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1、通过探究和学习,认识什么是仿生,解仿生过程,尝试仿生设计,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作用。
2、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做简单的观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尊重他人的想法的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不断反省的探究态度。
4、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什么是仿生,解仿生过程,尝试仿生设计,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教学难点: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能制作简单科学模型。
学生准备:
查阅有关仿生产品的信息资料
教师准备:
实验材料:葱叶、纸、双面胶、剪刀等。
观察材料﹙新鲜葱叶,剪刀,苍耳,粘扣,蛋壳,铅笔﹚、分组实验材料(每组棋子若干,卡纸一张,钩码若干,木块、表格若干张)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蜘蛛侠》片段。学生欣赏,谈谈蜘蛛侠,从蜘蛛侠的秘密武器---吐丝,得出人们正是受到蜘蛛的启示,根据蜘蛛的一些特性创造蜘蛛侠这个科幻人物形象。
2、观察苍耳。发现它的特征(有刺、刺前有小钩),猜想利用它能做什么(防身用,造这样的衣服扎手,小偷不敢偷),试一试能不能粘到衣服上(很容易粘在衣服上)。
谈话:有人受苍耳特性的启发完成一项发明,他就是瑞士的乔治·迈斯楚先生,利用它发明尼龙搭扣(出示实物),想不到吧,一个不起眼的生物竟引起一项发明!这就是生物带给人们的启示!(板书课题:生物的启示)
生活中有很多受到生物的启示进行发明创造的例子,人们发明哪些东西以及怎样发明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从生物中得到的启示。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活动一:葱叶的启示
谈话:葱是我们熟悉的一种作调味的植物,你(转载于:的高度自由下落,撞击蛋壳,猜猜它能不能碎?如果把蛋壳的凹面朝上,让铅笔从同样的高度自由下落,猜猜又会怎样?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发现,班上交流。
预设:凸形的蛋壳不容易扎破,凹形的蛋壳很容易扎破。
蛋壳虽然很薄,但是凸形的蛋壳却很结实。
3、大胆猜想
谈话:刚才我们玩的两个游戏,葱叶为什么吹不弯?而剪开的葱叶为什么容易变弯?凹面朝上的蛋壳容易击碎,而凸面朝上的蛋壳不容易击碎。你们猜这是为什么?
学生大胆猜想,可能与它们的形状有关。
谈话:通过我们观察葱叶和蛋壳,发现筒形结构不容易变弯,拱形结构承受能力强。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大胆的推测如果得到科学的验证,同学们将会像科学家一样获取科学的结论。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活动二:建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检验,使学生感受仿生的过程
(1)设计方案
设疑:是不是用其它的材料制成的筒形或拱形也不容易变形呢?你们想研究吗?怎么证明?(做实验)
你打算用什么材料做成葱叶模型或蛋壳模型?(把一张纸卷成筒状)
请先在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并把它记录下来。(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实验材料)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参与其中。
(2)学生讨论,班上汇报,集体评议。
预设:
①我们组准备用一张白纸(平面形)吹一下,看能不能吹弯?再把它卷成筒形试试,能不能吹弯?
②先将一张白纸展开,代替剪开后的条形葱叶,将钩码放在白纸上,观察结果,再将白纸卷成筒形,用胶水粘好,代替筒形葱叶,然后挂上钩码,观察结果。这样就能对比出哪种结构的白纸承重能力更强。
③我们组准备把一张白纸放在两个木块之间,往上面放棋子,直到变弯,然后再把它变成筒形,放上同样的棋子,看能不能变弯?
小结:同学们的主意都不错,我发现咱班同学真聪明。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发现大家设计的都是对比实验,通过葱叶模型对比出平面材料和筒形材料各自承重能力的差别。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就叫它《葱叶模型实验》吧。我们再看看本次实验中还应该注意那些问题。(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
(3)根据实验方案,实验探究
小组长领实验材料,按照自己的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并做好记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谈话:刚才同学们做的很认真,哪个小组愿意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学生汇报。
预设:
①我们组发现筒形结构不容易弯曲。
②我们组发现筒形结构承受能力强。
③筒状的白纸比展开的白纸承重能力更强。
④平面材料承重能力较弱,而筒形材料的承重能力较强。
(5)得出结论:
谈话:通过我们前面对葱叶结构性能的探究,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平面材料承重能力较弱,而筒形材料的承重能力较强)
通过实验同学们都发现与平面材料相比,筒形材料不容易弯曲,圆筒形结构的承受力比较强。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活动三:研究产品的开发
1、学生交流:
生活中,很多产品就是利用这种特性开发出来的。葱叶的这种性能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你知道有哪些?
