢于质疑,敢于与人交流。兴奋感,在于质疑、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成就感,在于提出的想法和问题是独特的、有价值的并受到重视和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联想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文素养都得到提高,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2、选择合适的教学内� 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最适合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呢?关键是要在学生心理图式的“最接近区”。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与主体的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相容时,主体就会调整或拓展原有的图式顺应他们。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不是选择主体可以“同化”的教学内容,而是选择“最接近区”的,需要学生调动心理图式去顺应的教学内容。只有当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图式极不相容又最接近时,学生的心理图式必须通过调整、拓展以顺应教学内容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语文的目的,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反思,大学英语
一、反思性教学的理论认识
反思性教学,又称反思性实践,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在他的著作《How We Think》(《思维与教学》,孟宪承,俞庆棠译)中指出了反思(reflective thinking)这个概念,论述了思维与教学的关系。后来的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反思性教育理论,如舍恩(Schon,1983)提出,实践者的教学提高不是依靠外在研究而是在于对自身行为和内在知识的反思,这种反思的目的是服务与行动,发生在行为之前、之中和之后。瓦利(Valli,1997)认为反思性教学是一个教师经历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从逻辑推理技能、仔细判断到支持反思的过程。贝利(Bailey,2001)指出,反思是一种对个人行为和场景进行检验的能力,目的在于促进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思考能力,最终实现行为令人信服。我国的学者对反思性教学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熊川武(1999)认为,反思性教学是借助行动研究的群体反思的教学,是一发展教师为直接目的的教学,是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和理性的教学。教学实践合理性是教学实践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教学实践合目的性是教学实践各要素按照教学人员的预期目的相互作用的教学特性。教学实践合规律性是教学实践各要素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及思维规律相互作用形成整体效益的教学特性。必须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起来。
如何实现反思性教学实践?熊川武做了以下阐述:第一,反思性教学主体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以主体间性为基础。主体间性是特定主体合理表现自身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达成理解的主客观统一性。主体间性要求特定主体有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行为。这种行为借助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角色扮演等再现反思性教学主体合理性。第二,反思性教学目的合理性。教学主体要明确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的需要。通常,教育目的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教学目的在教学计划中恰当定位,与教学客体、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协调一致。指导教学主体行动并转化为教学结果,从而实现自身的合理性。三是反思性教学的工具合理性。努力建设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一体的实践工具。
二、反思性教学的教学实践
如果反思只停留在表面而缺乏教学实践,对教师和教学起不到任何作用。反思性教学的结果是教师的“新的理解力”的形成。新的理解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改进了的采取反思行动的能力;第二,改变了关于课程、教材或教学等领域的信念;第三,进一步澄清了教学什么更重要的态度和价值观;第四,改善了的教师的情绪状态或品质。总之,新的理解力是教师得到提高的标志,为解决现实的或未来的教学问题打下了基础(V.K.Laboskey)。
反思性教学一般经历三个阶段(Laboskey)。第一、确定反思的情景和内容。在这一阶段反思过程启动。教师通过多种途径重新审视教学情景和内容,根据课堂效果和学生表现发现教案、过程设计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第二、针对问题思考解决途径。第三、总结归纳。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规律性和普遍性,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验证改进。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语言交际特点,决定了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反思性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对英语教学的反思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实现:
1.教学日志。教学日志记录的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对问题的思考、受到的启发和对之后的教学指导,并不是简单的过程记录或者教学小结。坚持记录教学重点,能够把反思发展成一种习惯,变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日积月累,能对教师和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2.教学影像。观看教师个人的教学录像能从客观角度真实反映课堂实际情况,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进行客观评价。真实情景的课堂能激发教师的自我意识觉醒和反思,重温并发现课堂上存在的不足、授课指导等众多环节中的优缺点。通过教学录像、录音的科学分析,比如同行评价、专家评价、数据模型分析等,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是教学反馈的一个有效途径。
3.学生评价。由于教学主体是学生,反思性教学还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程他们的反馈是最真实有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和意见,对英语学习的看法、态度、学习动机,对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评价等,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第一手信息,同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习惯,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由此可见反思最终能够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师能力。通过教学日志、教学录像、教案记录、同行反馈、学生反馈、专家反馈等渠道,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参与效果、教学整体效果等进行反思,对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各个环节进行自我评价和检测。
三、对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的反思
根据对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日本四个国家的英语(二外)教师能力标准的研究,我国英语教师的能力要求和发展由于标准制定的模糊性,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及滞后(李翠英,孙倚娜,2014)。外语学习不是掌握交际工具,而是对不同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英语教师应具备四个方面的能力:(1)国际视野:懂得并能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语言文化;(2)语言文化与教学:双语文化知识和教学能力;(3)语言功能与测试: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语言并进行相应的评估测试;(4)人文素养:在语言、文学、文化教学中传递积极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有了这样的标准,英语教师队伍应适时反思职业能力和培训发展。“Live and learn”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适时审视自身,反思自我。思想和意识要跟得上国际形势,具有国际视野,定期进行教师评价和业务培训,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培训形式和内容,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跟得上国内外英语教育的趋势和形式,积极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和文化素养,促进英语教学发展和实现教师个人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翠英,孙倚娜。国外英语教师能力标准对我国英语教师发展的启示。外语界,2014(1).
