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小萨沙与一家人外出度假,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一家人手无足措。因为出门时只带了一件雨衣,所以父母亲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而萨沙在父母亲的影响下,也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芳香扑鼻、附近”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萨少一家人学习,自学保护弱小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人新课
1.板书课题。
2.“我”指的是谁? 他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问。
(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同,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弱小、闷热、蔷薇、聊天、滂沱大雨、低垂、娇嫩、纤弱)
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
大雨如注:注,灌人。形容雨下得很大
娇嫩纤弱:柔弱纤细,
(1)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3.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文可分两部分,边读边想:课文可分为哪两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萨沙一家在假日里到森林游玩明萨沙是最弱小的。
第二段(第2~8自然段):写最小的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会了保护弱小者,表明萨沙不承认自己足最弱小的。
第一课时
一、细读课文
(1)自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①讨沦。
时间:假日天气:闷热
地点:森林人物:一家人
②小结。
2.细读第2—8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用“——”画出描写森林美好的句子用“一”画出萨沙一家人相让雨衣的句子。
①讨论后出示句子。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读了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朵刚开放的娇嫩鲜艳的蔷薇花,闻到了蔷薇花扑鼻的香味儿)
指导看图,理解“一丛丛”。练习用“芳香扑鼻”说话。
②看图理解“大雨如注”。
森林是这样美好,一家人坐在草地上,有的聊天,有的看书,心情多舒畅啊!突然天空下起厂大雨,课文中哪个词形容雨大的?
(大雨如注——雨下得真大,好像是从空中灌下来的)
在这“大雨如注”的时刻,萨沙的家人是怎样互让雨衣的?
③出示第5、6两句话。
指名渎,说说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他们仅有一件雨衣,每个人想到的是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最后雨衣让给了最小的萨沙)
指导朗读。(“赶忙、又、却”要重读,出来)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过渡:萨沙的家人在大雨中相让雨衣
(2)理解妈妈的话。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说说萨沙的父母、姐姐在大雨中是怎么做的。
他们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每个人都在自觉地保护弱小者)
指导朗读。(强调“每个人”,用肯定的晤气渎)
指名读,齐读。
(3)指导看图,学习第7自然段。
萨沙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是怎么做的?(看图:萨沙把雨衣盖在了比他弱小的蔷薇花亡)课文是哪一个白然段告诉我们的?
指名渎第7自然段。用“A”标出描写萨沙动作的词。(朝着、走去、掀起、盖在)
理解“滂沱大而”、“娇嫩纤弱”。
指导朗读。
(4)理解萨沙的话。
“现在我该巧;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萨沙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因为自己弱小的蔷薇花)现在他保护了比指导朗读。(要把萨沙能保护弱小者那种自豪的语气读出来)
(5)指导分角色朗读萨沙和妈妈的对话。萨沙的三次问话要读出天真、可爱的语气妈妈的话可读慢些,要读出亲切、和蔼的语气。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
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学会了保护弱小者。生活中,同学们在今后的也应当像萨沙—家人那样自觉保护弱小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积累成语。
3.造句。
附近……
芳香扑鼻……
【设计理念】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文章中语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内含的,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领悟文本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凸显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体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来进行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这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情节简单,文字鲜活,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讲述了5岁的萨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游,在大雨突然来临时互相传递雨衣的感人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雨衣成了传递爱的一个载体,使文章处处洋溢着融融的爱意。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这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
【学习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二年级儿童认知水平的了解,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认知目标: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情感目标:有不甘为弱者,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质疑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引导学生质疑:“你还知道谁也自豪的说出了这句话?”、 “为什么年仅5岁地萨沙不是最弱小的呢?”
二、预习检查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过渡:大家的生字词掌握的非常好。现在让我们把这些生字送回课文,跟它们一起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
三、咬文嚼字,品读感悟
(一)图文结合,感受野蔷薇的“美”与“纤弱”。
1、感受野蔷薇的“美”。
(1)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野蔷薇美的句子。
(2)交流。分析野蔷薇的美。
(3)带着喜爱之情读句子。
过渡:当大家正沉浸在这美好的景色中时,突然雷声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这朵摇曳着身姿的野蔷薇,又变得怎么样了呢?
