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培训心得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培训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培训心得1

今天我参加了暑期数学学科培训,感触颇深。其中感悟深的一点是刘老师的《贴地而行的日常研究—以画数学教学研究为例》。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其实有着丰富的研究资源,日常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错题困惑、了解的己班学生以及各年级段的学生等。但是这些资源却没有被好好利用起来,反而困惑于如何做研究。刘老师的直播告诉我们:“研究自己遇到的问题,写自己在做的事情。教学科研是不分家的。”就像“画数学”一样,我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提醒学生画图来解决问题,但强调以线段图为主,虽简单明了却缺乏趣味性和多样化,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选择和创造。我常常困惑现在的学生怎么如此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却没有把困惑转化成研究,而刘老师的研究告诉我两点,第一,教学要给予空间让学生发挥,第二,当你发现问题感到困惑时,应当及时记录下来并尝试进行研究。感谢组织本次培训的各位老师们,让困于不知道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的我有了方法和目标。

数学培训心得2

在本次培训中不仅澄清了我对一些数学问题的一些模糊认识,而且对我今后如何践行课改理念,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化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现具体谈一下个人体会:

1、以前只对一、二年级教材有所认识,有所理解,对其他年级各册教材之间的关系,知识结构,目标体系知之甚微。通过学习,对青岛版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全套教材的知识结构是串串相接,环环紧扣,哪一个环节做不好,下一环节就难以实现,所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都应该抓好,才能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2、本教材由“情景串”引出“问题串”,倡导数学课堂生活化,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采用教材中的教学情境,将课本数学变为生活数学,尽量创设生活化的的课堂情境,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开放的“生活化“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我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数学。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不仅仅学会了知识,更主要让学生感受如何学习。

3、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加大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等,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数学培训心得3

xx月xx日,听了xx小学郭xx老师关于《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的报告,感受很深。我知道了如何科学合理的组建小组、建立多元的评价制度等很多方面的知识。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容易出现的现象

1、个别学生不参与。

在合作交流时,有个别学生看着别人操作,听别人发表意见,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

2、学困生缺少合作交流的机会。

在交流合作中,学困生只做观众和听众,教师只让好的学生汇报,使学困生失去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3、看似热闹,实际效果不大。

在教学中发现:当老师说开始交流吧,学生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起来,看似热热闹闹,热闹只是表面现象,实际效果不大。

4、不管什么问题都让学生讨论。

5、对问题,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缺少了思考的时间。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出现了两种现象:只管让学生讨论,教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学生对问题还没有讨论好就让学生汇报。

二、在使用小组合作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有适当的讲述,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机会。

3、要注意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

4、适时把握讨论的时机。

一堂课组织多少次小组讨论、每次讨论多少时间、在什么时候组织讨论,都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具体要求来决定。小组讨论的时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生不能自己解决,需要共同讨论时;学生的想法不一致,产生分歧时;开放性问题。

5、关注学困生。

单元中,课本第112页有这样一个题:在一个不透明袋子中,放入4个红球,3个黄球,2个蓝球。

(1)任意摸1个球,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最大?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2)任意摸1个球,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最小?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在第1个班中教学时,由于这是自主练习的一个题,在上课时就没有让同学们去做,而是从理性上来分析,学生分析的很对,课堂进行的很顺利。但到了第2个班中,有一个同学提出来说不一定。为了“确认是这样”,我请一位学生摸一次,结果摸到的是黄球。接着,我又请一位学生摸一次,摸之前我请学生们猜一猜这一次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是红球了!结果这位学生摸到的还是黄球。第三次请学生摸,再猜,这时更多的学生认为一定是红球了。但第三位学生摸到的竟然还是黄球!这样连续进行了五次,摸到的都是黄球。这时,教室里一片惊讶声:“怎么会这样?”“这怎么可能?”我的额头开始冒汗,心里也暗暗嘀咕:“怎么会这样?”一个念头禁不住从脑海中冒了出来:“这课要上砸了!”这时下课铃响了,我灵机一动,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自己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就这样匆匆下了课。

