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课文《春》教案范文精选1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按顺序的展开描写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对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自己注音、释义。

2、搜集有关春的诗文。

3、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二)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初通文意。

2、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法国有一位雕刻家,叫罗丹。他曾经说过一句话相信大家一定听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春天也是一种美,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带来了温暖,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过春天,歌颂过春天,由此产生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忆江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咏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钱塘湖春行》《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以上背诵的古诗句、成语,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我们学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令人陶醉的春色!(板书课题、作者)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语文学家、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

2.正音释义

酝酿 蓑笠 抖擞 嘹亮 黄晕 应和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烘托 朗润

卖弄 宛转 涨 散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边听边体味美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导朗读要求:基本语调该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质朴,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的),并思考以下问题: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怎样划分?

(3)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概括结构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怎样划分?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文中具体描绘了五幅春景图。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第七自然段

根据以上归纳,我们看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思想?

归纳出: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感

(一)指几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作者盼望春天到来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词上可以看出?

( 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盼望着,盼望着 ,连用两个“盼望着”,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反复可以更形象生动地突出急切之情。)

2、除了两个盼望着,还有两个了,“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起读一下,读着给人什么感觉? 一种亲切柔和的感觉,充满了喜悦之情。

而且讲“春天的脚步近了”,这里还用了一个什么修辞?拟人。

3、小结:

这一段,看似简单实际也是耐人寻味的。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作者通过抒情的手法,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方法给我们写出了他渴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还有对春天的亲近感,喜欢春天的感情。

4、齐读第一节,注意读出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欣喜之情。再来思考一下,文章一开头就表达了急切、喜悦之情,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呢?

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奠定了全文热爱春天的感情基调 。

(二)朱自清是那样的期盼春天,春天来了,他美妙如诗的妙笔又给我们勾勒出怎样美丽的图画呢?(全班齐读第二段,五幅图画每人读一节)

1、作者第二段一开始便用拟人的手法(刚睡醒)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的描绘,突出万物复苏的特点,“欣欣然” 则包含了作者喜悦的心情,千盼万盼的春天来了。那么接着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一切睡醒、春回大地的景象呢?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由面到点具体勾勒出山色、春水、阳光等三个方面春回大地的景象,语言优美,特征突出、顺序清楚,为具体描绘五幅图画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2、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之后,作者才开始用他那细致的笔触,工笔细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

教师先介绍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学习写景散文

(1) 写景顺序;

(2) 写景散文的语言特色,修辞;

(3) 抓住景物在特定季节、特定地点的特有现象进行描绘,使特征突出;

(4) 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表达作者的感情。

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具体感知“春草图”,诵读,品味。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引导、指点)

①顺序: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②语言特色:修辞:拟人、排比--形象再现了春草勃发带给人的欢快心情。

用词:动词:“钻”;叠词:“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

“轻悄悄”“软绵绵”

③写出春草的什么特点?新,充满活力。

④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之情

(学生尝试诵读、背诵。注意通过抑扬、重音、节奏的变化表达出感情。)

四、 课堂小结

学习了以上部分,我们应该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去阅读写景的文章:写什么景?抓住什么特点?用了怎样的顺序?有何语言特点?包含了怎样的感情?这样学习,我们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还能知其所以然,真正形成阅读写景散文的能力。

五、 布置作业

1、 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2、 诵读全文,争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2

目标预设:

1、理清文章思路,尤其能理解作者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借助资料,了解朱自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准备水彩笔及纸。

4、多媒体教学课件。

预习导学(多媒体显示):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yùn niàng( ) (2)wǎn( )转

(3)披suō( )戴lì( ) (4)liáo亮( )

2、填空:

(1)《春》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力作有《 》、《 》。

(2)“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__________的《 》,意思是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充满希望,春天诗情画意。因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视春天为笔下宠儿,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么,想问一下同学们,如果让你写春天,你会抓住春天的哪些特征来写呢?(生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是如何来写春天的。

二、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春》第一教时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1、教师配乐范读(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作者抓住了春天哪些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构成一幅幅春天的画面?