学生举例(电线杆、钢管、笔杆、窗帘杆、红旗杆)
2、教师总结提炼
�
能力目标:尝试区分事实和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认同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实用工具等的变化;
难点:认同古人类化石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概述人类在起源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工具
无
教学过程
导入
新闻: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发现疑似“女娲遗骨”。根据同位素测定,该遗骨为6200年前生活的古人,可能是传说中的“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女娲造人,上帝造人,都是传说,那么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目前证据比较充分的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课时完成
教师:达尔文在比较了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大家阅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这些古猿今天分布在地球哪些地方,他们的生活有哪些共同点?
(2)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与人类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区别,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祖先都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以前,森林古猿分布在亚、非地区,尤其是非洲热带雨林,他们树栖,和现代类人猿一样。
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东非大裂谷地区的气候变化,提出问题让学生丰组讨论。
(1)东非大裂谷地区的热带丛林变成稀树草原,对那里的森林古猿产生了什么影响?
(2)如果你是当时森林古猿,你将面临怎样的选择呢?
下到地面上生活得的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代想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他们的前肢逐渐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工具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活。
用泡沫塑料仿制成距今175万年前古人类使用的石器,让学生展示其用途,展示古代人生活的特点。
火的使用对古代人类有何意义?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个体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合作,大多数研究人类的起源的专家认为,通过语言的交流,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明显的特征。
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我们的近亲,它们如今生活状况如何呢?请课外小组向我们汇报一下。
现代类人猿处于灭绝边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造成的,加入我们是类人猿保护协会的成员,我们一起商讨一下,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现代类人猿呢?
技能训练
区分生物进化的事实和相关观点,强调事实的客观性和观点的主动性。阅读教材第6页,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课后小结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与环境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进一步认识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课后习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板书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发展
一、人类的起源
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
→人类
二、人类的发展
1、环境的变化
2、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主要证据——化石
3、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和产生语言等。
1、由宏观到微观的方法观察叶片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2、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1、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徒手切片的制作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1、学生准备:收集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准备收集资料。
学生活动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尝试回答观察水循环课件演示,启发
动手实验叶片结构指到实验
探究气孔结构气孔结构引导实验分析
观察尝试回答气孔开闭机制课件演示
联系实际蒸腾作用与水循环范例法
教学
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
出现绿色植物及课题的画面,播放音乐观看,进入情境引言导入,引起学生注意
植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具备哪些外界因素?
这些非生物因素在不同地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请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沙漠中什么地方会有植物生长?
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
回答
引导,建立联系
展示图片
适时提示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重点)
2.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难点)
能力目标:加深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意识。引导学生关注饮食健康,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生命。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引言]:引言:同学们在电视、电影、报刊和杂志上或许看到过,非洲某干旱地区的孩子们,由于长期饥饿而变得骨瘦如柴、无力行走、只能卷曲在地上。同学们或许也有一些这方面的体会,早上上学时忘了或来不及吃早点,结果到10点左右时,就会感到头晕、心慌等。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由此可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都离不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营养物质又是怎样在消化系统中被消化和吸收的呢?这就是我们在这一章所要学习的内容。
[探究]: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小探究。请同学们拿出课前盒装或袋装。
认真观看,认同人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命,才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纷纷议论开来。
实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食物的包装。以上人为一小组针对经常食用的5种食物,提出有关营养成分的问题,并作出相关的假设,完成对5种盒装或袋装食物的营养成分的调查。
[全班交流]:每小组选派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讨论]:(1)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是否相同?
(2)这些食物的生产原料是什么?
[播放FLASH]: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想一想]: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哪些能为我们生命活动能量呢?
[讲述]:蛋白质、糖类、脂肪是人体需要的有机物。它们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维生素虽不能量,但也很重要。维生素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要从外界摄取的有机物。
[实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
[步骤1]:取1-2匙面粉,加清水和成面团,用一块叠成双层的纱布包住面团,将用纱布包着的面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手轻轻地揉挤。观察清水发生的变化,讨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步骤2]:把用纱布包着的面团继续放烧杯中揉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并完成书P21表9-1盒装或袋装食物调查表。
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本小组的调查表。
积极发言,说出食物中一般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
证实自己的结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有七大类,纤维素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集体回答。
回答出蛋白质、糖类、脂肪是人体内的供能物质。
以四人为一小组按步骤进行实验。
清水逐渐变浑浊(白色),讨论后认为是面粉溶解的结果。
等到不再有白色物质,从纱布里渗出来时,取出纱布团并打开,可以看到原来的面团变成了一种黄白色的胶状物质。联系有关生活经验,思考这种物质是什么?
