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教 学 设 计 模 板【最新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本文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
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言文字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对科学的求实精神。
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默读为主,自主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感悟到试验的乐趣和从事科学研究应有的求实精神。
在第四册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蜜蜂引路》,其中也提到了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于是在一开始上课时,我便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有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了故事的内容,我引导学生思考,蜜蜂为什么能为列宁引路呢,不少学生联系到本文说出了答案。在这样的知识再现过程中,不仅回忆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学生带着质疑走进了课文。
在学习法布尔做试验的过程时,我让学生分别找出法布尔对蜜蜂做了哪些事情,而蜜蜂又是怎样反应的。在这些对比学习中,学生发现蜜蜂能从两里远的地方飞回家,觉得实在是太神奇了,于是真切地相信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而文章的最后总结自然段,法布尔提到:“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我顺势提问:“为什么法布尔无法解释呢?”我引导学生从当时的时代环境与科学条件去
思考,学生很快明白了,当时的科学还不够发达,有许多现象是无法解释的。至此我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是个严肃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人。最后我还提出一个小小拓展问题:现在的。科学发展了,你们能不能去查找资料告诉我,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呢?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
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 ??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
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最近,一位老师上14课《蜜蜂》(人教版第五册)。
这位用充满激情的话语介绍,引出勤劳的小蜜蜂,而且出示小蜜蜂的图片。然后,她问:同学们对蜜蜂还有哪些了解呢?下一环节,就是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事先搜集到的材料,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当时的气氛甚是热烈,看得出,同学们(特别是完成搜集任务的同学)的兴趣是高涨的。
不过,令人遗憾,引人深思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了:得到机会兴高采烈发言的同学,真的站起来,却是将材料读得支离破碎,磕磕巴巴,言
不由衷,词不达意。也难怪,他们手头的资料,有的是网上下载的,三年级的学生,做家长的肯定是帮了忙的。不知是家长不大明白,还是应付了事,反正那专业性极强的学术论文似的介绍,别说学生,就连坐在旁边屏气凝神,侧耳倾听的我都一头雾水,何况学生?加上老师是新手,学生站起来,总是让学生将磕巴、吞吐进行到底,真难为了介绍的同学,更难为了那些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的同学。
我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这不得不让人深思:让学生搜集资料,错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积极组织学生交流,这既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资料”的机会,也是学生互动、资源共享、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扩大了知识面锻炼了能力,从而更激发起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增添了搜集资料的动力。何错之有?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是师生的一段丰富的生命历程??如果我们经常在课前请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不仅可以
《乡村四月》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首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繁荣的都市,感受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同时也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举目高楼大厦,却难见蓝天白云,举足车水马龙,却总是来去匆匆呀。这就是我们都市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了,于是假日里,我们便走出都市,向往……(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山原,清新的空气……)这样的地方有吗?(乡村)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他。他是浙江(温州)人,很有才华,却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我向往乡村四月。可能大家还没有我这种感觉,因为你们没读进乡村四月。没关系,现在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2分钟)
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规、闲
3.师范读,生个性读,把诗读通了(用喜欢的方式读)。
4.小组读,齐读。
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
6.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请教别人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7.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让学生粗略地讲,无需一定要读诗句再说)
说到“白满川”时,借助课件理解。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能把藏在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
三、品读美景。
1.但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子规烟雨
3.引导:
(1)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a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师导: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那是怎样的山原啊?
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师导:(问写“绿遍山原”的学生)为何你要把“绿遍”写进去?你写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山原?
b辐射: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提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
翠绿翠绿的山原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
c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2)烟雨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的雨啊?蒙蒙细雨……
渲染: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
(3)子规过渡: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那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4.回到整体。
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你们很不简单,这十四个字你们说出了一大串,说得太美了。我们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正是诗人的十四个字啊!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不再是几个字了,它变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美读前两句)板书:景美
5.播放乡村风景图片(四张)。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引读或师读)“绿遍…….雨如烟”的美景啊!
四、品读人勤。
过渡: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1.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诉你((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5.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得了,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哪个更妙?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6.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7.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写出村民勤劳的形象,板书:人勤
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
8.鼓励学生作诗。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如每到六月我们都忙着做什么?那我就以“校园六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
对啊,诗意来源对生活的热爱,作诗又有何难!你们都成为了诗人。
过渡:但诗人中也有一般的诗人和优秀的诗人之分,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一是农村最主要的农活,二是与第二句诗押韵,三是与第一句的“绿”和“白”照应)
指导:联系上两句诗读读,前两句最后一个字是“雨如烟”的“烟”,现在后两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又种田”的“田”,这两个字的音都有“an”,因此读起来很有韵味,琅琅上口。这也是诗的魅力。
不信,我们再读读,感受这诗歌的韵味。读诗。
五、悟读升华。
1.多动听的诗歌啊!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读:(读出陶醉美)(配乐诵读)。
2.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读:
3.是啊,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的景(美)……这里的人(勤)……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读:乡村四月(读出赞美之情)
4.是啊,美若仙境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5.背诵古诗
六、谈谈:今天你收获了什么?学了这首古诗,你有话要说吗?
