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常识性了解小说的文体常识。
2、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并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
3、体会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3、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和平年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带动了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反之,在战争年代,一个战败国的民族语言又有怎样的际遇,他们的人民又会如何自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去看看。课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注释1: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叶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学生讨论。师明确、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的深厚爱国热情的。
(2)简要介绍小说的文体常识。
(3)再读,理清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理清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结: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即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所见所闻(开端);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具体经过,重点写了语法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发展);第三部分(24-29):写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情景(高潮、结局)。
三、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1、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然后分析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提示:从小弗朗士的三方面转变来分析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3、学生研读、讨论,教师指导、小结:小弗郎士是个贪顽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分组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
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着40年教学经验的好老师,更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达即将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充分表现出他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的书写,把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推到极致,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四、拓展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讨论,师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课堂练习)
①题目设计为《之后》。
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③结构要完整。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 踱 挟 皱 督 叟 摊 旷 懊 隶 钥 匙 哽 赚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步骤: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 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郎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 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 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里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第一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郎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 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
④ 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郎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 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
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郎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阅读、体会课文后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订正、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2.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
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提问: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提问:我──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提问: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老师范读第三者29自然段。
教师小结:
面对散学了──以后他就不能上课了这种严酷的现实,韩麦尔先生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这个悲怆的镜头深深地嵌在我们的头脑中。作品也就在这悲怆的气氛中结束。
4.归纳中心意思。
提示思考:这篇小说写了小弗郎士的变化,写了韩麦尔先生上了悲壮的一课,还写了镇上的人到教室里来听课的情形,写这些都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归纳写作特点。
提问: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来写的这叫做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便于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写出他的变化。例如:文中上学路上的心理描写和背书时的心理描写,都很真切感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顽皮少年的变化、成长。
提问: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识记并理解“哽、宛转、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课文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把握,通过人物的心理、语言及动作,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中深沉的爱国情怀,珍惜现在时光,抓紧时间学好本领,为祖国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串讲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句话:“失去了,才觉得珍贵。”体会一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可今天我们要见到一位小学生,他应该有更深的体会。过去的他是一个非常贪玩的人,但突然有一天被宣布从此不能再学习母语了,他似乎一下子警醒了,“学习是多么重要!”可这失去的又无法挽回了。因此,在他的“最后一课”中他想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二、简介课文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
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三、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四、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①“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上学迟到怕挨老师骂。
②“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③“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④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气氛””
学生”
教室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静一点,静一点??’”“我”迟”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②课后练习二:
⑴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⑵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⑶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⑷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五、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多媒体课件展示)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2.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⑴“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⑵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三、完成课后练习三。
四、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五、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开端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
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六、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七、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八、板书设计:韩麦尔
情节:上学
社会环境
教学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上课下课
学习目标:
1. 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2. 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 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内容简介: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准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族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在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自主学习:
【积累·感知】
1. 作者( ),( )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
2. 注音:踱( )步、哽( )咽( )、赚( )钱 、郝( )叟( )
3. 写字:chéng( )fá( )、 ào( )悔 、 qí( )dǎo( )、dū( )学
4. 释义并口头造句:宛转、懊悔、祈祷、哽咽、诧异
5. 形似字注音组词:
晴( )____喊( )____悄( )____赚( )____
倩( )____减( )____峭( )____谦( )____
靓( )____缄( )____俏( )____嫌( )____
【体验·探究】
课内语段阅读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角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呀,”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给文中带点字注音 祈____哽____
2.从小说情节看,选文属于什么部分?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钟响了,意味着什么?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号声”暗示了什么?
5.选文有一处侧面描写,请找出来。
6.韩麦尔“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7.“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8.文中对韩麦尔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9.作者反复写钟声,用意何在?
10.“散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拓展·延伸】
比较《最后一课》与老舍的《四世同堂》片断。
提示:从背景、事件、中心、人物、叙述人称、描写方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家庭作业:
今年适值我们伟大的祖国60年华诞,作为祖国母亲的优秀儿女,我们倍感自豪与责任重大。那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此时此刻该做些什么呢?
1.搜集有关爱国主义主题的诗词文章。
2.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你还有那些好点子,清说出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导语设计
设计1:(文学角度)
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惨败告终,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设计2:(激发兴趣)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设计3:(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重点)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重难点)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重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
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3.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
目标导学二:初步分析,理清情节
1.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要素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
2.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目标导学三:揣摩心理,分析作用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幼稚、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作用是什么?
明确: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最后一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的每个句子:
①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②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③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④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老师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教学提示】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朗读时需要注意的哪些重点段落。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速读课文,进行组内交流。
【学法指导】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学法指导】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同时,心理描写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还起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板书设计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揣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学生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然后放声朗读,仔细揣摩。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峰。
语言描写: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2.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目标导学二:品读环境,体悟作用
1.请同学们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目标导学三:解析文题,领悟文意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目标导学四:联系实际,拓展加深
1.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都德(法国)老舍(中国)
背景普法战争抗日战争
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写作手法烘托烘托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教学提示】
教师引导,课堂交流。
【学法指导】
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能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解答此类题,可以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提示】
全班交流,一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学法指导】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作用综述: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烘托人物心情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7.深化作品主题8.象征暗示。
【学法指导】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板书设计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
心理肖像、动作、语言
可取之处:
1.能够紧扣小说文本特点进行教学,并且课堂组织有序,学生对小说这个文体的学习有了方向。
2.紧扣本文的重难点,凸显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重视在具体语境下的品词评句,通过评析来赏析人物。
3.小组合作运用较成功。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4.重视联系生活实际,促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不足之处:
1.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不够明确,让学生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2.任务安排还不够合理,第1课时任务较轻,第2课时的内容较重,尤其是拓展部分,因为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
2、通过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难点: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运用“三段式阅读法”进行教学,以学生阅读、交流为主,分“自读、共读、用读”三步,在边读边议、质疑答疑的过程中,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最后”一词后面补充一个词语,你能想到什么,能想到多少,说说看。
生1:最后一片树叶。
生2:最后的晚餐
生3:最后的相遇。
生4:最后的时间。
生5:最后的微笑。
生6:最后的眼泪。
生7:最后的冲刺。
生8:最后一次演讲……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还想问大家,你们说的“最后……”中的“最后”,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1:最难忘。生2:最珍贵。
生3:有点惋惜。生4:有些遗憾。
生5:有些悲伤。生6:印象最深……
师:太好了!同学们知道的词语还真不少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去聆听最难忘的一堂法语课吧。
二、探究阅读:(用三段式阅读法读评课文)
1、自读:(要求:拿起笔来,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把感受深的语句或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
[多媒体显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
思量(liáng)踱(du)步郝叟(s)
字帖(ti)强(qing)迫祈(q)祷
2、共读:(说明:自读之后,请学生静静地思考1-2分钟,再开始共读,分两步走)
(1)小组交流: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按四人小组交流读后感受,互相质疑答疑。(教师不可做旁观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哪里需要就成为该小组的成员)
师:同学们,经过你们自己静静的默读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读完课文后的珍贵感受说给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听,或许还有一些没有解开的疑问困扰着你,那么,每组选代表发言或是毛遂自荐都可以。
生1:我们小组觉得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说看,是怎样的感人故事?