课下,我认真思考,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红球最多,就应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这反映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期望对随机现象的理解产生的干扰。从数学角度分析,连续五次摸到黄球(甚至更多)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这反映了随机现象的可能发生结果的随机性。事实上,连续五次摸到黄球比摸到红球更有利于学生感悟随机现象的本质。而在我的教学中,连续五次摸到黄球(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给教学生成了精彩的、富有价值的材料,但我没有把它利用好,错过了让学生感悟随机现象本质的绝佳机会。反思后,我认为,在五次摸球过程中应及时组织讨论和反思。如在连续三次摸到黄球后,可以组织讨论:怎么会连续三次摸到黄球?你有什么想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感悟到每次摸球的结果在摸之前是无法确定的,连续多次摸到白球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前一次摸球的结果并不会对后一次产生影响,从而初步感悟随机事件的发生和人的心理期望没有任何关系,进一步理解随机现象的本质。

所谓“可能性”,本身就是不确定性,但有时同学们会认为,红球最多,就应该出现红球,但出现了黄球,从而更能够感悟到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我想,如果再有这样一次机会,我就能够处理了。

在讨论和学习中提升自己,暴雨没有阻挡老师们前行的步伐,酷暑丝毫没有影响老师们学习的热情,阶梯教室所有的数学老师都在认真的听,细心的做笔记,场面令人感动,令人振奋。当然我也不例外,每天都在认真学习,不断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存在的问题,收获老师们的分析和讲解,吸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与老师们一起分享。

19号在县级培训讨论这个环节中,我有一个很大的收获,也是我在平时教学中非常困惑的一个问题,“试谈学生对面积和周长概念产生混淆的原因及教学对策。”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产生混淆的原因,主要是对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不理解,或者说是理解不到位;再一个原因就是时间长了面积和周长概念模糊了。归根结底实际就是两者的概念没有把握准确。因此在概念教学的起始课中,一定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理解面积概念和周长概念。

在今年的期末考试中五年级有这么一道数学题,大体意思是修了一个游泳池,在四周和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如果铺上边长是2分米的瓷砖,需要瓷砖多少块?第一问学生很少出错,而第二问出错比较多,多数学生用抹水泥的面积除以2分米。单纯的面积计算学生没有太多的问题,综合性的题目学生出错特别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一是学生对面积概念不清楚,二是审题不认真,三是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概念以外,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以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培训感想

今天是教师全员培训的第八天,会议由乐安实验学校的翟慧老师主持。日程安排,首先由庞家镇和锦秋办事处的老师代表对教材单元分析,汇报内容赢得了老师们热烈的掌声,之后翟老师的《概率》报告,我受益匪浅,进一步了解了统计与概率的含义,对我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

韩老师的临场发言,更得到了老师们的阵阵掌声,他说出了每个老师的心声,他还重点分析了老师们备课的现状,备课流于形式,不注重时效性。在讨论交流环节,我们重点讨论了“如何增强备课的时效性”这个问题,你言我语,各抒己见,老师们一致要求备课一定要注重实效,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寻找适合自己的备课方案,以便更好的服务教育。

累、充实、收获相互交织在培训中,相信,培训内容会越来越精彩。

数学培训心得4

伴着炎炎的夏日,我们开始了全县教师的暑期培训。我们纯化镇的小学数学教师可谓队伍庞大,教师的年龄也相差很大,有年龄50多岁的老教师,有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不管培训多么累我们都坚持着,在坚持的过程中我们感悟到了很多。

在培训安排中我有幸带领我镇的教师梳理三年级下册的教材。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我真没有认真的进行梳理过,更没有在这么多人的场合发言,我的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根据今年的教学经验,认真分析了每一个单元,不仅指出教材中的内容、目标、重点、难点,我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特别是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展开了与大家的讨论,我更是抱着向大家学习的心态与大家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全体教师共同讨论了:

1、428÷4中,“十位上不够商1,怎么办?”你是怎样讲解的?

2、你怎样讲解“轴对称”这个概念的。

3、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怎样讲解第二部分积的位置的?

4、怎样引导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的。

没有想到我的发言带动了老是这么热烈的讨论,从中我受益很多,相信教师们也受益很多。

借着暑期培训的东风,把我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做了,我有这么一个机会来展示自己,同时来解剖自己,改掉以前的惰性心理,重新看自己,在痛苦中蜕变。

我感叹:我参与、我收获、我快乐!

今天是小学数学暑期培训的第十天,回想这十天的培训生活,不管是在镇校培训还是在县里的培训,可以说都是:紧张、忙碌而又很充实,有累并快乐着的幸福感!

