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第一次真好》教案优秀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过程与方法 了解选材的典型性、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人生经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①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难点
教学线索谈话引入、自主学习、解疑答惑、疏理课文、课堂小结、课堂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 教师活动 预计达成目标
一 3 导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通过谈话、引入主题。
二 、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③课堂集中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学课文内容。
三 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出示思考题:
① 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解读课文,提升文本的思想情感。
课堂作业设计 8 一、 解释词语
回味无穷 —— 雏形 —— 玲珑剔透——
二、如何理解:“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检查学习情况,
反馈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的:
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重点
1、 认识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
2、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难点
为什么“第一次的经历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师今天把句话改一下:韩老师说“有家长自四面八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有这么多的家长、老师和我们共赴学习之旅,韩老师既感到很高兴又有些许的紧张哦!这是老师本学期第一次在这么多的家长和老师面前上课,也是你们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和我合作上语文公开课,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高兴、兴奋还是紧张害怕啊?(请一两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大家不必紧张,老师会和大家一起努力的,相信同学们在这第一次的语文公开课上会给老师带来很多的惊喜,而你们自己呢也会有很多的收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周素珊的文章《第一次真好》,让我们共同来体验这第一次的美妙吧。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昨天要求同学们提前做一些预习,你在预习的过程中认识了哪些生字,了解了那些词语的意思?
1、首先请同学们到讲台上来把你认识的生字词语写在黑板上,难读的字要注上拼音。
2、然后请你说说你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巧。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过渡:阿姆斯特朗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为人类历史带来了一次巨大的飞跃;杨利伟第一次驾驶宇宙飞船飞向太空翻开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刘翔的第一次夺冠让世人知道了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也能飞翔……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都在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第一次。这样的第一次越多,社会的进步就会越快,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在她的文章里写了她的哪些第一次呢?她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拿上笔看看作者写了哪些第一次?文中哪些词语在写作者对第一次的感受?用笔在书上画出来
2、读完之后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第一次,说完之后幻灯展示。然后再问这些第一次作者都是详细描写吗?(不是)哪几个第一次作者详写了?哪几个第一次作者是略写的?(在材料的安排上这就叫做详略得当)
(我们在选择多件事情来表现一个主题的时候,不可能把我们脑海里的所有材料都详细的描写出来,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就要选择主要的事情详写,次要的事情略写或者一笔带过,这样安排文章才不会觉得臃肿)
3、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两件事情来详写呢?在详写的两件事中作者得到的情感体验是一样的吗?(请学生将1、2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读一遍)
(不太一样。第一则材料中写他第一次见到的是一棵硕果累累的柚子树,是植物。情感体验是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没有发生变化。第二则材料,写他第一次见到孵化的小鸟,感觉比较复杂,一开始是眼巴巴等候,然后是一阵惊喜,但接着,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最后看到具体而微的小鸟时又变得很喜爱他们。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发生改变)
4、通过以上两种情感体验,你认为作家周素珊所说的“第一次真好”,究竟“好”在哪里? (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体验的词语)
(好在奇妙、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新鲜而刺激、回味无穷)
5、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呢?文中哪一句话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6、师生一起将最后这句话大声的朗读一遍,然后询问:如果说像阿姆斯特朗、杨利伟、刘翔那样的第一次愈多他们的生命就愈益多姿多彩,我们相信!而作者在文章里所写到的第一次都是生活中的微不足道的小事,这样的小事再多我觉得也很难让那个我们的生命显得很精彩。我们要做就一定要做大事,大家觉得我说的对吗?你怎么理解作者说的这句话呢?(要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才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
7、这样大的关于人生的主题,作者却用平常的生活小事来表现,这种写法叫做什么,你知道吗? (以小见大)
看见果实丰硕的柚子树(详)
◆看刚孵出来的小鸟
◆去露营
◆动手做饭
◆坐火车
◆坐飞机
◆看见雪
◆看见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课文语言
本文的语言不仅清新自然,而且有很多词语用的很准确,下面请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两幅图,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来概括他们的特点(雏形、具体而微)
1、“雏形”和“具体而微”在文章中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2、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发现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句子,表面看上去很矛盾但却蕴含深意,你们在读文章的过程发现了吗?说说你的发现。
(老师先给大家来个抛砖引玉,说说我发现的这样的句子)
① 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看到这句话我有两个疑问,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我解答?
为什么景色不见得很美,却说是一幅风情画?
能不能把“风情画”换成“风景画、风光画”?
(你们在文章中还发现类似的句子或者词语吗?)