生1:普法战争期间,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镇,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的人们怀着沉痛和悲愤的心情,聚集在一所小学校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教学设想
领会以韩麦尔老师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阿尔萨斯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这一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表情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位同学到台前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当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请同学说说韩麦尔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包括对他外部形象的想象。
参考答案:韩麦尔老师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4.再说说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学生。
参考答案:小弗郎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他在小说中是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
二、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知识先导: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所以,阅读小说一般从情节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1.《最后一课》的情节分析,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来进行分段。可从下表看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
2.上学路上主要是小弗郎士的活动。讨论:从小弗朗士的表现,我们分析一下他的特征是什么?(贪玩:不想上学;幼稚:普鲁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没有意识到侵略军占领了阿尔萨斯。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说明有辨别是非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3.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许多不同平常的情况,有哪些呢?(①教室里一切安安静静的;②老师的态度很温和让他快坐好;③老师的穿戴比平时郑重;④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⑤教室后边坐着好多镇上的人。)
4.上课之中,主要分析韩麦尔老师的表现和他对小弗郎士的影响。注意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再把这一层细分几个小层次进行研读:
(1)老师宣布上课,提出希望。
①韩麦尔老师说话又柔和又严肃,心情是沉重的。
②小弗郎士万分难过。他知道了布告牌上的内容是不许法国人学习法语。他理解了教室里的异常气氛,理解了老师的心情。
(2)老师上法语课。韩麦尔老师叫小弗郎士背书,小弗郎士背不出来心里挺难受。韩麦尔老师从学习法语和热爱祖国的关系上指出学不好法语的不幸,同时责备了家长,更责备了自己。又用十分形象、贴切的语言赞美了法国语言及学好法语和摆脱奴役的关系。对比喻句的理解:被侵略就丧失了自由,犹如关进监狱;记住本民族语言,不忘本民族文化,用本民族语言把人民组织起来反抗侵略者,法语就像一根团结敌占区人民的纽带,韩麦尔老师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语言教学结合得如此巧妙,使小弗郎士全听懂了。
(3)老师上习字课。韩麦尔老师精心设计了习字的字帖,使学生产生联想: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小弗郎士很聪明,不仅理解了学习法语,掌握法文书写的重要,还对侵略者的文化侵略——让法国孩子学德语,产生了反感(“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韩麦尔老师对旧地的留恋之情也被小弗郎士察觉并加以理解。
(4)老师上历史课又给初级班上语言课。老师非常珍惜、留恋着最后一课。不仅影响了小弗郎士也影响了赫叟老头和初级班的孩子,使小弗郎士对这感人的最后一课永远忘不了!
5.宣布下课。(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因为情节发展到高潮戛然而止。)着重描写韩麦尔老师动作、表情、语言。他听到教堂的钟声,意味着这最后一课的结束,他将离开40年来他苦心经营的学校和他熟悉的孩子、村民。他怀着留恋、遗憾和痛恨侵略者的复杂心情,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出了“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凝结了他的爱国深情,表达了法国人民必胜的信念。这也是法国人民的心声!
【教学内容】
《最后一课》下课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诠释课文内容,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教学用具准备】
钟、号子、录音机、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在教室里,到处充满着爱国主义气氛:课桌的铁杆上挂着美丽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小孩子在在专心画“杆子”,镇上的老人们正捧着初级读本,发出古怪的声音;韩麦尔先生正一动也不动,瞪着教室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里的东西全部带走似的……可就在在这时,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大家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又会怎么做呢?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下课”部分内容。
二、自主、合作学习
朗读“下课”部分内容后,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部分内容主要描写哪个人物?(板书: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这部分主要从神态、语言、动作三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神态方面主要是从“脸色惨白”和“哽住”来体现;语言方面主要是从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动作方面主要是从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一些动词可以体现。
(板书:神态:惨白哽住语言:法兰西万岁动作:使出靠着)
2、教堂的钟声响了,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和“哽住”?
3、如何理解“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句话的意思?
引导:第一题:“教堂的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第二题:韩麦尔先生写字时心情会怎样?从他写出字的内容“法兰西万岁!”又可以表现出他内心对祖国充满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脸色惨白”是因为教堂的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韩麦尔先生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在这里教法语了,内心无比悲痛。因为悲痛,所以说话哽往了。还有韩麦尔先生用一连串有力的动作,写出“法兰西万岁”集中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失去国土,失去国语后,内心无比悲痛的心情,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以及他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
(板书:爱祖国恨敌人)
三、课本剧表演
过渡:刚才,同学们透过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把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小弗郎士的心理,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呢?(依次打出课件)
指导学生课本剧表演。
1、神态方面“脸色惨白”“哽住”。
组织形式:分析这两个神态都是由于什么原因所致?(悲痛)引导学生用悲痛的神情来表演“脸色惨白”;用悲痛的心情去演平常被哽住神情来处理“哽住”。
2、语言方面:“我的朋友啊,我──我──”“法兰西万岁!”“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引导同学们先思考:这三句话都可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悲痛)再让学生注意看第二句“法兰西万岁!”,除了悲痛的感情之外,还有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明确感情基调后,让学生听录音磁带朗读;接着,学生进行模仿录音磁带朗读和自行设计朗读。
3、动作方面: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教师先示范表演,然后学生进行模仿或自行想像表演。
4、小弗郎士的表演:用他理解的目光随着韩麦尔先生的移动而移动。
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请几个男生把韩麦尔先生整个过程尝试性表演,从中选出优秀的学生,充当韩麦尔先生角色;另外选三个学生分别充当小弗郎士、敲钟手、吹号手的角色;剩下的同学充当“最后一课”的学生,配合韩麦尔先生写出“法兰西万岁”,同时读出这一句话的内容。)
四、拓展性学习
把“我的朋友们啊,我──我──”这一句话,韩麦尔先生想对学生说的话补充出来。
明确: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补充: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五、小结
1、齐读“下课”部分内容。
2、“下课”部分主要写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通过他的神态、语言、动作,充分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小说的结局部分。行文至此,嘎然而止,这样安排更耐人寻味,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板书设计〗
7、最后一课(都德)
神态:惨白哽住
下课──韩麦尔先生语言:我──我──爱祖国恨敌人
动作:使出靠着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勘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但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却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感共鸣吗?如果没有感情上的认同,没有调动起他们学习文章的情绪,那么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再透彻又有何用?如何先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饱含激情地去学习这篇文章呢?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网上资料整理,我决定打破一贯的从背景入手的传统导入形式。
我开头没给他们讲普法战争,而是谈抗日战争,讲日本在占领我国的领土时,除了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外,还推行了另一套方案──让中国人学日语,让中国人彻底忘记自己的祖先,成为他们的奴隶,然后询问:“你们觉得他们的做法能行得通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不能,我们中国人怎么能成为他们的奴隶呢?”又有学生意犹未尽的说了句:“小日本,办不到!”我一听,情绪有了,就继续说:“是啊,有多少中华儿� 我顺势引入新课:“其实,不仅是我们,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也都是一样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法国的阿尔萨斯人在即将失去说法语的权利时候的痛苦与悲愤吧!”
