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一年,强人将浮出水面,鸟人将沉入海底。高二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吃透课本;二,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三,总结自己考试技巧,形成习惯。为了帮助你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一、内容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问题探究
1、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史背景?
2、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3、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4、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5、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论共享
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__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__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__,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
三、史料阅读与思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泰西近欧论,皆方三权:有论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为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自台湾事后(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__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使戊戌政变不被__,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源于哪部著作?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待农民起义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如何?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阐述你的理由。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救亡决论〉
材料二: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2中的“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对比材料1和材料2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__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
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三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四、史学争鸣
(一)关于戊戌变法的性质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戊戌变法是不是属于改良主义运动。
坚持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的学者认为,19世纪末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清政府进行某些__改革,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局限于少数开明士绅和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士大夫圈子里,他们迷信依靠光绪帝推行其改革措施,根本不想__封建统治,甚至有防止农民革命的反动企图,“这种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思想潮流,进一步发展为资产阶级的运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然而就其‘变更’的性质来看,却是改良主义”。(汤志钧:《戊戌变法与改良主义》
有学者认为,先判定戊戌变法是改良主义性质的运动,然后批判凡是改良主义必然软弱、妥协和失败,已不能向人们提供多少新的思考,而在理论上与逻辑上则是一种误导。有的学者追根溯源说,改良主义是一个西方词语,19世纪末叶出现在欧洲,是指工人运动中一种敌视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它以不触犯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基础的枝枝节节的改良来代替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所以说,“改良主义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手段”。(陈旭麓:《中国近代的革命与改良》,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用改良主义来限制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不妥当的,因为戊戌变法与欧洲改良主义的历史背景不同,虽然当时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还很幼稚,但它毕竟是代表新的生产力,反映新的生产关系追求,是封建保守势力的对立物,是先进者,所以不可照搬欧洲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概念去硬套戊戌年间的维新派和维新运动,可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在十九世纪末发动的一次爱国救亡维新运动。说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尚可,说是一次改良主义运动则是不妥的”。
(二)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戊戌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改良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反动性,对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没有出路的。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恰恰表现在它以自己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许多老一辈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刘大年、汤志钧、王栻等持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运动客观上起到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作用,但对于封建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比如胡绳就认为,维新派要求变法,要求上层建筑发生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变,而且对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教提出了异议,所有这些议论都是“虎虎有生气”的。但是维新派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是肤浅的,软弱无力的,而且,从主观上来说,维新派是企图用“改良主义的变法,来为这个‘暮色凄惨’的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第634页)
第三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不是统治阶级修补封建庙堂的枝枝节节的小变,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拆毁封建主义庙堂的社会变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杨立强指出:维新派在变法期间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对维新派的评价,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更为重要的是观察这些政策的社会效果。不论维新志士怎样在某种场合表白,不论他们的主观意图如何,事实上戊戌变法集中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传播西方思想文化,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__制度的强烈愿望,这不是企图补天的封建文人矫揉造作的空言粉饰,而是一场“社会变革运动”。(杨立强:《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关于戊戌变法评价的若干问题》)
第四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里的启蒙作用。一些作者指出,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意义,主要不在于反封建,也不在于反帝,“而在于它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一部分”。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__独断的皇权思想,昏人神智的八股文章,以及桎梏性情的纲常__,这一切曾经是封建阶级麻醉和统治人民的武器,现在这些武器上也长了斑斑锈痕。人民不仅从戊戌运动中认清了__的凶恶面目,而且也从戊戌思想运动中吸取了精神解放的力量,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更加推向前进。”(戴逸:《戊戌时期的思想解放》
第五种观点,马洪林认为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过程中戊戌维新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阶段性,它突破了物质与精神分割的“中体西用”的思维定式,开启了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闸门,既把封闭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推上大机器生产的轨道,实行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又要改变封建__的政治制度为“君民共主”的立宪制度、政治体制的__化和法律制度化。从历史发展的阶段上看,戊戌维新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全面地提出了近代化的纲领和措施,强劲地改变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理论结构。(马洪林:《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载《上海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张江明等认为戊戌维新运动是在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是君主立宪式的资产阶级__革命的开端,它加速了中国走出东方“中世纪”的历史进程。(张江明等:《戊戌维新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