②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
思考:“俗子”在注释里解释为“鄙俗的人”,作者能在这样微小的事情中感悟出这样深刻的人生道理,真的是一个鄙俗的人吗?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自己是“俗子”是一种自谦的说法;“说自己没有享受过田园生活”为后面写自己看到“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产生的喜悦和新奇” 做了铺垫)
③ 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思考:作者的观点是第一次真好,为什么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作者有这样的经历吗?)
我们是不是因为第一次的经验不愉快就不去做了?(中国申办奥运第一次是失败了的,但中国人没有停止申办奥运)
④生活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思考:这里的“珍重” 能否换成“珍惜”,为什么?
五、拓展延伸,深入探究文章主题
1、你们想知道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看到你们的时候想了些什么吗?
第一次走进教室,看到你们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等着我的。到来,我的心里有欣喜也有担忧。我感到欣喜的是我在走进实验初中八年之后又迎来了新一届的学生,你们是我进入实验初中以来带的第二届七年级的学生,我喜欢和七年级的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走过人生最美好的三年学习之旅。担忧的是不知道在座的你们会不会像我想象的那样可爱、那样单纯、那样懂感情,那爱热爱学习……能和七五班的同学们走到一起韩老师感到特别的幸福,希望我不仅能成为你们喜欢的老师,还能成为你们的朋友、你们的妈妈,在学习上我就会严格的要求你们,在生活上我会像一位母亲一样、一个朋友一样关心你们爱护你们,同时也希望七五班的每个同学都能相互关爱、尊敬师长、热爱生活、快乐学习。
2、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你们时的感受,那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第一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你在这些第一次中悟到了什么生活的道理?
请前后同学先分组自由畅谈自己的第一次经历以及感悟,然后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第一次。
(失败的第一次让你聪明,成功的第一次催你奋进。同学们的第一次真的是丰富多彩,希望你们珍惜第一次让你们的生命历程更精彩)
3、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第一次都是你已经尝试是过的,那么还有那些第一次是你没有尝试过,而你有又最想去尝试的呢?也请你说说。
4、你做过让你的父母感动的事情吗?你做的第一件让你父母感动的事情是什么,让我们来听听父母的心声(两位)
5、生活中很多的第一次是可以提前预知的,但还有很多的第一次是我们不可抗拒、无法预知的,当那些无法预知的第一次到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比如:1998年的大洪水、20__年非典的肆虐、20__年的特大地震、20__年的甲型h1n1流感……(心理方面:坚强、乐观;行为方面:积极行动、勇敢面对;能力方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未雨绸缪、提前预见)
6、(出示图片)这些图片中展示的也都是第一次,大家认为我们应该去尝试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有益的第一次我们要积极去尝试,不可预料的第一次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有害的、消极的第一次我们要主动地避免。)
六、课堂小结
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一段话: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和斗争”
愿同学们努力去尝试给我们生命中带来宝贵经验的有益的第一次,开拓生活领域,增加人生阅历,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七、课外作业
以《第一次,我忘不了你》为题写一篇练笔
一次,我从外面回来,当时是夜晚走过路边的草丛,在一旁微弱灯光的照耀下,我的余光不小心瞟到了一旁的小树,有一个影子一下子窜了上去。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想来小区的小猫不会上树,好奇的我拿出手机,用手电筒照着那棵小树。小树不高,叫上并不很茂盛的树叶,我很快就找到了那个窜上树的小玩意儿。那是只松鼠,它一看我用光照它,就害怕的躲进了树下的草丛。在那之后,我找了一会儿,却并没有发现。我还没来得及看清它的样子,只记得它有一个肉肉、大大的尾巴。它四脚站在树枝上,不知道是准备睡觉了还是吃晚饭。第一次看到松鼠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位?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记得第一次画动漫,经过老师的教导,自认为全会了,可下笔了,却和想象的不一样,脑子里面是这样想的,可画出来就是另外一个样子。即使最后还是硬着头皮画完了,但却“破绽百出”老师给这个女孩进行了一次“整容”很好看,但在我毛毛躁躁的勾线公坑坑洼洼的上色等一系列摧残之后,又毁了……当时我还觉得这幅画美极了,但现在看来简直不堪入目。也许这就是第一次不好的体验吧。
第一次体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越多,生命也就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教学设想
本文主要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朗读和字词教学,一方面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积累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独立质疑、思考,并与其他同学合作研讨,解决问题;让学生谈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联系生活经验,深入理解课文中心意思。课文内容较简单,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精神。加强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从未中断过对世界的探索,许多伟大的成就,都源于弥足珍贵的第一次。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人类探索世界的成功的第一次?(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次使用火。第一次发明电灯。等等)是呀,正是这些珍贵的第一次,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第一次”是多么令人难忘的经历啊!第一个吃西红柿的那个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能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秘呢?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或许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作者写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
交流探讨
1、作者写了她的哪些“第一次”经历?
