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可爱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10篇小学教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
《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一首歌颂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的诗歌。全诗共6节,先回忆了雷锋冒雨送迷路的孩子回家的事,回忆了他背送大娘的事,最后写了雷锋精神在今天儿童身上的`具体体现。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在知识上没有什么难理解的。但由于雷锋精神距离今天的孩子年代久远,他们根本就不了解雷锋,不知道雷锋的事迹,只是从老师和大人的嘴里听过雷锋的名字。因此,我把搜集资料做为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多渠道去搜集雷锋的资料,在资料中了解雷锋,以便于他们更深入地认识雷锋。
“读”是本课的另一重点,诗歌以问答形式,从雷锋的光辉事迹写到今天具有雷锋精神的儿童,让人读起来感到亲切自然。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地读帮助学生,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理解文章内容,并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到学习小组中去学习,使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尝到合作的乐趣。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夸夸咱班的小雷锋”一环节,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找到雷锋,明白雷锋就在自己身边,要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让雷锋精神在我们的孩子身上继续闪光。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爱莲说》是一篇杂文。虽然初一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这样的文章,但是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探究“菊”、“牡丹”的内外意义。同时学习如何通过文章的品读、典故的补充、作者的生平入手,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志”,从而感受古文意蕴深厚的魅力,以及千古流芳的现实意义。
整堂课遵循了古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促译,就粗避细,整体感知,体会大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这次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提高。我从课题入手,从三个层面来探究,首先完成对内容:三种花的理解;然后明确作者情感:为何独爱莲;再到通过文体理解:作者通过爱莲表达什么?思路清晰了,内容添加资料后也更为丰富了,但是容量的增大,让七年级的学生有点应接不暇。原本我在学案上还涉及了一些方法,希望学生能积累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但是课堂上仅仅只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深入,无法再有另外的拓展。
真正明白教学设计应该先从学生学情入手,而我在设计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自己想要教给学生什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阅读速度,之前也没有给学生时间来消化。课堂上的知识链接,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应该将其放在第一课时后,作为佳作让学生先读、思考,然后利用早读课,帮助解答疑难,才能有更好的生成。课堂教师的语言,其目的不在于华丽,而应该起到的是简明扼要的点评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展示。
一堂课都有开始,都有结束,每一堂课都有值得欣慰之处,也有遗憾,我会深刻的反思,不断的提高,让自己在衷爱的教育教学这一百花园中能吐露一片芬芳。
上世纪末,为了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国家将师范教育全部纳入了全国高等教育系列,完成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转型。小学教师培养开始了由中专层次向专科、本科层次转变。在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开始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性,使其具备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成为各个高等院校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以强化“师范性”为基本特征的中等师范培养模式逐渐边缘化,小学教育专业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的泛化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品格。这种变化反映在教学上就是理论教学备受关注,而实践教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局面带来的后果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与小学的实际需要渐行渐远。因此,当下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的现状,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概念界定
高等师范教育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理论教学,一个是实践教学。所谓理论教学,即通过理性的灌输与启蒙,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实践教学则包含了各种技能课的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教育科研、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
由于教育是实践应用性专业,需要经过“临床”实习,在师范教育从三级培养体系转变为二级培养体系,其内涵扩展为教师教育并走向专业化以后,实践教学在教师教育专业中已经成为与理论教学并驾齐驱的教师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的改革成为当今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关键。
二、实践教学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在师范院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大大提高师范生教育能力,并能让高师学生步人工作岗位后,更快向教师这一职业角色转变。具体表现在:
1.强化专业意识,培养职业情感,树立职业信念。
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首先要学生能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体验教师职业的平凡与崇高,在内心深处生发出对小学教师职业的深厚情感,树立为之奋斗的信念。这种心理上的准备显然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所能赋予的。从康德开始,情感和信念就被从知识论的范畴中排除出来,归属到实践范畴中。所以要想完成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心理准备,实践教学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途径。