想想这些天,有好多难忘的事情,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也让我真正读懂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含义。面对一群努力学习,积极发言的“老花镜”,这些团队中的老教师不正是我学习的榜样?再看刚刚毕业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我真的没有理由不学习,因为他们就给了我一股股动力。

几天的培训,虽谈不上教学道路上突飞猛进,长进多快,但确实对教材梳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技巧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教研室韩老师的精彩发言,培训团队每位老师的专题报告,还有来自各镇及县直各学校的教师代表的发言……都在迫使自己多一些思考,盘点一下自己十几年的盲目。我想:学习的脚步不能停止,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路学习,一路探索,一路提升!力争让每一堂课都会演绎更多的精彩!

数学培训心得5

由于数学在学科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参加数学培训课程,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在参加数学培训课程后,我获得了一些有关学习数学的心得和体会。下面将通过五个方面的总结,来分享我在数学培训课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第一,培养兴趣是学习数学的第一步。数学是一门抽象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想要取得好成绩并不容易。然而,在参加数学培训课程之后,我意识到培养兴趣是学习数学的第一步。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上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让我们看到数学的实际应用。这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让我更加乐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数学。

第二,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数学培训课程中,我发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是并重的。课上老师会详细讲解数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让我们对数学的概念和原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仅仅理解理论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我们经常会做一些数学题目,老师会给予我们实时的指导和反馈。通过这种实践,我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学会了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在数学培训课程中,我学会了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的学科,光靠听课是远远不够的。课后我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复习所学知识,并做相关的练习题。我发现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我能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第四,多与同学交流共同进步。在数学培训课程中,我学到了多与同学交流的重要性。与同学们交流意味着互相分享学习经验和理解,互相帮助解决问题。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我发现每个人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思路,这让我领悟到学习是一种团队合作的过程。我们可以相互激励和提醒,共同进步。

第五,坚持不懈是取得进步的关键。参加数学培训课程后,我更加坚信坚持不懈是取得进步的关键。学习数学是需要持之以恒的,每天都要花时间进行学习和练习。有时候会遇到难题和困惑,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坚持不懈的学习劲头是激发自己潜力的关键,也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

总之,通过参加数学培训课程,我不仅提高了数学知识和技巧,还从中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培养兴趣、理论和实践并重、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与同学交流和坚持不懈,这些都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我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和坚持下去,我在数学上的进步还将不断提升。

数学培训心得6

20xx年8月20日,区高中数学暑假培训在顾国和中学举行,全区5所高中的62位数学老师参加了这次培训。一天的培训围绕“学习《课程标准》,搞好初、高中衔接”的主题,安排了以下内容:初中数学课标、教材及教学实际情况介绍,20xx年高考数学阅卷情况介绍分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建议。

初中数学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为重点展开,大碶中学孙晓敏老师介绍了数与代数的结构体系、目标要求,与原教学纲要比较,加强了什么?降低了什么?同时介绍了高一新生对数与代数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水平。东海实验学校陈明儒老师就空间与图形介绍了整套教材内容章节的呈现顺序、各章节内容介绍、新增内容和删减内容,并通过数学习题展示高一新生的水准。

参加了全省高考数学阅卷的北仑中学史芝佐老师,介绍了阅卷的相关信息,畅谈了阅卷后的启示和感受,给我区高中数学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20xx年的备考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省特级教师丁平老师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解读,畅谈十大基本理念,叙述课程目标,逐条介绍内容标准中的要求,并与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相比较,给大家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的思考。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是重要的课题,省特级教师吴文尧老师以自己的教学经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讲述了初高中的衔接教学。对初高中衔接工作要从“思想上重视一点;起始课教学要准备充分一点;对数学知识生长自然一点;教学进度适当慢一点;教学方法多样化一点;做学困生转化力度要大一点”,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加培训的全体老师认真听课、积极思索,深知面临的困难,探索着新课程下的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

数学培训心得7

在培训期间,我们上午听课、评课,下午听专家讲座,老师们以鲜活的课堂和智慧的评价及活跃的氛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专家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深深的理论引领。整个学习过程紧张而充实,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一、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对幼儿的发展施加影响的

1、有助于幼儿对事物数量的感受和体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幼儿在日常活动中,虽能获得很多的数学经验,如对物体数量、形状特征的认识,但幼儿获得的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星的、片断的,有时甚至是表面的,不能使幼儿感受到数概念的本质属性。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的情境,提供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将物体的数量、形状特征,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鲜明的凸现出来,使幼儿能注意到物体的这些特征,感受到蕴含于物体中的数量关系,或者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物体的数、形特征和数量关系,从而有助于幼儿数概念的建构。