讨论后明确:
“第一次看柚子树”、“第一次看孵小鸟”、第一次露营、做饭、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发表作品。等等。
2、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明确:
“第一次看柚子树”和“第一次看孵小鸟”是详写的,其它的“第一次”是略写的。
3、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些材料?
讨论后明确:
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能更好地表现“第一次”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4、“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在文中找出评价第一次感受的语句。
明确:学生有可能回答:
好在“奇妙”“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新鲜而刺激”“回味无穷”。
5、既然第一次真好,可文中却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明确:愉快的第一次当然使人印象深,不愉快的第一次也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我第一次做错了事挨批评。中国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失败了,可是中国人记住了这个教训等等。不愉快的第一次也能给人许多的启示。因为第一次无论愉快不愉快,但感觉都是新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
6、下面请同学们搜索你生活中的记忆,想一想你的生活经历了哪些难忘的第一次,选一次最精彩的告诉大家。然后用一句富有哲理的美句来说明你的第一次好在哪里?
要求:学生用2——3分钟的时间把经历和句子简单地写下来,然后交流。
7、同学们的第一次真可谓是多姿多彩,因为这些第一次,你们的生命也变得多姿多彩。你对人生命中的第一次是怎样看待的呢?作者又持什么态度呢?
学生交流理解后明确:因为第一次越多,经历也多,感受也越多,所以生命便多姿多彩。
8、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生命多姿多彩呢?
讨论后回答:要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多为自己创造一些有意义的第一次。
9、这篇课文给我们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可是生活中还有许多第一次是不可抗拒、难以预料的。比如1998年的大洪水,2003年非典的肆虐等。人们都难免会遇到这样的第一次。当真的遇到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呢?请同学们从心理、行为、能力方面来思考一下
明确:心理方面:坚强、乐观;行为方面:积极行动、勇敢面对;能力方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未雨绸缪、提前预见
10、失败的第一次让你聪明,成功的第一次催你奋进。人生正是在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中走向成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第一次呢?
明确:珍惜第一次,让生命多姿多彩。
11、我们体验了周素珊的有益的第一次,也知道了如何面对不可抗拒的第一次。那么,同学们,你的最精彩的第一次是怎样的?收获是什么?
12、说说“你现在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最想尝试的第一次”,教师要注意引导“哪些第一次是可以尝试的,哪些是不可以尝试的”。
教师结束语:同学们,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愿同学们努力去尝试给我们生命中带来宝贵经验的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
执教感言:
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是一篇短小的散文,无论对我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很重要!我着力于考虑如何教活教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整体把握教材课文的内容。向外延伸拓展,尽力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激发学生说的***,给学生以说的平台,让学生得到锻炼。而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得到了美的人文教育!设计问题围绕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且由课内到课外,由理解到创造,一步步实现了教学目标。“问题”导读不仅在一篇文章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活跃课堂,增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在这方面,我要努力去探索,让“问题”在教学中闪光。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立足点。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学会在经历“愉快”之后的思考和“不愉快”之后的反思,认识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了解作者思想情趣。
难点:1、对“愉快”或“不愉快”经历进行思考和反思。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构想:
抓住“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这个中心,把握“好”的真正含义。体味作者所说的“好”为什么值得珍重,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引导学生自发追问为什么一些坏事也值得珍重,从而达到反思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目的。当然,有些第一次不提倡经历。
一课时。
[新课导入]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行道树》,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引发学生集体回答)赞美无私奉献者。很好。在现实社会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引发学生回答)有。那么比如发明电灯的科学家爱迪生能否算是其中一个?他为了给人类带来光明,在发明像我们现在这样性能稳定的电灯之前做了五千多次试验,这五千多次失败中的每一次对这项发明来说都是第一次(在黑板上书写“第一次”),那么这每个第一次有没有意义和价值?是否值得珍重?好不好?周素珊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等一下我们再做分析?
[单堂授课导语](上课前准备一只西红柿)同学们,这是什么?(拿到同学们中间,船给同学们观看辨识)(同学们回答)西红柿。是吗?谁敢尝尝?(让勇敢的学生品尝,如果没人品尝,由教师掰开给学生再一次确认)的确是西红柿。大家想一想人类第一次吃西红柿要不要勇气?那么这个第一次尝试好不好?(在黑板上书写“第一次”)(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简明地给同学们讲一讲第一次吃西红柿的故事。参见《安徽省普通话测试与训练》)周素珊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等一下我们再做分析?
[文学常识]
作者:周素珊
选文:本文节选自《无言歌》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表现和语速。听读时在黑板上记下错读和误读的字词。
范读,纠正字音。
2.赏读课文:
出示简答题:
①作者认为第一次怎样?
②课文选取了几个第一次,哪几次是详写的?