2.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理论教学是从课堂到课堂、书本到书本,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专业知识。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这方面得以大大改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能构成一个整体,即组成为知识群,成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彼此分离、理论脱离实际的知识。
3.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技巧,丰富个体的实践知识。
单纯依靠传授现成知识而不发展知识,是培养不出所需人才的。优秀的教师或者有经验的教师,绝不只是现成知识的说明者,而是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对所传授的知识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解释,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丰富个体的实践性知识,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智慧。正是理论化的系统知识与个性化的教育智慧的综合,成就了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征。
4.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师范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性工作。实践教学不仅是教育能力和技能形成的一种手段,而且还是未来教师获得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践教学,师范生的认识建立在内容丰富、实事求是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在参与教学实践、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对高校师范生的培养确实具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现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
三、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现状
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从目前来说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从观念到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较少,时间安排较晚。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仍然仅限于一次突击性的教育实习以及为数不多的教育见习和参观,教育实习构成了教育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这往往又都是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中的一个月来进行的。师范教育课程计划安排也遵循着传统的做法,即倾向于一个个顺序安排师范教育的不同部分:普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实习。这等于向学生示意理论学习与实习是两项有区别的活动,从而维护了以“模仿”为主的培训模式的教育实习的原始观念。这种做法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和教育实际相结合。因为这种安排背离了教育实习对实习生来说的另一重要目标——为他们提供在工作中反省、检查、修正自己所掌握的完成教书育人职责技能的机会,直接后果是即使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发现了问题,也只能带着这些问题走上工作岗位。此外,由于学生从未进行过其他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也给教育实习带来不少困难,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也不利于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不够周密。
随着大学扩招,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是采取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学校,在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管理上存在着很大漏洞。模拟教学也往往只是给学生一部分内容,让他们去挑去讲,而缺乏模拟前的详细指导及讲完后的深入探讨,往往使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3.教育实习时间短、范围窄。
作为教育实践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实习在我国师范院校中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实习太短,内容形式单一,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目前我国实行的集中实习时间6—8周很难保证教育实习的良好效果。其间,只能让实习生讲几节课,配合班主任做一点工作,较好的还可能主持一次主题班会或团队活动,而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等等,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育实习难以帮助实习生对教师职业活动获得全面的了解,也难以实现教育实习对实习生的一个重要目的——精确与巩固理论知识,获得教师职业所需的技能技巧。因此,实习时间不充裕,与不断扩大的教育内容及不断提高的教育实习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成为现阶段教育实习的一个致命弱点。
4.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来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教育实习基地。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多数是在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而缺乏被美国教育界称之为“入门学校”的那种教育实习基地。大多数院校是“扫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教育实习主要以“学院为基地”,而不是以“学校现场为基地”,与小学关系疏远,难以与其建立一种共生关系,并结为平等的合作伙伴,使教育理论缺乏生长成熟的土壤,学生更难以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体验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缺乏科学的指导。