2、感受野蔷薇的“纤弱”。
(1)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野蔷薇纤弱的句子。
(2)出示图片:雨中的野蔷薇,并读句子。
(3)带着感情读句子,读出野蔷薇的纤弱与娇嫩。
(4)看着雨中的野蔷薇,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
过渡:倾盆大雨中,不仅有娇嫩的蔷薇花,还有萨沙的家人,此时,只有一件雨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二)感受萨沙家人的“幸福”。
1、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
2、质疑:他们为什么把这仅有的一件雨衣让来让去呢?交流感悟。
3、小结:萨沙的家人都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 。
他们用实际行动向萨沙传递了一个信念,那就是 。
过渡:一家人表面传递雨衣,实际是在传递着——关爱。所以年仅5岁地萨沙却不明白,所以他不解的问·······
(三)分角色朗读,体验情感移植。
1、出示对话,学生自读。
2、感悟对话中所表达的感情。
3、小组合作,台前展示,读对话。
过渡:萨沙一家传递雨衣的行动感染着萨沙,妈妈的话语鼓励着萨沙,那萨沙是怎么做的呢?
(四)萨沙的行动。
1、读一读萨沙的做法。
2、事实证明了萨沙不是最弱小的。
四、情感升华
1、自己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帮助过需要帮助的人?
2、课件出示“需要保护的人”的图片,让学生产生心理共鸣。
五、作业设计(任选其一):
1、从课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
2、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7、我不是最弱小的
妈妈----托利亚----萨沙----蔷薇花
雨衣----关爱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学生齐读课题) “我不是最弱小的”
2、师导语:与狮子相比,兔子是弱小的,与年轻人相比,年迈的老人是弱小的,你还能举例说一个这样的对比吗?
(与老虎相比,小羊是弱小的……)
3、可有一个人却不甘心做最弱小的,他是谁(萨沙)
4、谁来做做萨沙说说这句话?
5、学生说读课题,(教师相机:你强调哪个词?“我”——不是别人,是我
你说的时候强调哪个?弱小——我不是最弱小的,那我是强大的,还有比我更弱小的)
6、萨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呢?
二、新课讲授:
1、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想一想,萨沙是在什么情况说这句话的?
2、学生读课文,然后交流:
3、预设:
萨沙是为蔷薇花盖上雨衣说的
萨沙是在保护了蔷薇花的情况下说这话的。……
4、出示雨中的蔷薇花的语句:“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毫无抵抗能力。”
谁来读读萨沙在雨中护花的情景:
重点指出:滂沱大雨,这个词语怎么理解?(指生说雨下得大,还有哪些词语也表示雨下得大的意思:大雨如注、瓢泼大雨、倾盆大雨……)在这样大雨滂沱的天气下,再来读读蔷薇花,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想:蔷薇花弱小无助、可怜、娇小)
是呀,在风雨的摧残下,蔷薇花显得那么的可怜无助,可在滂沱大雨降临之前,他们又是多么娇艳动人。
5、出示:蔷薇美丽动人的语句:“林中旷地附近长着……芳香扑鼻。”
一丛丛、粉红、芳香扑比,数量多、色彩艳丽、香味浓
指生读,读出自己心中的喜欢,心中的美。这是多么美好的一道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美丽的蔷薇花吧!
6、粉红娇艳的野蔷薇美丽动人,但是它却禁不起任何风吹雨打,看到在风雨中受尽摧残的花儿,此时此刻你想做点什么?
(预想:用雨衣盖在他身上,撑一把伞,搭个帐篷,
萨沙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萨沙朝着……”
用了哪两个动词:掀、盖
7、谁来读读,在动词前加上修饰词,在来读读。
“萨沙朝着蔷薇丛走去,他( )掀开雨衣,( )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为什么这么加,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萨沙对蔷薇关心、爱护,拥有一个美好的心灵,保护弱小的义务)让我们一起去保护这朵朵弱小的蔷薇花吧!
