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本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拿本课来说,教学片断1中的课前谈话这一部分,正是因为老师进行了充分了准备,所以在后面教学中,对伯牙琴声的理解时,学生才能异口同声,深入理解。教学片断2中,老师从学生的传说中引入课文,讲到课文是这个传说的历史记载,只有五句话,77个字,既“镇”住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片断4中对“知音”内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为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文本有了独到的理解,才能让学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一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指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促进手段。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力求和学生进行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对话。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此外,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还体现在老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上,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是对“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有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课中,有一个学生忘记了钟子期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那个姓钟的人”,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相机提问:“是啊,钟子期确实是姓钟,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结果,充分预习了课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回答“姓伯”。通过老师学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对这一课外知识也加强了记忆。
阅读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大家的课堂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活力无限!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为我们年轻教师提供了这样一次展示的机会。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这回教学对我来说既是一回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
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我发现网上关于这课的资料并不多,大概别人也都在尝试吧。课后我准备把我的资料整理一下上传到相关的网站,供大家参考。
大家看到了我在课上用的课件很粗糙,但是这是我有史以来第一个自己独立做的课件。我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在课堂上学生们听得仔细,学的认真,读得有感情。同时被故事的内容所打动,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古文学习的方法,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不过没关系,这节课虽然结束了,可是我教学文言文的路却刚刚开始,我会继续努力的,尽力使我的课堂变得完美些。
最后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在有生之年都找到自己的人生知己。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这是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虽然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但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
一、创设情景、人文共鸣。
经过反复斟酌,我紧紧抓住“知音”这个情感线索,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1、用传说引入课文,让学生带着“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演绎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个疑问开始聆听教师的范读。
2、教学中,我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用迁移法,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整堂课学生都随着文章的情感起伏而变化,从最初的欣喜到结尾的潸然泪下,可以说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结合自己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了恰到好处的课件,这些课件在理解主要内容上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启发学生。在创设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在想像时播放的优美画面,沙沙细雨声、潺潺流水声、啾啾鸟鸣声,无不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教学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那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不但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而且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可以说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为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在板书设计上我运用绘画突出主题,为了营造“知音之死”的悲剧色彩我又特意在理解这一环节时一步一步擦去,整个黑板由刚才的高山流水的彩色画面到只剩下孤零零的“伯牙”二字。随着我的擦拭课堂上每个同学的心都揪了起来,很快由刚刚的喜悦转成了悲伤。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真正实现人文 “共鸣”。
二、关注过程,注重实效。
教学中,注意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为此,在课前我鼓励学生们查找字典等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语句,充分的预习使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读通顺。所以我引导学生在解决字音之后通过自由读文划出停顿节奏,并通过课件把朗读节奏的划分展示出来。在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然后以“伯牙为何绝弦?为谁而绝弦?”设置悬念,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领悟到了学习文言文要注意变通的运用。在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通说全文,达到融会贯通。
三、拓展探究,引导升华。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能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
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还巧妙地进行了仿写、说话训练,又突破了难点。
我通过本节课教学,还有两个环节以后要注意:
1.我虽然紧紧的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通过对朗读的指导达到情感的升华:文章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善哉”的理解和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通过联想知音相聚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但学生还是没太读出感情,看来还得让学生反复读,让学生在对比读中
2、安排了欣赏《高山流水》,听完后可让学生说说你听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