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精选6篇】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精选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篇1

[关键词]诚信教育;思想品德;初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690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在诚信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中学生常出现的例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逃课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对其进行诚信教育势在必行。

一、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渠道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思想品德课则是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影响最为显著的课程,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组织手段,多方面、深层次地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不能只将诚信停留在知识层面,还要将诚信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从而指导其实践。

中学思想品德课为考试科目,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是完成了教学计划,达到了教学目标,并不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而教师则是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模仿对象。很多教师,做不到“言必行,行必果”,做不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不到将“诚信”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去指导做事。因此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诚实守信,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好榜样。

二、思想品德n中可供进行诚信教育的内容

1.对自己诚信的内容

在七年级上册第五课《自我新期待》这一课中的第一框“日新又新我常新”和第三框“自我新形象”中不难看出,对于刚步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提高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是主要线索。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对学生对“美”的定义进行正面引导,教导学生不要让别人的眼光或意见影响自己,做到忠于自己的内心,对自己诚信。

2.对他人诚信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通过“诚信是金”“做诚信的人”这两框集中地讲述了诚信的重要性和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受保护》的第二框中讲述了尊重和维护隐私权,那么中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如何处理别人的隐私?保护他人的隐私,做到对他人的诚信也是诚信观的重要内容。

3.对社会诚信的内容

在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第二框“维护消费者权益”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引导,抵制“拜金主义”等不良之风,让学生正确认识市场上“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现象。其实这都是社会诚信缺失造成的,因此社会诚信十分重要。在九年级教材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同样要求先富的人遵守对社会的诚信,最终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

三、利用思想品德课进行诚信教育的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实际生活为脚本,采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生动形象地结合理论知识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采用案例教学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的第一框“诚信是金”时就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以“一诺千金”和“失信的小明”(小明是七年级三班的学生,却因为贪玩错过了小组春游约定好的时间,导致全组失去了春游的机会,小明却因为同学们没有理解他而觉得很不开心)两个案例为脚本,对本课的内容进行讲解。季布的一诺千金与小明的错过约定时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诚信的重要性。但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也应该注意选取的案例必须是具有典型性、贴近生活、契合主题的案例,万不可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就选取一些不真实、没有启发性的案例。

2.体验教学法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 教材教育资源 课堂渗透

教育过程的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等。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科教学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特殊的作用,因为英语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如今是信息社会,琳琅满目的信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使英语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深刻挖掘文章的思想内容,仔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提示的哲理,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提问题去思考,增长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变静态的书本知识为解决多变的实际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通过合作互动,不仅发展学生的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积少成多,在量变到质变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

因此,进行德育渗透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英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充分挖掘课本教育资源是我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英语教材是指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挂图、卡片、教学实物、计算机软件等。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教材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作品中的人物美,用感人的艺术形象、崇高的思想感情净化心灵,纯正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高深的道德情操。

渗透德育教育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挖掘教材所蕴涵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从正面或侧面通过某具体形象的讲述和分析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善恶,不断到提高思想认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英语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单元话题,阅读、作文教学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

案例1:助人为乐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在教学九年级Unit 8 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时,通过问题“Would you like to be a volunteer to help the people who need help? Why?”的展开与讨论,来激发学生帮助他人的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的说“We could help provide money for the poor students.”“I’d like to help homeless people.”等。接着教师再利用课件展示、小组合作来探讨如何帮助他人,让学生懂得“你在帮助她人的同时就是帮助了自己。”正如英语所说的“Help others, help ourselves!”

案例2:眼下,全国掀起环保大热潮,为结合这一举动,我也适时在课堂上渗透了相关环保知识。为了宣传“保护动物、保护地球、节约能源”,在Unit 15 We'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的教学中,通过列举污染源,让学生更清楚当前环境不尽人意,使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从而使学生增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主人翁意识。并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来写保护地球,节约能源的宣传标语,结果学生的创造力让人出乎意料,其环保标语:Don’t kill animals. /Animals are our best friends./ We shouldn’t cut down the forests. / We should take our own bags when shopping./ Turn off the lights when we leave a room.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态度。

案例3:九年级Unit 9 When was it invented? 主要启发学生向科学家、发明家学习,学习他们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爱实验、爱发明,为人类谋福利的高尚思想行为。八年级上Unit 11 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教育学生学会有礼貌地与人交谈。七年级下Unit 12 Don't eat in class.主要教育学生遵守校规校纪、严于律己,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等。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互动的现代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能力,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由于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在实施课堂案例教学之前,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课堂案例教学阶段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思品课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思想品德课堂案例教学教师应如何做好课前准备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大量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师经常苦于手头没有好的案例用于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里要处处留心案例的积累,平时遇到好的案例要注意收集,养成收集积累案例的意识和习惯,并可整理归档成册,如此才不会“案到用时方恨少”,案例的来源途径有很多,主要有:

1.采用教材或教参中给出的案例:教材或教参中的案例都是经过教材组编委员会的专家们认真研究和讨论过的,可信度和效用度都比较高,可以直接用于案例教学。

2.收集发生在师生身边的案例:收集发生在师生身边一些事例并加以整理也是教师获得教学所需案例的一个途径。发生在师生身边的案例与学生的实际联系最为密切,自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3.搜索网络获取案例:教师们可以在上课前大量查阅网上的资料,现在有很多专业的搜索网站,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百度,谷歌等,通过这些可以马上搜索到你想要的最新发生的案例资料,效率特别高。

4.关注电视、广播和查阅资料收集案例:观看电视、收听广播能够了解到在本国、外国有影响的案例,还有查阅报纸、杂志等这些传统媒介能了解到一些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案例。这些案例都可以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素材。

二、精心选择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

一旦确定了教育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就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具体说来,选择一个好案例应体现如下四个原则:

1.要与时俱进,具有时效性

选择一个最近发生的案例,用社会热点取代教材中相对滞后的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掌握思考分析社会重大问题的方法、立场。如讲到九年级第四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部分内容时,可选取最近发生的“神舟十号”升空、“嫦娥三号”登月、“蛟龙号”下水这些热点案例,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关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要贴近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具有实效性

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到这个与本节课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性,要看案例的主要观念是否贴切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学生实际包括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实际和思想实际。因为选择符合学生道德认知,联系学生实际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符合针对性原则。如讲到七年级下册第七课“防患于未然”时,某著名歌星的儿子李某某等五人涉嫌等案例,就能深深触及到学生灵魂。对于我们身边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的同学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3.要估计正、负面效应值,具有正面性

案例教学的一个特征是没有标准答案,运用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就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正气,所选用案例首先必须保证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正面影响,并且远远大于负面影响。

4.要有独立、完整的情节,具有真实性

一个案例就是一个主题,案例应该让学生感到事件的真实性,发展的自然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给学生一种流畅的整体感,这样有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可信度和深度。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法律的三个特征”时,可选用“一案”,他官居重庆市委书记,但触犯国家法律照样受到法律制裁,用这一案例来说明法律对全体杜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样更具说服力。

三、编制和加工案例是提高案例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案例教学是教师在案例基础上所开展的,开展活动的案例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对选择的案例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进行适当的编制、加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知识内容。

1.裁剪要长短合适

一节课45分钟,那么就应该在忠实于原案例的基础上裁剪出长短合适的案例。如果案例太长,议题过多使得无法在短时间内讨论完毕,导致无法深入问题的核心,而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样,案例如果太短,三两分钟了事也是达不到预期学习的效果,这些都会影响教学内容,拖垮了学生们的热情和耐心。

2.确定适合的呈现方式和呈现时机

确定呈现方式并做好相应准备后还应确定呈现时机。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如果用案例来做情景导入,那就在课堂一开始就拿出来,引出下面的知识。第二种,案例可以用来使某一个重点问题或难点问题变得更容易理解,那就可以对这些难以理解的先进行讲授,之后引出一个案例来对这个理论进行深化和说明。第三种,案例还可以用在最后做总结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和提高。

3.预设好教学组织形式

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讨论。在教学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案例案情、学生人数、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环境等要素,拟设好教学组织形式并设置好用什么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讨论。当然,在实际课堂情境中不一定事事拘泥于此,可把它当做参考的对象。

四、总结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3-061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常看到这样一种热闹现象:教师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图片、音乐、影片等在课堂中应接不暇;学生体验活动接连不断,游戏、合作探究、竞赛、视频、图片欣赏等应有尽有。可是,这样的课堂学生真的成了学习的主体吗?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体验了吗?课堂结束后在他们心里会留下些什么呢?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构建“生本”课堂的精彩呢?

