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沧海红颜给大家收集的15篇大班教案,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幼儿园教师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了解“边界”的含义。

2、激发幼儿阅读绘本图书“边界”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头饰:野兽5个,小兔、小马等各种动物45个。

2、呼啦圈45个,分散摆放在活动室外的平顶上。

3、“野兽来了”的游戏图片(各种颜色的圆圈,分别住着一只小动物。)

4、一本大图画书《边界》。

5、电子图书中的一个画面(表现门是人类家的边界。)

活动过程

一、游戏“野兽来了”。

1、每幼儿戴一动物头饰,其中5人戴“野兽”头饰。

2、美丽的森林。

在一座美丽的森林里,住着小兔、小猫、小马和许多的动物,它们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过着非常安详的日子。可是,有一天,突然来了几只野兽,小动物们在外面玩时,都会相互问问:“野兽来了吗?”当听到野兽来了,小动物们只有逃回家才能获得安全。

3、讲解游戏“野兽来了”玩法。

小朋友看,这里有许多呼啦圈,这些呼啦圈就是小动物的家,一个呼啦圈是一只小动物的家。我们都戴上了动物头饰,下面我们就来扮演小动物玩“野兽来了”的游戏,记住你扮演的是什么动物,你的家是什么颜色的呼啦圈,在外面玩时要问问别的动物,“野兽来了吗?”当听到“野兽来了”就要赶紧回家,这样才安全。

4、进行游戏“野兽来了”。

5、带领幼儿回活动室。

二、谈话,帮助幼儿理解“边界”的含义。

1、刚才我们玩的是什么游戏?你扮演的是什么动物?你的家是什么颜色的呼啦圈?

2、出示游戏图。

这些动物也在玩“野兽来了”的游戏,看,这些动物的家是什么颜色的呼啦圈?

3、讨论:为什么小动物回家了,就安全了?

4、原来游戏中呼啦圈就是“小动物”家的边界,野兽不能越过边界去抓小动物。

三、人类的边界。

1、小动物的家有边界,那我们人类的家有边界吗?

2、我们的家的边界是什么?

3、出示电子图书中的一个画面(表现门是人类家的边界。)

这里有谁?他在干什么?

4、原来我们的家的边界是门和围墙。

四、阅读图书封面。

1、出示图书封面。

这里有本书,叫“边界”,我们来看看书的封面上有什么?

2、小结:古时候用城墙作为一个城市与一个城市之间的边界,现在城墙没有了,但是高速公路的收费站也可以算是城市的边界。

五、自主阅读。

1、这本图画书中还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边界,有动物的边界,也有人类的边界,等会儿,我们来看看吧。

2、强调阅读要求。

仔细观察、安静看书,看看书上有哪些动物?它们是用什么做自己家的边界?

3、幼儿自主阅读,老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看书姿势。

4、请个别幼儿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动物?它是用什么做家的边界的?

六、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下课后老师会把《边界》的图书放在图书角,小朋友可以到图书角去看看除了我们讲的,还有什么边界,下节课再告诉大家。

幼儿园阅读教案,如果教师们能够从小就让幼儿养成一个爱阅读的好习惯,就能让幼儿长大后在学习上比别人能够多学习到很多的知识,所以幼儿的阅读课一定要好好的教导。

教师备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怜、雏、禁、耀、瘙、痒、颊、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谁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3、出示课题:春的消息。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并交流记字的方法。

3、读词语

牵引、爱怜、雏菊、禁不住、欣喜、雀跃、照耀

绿苞、唤醒、沉睡、溪流、瘙痒、面颊、嫩绿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读后说说你体会到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的心情?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说说你体会到课文的小朋友是怎样的心情?(欢快高兴)

4、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找出有关的词句。

5、反馈

6、春天已经来到,是谁告诉了我们这个好消息呢?

7、出示句子:

看到第一只蝴蝶飞,

它牵引着我的双脚;

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

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

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

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

听它歌唱,和它一起奔跑。

是谁瘙痒了我的面颊?

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

读读这些句子,说说又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小朋友与大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投身大自然中的情趣。

8、配乐朗读课文

四、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然后让部分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词句或段落。

3、练习背诵课文。

五、拓展想象,发现春天。

1、课件出示春天美景图:桃花盛开柳树发芽小溪解冻等

2、用比喻或拟人的方式说说这些事物又是怎样告诉我们春天到来的消息的。

幼儿园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认清安全标志,知道不能玩火、电等危险物品,遵守交通规则。

2、知道应该按照安全标志的要求行动,才能既方便自己又不影响集体,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自己动手制作安全标志,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制作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交通安全、严禁烟火、当心触电、禁止触摸等内容的小故事,并配有关的安全标志。

2、事先让幼儿收集有关的安全标志。

3、每幼儿一套安全标志七种:注意安全、人行横道、步行、禁止通行、严禁烟火、当心触电、禁止触摸。

4、画纸、水彩笔、剪刀等工具材料。

三、活动过程:

找安全标志:

1、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多媒体演示,就其中的交通安全小故事鼓励幼儿探索根据什么标志过马路?

2、提出问题,请幼儿思考:

(1)为什么要有这些安全标志,这些安全标志有什么用?

(2)除了马路上的安全标志,你还见过什么安全标志,在什么地方见过的,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3)请幼儿继续观看多媒体演示,寻找有关的安全标志。

议安全标志:

1、幼儿尝试从布袋中找出安全标志,并介绍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

2、讨论安全标志的用途:我们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安全标志?它们对我们有什么用途?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安全标志行不行?为什么?

3、议一议没有安全标志的危害:

(1)想一想、说一说,如果没有这些安全标志的危害。

(2)总结: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中,作为社会中的人,一定要按安全标志上的要求行动,才能既方便自己又不影响集体。如果不这样,会出现很多问题,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就不能正常进行。

4、游戏:看谁找的'准教师说出一种安全标志名称,请幼儿迅速找出相应的安全标志卡片。

三、设计安全标志:

1、想一想,我们班、幼儿园什么地方需要悬挂安全标志。请小朋友尝试动手设计和制作,让安全标志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应该怎样做。

2、请小朋友介绍自己设计、制作的安全标志的内容和作用,并用简练的语言讲给家听。

四、活动延伸:

幼儿找需要安全标志的地方悬挂上自己制作的安全标志,并继续探索相关的安全标志,尝试理解安全标志的含义。

教学教案 篇4

中班语言《见面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看看、讲讲、玩玩中整首诗歌。

2、学用XX见面XXX的句型创编儿歌,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创造力。

3、培养幼儿爱动脑的惯,体验合作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小兔头饰2个,事先排练好情境表演:两小兔从不同方位跳出,碰在一起,手拉手儿跳跳跳,握握手,脸上表情笑嘻嘻的,很高兴。

2、小鸟、小象、小鱼、小猴、小朋友互相见面卡各一张。

3、双响筒一个。

4、每个幼儿一张动物见面小图卡放于椅子下。

活动过程:

一、情境表演导入。

1、观看情境表演。

师:小朋友看,谁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只小兔见了面做些什么?

2、小兔见面是怎样做的?

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来说,用三个字说出来。

3、小兔见面除了用动作表示,它们心里还觉得怎样?

幼儿用双响筒打节奏,我们把小兔见面也说进去把讲完整就更加好听了。

二、让幼儿在说一说、学一学、玩一玩中巩固学  师:小鸟见面会怎样呢?