(3)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例句加以说明。

3、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相机出示)

4、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要求: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

5、指名读,把自己喜欢或者感觉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多媒体配乐、配画面)

其他同学点评。

《春》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三、延伸拓展,巩固内化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散文,但更像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首春的赞歌,这离不开他的观察,你是否也能想象一下你眼中的春天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先用你的水彩笔画在纸上,然后,根据你画面的内容,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练笔,看谁又快又好!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春天的诗或文章,整理在笔记本上。

2、背诵《春》

《春》第一教时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春》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和初春的哪些特点。

2.体悟作者和读者对春天的感情,并能用文字表达。

3.熟练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对文章优美文字的体悟。

2.引导学生写摹春天。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

1.体悟式、感受式,努力创设“平台”,进行“三维”训练。

2.多媒体一套、录音机一只。

3.采用“欣赏——读文——画图——说情——写春——拓展延伸”六个板块。

四、教学过程:

㈠课前欣赏(3-5分钟)

1.播放有春天画面的歌曲,让学生随意欣赏。

(创设情景平台,把学生情感渐引入课文)

2.教师借助画面内容,随季节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㈡朗读

1.美读: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多媒体配以画面、音乐。(再创情景平台,激发学生情感。)

2.赏读:由学生挑选自己最喜爱、最有感悟的一幅“图”,自由赏读。(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开发学生已有资源)

㈢画图

1.请学生或上黑板、或在课台上描绘课文中任何一景、或一物。

2.比较图画与课文文字的区别。

(直观与文字比较,利用学生资源,仔细体悟文字特点。)

㈣说情(让学生谈自己对课文、对春天的`感悟)

1.说说�

(由粗到细,仔细品味,并加入学生有情感地朗读)

2.让学生谈谈古今文人对春天描绘的诗句。

第一步:背诵绘春诗句

第二步:(深层拓展,进一步开掘学生资源,激发兴趣)让学生说说古今诗人对春天不同感情的诗句。

㈤写春

1.请学生各自写一段你眼中的春天,你生活中的春天(写一景、写一物均可)

2.交流(由欣赏到实践,由感悟到感情认识)

㈥课外拓展(课外作业)

1.收集古人写春的诗句,不同的感情不同描写的诗句。(再次开发学生资源,努力拓展学生视野。)

2.写一篇《春》的短文。(深层体会,学以致用。)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4

教材分析: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也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以及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清新优美、口语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

把握作家的思想感情脉络,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又到了柳絮飘飞的暮春时节。不知不觉,我们又度过了一个的春天。对于我们家乡的春天,你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对家乡春天的感受。)同学们的描述,使我的眼前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景。今天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去欣赏春天之美。(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词;感受春天之美。

2、扫除文字障碍。(多媒体出示字词图片。学生读,齐读,写生僻字)

三、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1、“春”美在什么地方?

我们都认为春天是最美的季节。那么朱自清先生认为“春”美在哪些地方呢?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下。(多媒体显示:朱自清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

2、学生可能回答:

“春”美在嫩绿的,软绵绵的草。

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你还知道哪些写春草的诗句?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写早春刚发芽的草。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七年级语文课文《春》教案 5

对于故事性不强的散文,如何在上课之初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设计上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散文重在传情,在导入方式上不妨走煽情路线,渲染一种情景氛围。在《春》这节课的导入环节上,我花了很多时间制作了长达三分钟的电子幻灯片。幻灯片制作精美,动画完全自动并配以能够体现春天特点的背景音乐,很好的渲染了情景,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导入环节是很能够吸引学生并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具有画面感的。

值得注意的时,通过多媒体渲染情境进行导入,音频的渲染作用是很大的。

反复朗读,品味语言

作为一篇素以文字优美著称的散文名作,学习《春》时,应当将课堂上的主要环节集中在通过反复朗读品读作者优美的语言。然而,对于预备班学生来说,通过反复朗读是否能够自然而然就悟出语言之美呢?即使感受到了语言之美,学生们又能否分析出之所以美的原因从而能够对这样的方法加以掌握并在需要之时予以运用呢?恐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少甚至于至关重要决定成败的。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第一步是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对一个章节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即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如:第六段写的是春雨,是静谧的春雨。静谧是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能够读出来的,因此老师没有必要带着同学品读词句进而归纳出“静谧”一词。

