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6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最新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1

现如今,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从“做”中“学”,从探索中发现知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顺应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体会到:只有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只有改革,才能改变我校目前的被动局面。因此学校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进行课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两年的课改,我们学校的学生能力和成绩都提高得很快。

下面来谈谈我校的具体做法以及个人体会:我们学校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自己编写导学案,将学生6-8人分为一组,成绩好的与差的搭配,这样有利于学生讨论和交流,组内兵教兵,组与组之间有竞争。贯彻新课改中提出的“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老师的引导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就教学改革中谈谈我体会最深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合理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引人入胜的教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精心备课,设置恰如其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堂好的课,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发现中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

要达到这一目的,设置恰如其分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我们的科技每次进步都是由问题引起我们去思考、探索,从而加以解决的。学生接受知识也一样,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去积极的思考、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解决,从中学习到相关知识与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从中培养了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需要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备课时要在设置问题上下功夫,让我们提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启发性,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问题中去思考、去实践、去分析、去探索,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遇到的问题。另外,教学中恰如其分的问题表现在难度适度,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要适度。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不断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从中培养了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设置的问题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备课时一定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提出的哪些问题要思考清楚,使我们的课题教学富有艺术性。

三、大胆的让学生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采用了苏联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往往是讲授法,这样我们的学生习惯于我们这种知识的灌输,一旦他们离开了老师,往往就无所适从,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很差,更别说创新能力。出现这种状况是我们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剥夺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在新教改中我们要多给学生创造、设置更多的动手的机会,让我们的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体会、去学习、去归纳、去总结,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进度以及不好把握课堂的节奏,我们的老师往往省去了这一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因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我们的目的,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不利局面,提高我们中华民族整体的创造力。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操作、实践、交流、动手、动脑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今后学习和工作需要的学习与创新精神和能力。我相信:我们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平时多注意一些方法,多收集一些学生喜欢的趣题、益智题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2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合作与交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依据。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更新观念;教学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依据,数学教材也进行了适当的改编,使其更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人人都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教师必须勇敢地迎接这个严峻的挑战,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下面我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认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受到了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技能的训练,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对于数学学习的基本态度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往往会被忽视,而实际上这些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课程教学结构单一,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即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可是培养出来的也是一些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与时代发展需求之间的不相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就违背了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对于事物的不同看法,直接决定了我们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如果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缺乏足够的信心,不注重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愿意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那么新课程改革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费劲不小收效却不理想。因此,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将这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谨记新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在布置相关练习和课后作业时,教师要避免不必要的提示,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二、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传统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不断改进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好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由原来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社会发展到当今时代,原来那种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过于落后,除了课堂教学,学生还可以从很多渠道来获取知识与信息,甚至有些学生比教师知道得还多,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变得多元化了。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仍然还是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但是教师不能再以权威者的身份面对自己的学生,一味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自觉主动地探究与学习,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等等,教师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三、让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会合作交流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主合作与交流获得数学知识。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得不到体现,学生也明显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数学课堂呈现出一派勃勃的生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解除自己的困惑,达成学习目标。在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合作交流、分享收获中学会倾听、质疑、讨论直至解决问题时的豁然开朗。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完善提高的过程,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尊重和理解。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就课堂所学进行合作交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乐于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大胆发言,勇于展现自我,体会到更多成功的乐趣。同时,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更好的自己面对未来的每一次挑战。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是每一个时代的教师都要面对的一项严峻挑战。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为初中数学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成燕舞。正确认识新课改,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13(11):9.

[2]杨艳。有效教学精于“思”———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素养的培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2(11):29.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3

【摘要】实施新课改以来,广大干部个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做了大量的工作,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改工作向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总体状况令人满意,但是新课程毕竟是新事物,各项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还不完善,教师们也不还完全适应,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这也是预料之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是推进课改的关键所在。现本文将具体分析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策,以期能为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做奉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 考试制度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就比较重视新课程方案的设计和试验教材的编写,至于教师和学生接纳实施的程度如何,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每一次重大的课程改革,教育部要大量投资于课程的规划、设计和评价,以求形成完美的课程计划,但对于新课程付诸实施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则考虑得很少,与其配套的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出现了合作式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等问题。课程实施过程中,它要求实施者能把握新课程被引进的情境的性质,包括学校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学校组织内部的结构个文化氛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完成课程计划,促进学生发展。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反思新课改的实施问题及原因,采取正确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力图改变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弊端,倡导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如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等。然而由于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正确、考试改革滞后等因素,很多教学活动过于形而上学,失去了本来的精神实质,最终损害了教育质量。以下将其问题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合作式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