2、出示小象、小鱼、小猴见面卡。

师:小象、小鱼、小猴见面又会怎么样呢?(幼儿互相讲讲,再个别幼儿讲述,根据幼儿讲述情况,让幼儿学一学小动物的动作或心理等)

三、学儿歌。

1、幼儿示范朗诵儿歌。

师:老师把刚才小朋友说的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名字就叫《见面歌》,(出示文字)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听哪些是小朋友自己编到的,哪些没有讲到?

2、提问:小朋友听出来没有,刚才老师念的哪些是小朋友已经讲到的,哪些没有讲到?(出示小朋友见面卡,学最后一句,讲解HELLO的意思。)

3、幼儿学儿歌。

第一遍:老师指图,幼儿学。

第二遍:找一个好朋友,一边念一边做动作。

四、创编儿歌。

1、看图卡编。

师:刚才小朋友讲了好多小动物见面会怎么样,我们把它们也编进儿歌里

去。

(1)编给旁边的好朋友听。

(2)请1——2位能力强的幼儿完整编。

2、人手一张小图卡进行创编。

(1)幼儿互相编编讲讲。

师:森林里面来了好多小动物,他们也都想来编儿歌,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它们已经悄悄地来到小朋友的小椅子下了,我们帮他们编一编,编好了跟旁边的小朋友讲一讲。

(2)请个别幼儿拿着小卡片编,老师出示相应的图卡。

五、活动延伸。

拿着小卡片讲给客人老师听。

评价:环节紧凑,但对于中班的小朋友教学难度太大

有关教案模板 篇5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是什么样子的?(指名回答)。

2、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海浪与海鸥的鸣叫声)

3、让我们随着这浪声到海边去看一看。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第102页,自己小声读一读,碰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老师帮帮忙。

二、初读、认读生字词

1、调皮的生字宝宝出来了,请你拼一拼,读一读。

出示生字。全班读,开火车读。

2、去掉拼音读。

去掉拼音,你们还会读吗?请你把它们又快又准地读出来,并口头组词。学生评价。第一行点名,第二、三行开火车读。

3、认读词语。

汉字宝宝最喜欢找朋友,它们组成的词语会读吗?指名回答,学生跟读。

再读课文。

生字宝宝又跑到韵文中去了,请你们再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图文对应

1.小朋友,老师把课文中的情景带到了教室里。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大海图片)

生字宝宝们想回家了,请你认一认,读一读,读对了就把它送回家!

指名读,并送到对应的图片旁边。

评价:小老师们来检查,都送对了吗?

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要把海风贴到这里呢?

四、逐行学习词串

1、学习第一行词串

你们看,软软的沙滩上,来了一群小朋友,他们光着胖胖的小脚丫,捡着贝壳,多可爱呀!

来,读一读!(出示词串)

孩子们,读这一行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多可爱的脚丫,多有趣的孩子呀,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你们喜欢听谁读?老师读得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这些词语虽然是一个个,但是连起来读听上去很美,就像一首小诗一样,来跟着老师连起来读一读。

孩子们,你们读得像一首小诗那么美!

2、、学习第二行词语

过渡:我们在沙滩上拣贝壳,奔跑玩耍,玩得还真有点热了,这时一阵海风轻轻吹来,你们感觉怎么样?(出示海风)吹着海风,眺望大海,呀,飞来了一群海鸥,每当这时,大海妈妈就会托起浪花宝宝,让他们尽情地跳跃、奔跑、玩耍。多么欢乐的景象啊!孩子们,竖起耳朵听,海鸥在跟你说什么?

让我们快快乐乐的读读第二行吧!出示词串。

对呀,你们看!多美的画面呀!(出示图片)来,男生们,美美地读一读!

3、学习第三行词串。

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真是越来越喜欢大海了。大海不仅景色迷人,大海里还有许多宝贝呢,让我们一起去大海里看看吧!

相机出示:珍珠、鱼虾、海带

孩子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师范读),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珍珠?鱼虾们在干什么?

师小结:来,看一看,(出示图片)美丽的珍珠,鱼虾们跳来跳去,长长的海带飘舞着,谁来把他们连起来读一读呢?(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4、教学第四行词串。

过渡:时间不早了,太阳也要落山了,看,它把周围的云染成了红色、黄色、紫色,这些彩色的云就叫做晚霞。渔民们也驾驶着渔船回到了它们温暖的港湾!(出示词串)连起来把3个词语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想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看西边天空中的晚霞多美啊!(出示图片)渔夫驾着渔船满载而归,回到了温暖的港湾。来,读一读最温暖的这一行!

老师在你们的朗读中感觉到了回家的幸福!

五、整体整合,诵读课文

1.多美的大海呀,海滩上?海面上?海底下?海港里?(引读)

2、孩子们,你们站在海边目不暇接,忙不过来了吧?老师告诉你们,读完一行后可以换一口气,停一下再读第二行,听老师读!跟着老师读吧!(师带读)

2.能不能把这篇韵文美美地读一读?(集体读)

3.分男女生读

美丽的女生们,来读一读吧!

女生们,你们读得像一朵花一样美!

男生们,来挑战一下吧!

4、师生对读

你们读得真美,老师也想也试一试,来,老师读第一行和第三行,你们读第二行和第四行。

六、课中操

孩子们,大海美吗?跟着老师一起到海边来玩吧!

请你跟我拍拍手,我就跟你拍拍手。

海风海风吹呀吹,我就跟你吹呀吹。

海鸥海鸥飞呀飞,我就跟你飞呀飞。

小鱼小鱼游呀游,我就跟你游呀游。

海带海带飘呀飘,我就跟你飘呀飘。

七、说话练习

过渡语:孩子们,我们在沙滩上玩了一天,收获了许许多多的贝壳,来,看一看!

1、这么多贝壳,它们的颜色、形状都不相同,谁能把它补充完整“()的贝壳”别忘了,还有大海里的宝贝,一起来说说。

()的鱼虾

2、按规定格式说话

过渡语:老师要提高难度,这个长长的句子,你能补充完整吗?

出示:( )地吹着,海鸥在(),浪花在( )。海面上的景色真()啊!

师小结:是啊!海风吹过,浪花在跳舞,海鸥在唱歌,多快乐啊!

八、学习生字词

过渡语:海边的景色真让人陶醉啊!你们看,生字宝宝也来看风景了,今天的生字宝宝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偏旁,我们来认识一下!

1、出示偏旁“三点水”,请同学们拼一拼。

带这个偏旁的字一般都和水有关。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个字宝宝。

2、教学“沙”

(1)读一读。

(2)教师介绍:沙字是左右结构,左边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偏旁三点水,右边是个少字,左右结构的字要从左到右写。请跟着老师书空。

(3)看帖,左边窄右边宽。

(4)老师范写,学生跟着描红

(5)学生写字。教师提醒书写姿势:一手按书,一手拿笔,一尺一拳和一寸。写两个,描三个。

3、教学“浪”

(1)读一读。

(2)学习新笔画:竖提

浪字和沙字一样,也有共同的偏旁:三点水。但是它还有一个新的笔画,我们来拼一拼。出示:竖提

浪字也是左右结构,我们写的时候同样从左到右。请跟着老师书空。

(3)看帖,左边窄右边宽。老师范写。

(4)学生写字。

九、回归主题,再次诵读

孩子们:小朋友,我们已经来海边玩了很久了,让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用我们的朗读和大海说再见!

让我们回去把大海的美丽、大海里丰富的物产告诉更多的人。

公开课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在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物体中区分大和小。

2、学习用大和小说一句话。

3、体验给猫喂鱼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小猫图片、大小鱼、大小雪花片。

2、大小篮子、大小盘子。

活动过程:

1、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1)师:"今日我们班还来了两位动物客人,他们是谁呢?(师出示图片)"我们一齐同动物客人打个招呼吧!"