这个导入使学生入境了,他们听得格外认真,而且给人感觉是,他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
这也让我认识到,如何调动孩子们学习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比让他们从写作手法等文学角度来理解文章更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吧。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 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1) 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 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 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4、 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 阅读资料链接二,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三、 点拨讲解:
1、 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质疑释疑
五、学习总结,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往下学习来了解一下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找学生读课文24段――29段,画出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4)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2、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4、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5、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
6、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7、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9、 解题: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总结:不朽的东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后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正在上演,在这种特定的时刻,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迸发出来,无不崔人心魄,催人泪下。
三、我的感悟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教学目标】
1、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氛围、学生、老师等的对比、讨论,感受 “最后一课”严肃、悲壮的氛围。
2、圈点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句,理清他的心理历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4、迁移学生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课型】探究课。
【教学重点】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感悟“最后一课”对人物的教育作用。
【教学难点】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教室】多功能电子教室。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渲染“最后”氛围。
老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了解。为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小说的社会背景。(幻灯片展示)
《最后一课》写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想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国被迫赔款50亿法郎,割让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求和。普鲁士接管这些地方以后,下令不准这些地方再学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正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被介绍到中国已九十三年了,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灵魂为之颤抖,感情为之激荡。那 (展示幻灯片)
我们学习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探究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主要人物的情感。(幻灯片展示)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所有当时被奴役、被封锁的法国人民的感情走进《最后一课》的课堂吧!
二、看图忆文,检查学生熟悉内容的程度
同学们虽然已经预习过了《最后一课》,但有的同学可能对这篇小说的内容还不熟悉。如果你想验证你自己,那么就请你看看下面的几幅图,回忆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用幻灯片展示图)
三、探究问题,初步把握文意
你们能熟悉地用文中的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说明《最后一课》的精神已经影响了你们。现在你们对文章的内容更熟悉了,这对探究后面的问题打下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放出能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看看自己比别人如何?(幻灯片展示问题)
讨论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教师备案: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讨论2: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与同学、朋友最后一次相聚,望亲人最后一眼,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我们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讨论3:课文中最能渲染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四、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理历程
(幻灯片展示)
讨论4:在这最后一课中,我们感觉到与平日上课确实有很多的不同: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也不同。那么谁又能让我们知道这些不同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
老师备案: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时总有一阵喧闹,就是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戒尺在桌子上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我迟到,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这些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对学生,老师及镇上的人们的巨大影响,给他们的强烈震撼,以及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讨论5:在这最后一课的氛围中,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
教师备案: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情形──知道是最后一课──听到鸽子叫声
怕骂、贪玩──── 诧异────── 难过、懊悔────悲愤
(稚气、贪玩、) (成熟)
讨论6:在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中,他从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热爱法语、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教师备案: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郎士的观察来展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中的形象。但尽管如此,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依然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感情。特别是他怀着巨大的悲痛,在这最后一课中穿着那套特殊的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对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了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韩麦尔先生就会把你的感情掀起轩然大波。(幻灯片展示)
讨论7: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集中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18、19小节。请同学们快速读完18、19小节,说说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些话?为什么?
教师备案: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讨论8: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看完24~29小节,在几个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教师备案: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讨论9:我们再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备案: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讨论10: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一节,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教师备案: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讨论11: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我。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我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最后一课的情景吧!(放音乐)六、教师小结,迁移感情
同学们,现在中国人再也不是日本人眼中的“东亚病夫”,我国的经济在腾飞,我们的民族在强大。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为了国际的交流,我们必须学习英语。但是我们既要学好英语更要学好汉语。我在这里变化一下韩麦尔先生的话: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牢牢把它记在心里,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世界是你们的,未来是你们的,我们期待着!
【教学要求】
1、体会人物爱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法兰西人民奋起反抗,著名作家都德参加了战争,写下了这篇小说《最后一课》,唱响了 一曲爱国主义的赞歌。
二、总揽
默读课文,并讨论:
1、根据下面的提纲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⑴ 上学路上
⑵ 最后一课
⑶ 下课一幕
2、填空:
( )的最后一课 ,并讨论:这最后一课与我们上的课有哪些不同?
三、突破:
1、分析人物形象:
⑴ 播放课文录音,思考讨论:
小弗郎士原本是个贪玩幼稚的孩子,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为什么?(划出有关的语句来说明)
⑵ 学生表演下课一幕,体会韩麦尔内心深处巨大的悲痛和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并联系其他部分的外貌神态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
⑶ 课文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哪一个是主人公?
2、品味语句蕴涵:
完成课后第二、三题,并补充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让学生自己质疑讨论。
3、发散:
学到这儿,你们还有哪些疑问?
四、拓展
1、仿写:
范文:郑振铎和老舍的《最后一课》
仿写参考题目:第一堂课 难忘的一节课 一堂公开课 课堂舞台
2、续写:
回家路上。
教学重点:
1、 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介绍小说常识 :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理清文章思路。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五、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1)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
(2)“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什么?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3)“又出了什么事啦? ”设置悬念,
(4)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
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
‘ 静一点,静一点……’” 铁戒尺。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我”迟到 遭到先生的责骂。 今天,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2)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六、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教学重点】
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解读】
《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的其他学生是主旋律的配合,而那些细节刻画的布告牌、金龟字、鸽子则是一个又一个跳跃的爱国主义的音符。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对人物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等等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
【教学过程】
一、内容呈现
1、教师带表情地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想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同学复述故事情节(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体会字里行间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设置问题情境
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请从文中选择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要求说出感人的原因,并用深情的朗读打动别人。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种不一样表现在:气氛不一样──不平常的严肃安静气氛代替了往日的喧闹。学生不一样──上课前的规规矩矩在座位上代替了往日的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老师不一样──夹着铁尺严肃地踱来踱去代替了拿着戒尺紧敲桌子,温和地叫我坐好代替了往日的责骂,漂亮的礼服代替了平常的装束……这种种 同时,这种种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了学生、老师以及镇上的人们的强烈震动,表达了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话题二: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并说说变化的原因吗?
