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小鱼儿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美术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美术课的教学已接近尾声,下面我就这一年的教学作一个反思。
高一从石膏几何体到静物素描再到石膏五官的课程设计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学生有一个从易到难的学习过程,使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较为容易的接受,轻松的学习。
通过这一年有目的的教学,我认为高一阶段的学习主要的拦路虎还是学生的兴趣问题,同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在有适当的竞争环境中有兴趣的学
为了提高学生作画的兴趣,给学生一个竞争的环境,我的做法是把班级分为4个小组,每组由一个学习较好责任心较强的组长管理,同时设立适当的奖惩制度,并且学生的日常表现每次的课后考察直接与期末总评挂钩,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画室卫生变好了,上课迟到没有了,最重要的是差生有人带领了变的爱学习了,整个班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一年的教学让我认识到,适当的管理机制教学手段在日常的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想每位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做点文章,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于学校的一切事物都感到特别的新奇,同时,美术课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发现,但上美术课却不轻松,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不够,课堂行为习惯还没形成。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选择了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是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然后,把进度调慢,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握这些他们喜欢的东西。例如,在上绘画课时,我不是给学生一个题目,规定他们去画什么,而是给学生提一个要求,允许他们大胆的去画、去表现自己的创作思路。并且通过多媒体使学生多欣赏多观察,在每次上课时,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纠正、鼓励;而对一些画得好的学生则进行表扬,把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点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手工课上,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课外寻找内容。当学生看着自己的一件件作品,瞪大眼睛,或许他都不敢相信自己会做出这么漂亮的东西来,一下子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上来了,学习紧张的神经也放轻松了。现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而我上课也轻松了许多,或许这就是“寓教于乐”道理吧。
学生都玩过手影游戏,但未必都知道其中的道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一些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其实都蕴涵着科学道理,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由此活动进入对光源的认识和学习。
课中我首先说出光源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根据概念寻找平常知道的光源,如电灯光、太阳光、激光等。在这个讨论中,有学生提到了月光是光源,针对这种情况,我特别引导学生讨论他们是不是光源,并说明理由。从而再次对光源这个概念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对光源概念的理解后,再进入对影子的研究。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探究在光源的照射下,物体影子变化的特点,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所以活动前,我先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想法,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活动,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这节课中,对于这个环节我感触颇深,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总觉得这三个是实验相当容易,学生应该能很快的完成,并生成实验结论,因此采用了文字提示的形式再加以表述,可是事与愿违,学生完成试验存在很大的困难,实验应注意的要点,实验目的,小组的分工,与我的打算背道而驰,学生有的不知道要画几个影子,有的照射的物体不是很明确,有的实验出现了科学的错误。后来进一步思考,觉得是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图例,使学生明确实验中我们要注意到那些要点,然后再动手实验比较好。
总之,我觉得要上好一节课不容易,需要综合教师多方面的能力,对知识重点的把握、对课时流程的安排、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突发事件等等。在以后的漫漫长路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
反思一:孩子给我的印象
美术课向来都是轻松愉快的课,在一节美术课上,孩子的画都是杂乱无序,乱七八糟。大人看了,往往都会摇摇头,但仔细一看,在无序中又会发现儿童天然的童真,烂漫稚拙的雕琢,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就是这些点点滴滴都足以让大人相信,孩子所拥有的优点,是很多大人所不能比的。所以对每个小孩子,我都非常喜欢和尊重他们的画。
反思二:课堂教学
一节美术课的时间很短,似乎一说就过去了,我很珍惜上课的时间。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都放在美术教学上。有时在课堂的组织上难免会出现无序性的矛盾。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对于这样的情况我都会有机的抑制一下他们。但也不会很强硬的`要求他们端端正正,规规矩矩的坐在那里自己画自己,有时课堂的太过有秩序往往会让他们交上来的画“大众化”。