品味语言的第二步是给予学生朗读的目标——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春雨的静谧的。这使学生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不至于茫然无措,而是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去阅读。这样的课堂阅读才是有效的,才是对学生有帮助的,也是学生乐于参与的。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作者的表现手法也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品读语言的第三步是重组形成新的整体。又如《春》的第六小节,第一步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阅读获得对春雨“静谧”的一个初步印象,这个影响是感性的,是一个模糊的轮廓。在第二步中,学生们从文章中的具体语句,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全笼着一层薄烟”“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慢慢走着”等等,学习到了如何从多个角度来描写一种静谧的氛围,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老师的归纳,学生能够掌握实实在在的写作方法,获得了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时对于文章的艺术之美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在审美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当学生回到整个小节的高度来审视春雨的“静谧”,同为“静谧”一词,却已然从抽象的词语上升到了具体的画面和优美语句,实现了理解层次上的提高。

因此,品读语言是一个把整体感知具体化,进而又在一个更高层次上重新整合的过程。看似在拆解重组前后是同一个概念,但在拆解到与重组的过程中,将一个抽象平面的概念注入了语文之美的生动内涵,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七年级语文课文《春》教案 6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1、诗人对于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平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 7

教学目标

1、从文章所描绘的形像展开想像,感受散文绘画般的色彩美,诗歌般的韵味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2、加强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领略散文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3、了解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习认真观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觉事物的方法,练习准确的描述事物。

教学过程

一、用诗歌导入。

让学生回忆课内外有关描写春的诗词,如《春晓》、(咏柳)、(绝句)等等。教师简单描述诗的内容及意境,学生回忆、想像。然后播放(春)的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春的另一种美。

二、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春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更是一着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1、借助想像和联想,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神韵。听完朗诵,让学生按文章内容顺序口述自己在欣赏时脑海中出现的形像及自己的感受。

2、利用图画,让学生感受美的具体形像。选择两幅图画,如(春草图)、(春花图)让学生结合课文来观察、感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想像、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像、姿态、性格”,让具体的形像在脑海中活起来。

3、为了使学生获得的美感具有持久性,巩固成果是很重要的。首先,再次感知文章(学生朗读,适当配乐),然后,让学生在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中任选一幅,构思出一幅图画来。(或口述,或画草图表示)

三、通过调动学生的口、耳、眼、脑、手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然后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在再次阅读中去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用最简单明了的词语概括第一句话所表达的。作者的心情。

2、作者写春草时,抓住了什么特征?是怎样具体描绘的?

3、作者写春花时是按照哪三个层次写的?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4、作者把无形、无色、无味的风写的具体又形像,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的感受上把风写活的?

5、作者写人们迎春的点睛之笔在哪里?

6、作者用了哪三个句子赞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颠倒三个句子的顺序行不行?为什么?

7、划分文章的层次,概括层意,归纳中心思想。

四、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分析(春)这篇课文,对阅读抒情散文有哪些规律的认识?(从方法和能力两方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学习文中长短句参差交错的写法,写一段秋景。作业处理方法:课下交流、互评,课上朗读好作品。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8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2、感知内容

①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②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二、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1、潜心精读

问题组

①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②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③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2、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

三、体验与反思

1、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2、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收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文互相交流。

四、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培养点:

1.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情感体验点:

1.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空间、保护环境的习惯。

2.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词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解释(查字典或词典)。

②学生课外搜集、摘抄有关春的古诗文句(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

1.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边听边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3.听读之后,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4.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上面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理清本文写作的思路: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学生归纳)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四、研读与赏析:

1.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课文第1-3段的内容,思考:

①第1、2段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3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形象生动的词语进行描写的?有什么好处?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3.全班交流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来。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鼓励学生背诵1-3段。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学第4—7段,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可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赏析好词佳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上述问题。

2.略读第8—10段,体会这三段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教者即给予肯定。)

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名称特征

春草图(草报春):嫩绿、多、软

春花图(花争春):繁茂、艳丽、芳香

春风图(风唱春):温暖、柔和

春雨图(雨润春):多、轻盈、细密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名称角度(顺序)写法修辞

春草图: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由高到低虚实结合排比、比喻、拟人

春风图: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多感官描写拟人、比喻

春雨图:由物到人由近到远动静结合排比、比喻

4.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意境和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

5.学生质疑交流:

①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②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③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三、拓展延伸:

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古诗文句互相交流,并加以整理、积累。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春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9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出现是有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学习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情感。我打算从朗读入手,利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春天带给人们的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设计