[步骤3]:在揉挤的过程中,从纱布内向清水中渗出许多白色的物质。这种白色的物质是淀粉吗?参照书上的图,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
[步骤4]:取烘干的花生、小麦种子各一粒,用单面刀片纵向切开,分别将种子的切面放在白纸的不同位置上,用镊子的柄部或大拇指挤压。移开种子,观察白纸上出现的现象。比较两种种子被挤压后在白纸上留下的印迹。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分析]: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234[讨论]: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一样多吗?
[提问]: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富含这样营养物质吗?
[小游戏]:富含各类营养物质的食品。
[提出问题]:人类为什么要摄入这些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有什么功能?
[自学]:书上22-23页有关内容。
纱布里剩下的黄白色的胶状物质是蛋白质。
设计实验:用碘液来检验。滴加碘液后,水变蓝色,说明从纱布渗入水中的是淀粉。
花生在白纸上的印迹较透明,是一种油渍,说明花生中含有较多的脂肪。
重温整个实验过程,填写图表。
积极讨论,从实验中体会到不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不一样多,如面粉中淀粉含量多,花生中的脂肪含量多。
通过小游戏趣味性的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食品中富含的营养物质。
带着问题阅读书上,并在书上勾划。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
蛋白质--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维持人的正常生长发育。
糖类--也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的主要能量来源。
脂肪--为生命活动能量,多余的贮存后起到保温等作用。是我们的备用能源物质。
维生素--维护人体健康、促进生长发育、调节生命活动等。
[讲述]:我们只需少量的维生素,但它是维持身体良好健康所必须的。
[提问]:你能说出一些常见的维生素吗?
[阅读]:维生素的种类及功能,(书P23)和(书P26课外阅读)。
[练习]:完成连线题。
[出示]:佝偻病、坏血病、夜盲症的图片,进行简单介绍。
[播放FLASH]:各类营养物质的作用。
[讲述]: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中,糖类、蛋白质、脂肪属于有机物,水和无机盐则是人体需要的无机物,它们对人体有何作用呢?
[]:水--是一种溶剂、运输的媒介、调节体温、排泄废物。
无机盐--参与人体的'
学生自己进行,并在书上勾划下重要内容。
脱口说出: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等。
通过连线题了解维生素及其缺乏症。
积极思考,利用平时各累的知识进行回答,同学间相互补充。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水和无机盐
观察实验:食物中含有无机盐各种代谢活动,是人体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
[观察]:食物中含有无机盐。
[讨论]:种子在酒精灯上燃烧后,剩下的物质是什么?
[提问]:几种重要的无机盐的作用。(钙、铁、碘)
[出示]:便秘的卡通图。提问,如果便秘,怎样调节饮食?
[讲述]:对,这就要依靠我们称之为"第七类营养素"的膳食纤维。
[小知识]:人的肠道内没有消化纤维素的微生物,所以人无法消化纤维素,它是肠道里匆匆的过客,最终混在食物残渣里,随着粪便一起排出体外。纤维素能够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排便就会通畅,并且减少患大肠癌的机会;还有利于降低人体内过高的血脂和血糖等,从而有利于维护心脑血管的健康,有利于预防糖尿病,有利于维持正常体重。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观察,发现干的小麦种子燃烧后成为灰白色的灰。
有了前面骨的成分的知识,脱口而出剩下的物质是无机盐。
通过阅读和日常积累的知识,说出钙是强壮的骨骼和牙齿所必需的;铁是制造红血球所需;缺碘会患大脖子病。
有过这样经历的同学能回答出:可以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
仔细聆听,开阔知识面。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走进新单元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
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练习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学生畅所欲言。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在实验室上的第一节课,到实验室时要先跟学生强调实验室的纪律,让学生明白以后来实验室上课必须遵守实验室纪律,强调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布置好值日生。安排学生观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样更易使理解这些关系,做题的时候也可以想像做实验的过程,记忆更深刻。
第四节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三生物第八单元第二章第四节《性别和性别决定》,在这里我主要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分析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希望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这一精神。
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教材编入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后安排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能力目标: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情感目标: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教学难点: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用新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即培养普通公民必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培养生物科学家的素养,以此来指导教学行为。《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本节课的重点是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这是我确立重点的依据。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1、关于导课:
以问题导入:“雌雄有别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许多动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
本节教学从认挂图、为染色体配对、寻找男女染色体异同开始,引出“性染色体”概念,进而通过生男生女的小组游戏活动,理解人类性别的决定方式及男女性别比例特征。再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对男女平衡问题产生兴趣,探究自然状态下,为什么生男生女的概率为1:1。
3、学生活动:
为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设计了活动环节,老师宣布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制作卡片,随机抽取,模拟家庭生男生女的游戏,各组统计男女性别比例,向全班汇报、汇总。老师巡回指导,依据学习活动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A这个活动的原理与生男生女的奥秘有关系吗?B有 老师可引用全年级或几界届学生的统计总数,更有说服力。甚至推广到全国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小黑板列举建国以来我国大陆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启发学生实事求是的分析历次人口普查有什么共同特征?尝试解释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
5、知识的迁移和升华:
新课标关注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创造机会,因此设计了以下问题:
A人们的观念和医疗技术会不会影响男女性别的比例?
