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精选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精选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 篇1

1.正确认识什么是中心对称、对称中心,理解关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特点。

2.能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出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对称图形。

重点

中心对称的概念及性质。

难点

中心对称性质的推导及理解。

复习引入

问题:作出下图的两个图形绕点O旋转180°后的图案,并回答下列的问题:

1.以O为旋转中心,旋转180°后两个图形是否重合?

2.各对应点绕O旋转180°后,这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老师点评:可以发现,如图所示的两个图案绕O旋转180°后都是重合的,即甲图与乙图重合,△OAB与△COD重合。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探索新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ABC,分两种情况作两个图形:

(1)作△ABC一顶点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

(2)作关于一定点O为对称中心的对称图形。

第一步,画出△ABC.

第二步,以△ABC的C点(或O点)为中心,旋转180°画出△A′B′C和△A′B′C′,如图(1)和图(2)所示。

从图(1)中可以得出△ABC与△A′B′C是全等三角形;

分别连接对称点AA′,BB′,CC′,点O在这些线段上且O平分这些线段。

下面,我们就以图(2)为例来证明这两个结论。

证明:(1)在△ABC和△A′B′C′中,OA=OA′,OB=OB′,∠AOB=∠A′OB′,∴△AOB≌△A′OB′,∴AB=A′B′,同理可证:AC=A′C′,BC=B′C′,∴△ABC≌△A′B′C′;

(2)点A′是点A绕点O旋转180°后得到的,即线段OA绕点O旋转180°得到线段OA′,所以点O在线段AA′上,且OA=OA′,即点O是线段AA′的中点。

同样地,点O也在线段BB′和CC′上,且OB=OB′,OC=OC′,即点O是BB′和CC′的中点。

因此,我们就得到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例题精讲

例1如图,已知△ABC和点O,画出△DEF,使△DEF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分析:中心对称就是旋转180°,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就是绕O旋转180°,因此,我们连AO,BO,CO并延长,取与它们相等的线段即可得到。

解:(1)连接AO并延长AO到D,使OD=OA,于是得到点A的对称点D,如图所示。

(2)同样画出点B和点C的对称点E和F.

(3)顺次连接DE,EF,FD,则△DEF即为所求的三角形。

例2(学生练习,老师点评)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和点O,画四边形A′B′C′D′,使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BCD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只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出作法).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中心对称的两条基本性质: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所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及其它们的应用。

作业布置

教材第66页练习

九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根据增长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能对方程解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猜想、探讨构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对方程解的合理性解释,培养学习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难点

找等量关系并列出相应方程。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从实际问题引入的基本概念,学习方程的基本解法之后所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及最后一节的实践与探索,都是为了给与学生都创造一些探索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学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从实际情景寻找所隐含的数量关系,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过程与互动设计

(一)温故知新

1、请同学们回忆并回答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第二步: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

第三步:根据这些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简称关系式),从而列出方程;

第四步: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第五步:在检查求得的答数是否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后,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2、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步骤一样。

我们先来解一些具体的题目,然后总结一些规律或应注意事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

若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

(1)猜一猜,底端也将滑动

1米吗?

(2)列出底端滑动距离所满足的方程。

【答案】①底端将滑动1米多

②提示:先利用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

2、【探究活动】1.某商店1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3月份的利润达到3000元,这两个月的利润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精确到0.1%)?

(1)学生讨论:怎样计算月利润增长百分率?

【点评】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月利润增长百分率=月增利润/月利润

例8 某商品经过两次降价,每瓶零售价由56元降为31.5元,已知两次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每次降价的百分率。

分析:若一次降价百分率为x,则一次降价后零售价为原来的(1-x)倍,即56(1-x);第二次降价的百分率仍为31.5x,则第二次降价后零售价为原来的56(1-x)的(1-x)倍。

解:设平均降价百分率为x,根据题意,得

56(1-x)2=31.5

解这个方程,得

x 1 = 1.75,x2=0.25

因为降价的百分率不可能大于1,所以x1 = 1.75不符合题意,符合题意要求的是x=0.25=25%

答每次降价百分率为25%。

【跟踪练习】

某药品经两次降价,零售价降为原来的一半。已知两次降价的百分率一样,求每次降价的百分率(精确到0.1%)。

【友情提示】我们要牢牢把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三个重要环节:①整体地,系统地审清问题;②把握问题中的等量关系;③正确求解方程并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某商品原价200元,连续两次降价a%后售价为148元,下列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

A)200(1+a%)2=148 (B)200(1-a%)2=148

(C)200(1-2a%)=148 (D)200(1-a2%)=148

2、为绿化家乡,某中学在20_年植树400棵,计划到20_年底,使这三年的植树总数达到1324棵,求此校植树平均增长的百分数?

(四)达标测试

1、某超市一月份的营业额为100万元,第一季度的营业额共800万元,如果平均每月增长率为x,则所列方程应为()

A、100(1+x)2=800 B、100+100×2x=800 C、100+100×3x=800 D、100[1+(1+x)+(1+x)2]=800

2、某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两年内植树面积由30万亩增加到42万亩,若设植树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为,根据题意列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某农场的粮食产量在两年内从3000吨增加到3630吨,平均每年增产的百分率是多少?

4、某小组计划在一季度每月生产100台机器部件,二月份开始每月实际产量都超过前月的产量,结果一季度超产20%,求二,三月份平均每月增长率是多少?(精确到1%)

5、某钢铁厂今年一月份的某种钢产量是5000吨,此后每月比上个月产量提高的百分数相同,且三月份比二月份的产量多1200吨,求这个相同的百分数

五、课堂小结

九年级数学全章教案 篇3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二次根式的定义和性质,重点是对二次根式的性质1和性质2的理解及应用,难点是性质1和性质2的区别与联系,上完本节课后,我的反思如下:

1.由于本节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的内容,是一节新授课,而且所有学生没有教科书,因此如何在没有教科书的前提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在备课时我就按照目标让学生明白、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讨论、规律让学生总结的指导原则进行认真备课,尤其对例题与练习题也进行了精心的挑选,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顺序安排,并且认真制作了课件,便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难点的解决。

2.在实际授课中,在让学生明白了本节学习目标后,通过以下步骤让学生认识、理解、并掌握本节知识:(1)让学生回顾了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的概念,并且通过一个思考栏目的四道题,得出二次根式的定义后又复习了算术平方根具有双重非负性;(2)通过练习掌握如何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二次根式的条件,并经过例1掌握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的条件;(3)通过练习让学生得出二次根式的两个性质,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进而掌握公式的一般推导方法;本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引导学生边学边做,让学生经历了整个学习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突出了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特别是二次根式的两个性质,在做完思考题之后,学生自己就初步得出了结论,而且通过其他学生的补充越来越完善。

4.让学生自己找出性质1和性质2的区别与联系,虽然不够系统和完整,但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5.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对课堂时间把握不精确的问题,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以致有深度的练习没时间完成,结束的也比较仓促。在今后教学中,应注意时间的掌控。

6.在引导学生探索求知和互动学习方面还有欠缺。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探索求知进行了引导,并且鼓励大家自己得出结论,但在互动[]方面做的还不够,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立思考,很少与同学合作交流,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这样有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

通过这次公开课,使我的教学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学习好的一面,对不足之处进行改善,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九年级的数学教案 篇4

《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 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 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课文

1.教师范读全诗。

2.利用书上注释读懂诗歌,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诵读全诗。

4.思考、合作探讨。

(1)《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2)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讨论交流,针对重点难点,教师适当讲解。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学生诵读全诗。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4.回答思考、合作探讨中的两个问题。

(1)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2)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学生熟读全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