《春》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篇目之一,本文不管在选材、布局谋篇还是语言上都堪称典范。按照编者的思路,通常我们都是采用盼春―绘春―赞春这一顺序来教,重点带领学生分析作者描绘的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而这次教学设计,我尝试打破这一常规,整篇课文的教学以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理论依据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中,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地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品味。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有感情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并品味文中美的情景,美的结构,美的语言。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品读精彩句、段。

3、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4、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对妙词佳句的品析,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美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

2、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突破:

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剪辑并重新录制音乐《早春曲》、《春意盎然》;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搜集有关作者资料及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听读、朗读中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悟,理清思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一学生完成)

同学们,天气渐渐地冷了,冬天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迎着冬天的笑脸,我想起了雪莱的一句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景。同学们,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音乐,随着老师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描绘的《春》之中。(多媒体显示课题及作者)

(二)听配乐朗诵。播放背景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多媒体显示:听读,说感受的话。

(三)让学生谈谈听朗诵后的感受。

师:听了朗诵,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多媒体显示:听了朗诵,我听到了……/听了朗诵,我看到了……/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例:听了朗诵,我感受到了人们盼望春天的热烈而急切的心情。)

(四)自由朗读,分组(分为8个学习小组)讨论文章层次的起止段落。教师用多媒体提示课文思路(盼春―绘春―赞春)。

(五)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学生参加联读课文。要求第1名学生读“盼春”,第2―7名读“绘春”部分,第8名学生读“赞春”部分。(联读时不告诉学生起止段落,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层次理解是否正确。)

(六)经过自由朗读和小组代表的联读,全班交流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第一部分(①):盼春

第二部分(②―⑦):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⑧―⑩):赞春。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1、诵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二、教学重点:

1、品味理解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2、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品析“春草图”(用多媒体显示品析步骤)

1、朗读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会正确使用四种朗读符号(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

2、第一次朗读(自由读),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

3、第二次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4、第三次朗读(男女生各读一层),悟一悟这段层次划分的问题。教师提示可划两个层次。

教师明确: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是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5、第四次朗读(个人大声读),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教师明确:“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写出了小草萌发的力量以及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修改以后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6、美读,各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朗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教师提示:语调:轻快;感情:喜爱、赞美

7、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

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①抓住景物在特定季节、特定地点的特有现象进行描绘,使其特征突出。

②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

③写景散文的文笔优美精彩。

(二)运用上面所学的方法赏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两个学习小组一幅图,分工协作。

(三)各学习小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结果提交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1、“春花图”

①特征: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②顺序:由上而下、由实到虚。

③语言: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用词:第③句中的“闹”字写得好,好在它不仅写出了声音,还写出了热烈的气氛,绘声绘色地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

④感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2、“春风图”

①特征:和煦、芳香、悦耳

②顺序:触觉、嗅觉、听觉

③语言:修辞―引用、拟人、比喻

3、“春雨图”

①特征:细密、轻盈

②顺序:由近及远、由景及人

③语言:修辞―排比、比喻

4、“迎春图”

①特征:充满活力

②顺序:由点到面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2、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学习本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本文寓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朱自清的《春》写得太美了,其实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人们歌咏的对象,请大家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互相交流并保存到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然后任选一幅春景图,给它配上能反映其特征的诗句。

教师推荐部分诗句:(课件显示)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二)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背诵并模仿写句子。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选取写得好的在全班宣读。

(三)《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其实朱自清留给我们的美文不仅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绿》都是不朽的篇章。课后请同学们再次亲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灵中飘扬的那片风景。

(四)美文不朗诵不足以表现其美,推荐一位朗诵最好的同学进行配乐诗朗诵,让《春》的课堂教学在优美的配乐诗朗诵中结束。

(四)作业:

1、整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2、课外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3、阅读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并作读书笔记

附板书设计:

板书:

盼春

春草图(草报春)

山(朗润)春花图(花争春)

春绘春总体轮廓水(涨)局部描绘春风图(风唱春)

太阳(红)春雨图(雨润春)

娃娃――新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三个比喻姑娘――美

青年――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字词的音,能欢快而有节奏地朗读全文。学习作者准确生动地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3、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四)课型

新授课

(五)课时

第一课时

(六)教具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

(七)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在一年四季里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指定同学回答)

2、正确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曾经有一位同学这样回答:(幻灯出示)

“我喜欢春天,因为它很美,有绿树红花,花香鸟语;因为它很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切都是新的;因为它充满希望充满活力。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切希望在春天,而我也总在春天的第一天里订好新一年的学习目标。

3、教师归纳:这位同学喜欢春天的原因如朱自清,朱自清写的《春》这篇散文正是描绘了白花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画、赞美抒唱了春天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抒情诗,这幅风景画,这曲春的赞歌!