一、学生实际――有效教学之根

品德课堂要求教师首先要纵观整套教材编排意图和教学主题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课堂学习目标,这是生本课堂的前提,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1.让教学目标贴近学生身心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编排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段特点,因此我们要站在整套教材的高度来分析每册教材的不同要求,这样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的教学目标。下面是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两位教师制度的两堂课的教学目标: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们的地球》和六年级下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我们的地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①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它的表面由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组成,地球上的面貌多姿多彩;②初步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面积大小;③通过赏感图片的受地球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①通过水资源短缺现象的学习,初步了解资源匮乏、人口激增、环境恶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②了解水资源短缺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影响;③体会“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激发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思考:第一位教师在初步认知地球地貌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及大小的基础上通过欣赏一些图片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感情。第二位教师则从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水资源入手,激发学生保护匮乏的水资源,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这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教学主题,教学《我们的地球》时容易拓展到“环境保护”内容,也会在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中出现“七大洲四大洋”的知识以及地球地貌风光图片欣赏等,这样的教学目标也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了,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2.让教学材料贴近学生生活

道德存在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学生的真实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脱离了生活的道德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准。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家人关爱我成长》活动片断。

师:我知道班里好多同学是留守儿童,也许在你的成长历程中给你最多关爱的人不正是父母,请你说说是哪位家人也给了你无微不至的爱?

师:也许在你的记忆里有许多让你难以忘记的感人的往事,这些事情都洋溢着家人对你无限的关爱,现在请你选择一件来说说,让大家分享这份伟大的爱!

生1:那次,我生病发高烧,双腿不便的奶奶冒雨背我去医院……(哽咽述说)

生2:我的爸爸――消防队的吴叔叔,他常常打电话询问我的学习成绩;星期天辅导我做作业,带我爬山。(泣不成声)

……

思考:因为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感受父母、长辈、兄妹,家长等为我们生活付出的艰辛,表达感激之情”便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之所以含着热泪述说,是因为他们讲述的都是来源于自己真实生活中的往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托管部叔叔阿姨,消防队的爸爸,他们已经从内心把这些长辈、亲人、甚至是毫无血缘关系的家长当成了自己最亲的家人。教学效果良好,正是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真实参与――有效教学之本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在品德课堂教学前,教师应该通过观察、调查、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体验与感悟,从而在教学时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

1.关注“特殊个体”,不让他们的情感被遗忘

每个学生的家庭、周边环境、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对生活的感知就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那些特殊经历的学生,不让被遗忘。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活动片断。

师:你能说出来一两件往事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生:那天,好久不见的妈妈回到家里。我看到她的面容如此憔悴,我问她才得知是发高烧了。可看到我房间里的脏衣服,她立刻拿起来去洗……要知道……那时是寒冷的冬天啊……(泣不成声)

思考:这是第一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段,是为了达成“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和教导,制订计划、生活实践等活动感谢父母、关心父母、热爱父母,培养家庭责任感的意识”。片段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群体中独特的个体,通过课前的了解,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激发“残缺家庭”学生的感恩父母的思想情感。

2.关注“弱势群体”,不让他们自尊受伤害

教学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呵护他们的自尊,站在他们的角度细致入微地开展教学活动。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你是我的好朋友》活动片断。

师:请为你的朋友制作一张闪光卡,夸夸他的优点吧!老师已经请了几个同学做好了闪光卡,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实物投影出示三张闪光卡,分别是表现为优、中、差的学生各一名)

师:同学们可能感到惊讶,这个同学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优点?其实,每个同学都是一块钻石,只不过有的钻石已经闪闪发光了,有的钻石还被淹没着。谁的眼睛最亮,谁最善于发现呢?

(生开始撰写闪光卡,送出闪光卡)

师:请收到闪光卡的同学举手――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你们真棒!请你谈谈感受吧!

差生1:我的闪光卡是张雨苗同学送给我的,她说我的优点是体育好,特别是跑步快,她还说要向我学习呢,我真高兴!

差生2:同学说我的优点是乐于助人和劳动积极。谢谢他!

……

思考:教师课前充分关注班级中的表现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在教学时,教师巧妙地选择了三个层次的学生做示范。当出示“后进生”的闪光卡时,学生感到特别惊讶,然后教师相机进行了深情的引导。此时,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该生的内心的那种久违了的幸福感。在赠送闪光卡结束后,教师有意让“后进生”谈感受,他们内心的激动已是溢于言表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他们所获得的是一份激励和由此激发的一份自信,这份自信也许可能改变他对学习的态度,甚至是由此产生的大变化,从而改变人生的轨迹。这正是品德课堂教学所期盼的。

三、“善待细节”――有效课堂之魂

课堂是个动态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灵性在课堂中进行共享、碰撞和对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善于捕捉有效信息,对其进行挖掘、开发、引申、利用,从而使教学活动精彩纷呈。

1. 不回避,巧处理――善于根据课堂细节调整教学

生活是多变的,课堂是随机的,教师不应该拒绝教学活动中生成性问题的出现,更不应该回避问题,而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善于根据生成的问题调整教学。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们这样生活》活动片断。

师:同学们了解了祖辈们是这样生活的,你有什么感受?