(2)师:"小朋友真有礼貌,这两只猫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它们哪只是大猫哪只是小猫呢?

(3)幼儿回答,教师帮忙幼儿完整说句子:"红色的是大猫、绿色的是小猫。"

(4)师:"我们一齐大声的说一遍吧!"再请幼儿大声的说。

2、经过游戏,认识大和小。

(1)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教师这儿还为两只猫客人准备好玩的玩具呢!"

(2)师:"这是什么?这两个雪花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呢?教师出示不一样颜色的大小雪花片。引导幼儿完整说:"大雪花片、小雪花片。"

(3)师:大方形和小方形要来做游戏了,你们看他们是怎样玩游戏的?教师将两个方形藏于身后,说一句"变变变,什么出来了?"然后伸出一只手让幼儿说是什么形状出来了,游戏两次。

(4)教师给每个幼儿分发大小雪花片,在发的过程中教师说"请你说一说、比一比,哪个是大雪花片,哪个是小雪花片。"

(5)游戏"方形变变变"。幼儿学教师的样貌将两个方形藏于身后,当教师说变变变,小雪花片出来了,幼儿就把小雪花片举起来。当教师说变变变,大雪花片出来了,幼儿就将大雪花片举起来。游戏数遍后能够让幼儿将两个方形交换位置再玩几次。

(6)师:这个游戏好玩吗?大猫和小猫也想来玩呢?你觉得大猫应当玩哪一个雪花片呢?快拿出来给教师举给教师看看,小猫玩哪一个呢?"

(7)小结:大猫穿了红颜色的衣服,他喜欢玩大雪花片,小猫穿了绿颜色的衣服,他喜欢玩小雪花片。

3、给猫客人喂鱼吃。

(1)师扮哭"是谁在哭呀?为什么哭呢?哦,原先是我们动物客人肚子饿哭了,小朋友你明白猫最喜欢吃什么吗?"幼儿回答

(2)师出示一大一小两条鱼。

师:"这两条鱼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你觉得大猫应当吃那条鱼,小猫应当吃那条鱼?""我们一齐大声的说一遍吧!"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师:下头,我们就给猫客人喂鱼吧!一边喂鱼一边说"大猫请吃鱼,小猫请吃小鱼"

(4)猫客人吃饱了可开心了,要和小朋友一齐出去玩呢!

4、迁移提升经验。

(1)师:宝宝们在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大的那些东西是小的?赶快用亮亮的眼睛找一找吧!

(2)教师作适当的暗示,大小手、大小脚,引导幼儿观察桌子上的东西发现大和小。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和集体活动中,幼儿喜欢听故事,喜欢讨论新的问题,爱刨根问底,根据故事的提示和要求能进行较丰富的联想,并能讲出自己的见闻和见解。《老爷爷的帽子》这则童话以“老爷爷关心小鸟、小鸟关心老爷爷”这一主题,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温馨、充满爱的世界。结合现代家庭实际情况,考虑独生子女大多只知道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会考虑别人的情绪和感受,缺乏同情心、不懂得关心、帮助别人。未来的社会需要幼儿从小学会生活、学会关心,我设计了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幼儿体验关心,爱护他人所获得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学会关心他人,萌发互爱情感。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综合运用观察、议论、操作等多种教育手段,并提供精美的图片、投影机等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表演手语歌曲等形式,感受理解故事内容,创编符合情理的故事情节,力求使每个幼儿能自由、主动、积极愉快地学习。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初步学会理解他人的需要,关心帮助他人。

2、 帮助幼儿获得被人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内心感受,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及互爱情感。

3、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1、 多媒体课件《老爷爷的帽子》。

2、 用于“谁在关心我们”图片展览的照片、挂图资料,如父母养育孩子的照片,幼儿园老师、保育员等辛勤劳动的照片,医生、清洁工人等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挂图。

3、 事先排练情境表演“冬冬摔倒了”; 用于“谁需要我们关心”图片展览的照片,反映灾区、贫困和落后地区小朋友生活的录像。

4、 自制的“爱心”奖章。

活动过程:

(一)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童话把幼儿引入一个充满关爱的世界。

1、 放小鸟呼叫的。录音,提问:是谁的声音?小鸟们在为谁唱歌?(引出童话名称。)

2、 多媒体课件的童话讲至“小鸟高兴地唱歌给老爷爷听”,提问:

① 小鸟们为什么要唱歌给老爷爷听?

② 如果看见发抖的小鸟,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引导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帮助小鸟。)

3、 多媒体课件的童话讲至结尾,提问:

① 老爷爷病了,小鸟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你们喜欢小鸟吗?为什么?

②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引导幼儿想出多种办法关心老爷爷。)

(二)感受他人的关心,体验被关心的快乐。

1、 老爷爷关心小鸟,救了小鸟,小鸟心里觉得怎么样?(很快乐。)

2、 我们一天天长大,学到了很多本领,那么是哪些人在关心着我们呢?下面老师带你们参观一个展览。

3、 在抒情的音乐声中,幼儿自由观看展出的照片、挂图,并积极交流。

4、 集体讨论:是谁在关心我们?他们是怎么做的?别人这样关心我们,我们心里觉得怎么样?

(三)理解他人需要,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1、 引导幼儿观看情境表演“冬冬摔倒了”(附后),提问:冬冬

摔倒了,红红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如果你看见了,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启发幼儿学说关心、安慰的话。)

2、 观看反映灾区、贫困和落后地区小朋友生活的录像,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怎样关心灾区、贫困地区小朋友?

3、 平时你还会关心谁?关心别人的时候,你心里感到怎么样?

4、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人我们大家一起去关心、帮助。如果我们学会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就会感到十分幸福、快乐。

(四)为幼儿颁发“爱心”奖章,表演手语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1.“爱心”奖章悄悄告诉老师,它找到了许多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好孩子。

2.为部分儿童颁发自制的精美奖章,表演手语歌曲《让世界充满爱》,鼓励所有幼儿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幼儿园教案模板 篇8

活动目标

1.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教育幼儿心中有他人。

2.用清晰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达自己的想象、意愿。

3.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尝试仿遍。

活动准备

1.课件一:小鸟;课件二:小鱼小溪;课件:三农田、青蛙;课件四:闹钟

2.配乐朗诵录音,孙悟空头饰。

重难点分析

重点:学习诗歌,尝试仿遍。

难点:展开想象,合理仿编。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戴上头饰,引起幼儿想象

提问:孙悟空能七十二变,本领可真大!如果你也想孙悟空那样可以变化,你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出示小姑娘的图片,渗透课题。

提问:有位小姑娘的愿望是变成小鸟和种子,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二、展开

1.播放配乐朗诵录音,幼儿初步欣赏诗歌,感受意境。

提问:小姑娘的愿望是变成什么

(我愿是一只小鸟,我愿是一粒种子)

2.利用教具,帮助幼儿理解诗歌。

(1)妈妈把小鸟抛向哪里?小鸟会做什么?为蓝天做些什么?

(引导幼儿尝试用诗歌的句子进行回答,丰富词汇:抛、增添生机)

(2)妈妈把种子抛向哪里?种子会做什么?为大地做些什么?