4、板书课题

5、听课文录音,幻灯出示问题,提示学生将课文划分段落。

本文围绕一个“春”字,给我们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

请同学们以最快速度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指名回答,订正答案之后板书:盼春绘春赞春

6、教师述说本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基调:

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要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以及作者对抒情,描写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分析课文内容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问:1、春天到来之际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盼望着,盼望着)

板书:盼

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作者盼春的急切心情。)

3、小结:

文章第一部分只有一句话,作者通过抒情的手法,运用反复、拟人的修辞方法给我们写出了他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在他感情的渲染之下,我们也产生了同感,同样渴望春天尽早到来。

板书:抒情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终于迎来的春天是怎样的呢?作者在一开始便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指名学生朗读这段话,其他学生找出这句话。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2、导学生了解作者依次概括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中哪些详细

描写?哪些几笔带过?从而分析出“绘春”分为“宏观勾勒”和“细笔描绘”两部分。

明确:

宏观勾勒:山,水,太阳

细笔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接春天的活动

3、于这些景物作者并没有一一详细地描绘,开始作者先粗笔勾勒,

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给我们总体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有了粗笔勾勒的背景之后,作者才开始用他那细致的笔触,工笔细描富有特征的春天的景物,绘出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他一共描绘了几幅图?(五幅)

板书:宏观勾勒——山,水,太阳

细笔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4、小结:

作者正是如此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地按一定的顺序给我们描写春天的景物的,在写春天的山,水,太阳时虽只有一句话,但他却能够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赋予春天生命,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板书:排比,拟人

(三)分析春草图

1、教师朗读文段,让学生体会应采用愉快,赞美的语调来读,然后让学生朗读,教师放音乐,要求学生带着愉快与赞美跟着音乐小声朗读本段册

2、作者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哪些句子可以说明?

板书:生命力顽强长势旺盛

3、幻灯出示一名学生的作品

这里有一位同学用一段话描写春草,请大家将这段话与朱自清先生写的课文这段话作对比,试根据以下问题欣赏朱自清的文章好在哪?

作品:

春天到了。大自然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小草不知不觉地从地里长出来,绿油油

的。风来了,小草为风弯了腰;雨来了,小草没有躲闪,而是再一次挺直了身躯,任凭风吹雨淋,风雨过后,小草脸上充满了笑容,好象在告诉人们:只要坚强,困难一定能克服。

问题:

用词方面:

品位下面两句话中加粗的词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钻)

(2)小草争先恐后地从土里长出来(争先恐后长)

描写方法:

1、同学们在作文的时候,由于能力的限制,写作手法会单调些,描写事物时一般只会从正面去描写,而不会通过侧面的描写来衬托事物的特征。大家来看这句话(幻灯出示)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问:这句话表面上是写人的活动,但实际上是写小草,这里突出了小草的什么特点呢?

(长势旺盛,绿草如茵)

2、这里通过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提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修辞手法:

写景的文章运用修辞手法是最灵活的,像这位同学写的这段话,正是成功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草同样成功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用简洁的语言去突出春草的特点。

板书:拟人排比

(四)点拨学生析读春花图

1、听录音,四人为一组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幻灯出示)

(1)春花有什么特点?

板书:花多花艳花香

(2)作者写树上果实,花丛的蜜蜂,蝴蝶,是否脱离了内容?写这些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

明确:没有脱离课文内容,写这些正是为了突出春花的特点。

(3)本段是按的顺序描写春花的。先写,再写,最后写。

(4)描写春花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画出相应的句子。

板书:排比比喻拟人

(5)品味句子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问: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为什么?

2、小结:

通过这段内容的分析,我们主要要学习作者描写时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合理联想,由花多联想到果实多这种写法,使我们的作文读起来能让

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尤其在对春草和春花的描绘,作者擅于遣词造句,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盼春和绘春里的春草图、春花图,大家重点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以及修辞方法的运用,希望大家回去好好消化,将学到的写作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布置作业

你能给春草图和春花图各配上一句古诗吗?