一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需要,课型、教学对象是否适合,一概搞分组讨论,搞所谓的“合作式“学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就结束了。只注意小组合作的形式而忽视了合作的实效,使合作式学习仅仅流于形式,表面上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

(二)、教学片面追求热闹,出现“满堂问”现象。

由于部分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式教学,把课堂活跃程度等同于学生参与程度和提问题的数量,但却没有区分学生是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从而使低思维量的假问题充满课堂,严重影响了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以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过分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的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什么内容都采取情境化,有的情境还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样的情境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把自主变成自流。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部分教师却把自主式学习变成了自流式学习。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学习方式,没有实质成效。

(五)、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奠定和重点难点的解决。

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没有系统地讲解基础知识,没有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刻的剖析,使得学生课上糊里糊涂,课后脑子空空。

二、致使问题产生的原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在现时期,新课程改革出现了诸多问题,且成效不大,这主要是受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中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的理解和掌握不正确,及现存的考试制度等原因的束缚。以下将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不透彻。

1、教师对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方式的误解。

新课改的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学方式有所改变,但部分教师却把它理解为强求,不管什么内容都一定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不管什么内容都要搞讨论、搞活动,以此体现新课改精神的目的。新课改不是要求我们在每堂课都要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知识类别不同,要求的教学方法就不同,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可能不同。因此,我们要根据每堂课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此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课改后,由于新的高考方案没有出台,教师弄不清楚自己应当以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目标为标准,还是以侧重于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就旧目标为标准。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虽然按着新课改的教学方式来上课,却也不敢漏掉课本的一个知识点,生怕在高考中会考到,因此要把把每个知识点都讲一遍。于是出现了上课时间不够、拖堂、甚至补课现象,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部分教师认为课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分。

部分教师认为课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分,新的教学方式只是教育部建议的一种教学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只要能把学生的分数提上去,采不采用新课改都无所谓。因此,只是应付式地采用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方式,而实际上的教学思维、目标没有改变,纯粹地穿新鞋,走旧路。

(二)、考试改革滞后,无法满足新课改的现实需求。

教师最大的担忧是目前实行的课程改革没有与考试改革相配套。如果抛开中考和高考,真正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发展,的确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但从学校现实的发展出发,不能不重视考试和升学率。因此,目前以中考或高考为指挥棒的考试制度仍对学校教育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有的学校仍然对学生搞注入式、题海战术、各种各样的模拟考试、大考、中考、小考、测试等。只要考试保持着原来的价值取向,学生、教师就不能真正贯彻落实课改精神。

(三)、教师受传统的评价制度的束缚。

我们一直倡导上课时新课改精神要体现出来,但在评价教师业绩时仍是单纯以分数是论,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从根本上否定了素质教育,大部分教师都不愿意在同行的评比中甘处下风。表面上他们处处都在使用新的教学方式,但实际上许多工作都是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实施。

(四)、班级规模过大,要耗费教师较大的精力。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发展。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班级都有50——80个学生,并且很多教师不止教一个班,要同时教几个班,导致没有足够的精力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解决对策

(一)、纠正教师对新课改要求的误解,使其正确理解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要求。

1、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对教师开展纠正性培训,使其认识到新课改不是要求我们在每堂课都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只是类别不同,要求的教法就不同,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就可能不同,不能不管什么内容都搞小组讨论、搞活动、搞合作式学习。对需合作学习探究的问题要含有高思维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区分学生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注重教学质量。

教师要把握好主动参与的要领,科学判断参与的实质,判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教学,应该看参与的深广度,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参与。第一,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针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主动、自然而然地走入问题的探究中。第二,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力求难易适中,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试剂盒只是经验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观察、探索、归纳、类比和质疑。第三,提的问题和设置的情境重在质不在量,并不是问题和情境越多越好,这要根据教学内容是否需来定。