2、通过幼儿与材料之间、师幼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互、交流、对话,有助于帮助幼儿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学习经验。首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与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对话。在反复操作、探索中,幼儿感受和发现材料数量、形状特征,感受和体验蕴含其中的数量关系,同时幼儿还会根据新的发现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法。

二、幼儿通过亲身的经历、感受、体验来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数学课程的核心。新《纲要》的这种表述使我们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首先,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同时也是幼儿认识周围环境、表现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科学方法。其次,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宗旨是引导幼儿学习生活中的、能在生活中应用的数学。(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第三,“生活中的数学”可以理解为“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通过幼儿的现实生活,引导幼儿对生活和游戏中的现象用数学知识去认识和理解”

数学培训心得8

一、当前的数学教育价值体现更明显。

新课标中最受关注的是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形成与发展的正确价值观,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反映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及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以上表述,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隐性的教育价值体现,通过数学活动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遇到问题能理性的分析问题,并努力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并把这些解题的品质,延展到为人处事中。这也常常引导我们思考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去培养,为谁培养人?如果每个教师的心中都有这几个问题,相信我们的教育将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二、当前的数学教育生活体验更重要。

课标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而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劳动。核心素养也告诉我们,要教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所谓的现实世界也就我们所说的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数学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数学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需要生活经验的加持,生活的体验对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积攒生活经验也将是学习的一部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应用,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使他们初步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从而喜欢上数学。

数学培训心得9

数学一直是学生们较难的科目,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不擅长数学,或者觉得数学太抽象难懂。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非常重视数学教学的质量,也一直在寻求提高自己的途径。最近,我参加了一次数学名师优课的线上直播培训,受益匪浅,下面就我对这次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进行分享。

第二段:培训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数学名师优课是一家提供数学教学资源和培训的机构,他们的培训课程包括了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比如教学思路、教材解析、课堂互动和案例分析等。这次线上直播的课程持续了两天,每天钟点两个半小时,具体的课程安排非常充实,内容非常丰富。我认为这次培训最大的特点是课程紧贴实际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教学的价值和目的。

第三段:培训中的收获和体验。

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认为收获最大的是对于拓展教学思路的启示。这次培训中的名师对于教学思路的提出和讲解非常深入、全面,让我对于教学的目标和方法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会。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名师对于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感,这同样也让我对于我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第四段:对于培训的评价和建议。

我认为数学名师优课这次线上直播的培训质量非常高,培训的步骤和内容也非常合理。在我的观察中,培训的名师们非常专业、负责,他们的解说非常清晰、易懂,而且针对实际问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作为一名参加过培训的学员,我也希望能对于一些细节方面的改进提出一些建议,比如优化直播的画面质量、加强精细化教学等方面。

第五段:结论。

最后,我要感谢数学名师优课的老师们,是他们让我在这次培训中受益良多。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贯彻培训中的理念和方法,为我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同时,也希望更多的老师可以加入数学名师优课这个集团,一起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数学培训心得10

在培训期间,与会的专家或发言代表们谈到了一个明显的词那就是“合作”,合作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问题交流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不仅想起了我们班在开展合作式学习也带来了处理好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大家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形成合作、互助的气氛增进了他们的友谊,表现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英雄气概,时间长了,他们谈话的内容也多了,什么电视节目、玩具、图书、父母的脾气什么样子,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是他们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减轻了个别孩子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为同学提供了亲密感和安全感,例如:我班小芳的父母离异了,苦恼之急,她没有把苦恼憋在心里,而是和最要好的同学讲出来,大家你劝一句我劝一句,纷纷要求小芳同学还是和以前一样努力学习,肯定一点那就是爸爸、妈妈还是爱你的,其他的是大人的事情,把烦恼抛在脑门后面。经过同学们的劝说,她还是和原来一样每天高兴,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我们由于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的孩子在上课的时候没有专注听讲,课下作业出现错误连篇的现象,很多孩子不好意思的问老师,不懂装懂,为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也节省我的时间,这时我给他们安排一对一的帮教互助小组,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许是当老师的原因,那份认真,那份自愿甭提有多高兴,刚一开始差生还有点紧张,慢慢地经过几次接触他们成了好朋友,如果差生不会的题有“小老师”会自觉地过去给与讲解,清早一到校“小老师”就过去清点他们学生的家庭作业,唯恐“学生有不会的给她们丢面子”,还有的星期天把“学生”约到家里给与开小灶,家长们见了我说:“这样的学习起到了督促作用。”小老师们必须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去给他的学生讲课,晚上抽出一定的时间预习,看不懂的请家长帮忙,原来的时候家长让多做点作业,会和家长顶嘴,弄得一家人精神不愉快。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教,差生的作业能够做完,并且有了好朋友和他们谈话,不再孤立、寂寞,提高了他们的自尊心,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认识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对他人关心、友好、礼貌的态度。

