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十三课《一夜的工作》。课文讲的是作者陪同总理审阅稿件目睹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总理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工作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小事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课文,体会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简朴,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2、领会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2、3两个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收集总理生前相关的录象和文字资料。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即以读为经,以问为纬,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说程序: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总理生前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跟着作者何其芳一起走近总理办公室,感受一下他一夜工作的情形。”板书课题后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研析设问,精读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仍然以学生自主质疑、释疑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再和同座交流一下。
2、结合文章的重点内容每个小组给其他小组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同时教师出示教学提示:
(1)请分组讨论。(2)按照课文内容设计问题。(3)问题里必须有“为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词语。
问题从学生中来,是学生关心的,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这样的问题更有吸引力,更有挑战性。
3、全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问题,组内合作研讨,组间争辩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引导。
在这里我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如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不懂的,重要的,特别是有关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方面的。再如,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同样也有选择的权利,尤其在学生的提问有偏颇时,更要发挥示范作用,也要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商讨——“作者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之后,对自己说了什么?想对全世界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插图旁边。”另外在学生研讨时,教师又出示了周总理1974年3月26至27日的工作日程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描绘的只是总理一夜的工作,其实每一天,每一个夜晚总理都是这样不辞辛苦的工作的,进而使学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得以升华。教师这样的点拨引导,把积极的接受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发挥了师生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4、让学生选择令自己感动的内容进行感情朗读。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内容。在读中力求体现以下特点:读的目的性;读的层次性;读的个性化;读的指导性。读的形式也让学生自己选择:可自己读,同座对读,小组交流读,可找学习伙伴比赛读,可向全班展示读。
由于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就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此我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文:你认为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或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情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读一读《一月的哀思》和《周总理,你在哪里?》这两篇文章,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
今天我听了林宣华老师上的《一夜的工作》一课,很喜欢他的大气、自然、机智,还有激情,无论是对学生来讲,还是对我们的听课老师来说,都是很好的精神享受。“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是十二册第三单元的训练重点,感受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是《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周总理,这位伟大的世纪伟人,对于现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时代隔膜的,要让学生走进了解并感悟其伟大精神历来使老师很费心思,成了我们的困惑和难题。从听课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林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的准备,精心的组织。
一、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各环节之间衔接自然。
开始林老师简介周总理生平,使学生靠近周总理,走进文本,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接着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紧抓重点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俭朴,以此来展开教学。然后紧抓重点词“俭朴”“劳苦”来体会周总理工作的认真,品德高尚。
二、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与老师的有效引导。
