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2500字(精选16篇)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了三年的形势与政策课,我有一些心得体会想要分享给大家。
只有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认识中国,了解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身的大理想,大发展。
形势与政策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国际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胜出,有的却一败涂地要生产厂商的大本营?德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诸多豪华车主?
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无论在经济或国际地位都会上升一个等级。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有很多的阻碍,因为其他国家会眼红,中国威胁论因此而出,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外界却把中国比喻为“救世主”。中国并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存在对外国的威胁,中国只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我们在反思当今世界中国落后的症结,总结当今世界中国进步的原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而发奋图强的精神信念。
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才能肩负起国家蓬勃发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学所有,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现在的世界,当代的社会需要的是对形势与政策有着敏锐洞察力,能够正确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能做到“识时务者”,一心只知道埋头苦读,不关心国内外形势的井底之蛙只能被自己狭隘的目光所束缚,禁锢,最终留于平庸。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环境制约着一个当代大学生成功的机率,试想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度,发展与进步必然受到其影响,个人寻求更大发展的机会也必然会减少。
当代大学生如果不能认识与把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充分了解决定政策的形势,准确判断政策如何改变未来的形势,逆者社会的大形势而为,可以想象失败是最终必然的结果。因此只有准确灵活的掌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我们才能接着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与劣势,结合自己的目标,制定最终可行的发展方案与计划,并凭借着自己不断的刻苦努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实现自我的发展并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
同时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的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使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
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环境、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而且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学校开设形式与政策课是我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不仅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还培养了我的能力与责任感,认识中国,让我们感受社会的形势和国家的政策。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当代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使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通过一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学习,使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就那么几节课,但却使我收获很多,感触颇多。
当今社会,面对竞争、压力和各种复杂环境,以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挑战,很多大学生都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惊慌失措,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对专业知识了理解,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即增强了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关注,也通过对国内国际形势的理论,正确、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紧迫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能把自身的专业知识等在此过程中并得到锻炼,提出自身的独特见解,增强了能力,提高了政治敏感度,发散思维,也侧面地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
其实,“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身处在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从客观方面看,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同时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必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脚踏实地、情系人民,这必然要求大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需要高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真正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客观、正确理解国家方针、政策,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德育工作,即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思想。因此,我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应成为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包括我并不是很积极,要么干脆不来,要么懒散地在教室里睡觉,要么玩手机,要么看课外书籍等等。当我试着以一个学生的角度去分析这个现象: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在没上这门课之前就预先地认为这门课没意思、没有用,所以上课没劲。可以看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于这门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有用之处”没有一个清楚而正确的认识。因此,我认为老师要想上好这门重要课程,首先得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讲清楚这门课的“有用之处”,让我们知道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们能收获些什么。那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到底有什么用呢说到底,老师能教给我们什么呢?
按照相关文件的论述,《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的形势,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这当然是高屋建瓴的概括。但如果老师照抄照搬、机械地讲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肯定很少有同学想听。而换一种思路,从提高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的视角探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的,会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国家和社会的形势与政策连着各行各业,连着千家万户,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大学生,更应该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科学分析,理性思考,准确判断,这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之一。“两耳不闻窗外事”,闭目塞听,对世界和国家的形势发展、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一无所知的人决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有发展前途的人才。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必要性、重要性的分析,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辅之以恰当的论证,与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是能力素质教育与科学方法论教育的有机统一。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老师到底该怎么教,是一个争论比较多的 ,采用讲座的形式上课;有的主张问题。有的主张“讲座式教学法” ,使课程更为生动,有的主张“互动教学法”引进“案例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主张“实践教学法”,更多地让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应该说,上述这些主张都是教学实践中的有益和成功的探索,都值得我们根据自身实际学习借鉴。然而,作为课程化教学 “怎的“形势与政策”课,仅仅用上述某一种教学法,显然是不够的,么教”必须与“教什么”结合起来。对此,我认为,教学有道、教法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鼓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常, ,同时也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所讲授的内容,以具体的事件、政策、社会现象为主,而不像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很清晰的理论脉络和讲授线索。于是,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形势与政策》课如果干巴巴地讲事件、政策等实际问题,那就没味道了,似乎也“没有必要”了,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现代传媒了解到正在发生的一切。其实,单纯地罗列时政,本身也不符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的初衷,不符合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要求,不能满足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形势观、政策观及科学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决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因势论理、因事论理、事理结合,把理论阐释与实际问题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让我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彰显《形势与政策》课的魅力。