(生成学法,诉说收获,巩固所得)
七、拓展阅读。象翁卷这样写田园诗的诗人还有: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等,找出他们的诗读读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目的:
启发学生用急呼急吸的方式和饱满有力的声音,表现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情感。
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己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体现看龙船的兴奋和激动。
教材分析:
《看龙船》这首歌曲宛如 一幅风俗画,绘声绘色地再现了五月端阳竞渡龙舟的热烈情景。宫调式的主和弦的分解音作上下跳进,贯串在歌曲始终,使音乐显得十分明朗、活跃。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用急呼急吸的方式和饱满有力的声音,表现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情感。
教学难点:
如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体现看龙船的兴奋和激动。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西风的话》 (图片:秋景)
师:今天,老师把美丽的秋天带到我们的教室,让
我们边唱《西风的话》边欣赏。
三、 新课教学:
1、 引入:
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歌曲《看龙船》。(图片)
2、 复习曲谱: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曲谱,现在我们一起把曲谱复习一遍。
3、 放范唱:
第一遍:让学生听并思考:《西风的话》的节奏和《看龙船》一样吗?(文字说明-----线条表示)
第二遍:让学生小声唱并思考:《西风的话》的情绪和《看龙船》的情绪一样吗?(文字说明)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唱并体验:《西风的话》的呼吸方式和《看龙船》的呼吸方式一样吗?(文字说明----表演)
4、 小结: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有急呼急吸的方式表达
看龙船人们兴奋、激动的情绪。
5、 齐唱:
师:现在,我们不跟范唱,自己唱一遍行吗?(速度应较快)
6、 体验赛龙舟的感觉:
第一遍:全班跟节奏练划船动作。
第二遍:两组各出一队,进行龙船比赛。(划船队边
唱边划,啦啦队比组织)
7、 讲解端午节的来历。(生讲、师解说)
四、 分组表演:
1、 让学生自己自由组合。
2、 给学生时间练习。
3、 分组表演。
五、 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了解环保的基本常识;
2、给学生们灌输绿色环保的理念;
3、让学生们找一找身边的环保搭档。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理解很容易,实施却很难。环保意识人人都有,但真正关系到每个人身上时,做的却没有说的多。要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我们现在环境所存在的危机,也要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环保之中。
教法:
介绍环保常识,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环保搭档,并动手做出教材中的环保小搭档
教学准备:
1、准备胶水或胶棒。
2、搜集关于环保的标语。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常识介绍
环境保护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时刻都有环保的意识。下面就介绍一下有关环保的常识:(可利用PPT进行展示)
1、第2__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一般认为,我国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进入大所后,逐步形成PH<5.6的酸性降水。
3、臭氧是一种天蓝色、有臭味的气体,在大气圈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和滤掉太阳光中大量的紫外线,有效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
4、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人耳开始感到疼痛的声音叫痛阈,其声级为120分贝。
5、如果大气中没有“温室气体”,地球表面温度将降低至-23℃,但是,如果温室气体量增加过多过快,就会造成全球性气候变暖。
6.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的水俣病是由于人们食用被甲 基汞污染的鱼类后,在体内积累,逐渐引起的神经性疾病。
7、大量氮、磷等植物性营养元素进入水体后,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水生生物死亡,一般称为富营养化。
8、水体被污染的程度,可由溶解氧(DO)、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需氧量(TOD)和总有机碳(TOC)等多项指标综合表示。
9、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还有氯氟烃、甲烷、氮氧化合物、臭氧等气体。
10、一氧化碳是一种可以使人致死的有毒气体。汽车在开着发动机停车等候状态下排放的一氧化碳量较多。
11、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目前主要有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三项内容。当污染指数在101-200之间时,空气质量为3级,属轻度污染。
12.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有关环境管理的系列标准。
13、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多冬少,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
14、为确保2000年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国家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三河),太湖、巢湖、滇池(三湖)和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两区)的污染。
15.1994年3月,中国政府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 皮书》从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16、生物圈是联系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中心环节,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
17、如果一个地区的碘元素分布异常,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克汀病。
18、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设在瑞士的首都。
19、酸雨是指pH值<5.6的大气降水。
20、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21、汽车尾气是全球范围最严重的铅污染源。
22.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了60亿,联合国因此把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23.1991年在中国发起并主办了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发表了《二十一世纪议程》。