明确: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例如:“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如:“那天早上上学,我去得很晚,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上课前,在小弗朗士眼里,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有趣得多”,而当他听老师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种变化是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话题三: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奏响了爱国主义的最强音,你能从文中找出具体例子,并加以生动感人的解说吗?
明确:文章着力刻画了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用他的言行举止表达了他对祖国和祖国文字的深沉的爱。具体表现在:对祖国、对同胞、对学生的深情,对亡国的悲痛,对最后一课的重视,对小弗朗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所引起的内疚,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赞美,对学生专心学习法国文字的沉思,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以及对法兰西语言必将永久长存的信念。(教师先示例:“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使出全身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惨白的脸色”是令人心碎的号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结束。韩麦尔先生无比悲愤和哀痛地“使出全身力气”写的“法兰西万岁”,既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更是在唤醒所有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是在向法国人民高呼:团结起来,祖国必胜。然后让学生寻找、交流,教师精彩点评。)
2、学生与教师交流:
话题一:关于普法战争,你知道多少?
明确:《最后一课》写在普法战争第二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的欧洲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帝国主义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战争,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的1/3的土地。这时,法国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士兵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强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
话题二:文章的主人公是小弗朗士还是韩麦尔先生,为什么?
明确: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爱国主义的交响乐是这两个人物用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奏响的。
话题三:文中有许多和《短文两篇》中一样的细节描写,请你举出两例,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如接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画杠子,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的联想无情地嘲笑了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习德语的愚蠢;作品中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军号声巧妙点明时代背景……这些细节对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起着很大作用。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包括对他外部形象的思考)
明确:韩麦尔先生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边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使这堂课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答案可以多样,有理有据就行)
话题二:说说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学生。
明确: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热情。
(通过学生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多种性格的揣摩,更深入地领会文中蕴涵的民族精神。)
话题三:如今,学外语是一种潮流,该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对法语的评价?“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民族语言真的如此神奇吗?
明确:无论学好多少外语,但只有祖国的语言是最丰富、最美妙的。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热情,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特别是身为法国人,生活在法国的土地上,却被异域统治者强迫不说法语而说德语的时候,民族的语言更能激起人们的民族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话题四:战争中表现爱国主义的感人事例很多,特别是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小角落?
明确:简要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领会选材的技巧。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话题一:文章是借最后一课表现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但文章的开头却写了很长一段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匠心何在?
明确:总的说来,这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朗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具体表现在:①让小弗朗士的表现和下文形成对比,同时描写经过村镇府时的心理活动,又展示了他对敌人的恨,为下文埋下伏笔。②通过小弗朗士的内心活动,间接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平时,这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有烘托作用。③作者安排了人们看布告牌的细节,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话题三:如果文章用第一人称写作,可以吗?和原文比较,效果有何变化?为什么?
话题四:如果以韩麦尔先生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写作,文章会如何变化?和原文比较,效果有何变化?
明确:上述两个话题是让学生领会本文精彩的心理描写。
四、链接生活
1、你在生活经历中,有过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体验吗?当你听说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的时候,当你在电视机前看到我国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成功的时候……你感受如何呢?
2、在当今和平发展年代,作为中学生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五、阅读体验
1、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祖国的语言和学习语文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除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文中还有什么人物的言行举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加以评说吗?
3、学完这篇文章,再看课题《最后一课》中的“最后”,你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六、练习处理
1、注意下列加线字的读音:
哽赚钱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
2、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用第一人称写写小弗朗士。
3、课外阅读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教与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与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了解此文的背景和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与学方法: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要点:
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世博会成功举办激发学生强烈民族自豪感,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学习新课
(一)简介背景及作者。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2、小说常识介绍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4、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5、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三)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2、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三、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四、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
一(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
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等
五、学后记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与学要点:
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学习新课
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阅读前10段,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三、拓展延伸:
1、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提示: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2、假如你是小弗郎士,面对正在上课的韩麦尔先生,你想说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五、板书设计
小弗郎士
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六、学后记
教后记
第三课时
教与学要点: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总括本文写作的方法和特点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思考: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教师引导: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2、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划出能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4、“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三)、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三、课堂练习:处理课后习题
四、教师总结
本文不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具有以下特点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五、布置作业
课文是以小弗郎士的角度来写的,请你转换一下文章的叙述角度,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来叙述最后一课的全过程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法国都德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热爱母语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热爱祖国
韩麦尔先生:循循善诱、受人尊敬,关心祖国命运,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七、学后记
教后记
作业答案参考:
今天,我穿上了那件平常只有在特殊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为的是深切地纪念今天的最后一课。一切都要从那害人的普鲁士王国说起,从那腐败的上层统治阶级说起。我怀着悲痛的心情,也一并迈着沉重的步子,步步走向教室。平常的日子,在上课前,课室总有一阵喧闹。可今天,一切都偏安静。孩子们都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可怜的孩子!他们全都挂着一脸的忧愁,他们今天也似乎明白了许许多多……在异常中,我由衷地发现,课室后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一样的肃静。其中有郝叟的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人。他们也定是来纪念这深沉的最后一课。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看着这动人的一幕,我浑身都充满的力量,充满了希望。我还能教授这最后一课,我还能看见我亲爱的同胞们,更能再一次感受祖国自由的气息……平常在桌子上紧敲着的铁戒尺,今天也安静了。就连它也陷入了悲伤的逆境中。我只好把冰冷的它夹到胳膊底下去。“咚……咚……”上课的钟声打响了,也是那样的沉重。这时候,我发现小弗郎士的座位上空无一人。这孩子又遇上了什么事?我猜测着,是去了找鸟窝,还是去到了萨尔河上去溜冰?哎!这能全怪他吗?哎!他昨天的功课完成了吗?那条分词用法他背好了吗?……有人在轻轻地推开门。是谁?是小弗郎士吗?真的是你!小弗郎士。只见他面红耳赤,更不敢抬起头来,只顾悄悄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上去。可怜的孩子!他一定是怕挨我的骂。“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上课,不等你了。”我温和地向他说到,尽可能安慰这孩子。我不应向往常一样责骂他。回顾过去,难道我就没有值得深省的过错吗?看着一张张忧郁的小脸,我也开始了今天的讲课。像刚才对小弗郎士说话那样,我即柔和又严肃地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来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说到这,我的心简直要被撕成碎片。你们可以想象,作为一个教母语的老师,面临的是要跟自己国家的语言分手,跟自己的祖国分手。这是何等难以忍受的悲痛!可是,我必须负责,必须振奋精神。当前,我还是一位教法语的老师,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传授给学生无穷无尽的知识,我还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接下来,我让孩子们尽努力背书。不知不觉,该轮到小弗郎士了。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头也不敢抬起来。我知道他心里一定够难受的了,因此我并不责备他。可这却激起了我心中不可平伏的思绪。“这就是了”,我激动地说,“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说自己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儿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我越说越激动,从这一件事谈到了那一件事,谈到法国的语言上来。“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永记在心,永远别忘了它。忘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说到这里,我翻开书讲语法。我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离开前全教给孩子们,一下子塞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在接下的习字课上,我给孩子们发下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他们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我心里默念着:孩子们,请永远记住,法兰西是我们的祖国,阿尔萨斯是我们的土地。我们是法国人!生生世世,永不停息!时间如流水,转眼间,最后的一课将要结束了。我愣住了,愣在了椅子上,一动不动,瞪眼看着周围的东西,我要把今天的一切珍藏在我永恒的记忆里,永不停息的生命里。四十个年头过去了,在这个小小的地方,我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转眼间来到了眼前,我还剩些什么呢?面前是我的学生,窗外是我的小院子。胡桃树和紫藤都是我的老朋友了。可现在,我就要跟这美好的一切分手了,取代它们的只是黯然失色的冷漠空气。此时,妹妹正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我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我无话可说!但唯一坚信的是:法兰西是不可战胜的!有朝一日,法国人定能够英勇地将普鲁士兵赶出伟大的国土。法国人定能够扬眉吐气,法兰西必胜!努力!我还要将孩子们的功课坚持到底,我还要给他们上历史,我还要叫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我猛地站了起来,浑身都僵硬了,只有孤独的心碎。“我的朋友们啊,”我说,“我——我——”但是我哽住了,我说不下去了。我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上“法兰西万岁!”然后我痛苦地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向孩子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七年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目标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
(1)、了解小说文体知识。阅读课文后,复述《最后一课》故事情节。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品位作品中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两个人物的形象。
(4)、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学情分析
以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2、目标3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因此,我把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小组自由研讨,交流意见。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协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
一个优质的课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贯彻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
(3)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2、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充分地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普法战争、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导入新课。(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的理解相当重要,不可忽略)
2、屏幕显示普法战争的历史画面,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兴趣和理解。
第二环节:预习交流
1、屏幕显示生字,采用点名读、齐读的方式。
2、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通过预习笔记,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他们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自己的疑问。这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自主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
1、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这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络。
2、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投影,供学生考。
4、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5、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第四环节:课堂检测。这一环节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课前学习交流
让学生小组内比赛复述课文,要求既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络,又能说出人物形象。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一)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
(二)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 语言: 2. 动作、神态:
让学生在文中快速查找勾画,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掌握了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 (三)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 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 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四)品味语言。读24-29节,思考问题:
1.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2.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 3.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上面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第三环节:当堂检测
这一环节能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第五环节:课后复习
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四、说教学反思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活动内容 :《最后一课》续编
表演形式: 舞台剧
编 剧: 洪嘉妮
表演者: 部分女生
主 持: 郭 进 曾 佩
表演前: 排练井然有序
表演中: 表演形象逼真
表演后: 演后意犹未尽
最佳表演者:朱 蓉 黄思颖
最佳导演: 左 静
《最后一课》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是一篇世界驰名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之所以驰名世界,就因为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欣赏《最后一课》续编之前,我们先要了解《最后一课》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60年代,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为争夺称霸欧洲的地位,斗争日趋激化。终于导致1870年7月19日至1871年5月10日为期10个月的普法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普鲁士击败了法国,迫使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格林两个省的大部分土地给普鲁士。法国著名作家都德正是以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小弗郎士的叙述,表现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对失去国土和母语的由衷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依依深情。
剧本展示:
《最后一课》续编
人 物:小弗郎士、安娜(小弗郎士的妈妈)、琳达(小弗郎士的同学)
韩麦尔先生、伊莉莎(韩麦尔先生的妹妹)
华希特、华生(以前的镇长)、司汤达(从前的邮递员)
安东尼(琳达的哥哥)、詹姆斯(华希特的徒弟)
保罗(德国上校)、普鲁士兵
第一幕
第一场
(在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回来的路上,小弗郎士走在一条幽静的路上,他对身边的鸟语花香一点也不在意……)
小弗郎士: (惊讶)我这是怎么了?以前我最喜欢来这儿了,有时连逃课也要到这儿来玩,可现在我怎么对这儿的景色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呢?
(叹了口气)唉!国家都要灭亡了,我怎么还可能在意这些花花草草啊。
(小弗郎士灰心丧气地继续往前走着,前方出现了一条大道,他急忙走出这条小路,看见几个普鲁士兵在谈笑风生。)
小弗郎士: (气愤地握紧拳头)可恶的家伙!你们让韩麦尔先生远走他乡,而你们却用德语在说一些嘲笑我们法国民众的话,简直丧尽天良!
(说着,小弗郎士向旁边狠狠地捶了一拳,这时,一个人悄悄地向小弗郎士走了过来。)
琳 达: (拍了一下小弗郎士的肩膀)喂,汤姆(小弗郎士的昵称)你怎么了?别在这儿发呆了,韩麦尔先生的离开是我们谁也没有料到的啊,别独自难过了,不如到我家去,让我哥哥陪你解解闷吧。
(小弗郎士知道琳达的哥哥是个法国军人,此时不知有什么力量让小弗郎士跟琳达到了她家。)
第二场
(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到了一片偏僻的森林,琳达的家就在这片偏僻森林的后面,当他们来到琳达家的门口,还没来得及敲门,房门便“呼”地一声打开了,一个皮肤黑黑的青年在门口站着,他就是琳达的哥哥——安东尼)
安东尼: (带着些许疲倦)哦!是汤姆来了啊,快到屋里头坐,我刚从前线回来,比较疲倦,我正想去河边洗个澡,然后好好的睡一觉,那我不陪你们了,你们自己玩吧,我先走了。
琳 达: (撒娇)哥哥别去了,陪我跟汤姆说说话好吗?你就给我们说说前线的事吧。
安东尼: (疲乏的脸上泛着光彩)那好,今天我就满足你们俩的要求,那我们到屋里头去说吧。
(于是,他们三人走到书房,把窗帘拉得紧紧的,安东尼将自己的身子深深地陷进沙发,似乎只有这样才舒服。)
安东尼: (饶有兴趣)我们有时会被派遣到前线,在战场上上阵杀敌,晚上将军还会给我们进行严明的纪律教育……
小弗郎士: (打断安东尼的话,疑惑地问)你们平时怎样保持联络啊?
安东尼: (接着话头,兴奋地说)虽然我们表面上没有什么举动,但私地下我们部队内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有一个地下组织,一旦战斗需要我们,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勇敢地上前线杀敌。
小弗郎士、琳达:(异口同声地说)安东尼,你能不能带我们到你们的组织去看看啊?
