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优秀4篇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优秀4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壶口瀑布简介】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了解游记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3、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方法及角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教学难点:

理清思路,明确写景方法及角度,并且能够在赏析句子的同时抓住景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5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今天我们就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去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新授课文:

单元导读:首先,翻到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读,仔细阅读,然后说一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从单元导读中我们知道,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游记,那么什么是游记?

游记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等,并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游记的特点,先游后记,亲见真闻。学游记,首要的是要抓住景和情。

二、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霍州人。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三、整体感知

1、认识生字词。

铸(zhù)告诫(jiè)推搡(sǎng)霎时(shà)

驰骋(chěng)漩涡(xuán)寒噤(jìn)迂回(yū)

汩汩(gǔ)湿漉漉(lù)震耳欲聋(zhèn)

潺潺(chán)前呼后拥(yōng)怒不可遏(è)

2.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

第一次,雨季;第二次,枯水季节。

3.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2)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4.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何处?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三、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之处

1.品读2—5自然段,思考:雨季的瀑布和枯水季节的瀑布各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1)品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雨季瀑布的特点:危险、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a.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b.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c.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2.朗读3-5自然段段,思考:

枯水季瀑布的特点:雄伟壮观、柔中带刚、勇往直前

②从下面句子中看出来:

a.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b.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c.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过渡: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无坚不催,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

2.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由黄河之水联想到民族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想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

四、小结

作者描绘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带刚的性格特点及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韧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

抒发了作者对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是否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六、作业设计

收集有关黄河的诗句和文章。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

3.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的妙处并学习使用。

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学生欣赏时,教师激情导入。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文人对其不乏赞美之词,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自天涯”,今天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去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预习反馈】

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三)【初读课文,巧梳理】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一共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是什么时候对应哪些段落两次,分别是雨季和枯水季节雨季------第2段;枯水季节-------第3--5段

2.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气势磅礴、危险、震耳欲聋、与众不同、声势浩大

(四)【深入研读,品味语言】

1.品读3---5段,谈一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壶口瀑布

(小组讨论,圈画出重点词句,并作分析)

2.第五段写石头有什么作用

(用石头来衬托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属于侧面描写)

(五)【再读课文,感悟主旨】

结合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作者写作本文,只是为了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儿女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巨大力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身体力行,爱我中华】

如果有一位外国友人向你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你会怎样给他介绍(100字左右)

温馨提示:结合本文所学的有关内容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3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2、抓住关键句,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3、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无坚不摧、坚忍刚强民族精神的歌颂。

【重点难点】

1. 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感染力,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2. 难点:领会文章蕴涵的对民族精神的歌颂,壶口瀑布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联系。

【课文提示】

1、《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的“勇往直前”很自然和贴切地想到了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涌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2、本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借助欣赏图片和朗读,感悟作者的情感。

【正音正字】

驰骋chíchěng 寒噤hánjìn 雾霭wù’ǎi 推搡tuīsǎng 怒不可遏è

【初学课文】

1. 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 说起“瀑布”,你会想起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瀑,“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的奇景。

3. 哪些语句体现了壶口瀑布的特点?

4. 朗读“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如千军万马滚滚向前……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收尽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感受壶口瀑布水势的浩大、湍急、汹涌,感受壶口瀑布带来的雄壮、勇往直前的气势。

【观看图片】

运用图片,进行直观教学,进一步感受壶口瀑布的壮阔气势,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文分析】

全文写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课文的第2段,写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作者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写出了壶口瀑布危险、气势磅礴等特点。

第3至5段,写再访壶口。雨季的壶口瀑布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这一次,壶口瀑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浩荡声势。初识壶口作者只敢远观,现在是近看,更为细致。第4段,描写河水的其他形态。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这里,黄河不仅仅展现它的阳刚之美。三个段落,分别从河床、水流、石头角度描写黄河水,黄河既壮美,又优美,堪称刚柔相济。

通观全文,可知作者不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他在写景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第6段“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几句,写出了作者赞美黄河的深意。

【课外作业】

1. 完成“学习建议”。

2. 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3. 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择六题“思维训练”题作书面准备。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 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壶口瀑布具有壮阔、雄伟的气势;随着水势减弱呈现出另一种美。或庄重,或猛烈,或舒坦,或细碎,壶口瀑布具有丰富的美的形态。

2. 文章为什么要写黑猪掉进深沟的事?前面的“当地人说”几个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从侧面烘托激流汹涌,水流之急,水力之大。 不能删除。因为这不是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听“当地人说”的,可能有些夸张。如果删除的话,就与事实不符。

3. 作者为什么要描摹集纳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的壶口瀑布?

作者将壶口瀑布的“海、河、瀑、泉、雾”等形态与人的“喜、怒、哀、怨、愁”结合在一起。作者认定:“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

4. “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在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黄河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5. 怎样理解第6段?

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6. 为什么作者会从壶口瀑布想到中华民族?

作者写黄河不仅将它作为一条河来写,还赋予它一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的美,在于充满阳刚之气的惊涛拍岸的过程中,在惊雷行空般的咆哮声中,显示出祖国山河的粗矿雄伟,壮丽浩淼——显示祖国壮丽山河;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以它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自然品格,孕育出中华民族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伟大品格——歌颂中华民族;黄河,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继往开来——希望中华民族永远保持、发扬这种民族精神。这些,就是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所以,作者借景抒情,隐含着写作意图。

7.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这里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作者又说:“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既然否定前一种说法,为什么不把它删除?

运用比喻手法,突出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生动地表现出来。

作者认为“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还不足以表现壶口瀑布的凝重、猛烈,所以又用“一卷钢板出轧”作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瀑布的水流宏大,气势猛烈。作者故意否定前一种说法而又不删除,是为了加强表达效果。

8. 找一幅或一组壶口瀑布的照片,配一段诗文。

9. 写一篇读后感

【学习小结】

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外作业】

1. 整理课堂笔记。

2. 预习《北海的早晨》,了解新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重点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 

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 

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 

 恰当形象的奇特比喻 

想象的动词选择 

短促有力的句式 

排比铺陈的句式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 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 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六、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