数学培训心得11

我是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很高兴参加了这次的课改培训,为即将开始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的准备。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对新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体把握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体把握课程目标,.体把握数学的素养和能力,.体.课程内容(如:课程主线和知识结构)等等。作为新教师,对我来说要做到这几点确实有很大的难度,毕竟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能力的培养,都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才能熟练掌握。但经过培训,我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收获,有经验的老师的讲解,一线教师的经验的传授,使我心里开朗了许多。

做到.体把握虽说难度大,但对学生来讲,教师能不能做到.体把握对他们影响深远。因为在.体把握中体现着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素养能力,只有能做到.体把握的老师,讲起课来才能做到有条有.,思路清晰,学生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因此,我一定会努力进入状态,做到.体把握!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的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创新性思维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习方法,增长智慧。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也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彻底改变方案范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例如,过去上复习课,老师系统..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习题,总结一下,就算是复习告终了。现在我们则将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练习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习。而且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要能举例说明,再加上巧妙的练习设计,使复习课上出情趣,上出深度。让学生们在学习潜力和学习方法上有出色表现。

此外,要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提倡办好三件事:一是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学生,允许学生用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学生,也大大解放了老师,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我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培训心得12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的思维之美、理性之美,曾令无数科学家倾倒。在人类历史上,数学不仅促进了人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数学的思维和理性,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启蒙教育的。奥数旨在培养一些有潜质的天才少年继续深造,加深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毋庸置疑,国际性的数学奥赛的确选拔了一批在数学上有潜力的年轻人。如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就是当年数学奥赛获奖者。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每年举行一次,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专家命题,难度远远超过一般的考试。

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等人的倡导下,我国于1956年开始举办中国的数学竞赛。面向中学生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始于1959年。直到1985年,中国才第一次派学生参赛。此后,奥数在中国的发展超出了数学家们的想象。从奥数金牌来看,中国已经是个强国。截至2012年,中国参加了2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其中17次总分排名第一、6次排名第二。而有史以来参赛的158名中国学生,总计获得了124块金牌、26块银牌、6块铜牌。

据教育专家研究,奥数适合于少数对数学有兴趣、有特长、有天分的学生,只有大约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习奥数。从这个意义上讲,奥数并不是一项适合在学生中推广的教育科目。学不学奥数,最终取决于孩子们的兴趣。有兴趣钻研奥数这门学科,才能体会到当中的奇妙,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但在中国,奥数不断升温,俨然成了一种在学生中推广的教育科目。

在中国,小学、初中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的考题难度不高,很难在学生中分出层次,于是,很多学校就加考奥数,把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多年来,“中国式奥数”教育,已经成为孩子们升学时的博弈利器,这也是奥数超常发展的重要原因。社会上的“奥数热”正是奔着应试的目标,故而很多孩子被迫报名上奥数兴趣班。

数学家杨乐院士认为,奥数本是面向一部分对数学有兴趣的中学生,但现在对数学缺乏兴趣的同学也纷纷加入,有些学生因为负担太重,会产生逆反心理,对数学渐渐失去兴趣。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航天专家王永志院士也对媒体记者称,他曾就奥数问题约谈过近40名学生、家长和教师,很多人都对奥数有不满情绪,有些家长甚至说“孩子学奥数累得都想自杀了”。

20xx年12月,王xx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青少年科技活动站一起,开展了面向北京市丰台区9所中小学2200多名师生和家长的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发现,63%的孩子正在参加奥数、英语、作文等各种辅导班、补习班,每人平均参加四五个,多则9个。在一个只有4万多人的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分布着50多家培训机构。一所小学的121名毕业生中,留在本片区中学的仅有20人,101人舍近求远上了其他学校。随着年级增长,戴眼镜的学生人数直线上升。王永志认为,奥数等比赛成绩已经成为名校选拔学生的重要标准,形成了体系外的“小升初”选拔机制。

为什么国外的奥数能培养天才和大师,我们的奥数教育却广受诟病?数学家杨乐如是分析:奥数的定位本来是一小部分对数学有兴趣的高中生,但是现在不仅高中生有奥数竞赛,初中生、小学生也有,对数学没有多少兴趣的学生也参加,这种突击训练不仅没有使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数学修养得到提高,相反,有些学生因为负担太重还有可能产生厌倦情绪。