赖晓琴1、2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信丰县第二中学,江西 赣州 341600)
摘 要:高中语文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水平的重要途径,其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高中教师以及广大教育研究者所探讨的对象,反思性教育运作的提出就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师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本文结合反思性教学的重要内涵,简述了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的具体行为。
关键词:高中语文;反思性教学;课堂运作
一、前言
反思性教学从“反思”二字的字面来看,反思即为重新思考,其思考对象包括了教学内容和教授对象。作为教学活动中主动传播文化知识的课堂主导者,高中语文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经验的丰富、教学质量的优劣都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关系。可以看出的是,近年来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许多不适应当代教育需求现状的课堂问题都显露出来。因此,身处教育第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利用新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反思性教学的运作就是符合了当今的时代潮流,顺应教学发展规律下发展起来的。本文中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对反思性教学的运作进行简述。
二、反思性教学的必要性概述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简述
高中语文作为一门主要必修课程,不仅在高考成绩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越来越成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审视标准。同时,作为母语教授的课堂,也是许多学生从小到大成绩提高的瓶颈所在。语文知识涉及面较广、只是零碎复杂、语法结构多变,需要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进行丰富和拓展的。高中语文反思性教学的运作是在中国素质教育的改革过程中被提出和倡导。面对亟需提高的语文教学质量的问题面前,我们不能再肤浅的应付教学检查而进行应付性的教学整改。因此,本文将从反思性教学内涵层面对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运作实施进行探讨。
(二)反思性教学运作从根上改变高中语文教学性质
新课标的实施使得高中语文教学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甚至是教学性质方面产生了诸多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学方法的落后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以往教学只是教师进行知识的灌输,一些经验的重复和分解。教师权威性的地位让学生有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加之许多教师并未对自身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有过多的反思,导致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反思性教学模式的运作则是要求教师必须将自身的教学过程和成果当做一种认知对象而不断地反思和改进,一改以往语文教师在高中课堂上绝对控制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灵活性的反思性教学运作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性质有了很大的冲击,借助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不仅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更多的关注学生自身发展问题。
(三)反思性教学的运作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反思性教学模式运作的改革对象就是高中语文教师本身,要求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进行反复的比较、总结,并在反复思考中发现教学行为的缺陷所在,在下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过更新和弥补。另外,通过先进理论的学习,高中语文教师能够拓展视野,进行教学理论的升华和提炼,将教学实践作为一种研究范本,对推广和应用反思性教学体系运用给有一定给的积极推动作用。在另外一种程度上,教师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进步。
三、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开展反思性教学的途径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理念,能够指导实践,促进高中语文的教学发展和当代教育界水平的整体提升。反思性教学就是老师对与自身教学目标和教学工具相关的一切问题进行具体行为的探究,并达到教师学会教学和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目标。下面,我们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对如何有效的开展反思性教学进行简要的描述。
(一)合理安排反思性教学内容
首先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教授时,教师应当对当代诗歌和古代诗歌的内容进行区分开来,如第二节的《再别康桥》中,高中教师在讲课之前应当做好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寻求创新的角度来对《再别康桥》的背景、押韵、用词和对现代诗歌的贡献等方面做出解释,引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我们再讲授第二单元中的古代诗歌中也应与这一阶段的课程进行隔离,对大纲的安排布置有自己的把握标准,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教学受阻,使得自身的教学实践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并在教学进行一个阶段后进行反思总结。
(二)及时更新反思性教学手段
根据反思性教学的主要两个层次中可以看出的是,在课堂情境中教学技能的有效性和教学策略使用的合理性上都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授方式有一定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教学方法必须具备丰富多样化和灵活多变的特点,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以往教学手段进行归类性质的反思,哪些教学方式更加适合当代教育的实际情况,哪些教学方法更能够被学生所接受。反思的过程和结果必定会出现缺点和优点,固定周期内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效控制。
(三)采用个别化教授
教师进行理论研究和反思性教育运作最终的目的都是为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服务的。反思性教学不仅仅是让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回顾,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中,建立与教师之间有效的沟通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增加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高中语文教师也不应对一些基础差的学生采取忽视甚至放弃的态度,个别化教学已经被教育界公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有力的措施。
关键词: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279-02
对于我国社会而言,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人们之间进行正常沟通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我国经过几千年历史沉淀而来的文化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所制定的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素质培养要求,例如,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并对教育阶段语文学习所应具备的内涵以及重要性进行了强调,促使语文自身所具备的魅力得以体现。就某一层面而言,新课标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初中语文教师的引导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很多亟待改善的问题,因此,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反思非常重要且必要。