(丰富词汇:撒、披上绿衣)

3.引导幼儿边朗诵边加入自编动作。

(如抛向蓝天、撒向大地、小鸟飞翔、种子发芽等)

4.运用课件学习仿编诗歌。

(1)课件一:小鱼、小溪,教师示范仿编诗歌。

例:出示小鱼和小溪,教师编出:

我愿是一条小鱼,妈妈把我投入小溪,我就会游来游去,给小溪带来欢乐。

(2)课件二:农田、青蛙,引导幼儿利用图片形象试编诗歌。

例:我愿是一只小青蛙,妈妈把我放入田地,我就会张开大嘴,为田地捕捉害虫。

(3)继续出示课件,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仿编诗歌。

例:我愿是小闹钟,把我放在床头,我就会丁玲丁玲,叫醒上班的妈妈。

5.幼儿自由选择图片,进行仿编活动,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展开想象,合理仿编。

三、结束

游戏:变变变

玩法:教师或幼儿手持“金箍棒”扮演孙悟空,师幼共同说儿歌:孙悟空七十二变,一变变成×××,当儿歌说至,一变变成×××时,幼儿用动作表示自己的变化,“孙悟空”人选一名幼儿说出自己的愿望。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愿望用绘画等形式表现出来。

我愿…..(儿童诗)

我愿是一只小鸟,

妈妈把我抛向蓝天,

我就会飞翔,

给蓝天增添生机。

我愿是一粒种子,

妈妈把我撒向大地,

我就会发芽,

给大地披上绿衣。

小学语文课文盼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我”盼的过程,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写法。

教学难点:

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

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铁凝1957年生,当代作家,河北赵县人。主要著作有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录在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当中,这本书出版于1980年。

2、学生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整理特殊结构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

袖筒、斗篷、缩着、疯了、瓦蓝、厚墩墩、甩打

叫嚷、吱的、酱油、蒜薹、炖肉、嘴唇、蹦出来、楼梯

◆需注意的字音:

“缩”和“蒜”是平舌音;“甩”和“唇”是翘舌音;“篷”“疯”和“蹦”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错字:“唇”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辨字:篷—蓬、嘻—嬉、甩—用、锅—祸

(2)理解词语。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①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窸窸窣窣)

②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逗引)

③状态词,形容很满。(满满当当)

④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理直气壮)

(3)整理文中特殊结构的词语。

①AABB式:

(窸窸窣窣安安静静、满满当当、瓶瓶罐罐)

②ABB式:

(凉冰冰沙啦啦、厚墩墩、明晃晃、静悄悄、甜丝丝)

③ABAB式

(瓦蓝瓦蓝滴答滴答)

预设:课文中ABB式词语特别多,读来十分亲切、生动,就像课文中的小女孩在向我们描述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种种事物,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语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4)学生提出自己在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与小组成员交流,全班汇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交流后进行汇报:课题中的“盼”指的是什么?

(盼着变天、下雨,盼着穿上新雨衣。)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学生交流,整理答案。

明确:课文是通过以下事例来写“盼”的:①“我”有了一件新雨衣,大热天在屋里试雨衣,并且开始盼着变天。②下雨天,“我”主动要求帮妈妈去买酱油,却被妈妈猜着了心思。③“我”希望雨停下来,留着明天下,雨果真停了。④第二天真的下雨了,“我”理直气壮地拿出新雨衣,穿上新雨衣去上学。

3、学习第1—3自然段,感受“盼”的缘由及心情。

(1)学生快速默读这几个自然段,圈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

(2)组织学生交流,出示语句及问题。

①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

思考:加点的词语表现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立刻”写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雨衣的心情;“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我”看到雨衣后惊奇、高兴的心情。)

②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思考:结合句中的动作描写,想象画面,体会此时“我”的心情。

(尽管现在没有下雨,但“我”已经等不及要试试新雨衣了。这里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了“我”试穿雨衣时开心的心情和神气的样子。)

过渡:读到这句话,老师仿佛想起了小时候过年时试穿新衣服的情景。因为新衣服要大年初一才能穿,所以就盼着年快点到,年到了就可以穿新衣服了。但晚上睡觉前自己还是会偷偷地把新衣服穿起来,在家里转呀转呀,觉得自己漂亮极了。大家有过这样类似的心情吗?(可引导学生谈一谈,侧重点在描述当时的心情。)

③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读到这两个“安安静静”,你有什么感觉?你能体会到蕾蕾当时的心情吗?

(有种无奈、失望的感觉。雨衣只有下雨天才能穿,可是天气一直这么好,雨衣只能躺在盒子里睡大觉,真可惜啊!)

④找出文中一处关于“盼”的心理描写,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这句话中有一些担心,担心天一直晴而不下雨,就没有机会穿雨衣了;还有些生气,觉得老天似乎故意在和自己做对,故意不让自己穿雨衣,所以才一直不下雨。这里写出了“我”的天真和急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3)请学生稍详细地概括第1—3自然段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把缘由、心情描述清楚。

示例:妈妈送给“我”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雨衣,“我”特别喜欢,尽管天气炎热,“我”还是迫不及待地试穿了它,在家里神气地走来走去,直到被妈妈训说才脱下来。于是,“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天天都是晴天,“我”盼下雨盼得太焦急了。

过渡:同学们描述得不错,但要注意语言要更简洁些,抓住重点。大热天试穿雨衣,天天盼下雨,这是文章围绕“盼”字安排的第一个小故事。雨真的会被蕾蕾盼来吗?我们下节课再去看一看。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盼”的滋味我们许多人都尝过,盼的过程或许有忧愁,但也有憧憬与美好。正是盼的过程中的那份等待让我们在愿望实现时有种非常快乐的感觉,虽然没有“美梦成真”那么夸张,但一定有心满意足的幸福感。小女孩蕾蕾“盼”的就是在雨天穿上她的新雨衣,我们体会到了她因“盼”而生的小心思。阅读一个个有趣的小插曲,我们感受到了她那小小心愿的简单、纯真、可爱。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让我们有所共鸣,是因为作者把“盼”写得活灵活现,所安排的材料都紧紧围绕着“盼”展开。这节课,大家通过默读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文中叙述的几件小事,体会了作者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写法。同时,我们围绕着重点字词、语句,去揣摩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再一次体会了心理描写的作用。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围绕着更多的小故事、更生动的心理描写去感受蕾蕾的“盼”。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透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品味“我”的情感。

2、重点关注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童真的可爱,学会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生动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2、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出示词语卡)

袖筒、斗篷、收缩、疯了、瓦蓝、厚墩墩、甩打、叫嚷、吱的、蒜薹

酱油、炖肉、嘴唇、蹦跳、楼梯、逗引、预报、满满当当、理直气壮

预设:本课生字较多,个别字比较难写(如“嚷”),有的字容易写错(如“篷、酱”),所以在课前检查一下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很有必要。告诉学生易写错的字可做上标记,在课堂上多留意,课后多写几遍,直到完全掌握。

2、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回顾上节课内容,过渡到新课。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蕾蕾的新雨衣有什么特点,让她这么喜欢这件新雨衣?

蕾蕾太喜欢这件新雨衣了,她干了件什么“傻”事?

因为想穿上这件新雨衣,蕾蕾开始“盼”什么呢?

