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评课稿集锦6篇

《统计》评课稿集锦(通用6篇)

《统计》评课稿集锦 篇1

听了谭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确实令我受益匪浅,收获良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好多。下面就谭老师这节课谈一谈个人的想法:

1、由于条形统计图学习的内容长期以来都是数据的来源与学生通过收集去体会数据的。课开始,谭老师就情景教学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去收据数据,去体会数据,再引入条形统计图。这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与生活,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2、课中教师非常重视与学生之间真诚地交流,悉心地倾听,积极地引导,和理地调控。

3、谭老师语言生动、设计清晰、课堂气氛活跃、思路清晰、节奏紧奏,课堂调控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课堂中,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发现去引导学生知道条形统计图它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会看统计图,学会涂多少格?会做完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4、课件的制作好,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但我也提出自己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1、出示例题的课件字太小了,所以收集“正”字出示看不清。

2、过渡条形语言不好。

3、展示新课结果重复有点罗嗦,讨论的时间太短。

《统计》评课稿集锦 篇2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人教版四上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学过单式条形统计图,对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特点等已经掌握。那将什么作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以什么为重点?选择怎么样的素材进行教学?是我们在课前应该思考的问题。本节课中,陈晓霞老师精心设计了多个学习环节,主要落实这样几个教学目标:

1、经历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2、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会画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学会简单的分析、比较、判断和推理。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陈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藤老师设计的几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这种生本理念。

在引题环节中,让学生体会到复式统计图的必要性时,设计得很有匠心。分别出示两张单式统计图(本班学生男生兴趣小组人数统计图和本班女生兴趣小组人数统计图),让学生说一说从这个统计图中得到哪些信息?通过提问使学生感受到这样的单式统计图不利于比较两组数据,实在是太麻烦,非常需要复式统计图。再请学生设计一个统计图,能很方便的比较男女生兴趣小组的情况。请同学设计草图后交流、择优。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时,深刻体会到复式统计图的必要性。还有数学老师都知道在让学生画一张统计图是很费时间的,他大胆地让学生采用徒手绘制统计图草图,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复式统计图形成的过程,一举两得。

二、注重知识的`对比认识,环环相扣,扎实有效。

我们知道,对比,就是运用对照的手段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对比教学就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对比类推、举一反三。具体而言,对比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在明确了一个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内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本节课中,陈老师让学生对比单、复式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在比较辨别中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以此深化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应用范围的认识。

《统计》评课稿集锦 篇3

杨老师设计了“识图标,认天气”的游戏,原因有两点:有趣,毋庸置疑,“猜一猜”这样的数学游戏本身就能调节课堂气氛,引发课堂高潮,特别是猜对后得到的奖励更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点也很有必要。为了突破该难点,用猜一猜的游戏引发学生交流估测的依据,积累估测的经验。

杨老师整堂课以学生为主导,在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推陈出新。情境导入是以学生们熟知的天气预报音乐为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分类出多个天气图标,当学生学完天气图标后,引出这节课的例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一下各类天气的天数,让学生自己发现方法,总结方法。有画圆法、“正”字法等,帮助学生改进画圆法,让圆圈一个挨着一个;“正”字法从日历的开头,分门别类的把晴天、多云、阴、雷阵雨、阵雨等天气天数统计出来。学生的'声音是课堂的主题,当学生回答的问题偏离主题时,及时把学生引导回来。如圆圈表示时,直接用画图的方式呈现学生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判断到底哪种方法最好,充分肯定了“正”字计数法的重要性。随后的小组讨论也时刻围绕着学生,让学生发散思维,不局限于课本,寻找多种方法,表示收集到的数据。表格法、画图法,最后,引出条形统计图更是很细心地让孩子认识条形统计图。并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差异,整节课水到渠成,灵活自如。

《统计》评课稿集锦 篇4

前不久,笔者有幸听了李敏老师在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的一节课“统计”,这节课给许多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有关教学情节进行摘录,并作简要评析,以期与各位同行共赏。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统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热身)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来做这个游戏,再请一位小朋友做记分员在黑板上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分,谁赢一次就在谁后面画上一笔。(教师和一位学生比赛,另一名学生记分,其余学生齐喊“石头、剪子、布”)

(课始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们呀,都是被黄山美丽的景色和聪明可爱的小朋友吸引来的。为了欢迎老师们的到来,我们开个联欢会,好吗?我们戴头饰表演节目好吗?

(在黑板上分别出示小狗、乌龟、小兔、老虎等头饰,问学生喜欢哪种头饰,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朋友喜欢的头饰各不相同,那每种头饰该准备多少个呢?

生1:用统计法计算。

师:想一想,我们都学过了哪些统计方法?

生2:写“正”字、打“√”等。

师:哪种方法最简便呢?