③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作者所说的是哪一种?
④课文的中心思想(中心句)是哪一句?
个人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认为第一次真好(在新课导入时书写的第一次后添写真好二字),课文总共选取了8个第一次。(板书8个第一次具体内容)其中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孵小鸟两件事。大家知道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的补充。第5自然段6个第一次之后有一个省略号说明第一次有很多很多次,作者在这里只选取两个第一次来重点描写,前者是植(静)物,后者是动物;前者感情没有什么变化,一直保持喜悦和新奇,后者先是惊奇,再是恶心,后来喜爱,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这说明这两次都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这种用个别对象代表普遍意义的写作方法就是“以小见大”。作者选取的第一次都是以有益身心为出发点的,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研讨与探究]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研讨与联系”,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
出示思考题,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是“一副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或风光画?
2.“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3.“我喜爱他们由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4.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在理解研讨探究4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1.任选两名同学讲述自己的“第一次”?
2.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第3问:不断开拓有益身心健康的新的生活领域。
[拓展质疑]
由同学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由其他同学解决回答,解答不了的,有教师明确。(根据情况限时限量)
[课堂小结]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意思是第一次遇到的挫折会使你增长勇气和才干。“不愉快”的第一次如此,“愉快”的第一次更应如此。生活阅历越丰富,我们的生活就越多姿多彩。希望大家珍视你所经历的第一次,不断开拓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领域。
教学目的:
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重点
1、认识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
2、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难点
为什么“第一次的经历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师今天把句话改一下:韩老师说“有家长自四面八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有这么多的家长、老师和我们共赴学习之旅,韩老师既感到很高兴又有些许的紧张哦!这是老师本学期第一次在这么多的家长和老师面前上课,也是你们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和我合作上语文公开课,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高兴、兴奋还是紧张害怕啊?(请一两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大家不必紧张,老师会和大家一起努力的,相信同学们在这第一次的语文公开课上会给老师带来很多的惊喜,而你们自己呢也会有很多的收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周素珊的文章《第一次真好》,让我们共同来体验这第一次的美妙吧。
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昨天要求同学们提前做一些预习,你在预习的过程中认识了哪些生字,了解了那些词语的意思?
1、首先请同学们到讲台上来把你认识的生字词语写在黑板上,难读的字要注上拼音。
2、然后请你说说你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巧。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多姿多彩:本文指生活丰富而充实。
(过渡:阿姆斯特朗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为人类历史带来了一次巨大的飞跃;杨利伟第一次驾驶宇宙飞船飞向太空翻开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刘翔的第一次夺冠让世人知道了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也能飞翔……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都在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第一次。这样的第一次越多,社会的进步就会越快,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在她的文章里写了她的哪些第一次呢?她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拿上笔看看作者写了哪些第一次?文中哪些词语在写作者对第一次的感受?用笔在书上画出来
2、读完之后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第一次,说完之后幻灯展示。然后再问这些第一次作者都是详细描写吗?(不是)哪几个第一次作者详写了?哪几个第一次作者是略写的?(在材料的安排上这就叫做详略得当)
(我们在选择多件事情来表现一个主题的时候,不可能把我们脑海里的所有材料都详细的描写出来,所以在写作的时候就要选择主要的事情详写,次要的事情略写或者一笔带过,这样安排文章才不会觉得臃肿)
3、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两件事情来详写呢?在详写的两件事中作者得到的情感体验是一样的吗?(请学生将1、2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读一遍)
(不太一样。第一则材料中写他第一次见到的是一棵硕果累累的柚子树,是植物。情感体验是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没有发生变化。第二则材料,写他第一次见到孵化的小鸟,感觉比较复杂,一开始是眼巴巴等候,然后是一阵惊喜,但接着,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最后看到具体而微的小鸟时又变得很喜爱他们。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发生改变)
4、通过以上两种情感体验,你认为作家周素珊所说的“第一次真好”,究竟“好”在哪里?(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体验的词语)
(好在奇妙、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新鲜而刺激、回味无穷)
5、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呢?文中哪一句话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6、师生一起将最后这句话大声的朗读一遍,然后询问:如果说像阿姆斯特朗、杨利伟、刘翔那样的第一次愈多他们的生命就愈益多姿多彩,我们相信!而作者在文章里所写到的第一次都是生活中的微不足道的小事,这样的小事再多我觉得也很难让那个我们的生命显得很精彩。我们要做就一定要做大事,大家觉得我说的对吗?你怎么理解作者说的这句话呢?(要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才有越来越多的第一次,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
7、这样大的关于人生的主题,作者却用平常的生活小事来表现,这种写法叫做什么,你知道吗?(以小见大)
看见果实丰硕的柚子树(详)
◆看刚孵出来的小鸟
◆去露营
◆动手做饭
◆坐火车
◆坐飞机
◆看见雪
◆看见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课文语言
本文的语言不仅清新自然,而且有很多词语用的很准确,下面请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两幅图,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来概括他们的特点(雏形、具体而微)
1、“雏形”和“具体而微”在文章中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2、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发现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句子,表面看上去很矛盾但却蕴含深意,你们在读文章的过程发现了吗?说说你的发现。
(老师先给大家来个抛砖引玉,说说我发现的这样的句子)
①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看到这句话我有两个疑问,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我解答?