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指导教师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以获得稳定的教师职业技能。目前教师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指导总体比较薄弱,这既有管理上的原因,又有教师自身的原因。相对而言,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比较“外露”,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对学生训练能够提供良好的指导。按理说各科教学法在训练技能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因为它与学科专业、实习有直接联系,而且课程又是各系自己开设。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与“法”中无“法”的课程自身相关,也与教“法”者不懂“法”有关,有的学科教学法教师甚至从未教过小学,这哪里还谈得上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其他各科教师头脑中毫无技能训练的示范意识和指导意识,是高师院校中比较普遍的问题。
6.缺乏严格的考核。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第四条指出:“高等师范学校要从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高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它对四大部分训练内容(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核分别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实际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其他训练内容的考核有的学校恐怕连细化的考核标准都没制订,更谈不上严格考核了。考核本身具有评价、激励、反馈等功能。通过考核检验师范生职业技能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评价高师教学工作成效;通过检验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们加强技能训练,同时也促进高师教学改革的深入。可是我们未能做到严格考核,几乎使这些功能丧失殆尽,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四、开展有效实践教学的策略
1.加强高等院校与小学的校际联合,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
实践教学存在的种种积弊,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高校与小学之间存在隔阂,没有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使实践教学的开展失去了赖以展开的平台。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大学教育系(或教育学院)与当地中小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养新教师,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开展合作研究,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参与合作的中小学称之为专业发展学校。这种学校强调与当地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也应该在高师教育和小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实践教学方面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合作,在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指导、学生管理、成绩考核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保证实践教学有序、高效地展开。
2.打破单一的实践模式。建立全程教育实践体系。
传统的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分布零散,没有系统性、规定性,直到最后的集中教育实习阶段才略显规范性,但时间安排得并不合理,太短、安排太后。而连续性、渐进性全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从师范生入校第一天起(包括寒暑假)就实施,涵盖了师范生在校的全过程。同时,它在时间安排上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渐进性特点。先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一系列实践环节(如:熟悉学校环境的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见习、模拟实习、试实习等)来减轻教育实习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精神负担及忧虑感,使他们逐步适应教师职业生活,然后才真正进行实战演习的“教育实习”。
3.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全面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学生的教育实践绝不仅仅是听一两节课、主持一两个主题班会这么简单。实践教学的内容应该涵盖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改变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必须打破旧有的思维格局,站在未来教师的岗位上全面审视实践教学的内容。概括地说,学生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参与性教育实践、模拟性教育实践、观摩性教育实践、研究性教育实践、社会实践和整体性教育实践等8个方面,这8个方面基本实现了对未来教师职业的全面覆盖。
4.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根据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建立严格的质量考核机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这种考核机制应该包括确立操作性较强的质量评估标准、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组织程序标准、建构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系统。通过这些标准的建立,将实践教学纳入严格的考核程序中,以期对教学实践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促进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积极探索有关实践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的质量。
一,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有些地方有脱节之感
在教学环节中,虽然走的是“板块教学”之路,但有些地方衔接不当会造成一种脱节之感,是整堂课出现不够紧凑的弊端。如:最后课堂练笔的环节上,由于所衔接语言不到位,在总结完主题之后,直接要求学生完成这个练习,过渡比较生硬。而且这个练笔的内容属于联系描写的段落,与文章属于说明文的体裁看似关系并不大,所以,给人一种练习与文章脱节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课后也在思考,在保留这个环节的前提下,如果这样处理会不会好一些:
方法一
如果要学生写描写性的文字,可将这个练习移至讲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之后,可这样衔接“阅读完作者对落日景象的描写,请你也仿照作者的写法,描绘一下日出的美景。”
方法二
如果把这个环节放在文本讲授之后,那么应该让学生练习写一段说明文。具体做法是,可结合幻灯片中出现蝴蝶翅膀的幻象之后,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谈一谈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学生不能完全说出来,教师可作提示)。然后根据课文的结构,也仿照写一篇“蝴蝶翅膀的幻觉”的小说明文。