生3:写“正”字。

请学生拿出题卡1,在最喜欢的一种头饰上打“√”。

二、引发认知冲突,注重解决问题

师:好,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唱票和计票,老师在旁边监督。

其余学生在题卡2(统计表)上进行统计,所有学生都参与了统计过程。统计结果为:小狗4票,乌龟5票,小兔14票,老虎14票。

课件出示统计表、统计图(1格表示1人)。

师:你能将这个统计结果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吗?还是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统计图上1格表示几人。

生1:1格表示1人。

学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在题卡3(1格表示1人的统计图)上涂色。不久,有学生发言了。

生2:李老师,统计图的格子不够。

师:格子不够,怎么办?

生3:1格表示2人就可以了。

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法试试吧。

《统计》评课稿集锦 篇5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要求。统计知识对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主要是巩固不同标准下的分类、整理;通过分一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王老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我认为王老师的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王老师这节课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课堂上注重从生活中取材,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新旧知识的衔接自然而顺畅,课堂设计层次分明,是一节比较好的家常课。

二、注意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同时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前面的教学已经有了统计知识的渗透,所以特别是分图形这一操作环节,把图形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给了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深刻的体验。还有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结合数学知识,更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纵观整节课,老师循循善诱,学生跃跃欲试,学习氛围十足。由象形统计图到统计表,可以说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实际到数学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在整个统计的过程中,不论是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还是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地位,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数学学生的主人”。

今天这节课值得肯定的是王老师的教态和台风,作为一名51岁的老教师来说,王老师每天都能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达到了学科整合。她基础知识夯的实,上学期期末考试有20名学生打了满分,给年轻教师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在此同时,我也有几点个人想法:课堂上老师语言较多,有时候一句话重复了很多遍,是学生没有在认真听还是老师提问的语言不够精炼呢?还有,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内容,教师不要讲得过多。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的要确切。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能更牢固地掌握选择统计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自己的一些观点,不对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统计》评课稿集锦 篇6

一、创设合理情境,让学习有趣。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于现实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动物运动会说起,因为服务的需要,小熊厨师长和小鹿引领员,需要对同一群运动员作不同类别的统计;然后还是紧紧围绕这个比赛场,产生了分类统计天气、遮阳帽、奖牌等以完成数学思考为目的的生活情境。整个情境串自然合理,没有让人感觉为情境而情境,为生活化而生活化。同时,这个情境串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加上宋老师的语言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好像他们真的身处数学童话王国之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教学气氛良好,情感激趣的效果不错。往深里说,这组情境串又都传递着一个共同的隐性信息,即分类进行统计确实是因为不同的需要而产生的,要善于选择符合需要的分类标准。

二、根植已有经验,让学习有根。

已有经验,在这堂课中可以理解为两类:

一是已有的生活经验。像课始,小熊厨师长要知道每种套餐各应该准备几份,就要知道什么?就是基于他们对动物相关生活习性的了解;再如后来统计好天气后问“根据这些信息,你估计比赛是在什么季节举行的?你是根据什么信息推测的?”“你对比赛安排和服务工作,有什么建议吗?”自主展开数学思考,产生统计的需要或对统计出来的信息进行合乎情理的分析,这些都是有赖于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根植于学生的已有经验,于是,学生不会茫然不答,而是积极互动。

二是已有的知识或学习经验

本节课是为了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收集、加工信息,进一步组织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根据存在于同一事件里的不同问题,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和计数方法,进一步体会统计的目的,提高开展统计活动的能力,体会统计活动是为了解决问题。有序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根据数据做适当的分析,事物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从表格中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都是学生已经储备的知识,老师切入得很好,新知与旧知衔接自然,通常是用一句话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而这些,都是能顺利开展今天分类统计的前提。

三、丰富探究层次,让学习有味。

探究,是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活动。但探究活动必须是有层次有张力的。宋老师的这节课上,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例题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感受不同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不是为了不同分类而不同分类,此为初步感受;为了看得更清楚,请来表格朋友来帮忙让学生参与了两张统计表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观察统计表,让他们了解表格的内容和填法,并明白每一项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体会表格是根据问题设计的。此为深化感受。练一练的第一题,统计天气情况,老师是出示好表格让学生根据不同标准进行统计、填表,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根据标准去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这是模仿式体验,帽子练习从分类标准的制定,表格名称的填写,再到根据各自的分类标准去收集整理,并对自己的统计情况加以分析,这是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再到后面的奖牌等,形式由独立到合作,探究层次渐丰渐满,指向性也变深变宽。但是,又不是肆意拔高,而是契合他们本节课的思维发展坡度。当学生经历这样的活动时,他们就不可能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模仿者,而是统计活动的创造者、发现者和使用者。这样的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考、浸透着理性的数学思维,同时提供给学生通过自己的眼和手去认识世界的机会,及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是有味的,既有浓浓的数学味道,又渗透着暖暖的情感温度。

对这节课的思考:

从宋老师的一句话说起:在帽子练习中,请你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标准分类统计。虽然本节课的目标:只要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但是,就像是前面说的安排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规则是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而这也正是今天的分类统计高于一年级的分类的一个重要原因,直指统计的本质价值,统计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是为了让统计结果符合现实的需要。所以,只是喜欢哪种,就选择哪种标准似乎不妥。是不是可以换个问法:你想了解帽子的什么信息,请选择一个合适的标准进行统计,然后看看能否回答你的问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