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把知识、能力、思维方法等转化为你的私有产权的重要手段,是“公有转私”的重要途径。你的一生,无法离开学习,学习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它会听你的召唤,它会帮助你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
2.学习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
3.正确领悟比喻、拟人修辞的使用及效果。
4.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景法。
情感目标:
5.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3.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比喻、拟人修辞的使用及效果
2.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概括提炼、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肃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肃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和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自古素有“泉城”之美称。尤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名泉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
2.注音
济(jǐ)南伦敦(dūn)一髻(jì)儿贮(zhù)蓄(xù)水藻(zǎo)着落(zháo)
看(kān)护薄(báo)雪暖和(huo)镶(xiāng)澄清(chéng)宽敞(chǎng)
露(lóu)出
3.解词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温晴:温暖晴朗。
安适:安静而舒适。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肌肤:肌肉和皮肤。出奇:特别,不寻常。
秀气:清秀、小巧玲珑。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
贮蓄:存放。澄清:本课指水清澈见底。
空灵:美妙无穷无不可捉摸。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让学生注意其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课文,教师点评。
3.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说出理由。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写景的文章可按“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课文。请你运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找出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述。(温晴)
(2)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分别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山景、水色)
划分段落:第一部分:(1)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细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色。(又分为二层)
(第3段)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山景 (第4段)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第5段)城外的远山——淡雅;
水色 (第6段)绿、清、亮
四、探究质疑
1.第一自然段作者从什么角度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对比方式。总起全文,为下文的具体描写做铺垫。
北平(大风)寒济南(无风声)暖
伦敦(无日)暗济南(响晴)明宝地
热带(日毒)热济南(温晴)温
2.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通过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奇迹”、“怪事”、“害怕”、引出赞誉“济南真算个宝地”。文章紧扣这一天气特点,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
3.“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改为“没有风的”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没有风声不等于没有风,只是风小而已。如果改成“没有风”,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由此可见作者的用词是十分准确的。
五、作业
1.找出� 仔细品味,想想好在哪里。
2.搜集描写冬天的语句至少一则,古诗词至少三句以上。
1.知识目标
①会读“髻、镶、藻、贮”等生字。
②理解和运用“响晴、空灵、澄清”等词语。
2.能力目标
①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②学习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的方法。
③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 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今天让我们步入老舍先生的《 济南的冬天》,去品味那独有的济南冬韵。
二、展示教学目标
①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②学习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的方法。
③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方法。
④体会作者对济南、对 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
教学目的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3.培养写景抒情散文的自读能力
教学难点
1.如何自学写景抒情的散文。
2.景物描述的方法。
课时
2课时。
课型
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解决生字词。
[三分钟演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天气 山景 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参考: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课堂练习: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A类:完成课后练习二
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A类
2.巩固生字生词。A类
第二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写的是什么景,是怎样写景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三)学习新课
1.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提问: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提问: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10.提问: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l)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协…··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四)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此外,情景交融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五)堂上练习:
写一段描写校园景色的文字,要求运用上面学到的观察方法。
写完交流。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一、2题,第二大题。A类
2.完成掌握语文本课的有关内容。B类
十、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第一部分(1):写济南冬天的天气。对比的写法,突出“温晴”“宝地”。
第二部分(2—结尾):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
过渡 总写济南给人的总体感觉——暖和安适
第2段:阳光朗照下的山。
第3段:薄雪覆盖下的山。
第4段:城外的远山。
第5段:冬天的水色。紧扣“暖”字。
十一、课后小结:
未学之前首先背诵,此做法很好地保证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写作及语言的积累。其次解决课文采用先总后分法,易于总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