8、在萨沙和同学们的眼中,蔷薇花是弱小的,在爸爸妈妈眼里,谁又是弱小的呢?
9、下面我们来读读妈妈与萨沙之间的对话。
学生自由读,3、4、5、6、8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10、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 每个人都要帮助、关心、爱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文中有没有体现出保护的行为来呢?
(爸爸给妈妈雨衣,妈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把雨衣给了蔷薇)
板书:让雨衣 爸爸——妈妈——萨沙——蔷薇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11、师:从让雨衣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颗真诚爱心的传递,给人幸福和温暖。这又是一道美丽和谐的风景线。这也让我们感受到妈妈这话中隐藏的深层涵义。
12、萨沙不甘示弱,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弱小的。
指生读:“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此时的萨沙就是想告诉妈妈什么?(自豪、自信、高兴)
让我们满怀自豪之感读读。
分角色朗读萨沙与妈妈的对话。(补充妈妈的话)
萨沙终于明白了妈妈的那句“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所以他保护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
同学们在这个美丽的地球上,生活着许许多多弱小可爱的生命,盛开的鲜花、碧绿的小草、活泼的小鸟、白兔、松鼠等大呢感,还有海洋中的小鱼、小乌龟、螃蟹,以及身边的弟弟妹妹、年迈的爷爷奶奶。你们心中谁又是弱小的呢:你又会怎样保护他们呢?
(可手写,也可口述)
三、激qing总结:同学们,被人爱是幸福的,而爱别人,把爱给予比自己弱小的人,更是快乐!难怪小小的萨沙会用实际行动在证明:齐读:我不是最弱小的。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爱,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在家爱父母,在校爱老师、同学,在社会关爱别人。因为有爱,才会甘于奉献、乐于助人。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这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5岁的萨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游,在大雨突然来临时互相传递雨衣的感人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雨衣成了传递爱的一个有效载体,使文章处处洋溢着融融的爱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熏陶中获得思想启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弱小”一词为文眼,抓住文章的明线——“谁是最弱小的”;以“保护”一词为情眼,抓住文章的情感暗线——“保护比自己弱小的”。通过“对话”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在师生、生生与文本多向交*的对话状态中,让学生产生领悟,激起语言思维指挥的火花,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二年级儿童认知水平的了解,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认知目标: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情感目标:有不甘为弱者,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二、我在教学设计中的理念。
文章中语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内含的,在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领悟文本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史学史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力求凸显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体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这样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
三、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课文的特点,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本课教学采用图文结合、以读生情、以情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体验。
四、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 激qing导入,揭题质疑。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在设计中,首先出示课题,“谁来度课题?”,“你重读了‘我’这个字,读出了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滋味,谁再来读?”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有的突出“不是”读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气;有的突出“最”读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气……通过不同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意在尊重学生初读课文的独特体验。其次,在文:“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 “谁是最弱小的?”,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生发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初读释疑,整体感知。
本环节通过自读,感知课文大意;通过检查字、词扫清阅读障碍;通过释疑“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故事内容。
(三) 咬文嚼字,品味感悟。
本篇课文通俗易懂,但学生虽然很容易读懂课文内容,却不能让自己感动,不能有所体验。在教学诗,变一种当时,让学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体验感动,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1、图文结合,学习二、八段,感受野蔷薇的“美”与“弱”。
“簇拥”一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在教学诗,让学生从图入手,“你能从图中找到野蔷薇和铃兰花吗?”学生虽然从未见过野蔷薇和铃兰花,但却能根据文中的描写感觉出大片盛开的是铃兰花,而被这大片铃兰花所包围的正是野蔷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了“簇”一词表达的“聚集与包围”的含义。
第八段中,当学生通过“无力、垂头”等词体会到野蔷薇的美丽与弱小后,让学生回过头来再读第二段,问:“再读,你有没有读出和刚才不同的感觉?”学生回顺其自然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萨沙,生发出“这么美的花,多么可怜。”、“多么需要帮助呀!”的情怀,这种设计,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与体验中还原文字所描绘的情景、意向、画面,为学生体会文字意象背后的“意旨”打开一扇走向无限的窗口,是阅读具有参差性。