安东尼: (犹豫不决)这……这……似乎不太好吧。
琳 达: (央求)好哥哥,求你了,我是你亲妹妹,小弗郎士是我最信赖的同学,你也是那儿的领导人物,你就让我们去吧。
安东尼: (严肃)除非……
小弗郎士: 除非什么,你有什么要求我一定都答应。
安东尼: (庄重地说)你们去了,要一切行动听我的指挥,不许私自行动,还有你们去那儿的事,不能随便对别人说。
小弗郎士、琳达:(异口同声地说)没问题,一切行动听指挥!
第三场
(说走就走,他们三人离开这座隐秘的房子,来到了一家报社。)
琳 达: (奇怪地问)哥哥,你确定没来错地方吗?这儿可是一家报社啊。
安东尼: (望着琳达,神秘地眨眨眼)小姑娘,先别妄下定论,等下进去了你就明白了。
(推开门进去一看,小弗郎士惊呆了,里面有郝叟老头、司汤达、华生、华希特、詹姆斯等镇上的人。)
郝叟老头: (长舒一口气)是你们啊,我还以为是普鲁士兵来了,可把我们大家吓坏了。
(小弗郎士和琳达打消了疑惑,大家又各忙各的去了,偶尔也有几个人和他们打招呼,在这里小弗郎士和琳达见到了许多关于反对普鲁士兵的传单,小弗郎士看到这些,觉得自己心中有一股热血在沸腾。)
小弗郎士: (好奇地对安东尼说)你们这个组织可以让爱国的孩子参加吗?
郝 叟: (打趣地说)怎么,小鬼,你也想参加我们这个先进组织?
(小弗郎士诚恳地点了点头。)
詹姆斯: (严肃)不行,小弗郎士,你还太年轻,你干不了这个。
小弗郎士: (坚定地说)虽然现在我不能上前线杀敌,但是我可以帮你们发传单啊!等我再大几岁,我就可以和你们一起去打仗了。
(詹姆斯看到小弗郎士意志坚定,他也从内心里喜欢上了这个孩子。)
安东尼: (微笑)小弗郎士,你既然意志这么坚定,那你从下周开始就在这儿帮我们发发传单吧,但你可要处处小心哦。
(小弗郎士高兴得边跳边往外走,华生似乎想起了什么,连忙叫住了小弗郎士。)
华 生: (略微忧伤)小弗郎士,明天下午3点,韩麦尔先生就要和他的妹妹一起离开这座城市了,到时,你去送送他吧。
(小弗郎士听完华生的话,眼角流出了难过的泪水,他低着头默默地离开了报社,在路上,小弗郎士想起了以前与韩麦尔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心中更加难过。)
第四场
(不知不觉到了家门口,妈妈看到了小弗郎士泪流满面,连忙迎上去。)
安 娜: (关切地说)好孩子,别哭了,妈妈知道你是为韩麦尔先生的离开表示伤心,你既然喜欢韩麦尔先生,就别难过了,明天去送送他,把你心中最美的祝福送给韩麦尔先生,让他安心地离开好吗?
(小弗郎士抬头看着妈妈关切的面容,懂事地点了点头,他不知道该不该把发传单的事告诉妈妈,他怕妈妈知道后会大发雷霆。)
小弗郎士: (扯着衣角,犹豫不决)妈妈,我想跟您说件事,就是……
安 娜: (担心)是什么?孩子,说吧。
小弗郎士: (小声地说)我想加入安东尼他们的地下组织,我想去帮他们发传单,行吗?妈妈。
安 娜: (大发雷霆)不行,孩子,你小小年纪怎么能加入这种组织啊?
小弗郎士: (哀求)妈妈,求您了,好吗?
安 娜: (甩开小弗郎士的手,坚决地说)只要你敢加入这种组织,你就不是我儿子!
小弗郎士: (倔强地说)我宁愿不做你儿子,我也要加入地下党。
安 娜: (愤怒地说)你给我滚,从今以后,我们不再是母子关系了!
(小弗郎士听了话,倔强地头也不回地走了,安娜一怔,随即嚎啕大哭。小弗郎士离开家后,在琳达家睡了一晚。)
第五场
(到下午3点时,小弗郎士和琳达来到码头,看到韩麦尔先生和伊莉莎小姐正准备上船。)
小弗郎士、琳达:(高兴地挥着手)韩麦尔先生和伊莉莎小姐,请等等。(小弗郎士、琳达气喘嘘嘘地跑到韩麦尔先生和伊莉莎小姐面前。)
小弗郎士: (掩藏送别的伤心,微笑着对韩麦尔先生说)韩麦尔先生,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被批准同意加入地下组织了。
韩麦尔先生:(高兴)不错,小弗郎士,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韩麦尔先生突然想起了什么,从包里拿出一本书来递给小弗郎士。)勇敢的小弗郎士,我把这本法语书送给你,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转身朝向琳达)琳达,你也要加油啊!
(小弗郎士、琳达目送韩麦尔先生和伊莉莎小姐远去,伤心的泪水不知不觉从眼角流了出来。)
第二幕
第一场
(十几年后,小弗郎士已经由一名顽皮的小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法国军官,参加过几次大型战斗,他以谋略过人而令普鲁士兵闻风丧胆。一次,在战场上,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意外重逢。)
小弗郎士: (骑在战马上,喜出望外地)韩麦尔先生,您怎么也到战场上来了啊?(小弗郎士根本不知道韩麦尔先生此时是奉普鲁士上校的命令,专程来捉拿自己的。)
韩麦尔先生:(忐忑不安的搓着手)是啊,亲爱的小弗郎士,没想到咱们在这相见啊,你快下来,让老师看看你到底长多高了。
(此时,小弗郎士不知道自己会中计,立刻下了马,韩麦尔先生见小弗郎士走到自己身边,突然从身后抽出一支铁棒,朝小弗郎士的头上狠狠地砸了一下,小弗郎士顿时觉得头晕目眩,什么也不知道了……)
第二场
(不知过了多久,小弗郎士醒了过来,发现自己被绑在一根柱子上,他也看见他最敬爱的韩麦尔先生正跟敌人站在一起,韩麦尔先生是那么的卑躬屈膝,小弗郎士顿时明白了一切,他真不敢相信眼前所见的是事实。)
小弗郎士: (声音颤抖)韩麦尔先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你是卖国求荣吗?
韩麦尔先生:(*笑几声)呵呵!世事难料啊,你也不会想到有今天这一步吧!
小弗郎士: (悲愤交加)韩麦尔先生,想不到你是这种人,亏我以前那么敬重你,把你当爱国之士,算我看走眼了!
