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通用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中国的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研究出最完美的的社会人文构造了,只是没多少人去钻研罢了。
——题记
老子在《道德经》留下了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或许有些人认为老子有愚民主义的方向,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而是老子毕生摸索出了完美的社会模型。
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老子善用一些生活中常见,而又不会引起争议的事物来引喻一种态度或表达一种道理,如同天、地、人、万物。老子谈水,不谈水对人或万物的帮助,而独辟新径地谈论起了水的“不争”,水是世界上最柔和的事物,就算有东西挡住了它,它会从它的周边流去,而不会与事物本身相争持;它不论最后通往何处,哪里有路它就会往哪里去,或许通往地狱,亦或许一去不返,但它依然义无反顾。文末有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忧。”因为你什么也不去争,自然什么也不会失去,这里的不争绝非不思进了,而是善于谦让,在同等机会下让利于他人,或自知不如而退让。其实到最后,你依然会得利,因为不争,所以多了许多朋友,就有了更多得利的机会,正是“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试问,若所有人都能做到“不争”,那社会又如何能不和谐,天下又怎会不安定呢?人们不去争利,互相谦让尊重,又如何建立起隔阂。社会学中提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构造,一种是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另一种是个性感性导致集体理性。似乎比起理性而言,感性是个贬义词,但试想,所有人都想着自己手头的那点利益时,都想着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在中国社会中这种现象叫做“坑”式欺诈,而这样一个个体理理性的社会,它的最终集体显现出的形态便是集体混乱。但若如同老子所言,每个人都去谦让,或许有人称之为迂腐,有人称之为愚笨,但最后所呈现的却一定是一个和谐的集体。
打个比方,若是每个人都是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都想着去碰撞对方以得到更大的地盘,那么到了最后,我们只能剩下一盘乱石散沙,杂乱地分布在各个角落;若是每个人都像是一股细流,或许在碰到石头时会被一分为二,甚至散落各处,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但是无人可挡的奔腾巨流。而这样的两种社会相遇,孰胜孰负一目了然。相较于西方社会,中国属于经验社会,它最宝贵的资源便是老祖宗留下的知识,知识的惟一载体便是书籍,但许多中国人不愿去承接这些遗产,因为它们太过博大,而这对于一个没有凝结出成体系的科学方法论的国家无疑是一件可怕的现象。
五千多年的历史使中国积淀了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没有资格不去传承它们。古人的智慧是伟大的,品读《道德经》让我悟出了许多,我愿化作一条细流,去追寻,去探索,等待着终有一天流入我们自己汇聚成的大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作品——《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道德经》像一束阳光,把万事万物的奥秘和为人处事的规律照得明明白白,让我心中豁然开朗。
《道德经》告诉我,要尊重事物的发展变化,并注意之间的转化,并难得可贵地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过好自己的生活。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告诉我们:过分私爱必然要有重大的耗费,太多收藏必然会有厚重的损失。以前,我从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够名牌,用的笔不够漂亮,嫌妈妈不够优雅,嫌爸爸不是老板……读了这一章后,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衣服虽比不上一些同学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着到农村,农村的孩子们总是围着我看不够。而我用的笔从不妨碍我做作业,考出好成绩。爸爸妈妈用他们的劳动所得让我丰衣足食,周末陪我爬山捞鱼,还能根据我的意愿,出钱让我学钢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见,我生活是多么幸福,我早就该知足了,于是,我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开始知道满足了,突然发现,我原来可以生活得这么快乐。
“轻则失根,燥则失君”告诉我,办事不能轻率浮躁,否则就无法办成事情。就如去年我准备参加钢琴考级,刚刚开始,我还没有一个音符一个音符仔细弹清楚,我就急着用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去弹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可惜一弹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团,乱成了一锅粥。当我看到这一章《道德经》后,发现我弹琴过于草率,我原来的意图是希望自己能快些达到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为轻率,急于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乱了。我静下心来,重新谨慎地把这些音符慢慢“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样了,慢慢地速度也上去了。终于,我通过了考级。我从心里感谢《道德经》,它教会了我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照规律,踏踏实实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无为而无不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均是《道德经》告诉我的道理,让我渐渐明白了我该怎样对待我的人生,该怎样对待我身边的事物。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读书笔记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老子留下的一部影响着东方文化发展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国道家思想的奠基石。细读《老子》不难发现此书的本质是一本修身治世之书,其中包含着我们耳熟能详的“赤子之心”“水德”观……对个人修养的体悟与警示的修身之思,以及“无为”“不自有”“柔弱胜刚强”等治世、处事哲学思想。时至今日,老子的这些修身处事的哲学思想对我们也有着重要的人生启示意义。
初读《老子》时,难免会迷惑于书中杂乱无章的逻辑,它的章节语言时而通俗易懂,时而艰难晦涩。此次阅读专门找了一些辅助资料,读后却有顿开茅塞之感。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有一段关于老子及《老子》的记录: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刘向的《列仙传》中也有对老子的记载: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