B男女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吗?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人教版4
观察植物细胞
说课内容:七年级生物(上)《观察植物细胞》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 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多媒体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生物的特征》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内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 本节内容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
四、说学习方法
学生以小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2、充分质疑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从上面的竞赛内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后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而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特别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最后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平时要多用功学习,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希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习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知道的告诉给其他同学。通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见而需要补充和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习
小组间举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呈现生物的六个特征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态系统的概念
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
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环保教育
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
1、知识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2)、准备学生活动的活动资料卡。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板书课题: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对不同的生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那么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尝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如果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4、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学习目标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
(在尼日尔南部城镇马拉迪的一个治疗性给食中心,一位母亲背着她那因为营养不良而极度瘦弱的孩子。)
问:这2张图片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什么?
答: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动物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食物,草食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获得食物,民以食为天,人要每天从食物中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旦食物匮乏,就可能出现图片中的状况。总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多媒体出展示图片: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是什么动物?生活在哪里?你们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它为什么要浮出水面呼气?
(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讲:生活中的人每时每刻也都要进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进行呼吸
多媒体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该图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师提示:注意季节气候、身体状态)
讲:人在运动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为在运动中人体内产生了比平时更多的废物,这些废物要及时排出体外,排泄的途径除了排汗外,还可以通过排尿和呼气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虫的刺激作出什么反应?
(花瓣收拢起来了)
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叫应激性。
4、应激性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兔子发现天上的老鹰后向坡上猛窜;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一滴糖水会招来许多蚂蚁;我们吃饭时,会分泌许多唾液……)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图片,讨论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讲:一粒种子可以萌发生长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一头小象可以长成一头大象……这些都是生长。当生物体长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如蜻蜓点水等。
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学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讲: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还能举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吗?
(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生物现象,归纳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问: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会使土壤变得怎样?这说明了什么?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问: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孩子一般和他们的长辈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了什么?
答:这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
问:生物都能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生物有没有共同的结构基础呢?
答:虽然各种生物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蘑菇、枯叶、钟乳石、机器狗,指出哪些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后回答:蘑菇属于生物,枯叶、钟乳石和机器狗不具有生长、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属于非生物。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能够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生命,观察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2)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能力目标
(1)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设计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
3、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渗透作用的原理。
(2)细胞与外界环境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教学过程
【导入】渗透作用
在第二章我们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分子,通过学习,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通过第三章的学习,我们又知道:水分子进出细胞必须经过细胞的边界——细胞膜,那么水分子是怎样进出细胞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学习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板书: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Flash演示渗透作用】介绍渗透装置:取一个长颈漏斗,在它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半透膜,这个半透膜有种特性,就是水分子可以透过,而其他物质不能透过。密封好后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你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漏斗管内液面高度逐渐上升,直至一定高度。
引导分析:水分子的扩散方向是怎样的?
换句话说,就是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归纳并板书:一、渗透作用1.概念: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现象。)这是否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矛盾呢?为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在这里浓度是指的什么性质的浓度?质量浓度还是物质的量浓度?
在水分子由清水扩散至蔗糖溶液的过程中,有没有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扩散至清水中呢?
在起始状态和平衡状态它们双向扩散的速度是怎样的呢?我们用V1代表水分子由清水扩散至蔗糖溶液中的速度,用V2代表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扩散至清水中的速度,在起始状态时两者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平衡状态时呢?