其次,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如前所述,《形势与政策》课所讲授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需要事理结合,进行理论分析。但光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有历史感,将现实问题与历史分析结合起来。因为任何社会现实问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如果我们不了解现实问题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变化过程, 《形 就很难对其有全面和较为深入的理解,势与政策》这门课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忽视问题的历史与背景传授,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半截子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既要重视时政问题的横向联系,又要重视纵向联系,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题在当下是什么形态,还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它是什么形态,是如何发展演变而来的。
再者,讲授与对话相结合的原则。在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现代传媒日益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思维敏锐,思想活跃,利用现代传媒获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基于这一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陌生,有的甚至非常熟悉,也都有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能搞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而必须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同时对学生比较片面的观点给予恰当的引导。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富有魅力。
最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如前所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性特点,基本上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这些社会热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都能够切身感受得到,都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不能关起门来搞教学,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而要把课堂上讲与走出去看结合起来,让我们带着问题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然后把调研心得带回到课堂,实现理论升华。这样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宽思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切身的体会,又可以丰富教学的载体和内容,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的效果。
最终我想强调一点,那就是学校开设的这门课非常必要。因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不断地向前迈进,不断提高。
历史责任、以前感觉这个东西离自己太遥远。感觉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只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学生。经过形式与政策这个课程的学习之后,我们应该有对国家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我们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满腔的热血应该为祖国挥洒。
或许每个时代的使命都不同。在以前抗战时期,外来入侵,祖国有危险。人们有救亡图存的使命和责任,而在当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的时代,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不再是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但这不代表我们就没有历史责任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肩负的责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过这样一个使命,似乎不切实际,和我们的生活不太贴近。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抑或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责任。
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负的责任。我们也应该对自己负责。人活着,虽然活着不全是为了自己,却有着对自己的责任,那责任是别人任何人也取代不了的。对自己负责,就是要做一个无悔无愧的人。短暂几十年,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名成家,也不是成名成家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以,对自己负责,远不是成名成家那样简单,而是要活得充实,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价值何在,也许只存在于自己的心中,也许在别人的评价中。总而言之,不能让自己委屈,也不能让自己遗憾。
我们作为一个家里的一员,有着一份不可推卸的对家庭的责任。尽管家庭不会刻意要求。而正是因为以前对家庭尽到的责任太少,成为大学生后,就更应该增强责任心。家是一个一出生就有的小环境,是一个永远的归处。都说“当你失意时,第一个想到要回去的地方就是家”。家也是我们的避风港。在家里,我们的关系式很单纯的,不会参杂着任何利益观念,是都甘愿为其它家庭成员奉献的。父母对我们就是如此,不求回报的付出。所以,尽一个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既是对生我养我的父母的报达,也是给予自己心灵的反馈。
作为国家的人民,作为未来的接班人,我们无法也无须逃避我们的使命。只要能够坚持着自己的方向,所有的人一道努力,就不会有无法实现的目标。而社会主义中国,才是我们奋斗的热土,才是我们永远的向往。或许,我们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一点一滴的力量凝聚起来就是大力量。我们应该义不容辞的贡献出来,威慑推,为国家做贡献。
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现在的世界,当代的社会需要的是对形势与政策有着敏锐洞察力,能够正确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不能做到“识时务者”,一心只知道埋头苦读,不关心国内外形势的井底之蛙只能被自己狭隘的目光所束缚,禁锢,最终留于平庸。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环境制约着一个当代大学生成功的机率,试想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度,发展与进步必然受到其影响,个人寻求更大发展的机会也必然会减少。
当代大学生如果不能认识与把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充分了解决定政策的形势,准确判断政策如何改变未来的形势,逆者社会的大形势而为,可以想象失败是最终必然的结果。因此只有准确灵活的掌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我们才能接着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与劣势,结合自己的目标,制定最终可行的发展方案与计划,并凭借着自己不断的刻苦努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实现自我的发展并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
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认识中国,了解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身的大理想,大发展。
形势与政策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国际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胜出,有的却一败涂地?德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诸多豪华车主要生产厂商的大本营?
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无论在经济或国际地位都会上身一个等级。
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有很多的阻碍,因为其他国家会眼红,中国威胁论因此而出,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外界却把中国比喻为“救世主”。中国并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存在对外国的威胁,中国只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房价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浪随波而起,扶摇直上。 当前国内的高房价与收入差距的拉大密切相关,其实,住房本身是社会大众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具有公共品的特性,从而不能简单地放任市场机制来加以配置。在此,我们只知道大部分人买不起房子,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了解房价增高的原因和本质所在,配合国家的相应有效策略的实施,这样才能确保民生的稳定,才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
关键字:高房价,原因,本质,有效策略
近年来,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房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政府一直在想方设法地稳定房价,但效果甚微。房价的急速上涨已经成为笼罩在社会大众心头的巨大阴影,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怎样认识它?让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
一、 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
一般来说,在房价非理性狂飙过程中,支持房价走高的有两种力量:一是居民的自住性需求,二是富人的投机需求。由于在住房的供给受到制约的情况下,有关住房紧张之类虚假信息比较容易误导人们的房价预期,从而人为地引起房价的不正常上涨,这是近来年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现状【1】。但是,当房价上涨预期破除之后,在房价下跌过程中阻碍房价下跌的“抗跌”力量却只有一个:居民的自住性需求;这就是房地产中的所谓“不对称原理”:富人的投机行为产生房价的峰值,而穷人的购买力产生房价的“抗跌值”。显然,居民的自主性需求主要与其未来可支配收入变化有关,在一个收入不断拉大的社会里,理论上房价是应该很低的,或者说,当前国内的房价应该会迅速下降;但是迄今国内房价还没有形成快速下降的局面呢?这里从两方面加以剖析。
一方面,就住房的真实需求而言。任何商品的价格上涨都跟供求有关,而房地产中土地的有限性制约了住房的供给,因而房价上涨的直接原因在于其巨大需求,这是住房市场面临的真实需求。而这里就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为何有如此大的住房需求,这就涉及到资金的来源问题。二是住房需求为何集中在这段时期,这就涉及到前端时期住房制度改革中的缺陷问题。