过渡:是啊,蕾蕾天天盼着下雨,因为只有下雨了她的雨衣才可以派上用场。可是她盼啊盼啊,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她真失望。不过天怎么可能老不下雨呢?这不,这一天,终于下雨了。她有机会穿上新雨衣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4—17自然段,感受蕾蕾盼得雨来、希望却落空的复杂心理。

(1)学生快速默读第4—17自然段,教师出示三大阅读任务。

任务一:画出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句子。

任务二:标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任务三:与同桌一起读一读,分角色表演蕾蕾与妈妈的对话。

(2)学生大声读出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句子,交流读后的体会,描述蕾蕾不同的心情。

心理描写:

①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放慢”和“加快”形成了对比,表现了雨来时“我”兴奋的心情。)

②“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蕾蕾的语言不连贯,“嘟囔”是指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可见其神态;心理描写显出了对妈妈有些生气,对妈妈不明白自己的心思感到失望。)

③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还是留到明天吧。

(担心的情绪。虽然今天穿上雨衣的愿望落空了,但如果明天还下雨的话,自己还有机会,所以祈盼着雨别在今天下完,这种天真的想法让人读来既觉得有趣又心疼——如果此时她能够穿着雨衣在外面玩一会儿就好了!)

④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想象穿着雨衣时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情形,此时她对雨的期盼更强烈了。)

小结:这四处心理描写,若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蕾蕾当时的心情,可以用:兴奋——失望——担心——期盼。

预设:在第四单元,学生已经重点学习、交流了心理描写的写法、作用,懂得了心理描写常常会与语言、动作、神态结合起来,从而更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心理描写随处可见,如果学生仔细读一读,会发现这些心理描写也伴随着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文中有些句子虽然没有“想,心想”这些心理描写的提示词,也没有进行内心独白的描写,但通过其他细腻、生动的描写,学生也能体会到女孩子蕾蕾的内心活动,如:①“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②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教师可引导学生留意类似的句子,去体会蕾蕾的心理活动。

(3)学生读一读描写环境的句子,交流它们的写法特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

①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预设:提醒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嘻嘻地笑”“变了脸色”,这些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读来非常生动。“嘻嘻地笑”虽然是用来描写小杨树,其实是暗示着蕾蕾的心情——开心。“天一下子变了脸色”形象地写出了变天时的样子,蕾蕾盼望的雨终于要来了。环境描写常常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比如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常会用阴天雨天暗示低沉、伤心的心情,而用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烘托轻松、愉悦的心情。教师这样稍微点拨一下,学生便能体会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雨后清新、亮丽的风景。因为“我”盼着雨停,而雨果然停了,这里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我”高兴的心情。)

(4)请三名同学读一读第5—14自然段中的对话,两人分别扮演妈妈和蕾蕾,另一人读旁白。

过渡:同学们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读出蕾蕾的着急、期盼的小心思了吗?读出妈妈的表面一本正经而心中在笑的情态了吗?有谁觉得可以读得比他们更好?可以举手示意。

预设:文中的这一大段对话描写非常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我”想方设法要妈妈同意“我”穿上雨衣出去玩耍,而妈妈偏偏不解风情,始终不答应“我”的请求。母女的这场“暗战”,以“我”的失败告终。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他们肯定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的同时,也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来谈谈对这段对话描写的体会。

对话描写:

①“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见妈妈平时对蕾蕾要求比较严格。)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不太乐意、有些失望。)

②“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故作乖巧,想出出门的方法。)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妈妈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因此巧妙地回绝了“我”。)

③“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真的吗?”(妈妈虽然没有直接揭穿“我”的谎言,却用两个有力的问句暗示“我”,她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所以“我”才会不敢再去看妈妈了。)

质疑交流:为什么妈妈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却不给我穿上雨衣到外面去走走的机会呢?吃完了晚饭,其实“我”也可以穿雨衣出去转一转,为什么“我”不出去呢?

预设:可能有的同学会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疑问。妈妈明明知道“我”很想穿上雨衣出去玩耍,可偏偏就不答应,还很有技巧地拒绝了“我”,似乎有点不通情达理。学生提出此疑问很正常。教师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教师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答:第一,文中的蕾蕾六点半要听英语讲座,妈妈肯定不希望她这个时候出去而打乱了学习计划。哪怕还有半个小时,妈妈更希望她能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再去听讲座。第二,妈妈看出蕾蕾是为了穿雨衣出去玩耍而说谎,她可能不会纵容女儿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学会说谎,所以不会同意她出门。第三,在大人看来,雨衣是实用性的工具,妈妈给女儿买雨衣的初衷就是上学或出门时遇雨而穿的。此时既不是上学,也不需要出门,所以没有必要让她穿上雨衣。第四,为了情节的需要。本文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说,有情节安排上的需要,需要戏剧性的内容。如果此时写妈妈同意让她出门,那么就没有后文了,也就写不出这种“盼”的急切以及最终心愿达成的快乐了。这个质疑很有探究的必要,既可以结合写法来谈,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生活中学生和家长也会有类似的矛盾。

2、学习第18—21自然段,体会所“盼”成真的快乐。

(1)学生自由朗读,画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2)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修辞等方面去思考。

生1:我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生动:“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觉得雨不可能是“甜丝丝”的,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蕾蕾一直盼着下雨,这下她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她可以穿上雨衣上学了,所以才觉得连雨都是甜的。即使一个人高兴到了极点,他的心也不可能从嗓子里蹦出来,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蕾蕾激动、兴奋的心情。

生2:我觉得第18自然段中的“理直气壮”这个词用得特别好,读到这个词时我都笑出来了,仿佛看到了蕾蕾得意的神情。她此时肯定在想:这下妈妈再也没有理由拒绝(我)了,(我)心心念念的雨衣终于可以穿上了。

生3:我喜欢课文的最后一段。因为蕾蕾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的心情特别好,所以她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她的雨衣上落。这种感觉非常真实,我有时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本文写法特点归纳。

过渡:在学习课文时,我们重点从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肯定也发现了这三种描写方法都不是单独使用的,常常要结合多种描写方法。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本文的写法特点,然后再来进行几个小练笔的训练吧!

写作特点归纳:

(1)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我”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我”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

(3)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写出了儿童的纯真、可爱。

2、小练笔。

(1)出示小练笔要求。

小练笔一:不同的心情下,我们看到同一个景物的感觉就会不一样。所以唐代大诗人杜甫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请你用一小段文字描写一处自然景物,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即“寓情于景”。

小练笔二:文中蕾蕾与妈妈“斗智斗勇”的对话读来很有意思,在有趣的对话中还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你也来写一组对话,注意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相结合。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优秀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生平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2.了解学习鉴赏诗歌形象的常见方法。

过程与方法了解陶渊明生平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采取读—讲—赏—评的教学方法,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个中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树立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心远”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二、介绍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田隐居》、《饮酒》。其中《饮酒》诗20首。这组诗是陶渊明饮酒之后写的,但所写内容不一定与饮酒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的喜爱。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他用心良苦。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可以说,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士大夫仕途失意,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由此可见,陶渊明已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

三、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四、研讨课文,对文章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庐字的本义: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简陋的小屋的通称。“车马喧”看书上注释,还可补充: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可补充诗人的家庭背景:他的曾祖父陶侃功业盛大封为长沙郡公,是东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祖父、父亲、和他本人都做过官。他的家族是柴桑的名门,尽管到了陶渊明这一支脉衰微了,但还不太可能“门前冷落车马稀”。无车马喧表现的是他远离世俗,厌弃官场的坚定抉择。“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我想:王安石的评价不会只拘泥于前四句诗结构上的精妙,更体味出了他的神韵。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明确:心远包含三个因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事。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一个重要因素。

2.除此之外,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是不是士大夫回归陶渊明的又一因素呢?