生1:他们的命太苦了!

师:看来你已经深深感受到祖辈们生活的艰苦,当然,生活中“命运”的说法是一种迷信,我们不应该效仿,那么,你们觉得是什么造成他们的生活如此的艰难?

生2:是那个时候的科学技术不发达造成的!

……

师:是的,造成祖辈们艰苦的生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又有什么感受?

生3:我们的生活真好!

……

思考: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初步了解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珍视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课堂中引发学生哄笑的发言首先是学生效仿了社会中“命运”的迷信说法;其次,该生所体验到的祖辈们的“命苦”说法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相悖;第三,学生的哄笑割断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的“线”,在嬉笑中,学生已经把“祖辈们的生活太艰苦了!”这份情感体验抛到九霄云外了。

2. 观神情,听心声――从表情中激发袒露内心世界

在许多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体验着、感悟着,有时他们会皱紧眉头、有时会啧啧称赞、有时会抽泣、有时又会惊叹。学生所有情感的流露,都应是课堂生动而真实的生成资源。教师应在观察学生神情、倾听学生心声中进行引申,释放他们萌发的那份真情。

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不平静的世界》活动片断。

教师播放“战争中受伤害儿童”的图片,有的是睁着恐惧的眼睛,有的是流血伤亡,有的是失去父母流泪哭泣。教师为这些图片配上《假如爱有天意》的音乐,一边播放一边解说,学生睁大惊恐的眼睛不时发出“啊,啊……”的声音。

师(压低声音):刚才同学们为何发出“啊,啊……”的惊叹声,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生1(缓缓地举起手):我看到了孩子因为战争而流血死亡,战争太残酷了!

生2:我看到战争中孩子恐惧、害怕的眼神,战争太可恶了!

……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篇5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情感体验 社会定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其中,认知是基础,是载体,行是归宿。而情,则起着中介作用,是由道德认知化为道德意志和行为的催化剂。因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感受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它是情感教育的基础。积极的情感体验是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在需要的基本条件。本学科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生活体验,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与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如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应该着力于发掘与升华已有情感体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走进社会去观察与体验这三个方面。

一、善于发掘学生已有情感体验

在思想品德教学之前,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在接触过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引发下,已经产生过不少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逐渐丰富,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提升与丰富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原有的情感基础,恰当地制定情感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可能是点滴的、肤浅的、模糊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在教学中加以引导,使其发展为比较丰富、深刻、鲜明的情感。我们要将学生已有的个体情感体验,变成群体的情感共鸣,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感。

1.联系体验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具有安全感,鼓励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要做个倾听者,并对积极的情感加以强化和升华。如在讲授《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江苏人民出版社版本七年级下册第24课)中“举世瞩目的成就”时,我们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服饰、饮食、住房、通讯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同时,老师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拥护改革开放的道德情感。

2.组织辩论

随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增长,中学生已经能够根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和思想观点,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一定的评价,由于个体差异性,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有区别的。在课堂上可以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在辩论中畅所欲言、交换思想、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在争论中逐渐修正自己的观点,主动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点。如在学习《上网的利与弊》(江苏人民出版社版本七年级下册第22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能不能上网”的讨论。随着争论的深入、信息的加大,学生通过互相启迪,逐步达成共识――网络具有两面性,网上信息良莠不齐,中学生可以上网,但一定要健康上网、文明上网、依法上网。这样,学生的道德认知就在生动的辩论中得到初步构建。

3.事例感化

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选择接近学生生活的范例,使教育学生的过程生活化、情境真实化。比如,在讲授家庭关系的相关内容时,可列举古今中外和我们身边孝顺老人敬爱亲人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不仅为报答养育之恩,更要感谢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他们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用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感化。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感体验氛围

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由一定的刺激情境所引起的,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高度重视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将理性的教学内容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再现生活现实,激活学生主体,给学生提供一种能引起情绪感染和体验的心理环境,这样,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情境之中,使学生置身于可感知的环境中去观察,直接感受隐含于情境中的思想与情感,他们就能极好地从心理上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呈现教学情境的方式很多,例如:

1.多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演示法主要是指教师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创设的教育情境以动态的方式演示出来。该方法把人们在文字材料中看不到的场面、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具有感受力。如在讲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七年级上册第3课第1节)这一课时,我开始先放一段动植物世界的录像,同学们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再放一段展示我国部分地区森林被破坏、动植物被猎杀,以及沙尘暴天气的场面,同学们的心又被深深打动了。相信这堂课同学们对生命需要相互关爱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2.案例讲述法

案例讲述法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事实材料,交代教育情境。如在讲述“挫折面前也从容”时,讲述贝多芬、司马迁的故事来感染学生。讲述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语言、语调、心态、体态和表情都要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与空洞说教式的教学法相比较,案例讲述法对思想品德学科育人功能的强化有积极意义。通过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而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在选取案例时,教师如能结合时政热点、生活化案例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等内容,并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注重案例的新颖、生动、恰当,就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又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中“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这一知识点时,我首先举例:1774年,普鲁士国王以麻雀祸害庄稼为由,下令杀死麻雀,并规定了奖励办法。于是百姓争相捕捉麻雀。不久,麻雀被捉光了,而各地果园却布满了害虫,树叶被害虫吃光了,果树不再结果。国王不得不收回命令,号召百姓寻找雀种,并加以繁殖保护……从而通过案例所创造的教育意境,引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在体会中领悟正确的观点,获得“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地球的生物链中,各种生命息息相关,共生共存。我们要尊重和关爱生命,如果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的情感体验。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选取某种生活片段,设计典型情节,让学生担任一定角色,身处其“境”去展示情境。如在介绍自卑、自信与自负的含义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一次语文单元考试,班上自信者、自卑者和自负者均考了91分,在放学的路上,三个人走在一起,对此次成绩,三人的想法、语言、表情却完全不同……”然后,让学生分组多次表演。通过观摩与比较,大家对三者的心理状态心领神会,自觉、愉快地接受了要自信,不要自卑与自负的思想观念,激发了感情,加深了体验。

4.漫画分析法

生动、形象、幽默的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漫画分析法就是把漫画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明晰事理,丰富情感体验。例如《我们的姓名和名誉》(江苏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第1节)一课在呈现“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这一知识点时,讲了春秋时期越国人虞孚在漆中掺加树汁,结果搞砸了生意,最后沦为乞丐的故事,并配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虞孚衣衫褴褛、瘦骨嶙峋,手捧讨饭的破碗,狼狈不堪。通过阅读故事与对漫画的分析,学生明白了“诚信不仅是经商的道德基础,而且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更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确立了“一个人有了信誉才能获得良好的名誉,如果失去了信誉,迟早会身败名裂”的道德情感。又如《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江苏版七年级下册第23课第1节)配了这样两幅彩色漫画:一幅题为《绿灯独奏曲》――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驶来的机动车在十字路口互不相让,乱成一锅粥,结果谁都动弹不得。另一幅题为《红绿灯协奏曲》――车辆按照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或等待、或通行,十字路口秩序井然,大家都能安全通过。借助于对直观、形象的漫画的分析,学生们明白了“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来维持,离开了一定的规则秩序的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混乱”这一原本较为抽象的道理,对“只有自觉遵守规则,遵守社会秩序,才能维护个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有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另外,还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传说、寓言、成语、笑话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社会实践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向社会延伸。社会大课堂是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依托,教师应引导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真实社会,体验社会中的现实情境,了解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印证课内观点,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社会事物现象的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热爱社会的道德情感。方式主要有:

1.参观访问

如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可带领学生回归自然,到森林和乡野走走,让他们体验到自然的美好,从而从内心深处向往清洁美丽的环境。另外,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德育基地、访问革命前辈等,都可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对社会某些问题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补充教学内容,提高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针对学生消费攀比、餐饮浪费,缺乏刻苦学习精神的现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家庭中,调查乡亲们的生存状况,当他们看到乡亲们吃着粗陋的饭食,穿着陈旧的衣服,却还在为了家庭经济通过种田、打工等形式辛苦劳作时,内心受到的震撼是非常大的,这是老师、家长唠叨十遍、百遍所不能及的。

3.参加志愿者服务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环保活动,深入社区为孤老、残疾人、病人服务,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在活动中树立劳动、奉献等价值观念。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要在情感体验上下功夫,使学生由知到行,做到知行合一,并在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使道德情感不断得到升华和延续,从而优化思想品德教学。