另一方面,就住房的需求结构而言。当前的房价剧涨并不是全面性的,而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这是就住房需求的结构性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其实,房屋本身存在明显的外部性,人们不仅关心自己家庭的外观,也会关心整个街区的观瞻,关心整个地区的地理人文;因此,如果整个地域的环境和设施很差,那么,人们对它的需求也会下降。显然,当前住房需求的结构性问题根源就在于,中国小城市或农郊地区的住居环境、交通设施与大中城市相差太远了【2】。正因如此,在城市土地资源如此稀缺的情况下,只要收入分配问题得不到解决,城乡之间就会呈现出反差极大的二元结构,城市住房也就必然会不断上涨,从而也就永远不可能实现“住者有其房”。
二、 认识房价问题的本质
当前,住房问题之所以成为社会大众最关心的问题,关键在于对住房问题的本质缺乏了解,住房问题被过度市场化。
一方面,就市场机制对住房的扭曲而言,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源可以获得最有效的利用。但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的效用是不同的,出价高的人仅仅是那些具有高度需求的人,而不是意味着它能够使同样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利益。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可它为不同的人所占有往往会导向不同的用途,如贫穷者将希望盖经济适用房,而富裕者则想着盖豪宅、建车库或围花园。显然,尽管作为基本生活品的住房主要是弱势者的需求,但一旦土地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这种需求就难以得到满足。纯粹市场行为绝对不会为扩大社会效用而产生,而是生产更具收益的产品。正是由于土地资源分配的极端不平衡,国内一些房地产大鳄才会公开宣扬他们只盖豪宅,因为只有富裕者才能买得起房。
另一方面,就对住房属性的认知而言,尽管住房因具有争夺性和排他性而往往被视为私人物品,从而经济学家大多强调应该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但实际上,这种商品并不是可以完全经由市场交易的,相反,它具有非常强的公共品特性【3】。究其原因在于,人们的应得权利应该与社会的财富增长同向乃至同比例发展,而就当前而言,免于匮乏和保障安全已经逐渐包含在基本人权的范畴之内,因此,就像人的生存权等权利一样,获得住房本身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类的基本权利。
就当前而言,普通社会大众的住房权利如果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则不仅会影响个人生活,更会影响社会稳定。所以说,“住房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有效的政策来调控房价,保障普通社会大众的住房权利是当务之急。
三、 解决当前房价问题的策略
目前来看,国家治理房地产的决心已经越来越坚定。如果不被坚决镇压下去,中国很可能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而一旦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党和国家的管理能力就会受到严重质疑,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就会受到严重破坏。这是党和政府一定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实际上看到的是,国家正在紧紧盯着CPI来调节对于房地产的政策。
首先,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抑制房地产商对暴利的一味且不顾一切的追求,同时要严防那些投机炒房的人,严禁哄抬房价的现象出现。而且消除目前的富人买房不断,普通百姓一房难求的两极分化趋势才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
其次,已推出的廉租房应该是国家为满足普遍群众基本住房需求提出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政策啊,并且当国家已经将土地大量地转为廉租房的时候,意味着,国家对房地产商们采取了釜底抽薪的策略:不给房地产商们大量提供土地,房地产商们就不得不将手中的房产赶快卖出去以换得现金维持运转,而这将让房产大量涌到市场上来,而使房价自动下降。这就是廉租房的杀手锏作用【4】。表面上看是解决人们居住问题,实质上是断了房地厂商们的土地资源供给。随后国家肯定会要求地方政府根据房地产商们拥护国家政策的实际行动来分类指导土地资源的供给。这就是政策和经济的双重作用。特别是“地方政府分类指导”这一条,让房地产商们 “从了”国家政策是肯定发生的情形。
中国地方虽大,可人太多,可利用资源太少,单靠国家的政策来严格控制房价我认为不太现实。我们这些购房者,无论是有钱人还是普通百姓,从自身上首先一定要端正购房心态,不要一味地追求奢华或想着靠炒房来赚钱,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民生,而民生不是靠条令的条条框框来稳定的,而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互帮互助,互相着想。如果我们能做到这点,再配合国家有效政策的实施,相信不久我们的生活质量一定会普遍提高,“住者有其房”这一理想也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张静波.看得懂的中国房价【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xx.第101-104页。
【2】徐斌.中国房地产大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xx第20-23页。
【3】苏东.房地产真相【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第57-60页。
摘要: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字:经济原因 社会原因 自身原因 政府方面 社会方面 大学生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 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还有很多应届大学生均缺乏实践能力,对于整个企业的战略来说,没有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不会给公司马上带来业绩或许还要赔上老员工的辅导,便拖了整个公司的后腿。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
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的办事处室。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
3.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
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积极主动提高自身能力,为工作打下基础。
4.结语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 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 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 敬岗敬业, 吃苦耐劳, 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 其次对文明礼貌, 气质和语言表达, 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快速变化,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日益频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中之重。
知识传授与价值观传输的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传授必不可少。“形势与政策”课中,知识传授的主要内容包括:与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现实问题相联系的国内时事知识,与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等相联系的国际时事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与世界关系的相关知识,其他与形势政策相关的政治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知识、文化知识等。与其他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知识体系灵活性强、实效性高,需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变化以及大学生思维视野的开阔而进行适时调整和补充。扎实完备的形势政策知识是大学生“审时度势”的基础理论工具,也是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使学生能够形成认识形势与政策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对事实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形势政策观,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观传输的统一,就是要既讲清楚“国家大事”,又讲清楚“国家大势”,使大学生知其然、认其理;教学中要将“信息化的知识性事实”转化为“理论化的规律性事实”,立场鲜明、事实清楚、有理有据地传输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矢志奋斗拼搏,投身祖国建设。
核心价值观主导与多元价值观澄明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也是大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价值观教育应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固本强基,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本质和优越性,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是时代所需、社会所盼、人民所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镜子”分辨是非曲直、作为“尺子”衡量价值长短,自主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进行价值鉴别和判断。
经济全球化势必导致价值观多元化。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大学生群体极易产生信仰迷茫、道德模糊等核心价值观偏离现象。对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各个击破,按照“权界要划清,己域要民主”的原则进行价值观澄明。对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以及所谓的“普世价值”等多元价值观进行历史客观的分析批判,揭示其存在的历史条件、社会基础和本质属性,使青年学生清楚认识其渗透性、扩张性、危害性,坚定价值观自信。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的诸如法制不健全、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腐败等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不回避矛盾,不遮盖问题,使青年学生正视不足,自由表达,自主抒发,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与多元价值观的澄明相统一,就是要在“形势与政策”课中通过比较、分析、批判、鉴别的方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成就构成形势与政策教育承载核心价值观的“事实资源”,按照主导价值观的原则选择教育素材,奠定价值观教育极具说服力的现实基础。此外,应充分处理好事实与价值理解、事实与价值解释、事实与价值澄明等教育环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春风化雨,深入人心。