3、有组织、有目的、有指导地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在组织自主学习时,应当给予学生自学的指导、提示,明确具体要求和自主学习的目的,并在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检查和反馈。

4、把新的教学方式和巩固基础知识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而非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是根据教学内容而制定的,因此,教学方式应当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重点难点紧密结合。

(二)、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步伐。

分数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目前还是最科学公正的方式,要更好地反映课改理念、融合课改精神,就要改革考试制度,尽快建立与课改相适应的评估体系,并出台与课改相配套的中考、高考方案,明确教学目标,使中考、高考制度与适应新课改的培养成效。如:考试更加人性化,考试内容更有弹性,建立跟踪式的录取制度。

(三)、加快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步伐。

教师的评价要转变过去以学生考试成绩评定教师的做法。学校要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特别是在指导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教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评价中应占有一定的比重,解决教师实施新课改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放心地实施课改。

(四)、逐渐实施小班化教学,增加师资。

小班化教学是比较理想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但中国现在的国情还不具备全部小班化教学的条件,但可以一步步地向小班化教学靠拢。另一个对策是增加师资,一个教师只教一个班,使其有足够的精力了解班上的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四、总结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它具有针对性、时代性、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虽然在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各类问题,但是,课改方案本身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比传统的方案先进,但不能要求效果一下子就出来。只要针对问题,根据其产生原因,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与之相关的各项制度,课改必然会成功。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唐丽芳,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比较教育研究》,2002

【2】王爱菊、徐文彬,“新课程”改善、批判与思,《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

【3】阎兆成,对新课程实施中几个偏差问题的探析,《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4期

【4】万伟,新课程改革下的困惑与巴考,《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期

【5】李振锋、《基础教育新课改试验中的问题与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I5期

【6】王景清《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

【7】刘力《对新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7期

【8】魏青云《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压力、现状、成因和疏解》,《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12期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4

一、高中的政治课程的现状

1、对新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

新课程改革是改变老师的领先地位在教室和教学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建立课堂学生的主导地位,活泼的课堂气氛为中心的教学氛围。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些区别。

2、高中的政治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今天的课几乎总是上课老师讲的知识内容或类没有尽头,想利用45分钟灌输学生所有的知识,会使学生在学习、功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期限已成为主要矛盾教少学习多。老师说在课堂上不应该完成,应该减少学生离开的时间大部分时间思考,整理和分析,动手实践,寻找答案,开放思维,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将会得到一个更好的学习效率。

3、单一的教学方式

今天的高中通常无生命的课堂,让学生坐在政治阶层无聊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往往会反弹,所以想要全新的课程改革,来处理这个问题。

二、新课程高中的政治的有效措施

1、提高教科书的内容

现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所以我们可以先从教材的角度。教材,我们可以添加一些积极的方面,如插图、卡通图片,问题,放大图像。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介绍和一些内容,这一阶段使用这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现在的一些教材更加困难,复杂和抽象的问题,可以适量减少。因为一些复杂的、抽象的知识将会导致学生因为他们不理解,不能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索赔的想法。您还可以添加一些有趣的知识在课本内容和相关生活常识,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这将增加学生渴望知识和欲望。

2、改进教学方式

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做一些有趣的课堂教学为学生。例如,在班级分成小组集体讨论研究,探讨教学方法,玩个游戏玩,不但能调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玩,同时,从学生的角度在课堂时间。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不够成熟,他们专注于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所以,如果你比其他的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会产生问题如可口可乐、易怒、控制学生的课堂时间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还可以从亲和力的教育模式,因为现在的学生只提到老师的心就像一座山。教师和学生从朋友开始,增加亲和力,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思潮的学生的心,只有在教室里,他们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心理,这将是更容易抓住学生在教室里,这样你就可以更好的实现 https:/// 新高中的政治课程改革。结论:高中新课程改革政治,可以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测试像高中的政治课程,毫无疑问,可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信,通过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高中的政治课程教育将会越来越好。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5