为什么景色不见得很美,却说是一幅风情画?
能不能把“风情画”换成“风景画、风光画”?
(你们在文章中还发现类似的句子或者词语吗?)
②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
思考:“俗子”在注释里解释为“鄙俗的人”,作者能在这样微小的事情中感悟出这样深刻的人生道理,真的是一个鄙俗的人吗?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自己是“俗子”是一种自谦的说法;“说自己没有享受过田园生活”为后面写自己看到“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产生的喜悦和新奇”做了铺垫)
③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思考:作者的观点是第一次真好,为什么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作者有这样的经历吗?)
我们是不是因为第一次的经验不愉快就不去做了?(中国申办奥运第一次是失败了的,但中国人没有停止申办奥运)
④生活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思考:这里的“珍重”能否换成“珍惜”,为什么?
五、拓展延伸,深入探究文章主题
1、你们想知道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看到你们的时候想了些什么吗?
第一次走进教室,看到你们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等着我的到来,我的心里有欣喜也有担忧。我感到欣喜的是我在走进实验初中八年之后又迎来了新一届的学生,你们是我进入实验初中以来带的第二届七年级的学生,我喜欢和七年级的。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走过人生最美好的三年学习之旅。担忧的是不知道在座的你们会不会像我想象的那样可爱、那样单纯、那样懂感情,那爱热爱学习……能和七五班的同学们走到一起韩老师感到特别的幸福,希望我不仅能成为你们喜欢的老师,还能成为你们的朋友、你们的妈妈,在学习上我就会严格的要求你们,在生活上我会像一位母亲一样、一个朋友一样关心你们爱护你们,同时也希望七五班的每个同学都能相互关爱、尊敬师长、热爱生活、快乐学习。
2、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你们时的感受,那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第一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你在这些第一次中悟到了什么生活的道理?
请前后同学先分组自由畅谈自己的第一次经历以及感悟,然后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第一次。
(失败的第一次让你聪明,成功的第一次催你奋进。同学们的第一次真的是丰富多彩,希望你们珍惜第一次让你们的生命历程更精彩)
3、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第一次都是你已经尝试是过的,那么还有那些第一次是你没有尝试过,而你有又最想去尝试的呢?也请你说说。
4、你做过让你的父母感动的事情吗?你做的第一件让你父母感动的事情是什么,让我们来听听父母的心声(两位)
5、生活中很多的第一次是可以提前预知的,但还有很多的第一次是我们不可抗拒、无法预知的,当那些无法预知的第一次到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比如:1998年的大洪水、2003年非典的肆虐、2008年的特大地震、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心理方面:坚强、乐观;行为方面:积极行动、勇敢面对;能力方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未雨绸缪、提前预见)
6、(出示图片)这些图片中展示的也都是第一次,大家认为我们应该去尝试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有益的第一次我们要积极去尝试,不可预料的第一次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有害的、消极的第一次我们要主动地避免。)
六、课堂小结。
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一段话: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和斗争”
愿同学们努力去尝试给我们生命中带来宝贵经验的有益的第一次,开拓生活领域,增加人生阅历,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七、课外作业:
以《第一次,我忘不了你》为题写一篇练笔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多种形式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3、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重点:
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 准备:
多媒体,《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音频、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初识作家作品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PPT显示)
导入:“一把黄土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来感受黄河的气势。播放《黄河颂》(男声独唱)音频,请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壮美的意境,然后谈谈对这首曲子的感受由此引入《黄河颂》歌词。
1.老师板书题目:黄河颂(“颂”字加着重号)
2.出示任务:
(1)题目“颂”的含义是什么?(赞颂、歌颂)
(2)听《黄河颂》的感受是什么?