林老师在课堂上,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这篇课文。林老师紧紧抓住重点句的研读、评析、感悟,让学生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世界,触摸伟人的高尚言行,和谐地将语文实践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把老课文上出了新滋味。林老师指导学生研读总理认真审阅文件的语句:“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和“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似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盏台灯如此而以。”两句。老师先让学生抓住其中感受最深的词体会后,为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老师引导学生潜心读文,看看文中怎样介绍总理办公室极其简单,找到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让学生思考:“极其简单”是什么意思?“如此而已”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该句,体会“如此而已”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这座高大的宫殿似的房子原来是谁住的?里面应该有什么?现在成为新中国总理的办公室后,却是怎样的?一国的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摆什么?但我们总理的办公室却是怎样的?这样层层紧逼,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林老师能从品读句子“他一句一句地审阅……”中,使学生理解周总理这个人,又从“审阅和浏览”这两个关键词中使学生理解周总理这个人,感悟到了文章的中心:周总理是一个工作认真、平易近人、生活俭朴、品德高尚的的人。最后林老师又通过引领学生反复读这个句子,给学生留下了语言的同时更深的了解了周总理这个人。
有个孩子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那个宫殿式的建筑的金碧辉煌和室内的简单陈设这具有强烈对比关系的情节,而且发表了评论,说出了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说得非常好。这说明孩子们在老师的点播下,读书已走进书里面去了。只有走进书里头去,才会发现黄金屋,遇见颜如玉。
三、以读代讲,突破难点。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林老师用一过渡语:作者何其芳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在回来的路上,一边走,一边想,会是什么心情呢?学生回答:激动、自豪、爱戴等词,并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反复朗读。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对总理有了较深的了解,对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感情处理就水到渠成。林老师这堂课优点很多,还合理运用多媒体,引用诗歌《你是这样的人》和播放感人的旋律,让学生感受到伟人的高尚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个人肤浅的看法,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向更多的老师学习。谢谢
周总理,这位伟大的世纪伟人,对于现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时代隔膜的,要让学生走进了解并感悟其伟大精神历来使老师很费心思,成了我们的困惑和难题。今天纪文龙老师紧紧抓住重点句的研读、评析、感悟,让学生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世界,触摸伟人的高尚言行,和谐地将语文实践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把老课文上出了新滋味。
纪文龙老师指导学生研读总理认真审阅文件的语句:“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有时问我一两句。”和“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似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盏台灯如此而以。”两句。老师先让学生抓住其中感受最深的词体会后,为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老师引导学生潜心读文,看看文中怎样介绍总理办公室极其简单,找到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让学生思考:这座高大的宫殿似的房子原来是谁住的?里面应该有什么?现在成为新中国总理的办公室后,却是怎样的?一国的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摆什么?但我们总理的办公室却是怎样的?这样层层紧逼,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总理生活简朴,工作劳苦,对课文重点句的理解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又发挥好了老师的点拨作用。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与老师的有效引导,注重文本价值取向的平衡是小学语文教学研讨的热门话题。既然是热门话题,肯定有它的现实针对性。实践证明: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艺术点拨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从老师引导学生感悟重点句的过程来看,实效是很明显的。只是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周总理审阅文件一句,老师从华灯初上到夜深人静,再到东方发白,引导学生朗读了三次,充分感悟了总理工作时间长的辛劳,但我们知道作者写总理审阅文件是从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和工作认真负责三方面来表现总理工作的劳苦。老师如果能从工作量大与工作认真两个方面再引导学生读读,是不是对这句话的理解,对总理工作如何劳苦理解得更全面一些呢?老师是否可以这样引导:从华灯初上到夜深人静,既而到东方发白,整整一个夜晚啊!我们的总理每份文件都,学生接读“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工作量那么大,工作时间那么长,工作时那么一丝不苟,我们的总理真是为人民呕心沥血,劳苦功高啊!
这堂课,纪老师既有整体把握的引导,又有局部深入的探讨,既有情感的激发、形象的思维,又有理性的分析,使不同心理特征的儿童的个性阅读都能有效的引导。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能抓住文章的几处对比,采用比照辐射,激活全篇。本篇课文描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劳苦”与“简朴”形成鲜明对比,感人至深。但多数教师具体教学时往往从工作劳苦讲到生活简朴,总使人觉得平面化,缺少立体感,活不起来。老师巧妙地抓住花生米的“少”过渡到总理工作的劳苦,进而通过比照辐射,激活全篇。花生米如此少,但总理工作却是通宵达旦,时间多长啊!花生米如此少,但总理却批阅了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工作量多大呀!花生米如此少,但总理处理文件却是圈点、思索、询问,耗费的心血多大呀!“少”与“长”,“大”与“多”。对比何等鲜明,竟而纪老师还将总理办公室陈设与历朝历代的总理相比,将一国总理位置之高,权利之大与简单的办公用品相比,自然悟解,总理的精神印入心中了。这样的教学集中,深刻活跃,较之平板的铺开,定向的思维,机械的归纳,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从中看出老师钻研教材的功力。
此外,纪文龙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流畅而生动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学生如沐春风,如浴冬阳,给学生以优美语言的示范,使听课老师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听她的课,感觉舒服、轻松、自然。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释放出来,朗读课文时激情澎湃、铿锵有力。“心入于境,情会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