摘要: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教师是现代化教育的排头兵,“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更是时代所需,在新形势下,教师除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素养外,应该加强新的素养的培育和浸润,应当包括信息素养,民主素养,国际素养,外语素养,专业素养。

论文关键词:课程,教师,素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新的世纪,新的曙光;新的挑战,新的需要。在“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彰显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21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教师是现代化教育的排头兵,“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更是时代所需,在新形势下,教师除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素养外,应该加强新的素养的培育和浸润。

一、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师应优先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知能,改变“信息贫困”的现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着的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其它有效的教学资源利用之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及能力,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汪洋中整合必要的信息,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平台,创造性地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能迅速从媒体、文本、符号、资讯、社区、文化中获得前瞻性的思想和经典性的素材,把信息教育渗透到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中。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着重于在媒体的取向中把握方向,善于趋利避害,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媒体消费者转为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避免学生成为媒体的奴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构建新知识、新信息,培养知识管理、信息管理的能力,增进学生在科技社会中学习调适、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和创造实践的基本能力。

二、民主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样式中,学生“全人发展”、“主体性”、“合作性”等特征越来越明显,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大灌溉”,“大包办”的意识,培育民主素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环节中,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有的偏重社会实践,有的侧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辩的,或者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探究视觉的定位,研究目标的锁定,方法手段的运用等,都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多角度,多层面的反思性、批判性思维层出不穷,为此,教师不应再扮演“权威”的代言人,充当“裁判”的角色,而须“简政放权”,养育民主素养,包容学生的不同意见,善待其个性特长,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尊重学生,重视团队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有见识、有批判性思维的创造者,发展创造性、分析性和革新性的见解。改变“接受性学习”的被动状态,发展“研究性学习”的民主氛围,在互动的教学中,相互平等善待。现代化的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积极互动的学习构架,学习的类型及方式呈现多元状态,例如,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学习,基于目的的学习,超媒体超文本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跨学科、跨时空、跨知能的多维度学习程式,增强了知识的弹性,促进了知识的远迁移,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智商和情商,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民主引导、民主支撑、民主调控和民主评价。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合作性,正是民主素养的体现。

三、国际素养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应对新世纪挑战的力量性决策。“三个面向”的方针,开启了中国教育以开放系统的方式运行。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全方位地融入世界舞台中,在中国和世界互动的发展中,寻求教育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实现跨越式进步。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具备国际素养,以全球化视野审视问题,创造性的培养出基于高新技术、基于信息技术的合格公民。世界的距离感日益缩小,交互学习的能力迫于眉睫,跨国界、跨洲际的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素养”、“国际意识”、“国际理解”等理念,业已融进教育课程。尊重并学习不同族群文化,理解与欣赏本地及世界各地历史文化,了解世界为一整体的地球村,培养相互依赖、互信互助的世界观,已成为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以国际社会为背景,以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为依托,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国际生存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种思路。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的形成是开放时代的必然格局,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亲密,信息技术的日益延伸,对异国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欣赏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文明的进步要求世界公民的素质普遍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中,应该有高度的道德完整性和对待多元文化的清晰敏锐性,促使民族素养和国际素养的协调发展,这是现代化教育中教师须具备的特质。

四、外语素养

新形势下,新课程的构架,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限度的自我发展,追求卓越、优质的教学效率,追求专业的成熟和升华,追求素养的培育和更新。教师的素养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课程资源,兼具条件性与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属性。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为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

当今的“外语热”一浪热过一浪,“沛沛英语”、“希望英语”、“疯狂英语”、“雅思英语”、“托福英语”、“GRE英语”等等,层出不穷,演绎着“志在四方”的进取豪情;“英文原版教材”、“CET等级证书”、“双语教学法”、“脱口秀课堂”、“同声传译”等等,趋时而兴,打造着“国际通行”的亮丽风景,这些都是对教师的战略性驱动和挑战,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严肃考验,要求教师自身实现先行性、跨越式发展,如同培育“媒体素养”、“艺术素养”、“数字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加快培育外语素养,提高外语能力,应对全球化趋势对外语的需求,尽快适应陌生文化环境。