价值观课内培育与课外践行的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功夫下在课堂内,功效显在课堂外。课堂内通过知识的传授,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通过对事实的剖析,解决“如何看”“怎样看”的问题;通过潜移默化的价值观传输,解决“是对是错”“是好是坏”的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其中,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与政策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武器,需要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才能获得。然而,时事热点和政策焦点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晴雨表”,必须通过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才能及时传递,大学生也只有在现实社会中身体力行地体会和实践才能实现价值认同和价值弘扬。因此,课堂内价值观培育和课堂外价值观践行缺一不可。只进行课堂外的价值观践行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只进行课堂内的价值观培育无法保证敏感度与时效性,只有坚持课堂内培育与课堂外践行相衔接,并与学生成长发展实际相结合,才能使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成“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契合的完整的教育范畴。
做到价值观课内培育与课外践行的统一,要将“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际联系理论”的原则统一起来,既要在课堂上基于事实、总结经验、生成规律、阐发道理,也要在课堂外由此及彼、身临其境、验证道理、坚定信念。对此,高校要在政策推动、氛围营造、建立机制上下功夫,挖掘课堂和社会两大教育资源,形成共同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局面。
摘要:20世纪末以来,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安全的重要因素。“911”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不断扩散,持续上升。本文拟在分析国际国内反恐处突的形势和特点,提出新时期、新形势、新条件下武警部队反恐处突的任务部署。
关键词:反恐处突 形势 特点
20世纪末以来,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安全的重要因素。据美国国务院20xx年发布的年度全球反恐形势报告,这一报告说20xx年全球恐怖袭击的死亡人数和前年相比上升了40%,恐怖袭击的次数也上升了25%,20xx年全球共有20498人因恐怖袭击死亡。由此可见,全球恐怖活动并不是在消减,而是日益剧增;与此同时,我国国内恐怖活动也在局部范围内不停的活动,主要是“东突”分裂势力:他们企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以分裂为目标、以宗教为外衣、以恐怖为手段,比较危险狠毒;他们跟国外恐怖组织相联系并借助国外势力,不断的威胁着我国的局部社会稳定、人民的生命财产;不断颠覆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除此之外,其他各种恐怖势力也在不断威胁着我国。因此,全球及国内反恐形势不容乐观!
一、国际反恐处突的形势及特点
(一)形势
放眼国际,可以看到国际恐怖活动越来越猖獗,形形色色的恐怖组织及其个人,一次次把灾难或灾难的阴影抛向各个国家和地区。这对许多国家的政局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威胁,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生命财产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令我们值得深思。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至20xx年全球恐怖袭击次数总体成上升趋势,国际恐怖与反恐斗争出现了“反恐、反恐,越反越恐”的现象。
(二)特点
实施恐怖袭击的人员的组成、攻击目标、攻击方式呈现多样化、复杂化,使得各国对此更难以防范、控制和对抗,尤其是更多地采用自杀性袭击方式后,所造成的影响更大,给人民群众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恐怖袭击残忍化残忍的恐怖袭击主要是自杀性人体炸弹和自杀性汽车炸弹,或利用飞行器(美国“9.11”事件)、船舶(美国海军“科尔”号也门遇袭事件)甚至马车、驴车等运载工具的自杀性袭击。恐怖目标扩大化以往的恐怖袭击活动主要是针对美国和以色列目标,近几年俄罗斯也已成为恐怖活动的主要受害国,发动袭击的是车臣民族分裂分子,其手段更为极端。另外,随着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反恐联盟的建立和阿富汗、伊拉克反恐战争的爆发,菲律宾、印尼、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等国也已成为恐怖袭击活动多发的热点地区,并且恐怖分子对袭击目标的选择已经变得无所顾忌。恐怖组织全球化国际恐怖组织中的老大“基地”组织在遭到全球打击后,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和恐怖分子逐渐与当地的恐怖势力结合,就地发动恐怖袭击,形成了更多的具有独立行动能力的松散型结构,但其行动却又能遥相呼应,相互配合。
恐怖主体年轻化据有关资料统计,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绝大多数年龄在30岁以下,平均年龄在22-25岁之间。例如西班牙“埃塔”的恐怖分子平均年龄是23.2岁;乌拉圭“图帕马洛斯”恐怖分子的平均年龄是26岁;阿根廷恐怖分子的平均年龄是24岁;巴西恐怖分子的平均年龄是23岁;意大利的女性恐怖分子平均年龄在20-29之间;德国“红军派”和“六月二日运动”的恐怖分子平均年龄是31岁;日本“赤军”恐怖分子的平均年龄是28岁;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平均年龄是25岁。
恐怖手段现代化信息化装备已经渗入了恐怖袭击,如各种先进的塑胶和液体遥控炸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电脑“黑客”和“克隆”技术手段等。
恐怖危害民众化当代恐怖主义的袭击目标,除了作为明确目标的政界、商界、军界、金融界等要人外,还更多的指向了无辜的民众。如1995年恐怖事件造成165人死亡,1996年增至311人,1997年则超过千人,美国“911”事件竟致死无辜民众数千人。
二、国内反恐处突的形势及特点
(一)形势
在我国以及我国的周边地区,恐怖主义的幽灵早已存在.疆独、分子的爆炸暗杀等恐怖活动不断发生。在中国境内外同样存在打着各种旗号的针对我国的恐怖组织,如现在臭名昭著的“东突”恐怖势力活动猖獗,积极策划实施了数百起恐怖袭击事件。可以说,我国反恐斗争还是任重道远,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有国外、境外敌对势力的插手,反恐战线更加复杂。
(1)解决“东突”恐怖组织。外国势力插手较深,我国只能通过外交努力与其所在国共同解决。
(2)同阶段,新疆内部的恐怖组织也频繁开展恐怖活动。
(3)“东突”势力基本形成了以西亚为大本营、以中亚为桥头堡、以南亚为训练基地、以欧美为协调指挥中心、以新疆为主战场的态势。
(二)特点
最大恐怖威胁来自“东突”,处理“东突”难度高。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简称“东伊运”)、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简称“东突解放组织”)、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和东突厥斯坦新闻信息中心(简称“东突信息中心”)四个恐怖组织在国内外积极活动,与阿富汗的塔利班、基地组织以及车臣恐怖分子联系密切,相互之间为典型的共生关系。具体:
(1)“东突”已经成为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结合体。‘以分裂为目标、以宗教为外衣、以恐怖为手段’的‘三位一体’的政治势力比较危险和狠毒。
(2)新疆内部的恐怖组织手段不断趋向残忍化。不仅杀害汉族人和回族人,还有维族人;不仅针对中国人还针对外国人;受害者不仅有“异教徒”,还有伊斯兰宗教人士。
(3)“东突”势力的基本策略已转向“文武并重”,并有相对分工。高举“奉行民族自决,争取民族解放”旗号,意在赢得西方国家的支持,促使“新疆问题”国际化。
三、新时期、新形势、新条件下武警部队的任务
从反恐怖斗争的形势特点来看,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有针对性的斗争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反对恐怖主义是我国的一件大事,作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武警部队肩负重担、任务艰巨。因此,应该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及早及时地加大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立足于我国反恐怖斗争的实际,结合我国专业反恐力量编制及结构的特殊性,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部队的信息化装备程度以及反恐作战能力,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二,加强国际合作、联手打击恐怖主义。反对恐怖主义绝不是一两个国家就可以单独实现的,必须加强同国外同行的交流合作,包括情报、信息化装备、人员培训、经验交流等。
第三,加强情报合作,多方合作,提高信息化情报获取装备,拓宽来源,掌握恐怖动向、恐怖袭击的目标、途径、采用的方式方法等都具有极端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第四,加强与各兵种、地方及国外情报部门的情报协作与共享。
第五,加强反恐专门力量建设,加强高素质、精通信息化装备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反恐战术训练。提高处置恐怖袭击事件的实战能力,成立各种反恐怖部队。
第六,加强反恐信息化装备建设。信息化装备是反恐战斗人员进行战斗的物质基础,没有现代化的反恐装备器材,就会严重影响一线战斗人员主观能动性以及战斗技能的有效发挥。
总之,反恐斗争将是一场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斗争,也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特殊战争,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反恐怖斗争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敢地面对恐怖主义的严峻挑战,确保反恐怖斗争的最后胜利。
参考文献:
[1]王凤鸣夏洪志李慧智反恐战法第1版人民出版社20xx年9月
[2]陈二曦孙慎灵李慧智反恐保障第1版人民出版社20xx年9月
[3]张蜀平禚法宝王祖文直面信息化战争第1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xx年1月
从学院为我们开设这门课以来,我就感觉到这门课的重要性。这门课不论是对于我们学习还是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于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引导和激励大学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这些都是在《形势与教育》课上所学到的,这些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要知道的。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的一点肤浅的心得体会:
1.我国总体经济工作措施
回顾20xx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经济发展,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贯彻这个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事实政治》中强调: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的战略思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粮食安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农村有三件大事不可忽视: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改善农民生活;二是保障农产品供给,从而使国民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的基础;三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此,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要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强农业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只有农民的问题解决好了,国家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
3、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xx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总的是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项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和利益
