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以前老是认为一节课顺利按教案完成的课才是成功的好课,但是一年多的课改实践,使我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闪光的金子》一课更使我认识到一节好课的评价在于课堂的生成多少,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充满活力。
苏教版第四册第16课“闪光的金子”写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每上这种课文,学生们大都会无精打采,对课文内容提不起多大兴趣。虽然徐虎就在不远的上海,新闻、各类报刊上也都有他的报道,可孩子就是孩子,总对那有趣的寓言、知识性的童话或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感兴趣。
课上了大半进入了尾声,师总结要让学生从事例中体会到徐虎全心全意、热情为他人服务的那颗像“闪光的金子”般的心。虽然根据自己的教案进行教学学生是能听懂的,能答上来的,但也只是浮于表面。正在我要要想个好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全文时,坐在第二排的一个男生呕吐了起来,边上的几个学生在同一时捂起了鼻子,我看到这情况说:“某某同学身体不好,请大家谅解!”这突发情况我备课时可没备到,这本来就不是能预设的嘛,更巧的是偏偏在这堂课,在讲到最关键地方。我抓住这一生成,不紧不慢地说:“今天课上我们认识了全心全意、热情为他人服务的全国劳模徐虎,那我们是不是也该用行动表示一下呀?”话音刚落,刷刷刷,不约而同举起了大约30几只小手,有几个嘴里还叫着:“我来,我来,我去拿些沙子来。”“我来拖地。”我感动极了,没想到效果这么好,大家这样积极。我随意点了3个男生,我把他们称为“小徐虎”,班上小朋友马上笑开了,笑得他们怪不好意思的。他们利索地开工了,只一会儿工夫就把地面搞干净了,可见他们平时也是乐于为班级、为他人服务的好孩子,不然没那么麻利。在3个“小徐虎”工作时,我便在一旁抓住这一“生成”有情有境的总结了课文,并鼓励学生要像徐虎学习,像身边的“小徐虎”学习。
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也许会缺乏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乱”一些,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如果这堂课按我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学生不仅会感到苦草乏味,不感兴趣,而且对知识点难以掌握。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自由学习的时空,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活泼,虽然最后的局面有那么一点“乱”(热闹),但这一“节外的小枝”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也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
在假期里把教材通了一遍,重点研究第一单元教材。课文不陌生,但是怎样教好需要下功夫。《草原》一课是传统老课文,结合新课标和先学后教的模式,设计了流程。
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开学初就去听课。在听了聂老师课后,感觉条理更清晰了,训练什么心中更有数了。在读熟练课文后,让学生理清条理,再一部分一部分学习。结合训练点,让学生随堂练习巩固。如第一段中几个比喻句的训练,又如,把酒联欢部分,敬酒时他们会说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要求背诵的第一二段及时进行背诵,积累语言。
本课生字按说不难,但是由于刚开学,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记忆生字有些懒惰,导致听写时出错。只好再学习,再听写。刚开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应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发展的强烈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方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那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就应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必须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资料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资料关注不一样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就应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到达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向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向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向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必须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构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此刻,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就应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我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严峻问题,也敢到了自己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重大。于是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对自己在工作中一些体会做一下小结。
一、教学方法要稳中求变
因为单一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就成了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既需要象做饭一样要变换花样,来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格局和习惯,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寻。例如每天预习,需要有一定方法和规律,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生字、词语以及有关作品背景和作者资料,初次阅读课文,是必须掌握。而有时也需要一些变化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时候要求学生把自己朗读最好段落录下来,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人物性格和思想。
二、教学主体要调动激活
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火花。有时我们总是为僵化课堂气氛而很苦恼,其实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不是一天可以培养。新课程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执行者。尤其是现在孩子他们从小接受良好教育,聪明指数绝对超过了我们小时候,如果要是用我们来衡量他们是不行,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能力,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平台。例如:在学习《窗》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设想一下,这个没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美景病人,他会怎么样呢?同学们纷纷去说。有说,他懊悔之极,后来自杀了;有说,他也旧病复发,痛苦而死;有说,他在一次次噩梦中死去了;还有说他后来遇到了一个好医生来这个城市,于是很巧治好了他病,而他后来就用自己所有钱,买下了对面土地,把他建成了一个美丽公园……学生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师想象。
三、教学重点要突出体现
语文课堂要突出重点,体现亮点。其实新课本每单元基本有一个重点,但是每课又有各自特点。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主要是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口技》、《变色龙》、《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余都是小说,而四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运用了对比方法,但是对比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学习。让学生既看到知识整体特征,又看到每一课特点。既要给学生知识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营造快乐语文氛围。例如《孔乙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孔乙己境遇而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或者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已经制成光盘课本剧来感受主人公悲惨命运。《口技》则可以让班上有这方面特长同学去施展自己才能,在快乐同时了解什么是口技。《变色龙》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角色读,然后自己选出最佳搭档来展示给同学们。
四、教学情感要交流酝酿
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情感教育是失败,没有情感课堂是痛苦,让学生能把自己喜怒哀乐,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情感既是教育目标,也是教育手段。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了《父亲》歌曲,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父亲,想想父亲给自己关爱。其实老师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给学生唱,或者让有能力学生唱,这样学生更有深刻体会。我在教学《白杨礼赞》时候,给学生唱《小白杨》,尽管唱没有歌星好,可是学生还是觉得我们老师真行,于是就更加强了学生对老师崇拜,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范围要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社会。如果就语文课本学习语文是永远无法学习好,我们精彩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很小一部分,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语文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在要求统一答案,所以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把思维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提高。要让学生更多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们有了自己思想才能真正积极去学习语文。