3.反馈指导:
(1)指名回答,理解题目含义;全班齐读课题,在“颂”字上重读。
(2)《黄河颂》这首歌曲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给人力量、催人奋进。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题目,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课文是赞颂黄河的诗歌;听了歌曲,从歌词中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的气势。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歌?它蕴含着怎样的感情呢?相信我们只要美美地读这首诗歌,就能知道了。
(二)初识作家,了解作品
1.出示任务:
(1)阅读课本“预习”部分,圈点勾画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2)学生补充介绍作者光未然、作品《黄河大合唱》及预习时查阅的背景。
2.反馈指导:
预设(PPT显示):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指导:
(1)强调《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补充其它七个乐章;作者光未然、谱曲冼星海。
(2)学生在补充时不能读资料,要自己理解后介绍出来。
(3)齐读课本“预习”部分,补充资料。
二、美读诗歌,体味黄河气势
(一)听读课文,感知诗意
1.出示任务: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2)听读时,在课文里把重要字词圈画出来,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将这些字词读准。
2.反馈指导:
(1)学生上黑板板书听读时自己圈画的字词,并为其他同学强调重点。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红、加粗字的读音及释义(PPT显示):
释义:
狂澜:大波浪
山巅:山顶
哺育:喂养
滋长:生长
(3)补充课堂笔记,全班齐读字词。
(4)全班齐读诗歌。
(二)个人表情朗读,读出诗歌节奏
1.导语:大家诗歌朗读时,字词读音比较准确,但是缺少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
出示任务:
(1)请大家听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注意他在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的优点。
(2)理解体会,反复练习,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
2.反馈指导:
(1)诗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一些。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3.自由练习读准课文并指名反馈指导,重点注意反馈指导语调、语速、停顿、重音方面。
(三)小组合作朗读,读出诗歌情感
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分工合作,取长补短。
(2)小组朗读评价: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分工合宜,合作默契。
2.反馈指导:
(1)小组合作朗读展示,提示其他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听,在读错的字下面点上圆点,在停顿、重音、速度、语调有问题的地方划线标记,情感不到位的地方勾画。
(2)一个小组朗读后,其他小组指出读错或不合宜的地方,并进行全面评价。
(3)小结后自由读或齐读该自然段,反复练习。
(四)师生联合朗读,读出黄河气势
1.导语: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朗读,我们读准字音、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更读出了作者的感情。让我们师生合作,再次读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出示任务:
男领“朗诵词”部分,女领“歌词”部分的开头至“劈成南北两面”,男生齐读第一节“啊!黄河!”,女生齐读第二节“啊!黄河!”,男生齐读第三节“啊!黄河!”,师领最后一部分,全班齐颂“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2.反馈指导:
(1)师生合作朗读后,教师评价,不足之处再次朗读。
(2)小结后自由读,反复练习,读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五)小结过渡,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通过听读、范读、小组合作读、师生联合读等形式,读准了诗歌的语音,读清了诗歌的停顿、重音、速度、语调,更读出了诗歌的感情,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大气磅礴的气势。大家读得不错,如果想要读得再好一些,这就需要同学们下节课深入品析,深刻领悟诗的内涵和意境。
三、布置作业
(一)查阅资料:黄河在民族历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二)赏析诗歌:抓住诗歌的一个方面,进行赏析。参照课本范例,做好批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一)复习上节课已经会认读的字词。
1.导语: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复习上一课已经会认读的字。请两名同学们上黑板听写。
听写字词:浊流、屏障、九曲连环、澎湃、哺育、狂澜、山巅
2.反馈指导:教师指名听写,当堂批改、纠正。全班齐读。
3.小结:这些划红色着重号的字,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掌握字形,确保准确无误。
(二)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请同学们谈谈黄河在民族历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1.出示任务:
(1)小组交流查阅的资料。
(2)请两组代表分别交流黄河在民族历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3)引出《黄河颂》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2.反馈指导:
老师补充相关的资料;明确主要学习目标“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过渡语:同学们,交流了资料,我们知道黄河在历史和地理位置上都非常重要。作者在诗歌中如何诗意地表达黄河在历史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如何表达炽烈的情感?让我们在歌词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一)自读诗歌,明确诗歌大意
1.出示任务:
(1)自读课文,给每节诗前加上段落序号。
(2)概括每节诗歌的大意,将概括的语言批注在每节诗的空白处。(提示: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2.反馈指导:
教师选两三个同学概括诗歌大意,请其他同学补充。
预设: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写出了黄河在中华儿女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歌颂黄河,黄河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英雄的黄河就是英雄的中华民族。
3.小结过渡: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那么,诗人怎样将歌颂的内容穿在一起呢?让我们理一理他的抒情脉络。
(二)悟读诗歌,理清抒情脉络
1.出示任务:
(1)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理解诗意。
(PPT显示):
A.歌词一般有序曲、主体和尾声,概括这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B.在主体部分,作者刚开始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由哪个字引起?从那些角度写了黄河?