俗话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根本要求。在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前进的整个进程中,始终都要满腔热情、尽心尽力地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一方面要立足当前,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到不断抓、坚持抓、长期抓。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涉及多方面的工作,要通盘考虑、统筹推进。当前,一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做好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二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三要继续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四要千方百计解决好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五要继续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特别是非典疫情的到来,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损失。面对非典等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在斗争中,我们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了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社会的应对机制更加完备,人民的心理素质也不断提高。我们应总结经验,经常做好思想准备、机制准备、预案准备和工作准备,进一步提高应对疫情、洪水、地震等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切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5、加强对台工作,推进祖国统一
2019年3月中国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机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
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 “一个中国”的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中国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中国台湾搞分裂活动绝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台湾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者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多方利益的复杂历史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独有的开放眼界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做出大胆但合理的设想。并且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今社会,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格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然而,当前,尽管各大高校始终将诚信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中心,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假文凭、假学术等现象仍呈增长趋势,这不但突显了部分大学生存在诚信危机的客观事实,同时也为高校的诚信教育拉响警钟。高校诚信教育的效果不佳、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呼吁高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时需建构起完善而行之有效的诚信道德建设体系。
经调查分析,大学生诚信道德素质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对于诚信与不诚信的分界线认识越来越模糊。大部分大学生所认为的“诚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诚信。毁约、跳槽、在履历上造假、考试作弊等行为在一部分同学的眼中属于诚信的范围内,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诚信的范畴认识相当模糊不清。
2.大学生对于诚信道德认同的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们对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认同程度不高,但却对个体诚信道德认同度高。
诚信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但是当前社会上对于大学生的诚信的评价并不高,而大学生则普遍认为自身群体的诚信道德水平一般,与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不相符。虽然大学生们对群体道德规范的认同度不高,但对自己的行为却予以充分的认可与肯定,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对于所属群体和个体的诚信道德的认同上出现了矛盾。
3.在选择诚信与否时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一部分同学对于履历造假现象持中立状态,认为这是不诚实的表现,但同时也认为其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可见,相当一部分同学在选择是否诚信时带有功利色彩,在不损害到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做一个诚信的人,但当诚信不能维护自身利益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放弃。
这一点同时也表现在就业方面。由于高校体制改革,大学生成了毕业分配、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加上青年自身带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等不成熟因素,致使在择业时更多的是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
4.诚信道德意识与行为失衡。一部分大学生虽然明确的认识到了某种行为是不正确的、有违诚信的,但却由于自身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仍进行这种行为,出现了知行背离的现象。由此可见,一部分大学生有相应的诚信道德意识,却没有应有的诚信道德行为,明知涉及自己的道德品质,却仍然做着有违诚信道德的事情。
5.大多数大学生把不诚信原因归结为外界因素。在履历造假方面,
一部分同学把造假原因归结于社会不良风气、求职压力等外界因素。可见,大学生对于自身一些不诚信行为的发生,更多的是寻找外界的客观因素,而不是从自身的道德品质追寻原因。不可否认,外界的客观因素也是存在的,社会环境、教育体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行为。但追根究底还是自身的诚信道德意识问题,如若自身的诚信道德意识十分强的话,外界因素对其也是无任何影响的。
6.整个社会诚信道德缺失是大学生诚信道德问题屡出的根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和各项改革深入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导致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和漠视诚信观念。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诚信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如商业领域中的假冒伪劣、偷税漏税;政治领域中的贪污腐败、虚假政绩;学术领域的假论文、假学历、假科研、剽窃;文艺、体育赛事中的“黑哨”、“潜规则”;日常生活中的毒奶粉、瘦肉精、注水猪肉等。这些恶劣的诚信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地影响涉世不深的“90后”大学生,是造成“90后”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社会根源。
针对大学生屡禁不止的诚信道德问题,有以下几点对策:
1.通过教育大力灌输诚信道德的重要性。在追求诚信,坚持诚信,而且是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设计诚信社会,培养思想独立和精神自由,培养道德的自觉。
2.利用法律来约束有违诚信道德的行为。非诚信行为不为道德所
赞成,但如何制止这种行为,杜绝其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显然不能光靠舆论指导。一个失信惩罚机制,对人们的约束,绝对不仅仅是道德方面,也绝对不是文化层面的东西,它应该有一个实质性的打击和惩罚。
3.教育者做好榜样,带动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诚信。“争做诚信青年,成就道德公民”是时代的要求。“选择诚信、崇尚诚信、坚守诚信”的思想,应该在校园中受到推崇。在学校的学生工作中,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实践诚信。广大干部、教师在"诚信"教育中,要做表率和楷模,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4.学校的正确引导及适当约束。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消费"自己的信用,积极投身于加强国民信用观念的活动中,身体力行,事事讲信用,时时守信用,推动社会树立诚信观念,推进社会建立信用体系,做一代有为青年,在中国社会信用化的进程中尽我们光荣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
诚信教育必须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一课。应该让学生明白,信用既是市场经济准则,又是个人道德水平的一个标志。大学生作为今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个体,必须树立信用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欢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的。大学生在获得专业毕业证的同时,更应得道德通行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大学生应当在进行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开展学习活动,
将道德模范人物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成长道路上的良师、追求全面发展的榜样。