24、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样品标准和方法标准统称为环境标准,是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5.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第一个勇敢地站出直言,呼吁人类要保护好自己的生息地。从此开创了善待环境的新时代。
26、因为矮牵牛花对二氧化硫比较敏感,花的颜色可随周围空气二氧化硫含量的多少而有所改变,所以称之为敏感植物。
27、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28.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二、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寻找身边的环保搭档,让学生们积极发言。
第二课时
一、动动手
根据教材中的“展示我的环保搭档”用手边不用的废纸制作简单的小笔帽。
二、最后总结
首先让学生发言,经过两课时的学习,从中学到了什么有关环保的知识。最后老师进行总结。
一、激发学生读短文的兴趣
1、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用于识字,用于了解课文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利用其直观、形象、生动、娱乐的特点,在游戏中学习,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课件内容涉及到一些植物方面的知识,促使小朋友由课内到课外,进行广泛地阅读,从而主动地认识更多的字,增加了识字的数量,提高了识字的能力。
二、从小重视听的训练
在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听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本课教学通过让小朋友带着问题听故事来导入课文,对全文进行整体感知,与此同时,培养了小朋友听的良好习惯。
三、教给学生读短文识字的方法
1、找到生字的位置,在短文中圈出,把句子读正确,知道生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想方设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3、给生字找课内课外的朋友组成词语,了解字义。
4、老师指导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让学生掌握读短文识字的方法。
四、最大限度地使用和发挥课文的作用
1、听课文录音,帮助小朋友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读正确。
2、利用课文做载体,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用各种方式朗读课文,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积累语言文字。
五、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
2、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动作辅助朗读,上台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表现。
六、培养质疑能力
对课文的插图和最末一节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肯定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科学态度。
七、营造融洽的、民主的课堂气氛
1、充分肯定学生。
2、面向全体学生。
3、尊重学生个性化发言。
4、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顺畅朗读
1、老师范读全文。
2、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自读,同桌间互相矫正读音。
4、齐读全文。
二、对照注释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句子边初步了解课文意思,将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小组猜读
对疑难字句,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猜测部分字词的含义。
四、翻译课文
1、请一位同学口头翻译全文。其他学生注意他翻译过程中是否有不得的地方,做上记号,各自考虑怎样翻译比较恰当。
2、学生和老师共同矫正。
五、质疑解难
针对各个小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有关字句含义理解的典型性疑难问题,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解答。
如:军――军细柳(驻军)
上自劳军(军队)
至霸上及棘门军(军营)使――于是上乃使使节诏将军(派)
(使臣)为――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作为)
天子为动(被)
结合以上环节,可以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朗读课文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思考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激趣导入
师出示课件并解说:春天,冰雪消融,小草慢慢探出头,河水潺潺流动,河边的柳树冒出嫩绿的芽儿,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快看!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客人,大家观察一下,它是谁呀?——燕子。
二、初读课文,激发情感
1、我们的第一个小客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让学生读读课文,体会体会,激发学生的情感。
2、你们找找你的读书小伙伴,读给对方听听。彼此对小燕子的感情。(通过找读书小伙伴即可以检查字音、生字,又可以交流读书方法。)
3、谈谈燕子留给大家的印象。
三、合作探究,深入感悟
1、分小组学习,大家互相交流,明确作者是从燕子的哪几个方面给大家带来如此丰富的印象。学生自己确定学习主题。(主题一:样子。主题二:飞行的情景。主题三:歇息的样子。)
2、生通过分组学习,选择学习主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进行讨论探究。
主题一的学习:样子
(1)电脑出示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子的。
(2)指一名学生上台作画,师朗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描写顺序和燕子的特点。
(3)指名上台把燕子的外形向大家介绍一下。(进行说话训练)
主题二的学习:飞行的情景
(1)电脑出示第三自然段文字,学生听读。
(2)学生交流感受,体会燕子飞行时轻快、优美的姿态。
(3)电脑呈现燕子飞行时的画面,配乐朗读。
主题三的学习:歇息的样子
(1)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学生默读,发挥想像。
(2)课件出示五线谱,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想象,随着学生的想象,小音符逐渐变成一只只可爱的小燕子。
(3)学生齐读。
(4)你想,这么多可爱的小燕子,会演奏什么乐曲呢?教师钢琴伴奏儿歌《小燕子》,学生可跟着哼唱。
3、小燕子能唱出这么动听的歌,是为什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去寻找春天,并感受小燕子为春天增添的生机,体会春天的美好。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让学生扮演小燕子,赞美所看到的、所听到的。
2、学生自己为自己布置作业,教师总结。
3、春天,来做客的不仅有小燕子,还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请你们用你们优美的文笔把这些小动物们请来,让我们在这个美丽的春天来个大聚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