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事迹材料(通用5篇)
一身清爽装扮的她笑容满面,身上透着一股可柔可飒的气质,既有“大丈夫”的雷厉风行,又有“小女人”的心思细腻,她就是竹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方兰。
秉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以及对竹峰村这片土地的热爱,方兰从计生专干干起,先后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已在基层一线奋斗了21年。21年间,方兰的足迹早已遍布竹峰村的每个角落,她把所有的村民都当成她的家人。她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只要大家需要,一个电话她就会立即到场解决。
20__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她以高票当选为竹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为该村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村书记。
真抓实干
做为民办事的“带头人”
上任即开考、上马即奔跑。当选后,为了扎实开展“开门一件事”活动,解决好村民最急迫、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方兰一上任就带领“两委”班子走遍了全村20个村民组1211户村民家中,彻底摸清了全村的基本情况、村民愿望。
社里村民组组长提出村子中心十字路口路面窄,拓宽硬化是村民最大的愿望。方兰了解后多次入户做工作,说服村民让出菜地、院场坪和两棵桂花树,并自发把路基垫好,由村里出资硬化。随着道路的畅通,村民的心也变凝聚了,大家参与村庄整治的积极性也更加高昂,纷纷主动拆除自家的乱搭乱建。看到“开门一件事”活动取得了扎实成效,方兰决定以后每年都要为每个村民组至少解决一件民困民忧,在村“两委”干部中实行“项目化”“清单化”定人定岗定责,以“月月晒、月月赛”机制推动工作,确保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任务干到实处,见到实效。村民张某父子俩均患有多种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而导致家庭困难。方兰得知这一情况后,除了每次逢年过节都自掏腰包为他们送去米油、被子等生活必需品之外,还为父子俩购买合作医疗多年。“你拿什么心对群众,群众就拿什么心待你,”方兰感触良多。一件件为民实事办出去,她从没想着回报,但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用心用力
做基层治理的“女汉子”
如何把党员队伍管理起来,发动党员干部把群众“急难愁盼”解决在家门口,这也是方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__年,竹峰街道开始实施农村党员“三亮三树”工程,建立党小组之家,规范党员活动开展。时任村党总支副书记的方兰认为这是一个有力的抓手,能够把党员团结统一起来,一定要落实好。除了做好规定动作以外,她创新建立学习辅导员制度,在每个党小组挑选一名优秀年轻党员担任学习辅导员,帮助和监督党员们学习提升。同时,她结合基层实际,赋予“党小组之家”议事协商功能,村民可以参加党小组会议,共同商议解决村组事情。
今年年初,竹峰村老街党小组在开会时有村民反映,“村子里原本有条通行的小路,后来被村民种菜、修围墙等占用变成了断头路,能不能请党员们去做做工作,把路恢复出来”。当天晚上,老街的几名党员代表就自发逐户上门与相关村民进行协商,做通了工作。看到原来被占用的地方被清理了出来,其他村民也都自发参与到修路工作中。随着党小组作用在防汛救灾、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发挥的越来越明显,“党员带头、村民参与”成为了党员群众的思想自觉,竹峰村的自治能力和治理水平越来越高。
20__年的基层经历让方兰深刻的认识到,想赢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就要动真情、办实事,努力做百姓的“贴心人”。
作为皖赣铁路改线的必经地,竹峰村16户村民的房屋土地需要征迁。为了保证项目进度,方兰带领村“两委”成员利用中午、晚上村民休息时间走村入户,耐心解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补偿标准、房屋丈量核价方法及房屋安置等政策,了解他们所想、所求、所盼,能够及时解决的第一时间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回应解释到位,让大家吃下“定心丸”。在她的不懈努力下,16户民房均按时间节点拆除,保障了皖赣铁路改线工程的顺利进行。
锐意进取
做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乡村要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先行。而在20__年,竹峰村还是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空壳村”。而如何才能壮大集体经济,切实提升集体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了找到答案,方兰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思考。
在调研中方兰发现,竹峰村作为全市最大的蔬菜供应基地之一,却仍有很多土地闲置荒废。“我们有这么好的产业基础和地理位置,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优势利用好?绝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方兰暗暗下定决心。
思路明确了,落实是关键。为了推动竹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她跟着老书记积极加强与街道办事处和上级部门的对接,在全市率先推行了农村抛荒闲置土地服务合作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代管方式。由村集体成立合作社,将农户闲置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并招引第三方通过代耕、代种、代管等方式加以利用,杜绝耕地抛荒。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村集体成功从319户农户手中流转了1235亩土地。土地流转整合工作完成后,方兰又积极探索,以“党建+现代农业”为抓手,与乡村振兴集团合作,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种植高品质蔬菜及水果,集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新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20__年竹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20万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基层的工作繁琐而辛苦、普通又重要。在扎根竹峰村的21年里,方兰经历了很多。她说:“我不怕苦、不怕累,怕的是辜负群众的期待。我只想在以后的日子里,为群众多干几件实事儿,真正让竹峰村变成‘美丽富饶的乡村’。”