中国正在迅速的发展变化着,但诚信道德品质不能在变化中丧失,无论在任何时候,诚信道德都应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对于承担着建设祖国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更应重视诚信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为祖国迈向更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xx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xx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xx年一季度的6.1%,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xx年到20xx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xx年相比,20xx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xx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回望“”,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xx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xx年突破万亿元,20xx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xx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规划目标。此外,“”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xx—20xx年,城镇和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从“十五”迈进“”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xx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xx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xx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xx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xx年的36.7%下降到20xx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xx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5年。它为即将到来的“”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0xx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年来,中国由贫困走向初步昌盛,由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由求温饱初步走向小康,发展迅速,大大超出国际上多数人的预想。30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正运用他独特的魅力与激情实现着世界的和谐进步之路,实现着中国的自强发展之路。
30年过去了,中国某个乡村发生的事情成为世界媒体的报道焦点,地球某地的中国人成为全球新闻中的主角,似乎已经显得平常。当我们将目光回溯到中国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起点,并用心去触摸这30年的变迁时,我们尤为深切地体会到,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一个伟大的转折已经完成,中国与世界彼此相互影响的时代已经开启。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刻历史感的民族,对于“历史性的变化”有着同样深沉的感悟。整整220xx年前,拿破仑率领下的法军大举用兵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狼烟四起。贝多芬于1820xx年完成了《命运》交响曲的创作,然而叩响中国命运之门的却是又一个多舛的百年。整整一百年,韧性的抗争书写着峥嵘岁月,当光阴又过百年之后,20xx年发生的一切告诉世界,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已经、正在并将继续主动积极地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这一作用已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一.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xx年的5%以上,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xx年的约8%。中国的发展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780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在大幅增长。
二.中国发展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
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6.7%,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20xx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额近56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
三.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
中国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认真履行相应的国际
责任。迄今,中国共参与22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上万人次,现正在执行维和任务的有1900多人,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之下,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四.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作出的战略抉择。这个战略抉择,立足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了中国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的统一、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在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开始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思考自己的发展,并以一系列合作共赢的实际举动逐渐打消了各方的猜疑与忧虑,创造了对自身发展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用自己的真诚,塑造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和平形象。30年来,中国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了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了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五.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坚持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支持各国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能源安全,坚持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推动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六.中国将始终不渝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作为一个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在政治、经济、安全等诸多领域,中国真正融入国际社会,却始于改革开放。走过30年的历程,中国已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继续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参与反恐、防扩散、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流行性疾病防治等领域国际合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成功举办奥运会,从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到推进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从加强东盟与中日韩(10+3)的合作到构建上海合作组织,从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到设立中非发展基金,从中俄、中越边界谈判的进展到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合作政策,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到与全球携手应对眼前的金融危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得越来越积极,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跃然而起。
各国关注中国的变化,也是在关注世界的未来。历史表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对现有格局带来重大影响,极少有西方大国不靠殖民掠夺,不靠战争而崛起。西方对中国的担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此而产生的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不确定感。
大二下学期算是结束了,在上了4个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后,我对这门课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认知,使我了解到了“形势”与“政策”各自的含义,理清了其中的关系,使我整个人都升华了。“形势”就是当今社会赋予我们青年一辈的使命;“政策”就是要求我们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它们的关系犹如“权利”与“义务”一样,是互相促进的。
刚开始,我觉得这是一门不怎么需要花费精力的课程,但是后来我知道我错了,《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是大学对学子进行思想教育的主力课程,没有任何一门课与它一样要陪伴我们四年,而《形势与政策》做到了。
《形势与政策》课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
记得其中《形势与政策》的几节课,我们观看关于中国梦的视频,在这里我就简短地谈谈观后感吧。
“中国梦”首先是民生梦,他最终的目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不断地发展经济,民生这一块尤为重要,这是中国梦的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始终是国家努力的重要目标。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正是在满足人民不断提升的精神与物质需求,这种发展方向也会不断的被坚持下去。事实胜于雄辩,这些年来,不管是人民收入的持续提高、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逐步建立,还是医疗、教育等方面地的不断改进,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通过不懈的努力,中国的民生梦渐渐实现,这种变化人民看在眼里,感受在心中,但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民生梦需要更好地实现。
“中国梦”其次是强国梦。自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20xx年3月3日,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xx年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未来,能打破美国霸权主义的国家只能是中国。
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出“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这样的话,因为我们已经屹立于世界之林了。但是,这却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可以称之为“强国”了,中国海域所面临的问题,国际反动势力的虎视眈眈,都说明我们任重而道远。所以要实现强国梦,我们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中国梦”还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国家是否富强是根据这个民族是否复兴决定的,民族的复兴是人民能够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民族复兴”是指相比与近代中华民族的落魄与落后,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历史为参照,过去的辉煌与近代的落魄对比,使我们前进的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为整个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在今天的中国,不论你是何种出生,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你踏实做事,努力拼搏,不怨天尤人、抱怨社会不公,你的努力终将得到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古人的话放在今天同样适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应当积极进取,打造出自己的魅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同样说明,“中国梦”还是个人梦。