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到老子的生平及《老子》的成书原因,老子的样貌如何我们如今已无法知晓,而现今世界几乎能见到的所有关于老子的画像、雕塑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一对大耳朵和垂暮老者的形象,这应该与老子的名字有关“名耳,字聃”。老子身为周朝的图书馆馆长,在见到周朝衰亡之景后毅然离周,当他骑着牛过函谷关的时候被守关将领尹喜拦下,因慕于老子的才能便强行让老子留下一部著作才能过关。于是也就有了如今的《道德经》。老子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完成这部著作,也就可以理解我初读时候的那些疑惑了,但无论逻辑是否通顺,语言是否流畅,《老子》一书中包含的修身处事之启示毋庸置疑。
这里着重说《老子》一书中的一个重要的处事思想即“柔弱胜刚强”,人们普遍认为,柔弱在刚强面前不值一提,所以在生活中总会呈现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而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将二者的关系说的清楚明白,“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老子从生死的角度来解析柔弱与刚强,他说人活着的时候筋骨都是柔软的,而死了则会变得僵硬,植物也是如此,草木生长的时候枝条都是柔脆的,死了则是干枯坚硬的,那么坚硬的则属于死亡一类,而柔弱的则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打仗的时候不要逞强硬来。树木过于繁盛就会被砍伐,由此看来强大的反而处于劣势,而柔弱者则占据上风。由此,老子为这一理论主张找到了具象的代表——水。
“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第七十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
天下最柔弱的水,仍然可以在坚硬的岩石中流淌而过,柔弱的水却可以抵挡锐利的刀剑,滴水可以破石,水亦可以锈刀,这处处展现着柔弱胜刚强的内涵。这也体现着老子“尚柔”的人生哲学。老子将天下至柔的水的德行与人的德行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修身逻辑体系。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最好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能够在人们所厌恶的环境中停留,水更接近于道的境界。安守着与人无争的善地,心胸保持沉静,待人真诚,说话守信用,为政善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就不会有幽怨产生。“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是老子对水德的阐述也是对人德的启示。
居善地: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在流动的过程中总会流向一些低洼处即被世俗人们所恶之处,但最终水仍会到达它想要去的地方,在流动的过程中也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发挥着它的价值,它可以是地面上的溪流也可以是天空中俯视一切的云朵,水的这种顺其自然的“不争”品质带给它的是出于最高点俯视一切的眼界和胸怀。这种脚踏实地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不争精神同样适用于现今世界的我们。
心善渊:“藏心微妙,深不可测”守住内心的宁静不被外部世界干扰,像水一样,无论混杂多少泥沙,沉静下来仍是清澈澄明。
与善仁:待人真诚有包容力,水在流淌的过程中会无差别的接受和对待着任何事物,无论沙石或是宝玉都可一路随行。
言善信:落地有声,讲诚信。水的形态不同声音亦不同,可以是小溪的“潺潺”,可以是河流的“哗哗”,可以是大海的呼啸,听其声可知其形,这就是“信”。内外一致,表里如一,既不虚张声势,也不矫情伪饰。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是在提醒着:我们可以追求强大,但真正的强大是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我们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态,保持“柔弱”的状态,才能取得更大、更长久的成就。我们可以追求强大,但真正的强大是利益别人的高尚境界,“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你能帮助的人越多,就越有价值,就能取得越大的成就。
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向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仅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能够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应对成功,应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在必须条件下,事物是能够互相转化的。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必须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坚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我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老子还教给我们成功之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大事业,要先从身边琐事做起,持之以恒,向目标努力。即使困难重重,暂时无法到达目的,也别气馁,老子告诉我们“大器晚成”,再接再厉,终会成功。应对成功,要明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不要迷失了自我。如果努力了,却没成功,没关系,老子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知足之足,常足矣”,正所谓知足常乐。
老子还教诲我们,做事学会“慎独”。“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千万不要以为自我做坏事别人看不见就没关系,须知,大自然是公平的,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
对于处世,老子还教诲我们要“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做到取法自然。
关于《道德经》,老子还教给我们很多,如人际关系方面,告诉我们“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善者能够做我们的教师,不善者能够教给我们智慧,学会应对善者与不善者;做人方面,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水孕育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夺利,拥有水的品德的人才是有最高德行的人;管理方面,告诉我们“知其白,守其黑”,立足一处,眼观全局,全面研究问题。
《道德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巨作,这些所感所想只可是是其冰山一角而已。仔细阅读《道德经》这部智慧巨著,反复推敲其中的奥秘,展此刻你眼前的风景将会别有洞天。