新乡县翟坡镇东大阳堤村党支部书记陈来胜,从当干部那天起,就把治乱、治穷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立志把群众带到致富路上。经过10多年奋斗,如今的东大阳堤村初步建成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农村,陈来胜也成为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东大阳堤村所在的翟坡镇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优秀率占全镇60%以上。最近,该镇党委作出开展向陈来胜同志学习的决定。我们调查认为,陈来胜的先进事迹和优良品质是值得广大农村干部学习的。
陈来胜于2008年5月担任新乡县翟坡镇东大阳堤村党支部书记,从当干部那天起,他就下决心把又乱又穷的东大阳堤村建成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在他的带领下,经过10余年接续奋斗,如今的东大阳堤村已经成为省内外闻名的先进村、乡村振兴的“标杆村”。
陈来胜由此成为新乡先进群体的重要一员,他具有讲政治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全身心为群众服务的崇高情怀、敢想敢干会干的做事能力。陈来胜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劳动模范”“新乡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东大阳堤村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文明村”等称号。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我市如何能够涌现出更多的“陈来胜式好书记”“东大阳堤村式先进村”?新乡市委党校组织力量进行深入调研后认为,陈来胜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他的事迹值得肯定、值得全市农村基层干部学习。
一、他具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责任
陈来胜原在新乡县粮食系统工作,2004年,按照国家粮食系统改革政策要求,提前光荣“下岗”。他平时喜好经商做生意,曾干过业务员,办过企业,当过个体老板。2005年投资兴办了快递公司,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然而生他养他的东大阳堤村,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却一直又穷又乱。村“两委”班子像翻烧饼一样动荡不停,越翻越乱,越折腾越穷,曾经两次换届选举都不成功,村里存在大量矛盾,如宅基地纠纷、邻里矛盾、派性斗争等。由于内乱,导致村子建设落后,道路坑洼难行,路灯经常不明;有水但污染难吃,村民怨声载道。陈来胜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08年5月,翟坡镇党委通过深入走访,采纳多数村民意见,决定做好陈来胜的思想工作,由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陈来胜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政治责任感战胜了私心杂念,他毅然回村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他说:“我是共产党员,要学史来贺、刘志华、梁修昌、张泽桥……这些身边的典型,人家能办成的事,我为啥办不成?我不忍心自己村目前的现状继续下去,我要改变东大阳堤村的落后面貌!”如今,陈来胜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已经是第14个年头了。在他的带领下,昔日脏乱穷散的东大阳堤村,成为一个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群众富裕的先进村。因此,农村干部学习陈来胜,就要像他那样,在党爱党、在党言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起共产党员的政治责任,把带领群众致富的担子挑在肩上,力争当一名“红色书记”。
二、他具有心系群众、为民谋利的崇高情怀
陈来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根据群众意愿,不断解决群众难题。经过10多年努力,东大阳堤村发生了巨变。他针对群众迫切需要改变居住环境的愿望,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总面积13余万平方米、户均面积290平方米的独院住宅,6栋11层高的花园式村庄。一个高低有序、错落有致、功能齐全的美丽乡村拔地而起。他始终关心、关注村里部分弱势群体,专门规划建造了安居房,每户平均面积110平方米,集体免费装修,并给予各类补贴,使这一部分群众提前实现了脱贫。正因如此,在脱贫攻坚中,东大阳堤村无一户村民因经济困难住在危房之中,无一户人家因住房问题列入贫困户。他牵挂群众就业难的问题,挨户排查、挨个询问,与各个企业进行联系,先后安排上百人就业,让东大阳堤村群众都富裕了起来。新村建成后,他针对群众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集体出资让群众享受“吃水免费、物业管理免费、停车存车免费”三项服务。他注重精神文明建设,针对群众文化需求,每年举办篮球比赛、广场舞比赛、孝道大餐、农民春节联欢会、星级文明家庭评比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实现了“文化活起来,文明树起来”的目标。因此,农村干部学习陈来胜,就要像他那样,心里时刻装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随时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期待,力争当一名“亲民书记”。
三、他具有严于律己、乐于奉献的优良品德