2、分角色朗读,学习3-7段,体验情感移植。
通过二、八段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萨沙保护野蔷薇是因为他的美丽与弱小后,引导学生自度3-7段,问:“萨沙这么做,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学生通过读,不难得出“他这么做,是受了家人的影响。”这一结论。此时,出示萨沙的三个问句,直到朗读,感悟萨沙的情感变化。
第一句:“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抓住“不解”一词,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呢”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作风的心理。
第二句:“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通过与上句的对比“如果刚才是因为不理解妈妈的做法而提问,现在又问,表达了萨沙的什么想法呢?”引导学生体会萨沙不相信、不甘心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在处理上个问句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去读,读出不同语气,使萨沙与家人的情感在学生的读中发生共振,然后移植于萨沙心中,使萨沙对野蔷薇的保护成为自然中的和谐。
3、变换句式,回归主题。
首先,出示萨沙的第三个问句:“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先指名读,问:“这时萨沙还认为自己是最弱小的吗?”学生答“ ” 然后师生分别扮演妈妈和萨沙,让萨沙用肯定的语气告诉妈妈:“妈妈,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通过句式的变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验萨沙在保护弱小者后的自豪与喜悦。最后,江本环节回归本课的课题中,“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当你再读课题时,能不能读出刚才没读过的滋味?”这一次的读课题,已不是原来意义的读,而是渗入了学生情感想象、关爱等心智活动,表达了自豪之情。哪个词最有滋味,学生的理解和上课之初是不同的。使读课题与读书结合在一起,完成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攀升。
(四) 拓展思维,升华情感。
“萨沙带着骄傲的语气告诉妈妈,他不是最弱小的,因为他保护了比他弱小的野蔷薇,那么,野蔷薇有了萨沙的保护,将来还是最弱小的吗?”课文最后,以这一话题对学生展开思维拓展。相信学生能从野蔷薇的第二个花苞中坚信,它会开得更美,活得更顽强。使学生懂得在野蔷薇的美丽中,包含着别人的关爱,意旨“爱给别人,别人也得到力量,从而凸显勇敢、保护的价值和意义,提升文本的价值取向。
五、说突破难点的途径。
文中二、把两段对野蔷薇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第二段描写了野蔷薇的美;第八段写出了雨中野蔷薇的娇嫩与弱小。课文通过前后描写的对比,让学生来理解萨沙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关爱保护的童心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一难点的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先抓住重点词“簇拥”“随风舞动”“芬芳扑鼻”感受野蔷薇的美,在抓住野蔷薇“无理的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感受野蔷薇的弱小。再重新回到第二段。在对比读中问:“你若是萨沙,看到这么美的花渐渐凋零,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有一种发乎内心的“舍不得”、“可惜”、“不忍心”之情,长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强化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实现生命体验。我这样处理教学的难�
本文叙述了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通过对妈妈两句话的研读和对小萨沙保护蔷薇花的举动的体会,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强、自信的可贵品质。
本节课开始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说说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引出蔷薇花以后,再对比着读读蔷薇花在不同情况下的状态,使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到蔷薇花的弱小,然后以此引入妈妈和小萨沙的对话。这样的设计,看似顺水推舟,但实际上从蔷薇花的弱小到妈妈和小萨沙的对话,在教学环节上有些脱节。经过思考,我觉得可以作如下的修改:读题后,先让学生谈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谁说的?(萨沙)追问:谁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呢?(妈妈)由此引出妈妈和小萨沙对话,教学环节上更加紧凑。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比如说:当教学在滂沱大雨中弱小的蔷薇花的时候,我设计了“在滂沱大雨中,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会说些什么?”来引导学生进行想像说话,使学生进入文章的角色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能较好的站在蔷薇花的立场,说出蔷薇花无奈,沮丧,希望得到帮助的心情。使蔷薇花弱小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迹。当蔷薇花得到的萨沙的保护的时候,我设计了“当蔷薇花受到了萨沙的保护,它有什么心里话想说”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站在蔷薇花的立场来体验接受保护以后的心情。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品质,自觉承担起保护弱小的责任,并能
每一幅插图都是对课文重要内容的诠释,能帮助我们与文本进行更好的对话。在本节课中间,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姐姐托利亚的表情,思考一下当妈妈没有把雨衣传给托利亚,而是直接传给萨沙时,姐姐托利亚的反映是怎样的。学生很快发现姐姐的脸上充满了微笑,我又引导学生想一想托利亚的微笑说明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姐姐对弟弟的谦让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弱小的表现。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萨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我先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心理活动,逐句训练。在整体感知整段对话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随后,我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题,在读中再次体验小萨沙的心声,从而使小萨沙的心声成为我的心声,他的心声,所有人的心声。
最后,学生们在交流生活中保护弱小的事例的时候,展现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使学生保护弱小的品质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教学目标:
1、在前后对比中感受野蔷薇的弱小,从而走进萨沙的内心——我不是最弱小的,我可以保护更弱小的!