(这时德国上校——保罗走了过来,别看他是德国人,却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
保 罗: (傲慢)弗郎士少尉,怎么样?不想死的话,就说出你们这次的作战方案吧,那样我还会留你一条命。)
小弗郎士: (不屑一顾)呸!凭什么让我说出作战方案,你们还能得意几天啊,迟早有一天,我们伟大的法兰西会战胜普鲁士的,法兰西万岁!(高呼)
保 罗: (气得满脸通红)你……你死到临头了,还这么嘴硬,劝你放老实点,否则你会死得很痛苦。
(说完,保罗命令士兵用皮鞭抽打小弗郎士,小弗郎士坚强地咬了咬牙,保罗觉得这样好象起不了什么作用,于是靠近身边一位士兵的耳边窃窃私语了几句。不一会儿,只见那位士兵拿来了一条沾满盐水的鞭子,保罗接过这条鞭子,用尽全身所有的力量抽打着小弗郎士。)
保 罗: (狰狞地笑着)哈哈哈!弗郎士少尉,没想到你也会落到我的手里,你跑不掉了。
(小弗郎士没有感觉到痛,因为他心里的伤痛已远远超过肉体的疼痛,他的内心仿佛插上了千万把利剑,此时,韩麦尔先生在保罗的耳边嘀咕了几句,保罗立刻停止了鞭打,不一会儿,见韩麦尔先生用钳子夹着一块烧得通红的铁块,走到小弗郎士跟前。)
韩麦尔先生:(阴笑着说)小弗郎士,看在你以前是我学生的份上,我还给你一次机会,不然你吃不了兜着走。
小弗郎士: (愤怒)呸!休想,你这个卖国贼,法兰西人民是不会原谅你的!
(韩麦尔先生听了恼羞成怒地把烧红的铁块放在小弗郎士身上,小弗郎士很快就晕过去了。)
第三场
伊莉莎: (轻声)小弗郎士,小弗郎士,快醒醒,赶快醒醒啊!
小弗郎士: (慢慢地睁开眼)伊莉莎小姐,你怎么在这儿啊?
伊莉莎: (一边解开绳子一边说)可怜的小弗郎士,你都昏迷三天了,嘘!小声点,换上这套普鲁士兵的衣服跟我走,别让他们发现,快走,等下就来不及了。
(这时,容不得小弗郎士多想,换上衣服,只好乖乖地跟着伊莉莎小姐走,就在他们快要逃出去时,在门口,一个普鲁士兵正好走了过来。)
普鲁士兵: (指着伊莉莎小姐)他是谁?
伊莉莎: (吞吞吐吐)他是……他是……
(这个普鲁士兵觉得很奇怪,于是,他吹了一下口哨,黑暗中猛然窜出一群普鲁士兵包围住他们,小弗郎士知道自己此时不能硬拼,只能智取,突然他灵机一动。)
小弗郎士: (镇定)喂!喂!你们这是干什么啊?我可是保罗上校的侍卫,保罗先生要我请伊莉莎小姐去有点要事商议,耽误了时间你们可担当不起啊!
普鲁士兵: (相互望望,半信半疑)这是真的吗,我们怎么不认识你啊 ?
小弗郎士: (冷静)你们当然不认识我,保罗上校经常派我去执行一些机密任务,我的身份是不能公开的,不信,你问伊莉莎小姐,他哥哥可是保罗上校身边的大红人,你们难道连伊莉莎小姐也不信吗?
(伊莉莎小姐面色苍白地点了点头)
普鲁士兵: (和颜悦色)哦!原来是场误会,对不起,请二位原谅。
(就这样小弗郎士和伊莉莎小姐顺利地逃了出来。)
小弗郎士: (担心)伊莉莎小姐感谢您救了我,可您回去,他们会杀了你的,不如您跟我一起逃走吧。
伊莉莎: (恢复平静)不了,我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我十分佩服你的勇气,我既然敢把你放出来,我就有勇气面对一切,放心吧,我没事,你快走吧,法兰西人民在翘首企盼你回去呢,另一方面,我想通过我的行为,能为我哥哥赎一些罪过。
小弗郎士: (痛心)韩麦尔先生的罪孽太重了,他已无法得到法兰西人民的谅解了。
伊莉莎: (激动)不,我哥其实有许多难言之隐,保罗威胁我哥哥,如果不给他当参谋,保罗就要杀掉我全家,我哥哥这么卑*,全是为了我们一家,我知道我哥哥应该舍小家为大家,可他太软弱了,他做不到。
第四场
(小弗郎士没有说什么,此时他的头脑一片空白,他挣扎着回到了自己的营地,一到这儿,小弗郎士再度昏迷过去了。等小弗郎士醒来,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小弗郎士准备从床上坐起来。华生见小弗郎士醒来了,赶紧扶他躺下。)
华 生: (关心)小弗郎士你别动,好好躺着,这一段时间你不能上前线了。
(小弗郎士在营地只养了几天伤,伤口还没有痊愈,他便急着上战场了。)
第五场
(小弗郎士骑上他那匹心爱的战马上了战场,冤家路窄,小弗郎士遇见了最不愿遇见的人——韩麦尔先生。)
小弗郎士: (跳下战马,怒斥)你这个卖国贼,你卖国求荣,卑鄙无耻!
韩麦尔先生:(辩解)小弗郎士,我也是被逼无奈啊!
小弗郎士: (讥笑)少废话,你以为你这样说,就会换得法兰西人民的原谅吗?无耻!咱们今天必将决一死战。
(说完,小弗郎士拔出剑刺向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同样拔出剑刺向小弗郎士,不愿看到的场景总在特定的时间发生,双方的剑都刺中了对方的心脏,就在他们要倒下的一刹那,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眼角都流下了一滴晶莹的泪珠,是那么闪亮……)
(全剧终)
【教学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其中的生字词。
2.分析层次理解大意,把握爱国这一主题。
3.体会课文重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重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手段】
游戏教学法
【教学准备】
幻灯机,相关幻灯片;自制的小图片等等。
【教学步骤】
一。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最后一课》是以普法战争(1870──1871)为背景的。这次战争是普鲁士和法国的统治阶级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发动起来的。法皇拿破仑三世指望通过对普鲁士的战争摆脱国内的政治危机,并阻止德国的统一,以巩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普鲁士宰相俾斯麦也早打算通过战争夺取法国蕴藏着丰富铁矿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并建立一个以普鲁士为盟主的德意志帝国,称霸于欧洲大陆。1870年7月19日,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于是,这场掠夺性的战争就此爆发了。但战争开始后,法国屡遭惨败。9月2日,色当一役,法国皇帝路易波拿巴被俘。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普法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对于德国来说,已经失去了防御的性质,变成了对外掠夺的侵略战争;而法国人民的抗战,则是抵御侵略、保卫祖国的正义行动了。最后,以梯也尔为首的反动资产阶级对普鲁士屈膝投降,在德国法兰克福签订了卖国的《法兰克福和约》,法国把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的一部割让给德国,并付出巨额赔款,《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沦陷了的亚尔萨斯某小学被强迫改教德语的事为题材,从一个小学生的感受出发,通过描写最后一课法文课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当时法国人民的义愤与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小说文体简介: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四。课文分析:
(一).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弄清全文脉络,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第11~23自然段):上课经过;
第四部分(第24-29自然段):宣布散学。
(二).研讨课文
1、指名读第1—6自然段,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
2、“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连……也”于是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
3、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学生从课文中找。然后明确: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婉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4、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学生回答后归纳:①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②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小结:
(1)这一段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贪玩,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2)文章写普鲁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了时代背景。
(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不仅使行文一气贯串,又使读者产生了悬念,吸引了读者急于读下去。
5、再齐读第1—6自然段。
6、研讨第7~10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提出问题:到了学校,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指名回答。
老师启发学生归纳:小弗郎士到校发现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1)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是“安安静静”的;(2)平时对学生要打要骂十分严厉的老师,今天“很温和”;(3)老师穿上了只有在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礼服;(4)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
小结:这部分对比写了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了读者一连串的疑问,引人人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它也告诉读者,人们对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这种写法能够紧紧地把读者吸引住,值得学习。
(三)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捂诧异哽祈祷喧闹郝叟踱
2.解释下列词语。
(1)祈祷:——
(2)征发:——
3.本文中的环景描写起什么作用?