陈来胜对群众充满深厚感情,公而忘私,率先垂范。新村建设初期,他不分冬夏寒暑,率领干部吃住在工地、办公在工地、解决问题在工地。有干部抱怨:“老陈,跟着你太受罪了!”陈来胜说:“干部受罪了,群众就享福了;干部享福了,群众就受罪了。既然选择了当干部,就得学会受罪!”村民们夸赞说:“没有来胜,住楼、住别墅的幸福生活,做梦也梦不着。”周边村的群众羡慕地说:“陈来胜把东大阳堤村人的生活水平,至少向前推进了10年。”新村建成后,为确保公平,村里采取“抓阄”的办法进行分房。陈来胜宁愿自己吃亏,也要让群众满意,他先后两次把自己抓阄分得的房子让给群众。陈来胜心里考虑最多的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每年自掏腰包近2万元资助困难群众。陈来胜善于总结农村工作的经验教训,他除了在每月的“月末例会”上公布财务收支情况之外,还利用“智慧社区”平台,让需要公开的事项进家庭,方便村民进行有效监督。
因此,农村干部学习陈来胜,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吃亏担当、无私奉献的优秀品德,始终保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先进党性,力争当一名“廉洁书记”。
四、他具有敢于担当、勇破难题的干事能力
陈来胜上任之初,东大阳堤村派系林立,矛盾重重。他经过深入调研,了解到由于宗族矛盾、派性斗争导致东大阳堤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乱村、穷村,他认真总结了以往村“两委”班子建设的经验教训,找准了“要想治乱,先抓班子”这个突破口。于是,在村委换届时,他根据村情创造性地提出用“民主协商”的办法产生候选人,即先由党支部提出候选人资格条件,然后由各家族分别推出符合条件的候选人。每名候选人在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上进行施政演讲,讲出自己当选后的思路办法,让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评议和审议,推选出的候选人报镇党委批准后,再由全体选民投票选出新一届村委会。村委会产生后,在镇党委领导下又进行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村“两委”班子成立后,陈来胜针对“两委”干部思想不统一、行动不一致的矛盾,每天早上组织大家进行学习,提高认识;遇到重大问题时,他采取民主协商的办法逐步达成共识,经过不懈努力,东大阳堤村终于建成了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陈来胜还善于通过化解主要矛盾,带动其他矛盾的有效解决。上任以来,他根据矛盾状况,按照轻重缓急,先后解决了“两委”班子选配问题、新村建设问题、集体资产资源整合问题,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问题,逐渐地使东大阳堤村实现了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目标。
陈来胜认为,村“两委”主要干部必须心胸开阔,宽宏大量,会做思想工作,这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法宝”,也是当干部的本领。陈来胜看到,有些时候干部的想法或打算,群众一时不理解,这时就需要耐心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群众思想工作做好了可以聚人气,群众心平气顺了,思想情绪稳定了,各类矛盾就会逐渐化解。陈来胜在做群众思想工作时不怕麻烦,不怕得罪人,不管是长辈急了骂,还是年轻人火了蹦,他都能忍得下,等群众气儿消了,重新再去做工作,真正做到了不厌其烦。陈来胜在化解矛盾纠纷上有个“法宝”:就是对曾经与自己或家人有过节的“仇人”,他主动上门让步求和,平时积极为他们办事情,能让对方沾光决不让对方吃亏,以此感化对方,消除隔阂,最终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陈来胜这种简便易行的办法,有效地促进了全村的和谐稳定。因此,农村干部学习陈来胜,就要像他那样,勇于担当,直面碰硬;破解矛盾,创新思路;做思想工作不厌其烦,不断提高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力争当一名“能人书记”。
五、他具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
乡村振兴担负的重大任务就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东大阳堤村的集体经济一直很薄弱。但是东大阳堤村有发展集体经济的优势,这就是如何解决好集体土地承包费不交、集体土地废弃荒芜等问题。为此,陈来胜经过深入调研,经过多次会议,决定先从解决砖瓦窑场的承包问题入手,他经过民主协商小组多次反复与对方进行交涉,承包人终于交出了土地。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多万元。打开缺口后,他又采取“三步走”办法,迅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对外承包闲置企业,先后将腾飞公司、面粉厂、胶丸厂、食用油厂、化工厂、窑坑荒地等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正常运转,发挥效益,年增加收入80余万元;二是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引进13家企业,尤其是今年引进了康养医养项目,该项目预计投资15亿元;三是和周边企业达成“合作共享单位”,优先招用东大阳堤村劳动力,促进了村民本地就业。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3万元以上,3年~5年后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将会大幅度增加。
陈来胜认为,解决农村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有规划、定制度、建机制,实现党支部领导下的有效治理。东大阳堤村建立村民民主协商制度,结合“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民代表提案制”,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乡村治理“一三五”工作法。陈来胜高度关注平时发现的小难题、隐性问题,每次“月末例会”让村民代表以提案形式提交村党支部,“两委”干部针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力求实事求是,及时解决,从而把小矛盾及时地化解在基层,消除了可能引起大问题的隐患。因此,农村干部学习陈来胜,就要像他那样,善于把上级精神与本村实际相结合,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管用、实用的好办法,面对难题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力争当一名“创新书记”。