正是由于开始时V1>V2,才使得漏斗管内液面升高。好,现在我把这个装置改动一下,把半透膜换成纱布,漏斗内液面还会升高吗?若是保留半透膜,而把烧杯中的清水替换成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液面还会升高吗?由此可以看出,要发生渗透作用需要哪些条件?(归纳并板书:渗透作用2.发生条件:①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是否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之后就一定会发生渗透作用呢?答案是不一定,我们可以看一看,在平衡状态时,半透膜两侧的浓度相等吗?那为什么渗透作用停止了呢?在这里我们就需要用到物理的相关知识了,随着漏斗内液面高度的升高,会对水分子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我们用F1来表示,而与此同时,两种溶液又存在浓度差,这个浓度差会对水分子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我们用F2来表示,在平衡状态时,F1=F2,受力平衡,渗透作用停止。由此可以看出,有半透膜、浓度差后,不一定发生渗透作用,但要发生渗透作用必须要有半透膜和浓度差。
【讲授】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水分进出细胞其实就跟我们这里说的渗透作用的原理密切相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首先,我们来看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对于动物细胞来讲是否所有的物质都可进出细胞?为什么?
没错,只有动物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才可以进入,不需要或有害的物质则不容易进入,这是由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的,因此,对于动物细胞来讲,它的细胞膜就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半透膜。若是动物细胞的细胞质的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存在浓度差,它就具备了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动物细胞就会发生渗透作用。
若是让动物细胞吸水,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分析细胞吸水的原因。
若是想让动物细胞失水,又该怎么做?
分析细胞失水的原因。
若是动物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相等,会出现什么现象?
分析原因。
小结: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时,动物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浓度时,动物细胞吸水膨胀;当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质浓度时,达到动态平衡。
在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问题上,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应该相近吗?如果相近,植物细胞又有什么与动物细胞的不同之处呢?
对于一个植物细胞来讲,它是不是一个渗透装置呢?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为什么细胞壁不属于原生质层?(展示植物细胞模式图)
由于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动物细胞的结构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有所差异,我们可以利用洋葱外表皮细胞做以下的探究。首先取材,制成临时装片,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紧密贴合在一起。然后取下装片,用引流法,将细胞外溶液替换成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的0.3g/ml的蔗糖溶液,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当我们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再次用引流法,将外界溶液替换成水后,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小结: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将——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将——吸水,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将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而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液的浓度时,将会达到——动态平衡。
【练习】巩固提升
见PPT
课后小结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今天我们从渗透作用着手,着重分析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对于动物细胞来讲,细胞膜就相当于半透膜,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时,动物细胞将——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浓度时,动物细胞将——吸水膨胀;当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质浓度时,将——达到动态平衡。
而对于植物细胞来讲,原生质层就相当于半透膜,当外界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将——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细胞液的浓度时,植物细胞将——吸水,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将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而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等于细胞液的浓度时,将会达到——动态平衡。
1、以酸雨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设计并完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
1、重点:酸雨探究实验,其他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2、难点:设计酸雨探究实验的方案,掌握实验的注意要点,进一步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
(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探究提示、练习设置、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
(3)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需要,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设备。
探究解决式教学法。
1课时(培养、观察、记录等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向学生展示一些“温室效应”与“酸雨”带给环境危害的图片和没污染环境图片,以对比的形式展现,呈现出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之大,引起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的共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师: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北极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白雪茫茫,北极熊。
教师:冰天雪地,就像图片这样对吧?但是啊,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雪地融化掉了,北极熊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想象中的森林应该是这样子的,茂密葱郁,但是它也有可能是这样子的。在欧洲的建筑上他们经常会采用一些雕塑使到建筑更加华丽美观,大家看一下这些雕塑,经过了60年的变迁,已经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了。还有我国著名景点乐山大佛,非常雄伟、壮观,但是随着时间的迁移,它从当初的炯炯有神变得千疮百孔。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老师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吧”,并不是,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有时候却牺牲了环境作为代价,同样环境也将反作用于我们,大家刚才看到的图片就是“温室效应”和“酸雨”带给我们危害。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采用小组竞赛的课堂形式,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一题倒扣一分。让学生阅读实验探究和ppt图片上的信息,完成给出的两道填空题。
教师:讲解ph值(酸碱度)的相关知识,并对两种溶液作酸碱判断。结合图片描述酸雨的形成原理以及过程,普及我国酸雨类型以及分布地区。分析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原理。适当提问学生,并且与学生一起探究实验原理。再让学生了解完整实验过程,鼓励学生有兴趣可以回家去做实验。提问“如果将实验中的20颗绿豆改为5颗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不好,因为5颗绿豆实验结果有随机性。
教师:结合实验数据表格,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酸雨对植物有抑制作用。讲解酸雨的危害以及控制酸雨问题的相关措施。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差别?