五、专业素养

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应用性、技术性。以高职高专为例,应专注以职业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阶梯递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于实施“素质平台、岗位平台、能力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人才培养特色。

1、办学模式:要有机融入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实践要素、职业道德等六大要素。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的定位,要以市场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做到“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要进一步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对专业建设的五个核心环节——课程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实施与管理、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等方面努力推进。专业建设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学理念:探索“一个中心”、“两个主体”、“三重目标”、“四性统一”、“五个魅力”,即:

①“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德育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育独立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②“两个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形成两个主体互动的教学动力体系。

③“三重目标”: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

④“四性统一”:坚持教学的思想性、理论的深刻性、现实的针对性、教学的实效性四性统一的教学标准。

⑤“五个魅力”:努力创造具有思想魅力、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人格魅力的教学氛围。

3、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大纲的契合度和严密性;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目标性和多维性;透析重点难点问题的精辟性;讲授问题深度和广度的延展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生动性;思维逻辑条理的层次性和清晰性;知识运用的自如性和丰富性;多媒体课件的丰富性和逻辑性;板书的整洁性和条理性。

4、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使用普通话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总体原则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及时进入课堂,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着力研究教学新规律﹑新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利用新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涵,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探索互动式教学模式,重点突出,精讲多练,专题讲授,师生互动,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1)专题讲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问题研讨法

(4)时事点评法

(5)学生登台讲课模拟教学法

(6)小组研究教学法。

5、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备好课,做到“四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社会实践。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加强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素质。实现“三个转变”——转变教师知识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瞄准天上的星星总比瞄准树上的苹果打得高”,教育者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孵化人格,用智慧点燃智慧,用生命影响生命。教育者应当做到“用真理的力量感谢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

教师的目标应当高远,教师的情怀应当豪迈,教师的素养应当优质,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实现教师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才能让学生采撷素质教育的甜美果实。“玉不琢,不成器”,教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做素质教育的开拓者,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焕发素质教育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2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3自主。协作。探究-研究性学习在天河,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2002年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6

一、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积极主动的预习习惯,只有学生自主地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学习才能变成自觉行为。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从中年级开始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但我认为预习并不是摘几个词语,让学生回家解释,或者让学生给课文分分段、写写段落大意,而应该重在让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如使学生明白理解词语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联系上下文,你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可以用笔在书上写下来,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尽力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调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情境进行导入

优质的教学情境,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多媒体具有声形并茂的特征,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找春天》一文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出春天风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迷人的春光,并配上学生爱听的儿歌《春天在哪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自然点题,引出《找春天》一文。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在美景和音乐的渲染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效果甚佳。

三、尊重学生学习需求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兴趣的导火索,而兴趣则是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源泉。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我在教学中曾尝试过“直观演示、巧设悬念、旁征博引”等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学生不仅兴趣未减,而且情趣高昂,争先恐后地回答。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变成学生自由体验、自由探索、自由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因此在进行新课前,我总是鼓励学生去寻找和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资源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参与兴趣非常浓厚,久而久之,课前寻找便成了学生的习惯,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五、教会学生通读课文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题目好比眼睛,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精华。因此,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把题目所反映出的内容说出来,把自己想要知道的内容或不理解的内容作为问题,并从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读得认真、读得细致。另外,在指导学通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是长句,教师要进行示范辅导,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加上反复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六、用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课文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状态,即使高年级的学生也没有完全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具体、显而易见的事物。为此,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多媒体优势,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例如,《四季》一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这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如果单纯靠教师讲,学生不但不能想象出四季的画面,反而会对教学产生厌倦之感。借助教学软件和课件,可以把小草发芽变绿、冬天雪花飞舞、秋天谷穗鞠躬等四季景象直观、生动、形象地融入到学生的视听感官及至心灵里,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为课堂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学习氛围尤为重要。

七、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回眸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当我第一次批阅学生的作文之后,便深深感受到:语文源于生活,定要回归生活。只有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并把所学的语文知识用于描写生活、品味生活中,其语文素养才能迅速提高。因此,我不断鼓励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鼓励他们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皆语文。我相信,长期坚持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原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场所。总之,培养人才靠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必须为培养适应现代化的新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语文课程标准和内容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