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第一节课内容,导入第二节课
二速读课文,然后继续分析第三、四部分
1.指名读第11自然段。
2.研讨: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
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3.指导朗读:以沉痛愤慨的语气,柔和而又严肃地读韩麦尔先生的话,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三学习第12—16自然段
1.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的心情读出来,(不仅难过,还有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坏家伙……这么一回事”
2.让学生默读第12-16自然段。体会当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讨论后明确: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变化是: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
3、研讨:第15自然段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止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4、老师归纳:
小弗郎士原来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但当他听到要永久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字分不开,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对“课本、戒尺、惩罚”的感情都变了。这一切都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了变化。
5、有感情地齐读第11—16自然段。体会文中感情。
四提问引入下一部分: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只讲了几个字就弄糊涂了,这时韩麦尔先生怎么说?
1、指名读第18、19自然段。
2、讨论: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后归纳:明天永远没有完,一直拖,拖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不会写,却已经永久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句话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五阅读第20自然段(重点讲析这一段)
1.为什么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明确: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心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打开监狱大门”使人重新获得自由。这句话的含义是: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战斗的武器,亡了国的人,只要牢记祖国的语言,就可以激起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第二问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可以从赞美自己的母语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方面谈。)
3.讨论: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六阅读第2l—23自然段
1.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归纳: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①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②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注意”;③孩子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2.这里还写了听到鸽子叫声后的联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y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表达小弗郎士对敌人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3、提问:第22自然段又写出了什么呢?(学生默读课文)
讨论后归纳:通过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设身处地的想像,写出了先生眼看要跟四十年的教学生活永远别离的难舍难分的心情。
4、提问:初级班学习拼音;连郝叟老头儿也在跟着一起读,要认真上好最后一堂祖国语言课,感情是那么的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注意:“那么”表示加重语气)小弗郎士又想笑、又难过。他笑了没有?为什么不笑?
归纳:从“想”字上可看出他感到可笑,但是他没有笑,因为感到“难过”。小弗郎士在这一课上受到很深刻的教育,他从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孩子转变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了。
小结:第21—23自然段写了人们在最后一课上专心学习的情况。从第11—23自然段是《最后一课》的中心部分,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七讲析第24—29自然段,讨论主题和写作特点
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读后概括:钟声和号声说明了放学的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讨论: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
讨论后归纳:钟声和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了内心痛苦已极。也正因为这样,当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的时候,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哽住了。
提问:“我——我——”这里的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么读?
明确: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要以悲愤痛苦的感情读得略微拖长而又哽住。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分手的时候有不少话要讲,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千句并成一句,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这两个字表示了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它也激励人们永远不要忘记法兰西祖国。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小结:1.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高尚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2.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
八人物形象分析
韩麦尔先生:他是个普通的乡镇小学教师。工作不算很认真,他对亡国的无比愤恨,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热爱,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他的爱国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极高的精神境界。
小弗郎士:原来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很不严格,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懊悔以前没能好好学习,对老师的感情与以前也迥然不同。对于韩麦尔先生,他万分依恋,他感到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他不再是一个贪玩、幼稚的孩子了,他成熟起来了。他转变的原因是: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的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九总结:
本文的主题: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写作特点:
1.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有利于对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但要用好第一人称,对所写人物必须有深刻的了解。
2.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服装、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致描述,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和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3.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思想转变,暗示了时代背景。
(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写字课上专心学习的认真情景,也同样渲染了沉痛而严肃的气氛,衬托了人物的爱国思想。)
复习目标:
1、 掌握文学常识。
2、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 了解本文结构。
教学重点:
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 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
三、 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四、 熟悉本课结构
1、 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 第二部分(723 )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3、 第三部分(2429)高潮、结局,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前后照应
例: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与后文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另外:
①关于分词问题,前后三次,推动了情节发展。
②关于戒尺问题,前后三次,突出了人物严厉的形象。
③镇公所的布告牌两次,突出故事的社会背景。
五、 理解重点句的含义,借以理解人物形象。
1、 小弗郎士的变化。
① 从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
② 从怕老师理解、同情并尊敬老师 找出相应的。句子
③ 从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
2、 韩麦尔老师
①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理解: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六、 朗读全文。
板书:
最后一课
1、 小弗朗士(前后对比)略写
爱国主义感情
2、 韩麦尔
①外貌
②语言
③动作神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小说的三要素;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小弗郎士心路历程的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情节,同时在分析小弗郎士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二、 时代背景简介: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三、 作者与作品:阿尔封斯·都德 法国19世纪后半期小说家。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它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 生字词预习检测
五、 预习思考题: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
2.小说以什么为顺序来展开的?
3.故事情节按照课前 ﹑上课 ﹑下课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六、 理清课文情节,根据图片提示,学生进行复述课文
七、 研读第7-10自然段,完成预习表格
八、 谈论与思考:
质疑:小佛郎士心理历程随着环境而围绕着一个字“变”而发生那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从文中找出来并归纳)
提示:环境的变化—心理变化
九、 拓展延伸:看视频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激发爱国激情
十、 布置作业:
《最后一课》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与语言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下面我们来看看七年级《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 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 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 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 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 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 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 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 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六、作业: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
1 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
2受到老师的影响。
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四板书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法国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1-6)上学路上(开端)二(7-23)认真上课(发展)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