2、在朗读中感受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并运用想象练说、补充内心活动等方式体会两个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语:(听写:雷声大作 大雨如注 芳香扑鼻
娇嫩纤弱
3、复习本课所讲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渡:那么萨沙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萨沙身上,走进萨沙,走进萨沙的内心世界。
二、精读课文
学习活动一:品读对话 走进人物内心
自读提示:
自读第3-8小节,画出妈妈说的话。试着加上提示语,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自读对话,在想象揣摩中加提示语。
2、细品母亲的话: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1)每个人指谁?也包括萨沙。
(2)“都要”中读出什么?
(3)读出母亲的语气。
3、细品母亲的话: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
将母亲的反问句读成陈述句,感受母亲对萨沙的教育:不仅是要保护弱小的人,更要争做强者,不甘弱小。
4、给对话加上提示语
5、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语气,想象人物内心。
过渡:在萨沙眼里,谁才是最弱小的?
学习活动二:前后对比,同情弱小
自读提示: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两处描写野蔷薇的句子。想一想:野蔷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出示蔷薇花图片,欣赏
2、文中是怎样描述这美丽胡野蔷薇花的?
课件出示文字: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用朗读法感受野蔷薇的美丽。指导读好“一丛丛”“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3、幻灯动画: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朗读感受野蔷薇的娇嫩纤弱。
过渡:俗话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表,意思就是人物的言行是受他的思想感情、性格决定的,那么萨沙在保护弱小方面又有着怎样的行动呢?
学习活动三:聚焦动作,想象内心
自读提示:
默读第7自然段,画出表现萨沙动作的词语,想象萨沙做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完成填空。
1、学生默读,完成
2、现在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萨沙?
3、指导朗读,读出萨沙的自豪。
4、面对莎萨的问话,想象母亲的回答
过渡:瞧!我们不仅认识了萨沙,也明白了一个简单而又质朴的道理。
三、学文悟理: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 说一说
你是一个弱小的人吗?你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东西呢?
五、当堂检测:
你是怎样帮助弱小者的?将经过写下来!