参考答案:
1、(1)君主立宪。依据:三权分立学说。源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2)利用变法来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4)不正确。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其实行的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失败是必然的。
2、(1)强烈要求实行全面的维新变法。(2)导致守旧大臣对变法阳奉阴违,甚至托词抗命,阻挠、破坏变法,使变法法令成了一纸空文。(3)材料1全面改革变法,材料2中却畏首畏尾,思想明显趋于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旧大臣。原因:一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二是维新派的软弱所致。
3、(1)__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
(2)__: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到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
(3)核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
【课标要求】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 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示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收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老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观点的产生。
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引导学生察看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图,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学习新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
请同学们阅读"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思考:康、梁等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请学生试着归纳:上书皇帝、创办报刊 、创办新学堂 、成立学会、着书讲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回答?冲击了封建社会腐败沉闷的思想文化,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启发了人们探索救国救亡之道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百日维新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百日维新",思考:戊戌变法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时间是哪年?为 讲述中可对每一项内容设问,如政治方面:广开言路是什么意思?为那些人开了路;裁撤冗官,是那些官,他们会支持吗?经济方面的措施,则有什么作用?文化方面的措施,又会有什么作用?
一、说教材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戊戌变法》,主要介绍近代中国戊戌变法从准备、变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教材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本课与教材上一课《洋务运动》,下一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就是这条主线上重要环节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内容及初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新教学法理念,对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分组活动、创设情景、设疑辩论及创编歌谣等教学方法,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教学。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教学手段上: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 (一)导入新课(两个步骤) 1.由于学生们总有着崇敬英雄人物的思想。所以我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通过这样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燃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 2.用提出问题的方法检查小组课前探究的成果:结合所学,说说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前社会形势。通过问题回答让学生认识到在这种形势下,发生一场以救国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是必然的。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通读教材,说出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戊戌变法的序幕、高潮、失败。将这些内容投影出来,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 1898年9月23日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1898年6-9月 百日维新 推向高潮 1895年 公车上书 拉开序幕 对于序幕“公车上书”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我利用“公车上书”的录像片断和插图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叙述,对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我通过对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的叙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车上书影响的理解。 这种“自主学习法”符合启发式原则,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机统一。 对于高潮“百日维新”一目。我通过和学生共同阅读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及观看大清新政开始的录像片断,来开始这一目内容。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 维新派: “无百年不变之法。” “能变则变,不变则亡。 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法之本,在于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技。即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 顽固派: “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变法“兴民权”就会“大乱四起”。 学西学,就会“扰民心智”。
类 别颁布的新法影响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外国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这一内容,我采取“千古公论,自有后人评”让学生结合对以上内容的理解加以概括总结,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于变法的失败,我让学生 思考分析: 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归于失败?有人说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杀掉荣禄,戊戌变法就能取得成功。� 临变之时: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 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时候:绝命诗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思想认识 任何政治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都是不行的。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但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三)课堂小结 1.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用抓住本课关键词的方法,来创编历史歌谣,或者直接用歌谣进行小结。 2.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为本课进行板书设计,可以选取最佳的用展示仪展示,突出本课的基本线索。 3.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概述全文。 (四)课外延伸 1.课下讨论:�
课标要求】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 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示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收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老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观点的产生。
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引导学生察看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图,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学习新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
请同学们阅读“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思考:康、梁等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请学生试着归纳:上书皇帝、创办报刊 、创办新学堂 、成立学会、著书讲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回答?冲击了封建社会腐败沉闷的思想文化,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启发了人们探索救国救亡之道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百日维新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百日维新”,思考:戊戌变法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时间是哪年?为 讲述中可对每一项内容设问,如政治方面:广开言路是什么意思?为那些人开了路;裁撤冗官,是那些官,他们会支持吗?经济方面的措施,则有什么作用?文化方面的措施,又会有什么作用?