语文作为母语原本有它得天独厚优势,可是现在却因为教学课程而变得过分单一,使语文失去了原本应该有活力。尤其是现在语文,由于文言文是固定,是必考,所以老师们在复习时候有时会过多把经历放在一个一个生字记忆,要求学生一个字不差把文言文背写下来,于是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经没有了语言影响力文章,了老师教学重点,也成了学生学习难点。学生苦不堪言。当然我们不否认古人知识广博,也不否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辉煌文化遗产,但是不应真正让它成为学生学习重点,我总是觉得应该是一种人文积累,而不是文字积累。古人东西再好,还是应该去更多发展现在理念。由于有文言文很长,学生又没有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不得不为了考试而逼学生去背。尽管考试时就是那么10分左右题,可是面对一分也不能少考试来说,对于关系着学生命运考试来说,总是不能忽视,所以成了一项负担。对于优秀学生还不是问题,对于差一点学生那简直是如登高峰。
不过,教师也可以分层而论,让学生体会古人语言精炼,可以让学生去积累和欣赏自己喜欢一些诗歌和文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背诵课本上几篇,几首。
六、教学内容要开放灵活
努力建立开放语文。语文是母语原本就是学习其他科基础,是学生将来生活重要交际手段之一。
但是长久以来,各科都是孤立进行教学,学科本位思想太严重了。课程过分强调知识传承,忽视了学生知识联系,以及科目交流和沟通,把自己封闭起来,然后说语文怎么也考不好,怎么回事。当然我们不否认语文考试以往存在弊端,而导致应试和素质冲突。课程过度强调统一,东、南、西、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统一内容,使课程变凝固、僵化,缺少了弹性。
可喜是最近考试出现了科目交融,尽管只是那么1、2分,可就是为了这一点分数老师们会苦心去经营,会努力形成一个教育整体。
有时我们生病时会因医院科室分太细,以致有时生病了不知道要去哪个科室而苦恼。其实我们教学也应该是适当有一点沟通,不要因为自己不是英语老师而不敢说一句英语,不要因为自己不是物理老师而为自己对物理知识浅薄而做解释,其实老师应该是一个多元整体,是一个一专多能结合体。
当然不是说语文课都上不伦不类,但是也不是雷池不可跨越。
语文课堂要打破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实践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让语文课堂快乐融融,让语文不在是学生负担。这是每一个老师和家长心愿。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 “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发展的强烈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 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 “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现在,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摘要:教师必须善于从教学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炼好的教学方式,不断积累富有实效的教学经验。本文从吸取教学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检测与实效等几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语文教师如何加强反思提高教学水平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教学反思;训练目标;达成;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xx)12-0107-01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很容易忽略的一件事就是不重视教学后的实效总结。作为一位有心的教师,每节课之后都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所讲的内容哪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哪些还能讲的更加到位,我们总会有所触动,有所思考,这其实就是教学心得。教师要是在每天课后抽出一定时间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体会和失败的经验予以总结记录,然后不断地反思推敲,提出精华去除败笔必能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
1、反思教学的亮点
所谓教学亮点,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处。笔者曾经有过这样的课堂,初三语文《醉翁亭记》,曾经要求学生背诵全文。不想有学生突然提出想让老师也背诵其中一段,笔者当即声音并茂地将全文一字不差的背出,博得学生的热烈掌声。笔者趁热打铁又将王勃的《序》也背诵一遍,看着学生目瞪口呆的样子,笔者因势劝谕学生学习古人的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因为有些文章确实是千古华章,经常颂之,既能提高语感又能陶冶情操,实为一举两得。笔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给学生一个提示,每节课都应有每节课的出彩之处,只要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画龙点睛之处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何愁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呢。
2、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不同,如理化政生,对即对错即错不存在中庸之道。而有些语文知识至今都存在学术争议,所以即使有教学上的瑕疵也不难发现。如果能把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录下来,并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以作将来改正之之用。同时不断地积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究其根源就会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找到自己最短的那块木板,必能提升自己的整体教学水平。
3、反思教学中的教
北师大附中程翔老师习惯于每上完一节课就会一遍遍的重温教案备课,揣度教学过程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一堂课即使准备的再好,也会有不足之处,这就是所谓的智者千虑必有
一失。语文教师的好课堂就是在不断打磨中炼成的。所以说语文教师都应该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该发扬的发扬该摒弃的摒弃。唯有如此,才能根据自己的反思重新调整以后的教学设计制定更为优秀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反思教学中的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互动式教学应成为素质教育的常态,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语文教师不过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此,语文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那么教师需要改变原来的身份,真正意识到自己再也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中心,而是学生的服务者,是学生的参谋。学生的学困难是什么,什么地方掌握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的拨云见雾,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反思的。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真是需要,语文教师才能有目的的积累自己的课前准备素材,使自己的教学准备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5、反思教学评价
评价一堂课的教学实效高低,在于学生能否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的测试,一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写作。这也就是语文教师需要反思的地方,对语文教师评价课堂实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思维,而应该创新理念,力争用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评价。走出校门,到生活中体验学以致用的真实效果,也是我们评价教学实效的一种新思维新观念新形式。当然,创新教学评价的方式还很多,需要语文教师挖掘潜力体现智慧,只有深入的反思我们的教学评价,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6、反思目标达成
每节具体的课堂教学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有的青年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一般都设计得尽乎"完美'',但往往是用成人的眼光看"世界",脱离了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因此。,每节课后,我们都要反思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如知识目标的重点是否突破,难点是否化解;情感目标的情境设置有没有达到使学生进入"角色"的目的;能力目标的设定是否通过知识目标的完成体现出来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目标达成情况,不断地调整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使之更贴近教学实际,从而使目标顺利达成。除以上几点外,我们还要经常反思我们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容量等是否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反思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错例,记下错例,以错为戒,以错促思,以增强再教时的针对性,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思维、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我。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反思教学中的教育学,反思教学评价与目标达成,就一定能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为以后的
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期坚持教学反思,一定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取得自己教学事业上的一个又一个辉煌。