六、作业超市(二选一):
1.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或感受最深处写在读写笔记上,勉励自己。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弟弟妹妹听。
板书设计:
22、我不是最弱小的
保护弱小 不甘弱小
(加上提示语)
【江苏省吴江市南麻镇中心小学 顾红云】
课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课文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来的,它来源与生活。只有把学生引向生活,再现文中的生活,才能充分、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真正学会课文。
在教《我不是最弱小的》,我先让学生去预习,课上,再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分小组来表演课文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所得,再现文中生活。也许是学生在上一学期有了编演课本剧的基础,在萨沙一家人如何保护弱小者的情节,他们表演得惟妙惟肖。把在大雨如注中爸爸“赶忙”把雨衣给妈妈,妈妈“又”给了托利亚,而托利亚“却”给了弟弟萨沙,萨沙把雨衣“盖在”蔷薇花上。这一次一次地谦让,让学生们深深地领悟到了萨沙一家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特别是萨沙与母亲的一段对话,当时扮演母亲的小琦演后说出了这样一番感人的话语: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弱小的,要发扬人道主义。现在美伊战争正在激烈之中,受伤的是无辜的老百姓,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是最弱小的。希望布什总统停止战争,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演小萨沙的楠楠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表了一番“高论”:在爸爸、妈妈眼里,我们是弱小的,但我觉得自己并不是最弱小的。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比我们更弱小的……再现了课文内容,贴近了学生感知。当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课文的清节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同时又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会,去评价。这些都是他们自己获得的,记忆也就更深刻,相信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会有一定的帮助。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小学 陈 岚】
教师要挖掘教材本身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参与兴趣和创新精神。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自然段。“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与眼前一片形成鲜明对比,教师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录相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而后用舒缓的音乐表达关心他人的真诚,学生的情感随文章起伏。这时他们读书与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学生读时能动情地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并且对这一部分内容。也有了深刻的理解。有的说:“我看到的春天是那样美,有五颜六色的花朵,有漂亮的小鸟。而在这样的一个天气里居然要下雨,真扫兴。”还有的说:“这时,爸爸、妈妈、姐姐互相关心,体现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以情唤情,能将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要求。使他们的阅读活动更加积极主动,能激发其创造力。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实验小学 孙立虹】
为了培养学生释疑的兴趣,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去探究。
如在教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教师提问“‘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比我们更弱小的?”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得出了许许多多的答案。有的说这句话是萨纱跟妈妈说的,有的说这句话是萨纱自己对自己说的,有的说是跟我们说的,我认为都可以。萨纱用事实证明了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在大声地,自豪地告诉我们呢。说到身边的事例,学生又像开了泄的水闸,滔滔不绝。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聂荣才】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新课标对阅读的基本要求。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爱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对事物的认识有不同方向的选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同体验。
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鱼中蔷薇”这一部分。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应该读出对柔弱的蔷薇被风吹雨打的同情,可有一位同学认为应该用自豪的语气来读。原来, 这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似乎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只要是合乎常理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例谈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海门小学 苏 琴
一、对比读,感受蔷薇花的弱小
文中有两段具体描写蔷薇花的语句,如何让学生在对语言的解读中真正感受蔷薇花的娇美、柔弱,真正让学生对蔷薇花产生一种爱怜?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板书“弱小”后,我问;生活中,比我们弱小的都有什么?课文中说什么是最弱小的?学生结合读,了解到蔷薇花是最弱小的。接着我让他们找出描写蔷薇花的具体语句,品味,说一说感受。有的孩子说:“雨前的蔷薇花娇美动人,芳香扑鼻。雨中的蔷薇花流泪了。”有的说:“雨前的蔷薇花美丽动人,雨中的蔷薇花花瓣都落了,真可怜。”这样教学,拉近了孩子与蔷薇花的距离,让蔷薇花成为孩子可以感知、可以触摸的具体形象。在这个基础上,再感情朗读,雨前与雨中蔷薇花的不同形态“雨前娇美、芳香扑鼻;雨中娇弱,让人怜惜。”就会深深的留在孩子的脑海里。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我用心倾听,用具体的语言评价交流我听朗读后的感受,引导孩子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保护弱小”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
文章的3~6节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让孩子理解“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及“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
师:看到弱小的蔷薇花受到倾盆大雨的摧残,萨沙不禁动了怜悯之心。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如果是你,你会这么做吗?实话实说。(让孩子自由发言,并说说为什么。)
萨沙刚开始也是和你一样。他是怎么想到要把雨衣盖在蔷薇花上面的?
(让孩子找到3~6节,并练习朗读,直到读准每个人的语气,读懂妈妈的用意为止──教育孩子做一个自觉保护弱小者的人)
1、完整读课文,想象画面,把心放进去用心体验。
2、联系实际,展开谈话:
师:其实,生活中需要比我们弱小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谁来说一说?
生:小草;小花;小树;小动物;比我们小的同学、小弟弟、小妹妹;女同学……
师:我们应该怎样自觉保护他们(它们)?