戊戌变法内容简表
类别 内容
政治 略
经济 略
文化 略
军事 略
通过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次变法对发展中国经济和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是有巨大推动作用;也可以看得出这次变法有人支持,也有人会反对,会是哪些人?学生思考回答。
三、戊戌六君子
学生看书,想一想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在做什么?戊戌变法的命运如何?维新派是如何应对?结果如何?
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有位志士谭嗣同我们来认识一下。指导学生看教材插图,读他的遗言,理解他的变法态度和决心,学习他爱国进取、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试着总结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之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并板书如下:
1、中国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竭力阻碍变法;
2、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变法的影响,之后共同归纳总结,并板书如下:
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3、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反馈与小结】 略
【练习与作业】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以守旧而亡,……观万国之势,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 六书
材料二 戊戌变法时“家家言时务,人人变西学”“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疾苦,悉达天听。”
请回答:①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该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②材料二中的“时务”指的是什么?“西学”指的是什么?
③�
2.结合课文,利用图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_,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激趣,引入新课
通过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与军机大臣荣禄进行舌战的历史短剧,我将亲自一人饰演两个角色,历史再现,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回到19世纪末的清朝亲自了解戊戌变法。
【活动】揭示目标 自主学习
1.知道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序幕
阅读课本第32页、33页回答下列问题
(1)两位举人是指谁?发生的时间地点是?
(2)请愿书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这次上书起了什么作用?
(4)这次上书失败后,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维新思想的?
自主学习(二)高潮
观看百日维新视频,并阅读课本第33页,回答以下问题
(1)百日维新的具体时间是什么?当时的皇帝是谁?
(2) 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制作一个表格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分析这次变法的历史意义。
类别 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思想文化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
(3)变法损害了以谁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她发动戊戌政变,变法结果怎样?
【活动】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结局)
戊戌政变——失败
?运用图文结合的史料,以“谭嗣同”为例回答以下问题:
(1)“贼”指的是谁?
(2)为什么“无力回天”?
(3)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体现出他什么样的精神?
(4)这次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练习】当堂检测 巩固达标
1、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成为中国近代维新变法运动导火索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3、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掀起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 )
A.建立共和国 B.扶清灭洋
C.推翻清王朝 D.救亡图存
4、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代表的政治派别是 (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地主阶级顽固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5、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 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
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就变法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学习,认识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指导观察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教法过程】
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描述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
2.“公车上书”。利用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
指导学生从帝国主义、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等多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
3.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公车上书的影响。
4.“百日维新”,制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逐项设问,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时,为什么不见兴民权、设议院呢?”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多大作用?”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会不会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剧烈变化?”等等。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5.关于变法的失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康有为多次上书,显示当时官民向上陈述政治主张渠道畅通”,“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中国最大的维新者和爱国者”,“光绪帝的大力支持使维新派实施变法全无障碍”,“‘举国欢蹈鼓舞’,‘人人皆谈西学’表明变法在全国深得人心”等等。通过这些讨论,引导学生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6.问题探究:
①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赋于人的多元化。
思路一:从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
思路二: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
②如果袁世凯支持光绪帝,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
7、巩固小结: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复习与预习下一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
②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②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③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教学思路
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方法
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②难点: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原因。
课前导学
①学生分组查找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情况资料。
②学生预习本课,编写歌谣、做小报、结构图总结本课。
③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编排历史小短剧。
教学渗透点
①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编排历史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②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②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
③光盘:科利华备课系统
●○教学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介绍。
学生看投影
利用多媒体投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模拟:
请一位学生做记者现场采访2—3位当时人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
①有的认为必须改革。
②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
③有的认为必须实行革命等。
学生感到新颖。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缩短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历史、思考历史。
教师不要限制学生,让学生展开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怀,精彩的地方给以加分鼓励,注意把握时间。
总结: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学习新课
板书:第7课戊戌变法辨别“戊戌”的写法。
出示投影:康有为、梁启超像。提问:你知道这两位人物是谁?谁能介绍他们的情况?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进行了大量的活动。提问: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学生看图像,争相回答。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内容。
利用投影增加直观效果。学生事先准备,相信一定能介绍清楚。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回答,也可以补充资料。
公车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但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人还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活动?