C.颂黄河的外部标志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以此把内容划为几部分,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D.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2.反馈指导:
(1)预设:
A.序曲:黄河伟大坚强主体:望黄河颂黄河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B.“望”字引起。四个角度:惊涛狂澜—特写浊流连环—俯瞰奔向黄海—纵观劈成两半—横看
C.养育中华民族保卫中华民族誓言学习黄河。(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D.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反馈指导:
A.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记录讨论要点。
B.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可采用抽签形式选题)
3.评价:全班评价,评出发言人,授予“发言之星”的桂冠。
三、品读诗歌,赏析诗歌美点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赏读课文,交流批注作业。(提示:观察书上几处批注,一处批注应抓住一个方面,全文批注可以多样化、多角度)
(2)小组交流,每个人以“我欣赏这首诗的______(方面),因为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3)谈论交流,选好代表,准备发言。
2.反馈指导:
预设:
(1)我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因为它有雄浑奔放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洪亮的音节、错落的句式,引人高歌,催人奋进。
(2)我欣赏这首诗的画面,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立体的美,近远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展现了黄河独特的美。
(3)我欣赏这首诗的语言美,特别是比喻修辞的运用。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那“千万条铁的臂膀”就是黄河的无数支流。
(4)我欣赏这首诗形象生动的语言,除比喻外,本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掀”“奔”“劈”等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黄河一泻万里、势不可挡、刚健有力的样子刻画了出来。
(5)我欣赏这首诗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抒胸臆,充满了雄浑豪迈之美。……
3.评价过渡:诗歌的美是多元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以个性的眼光发现诗歌独特的美。美在旋律,美在语言,美在画面,美在风格,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真是美不胜收,诗歌解读个性十足。让我们合唱式朗诵这首诗歌,再次体验一下诗歌的美。
四、合唱式朗诵诗歌,感悟诗歌之美
1、导入(PPT显示):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这根维系着我们,哺育着我们,它把中华大地串联起来。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催生了优秀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黄河——它经历了最频繁的战争,造就了英雄与史诗。
黄河——永远值得我们赞扬、学习。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诵读,唱出心中的赞歌。
1.出示任务:
(1)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2)学生分角色朗诵诗歌:
序曲由一女生领诵,主体部分学生齐读,尾声由一男生先领诵,再全班齐诵。
(2)分诵、合诵配合默契、衔接自然、感情充沛到位。
2.反馈指导:
(1)学生合作朗读后,教师评价,不足之处再次朗读。
(2)反复练习,直至读出黄河磅礴的气势。
3.总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布置作业
(一)资料助读:下发资料,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二)学唱歌曲: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七年级语文珍珠鸟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继续学习、积累常用的词语。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提高阅读、鉴赏作品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细腻的情感,人与动物互相信赖、亲密无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叙事脉络。
2、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习文章描写细腻、感情真挚的风格及描写中渗透作者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描写语言,并进行适当的仿写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厦门的市鸟――白鹭引入:白鹭在厦门这个都市的各个角落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现实生活中,动物世界里人的身影无处不在。动物们想要获得它们所渴望的自由,人类对它们的尊重和宽容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人和动物之间应该具有怎样的关系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冯骥才先生的散文《珍珠鸟》,共同体会其中人与动物之间融洽的真情。
二、学生先默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或举手发问寻求答案。
绿蔓lǜ màn 瞅瞅chóu chǒu 雏chú 眼睑yán jiǎn 呷xiā 眸子móu zi
三、听朗读录音,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听完之后,可由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
四、接下来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调抑扬,语速适中,感情充沛。
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总结,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各自的起止段落。(学生先讨论,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a) 交代鸟的由来。
b) 养鸟。
c) 观察鸟。
d) 人鸟相伴。
e) 感受。
六、总结:文章可进一步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人与鸟的相处的部分(2――14)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全文的主要内容:“我”与小鸟朝夕相处,互相信赖,共同创造出了美好的境界。
七、再次朗读课文,深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八、作业布置:
思考:“我”和珍珠鸟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关系的?
九、板书设计:
珍珠鸟
a) 交代鸟的由来。 (1)
b) 养鸟。 (2――5)
c) 观察鸟。 (6――9)
d) 人鸟相伴。 (10――14)
e) 感受。 (15――16)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掌握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小鸟共同创造了人与动物互相信赖、互相尊重的美好境界。
二、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赏析这篇课文,研究一下这美好的境界是如何营造的?(和谐的氛围是在“我”和珍珠鸟的努力下共同营造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其中“我”和珍珠鸟的举动的句子。
我 珍珠鸟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 它们“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 雏鸟可以在我家自由成长;
“我不管它” 即便开着窗子,它也不会飞走;
“我只是微微一笑” “一点点挨近”、“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
“我不动声色地写” “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 它“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二、从这些举动中,你能否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变化?