名句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

1.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的极妙,“见”是无意中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异趣。

2.刻画了一个采菊的形象。有人说“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爱莲说》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寒枝”表现了菊之耿介。元缜“不是花中更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分析含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返”,这句正好应合“飞鸟相与还”。《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这时我们隐隐约约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在规劝别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秋菊、夕阳中悟出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马?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真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的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已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真正的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天然的本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归结:陶渊明高远的心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以及他笔下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都是

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园之乐,或道人生真谛,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封建社会,士大夫们把陶渊明作为精神归宿,那么今天,我们能能从陶渊明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借鉴,诗中写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中,不可能象他一样隐居,但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远离名利,远离物质追求,我们的心境就会变得宁静,就会克服浮躁情绪,这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的安宁都是由益处的。

二十陶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来生活,诗人不愿在黑暗的官场混,他本人又很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因此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归自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生存方式可以选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生活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面临的诱惑也很多,我们选择的前提是:健康、向上、有益、乐观。关键是适合自己。(联系现实谈谈“有为”“有不为”)

五、诗歌的鉴赏

1.知人论世

2.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分析诗歌的哲理句。

六、作业

阅读赏析《饮酒》之一

板书

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叙事道理 心静自然凉

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写景显理 万物各得其所

真意——忘言 抒情悟理 语言有时不能表达美妙的感受。

优秀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描写的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的热烈赞赏之情。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

3、知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4、帮助学生认识“鬓、疵、杳、惘、窥”;会写“鬓、锲、嬉”;理解“两鬓斑白、锲而不舍、嬉戏、瑕疵、迷惘、窥破、郑重其事、如饥似渴、毛塞顿开”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描写的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的热烈赞赏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情感。

教法与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习过程中 利用文本提供的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开发教材资源,调取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思想情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与作者、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等调动学生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发挥学生想象力,真正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学课型:精读课文

教学准备:

收集青花的图片文字资料。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青花瓷》,同时欣赏青花瓷图片。

这首别致的歌曲,赞美的是——青花瓷。

由英文中“中国”“瓷器”同为一个读音“China”引入:瓷器是我们祖国的象征之一,而青花瓷又是瓷器里的最美丽的精品。你了解青花瓷吗?(交流课前阅读的。相关资料。阅读课后的“学习链接”。)

2、歌曲里头有一句歌词是“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到底这传世的青花瓷为什么这么美丽呢?当我们学习了今天课文《青花》,就明白了。

【周杰伦这歌曲很现代也很中国味,配合精致的图片,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课文、了解青花的兴致。】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记叙了他们什么事情?

(快速浏览课文后回答。)

2、出示第五自然段中的“我开始了苦苦寻觅”一句。看看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由来。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过程。

问题很简单,但是抓住了课文的主线。也渗透了有效地捕捉课文重点信息的方法——重视过渡句。】

给课文分段。

3、轻声朗读课文的两个部分,把生字读准。指名读生词。正音,并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

重点理解:

两鬓班白:鬓脸旁边靠近耳朵的头发。头发已经花白了。

锲而不舍;锲,刻;舍,放弃,停止。镂刻不停息,比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荀子·劝学》中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反义词有:半途而废;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

嬉戏:游戏;玩耍。

瑕疵:微小的缺点。

纷至沓来:纷,众多;沓,重复。接连不断地到来。注意“沓”不要写成“踏”。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窥破: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暗中察看。暗中看出来或觉察明白了。

郑重其事:郑重,严肃认真。对事情采取慎重认真的态度。一点儿也不马虎、不敷衍。

如饥似渴:像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那样。形容非常迫切的情状。

茅塞顿开:茅塞,被茅草塞住;顿,顿时,立刻。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一样,现在一下子打开了。比喻突然一下子明白了。也作“顿开茅塞”。

3、齐读课文,说说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4自然段)默默期盼,父亲要儿子寻找残缺青花。这是故事的前因,写得比较简洁。

第二部分(5——16自然段)苦苦寻觅,儿子终于得到祖传配方。这是故事的结果,写得很详细。

三、小结

美丽的青花,一代代艺人的骄傲和满怀的心事都凝聚在上边。到底父亲要儿子找到什么东西呢?下节课再一起琢磨!

四、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词。

回忆课文的条理。

二、细读理解。

(一)研读“默默期盼”

1、读1-4自然段,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瓷艺人?他教我瓷艺,为什么不传配方给我?后来,父亲为什么又郑重其事地把一尊残缺青花交给我?

2、交流。

(1)抓住“独树一帜”体会父亲的“手艺高”。

(2)抓住“完美”设计悬念。(什么是父亲心里的“完美”?)

(3)找出第三自然段描写父亲动作、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用心良苦。理解我对父亲的行动、神态的不解。

【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这些语句时越读越迷惑,迷惑于“完美”与“祖传配方”之间的关系和奥秘,迷惑于“手艺高”的父亲的古怪的动作、企盼的眼神、令人费解的话语……学生越是迷惑,对接下来的重点内容的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浓厚。】

3、齐读第三小节。

4、小结:这个部分,我们领会到了父亲对孩子的默默期盼和良苦用心。到底在期盼什么?儿子怎样完成父亲的任务,成长为青花瓷器的合格接班艺人呢?

(二)研读“苦苦寻觅”

1、默读读5-16自然段,思考并找关键语句写批注:

(1)“我”怎样寻觅“祖传秘方”?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次我觉得成功了的时候,心情怎样?父亲是什么表现?

(3)研究父亲不同表现的原因。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交流。

(1)理解第五自然段的两个设问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2)(6——8)自然段为第一层,写“我”找到瓷片。“然而,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到底父亲想要什么?

(9——11)自然段为第二层,写我“复制”青花。“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却仍然遭到了父亲的冷眼。”儿子已经大有进步,父亲还想要儿子进步,到底父亲想要什么?

(12——16)自然段为第三层,写“我”自制青花,父亲看到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原来父亲眼中的“完美”,是青花瓷器艺人一代代的“在超越中得到的传承”。

【在有感情的朗读、交流重点语句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感受,修复好的青花是昨天的青花,复制好的青花依然还是昨天的青花,在精通前人的手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独特的元素,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与众不同的青花,才是最珍贵的、最美丽的。而这一切的目标的抵达与超越,都是在主人公艰辛的工作和深入的思考、想象中得来的。】

3、齐读第二部分。

4、小结:父亲的默默期盼,经过儿子的苦苦寻觅,终于获得了完美的结局。原来“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在超越中得到的传承”

三、再读领悟。

把文中多次描写父亲神态的语句找出来,注意有怎样的变化,从中你体会出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父亲从“不满意——冷眼——笑容”,实际上是表现了他要求儿子去创新瓷艺……

四、练读拓展。

1、读一读。

我的青花像一尾欢快的游鱼,在清澈的溪流中唱歌。

人间瑰宝——青花瓷

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

其花——清新明丽,幽静雅致;

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

其色——青翠欲滴,永久不褪。

2、回忆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练习说话并填空。

我赞美独树一帜的人间瑰宝——青花瓷,我更赞美

板书设计:

21青花

默默期盼不满意——冷眼——笑容

传承——超越(完美)

苦苦寻觅寻找——复制——创造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青花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幼儿园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10以内数字的排列位置。

2、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和记忆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活动,掌握10以内的序数。

2、学会从左到右进行10以内序数的操作应用。

三、教学准备

10个盘子、1——10数字、10种蔬菜、智慧盒。

四、教学过程

1、手指操放松。

2、瞬间记忆。今天小动物们和蔬菜宝宝的运动会已经闭幕了,要给他们颁奖了,你们想去参加吗?首先要先过小动物们给我们出的通行证,我们才能去。

3、出示课件。获得本次运动会表现最好的前十名的小动物有:熊猫、长颈鹿、猫、豹、兔子、大象、小狗、公鸡、老虎、乌龟。同时出示数字1、2、 3、4、5、6、7、8、9、10。提问:排在第一名的小动物是谁?第二名是谁?大象排第几名?