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看书归纳要点:
①创办《万国公报》
②组织强学会
②维新派团体形成
学生补充资料:
创办《时务报》《国闻报》各地组织学会、学堂等。
知识要点较清晰,学生容易找到。
根据学生回答。酌情加分。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急,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大臣进行了论战。
学生表演短剧:
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有一个小组准备了历史剧,请大家欣赏。
老师认真观看学生表演,对学生的表演给以鼓励。
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荣:(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呢?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李(拍桌子叫道):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荣:祖宗之法千真万确,只能遵行不能变更。
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法里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荣禄等一时无言可答,拂袖而去。)
翁: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旁白:这次问话后,光绪帝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学生对历史剧表演非常感兴趣,情景比较形象,学生印象深刻,激发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下面我们看具体的变法措施,变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有哪些内容?
学生阅读变法法令内容,抢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讨论: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变法结果怎么样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①有利于资产阶级利益。
②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③触动顽固派利益。
学生据课本内容回答。
①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
②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身。
③百日维新。
这里涉及重点内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回答不准确,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
学生一般能在书上找到答案,同组同学可补充回答。
出示谭嗣同的投影片:
引导学生讨论31页
“动脑筋”题,或处理课后“活动与探究”题。
学生介绍谭嗣同的事迹。
小组讨论后,展开辩论。
辩论时,学生可充分发表意见,小组成员随时补充,有的学生回答可能很片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学生在争辩中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戊戌变法的内容我们已经讲完了,回顾知识要点,三分钟快速记忆,出示测试题。
学生快速记忆。教师指导学生抢答。
及时巩固知识,注意鼓励学生。
戊戌变法失败了,让我们从当时的现实出发,来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小组讨论归纳,代表发言。
①维新派力量小。
②顽固派势力强大。
②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高度来看戊戌变法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从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是上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二、课程标准: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新闻报道、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认识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罪过、振新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展开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1898年9月21日,残云如雪的北京已有了些许秋意。这天早上,慈禧太后在随从的簇拥下,出颐和园走小路回到紫禁城,为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在这一天结束了。慈禧一进紫禁城,就直奔光绪帝的寝宫,但光绪帝不在屋里。此时他已走到宫门前,有人说他要跑,有人说他去迎接太后,不管如何,他被侍卫拦回,从此便失去了自由。这一天,史称“戊戌政变”。
————资料来源:视频截图
教师:该组图文资料展示的是什么主题?
学生:戊戌政变……百日维新……
教师: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大家要分清这样几个概念:1898年是中国旧历(干支纪年法)的戊戌年;在这一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变法称为“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103天);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残酷镇压维新派的变法,称为“戊戌政变”。
(设计意图:结合前面学过的“庚子”和本节课的“戊戌”,让学生了解干支纪年法,区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的概念含义)
过渡:19世纪末,中国又步入一个“乱世之秋”。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戊戌变法,那么结果如何?慈禧太后,一个退居二线的老太太究竟有多大的能量,不仅血腥镇压了光绪帝支持的维新派,而且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又对近代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第七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的过渡,把学生快速引入到本课内容的学习。)
板书: 第7课 戊戌变法
(二)教师引领,自主探究:
第一篇章 万马齐喑究可哀——变法背景
1、康有为、梁启超
展示:图片
康有为和梁启超
教师: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两个关键人物,他们都是广东人。
(1)康有为:少年立大志,但六次科考失败的经历对其有很大的刺激。曾经在香港、上海等外国人管辖的地方逗留的经历,使他深受触动,他看到了这优美的行政背后必有出色的文明和思想。从此萌发在中国实现政治变革、实现资本主义的理想。