“我”:尊重、喜爱。
珍珠鸟:
怕人 试探 一点点熟悉 渐渐胆大 一点点挨近完全放心。
小珍珠鸟情感变化的前提是我自始至终的喜爱和尊重。
三、在叙述小珍珠鸟情感变化的过程中,作者如何传达这种喜爱之情?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描写。
由学生归纳:课文从景物、外形、动作、神态四个方面进行描写。
四、这些描写,具有怎样的特点?(先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课件)这里有一段同样是关于珍珠鸟的。文字,请同学们与课文内容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请说说理由。
珍珠鸟,成鸟体长约
100毫米,雄鸟头顶青灰色,眼前方灰白色,眼后下方有棕红色圆形大斑,上体大部羽毛棕灰色;翅羽黑褐色,肋部棕红色并有白色珍珠样点斑;尾羽黑色并有较规整的白色横纹,尾端呈圆铲形;喉及颈侧淡灰色,并有黑色横纹,胸腹部土灰色。嘴壳朱红色,足趾肉红色。
五、通过比较,我们能够看出,文章的描写部分更吸引大家。以上文字是从科学的角度介绍珍珠鸟,而文章中的描写渗透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文章的四个方面的描写,你更喜欢哪个部分?能否为大家读一读?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更好。
六、总结:作者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从景物、外形、动作、神态等方面细致地刻画了珍珠鸟这一可爱的形象,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了作者的尊重之心,喜爱之意。
七、拓展。
在本文中,冯骥才描绘了一幅人与温顺的小动物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赖的画面。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看一看人类与其他动物,甚至是与大自然中的猛兽之间,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真情?
(展示图片)
在图片中,我们看到小女孩蒂皮与猛兽们亲若一家。可见,只要人们愿意,人和自然是完全可以融为一体的。
(继续展示图片)
这些图片,想必勾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致。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描绘这些图片。先请同学们看一段示范:
埃尔维用鼻子嗅着我,它应该觉得我不是它的敌人。我友好地抚摸了它一下。它很安详。一只狒狒的手,真逗,毛绒绒的好暖,像人的手。(选自《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这段文字同样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一系列表达手法。
现在,我给大家几个基本的词语,请同学们运用刚才所学的在描写中渗透自身情感的写法,进行适当的扩写。
“大象,女孩”
“一群海龟堆积成山。”
“小女孩和小狮子”
“我来了,长颈鹿。”
“我和金钱豹”
“一条大蟒蛇”
(学生先四人小组讨论,再推选组员发言。)
八、结束语:
在这节课中,我们一起经历了一场人与自然之间真情的洗礼。人与自然能够如此和谐地共处,那么,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呢?留待同学们课后思考。
九、作业布置:将刚才所做的口头作文落实到纸上,完成片段练习:我和小动物。
十、板书设计:
珍珠鸟 情感变化
我 (尊重、爱护) 珍珠鸟 (怕人)
很少瞧 伸出、瞅、探 (试探)
不管它
不会飞走 (熟悉)
微微一笑 放开胆子跑、蹦来蹦去(亲近)
不动声色地写:抚一抚 啄、友好地啄 (放心)
停笔,生怕惊跑 趴、睡着 (信赖)
主题:“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
1、体会短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究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3、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设趣(略)
2这也许是你们第一次答错“1+1=?”这么简单的题目,针对这一次,你有何感想?(生谈)
3导入:是啊,第一次答错“1+1=?”,你们笑了。情不自禁地笑了。憨厚的笑了,莞然的笑了,你们感悟了。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参加比赛,第一次上网, 第一次旅游……无数的第一次,促使我们不断成长。那么,怎样才能获取更多宝贵的生命体验呢?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板书深题)
二、感知课文
1生:齐读课文
2师:第一次真好,这标题也好,寓有概括力,阅读这样的,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去整体感知课文。我们可以追问作者:第一次真好,好在哪儿?
3生:自由读文,思考此问。 4生答;师随机板书。
三、质疑合作
1师: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课文应对自己难题之句找出来,去深思明辩,以求真知。
2生自由读文,质疑难句。 3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质疑,无法解答出来的全班一起商榷。学生疑问可能有: ① 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 ② “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 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④ 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 ⑤ 是不是“所有第一次”都能尝试?
四、体验“第一次”
1同学们也一定经历过无数第一次,请你们联系生活体验,讲述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得最感人,最精彩;
2小组内先讲;
3每一小组推荐1—2名同学在全班讲,讲得好的同学为自己本组获得商标。
五、总结全文
从刚才几位同学的表情来看,我想他们“尝试” 第一次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尽管也有些不愉快,但是是令人回味的。 最后,我想借助作者在文中最后的寄语“愿你珍重第一次”来结束课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一颗新奇的童心,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丰富经验。记住,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这是作者对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学习这篇短文的重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