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实践队暑假实践活动总结

大学实践队暑假实践活动总结

坡,是太行山东麓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滹沱擦村而过,两岸滩地肥美,它和邻近的、等村庄曾被聂荣臻元帅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1958年由于修建岗南水库,西柏坡和东柏坡等20个村庄被搬迁。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于1970年在距原址500米、海拔高于原址57米处复原建设。如今它依然是个风光秀美的山村,前面是碧波荡漾的岗南水库,后面是松柏苍翠的柏坡岭。

在毛泽东纪念馆里,看着那倒转的韶山地图,本坚信科学的我,未免也为这应是机缘巧合,还是命中注定产生了疑惑。看着那打满补丁的睡衣,带着满满的震惊,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又更深一层。看着那双主席穿过的草鞋,瞬间又会觉得一国之主也“不过尔尔”,他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没有高高在上之感,反之有的只有亲民爱民体民的深民形象。看着73岁高龄的他最后一次游长江之势,感受到的不是他体力上的不支,而是它那不屈于时光的青春力量!他那不管时光荏苒,依旧闲庭信步的超凡自信,与对自身的无限追求!

当转角走到毛主席在革命根据地的居住地时,看着用砖头和泥土构造的房子里的那张土炕,想着那不是用来睡觉而是用来放书时,又有着对自己,对这个时代的怀疑,真的有人爱读书到如此境界吗?脑中回想起毛主席的话“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但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一生视书如命,手不释卷,是与书为伴的伟人,书以伴行,书以入眠,甚至书以如厕,直到临终前夕都在看书。毛主席一生读了不尽其数的书,因此他不仅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知识,更具有多数人不具有的渊博的中国文史和社会短识,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伟人。

在中央旧址门口首先看到的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碑,一道自色围墙使中共中央旧址貌如当年。在这个小村庄里住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优秀的革命人,当我来到这个充满革命记忆的地方仿佛还能感受到我们革命老一辈在这里工作的气息。

在每个人的住处我们都发现了各种在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在玻璃罩里,我看到了那个时候的电话、镜子,并且感叹在那个时代国外的科技都令我赞叹,但是更令我钦佩的是我们竟在经济条件和科技条件那么差的情况下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独立。

在参观伟人们的住所时,我发现每个人的床上的用品都是浅浅的、非常朴素的颜色。他们的工作室和卧室基本上只有一墙之隔,有的人甚至在工作室里放着床,可见他们对工作十分勤奋。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卧室里的两个书橱,根据引导员的介绍,我们知道那两个书橱竟然可以折叠,折叠后就变成两个手提箱,方便离开时使用(因为经常会遇到危险)。

在我们好奇他们的浴室时,我们看到了毛泽东的卧室,里面最显眼的便是那个浴缸了,因为当时那里没有排水设施,毛主席是把水一桶一桶倒进去,洗完澡后再一部分一部分把水运出来的,可见当时的条件有多艰苦了。

我们参观了纪念馆。依次参观了每一个展厅,首先是序厅:“光荣的平山”。这里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平山的光荣历史;然后是一、二展厅:“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介绍了工委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领导华北地区的解放战争、军工生产和经济建设等重大事件;三展厅:“决战前夕”。介绍了大决战前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四、五、六展厅:“大决战”。介绍了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场及人民支前情况。七展厅:“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八展厅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介绍了党中央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赴京建国的情况;九展厅:“难忘的岁月”。展出了当年领袖和工作人员的一些工作和生活照片;十展厅:“历史不会忘记”。展出了现在各级党、政、军领导及社会名人等参观回访西柏坡的历史照片。   纪念馆展室里的照片、物品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这里面,虽有失败的风雨,但更多的是革命家的民族气节和革命名胜地的喜悦。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西柏坡精神的可贵,激励我把这种精神时时刻刻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并转化为扎扎实实、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虽然我们的社会实践的时间很短,但它对我们的影响却是永远的。当我们要离开这片土地之时,回首那树立在柏坡岭上的西柏坡纪念碑,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是无法平静的,希望是从这里开始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带着满心的期待,就这样我们踏上了这次的洗礼之行,在组长的带领下顺利到达我国的革命圣地—西柏坡。我们格外的珍惜在西柏坡参观学习的这几天,这几天里我们学到了很多,了解了很多以前我们并不知道的历史。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党的群众路线是正确的,只有走群众路线,才能让百姓更加信服于党。虽然几天的旅游很短但是带给我们的感动却很多,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革命的心酸。我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中华民族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