参考文献

[1]关鸿羽,白铭欣主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2]李红主编。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4]万福、于建福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 篇6

第一条为做好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职业高中”)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学籍管理制度。职业高中学生应建立学生档案。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职业高中和职业高中班。

第二章入学与注册

第四条职业高中按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招生规定录取新生,由学校发给录取通知书

第五条凡被录取的新生,须持录取通知书和有关证件,按学校规定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如期报到者,须凭有关证明向学校申请延期报到。未经批准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第六条新生入学后,学校应在三个月内按照招生规定复查。复查合格者,注册后,取得学籍,不合格者,由学校依有关规定处理,并报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每学期开学时,学生要按期到校办理注册手续。因故不能按期注册者,应事先请假,未经批准逾期两周不注册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第三章成绩考核

第八条学校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等方面考评、考核,成绩和评语记入本人档案。

第九条德育考评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组织纪律以及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等。学校每学期均要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毕业时进行毕业鉴定。

第十条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或四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制。考试、考查课的成绩是学生升、留级的依据。

学业考核,要根据教学计划的规定,对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进行考核。

体育考核要结合考勤对课内学习成绩及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第十一条有条件的地方,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术和工人技术等级考核。

第十二条学生因故不能参加考核,需事先提出申请,经批准后缓考。

第十三条学期考核不及格的课程(包括实践课程),可在下学期开学前补考一次。其成绩按及格不及格评定,并应注明“补考”字样。

第十四条无故不参加考核或考核作弊者,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计,不准参加补考,并视情节轻重,给以纪律处分。对确有悔改表现者,经学校批准,在毕业前可补考一次。

第四章纪律考勤

第十五条学生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令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纪律。

第十六条学校要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学生上课、自习、实习、实验、公益劳动、集体活动、军训等,都要考勤。因故不能参加者,必须请假。学校应对超假或无故旷课的学生,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处分。

第五章升级与留级

第十七条学生每学年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考核成绩及格者或只有一门课程不及格者,准予升级。

第十八条非毕业学年第一学期经补考后仍有两门及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者,可随班试读,学年结束时需再补考一次。

第十九条在同一学年内,经补考后,累计仍有两门及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者,应予留级。该生所学专业如无后续班级,应服从学校安排。

第二十条学生留级超过两次者令其退学。

第二十一条毕业学年学生不准留级。

第六章休学与复学

第二十二条学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坚持学习,以及请假缺课1学期内累计超过两个月,跟原班学习确有困难者,可准予休学或令其休学。

第二十三条学生休学,要递交休学申请书(因病休学的学生须持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经校长批准后,办理休学手续。学生在休学期间,其学籍予以保留。

第二十四条学生休学,以一年为期,学制为两年的,一次为限,学制为三四年的,两次为限。

第二十五条学生休学期满后,应及时申请复学(因病休学的学生须持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病愈证明),经学校审查批准后复学,随原专业的下一年级学习或服从学校安排。逾期不申请复学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第七章转学与转专业

第二十八条转学、转专业,原则上不得从招生录取分数低的学校或专业转入录取分数高的学校或专业。毕业年级的学生不得转专业,转学要严格控制。

第八章退学

第二十九条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学生,学校可准予退学或令其退学:

1.留级、休学次数超过规定者;

2.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或复学后不能坚持正常学习者;

3.经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精神病、癔病及其他严重疾病,意外伤残,不能坚持或不宜在校学习者;

4.有正当理由,学生家长或监护人提出申请退学者;

5.未经批准逾期两周不注册者;

6.因旷课受到处分后,仍不改正的。

就学1年以上而退学的学生,学年成绩合格者,学校应发给肄业证书,并报地、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学生非正常死亡或失踪,所在学校需及时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九章毕业与结业

第三十一条在籍学生,思想品德合格,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考核成绩及格,准予毕业,发给地、市、州教育行政部门验印的毕业证书。

第三十二条毕业时,学完全部规定课程,经补考后学科成绩仍有不及格或操行总评不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毕业后1年内经补考(限一次)成绩全部及格或由用人单位(户口所在地区)作出鉴定,证明操行评定达到合格者,可换发毕业证书,并注明“补发”字样,其毕业时间自换发毕业证时算起。

第十章奖励与处分

第三十三条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表现突出及有某方面突出事迹的学生,学校可分别授予“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或单项荣誉称号,记入学生档案。对各学年均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应届毕业生,可授予“优秀毕业生”称号,颁发《优秀毕业生荣誉证书》。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