《道德经》是老子所著,故又成为老子,对道德经的感悟。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到处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到处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一定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事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战争频仍、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那《道德经》究竟内涵和意义何在呢?下面是我们组对《道德经》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们把它概括为两点,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处下无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可以用语言表达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语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第二道是运动变化的,不断展开的,而说明他的语言是固定的,不能随时运动变化的!举个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问我到底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为什么不直接形容表明到底有多爱,而是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为这种爱太深沉,太永恒。所以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能够道明。任何华丽的词藻,在这深沉而又永恒的爱面前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说的越是深沉普遍的东西越无法表达、说清与道明!那既然道是无法说清与道明的,所以我们认为那只能“悟”那怎样去悟呢?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悟呢?我们认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道的真正内涵与真谛!
善有好多种意义。《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里德善是好人意思,这里要求我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还我们天真纯洁之本色,显我们君子坦荡之气度!《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说“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意思是说好人施不好人的老师,不好人是好人的借鉴,因此光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要去影响,领导别人,同时也要从别人身上得到借鉴。做到“日三省尔而乎己”。善还要做到宽容不争。《道德经》第八章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处在大家都不愿一去的地方,所以与大道的特性接近。停居喜爱卑下之地,心灵喜欢深渊宁静。与人交往能够仁爱,说话能够讲信用。正物能够安治,做事能够贤能,行动能够适时。正是因为与世不争,所以就没有怨恨!这说明上善之人与世无争和普利万物的特性!《道德经》第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思是说返归到本源叫做静,静下来叫做回到了性命,回到了性命叫做守常,知道守常叫做明。不知道守常就会盲动,盲动就会招致凶祸,知道守常才能包容,能包容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恒,终身不会出现困阻!这教育我们要静心,要宽容!
前面讲的都是指善要对别人好,其实善也要对自己好。道德经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意思是说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获得天下还重要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对自己的生命比对获得天下还爱惜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范文《对道德经的感悟》。老子的意思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解释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要求我们学会一种养生之道!因此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什么是大道!善是贯穿于整部《道德经》的。里面关于善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又如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再如地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
我对《道德经》德第二点领悟是“处下无为成大德”。《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说“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其以贱为本也?”意思是说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低为基础,因此王候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孤的含义是孤立无助。寡的含义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称职。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还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意思是说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附的汇聚之所,是因为他们能处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这也是在要求我们要学会处下!《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玻”意思是说已经有了知识,还以为没有知识,只是上等的有知。没有只是,还以为有了知识,这是有知的弊玻这也是在教我们要处下,要谦虚!
但处下并不是懦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内不化。所谓外化就是要与他人友好和睦相处,对他人谦和礼让,时时以比较低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体现在你能够为他人为社会改变和放弃多少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外化。那什么是内不化呢?所谓的内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纷繁复杂多变而又充满诸多诱惑的社会,你能保持多少内心的世界不变!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价值观和人生理念,保持自己的本色永不变,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与闲和,使自己能够遇事不忧,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无故加之而不怒!进而使自己的内心将不会受外在事物的影响、触动和改变!这就是内不化!只有真正做到了内不化才能做到处下!