春草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花图——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乱花渐欲迷人眼。

——红杏枝头春意闹。

附:板书设计(下页)

五、板书设计

9、春

朱自清

(抒情)盼春———盼:(反复,拟人)

宏观勾勒———山,水,太阳(排比、拟人)

(描写)绘春

春草图———生命力顽强,长势旺盛

(拟人、排比)

春花图———花多、花艳、花香

(排比、比喻、拟人)

细笔描绘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赞春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

2、揣摩欣赏文中确切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春景画面的写作特点。

4、训练朗读,品味,赏析语言。

5、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

目标5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2、点拨法。

3、课堂讨论,讨论,借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大家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能用两至三个词语来描绘吗?

能。他们分别是……你们心中的春天太美了。不过,我们不妨也来欣赏一下我们的诗人,散文家,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春》。在那里也有如诗如画的春天。

二、感知朱自清及散文著作

朱自清(1898——1948),字佩轩,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创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绿〉〉等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三、感知语言美

1、 学生自由认知朗读,划出不懂的地方。

2、 老师朗读,学生跟读,试着解决疑难问题。

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时的感情,讨论疑难。

4、学生提出疑难,教师点拨疑难。

四.感知课文思路流向,理清层次

1、盼春:急切的心情

2、 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 赞春:具有新,美,力的特点。

五、小结

朱自清先生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勃,花木争春的春天,赞美,抒唱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一年之计在于春”,同学们问一声自己: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准备好了吗?

六、拓展创新

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可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也可以自拟题目;可以写成作文,也可以写成片段。

七年级语文课文《春》教案 13

一、教材分析:

《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教读课文。第三单元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面有景美,情美,语言美。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

《春》是一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天在 朱自清 先生的笔下,赋予感情和生命。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盛景。让我们感受春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字里行间,充满着欣喜,赞美之情。

这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的精品,学习可以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从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来看,是一个最经典的载体。把它放在单元的第一课,非常恰当。对后面的几课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悟作者的感情。并背诵这课文。

2、学会观察自然、感悟自然。抓住春天景物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4、体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的修辞写景的方法。

难点: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传达内心感受。(在这一环节我将采取播放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接力赛朗读等多种形式的。)

三、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设疑导学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1、情景导入法。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视频,春图片等)展示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温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激情和兴趣。

2、朗读教学法。本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的教学中,采用(研读、精读、品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成功之法。

因为初一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来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细致描绘的句段,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4、设疑导学,步步深入。(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到什么?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握课文。)

四、学法指导:

主要是通过学生读,思,练的方法来学习。

五、学情分析:

1、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文章语言优美,且通俗易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一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写景和景物的方法技巧,要将阅读与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阅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和人文内涵。

2、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上。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体现新课程的“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充分的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 14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作者。

2、有感情流利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通过品味佳词妙句体会写作方法。

4、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妙词、佳句的品析,学习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考你”——谜语1:等得三日人方归,二人有缘终相会。谜语2:一日来三人,只有一个大。——(打一二字名词)

这两个词语的谜底都是春天。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无数文人墨客都写下了赞美春天的诗句。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走进他的散文《春》。在享受诗情画意的同时,探访他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

二、了解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他“一身重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毛主席曾点名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创作,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散文主要以描写个人、家庭生活和自然景物为主。写得最出色的有《背影》、《绿》、《春》、《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以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三、“识记《春》之词语”

指名读——齐读——学生书写词语。

四、感受春之气息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那就请同学们带着你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大声朗读课文。

课文朗读完了,请你用一个词语说出你对朱自清笔下春天的感受。

五、点评《春》之景物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喜欢春天,喜欢春天的景物。你最喜欢朱自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用一句话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我们都喜欢带给我们无限快乐的春草;

这个同学喜欢春天的百花争艳;这个同学喜欢春天的和风拂面:这个同学喜欢春天贵如油的春雨;这个同学喜欢春天……)

六、品味《春》之语言

我们喜欢朱自清笔下的花草风雨,也喜欢朱自清的语言。朱自清的语言朴素清丽,意境优美,用词准确,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善于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速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读一读,拼一拼,说说它好在哪里。

七、刚才我们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找到了朱自清教给我们的“写作金钥匙”。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下秋天的果实——秋果(同学们可以自由书写,也可以仿照“春花”一段来写。可以写一段文字,也可以写三言两语)。