4、下面有请蔬菜宝宝们闪亮登场。请10个小朋友托盘出来。第一个是土豆,第二个是西红柿,第三个是黄瓜,第四个是芹菜,第五个是萝卜,第六个是芸豆,第七个是洋葱,第八个是姜,第九个是胡萝卜,第十个是香菜。

5、请幼儿给获奖的蔬菜颁奖吧。让幼儿在蔬菜面前放上数字。提问:第一名是谁?第五名是谁?萝卜排在第几名?

6、游戏放松《打害虫》。

7、请幼儿操作智慧盒,请小朋友请出种类不一样的10个小动物插在插板上的第一行,请给小动物排排顺序吧。提问:小猫排第几?小老虎排第几?

8、小猫钓鱼。请把10只小猫插在智慧盒上的第一行,把10条鱼插在第五行。黄色的棋子当鱼线,我们来钓鱼。听口令:第2只猫去钓第2条鱼,第3只猫钓第5条鱼。.。.。.

9、结束。

五、教学反思

1、整个活动,幼儿自始至终保持了浓厚的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了导向辅助的作用。

2、本节课游戏性、趣味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积极性。

中班教案 篇14

情境目标:

1、了解刷牙的工具和正确的刷牙方法。

2、尝试用刷牙工具刷牙,体验刷牙的乐趣。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情境资源:

故事录音、刷牙工具、音乐、动物头饰。

活动实施:

1、欣赏《小猫刷牙》的'故事。

讨论:小猫是这样刷牙的,;.教。案来自:大。考。吧幼。师网;你愿意帮助小猫吗?

2、表演故事。

幼儿选择头饰自由结伴表演故事。

3、实际操作。

幼儿用自己带来的刷牙工具进行练习刷牙。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教案》教案 篇15

授课者:彭爱明

【复习目标】

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

重点:①理解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

【知识讲解】

讲解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方法:

1、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不可望文生义

2、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3、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

①形相近而义不同的

②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

③褒贬色彩不同的

4、符合语法规范或逻辑关系

【复习时间】10课时

一、高考成语干扰角度解密

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从历年高考来看,它都是以选择题型出现,且近几年都是要求考生选出使用正确的一项;但是这道题的得分情况并不理想。其实占领这一“制高点”并不难,关键要破译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密码”。

1、熟悉历年高考中出现过的成语。

最近几年高考出现过的成语:

2003年 捉襟见肘 未雨绸缪 自惭形秽 如数家珍

2002年 光怪陆离 雨后春笋 有口皆碑 偃旗息鼓

2001年 安步当车 颐指气使 车水马龙 蓬荜生辉

2000年 汗牛充栋 淋漓尽致 洗心革面 左右逢源

1999年 殚精竭虑 美伦美奂 炙手可热 一劳永逸

1998年 望其项背 处心积虑 火中取栗 拭目以待

1997年 莘莘学子 不孚众望 趋之若鹜 万人空巷

从历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如“美伦美奂”、“不孚众望”等)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成语。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2、熟悉高考成语设题的干扰角度

解密之一:望文生义,故意曲解。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命题者设题时常常利用我们不理解成语的含义,在设题时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如:

例1、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1997题)

例2、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题)

例1中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然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例2 中“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很多的时候,成语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耸人听闻”“骇人听闻”,“万人空巷”“炙手可热”“首当其冲”等。

解密之二: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现毛病。如:

例3、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2000年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汗牛充栋”“左右逢源”“车水马龙”“蔚为大观”“蓬荜生辉”。

解密之三:忽视语境,不分范围。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而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常常故意忽视语境,不分范围,造成错误判断。如:

例4、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解密之四:违情背理,不合逻辑。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还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如:

例5、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7年)

“莘莘学子”,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释“莘莘”为“形容众多”。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2001年)。

解密之五:混淆情感,褒贬不分。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如:

例6、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1997年题)

本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改为“纷至沓来”。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雨后春笋”“有口皆碑”(2002年)等。

解密之六:叠床架屋,语义重复。

这种类型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而命题者却还运用包含这个意思的成语,从而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如:

例7、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解密七:不知本义,不明来源。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

例8、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题)

“非非”,佛家用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想入非非”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2000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光怪陆离(2002年)等。

二、复习要点

历年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平时对成语的练习、积累,都要注意。

(一)了解成语的特点。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1、古语性。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2、定型性。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如“入木三分”不能说“三分入木”。“入木三分”来源于古籍记载,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如果说成“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又如“九牛一毛”不能改成“十牛一毛”。

成语在一般情况不能改变结构。但在特定的场合中,某些成语结构可以活用。有些成语,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如千钧一发——一发千钧,同工异曲——异曲同工,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但如果由于变动结构而改变了愿意,那就是另一个成语了。如“小题大做”与“大题小作”这两个成语,前者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后者则比喻把大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两个成语的意思完全不同。

3、完整性。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如:“义无返顾”中,“义”是指应该做的事,正义的事;“反顾”指回头看。把“义”“无”“反顾”连起来理解为:做正义的事,勇往直前,绝不犹豫回顾,亦即指为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二) 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

例1、不刊之论:“刊”指消除,“不刊”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这个成语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如果把“刊”理解为“刊登”“刊载”,那么把这个成语解释为不能刊登的言论,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2、登堂入室:“堂”指古代宫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宫室的后屋。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入室”比喻达到最高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整个成语比喻造诣逐渐达到高深的程度。

(三)弄清成语超常运用的特殊性

对成语的理解,既要掌握常规用法,又要了解非常规用法。如果被成语的常规用法束缚,不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变通,就会误入歧途。如1995年的“想入非非”和1997年的“不孚众望”就属非常规用法的考查。有些同学只知道“想入非非”常规用法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却不知道它的非常规用法指想象进入到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境界,结果失误。这是不改变成语词素而改变成语的常用含义,广告用语常用这种修辞方法,如说该厂的牙刷坚固耐用,可巧用成语“一毛不拔”。

(四)弄清用错的类型

成语使用时应注意成语本身的限定、前提和条件,成语本身的词素含义,成语的感情色彩与适用范围,还要注意这些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根据历年高考考试的特点,熟悉这些出错的类型,适当积累和练习,就能有的放矢。

1、不明整体,望文生义

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意义的整体性。我们要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不能想当然或一知半解。否则,就会误解词义,使用错误。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例①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例②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③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④也许有

例○5此城四郊多垒,固若金汤,不宜强攻。

例○6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辨析:①中“文不加点”并非“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形容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如:“他略加思索,便提起笔来,文不加点地写下去。” ①句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因而造成误用。其实“点”在这里表示涂改。

②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③中“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④中“别无长物”不是说“别无长处”,而是指“形容家贫,一无所有”。

○5中的“四郊多垒”与“固若金汤”并提。显然是指此城的城防工事坚固。而“固若金汤”与“四郊多垒”的意思正好相反,“四郊多垒”的意思是指四郊都有敌人的营垒。后用来形容敌人四面进击,形容危急。

○6“大方之家”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大方:大道理。而在例句中,由于望文生义,误将“大方”理解成不吝啬,从而导致了整个成语的误用。