(2)梁启超:少年聪慧,12岁考中秀才,十六岁中举,可谓少年得志,一条平坦的仕途之路在少年梁启超面前铺就。然而,17岁时在万木草堂结识了康有为之后,即拜康有为为师,结成了“秀才先生、举人弟子”的旷世情缘,从此,跟随师父为维新变法奔走呼号。梁启超知识渊博,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一生勤奋,著述宏富,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也有人称他为“旧时代的士大夫,新时代的启蒙者”。
展示: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企业对照表
时间 企业表 资金额
1863-1894 119 680
1895-1898 274 1432
教师:以上表格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学生:民族资本主义壮大
教师:说得好!甲午战争后,随着清政府允许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进入,也放宽了对民族资本企业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时期,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政治基础。
2、公车上书
展示:图片
1895年初春,是进士会试的日子,22岁的梁启超随老师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科考,当他们和十八省数千新科举人,等待乙未科进士放榜的结果时,传来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要知道当时的日本在国人的眼中,只是自己朝贡体系中的一个小岛,何况北洋水师是苦心经营近十年的世界上第七大舰队,谁想在黄海一战中竟弱不禁风,结果割地赔款,士子们群情激昂……来自中国台湾的青年举人更是痛哭流涕,以血代墨,梁启超悲愤难平……士子们报国无望,只有康、梁师徒提出了救国方案——变法,立� 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反对者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师:大家从图文资料中,能看出它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公车上书
教师:为什么叫“公车上书”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32,说一说公车上书的时间、原因是什么?公车上书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1895年、民族危机加深(《马关条约》签订)、上书失败、变法维新运动兴起……
补充:公车: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过渡: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个乱世之秋。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整个中国被众多帝国主义国家张牙舞爪的撕裂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新的救亡探索,康有为、梁启超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板书: 第二篇章:病树前头万木春——变法过程
1、准备
展示:图片
宣传维新变法刊物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图文资料并阅读教材p33第1自然段,思考:康有为、梁启超为戊戌变法做了哪些准备?
学生:思考、讨论……小组合作完成。
归纳: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将《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在各地创办报刊→与顽固派的论战→三次上书光绪帝。
2、发展
教师:维新派最锐利的武器就是笔杆子了,他们通过《万国公报》等报刊传播他们的进步思想;他们经常在强学会举行演讲,兴盛时候一时引来朝中许多大臣,如张之洞、袁世凯等人,李鸿章也想成为会员,但因签订《马关条约》名声太臭而被拒绝。
展示:“若不及时图志,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国惶,不知死所。”“敌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设计意图:资料的展示,有助于学生理解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教师:通过以上文字,我们从中能够感悟到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汇报感悟。
教师: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内忧外患,康有为忧国忧民的情怀。正因为康有为对当时时局的深刻预见,和当朝皇帝光绪帝有了共鸣,所以光绪帝破格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可守旧派却以清朝旧律为名,百般阻挠,于是就有了康有为总理衙门舌战顽固派的精彩画面。
展示:图片
“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正在讨论维新变法是否应该推行
剧 照
教师: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维新派初露锋芒。这场辩论的焦点、实质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归纳:1、论战焦点:(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
2、论战实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3、论战影响:推动了维新运动的高涨,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及维新思想的传播。
教师: 纵使有顽固派的千般阻挠,可是仍然没有阻挡住这个一心要有所作为的皇帝——光绪帝的变法热情,变法的诏令还是在重重围困之下颁布了。
3、高潮
播放视频:《戊戌变法》片段——“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
教师:光绪帝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会支持变法呢?
学生:讨论、回答……不愿做亡国之君、想通过变法从慈禧手里夺取统治权利、爱国报国,抵制外强
展示: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的一系列法令
分类 内容 意义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文化
军事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完成表格中戊戌变法的内容,并通过分析内容,谈一谈它有何意义?
学生: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路;训练新式军队等。
意义: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事;经济上有 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军事上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需求。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1:变法有利于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
问题2:变法得到了哪些人的拥护?