生各抒己见,鼓励好的发言、好的行为。
三、实践活动
做一件“保护弱小”的事情,体验给予带给我们的快乐,如果愿意,把它作为日记写下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
2、积累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带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
4、理解“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以“弱小”一词为切入点,抓住带有“弱小”一词的句子来感知课文内容,并通过品读、感情朗读来体会文中爱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读好带问号、感叹号的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描写野蔷薇的作用,理解“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的内涵,并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法
教学学法:
质疑法、读议结合法
教具学具:
生字卡片、课件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卡:你们还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吗?(指名读并组词)
出示词语:生字宝宝的朋友,你们还熟悉吗?(指名读,领读)
引导识记“蔷薇花”
二、感情朗读,体会爱的情感
1、感受野蔷薇的美丽与单薄。
a、课文哪里写到了蔷薇花(出示课件),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指导朗读
2、感受妈妈对孩子的爱
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萨沙和妈妈说的话,说说萨沙每次说话时心里都是怎么想的。
(出示萨沙的话)指导朗读
仿句说话
3、默读课文,体会萨沙的内心
思考:萨沙为什么要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四、拓展延伸
1、你们有过保护弱小者的经历吗?
2、课外书籍推荐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我不是最弱小的》。
2、收集勇敢者的的故事。
板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
托利亚
妈妈 爱 我
野蔷薇
【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师:同学们喜欢这个句子吗?
生:我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句话写出了蔷薇的美丽。
生:蔷薇不仅色彩鲜艳,还芳香扑鼻,所以我喜欢。
生:这句用词准确,如一丛丛、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都很形象。
生:这句从数量多,色彩艳,香味浓三方面描写了蔷薇和美丽动人,所以我喜欢这句话。
2、“涝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师:再来轻轻的读一读这个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一遍遍读句子)
生:我觉得蔷薇遭风雨摧残,真令人同情。
生:我从花瓣的凋落,看出蔷薇的弱小 和可怜,使人觉得非常惋惜。
生:这句写出雨中蔷薇的悲凉无助,和前文美丽盛开的蔷薇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同情它,我很喜欢这个句子,我想有感情地来读一读。(生配乐有感情地读)
师:刚刚还迎着阳光灿烂绽放的美丽花朵,转眼间就被无情的风雨吹打着,你看,他们暴风雨中无助地摇晃着……看到此情此景,(生观看课件)你会想到什么?
生:多么可怜的花儿,多么无情的雨呀!
生:我想到了那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我想要是这时雨停了该多好呀。
生:我想我要是有一把雨伞该多好呀,我要去为这些美丽的花儿挡住雨。
声:我的想法和刚才那位同学不同,我想花儿也需要雨水,只有在雨中它才会更美。
生:我想花儿一定会战胜暴风雨的,雨停了还会长出新叶,开出更美的花。
……
师:此时的蔷薇花在莎莎眼里是弱小的。那在你的眼里,什么又是最弱小的,你又会怎么做?
小组讨论交流。(在学生眼里,任何一种小动物,花草等植物,以及弟妹、长辈、孤儿等都可能是最弱小的。)
生:在我眼里,小蝌蚪是最弱小的,所以我要保护他们,劝阻那些抓小蝌蚪玩的同学。
生:在我眼里,我的小表弟是最弱小的,所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都会帮助他。
生:在我眼里,灾区那些失学的儿童是最弱小的,所以我要节省零花钱,把它们存起来寄给那些孩子。
生:在我眼里,敬老院那些没有子女的老人是最弱小的,所以我会在有时间的时候去帮助他们,给他们洗洗衣服,打扫打扫卫生。
……
【反思】
训练语言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的过程,更是情感熏陶的过程。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教学片段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新理念。我惊喜地看到、听到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感悟,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体会,他们的发言是精彩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求答案的唯一,看重的是学生的自我感悟与自我发现。此时的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事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要是在以前,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参,给予学生一个统一的答案,向学生灌输“要同情保护弱小者”这样一个中心思想。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教师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品味出不同的思想内涵。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在学生眼中盛开的花儿是美的,雨中的花儿是弱小的也是美的。他们自觉产生的保护爱护弱小的行为更是美的。学生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充满爱心、关怀。在学生的这些宝贵独特的感受中我也感受到花美人更美!