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望文生义的现象随时都可能发生,我们不得不加以留意。

2、反用其义

例①一过春节,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偌大一个村庄只落得万人空巷,好不清冷。

例②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

辨析:①中“万人空巷”,意即“很多人走出巷而聚集在一块,形容人多,场面热烈”。

②中“有口皆碑”,意即“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到处受到赞扬”。

3、褒贬颠倒

成语的褒、贬色彩不同的。例:“半斤八两”与“平分秋色”。“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多含贬义。如:“论本事,他们俩可算半斤八两,都不怎么样。”“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也比喻不相上下,可以匹敌。如:“他的技艺很好,可与名家平分秋色。”这是褒义的。但应该注意的是,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复习时应加以防范。如“标新立异”作中性时,可解为“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作贬义时,则可解为“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又如“呼风唤雨”,作褒义时,可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作贬义时,则指反动势力的煽动。有很多成语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运用时不能根据句子感情倾向的需要选取成语,就会损害表情达意,或令人失笑。

例①《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例②(春天的故事)曲词优美,为群众喜闻乐见,真不愧为阳春白雪。

○3李明见别人在下棋、不免贝增心喜、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4姐姐性格孤僻,卓尔不群,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辨析:①中“胸无城府”,形容襟怀坦白,不隐瞒什么。含褒义。

②中“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含贬义。

○3中的“蠢蠢欲动”原是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现多用来形容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明显带有贬义。如“据点里的敌人又蠢蠢欲动”。

○4中的“卓尔不群”是指高高直立,超出一般,形容道德、学问的成就超乎寻常,与众不同。这句将“卓尔不群”和“性格孤僻”并列,显然是误认为“不群”就是“不合群”,这与原意大相径庭,应当将“卓尔不群”改为“落落寡合”或“郁郁寡欢”。

以上都是由于色彩不当而造成的成语误用。要注意的是修辞上的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不属此列,它是作者为了取得某种效果而故意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一般情况下,往往加“引号”以加以区分。

例:这个政府(国民党政府)“专心一志”打内战,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

“专心一志”形容非常专心,褒义,这里是作者故意褒词贬用,以达到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4、使用对象配错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有的成语只能用于某一对象,必须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若不加以区别也会造成误用。如“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不能用于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都是指从小就相识的异性,不能用在同性身上;“举案齐眉”只能用在夫妻之间,不能用在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眉飞色舞”只用于人,不用于其他事物;“相提并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老气横秋”可用于三类人:(1)老练而自负的人,(2)没有朝气的年轻人,(3)摆老资格的老年人。

例①各种花卉,争奇斗研;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例②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辨正:①中“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

②中“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而“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5、误用典故

某些成语来源于典故,来源于古诗文,往往有其特定含义,浓缩了许多内容,如果不懂得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特殊意义那么就容易误用。

例①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②让梨推枣是�

②中“让梨推枣”,用指兄弟关系友爱,不用于母子关系。

6、人称或角度不当

例①厂长的发言确定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例②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都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辨正:①中“抛砖引玉”,用于第一人称谦让之辞,不适用以第三人称叙述。

②中“先斩后奏”,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向上级报告,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

7、不分程度轻重

有些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别,切不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例①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例②王老师勤勤恳恳,日理万机,在教坛上默默奉献了30年。

例○3工人俱乐部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辨正:①句中,“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特指死亡,程度很重,不适于用于句①。

②“日理万机”的意思是指一天内要处理上万件事务,一般指君主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与处理繁多的政务。该词词义较重,用在普通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3 “包罗万象”形容内容庞杂,无所不有。而本句谈不上“包罗万象”,也有“大词小用”的毛病。

8、缩小词义使用范围和数量关系

(1)顾此失彼。 如:“排雷是生死攸关的工作,这个排雷部队已伤亡200多人。”(“生死攸关”是指生和死两个方面,而从整个句意来看,强调排雷工作的危险性,并不包含“生”,顾此失彼而造成失误。)

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卉鲜艳娇美。而“菊花”并不代表各种花卉。)

(2)语义相左。 如:“新兴商城才开张,鸿运百货大厦又敲响了锣鼓,两家商店形成了鼎足之势。”(“鼎足”是指三方面局势,前文是“两家商店”,语境义与成语含义相悖而误。)

9、尊卑关系颠倒

例①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例②正值老教授八十寿辰之际,晚辈们集体送去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恭祝您老长命富贵”。

辨正:①中,“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②中,“长命富贵”,旧时用于对小孩的祝福。

10、比喻不当,在理解愿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和盘托出:原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一起托了出来。比喻毫无保留地说出实情。了解该成语的原义和比喻义,使用时就不会出差错。

李代桃僵:语出古乐府《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来是用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例①辩论会上,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教授真有一种如坐春风之感。

例②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辩正:①中,“如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师的教诲”。

②中,“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把病人治好。

11、搭配不当

例: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

辨正: “惟妙惟肖”:形容刻画或描摹非常逼真。而句中的主语是“议论”,“惟妙惟肖”与它搭配,显然不当。

12、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例①在那磋砣岁月,我们的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吃了多少苦啊!

例②节日的夜晚,华灯齐放,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辨正:①中,“磋陀岁月”:原意为把时间白白地耽误过去,而句中理解为“艰苦岁月”了,牵强。

②中,“美轮美奂”:形容屋宇华丽、高大众多。句中将此词用以形容灯光,实属附会之词。

13、似是而非,彼此误代

(1)形相近而义不同的。例:“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这两个成语只有开头的一个字不同。两者都有“听了使人震惊”的意思,而“耸人听闻”还有“夸大或捏造事实来使人震惊”的意思。如:“他们散布了许多耸人听闻的谣言,企图扰乱人心。”这句中的“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因此用“耸人听闻”来与它搭配是恰当的,如果用“骇人听闻”就不确切。

(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例:“功亏一篑”与“前功尽弃”,这两个成语都有“最后未能完成,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的意思,而“前功尽弃”这个成语本身并未指明以前的努力为什么白费。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如“这次试验眼看就要成功了,要坚持下去,千万不能松动,否则,功亏一篑,实在可惜。”“炸城的工事也遭到了好几次的顿挫,……每遭一次顿挫,总要使前功尽弃,又来重起炉灶。”

①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②她父亲思想开明,对女儿和儿子等量齐观,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

分析:例①中“不胫而走”应为“不翼而飞”。“不胫而走”是指没有腿而能行走,“不翼而飞”是指没有翅膀却能飞走。“不胫而走”侧重指事情、消息等用不着刻意宣传,就迅速流传开来,而“不翼而飞”则着重指什么东西突然不见了

例②中的“等量齐观”应改为“一视同仁”。这两个成语虽说都有“同样看待”的意思,但“等量齐观”一般用于生命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如:”因为他是把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是非、大小,都一律等量齐观的。“而一视同仁”着重强调的是对人或动物的态度是平等的,不分厚薄亲疏,如:“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例③乐于助人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迂腐。

例○4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另眼相看。

例○5对贫困地区,大家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是无所不至。

辨正:③中“无可厚非”应换为“无可非议”。

○4中“另眼相看”应换为“刮目相看”。

○5中“无所不至”,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或坏事都做遍了”。若换成“无微不至”就好了。

另外,像以下成语也容易误代:

不可思议——不可理喻;

梦笔生花——妙笔生花;

披肝沥胆——呕心沥血;

首屈一指——屈指可数。

14、词不达意,自相矛盾

例:①离家出走的小燕来到公园电话亭:“妈,我成了断线风筝,无家可归了。”

②这些具有穿云裂石之功的大力士一上场,就把观众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3这次演出比较成功,只是个别动作有点装腔作势,不自然。

[1] [2] [3] 下一页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