如今的世界,更像一个“地球村”,“中国梦”的含义已经超越了在中国这个国家层次上的意义,达到了国际层面。在国内,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每个人的梦;在国外,中国梦是世界梦,是与世界共同进步的梦想。
以上是我对中国梦的理解与体会。而《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更是使我们对中国梦的理解加深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已经在许多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我们军事实力的提升——歼-20的研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极大地进步,人均小康的目标也已经达成,但是这种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环境的污染,人民精神文明的建设等,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非常重要的。当今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国际形势总体相对稳定,在这种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大学生也有了很多机会,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当代我们大学生要努力学习,把握住机遇。
这些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但这并不是因为我国大学生太多,就我个人观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其实有二点:其一,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不算多,但是每年的毕业速度却超过了社会能提供新职位的速度,从而导致毕业生竞争加剧,对同一个职位竞争难度相比过去更大。第二,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有着“眼高手低”的情况,陷入了择业与就业的恶性循环。而《形势与政策》这门课能够改变学生的这种意识,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素质,提高就业率。
高等学府要提高当今学子的综合素质,必须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拓展他们的视野,而这些都是《形势与政策》课应当教给学生的。这门课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知中国,理解世界,能使我们在思想得到升华。因此,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摘要:从我国人口和经济的角度出发,根据我国人口增长模型来证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阐述计划生育政策的衍变过程。在此基础针对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占世界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及人口转变乘数变小三方面对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成果进行评估。正如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事情没有十全十美一样,政策随经济、历史、政治的不断革新与变化,当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较大成就时,同时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我国城乡之间各方面的差距。城市人口增长率大大低于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这种现象造成国家人口发展的逆淘汰倾向。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住出生率迅增的状况,近几年,一胎化政策推行的今天,老龄化问题越演越热。与此同时,出生婴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也成为当前特别重要的问题。对此,国家实施“单独二胎”政策。本文针对一胎化所带来的问题和新政策实施带来的利弊做出以下思考。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一胎化;性别比例失调;单独二胎
引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两者早已被人们争论很久,有不同看法的学者们和专家们对自己的理论提出许多人口政策。19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坎南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出达到产业收益最大化所需要的人口数量为适度人口。它从产业收益出发,提出人口过多过少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只有适度数量才是最好的;与之对应的是适度的人口控制论。我国7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初衷就是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在30多年计划生育斗争中,中国人口增长迅速的势头终于得到有效遏制,即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又使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人口素质得以提高。与此同时,人们今天的人口形势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生育率较低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短缺、男女性别失衡等问题,现家庭养老及抵御风险能力随之降低。现针对已发生变化的人口形势,为促进人口持续发展,需制定符合国情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其作出完善和调整。综合多方面的思考,我国推行二胎政策,和一胎化政策对比,“单独二孩”政策更加平稳、渐进、可控。
一、一胎化政策的所带来的问题
(一)人口素质“逆淘汰”
高尔顿最早提出的人口素质“逆淘汰”,言简意赅的说就是社会对人口的逆向选择,指低素质人口挤压高素质人口这种有悖于优胜劣汰的现象1。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口学界对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提出很多质疑。我国人口素质的逆淘汰问题是否是城乡之间生育率的差别导致的呢?我国一胎化政策导致城乡之间的生育率差距较大,造成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小,同时造成我国人口素质的逆淘汰。那么,如何阻止这种人口素质“逆淘汰”的现象呢?其实,人口素质“逆淘汰”的原因和城乡之间生育率的差距有很大关系,所以,唯有缩小城乡之间生育率的差距才可以从根本上遏制人口逆淘汰的这种倾向。从提高城镇人口生育率或降低农村人口生育率两方面来考虑。
(二)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大一直都是国家的一个大难题。怎样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即将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老龄化导致人口抚养比的变化、政府和个人家庭负担加重、社会劳动力缺失等问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的中国,国库资金不足,高额养老金和医疗费国家承受不了。农村养老主要是依靠家庭养老。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四二二”、“四二一”等倒金字塔家庭模式,首先,赡养老人给并不富裕的农民带来沉重负担,也是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老龄、高龄人口的增多必然分担部分劳动力,导致急需劳动力的中国带来劳动力资源的匮乏。再次,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对产业结构、文化冲突、社会发展等方面带来影响。最终造成大量潜在问题凸显出来。
二、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根因是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滞留,中国传统生育文化至今还存在着男尊女卑等意识。除此之外,家族香火的延续,也导致农村家庭优先择男的现实。导致男女性别比失调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的一胎化政策。在一对夫妇只允许要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外加中国传统观念滞留,多数家庭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男孩。生物学因素是导致现今性别比例失调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人口拐卖等.婚姻的稳定收到一定威胁。首先,性别挤压。男性过多无婚配对象现象严重,光棍汉的社会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严酷事实。其次,家庭的不稳定。家庭的不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不稳定。
(1)、单独二胎政策的利:
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的利,从大的方面来说重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有效控制男女比例失衡现象。在还滞留重男轻女传统思想上再加“选择性生育”的形势下,导致现今社会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在“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下可以大大减少这个问题的持续发生。
另一当面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胎化政策引发“独生子女下一代夫妇最多可能赡养12位老人”的社会现象,同时给国家的经济也带来较大的难题。生育率的降低带来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这是必然的,对社会保障体制的财务可持续性产生直接冲击。2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大大减少未来的社会风险。
(2)、单独二胎政策的弊:
首先,增加国家财政支。二胎政策的实施将面临更多的社会问题,比如:财政支出、福利待遇政策、环境承受力等。从宏观层面看,未来社会将面临的压力随之增加。其次,增加个人家庭负担。笔者亲生经历,现有点名气的儿童衣服专卖店,一件冬季羽绒服最低价格500左右,在这个高物价的年代,养一个婴幼儿的花销难以想象。并且刚刚是一个开始。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普通收入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享辱曼保,尹娟,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J]《理论月刊》20xx(11)。
梁发芾.“单独二胎”放与不放.《祖国》[J]20xx(15)。
一、 大党的纯洁性
保持党的纯洁性 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党千锤百炼更加坚强的重要原因。一个政党?如果失去了先进性?将被历史淘汰?如果失去纯洁性?就会被社会湮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执政几十年的老党、大党之所以会先后失去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其原因之一就是其执政党的纯洁性不够?鱼目混杂?在大是大非面前违背党的基本要求?经不住考验?丧失了立场?导致一个政党的机体发生了质变。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保持纯洁性为目标?深入推进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建设历程?就是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的过程。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