一、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内涵
1.对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教育教学的根本原则有三点:(1)一切为了学生;(2)为了学生的一切;(3)为了一切学生。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常常反思自身是否做到了以上三点。例如,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后,应该对课堂教学过后学生的知识、技能获取情况进行反思;对自身教学过程中,是否贯彻了价值观、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内容进行反思;对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否学会了做人的道理进行反思;对学生长期发展结果进行反思。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这些内容,才能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行动,提高教学质量。
2.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教师越来越难以保证所培养的学生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导致很多教师开始抱怨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教育难度越来越大。很少有教师会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新课改的提出对语文教学方式进行了全面革新,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例如,是否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了充分尊重,是否扮演好了课堂引导者的角色等。
3.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前普遍需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备课件、备学法、备教法、研究教材、研读语文课标以及精心设计教学练习等,这些内容仅属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思想理论阶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将这些内容与课堂实践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验证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因此,教师在课后,需要结合课前设计进行教学反思,针对设计的有效之处进行重点研究,并记录、留存、备用。
4.对师生关系进行反思。古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语文教师要对师生关系给予高度关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无疑是检验师生关系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课后与自己碰面的表现、课前状态、课堂反应、课后情绪等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以此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同感,进而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5.对自身评价方式进行反思。新课程中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以学生学习过程为评价重点,而现阶段,很多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仍是单纯地参考学生的考试分数。因此,教师要对自身的评价方式进行反思,例如,评价标准是否过于单一化,考试分数能否全面反映学生的优点,这种评价方式能否保证学生所具备的才能全面发挥,是否能够起到适当激励学生的作用,等等。
二、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作用
1.帮助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反思,语文教师可以分析、总结现有的教育现象,进而对其中的原理进行梳理与挖掘,升华自身的教学水平。分析、总结过程中,教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困惑,为了解除这些困惑,教师普遍会采取查阅资料、阅读书籍、名师求教等方式,此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还有利于教师结合他人理论与自身思考,进而构建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个性化的专业理念。
2.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或是对比教学目标等方式,不断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可以促使自身的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更加审慎的行动方式,对教学问题予以有效解决,有利于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进一步改进,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与质量,从而保证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3.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识,可以对自身、学生以及教育事业更加负责。良好的教学反思意识可以帮助教师形成一系列优秀的职业品质,例如,严格律己、虚心好学、爱岗敬业等,进而进一步规范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身师德,以此良性循环,最终强化教学质量。
4.革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思想。新课改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的要求更高,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课堂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主体。这种要求意味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情感教育以及技能培养;除此之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也不能仅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参考,而是要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步程度等进行综合考量。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理论与实际,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思想。
三、初中语文教学问题
1.未明确教师岗位责任。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往往兼任班主任,甚至是在一些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学校,语文教师还要担负学校管理岗位职能,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主客观原因有很多,例如,精力分配、个人认知以及学校导向等,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的干扰,导致很多语文教学难以对自身的岗位职责形成明确且清晰的认知。
2.教学过程精细化不足。语文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应通过课程内容准确把握其所蕴含的多维知识体系,例如,思想美、德育美、逻辑美、艺术美以及文字美等,然后通过各种互动工具、教授方式等,与学生之间进行良性沟通与交流,进而实现传道授业。但现实中,很多教师囿于成绩导向原则,导致教学逐渐呈现为功利化以及机械化,精细化以及人文化程度不足。
3.教师的自我评审不足。很多语文教师过度注重学校教学效果考评,因此,教学反思对象多为教学得失。很少有教师会将教学反思作为自身教学实践的行动力,主动地结合阶段性教学成果,对自身的教学活动以及方式进行审查与评估,导致教师对自身的阶段性教育成果认知不足,难以实现自我提升。