降落伞制作课在设计上突出了“由理论(原理)→实践(制作)→操作(放飞)的过程。教学成功与否,立竿见影。不但让学生学到了有关降落伞的知识(空气阻力的利用,降落伞的作用、形状、颜色、结构、材料),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增强了动手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我要求学生在制作时,必须仔细,在画好伞面之后,进行折叠粘贴,使伞面成为一个饱满的圆形。拉线长度要合适并一样长,线固定在伞上位置要适中,要粘牢等一系列技术问题。降落伞放飞时要指导学生学会折伞,折得好,扔得高,伞打得开,伞在空中停留时间长,放飞效果就好;折得不好,伞扔得不高或伞打不开,放飞效果就差。
降落伞制作活动课特别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如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互相配合,不仅制作起来方便,而且增强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向学生进行环境卫生教育,剪下的废塑料不能乱丢,要扔在指定的地方。记号笔不能乱画等。
3、特别是放飞时,要特别注意安全,不能爬栏杆等。
孩子们有着与科学家一样的好奇和探索欲望,这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对周围的事物偶发兴趣或探索,正因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每个孩子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他们每天都有着千奇百怪的想法,而且勇于探索与实践找出答案。而我们教师不能图省事,去忽略孩子探究的过程,而应该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可塑性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操作,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的态度,使他们逐渐具备敢于设想,敢于尝试,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同时教师也在与孩子的互学互动中得到提高了。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数学学习是发现的过程。通过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各种物体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说出,这样就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中认识,然后,教师归纳出各种物体的特征,学生印象深刻。在这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一年级对于体和形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教材遵循了儿童认知的心理,从体到面来认识形,认识面从体来。而学生在生活中见得最多是体,学得最多的是形,如何让学生正确地建立体的概念,区别体和形,又不超出学生的认知,是一年级建立空间观念的难点,在教学中我通过操作,分别认识体和形,却又将整个单元相互联系,体中渗透面,面中重新认识体。
《口哨与小狗》是人音版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欣赏课,所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朋友。在课堂组织教学方面,低年级的孩子们年龄小,接触的其他方面的知识不如高年级的孩子多,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强。注意力容易分散,随意性大等等,都给课堂组织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欣赏课,更多的是要求孩子们能认真仔细地聆听,并会对音乐做出反映,能对所听到的音乐有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能在反复聆听音乐或者模唱后,对音乐主题有印象。那这就更要求孩子们能紧紧随老师一步一步来,若要完成教学目标,对课堂组织教学的要求势必也更高。针对这些问题,在课堂组织教学上,我作了一些尝试,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与好评,但是通过实践,发现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用一个音乐游戏《我的朋友就是你》来导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走进课堂,同时又对之前学过的音符的唱名与音名做到了巩固复习。用7个小主人的头饰扮演音名,用7个小动物的头饰扮演唱名,将游戏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小动物找主人的情境中,也对接下来的《口哨与小狗》中要关注的人类与动物好朋友的这样一个人文主题做了比较好的铺垫。游戏的用意还是不错,可是在实行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足,我在自己示范了一遍以后,只选择一小部分同学参与到游戏中来,玩了一遍后我就结束了游戏,这样没有让更多的孩子们参与进来,而且给了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感觉,好像刚刚有了热情和积极性,一下子游戏又没了,教学反思《六月份教学反思》。通过反思,我认为游戏可以多做几遍,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亲身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还可以变换花样玩,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小动物找小主人,还可以设计在找到小主人以后,7对小朋友,按照老师唱的音阶的顺序来排排对,或者老师来随意点唱,唱到哪个音的时候,代表那个音的那组小朋友就做一个动作等等,这样或许会使得游戏更加丰富,孩子们的积极性也会更高。而不会有戛然而止的感觉。在游戏中还有没注意到的是,游戏结束,如果能够做出更多鼓励的评价,孩子们的积极性会更高,对之后的课堂教学会更有利。
《口哨与小狗》这个管弦乐曲的素材,我认为是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孩子。音乐的主题鲜明,色彩明朗,情绪轻松愉快。对于这个新课教学,的教学目标设定得也很明确简单,在听赏管弦乐曲《口哨与小狗》的活动中,体验轻松、愉快的情绪,并能用形体动作随音乐大胆地参与表现,晏敏老师之前给我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给低年级的孩子们听赏音乐学生听音乐是玩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但是他不一定要死板地知道这段音乐是什么,音乐本身的不确定性,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展开想象的翅膀。
虽然在教学组织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抓住孩子们由于年龄小,单纯天真,想象力丰富,表演欲望强烈等等这一些优势,都有利于教学设计的展开。课前和课后,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怎样使欣赏课堂活而不乱?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是有一些遗憾,尤其在教学设计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随着音乐动一动,由于音乐本身的情绪的感染,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从座位上下来在教室里面模仿小狗与主人散步的情景,孩子们在用自己的表演来展示自己的想象,这样很好,可是整个课堂就显得有些“乱”。那怎样让孩子们即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音乐中飞翔,但又不让课堂看上去有些“乱”呢?