2、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
学生:
1、成分有差别,真实酸雨由水、硫酸、硝酸所构成。模拟酸雨由水和食醋构成。
2、不一定,那些物质会随着大气流动,到其他地区形成酸雨。
教师:点评答案,再用两道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分析回答。
教师:讲解废旧电池给环境带来什么危害,还有如何控制废旧电池污染的措施。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的危害,以及普及两个废旧电池危害的例子(水俣病、痛痛病)。教育学生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给予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回答。
教师:除了刚才说的全球性污染问题“酸雨”和“废旧电池污染”,还有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讲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其导致的危害。再给予同学两个思考讨论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答完之后点评答案。讲解“臭氧层破坏”的成因和它导致的危害,再给出练习巩固。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对整个课堂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从表格填空中重新回顾所学的知识内容。播放“保护环境公益视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整个课堂的表现给予点评,赞扬第一的小组并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
课堂结束,布置作业。
剖析材料意见自荐书注意事项思想汇报;串词新课程工作安排公文自我介绍,辞职爱国工作名句营销策划计划书部编版宣言!食品建军节了收据模板资格考试工作民族工作急转弯标语开场白活动方案,比喻句任职面积管理制度。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的有关知识后,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与输血、血型有关的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循环系统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使学生树立健康地生活意识,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对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构建生物学知识源于生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学生在前面三节课的学习中,已经获得了血液的组成成分、功能方面的知识,并且自己建构了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知识体系。其次,本班学生大多都已知道自己的血型,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无偿献血的人,能够观察到献血站和流动献血车的存在,对输血和血型有一定生活经验。
再者,本班班的学生整体比较活跃,比较适合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概述人体的血量;②列举ABO血型的类型;③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推理、自主探究、实验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①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②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安全输血的原则。
教学难点:利用模拟实验得出安全输血关系;了解错误输血后红细胞凝集的原因。
二、教学准备
教案、《输血与血型》的ppt课件、血型的视频、模拟安全输血实验材料等;查阅各种血型与输血的资料,血型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设疑激趣
师: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外科风云》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陆大夫的妈妈在给她送饭的路上遇到了车祸,腔静脉受损导致大量出血,那么如果你是医生,除了止血和处理伤口,最该做什么去挽救陆妈妈的生命呢?
生:给她输血。
师:很好,大量失血后必须要进行输血,那么人体的血量到底有多少?失血超过多少才必须要输血呢?
(二)血量
请学生看书,找到人体的血量是多少,以及失血量不同,人会有哪些反应?
生:成年人的血液量占体重的7%~8%。
少量失血:短时间内得到补偿而恢复正常失血超过800~1000ml:头晕,心跳加快,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失血超过1200~1500ml:出现生命危险,需要输血师:同学看的很仔细,总结的也很到位。在剧中陆妈妈失血超过20xxml,需要立刻进行输血。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1.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
2.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1.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指导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准备有关吸烟危害性的资料。
2.学生:调查家庭成员吸烟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2课时
1.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问题。
复习提问:呼吸运动是如何进行的?
导言: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2.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2.1资料发布
2.1.1几位学生上讲台发布所收集的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的资料,其余学生聆听并对资料内容表示惊讶,产生触动。
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信息,上课时指导学生发布这些信息。
2.1.2阅读课本p52~53的资料分析,并分组讨论问题。学生代表本组同学的意见,组内其他学生补充。
指导阅读,组织并参与学生讨论,分析、评价,给予鼓励。
资料分析
2.1.4说出调查结果。通过交流分析,了解吸烟的危害。
课前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为家长算笔吸烟帐。
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
分析资料,并质疑:吸烟危害健康,为什么有人还要吸烟呢?
小组成员阐明对吸烟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从报纸上剪贴的吸烟危害健康的资料,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说出治理沙尘暴的对策。
出示沙尘暴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沙尘暴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2.1结合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理解煤气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识。
讲述煤气中毒的原理,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阅读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疑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探宄方案,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强化认识,进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展示探究步骤,提出在探究中应注意的事项。
小结和练习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通过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讨论如何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探究
课后分组,小组成员分工采集和测算当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并将结果进行公布和交流。
组织分工,强调活动的注意事项,参与交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
课后活动
到有关部门获取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资料,了解当地存在的空气质量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