四、教学反思改革策略
1.构建多维性综合教学目标。由于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为,其教学目标必定存在多维性。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任务、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素质缺陷、能力,制定该学期的教学目标。此过程可以归结为PDCA循环模式中的P阶段,可以大致概述为:参考上一学期的教学成果,对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进行明确,进而确定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2.精细化执行多维性综合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精细化执行多维性综合教学目标:首先,德育教学。初中语文教学所具备的德育功能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以及应用。因此,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课本内容给予高度重视,通过适宜引申以及发散教育,帮助学生联想历史典故,进而通过故事性教学方式升华为思想性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德育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其次,心理教育。初中语文教学的另一重点目标便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项目标具有一定的不易测量性以及抽象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紧密连接课外读物与课本内容,通过教学媒介,对教学方式进行全面创新,以此提高教、学二者之间的交互性,并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且个性的心理品质以及健全人格。其三,团队教育。团队意识在人类社会中,属于被重点关注的协作精神。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课本内容向学生传达团队意识相关理念,还要通过合理化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及协作精神,例如,小组合作实验、分组辩论等。
3.对教学反思进行持续性改进。初中语文教师在做到上述两点之外,还要执行PDCA循环模式中的C阶段以及A阶段,以此对教学反思进行持续性改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其中,C阶段即工作评价、控制阶段,教师需要不断梳理自身的目标执行过程以及教学任务完成情况,通过对比设定的教学目标,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评价, A阶段即持续提升教学反思阶段,教师需要结合上一学期的教学反思结论,制定相应的改革策�
五、结语
近些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深入贯彻,教育教学出现了非常显著的转变。就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而言,教学反思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属于不可或缺的内容以及环节。只有在教学反思的不断推动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才能促使自身不断实现质变,进而获取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迎春。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1).
[2]池灵巧。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反思[J].文学教育(中),2010,(07).
[3]张瑜。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J].品牌(理论版),2010,(10).
[4]张卫国。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与思考改革[J].学周刊,2013,(11).
[5]王明玉。浅谈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
[6]刘会芹。浅谈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J].才智,2014,(18).
高三是学生高中学习的冲刺阶段,对每一位任课教师来说,高三教学工作意味着紧张、忙碌、劳累,同时也意味着充实、收获和提高。从接受高三教学的那一天起,自己就明白要承担的责任,于是给自己制定计划、暗下决心,一定要踏实努力的走好高三这一年。现在到了学年末,回顾自己这一年走过的路,深感获益匪浅。通过这一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觉得这些是只得好好思考的问题。
一、一味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比例关系;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三、细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1.用好教材,注重双基。学生总是抱怨语文课本对考试来说没用,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对的。教材是一个载体,它包含了高考说明中的所有基础考点,熟练掌握教材就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材又是一个跳板,只有从教材中拓展、生发,就能够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而高考试题正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用好课本我们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2.激发兴趣,提高课堂质量。只有步入高三的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紧迫性和肩负的责任感。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收获。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激发兴趣绝不是一个故事或者笑料就足够的。因此我根据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做好准备。注重知识点与高考说明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变通,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
3.突破重点,注重实效,抓好常规,注重平时积累。
高三的教学工作绝不是高一高二的简单重复,特别是教材的复习,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所突破,紧扣大纲要求,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如文言文教学,不仅是掌握基础词语、用法和现象,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有规律的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系统,这样才能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掌握复习的重难点,从而有效的达到复习的目的。
对于专题专项复习要抓好常规落实。
四、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的创设是高三教学的有效保障。
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整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故人所说的“教学相长”就说明了这一点,教师的“教”影响到学生的“学”,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也会促进教师的“教”,而且师生关系的融洽影响整个课堂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多从自身反思,多与学生交流,以此来促进自己的教学。
其次,同事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可以补自己所短;多向老教师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增加教学经验。而学校整个大环境上从硬件设施上给教师提供更大的便利,采取许多措施和提供很多的教师成长和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都是我们整个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