问题3:变法同时又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学生:讨论、回答: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维新志士、顽固派
(设计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分组自主学习,通过分析自己得出结论,比老师直接给出答案印象要深刻得多;而且学生也有一种自豪感,并且培养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1898年是戊戌年,这次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变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 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等措施。这些隐患很快被验证。当我们庆幸国家的命运由此即要发生转机的时候,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突然发动政变,把变法运动淹没在了血泊之中。
板书: 第三篇章 我以我血荐轩辕——变法结果
1、戊戌政变
学生:阅读课本33页和34页小字内容了解戊戌政变的过程
教师:在戊戌政变中慈禧太后做了什么事情?
学生:废除全部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外)、囚禁光绪帝于南海瀛台、逮捕维新人士。
教师:随着变法法令的全部废除,这场寄托着无数知识分子救国希望的维新变法运动也就此昙花一现,并且伴随着鲜血的洗礼而落幕。于是就有了戊戌六君子喋血北京菜市口,梁启超断发走扶桑……
2、戊戌六君子
展示:图片
谭嗣同 戊戌六君子
教师:在民族危难之时,总会有无数爱国人士为了国家以身相许,抱着对信仰的执着,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他们是国家的勇士,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谭嗣同悲愤而又豪情万丈的遗言。
展示: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
学生:顽固派、慈禧太后、荣禄等。
教师: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
学生:维新派力量薄弱,手中无权无兵,无力与顽固派抗衡,只有束手就擒。
教师: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
学生:谭嗣同认为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民众的觉醒,因此“死得其所”。
3、痛定思痛
教师:设计问题,让各小组展开讨论。
问题1: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为什么还会失败?
学生:顽固派力量强力,掌握实权;维新派力量弱小,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群众的支持、袁出凯告密……
问题2:如果袁世凯没有告密,而是支持维新派,变法能否成功?
学生:不能。袁世凯告密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即使没有他的告密,变法也不可能成功,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留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
我们应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
学生:学习他为民族大义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设计思路:通过设计谭嗣同英勇就义的环节,将本课推向高潮,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充分发挥历史课堂以史鉴今的作用。)
教师:这场来之匆匆的救亡探索去得也是如此匆匆。可是即便这样,这惊心动魄的103天的变法运动仍然有着它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第四篇章 筚路蓝缕启山林——变法镜鉴
老师:一个多世纪前,康有为以一介书生,历时七年、前后共七次伏阙上书,率领弟子们奔走呼号,力排重阻,倡言变法,终于惊动朝野,感动了清帝。“戊戌变法”,实际上是鸦片战争后历经内忧外患折磨的晚清社会积累的全部民怨的喷发。它超越了之前历史上所有的变法总和,之后迄今为止所有的革命和变革,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看作是这次运动的继续。
只有这次变法运动,才“系中国数千年政治之变”,才首次提出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目标,才是为推动中国进入世界近现代化行列的求变。在这一百天内,康有为及其弟子们充当了变法的设计师,提出全面改革的建议。通过除旧布新达到自强是这次变法运动的目标,伸张民权是这次变法运动的精髓所在。
也正因为如此,这次变法运动的悲剧性结局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仅缺乏经济基础和民众基础的骤变根本不可能,而且无实权的皇帝和无权力的维新士子根本不是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对手。变法到最后也难以走出关键的一步:改革官制,设立制度局取代旧官僚机构。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表明,这是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至为重要的一步,否则就难取得进展。依靠旧的官僚机构变法是行不通的。
这次变法运动虽然极其短暂,但它迸放出极其瑰丽壮观的光芒。特别是那大变全变的主旨,伸张民权的精髓,雷厉风行的作风,开千年未有的变革新风。在当时就造成京城内外“舆情翕应,绩效若飞”,“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时尚。后经百年沧桑,不仅光彩不减,反而增添了新的魅力。
我们今天重新审视,感慨良多:
1、戊戌变法是一场形式上改良实质上革命的运动。她要改的就是“行之二千年”的“祖宗成法”,她要变的就是千年未变的专制制度,她要借鉴的就是“万国之良法”,她最终要建立的就是近代欧美式的民主共和国。不过她采用的是和平手段、君主立宪的形式。
2、它和洋务运动都是以改良面目出现而性质却根本不同的两种运动。洋务运动的着眼点是在坚持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借鉴西方的经济技术方法通过改良实现自强,戊戌变法的着眼点是全盘借鉴西方制度良法从政治变革入手实现自强;洋务运动变的是事器,戊戌变法变的是制度;洋务运动在甲午海战中遭到了彻底破产,戊戌变法却断送在包括洋务大员在内的守旧派的屠刀之下。
3、纵观全局,百日维新过程中,这些由布衣书生结合而成的维新派所表现出来的屡败屡战的锐志,大刀阔斧的气魄,不成功则成仁的风骨,匹夫发愤勇担天下大任的雄奇情怀,足以让那些奢谈改革而力行平庸的精英们汗颜!而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那打破常规任用维新志士的气度,明定国是发布变法动员令的果决,“乾纲独断”连下变法谕旨的魄力,不顾太后掣肘痛斥守旧官僚的猛气,为变法舍身被囚的精神,足以令人敬佩!