老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无为又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是“以无为之心处有为之事”。所谓的无为之心就是指对待事物不能看得太重,要淡泊名利不要被功名利禄所羁绊。以这样一种轻松心态去做一些有所作为的大事!古之圣贤就是如此,他们都是以一种无为的心态去处事,但谁又能说老子、庄子、孔子无所作为呢?
老子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为”意思是说用自然无为的方法去处事,就能无所不成。“无为”指的是不要去特别地提倡什么、鼓励什么,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不是什么也不干,还是要“实其腹”,“强其骨”满足人们地要求,让人好好活着。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需,这些是还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闲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闲!”能够把世人所忙禄的事情节省下来,才能有时间去忙世人所清闲放弃的事情!无为是有为的根,只有无为才会有有为。老子第十一章中说到“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载物,你才可能有水,有果汁,有蜜水。我们常人是常常只能看到有为,为了各种欲望不停地追逐,为名利不停去行有为之事。殊不知万物“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以有为为器,行无为之大道。有为就是名,是直接看的见的,而无为是道,好象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是确实客观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响着、决定着我们的生活里的一切。
读《道德经》给我的感悟颇深,读之前我时常感慨“学业未成,事业未定;名不远扬,家不成立;待吾处者,烦劳甚忧。君子存,必,誉响四方,功成名就,流传千古!”这里表达的更是一种壮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轻别离的情怀!读完《道德经》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变“求学在外,忆往事南寻,虽为堂堂君子,难免痛苦流泪,欲拭无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坏乡!忆亲人之语,无一不催人泪下;怀乡之山水,无一不触动心弦;念友人之助,无一不深为感动。”这里更多表现的是回到人最本质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亲情,友情和大自然当中的情趣所带给人的轻松与感动。体味亲情的滋润,去欣赏久违的风景,去呼吸阔别已久的空气!
在如今诱惑颇多烦恼也颇多的社会,我们马不停蹄地追逐着功名利禄,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书中的气定神闲,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似乎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需要读《道德经》这样的古书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洗涤我们庸俗焦灼的心灵,来寄托我们无所栖息的灵魂,来指明我们前进中的道路。他们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镜照亮我们的面容,如同一个个烙印镌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气流催动我勇往直前!
说句实话,只有5000言的《道德经》我没有完整地看完,当然,不是我的案头没有《道德经》,看不完的原因:一是觉得读它无多大用处,现在的社会变化有多快,我们的状态似乎永远在跑,“充电”、“造血”、“补钙”尚且不及,哪有功夫到“小国寡民”处接受教育;二是不看也不行,现在是国学热,《道德经》是绕不过的“热点”,如不知道“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大巧若拙”、“无为”等词汇及其含义,是会被文化人讥讽为没文化的。