春天是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同学们正好处在人生的春季。“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希望同学们勤奋学习,把握好自己的黄金时期。

七年级语文课文《春》教案 15

一,教材分析:

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盼望她的到来,待她降临之后,则是尽情的欣赏这美丽的大地回春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文章结构体现了作者思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难点)

过程与方法:在师生互动平等的基础上,采用多种读,多种活动来共同品析文章。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来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你看在他们的笔下,那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喷薄而出的红日,那姿态万千的彩云,那争奇斗艳的花卉、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那么,同学们喜不喜欢这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生机勃勃的春天。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朱自清的春,来赏析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这令人陶醉的春色。

(二)七嘴八舌话作者

(三)师生互动,品析文章

互动1:教师播放春的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字词读音,把握节奏和感情。在听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事物。

互动2:师生相互启发理清文章思路。

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颂春

互动3: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中——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生命的灵气。这篇文章简直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老师也真想美美的读一回,同学们想不想读。请你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有感情的读出来,说一说喜欢的理由,让我们一同来分享。

a,师生竞赛读文章,竞赛评析,学生点评。

b,分小组讨论,小组之间竞赛。

c,教师小结学习内容。

(四)体验与反思

参照课文描绘春的手法,来描写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

(五)课堂小结

文中朱自清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春的画面,寄托了作者对春的由衷赞美和热爱之情,文章末尾作者高呼“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抓住春天这大好时机,奋然向上,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六)课后作业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以将自己搜集的有关春的诗句互相交流。

(七)课后反思(略)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 16

教学目的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巢应和hè酝酿yùnniàng晕yùn

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

水涨Zhǎng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z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伙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全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五、作业: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总写一切

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春分写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颂春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 17

一、教材分析:

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盼望她的到来,待她降临之后,则是尽情的欣赏这美丽的大地回春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文章结构体现了作者思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难点)

过程与方法:在师生互动平等的基础上,采用多种读,多种活动来共同品析文章。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来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你看在他们的笔下,那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喷薄而出的红日,那姿态万千的彩云,那争奇斗艳的花卉、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那么,同学们喜不喜欢这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生机勃勃的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朱自清的春,来赏析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这令人陶醉的春色。

(二)七嘴八舌话作者

(三)师生互动,品析文章

互动1:教师播放春的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字词读音,把握节奏和感情。在听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事物。

互动2:师生相互启发理清文章思路。

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颂春

互动3: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中——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生命的灵气。这篇文章简直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老师也真想美美的读一回,同学们想不想读。请你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有感情的读出来,说一说喜欢的理由,让我们一同来分享。

a、师生竞赛读文章,竞赛评析,学生点评。

b、分小组讨论,小组之间竞赛。

c、教师小结学习内容。

(四)体验与反思

参照课文描绘春的手法,来描写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

(五)课堂小结

文中朱自清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春的`画面,寄托了作者对春的由衷赞美和热爱之情,文章末尾作者高呼“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抓住春天这大好时机,奋然向上,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六)课后作业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以将自己搜集的有关春的诗句互相交流。

朱自清

( )春

( )春(师生合作完成图画和文字)

( )春

(七)课后反思(略)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18

知识储备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培养点:

1、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情感体验点:

1、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空间、保护环境的习惯。

2、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词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解释(查字典或词典)。

②学生课外搜集、摘抄有关春的古诗文句(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

1、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边听边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3、听读之后,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4、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上面的问题 。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理清本文写作的思路: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学生归纳)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四、研读与赏析:

1、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课文第1-3段的内容,思考:

①第1、2段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3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用了哪些形象生动的词语进行描写的?有什么好处?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3、全班交流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 请说出理由来。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鼓励学生背诵1-3段。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学第4—7段, 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可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赏析好词佳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上述问题。

2、略读第8—10段,体会这三段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教者即给予肯定。)

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名 称 特 征

春草图(草报春):嫩绿、多、软

春花图 (花争春): 繁茂、艳丽、芳香

春风图(风唱春):温暖、柔和

春雨图(雨润春):多、轻盈、细密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名称 角 度(顺序) 写 法 修 辞

春草图: 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拟人

春风图: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4、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意境和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

5、学生质疑交流:

①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②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③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三、拓展延伸:

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古诗文句互相交流,并加以整理、积累。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春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19

教学目标: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二、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第三自然段):朗读(齐读)

问题: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 )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