【知识塔】
一、巧记生字
例:扌+卜=扑 扑来
乇+扌=( )( ) 扌+莫=( )( )
禾+刂=( )( ) 钅+令=( )( )
艹+分=( )( ) 艹+方=( )( )
=( )( ) 讠+亥=( )( )
二、我会读
看!这儿还有一朵野蔷薇呢!
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 为什么要给我呢?
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聪明屋】
一、请把花儿种在合适的花盆里
二、我会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句)
【益智园】
七嘴八舌:说说你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简析: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尽管文章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
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为: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用“芳香扑鼻”“闷热”造句;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并引导学生不甘于做弱小的人。
设计策略:
1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的知识习得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而自主探究又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情况下,组织开展小组学习、同桌交流等活动,就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
3、想象体验,发展个性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学生在读书时的联想、对生活的回想、转换角色时的畅想及创编故事的遐想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感受到了今后怎样做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教学过程 :
一、游戏导入 (对对子游戏),激活思维
例如:明对暗夜晚对白昼东升对西沉强大对弱小
[对对子游戏,既是对学生三年级所学知识的巩固检查,又能唤起学生的成功体验,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并为导入 新课作好情感的铺垫。]
二、揭题导读,体现个性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弱小有关的故事。题目就是《我不是最弱小的》,老师相机板书课题。
2、指名学生读课题,教师通过评价鼓励学生读出个性。
3、教师小结:即使是同一个题目,我们用不同的读法就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这就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的魅力。那你们想听听这个故事吗?
[阅读应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对学生以后的朗读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4、教师配乐讲故事,学生听后把自己的感受和老师、同学交流交流。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给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而读后交流又能了解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情况。]
三、读中感悟,真情体验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因为这一篇课文中有许多生字和新词,小朋友要多读几遍,把它们读正确。
2、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蔷薇花的?找到后,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标一标。
学生充分自读,是有效开展语文学习的基础,而边读边思、边读边画则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老师相机出示: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这两个句子尽管都是描写蔷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惹人喜爱;而第二句则重在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在这种对比中,激起学生对蔷薇花的关爱之情。)
4、你看到了这一株野蔷薇,会怎么想?
[亲身的朗读实践,奠定了学生关爱野蔷薇的情感基调,适时想象,启发学生和蔷薇花对话,则引导他们走进教材,走近萨沙。]
5、萨沙是怎么做的呢?(依据学生回答,揭示描写萨沙做法的句子:“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这是教学的一个切入口,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5、静静地读读课文,想想萨沙为什么这样做,边读边把你的体会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一写。
[语文课需要学生静心体会,这也是一个自主探究、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与人合作、开展交流的基础。]
6、小组交流各自的体会,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7、大堂交流,相机出示重点句,指导感情朗读。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体验这样两点:
(1)父母亲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者的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这里要联系上文他们的做法来谈。
(2)萨沙内心不甘于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这里要抓住妈妈的答话,引导学生通过读,通过想象,感受到萨沙在妈妈眼中是弱小的;此外要抓住萨沙反问的话语,体会萨沙内心不愿意做一个最弱小的人,因此他要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四、想象倾诉,“链接”生活
1、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体会。
其实萨沙和你们一样,只是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可他却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只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那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东西呢?
(同桌交流后,再指名说说自己生活中保护弱小的事。教师适时点评,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萨沙的做法,将妈妈的话拓展为“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植物、动物或其他的东西。”)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凭借教材中的萨沙这个同龄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妈妈的话,就能让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
2、遐想三四十年后的景象。
人们常说“时光如梭”“岁月如流”,假如时光已经过了三十年、四十年,还是这么一家子,还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还是在这样的森林里,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3、评点小结:时光往往会令许多事物发生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若干年后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不管怎样,唯一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不是最弱小的”,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4、齐读课题,并把创编的故事写下来。
[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所有的积淀在此倾吐,将所有的体会予以表达,将课本知识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