特别是谭嗣同的舍生取义,一直激励着后来的革命者:“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以可免之身,守必死之所;以青春之躯,祭自由之花;言之壮烈,足贯神明;千古以下,为之悲歌!
专制者能砍下“戊戌六君子”的头颅,能逼走康梁,但却绝对阻止不了气壮山河的变法精神的延续。
百年雄魂仍在,世纪浩气犹存!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b、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
c、强学会成立 d、《中外纪闻》创办
2、从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最深远的影响是( )
a、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形成发展
c、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
测验题目二:
完成本课助学相关题目。
七、板书设计
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
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
百日维新→变法的内容、变法失败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内容,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但不发民众力量,任何进步的政治运动都不可能成功。
教学重点:
光绪帝诏书的主要内容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
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1.复习提问:
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运动?这活动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导入 新课:
一千多名举人参加的“公车上书”,使京师哗然,国人震惊,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南北呼应的舆论宣传,使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人为 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维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四处奔走,百折不挠。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康、梁的“上层路线”也终于感动了深居“大内”的光绪帝,法即将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学习1898年那不寻常的一幕。
3.讲授新课:
一。保国会的成立
1.康有为再次上书
康有为1897年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重要。(让学生阅读P81-P92内容)
2.康、梁组织保国会
1894年产值月,康、梁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制定章程,倡议在和省设立分会,呼吁救国,宣传变法。
二。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下诏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
光绪帝
2.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让学生看P82-83表格,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老师通条分析。
三。戊戌政变
1.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
9月21日,慈禧太后和荣禄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下令手势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诏令。
2. 百日维新失败
去留肝胆两昆仑
康、梁逃走
谭等六人被杀,是为“戊戌六君子”
从变法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小结:
“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就归于失败?”学生讨论发言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势力太小。而他们又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相反,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则十分强大。因此,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但这次变法时日虽远,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课后记:
通过让学生讨论发言提高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向“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时间、条件和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活动,公车上书及其影响,强学会的性质和活动,保国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宗旨,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内容和影响;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2.能力要求:(1)分析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应诏统筹全局折》的意义。(2)光绪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顽固派破坏变法的经过,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3)比较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的思想。
3.情感目标:19世纪末,面对瓜分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维新派把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结合起来,同顽固派展开了一场大战,把维新变法思潮推进为具有很大声势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康、梁、谭等既是新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
课时安排 2-3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1)康、梁的维新思想及理论著作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2)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和教训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2.难点分析:(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2)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是难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戊戌变法的概念,或给学生以思路提示。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学生容易把阶级(阶层)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这需要教师在帮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强调阶级与个人的不同之处。
课堂教学设计
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战后不久,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
(板书 第七节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结合前面所学的历史,请思考:运动的发生和哪些因素相关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翻开书,看看教材编写者与我们大家的想法一致吗?
生:(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为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落实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知识点,分析初步发展的原因)
1.政治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师:救国图存的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康、梁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主张变法,主张救亡图存。变什么?怎么救亡图存?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师:什么是维新思想?“新”指什么?