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割裂的语文教学活动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可是往往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二者单独作为两个部分来进行教学,甚至有一些教师会对二者会厚此薄彼,其实阅读和写作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语文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其实如果想要使学生广泛而有效的阅读,只依靠课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先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在学生的阅读量上有一个具体的要求。首先是泛读,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阅读的书籍不少于20本,这在阅读量上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阅读内容包括了诗歌散文,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等。其次,要求学生精读,指导学生一学期需要精读的作品控制到3—4本,精读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进行。再次,每学期向学生指定一本研读的书目,这个数目就是我们课本上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当然阅读的量是一个必须要求,阅读的时间上也必须有保障,学生在校期间一周要保证有六节阅读课的时间,学生周末回家的时间也要达到4个课时的阅读时间,这样一来,学生阅读的时间一周当中至少有十个课时。
在对学生的阅读有了具体的要求之后,教师会专门制作阅读成果检测,并相应的跟进名著读后感的写作指导,比如初一上学期读《西游记》时,教师会安排学生先读部分章回,然后从人物设定、情节安排等方面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后的写作,《我和<西游>有个约会》《西游之路之我见》等相关的写作安排,不仅进一步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用笔记录了自己阅读名著的心路历程,然后从每个班的习作中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年级里学校中的评选,把这些优秀习作编订成书,在学校召开家长会的时候发给家长,这样的读书成果不仅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赞许和支持,也促进了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素养的双向生成。
阅读是学生对于生活、社会及客观现象的认识,写作是学生们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过程,只有将二者巧妙的结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从最真的心灵体验出发,给予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想,挥洒自如地写,有创意地表达自我个性。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心情将会更快乐,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才会更活跃,真正的体现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滋养学生心灵的学科
『教学课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材分析』: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从、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从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理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的,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依赖性比较强,学习较为被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领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自主搜索,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中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难点: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 掌握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沥经心血目不窥园气冲斗牛兀兀穷年潜心贯注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四、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1、 指导学生朗读
放录音
教师范读
个读
齐读
互评、纠正
2、 合作探究
(1)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 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原文回答)
(3) 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4) 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
(5)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五、小结
这篇文章学的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兼顾西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
1、 读一读,写一写
2、 完成练习二
『课后反思』:
1、 朗读的 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 本人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
来的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重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 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理由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
3、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吧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能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反译并熟背课文;
2、了解衬托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映衬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情景导入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
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初步感受“莲”的形象
2、诱思导学
教师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点拨指导。
1 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2 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3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4 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什么是“说”?
2、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3、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
4、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5、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6、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7、莲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8、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学习合。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理。
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朗读背诵指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
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5、拓展延伸
1 与莲花有关的诗歌
2 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6、课文总结
1 归纳主题(找出中心句)
2 了解本文衬托的写法
本文中,作者除了写莲,还提到了什么花?几次提到?作用是什么?
衬托的两种类型——正衬,反衬
(1)陶渊明爱菊
世人爱牡丹(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与众不同)
予爱莲
(2)菊 花之隐逸者
牡丹 花之富贵者(衬托,表现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莲 花之君子者
(3)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 何人(衬托,感慨世风恶浊,表现作者洁身自好)
牡丹之爱 众
全面掌握文章内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气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风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喻人
菊花牡丹 对比烘托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方法上,并把课堂当作他们能力展示的天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在其中令我不满意的是,不是所以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些学生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找寻方法,促进我和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一、内容太多,课堂太紧张。可以考虑减去课堂环节的“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变之为课外练习;补充资料可以再精简,或只是提到即可,不必全诗朗诵或板书。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二、课堂朗诵不足,在课内完成背诵任务有点难。利用下午自习完成背诵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