保持党的纯洁性?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大意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始终使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保持纯洁性、增强先进性。
二、国际形势
纵观世界经验及发展形态,会发现目前局势并不是很稳定,且正处于低迷状态。据相关专家分析,20xx年世界经济前景并不乐观,未来两至三年,发达经济体都难有好的表现,美国财政整顿难以避免;欧元区金融市场虽有安定迹象,但是实体经济紧缩仍会持续,重债国家的财政整顿还将继续;日本公共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过高,同样面临着财政整顿方面的压力。但多数新兴经济体能够成功避免“硬着陆”,一方面是因为新兴经济体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新兴经济体仍有进一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扩张空间。
20xx年世界经济的前景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欧洲能否有效地阻止债务危机蔓延、恶化;美国能否止步“财政悬崖”;新兴经济体能否避免“硬着陆”。
身为大学生,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并通过教育,提高自身素质,用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努力促进全人类社会和谐。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改变原有的精神面貌,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奋斗。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未来伟大祖国的美好未来,尽职尽责,在有一天你可以对自己的良心说,我可以肩负起保卫国家,让祖国更加民主富强,让人民更加幸福美满的责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精神建设
20xx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确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将于20xx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
五年一次的执政党代表大会,无疑是中国政治生活一件大事。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中共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xx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五、总结
形势与政策学习不仅让我认识到了解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政策的重要性,培养了我对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兴趣,更教会了我如何去准确的判断形势,正确的理解与把握政策。形势与政策课教会了我用联系的眼光看待独立的事件。国内国际的一些重大时事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改变着世界的或者中国的当前形势。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形式与政策课是我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这门课教会我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第二个方法便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形势本质的剖析,让我们能够过滤现实世界纷繁复杂的细节,抓住事物的本质,更好的理解当代的形势,把握政策的真正本意本源。通过联系的眼光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我不再像过去那样,登陆网络就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所掩埋,我懂得如何去筛选已有的信息,如何去寻找需要的信息,使自己不再人云亦云,有了自己看待事物,判断形势的逻辑。此外,在学习了形势与政策课,掌握了一定判断形势把握政策的能力后,我们在课余时间,在焦点事件发生时,也学会了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他不仅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还培养了我的能力与责任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当代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使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背景: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__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3.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4.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学院为我们开设这门课以来,我就感觉到这门课的重要性。这门课不论是对于我们学习还是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于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引导和激励大学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这些都是在《形势与教育》课上所学到的,这些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要知道的。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的一点肤浅的心得体会:
1.我国总体经济工作措施
回顾20xx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经济发展,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贯彻这个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事实政治》中强调: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的战略思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粮食安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农村有三件大事不可忽视:一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改善农民生活;二是保障农产品供给,从而使国民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的基础;三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此,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要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强农业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只有农民的问题解决好了,国家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
3、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提出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总的是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各项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和利益
俗话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根本要求。在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前进的整个进程中,始终都要满腔热情、尽心尽力地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一方面要立足当前,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到不断抓、坚持抓、长期抓。
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涉及多方面的工作,要通盘考虑、统筹推进。当前,一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做好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二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三要继续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四要千方百计解决好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五要继续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特别是非典疫情的到来,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损失。面对非典等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在斗争中,我们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了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社会的应对机制更加完备,人民的心理素质也不断提高。我们应总结经验,经常做好思想准备、机制准备、预案准备和工作准备,进一步提高应对疫情、洪水、地震等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的能力,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切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20__年3月x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5月以来,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两岸全面直机双向“三通”迈出历史性步伐,双方妥善处理一系列问题,保持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推动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前景。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民维护台海和平、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世界各国普遍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
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绝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x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反对x搞分裂活动绝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意识到x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者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多方利益的复杂历史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独有的开放眼界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做出大胆但合理的设想。并且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