生:(随问随答)
师: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产生除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关以外,还与思想自身的演变继承有关。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在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特点)
师: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也在发展。并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2.康、梁的维新思想及其理论著作
生:(阅读教材,总结思考回答)
师:把大家回答的内容整理一下。
(1)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召开国会,变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
(2)主张鼓励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3)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4)废除科举制,改变官制。
(5)依靠清政府,通过变法改革的方式实现上述思想主张。(停顿,可以让学生再补充)我们再深想一个问题,在这些主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
生:(思考回答)
师: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停顿)使国家强大,同时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由此可见,康、梁的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进步性和爱国性。康、梁是如何阐述其维新变法思想的呢?
生:(阅读教材,了解万木草堂,理论代表作名称及地位作用)
师:请一位同学把康有为理论代表作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
生。(朗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
师:破旧立新,这一破一立,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学习西方变法的强烈愿望。由此我们看出,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把特点落实在教材上)我们仔细想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具有这一特点呢?为什么宣传维新变法时要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呢?
生:(分成四人一组,充分讨论回答)
师:(为便于开阔思路,补充有关康有为的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到香港游历,思想发生变化的文字材料)
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内容)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这样做就易于为世人所接受,又便于当权者,特别是皇帝的接受。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这样看来,康有为是跪着造反。
3.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1895年,康有为来京参加会试,正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联络了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请求“拒签和约,迁都再战,变法自强”——即公车上书。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确实说明维新思潮已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
生:(思考思潮与政治运动的区别,随想随答)
师:为更好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体会维新运动走向全国并蓬勃开展)
师:维新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既有面对面的交锋,又有通过发表文章,写著作进行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的辩论,较量。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掌 握 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搜集整理资 料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比较分析理性说明 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讨论探索 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
思想意识 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32—3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公车上书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创办《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
3、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4页 “阅读文字”和35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5、根据35页“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6、根据34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他们自圆其说。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课后小结
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历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实际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开始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4页选择题:应选B(1895年——《马关条约》引发“公车上书”)
课后习题
1、“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
2、简述“戊戌变法的时间及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4、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维新运动的__,变法法令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对变法内容逐项分析,加深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理解,全面把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到的思想启蒙作用和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走向共和》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导入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进行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师出示:第7课戊戌变法
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
(二)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0分钟)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回答问题。(20分钟)
自学指导一: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什么除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
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主张两方面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精讲点拨一:公车上书虽然最终失败,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急关头,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掀起了维新变法活动。
自学指导二:
1、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法令的颁布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
精讲点拨二:
1、维新派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和__宣传,先后创办了多份报刊和政治团体。其中最的是《中外纪闻》和强学会,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中外纪闻》是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2、和学生共同阅读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并进行讨论:你同意那种观点?为什么?
维新派:“无百年不变之法。”“能变则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顽固派:“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分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戊戌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这些法令产生的影响。并简单探讨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结论:
进步性:“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
局限性:“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过渡语:从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变法内容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只是对原有的封建机体的局部改革,是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缺乏广泛群众基础的改革,是要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政体的改革。这场改革不可能得到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派的支持。最终,它必定会失败。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最后一段,思考自学指导三提出的问题。
自学指导三:
1、戊戌变法是怎样失败的?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
2、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精讲点拨三:
1、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变法运动失败。从变法开始到结束只有103天,所
2、教师归纳:
(1)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阶级中顽固派的利益
(2)顽固派的实力强大
(3)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较弱。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四)教师小结:
1、揭开维新变法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
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及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
3、维新变法运动的__及失败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
课后小结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
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③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戊戌变法不可避免地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解释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培养我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导入框谭嗣同的`事迹导入
【自学指导】
一、公车上书
1、什么是公车上书?
2、此事件的意义:
3、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的报刊:
组织的团体:
强学会的机关报:
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
二、百日维新
1、表示不做"亡国之君"并颁布变法令的皇帝是:
2、百日维新的时间:
3、内容:
4、为什么此次变法被称为"戊戌变法"?
5、变法的结果:
6、变法失败的原因:
7、维新人士的结局:
8、列举"戊戌六君子":
9、这次变法为何又被称为"百日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