奥数本身不存在什么原罪,错就错在大众将奥数与数学之外的东西联系起来。当奥数与各种保送、加分联系到一起,许多聪明的孩子为了保送和加分,只好去参加培训和竞赛,并不是为了数学而去学习数学。出发点有问题,奥数自然就变味了。

其次,我们的奥数培训,只是告诉学生许多答题技巧来应对考试和竞赛,而不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兴趣。奥数一旦成为进入名校的“硬通货”,只要拥有它,“家长求学校”就会变成“学校求家长”。

以往的一些高校招生制度,也对“奥数热”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高中阶段奥赛全国决赛以及省赛区竞赛中获得有关奖项的,具有高考加分甚至保送资格。这种强劲的政策导向,使得奥数具有非常功利和实用的价值。

20xx年4月12日下午,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在广州一个校园里发现了一份小学四年级、五年级的奥数试题,原本应该是初二才学的平面几何题竟然出现在卷子上。这让杨东平非常气愤,三天后,他在个人博客上写道:“奥数的泛滥成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仅几天工夫,共有近48万网友阅读此文,并有6000多条评论。

杨东平并不是第一个向奥数开炮的专家。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丘成桐教授也曾表示,在美国,“奥数”就是一个帮助中学生提升对数学兴趣的组织。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奥数学得好就有更大的希望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所以一些学生主动学习奥数。丘成桐说,出奥数题目的很少是一流的数学家,而且这些题目出得很偏。“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

奥数被异化,毁掉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今的奥数,不是引导孩子探索求知世界,不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而是以应试和分数为目标,用题海战术、强化培训、机械练习、重复演练等,让学生向高分疾走,向考试冲刺。这样的教育,不仅使奥数失去了科学精神,而且使不少原本喜欢数学的学生变成了做题机器,泯灭了独立思索的能力,失去了对数学的爱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科院院士指出:“现在搞奥数就像搞传销一样,把家长和学生都‘骗’进了一个漩涡,花了大价钱,反而把学生的兴趣磨灭了。”

奥数被异化,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奥数内容向难、偏、怪发展,成为难倒学生的利器,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进而对数学望而却步。在低年级甚至幼儿园就开奥数课,更是一种典型的揠苗助长,严重违反教育规律。前两年,广州市曾对1 000名少年儿童进行了一个“梦想大调查”,竟然有不少孩子的梦想是“永远不要再上奥数课”。许多孩子面对极其艰难的奥数题,惊恐不安,自尊心、自信心遭到极大的打击。数学专家对此忧心忡忡:“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实自己是傻瓜的课程,伤害着整整一代少年儿童。”

为什么至今“奥数热”都没能彻底降温?说到底,“奥数热”背后的利益链是其幕后的强大推手。

一是点招、占坑班、内部接收,小学升学悄悄与奥数成绩挂钩。

奥数之所以如此火爆,其最核心的原因是其成为各个重点中学在“小升初”时录取学生的依据。奥数成绩是如何与升学挂上钩的呢?有关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学校在上世纪90年代末废除“小升初”考试之后,暗中采取对奥数成绩优异学生内部接收、“点招”“占坑”班等方式择优录取,造成了多年来升学与奥数成绩挂钩的现实情况。

二是有些教师暗中供职奥数培训班,为培训机构提供滚滚生源。

在奥数培训机构与“小升初”择校挂钩的同时,作为链条上的另一端,小学成了培训机构滚滚生源的基地。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升入名牌中学,成了小学追求的目标。奥数培训班就为小学的这个追求,提供了天然的平台。而对培训机构来说,小学是其生存的唯一保证,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报名自家的奥数班,他们会千方百计地与中学拉关系,甚至暗定升学的名单。虽然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学校教师不能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任教,但是,在利益面前,这些规定成了一纸空文。

正因为在奥数培训学校中有所谓名校“占坑”“点招”的机会,家长宁愿投巨资为孩子买个机会,在个别著名的培训学校甚至出现“一位难求”的现象。即使一片封杀声,奥数仍热度不减。而无助、无奈的家长们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仍视奥数为孩子升学的一个重要砝码,即便不是很情愿,但也不敢轻易放弃。