通过反思,我发现还是自己的组织教学有一定的漏洞,孩子们的想象都不同,音乐带给孩子们的感受与画面感也都不相同,所以所做出来的表演肯定不会一致,这一点,早之前就应该预料到,要避免孩子们为了表现听到音乐后就都没秩序地离开座位自由地走动,老师在活动之前,就应当交代清楚,怎样即不影响孩子们发挥表演又让整个课堂有秩序呢?我觉得还是可以设计得更清楚一点,让孩子们首先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和搭档,点一部分孩子出来安老师大致指定的路线表演散步,其他孩子要求坐在座位上轻声哼唱活随着音乐摆动,或者根据音乐主题出现的次数将孩子们分为若干个小组,分组表演,总之在活动之前,一定要交代清楚,提出要求,让课堂组织有秩序,而孩子们也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与想象。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时,我比较注重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发展。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我说你摆”和 “我问我摆”两个活动。两个活动通过情境演示让学生观察。每个活动我都比较注重活动的层次性。
第一个活动是:淘气用四个正方体搭积木,笑笑根据淘气的指令搭出同样的形状,中间用屏风隔开。这样的活动很有意思。一个学生要观察物体的相对位置,并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另一个学生不仅要想象物体的相对位置,还要根据对方的表达来理解这种交流的含义。学生通过观察情境也跃跃欲试。然后按照这样的主线继续展开这个活动:观察情境,了解规则——师生合作,理解方法——同桌合作,开展活动——小组交流,说搭的方法——全班汇报。
第二个活动是一个有点颠倒的活动,笑笑已经搭好了一个立体图形,淘气通过问问题,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在活动时让学生先观察情境,提问“通过观察,你知道这个游戏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说出活动规则。提问的同学要充分展开想象,想一想怎样提问,被问的同学要表达,提问的学生要根据表达去理解、想象。当然学生问的水平有高低,问题又多少,不管学生情况怎样,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交流,思考哪种提问的方法比较好,在比较中筛选,优化提问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都很有好处。
学生通过活动,发展了空间观念。然后设计了各式各样的练习:1、想一想:从正面、上面、侧面各观察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2、数一数图形有几个;3、根据一个要求搭图形,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通过教学,我感觉到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在这节课中,部分学生对于“把立体图形从不同的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画到纸上”的题,当图形的面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时,学生感觉有困难。我在教学时是让学生观察实物,并且是几个很大的正方体,但有的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如果把这个片段作如下的改进,效果可能会比较好:1、让学生自己摆好。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图形。3、让学生观察实物。在观察实物时,在前面蒙上一层透明纸,让学生把看到的形状在纸上的位置画下来。多进行几次。这样对于学生理解从各个面看到的平面形状就更容易理解。
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积木搭拼实物所看到的形状和看图画出从不同方位所看到的形状画出来。由于三年级学生画正方形的基本功不成熟,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正方格本,要求学生在正方格本上画。部分学生对于“把立体图形从不同的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画到纸上”的题,当图形的面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时,学生感觉有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观察实物画,再观察图画中的立体图形进行画。由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欲,学得积极主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也获得了实施新课标的一次成功体验。稳定性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节课,学生学习情趣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课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等途径,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立体图形,并且能够说出和画出从上面、侧面、正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一种学习的过程,使其聪明才智有机会发挥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力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分数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各种数量关系比较难分析、判断,选择一个合适的解答方法,通过我近年来的教学,对这部分知识有以下体会。
1、分数应用题的基础题型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要抓住的就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单位“1”×分率=对应量,包括分数除法应用题,仍然使用的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进行分析解答,所以要把这个关系式吃透,从中总结出“一找,二看,三判断”的解答步骤。找:找单位“1”;看: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判断: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在简单的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中,反复使用这个解答步骤以达到熟练程度,对后面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教学将有相当大的帮助。
2、教学到教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要抓住例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难的两种题型加强训练,就是“已知对应量、对应分率、求单位‘1’”和“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这两种题型,对待前者要充分利用线段图的优势,让学生从意义上明白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量,所以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率。在训练中牢固掌握这种解题方式,会熟练寻找题中一个已知量也就是“对应量”的对应分率。对于后者,要加强转化训练,要熟练转化“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变成“甲是乙的1+(或-)几分之几”,对这种转化加强训练后学生就能轻松地从“多(少)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中得出“是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从而把较复杂应用题转变成前面所学过的简单应用题。
3、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1)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对于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找未知数量对应的分率;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未知的,就用方程或除法,找已知数量对应的分率。
(2)找等量关系进行分析。有许多的分数应用题,题目中都有一句关键分率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一句话翻译成一个等量关系,然后根据这一个等量关系,即可求出题目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3)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分析。有部分分数应用题,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比,然后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答。
总之,分数应用题的学习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我将其以上三点用了六句话进行总结了一下,做分数应用题时,“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则加,比1少则减”。所以只要充分了解教材,了解知识结构中前后知识点的关系,这部分的教学会变得比较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