发思三:教学内容
经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羡慕美术课,因为美术课比较好上,其实不然。现在的儿童给美术老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太难的画他们不懂画,太容易的画他们又不想画,传统的训练又枯燥无味。这其中就需要美术老师对自己的绘画手法进行另一个层次的转变。比如在一节《公园的一角》绘画课上,在一个班示范时,学生说很难。结果学生问题多多,效果也不好。回去后我思考了一番,换了一种简单的手法--画“鸡蛋”法,结果简单的手法画出效果显著的画,学生很喜欢,教学成果也容易出。
“小树需要不断的修枝吸取养分,才能长成参天大树”,面对新课改下美术课堂的教育教学,我着实在不断的反思和实践中探索。处理每节课的教学环节,也是在尝试和实践中,让学生体验美术课的审美和艺术表现。
《吃虫草》是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中的一节。因为我和孩子们都没有接触过这种吃虫植物,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将重点放在学生对吃虫草自然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多种方法表现上。在导入时,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抓虫子”这个游戏让学生活跃思维。然后,以播放短片的形式,了解吃虫草的捕虫过程,加深学生对吃虫草的认识,找到它们的独特之处。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表现各种形式的吃虫草。学生在联想吃虫草的外形时,我尝试让学生到黑板上来画,他们表现的外形确实也体现了吃虫草的捕虫特点,大大的捕虫器用变化的线条补充装饰。回答时,有的说“用折线装饰,是为了将抓到的小虫子紧紧的抓牢”“设计成带盖子的瓶子状,这样虫子就逃不掉了”等等。他们的想象力真是无穷无尽。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在学习中得到成功的乐趣,在学生制作环节中,学生们运用了不同的材料去表现,这种形式的采用,从学生喜悦的表情中就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乐于接受的。但是,让我觉得不解的是,学生的兴趣集中点,过于注重制作表现这一环节。我猜想他们在三十五分里,最期待的可能就是“大显身手”吧。
之后,静下心深深的思索,如果将学生表演吃虫草捕虫这个环节补充上,同时让学生进行“吃虫草捕虫比赛”,评价环节让学生用“小虫子”来投票,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形式的多样变化,必然会让学生情绪大增。本次课学生虽完成了课堂的学习内容,了解了吃虫草的自然知识,体验创作的乐趣,但未收获艺术的享受。也许,孩子们的天性是需要从“玩”中逐渐的渗透和理解知识,过于注重知识点和过分“画蛇添足”都会影响他们“玩”的情绪。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套教材中陶艺系列中的一课。本课课题是“有人脸的器物”,从课题上可以理解成,在器物上用人脸来装饰。这里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器物造型的基本技能,器物成型的基本技法主要有捏塑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综合成型等。学生必须在掌握了一定的器物成型技法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本课的教学,否则在时间上不允许,学生在作品的质量及多样性上无法保证。
在人脸的基本结构方面,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教师无需多讲,对于如何在器物上进行人脸装饰则是本课的重点。首先,本课教材提供了两件古老的人脸装饰的器物造型,旨在了解人类用人脸装饰器物的古老历史与文化外,还间接的叙述的线刻与浮雕装饰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课从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的角度进入新课,首先让学生欣赏中华民族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人脸装饰器物,简单了解其中的传奇故事,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高学习兴趣。紧接着出示现代陶艺中部分经典的用不同风格的人脸装饰装饰的作品图片,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为学生后面的创作思路进行必要的拓展。
接下来就是人脸装饰方法的探究。在前面的陶艺课中,学生已经零零散散的掌握了捏、压、搓、挖、粘等陶艺造型基本方法,了解了泥条、泥球、泥板等陶艺造型的基本语言,所以在方法探究这一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观察分析,主动探究出人脸装饰造型的适当方法,以及夸张变形、美观实用的设计理念。另外,选取的这些人脸装饰的器物作品,除了人脸装饰方法各异外,器物的造型方法也各不相同,涉及泥条盘筑、泥板拼接、捏塑造型、泥板卷曲以及综合成型等多种,这对学生后面的创作思路也有着必要的提醒和暗示的作用,不同成型方式的器物与脸部的装饰方式也有一定的关联。所以选取的这一组作品图片十分讲究。在欣赏的作品脸部装饰中有学生喜欢的,但对其制作方法还不太清楚的部分,教师选择了泥板成型的筒状器物,进行了普遍认为最难的镂空装饰的嘴巴进行演示,剖析镂空的方法、技巧、注意事项以及镂空后的装饰处理等,局部演示讲解后,整体呈现完成了的该作品,并进行必要的简单介绍。选择重点进行局部演示,避免了知识技能的重复教学,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整体呈现,又让学生感受到完整作品带来的美的震撼,全面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的兴趣。
最后给学生提供一个创作构思的空间,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必要的简充满激情的创作,或独立进行,或同桌合作,教师穿行其间,巡回辅导。整个教室都被浓浓的创作氛围笼罩着,没有一丝一毫的杂音。短短的二十分钟之后,一件件各具特色的人脸装饰器物便跃然于每张课桌之上,成功的喜悦充斥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课堂小结阶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同学们之间有秩序的相互评论,交流创作心得,使课堂教学得到再次升华。关于作品的保存与运用则是课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