目前“小升初”择校氛围依然浓厚,而名学校要挑“尖子生”,又不敢公开考试。这种升学格局不彻底改变,家长需求就会非常强烈。仅此一条,“奥数热”就难言遏制。在这个利益链上,最大的受益者是招生学校,如果没有名校背后私自选择生源,这个利益链条上寄生的培训机构、奥数竞赛就难以存在,家长也就不会挤破头掏钱找罪受。奥数已偏离了曾经单纯的学科竞赛轨道,在功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纠结的家长:“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小学生家长中普遍流行着一句话——有证书不一定有用,但没有证书肯定不行!在我国,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极少数精英,并按照精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家长争着让孩子进好学校,好学校就会对学生进行选拔,奥数成绩的好坏便是选拔的标准。为了让孩子在今后的中考和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学校和家长就会让学生学深一点,学难一点,很多参加奥数培训的学生,并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提高学习成绩。

“希望杯”之类的竞赛证书一度成为各地众多名校“小升初”保送或推荐的必备敲门砖。

诗诗出身于教师世家,数学成绩不错,奶奶还是退休数学教师。诗诗从五年级开始上奥数课,但她对奥数一点兴趣也没有。虽然诗诗百般不愿,但拗不过奶奶的逼迫,只能继续上她觉得“很难很辛苦”的奥数课。在去年的“小升初”考试中,因为解不出最后一条奥数题,诗诗没能进入理想的中学。而电脑派位只能让诗诗就读普通的中学,全家人都为此感到懊悔,认为不该这么晚才送孩子去学奥数。

对于奥数竞赛,家长们很矛盾。

听说奥数停赛了,刘女士的纠结有增无减:“一项比赛叫停了,还会有其他的。不在学校报名,个人也会报名,这就是一个怪圈,家长和孩子都觉得累。如果不参加比赛,但我们又担心孩子将来上不了好学校,孩子的前途就会变得渺茫。”

家长们聊起当今的教育现状,都有一大堆意见。说到自家小孩学业负担重,累得连睡觉的时间都无法保证时,没有不感到心痛的。但在现实中却很少有人去抵制这种现状,倒是有不少人争先恐后为孩子“抢跑”创造条件。商家看准了家长们的这一心态,于是编造出诸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各种假教育口号,吓唬家长拿出大把钞票送孩子去接受各种培训。

近来不断有媒体披露,由于缺乏监管,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包括毫无资质、资格的无良商家,冒充名校、名家开办各种培训班,尽管其开出的“天价课”无非是重复课堂内容,反复训练,但仍不断有人上当受骗。

纠结的孩子:“奥数真的有用吗?”

见没见过“娃娃奥数班”?5岁的孩子连数字都没认全,便被家长送去“培优”,刚上课十余分钟,便有孩子哭闹着出来。一边是老师无奈,一边是家长有理:“孩子在一个半小时里能认真听半小时,也是收获。现在吃点苦,将来升学就可以轻松点。”

发生在武汉市的这件“怪事”并不怪,5岁学奥数也绝对进不了“吉尼斯奥数最小年龄纪录”。形形的竞赛,让孩子们不堪重负,纠结不已。

“奥数真的有用吗?”著名数学家杨乐曾遇到过这样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问题,提问的是个四年级的孩子。孩子说,因为上好中学需要奥数竞赛成绩,所以他和同学要上很多培训班。

学科竞赛,本来是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吃饱、吃好”,让他们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中增长兴趣,探索科学奥秘。而如今,学科竞赛却几乎成了全体孩子的“加餐”,不喜欢“吃”、“吃”不下去也得“硬塞”。

随便翻开哪家培训机构的招生简章,“快速掌握方法,提分快”都是不变的噱头。家长的想法单纯而急切:报班——参赛——拿名次——顺利“小升初”。在这里,学科竞赛早已与兴趣和天赋无关,而是一块结结实实的“敲门砖”。据报道,某省禁数学竞赛与升学挂钩,一下子全省竟少了近10万“数学爱好者”,有老师感叹:哪里有这么多“数学爱好者”啊,分明是“被爱好者”!

“就好像人可以将跑步作为一项锻炼身体的爱好,但不一定人人都要去当专业运动员。可现在的奥数班就是将奥数培训职业化,教师都是职业教练,让每个孩子都去当专业运动员,这当然不合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曹一鸣这样说。他认为,将奥数培训职业化是一大误区。

参加学科竞赛的功利主义正在蔓延,学生从参赛开始便只关心可以量化的结果,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忽略了学科竞赛对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偏离了竞赛初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指出:“学科竞赛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跟升学挂钩之后就异化了,成了一种全民性的功利行为。如果将学科竞赛与升学挂钩,变成功利的加分,成为‘小升初’等择校的砝码,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谁都扛不住。”

纠结的教育主管部门:釜底抽薪还是扬汤止沸?