房价又涨了,某某和某某在西安买房了;股市跌了,某某和某某这回贴赔里肉了;中美“贸易战”开打了,中国经济形势趋于严峻~~~。听到这类消息,我们从祖先那儿继承的“储蓄以备不测”的基因,惶惶跳动,尽管你心急得并没有好办法去拉房价。不说现在是以财富论英雄,就是自称“君子安贫”的孔子也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上周开会了,A到B地当了一把手;昨晚聚餐,C为晋级请客了;接到请柬,D于x年x月x日x时举行开业仪式。听到这类资讯,你不能不急,尽管你急得并没有好办法立刻提升自己的资历和水平。不说现在是以名人论英雄,就是在逐名路上“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也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张三看你工作,摇头说“工作不是你这样干的”;李四看你教育子女,摇头说“娃娃不是你这样管教的”;王五看你爱好,摇头说“时光不是你这样打发的”。听到这类开导,你不能不急,尽管你急得并没有好办法把自己的脑子给换了。不说现在是以成功论英雄,就是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孔子也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见了陌生亲戚,母亲怪我不热情;喝了两杯酒,诸位责怪我没了君子风;晚上看书,老婆询问是否讨厌眼前人;长期没个电话,故旧见面叹息人心炎凉。听到这类幽怨,你不能不急,尽管你急得并没有好办法把自己变成演员。不说现在是以境界论英雄,就是代表文化的孔子也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人生忧患识字始”,这是古人的感慨。可见从古至今文化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启迪、丰富和发展人,另一方面也限制、局促和樊笼人。在世俗流行的文化大舞台上,似乎功利文化、成功文化、境界文化、水平文化永远是主角。尽管我一直有些木讷、迟钝和懒惰,也在文化之中艰难跋涉、彷徨徘徊、痛定反思、幡然变革。凭良心说,我要感谢文化,文化对我施惠多多。只是在追逐文化的过程中,却也不断地在丢失自己。这好比衣服越来越宽大越华丽,而自己却越变越渺小越孱弱。
前几天听有位老师讲解《道德经》,因这个机缘,我才重识了一回《道德经》。
在玄乎其玄的《道德经》中,我没有看到老师所讲解的博大精深,但我看到了自己和内心,看到了一个踏实和快乐的人生。实在对不起老师:请允许我的偏颇,请原谅我的浅薄,
先说,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若避开“名利”二字,自是虚伪,但“名利”的度要自己准确把握。如果拿拿破仑“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所谓强者文化、国家标准要求自己,恐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挣断筋折了命也达不到。对于达不到的`东西,又何必在所谓的“文化”中折磨生命呢?!《道德经》有言“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想想,我们这辈子接受了多少“过分和奢侈”的文化?我们累在其中矣!
接着说“成功”文化,即所谓的“有用”文化。“不以效益为目的的行为,都是浪费生命。”我们不仅要求自己这样做,而且要求子女必须这样做,也建议别人这样做。似乎人生有可以预设的理想、目标、路径和方法。成功可以复制,胜利可以擒拿,我们几乎把自己也要求别人活成工厂里的流水线。《道德经》有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想想,人之所以有差异,绝不在于身体或外貌,而在于性格、气质、禀赋等精神的千差万别。要“活”的精神去适应“死”的身体,这可能吗?我们痛在其中矣!
再说“境界”文化,也可以说是“格局”文化。境界确实有高下、大小、俗雅之分。但芸芸众生,宛如大千世界。牡丹有倾国倾城的魅力,月季也有常开常新的风貌,境界孰高孰低?松柏有傲雪的气节,凌霄也有缠绵的柔情,格局谁大谁小?龙凤高雅的人都没见过,鸡狗庸俗的人见了用脚踢,难道要人丢了实在的俗去臆想虚无的雅?《道德经》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我们本是天地间不同的“刍狗”,何必要憎恨此“刍狗”而羡慕彼“刍狗”呢?我们苦在其中矣!
最后说“水平”文化,本来工农兵学商,舞台不一,角色迥异,拉到一起比水平,好比牛马羊比赛跑。现在,艺术家羡慕官员的水平,教授羡慕企业家的水平,农民羡慕包工头的水平,房地产商羡慕金融家的水平,每个人恨不得化身成千万,地位、财富、才艺、幸福、健康兼而俱全,缺一样就长吁短叹,郁郁不得志。《道德经》有言“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还有言“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那么,不让人变得安心、变得纯粹、变得满足的所谓“文化”,难道不要摆脱吗?我们燥在其中矣!
我们知道要道法自然,但我们常常法文化;我们知道要以人为本,但我们却不知人之本是自己;我们知道人生来就是受苦的,但我们却拼命追求生命的欢畅。我们吃"文化”这付药也中了"文化"的毒。
你见过小草的苦恼吗,你见过小孩心乱如麻吗?你见过天的牢骚地的愤懑吗?当我们被所谓的文化弄得不开朗不舒展不自由的时候,何不读读《道德经》,悟一点自然!
忽而想起了苏轼,想起了他的《定风波》。也许当年苏轼被贬黄州,在人生累苦燥痛之时,重读了一回《道德经》,发现以前的自己不过是所谓“文化”的一棵墙头草,发现内心才是生命的家园自己才能成长一切的根。面对风雨、面对坎坷、面对前程,他释然了。借一次途中淋雨的机会,小题大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独行,”
《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