加强对学科竞赛的管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不是第一次“出手”。早在2003年,北京市就下发通知,要求严格管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竞赛活动。

已举办了20多年的全国性数学竞赛“希望杯”由部级机构主办,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难以真正“叫停”。官方能做到的,也只能发文规定——“严禁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报名参加各种学科类竞赛活动,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入学工作中通过学科竞赛或参考竞赛成绩来选拔学生。”“各中小学校不得违规出租校舍,为学科类竞赛活动提供场地。”

就治理而言,教育主管部门的这些举措最多是“扬汤止沸”,因为“奥数热”的社会根源没有消除。“部分学校将学科竞赛成绩作为入学评价指标的现象存在已久,择校热带火了竞赛热,竞赛热反过来又加剧了择校热。”杨东平教授如是说。他强调,这一现象有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竞赛热,还需大力促进教育均衡。

教育部规定,从20xx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把奥数和升学挂钩分开来,奥数没有了这个功利性的杠杆,家长和学生们还会对奥数趋之若鹜吗?

数学培训心得13

5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兴福中学举行的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培训会。在培训会上,观摩了九年级教师的试卷讲评与复习课各一节,然后是两位执教课教师谈自己的备课过程以及教学的心得体会,从中我收获了许多: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引导。

我们教学不能是机械的教学,应该通过一个题的讲解,教师从中提炼出题中蕴含的思想、规律和方法。要让学生通过我们的讲解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把课堂教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有时候学生会有更好、更适合学生的解题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三、处理问题要找准突破口,基础知识要抓牢。

复习一个知识点要把它放到一个问题中,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解决应用的基础上理解体会,达到复习的目的。

四、讲评试卷要按一定的流程:

1、对试卷分析。

2、自我改错。

3、订正答案后学生进一步改错。

4、对重点题和错题的讲评。

5、提炼方法。

6、学生提出疑问。

7、总结、整理所学知识和方法。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我也会努力把所学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培训心得14

5月10日在兴福中学进行了“全县数学教师培训”,主要是针对初三复习讲了两节汇报课:一节是试卷讲评课,一节是专题复习课,然后是备课教师谈自己的备课过程,然后是部分教师谈自己的看法或观点,最后还有两处学校介绍了自己学校对毕业班教学的处理。通过这一天的学习,对这个第一年教毕业班的我来说收获太多太多。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我们教学不能是机械的教学,应该通过一个题的讲解,教师从中提炼出题中蕴含的思想、规律和方法。要让学生通过我们的讲解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把课堂教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有时候学生会有更好、更适合学生的解题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三、一节课成功与否不在教师讲多少内容,而在学生会多少。如果一个问题学生彻底理解了、吃透了,变式问题只是巩固与应用。

四、处理问题要找准突破口,基础知识要抓牢。复习一个知识点要把它放到一个问题中,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解决应用的基础上理解体会,达到复习的目的。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学到的很多。我会细细品味,把学到的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培训心得15

20xx年3月19日在山东临沂参加了20xx和美课堂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有幸聆听了贲友林和张齐华两位大师精彩的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两位大师都非常的幽默,与学生都非常的亲近,而且课堂驾驭能力极强。最深的体验更是感受到他们的教学魅力,真正做到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当然,听课也好,听讲座也罢,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我听到了什么?而是我学到了什么?

首先是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为全体参会教师带来一节精彩的《年月日》。在这节课上,贲老师以学生为中心,大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卡,说出自己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让其他同学来帮助解疑解惑,这样老师很自然地把学生推在前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风采也一次次展现在台下老师的面前。

在张齐华老师的课上我学到举手的智慧:他告诉学生只要老师提出问题,大家都要举手,举手不动表示我还没有准备好;轻轻招手表示我可以试试;快速招手表示我会,快喊我回答。这虽然看似花销,但其实意义重大。且不论学生会不会回答,但至少他在思考。今天在课堂上我也和我的学生分享了举手的智慧,并请他们也这样做一做。没想到今天的课堂氛围出奇地好。连很多平时从不举手的学生也向我招手。

听和学只是我们前进的第一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想我们虽做不成大师,但我们至少能以大师做榜样,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