如今,东大阳堤村已成为“名村”,每天省内外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陈来胜也经常应邀外出讲课,传授当干部经验。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东大阳堤村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农村的最前列。
兴仁市委统战部梁建平同志自20__年7月带着沉重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担任起兴仁市回龙镇坪寨村第一书记。他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扎实工作,牢记职责使命,一心一意抓帮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投身到回龙镇坪寨村乡村振兴工作中,确保各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摸清底数打牢乡村振兴基础
坪寨村原来是典型的贫困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资金资源较为短缺,减贫摘帽后,乡村振兴任务较重。20__年驻村以来,他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走访、熟悉村情,通过一段时间后,完成了300多次入户调查工作,深入了解全村1372户基本情况。同时与村组党员干部、农民群众、致富能手座谈交流,了解生产生活状况,询问他们对坪寨村发展的建设意见、发展思路。通过开展遍访、回访和深入的走访调研,增进了与脱贫户的感情,准确掌握了196户建档立卡户的详细情况,细化帮扶措施,精准对症下药,注重研判分析,巩固脱贫成效,为更好的开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强化党建统领建强村级班子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梁建平到村工作后,首要之事就是瞄准班子建设,他重点从村“两委”班子、驻村帮扶队伍建设抓起,把建立一个团结、肯干、高效的村两委班子作为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通过走访老教师、老干部、寨老、离任村干部等,充分了解村支两委工作情况,分析研判村级干部情况。村级换届时,选拔了群众认可、能担当作为的村干部,健全了村支两委班子。目前,坪寨村的村级班子是“学历提高了,年龄降低了”且战斗能力强的班子。作为第一书记,他教育引导干部以苦干实干诠释对党的忠诚,有力促进“两委”班子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为民办事本领。
抢抓发展机遇推进产业振兴
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群众增收致富,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__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等利民惠农政策,梁建平带头宣传学习,认真研究政策,抓好乡村振兴和新国发2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努力找到与平寨村发展的结合点和落脚点,通过抢抓政策红利推进各项产业发展。同时,他还积极发挥统战优势,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面向农户开展技术、技能培训,通过现场指导、演示等方式,促进每户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和技能,引导全村外出务工1500余人。确保了全村“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目前,坪寨村薏仁米种植3500余亩,生姜种植100余亩,烤烟种植1000余亩,牛蛙养殖60余亩,蜂糖李种植180余亩,茶叶400余亩……
在乡村振兴路上,他始终坚持好党员标准,努力克服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困难,认真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用真心换来真情、用实干赢得信任,心里时时刻刻想着脱贫户、挂着监测户,时刻战斗在乡村振兴第一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陈英宪出生于芦岗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普通的泥瓦匠干起,一路打拼下来,最后做到了防腐公司董事长,是个不折不扣的“能人”;但当他放弃年收入三百多万元的防腐公司,说服妻子孩子,回到西陈村当一个小小的党支部书记时,在大家眼里他又成了个“怪人”;可看到他思路开拓、敢于创新,心系群众、甘当公仆,把村庄越建越好,趟出了党建引领发展的新路子时,大家又说,他是飞回我们村里的“领头雁”。
我要回到村里去
20__年在芦岗乡党委召开的“雁归来”中秋恳谈会上,芦岗乡党委书记李晓伟介绍了农村发展态势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并找到陈英宪谈话,希望他能够回乡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陈英宪最终决定回到西陈村干事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但妻子和孩子听到消息后,都很反对,面对这个难题,他说:“我就是农民,当时走出去创业,就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每年回老家,看到乡亲们的生活,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叶落归根,咱们的生活好了,也该让乡亲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才不枉费咱们打拼这么多年。”家人们听了陈英宪的心里话,终于同意他回乡任职。
关键时刻显担当
20__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暴发,陈英宪带领党员不但缴纳了特殊党费,还自费购买了值班所需的帐篷、消毒液等物品,组织全村党员群众全力“抗疫”。他以身作则,始终坚持卡点执勤,率领党员、村民小组长成立“党员巡逻队,在村内轮流值班、定期消毒。当时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他每天都要打上十几通电话,找熟人、拖关系为村里联系购买消毒液、口罩;由于疫情期间限制外出,很多村民家里食品出现了短缺,为了防止大量村民外出购买生活物资出现交叉感染,他又组织爱心人士购买了馒头、大米、面条、方便面、榨菜等生活物资,及时为大家提供了生活保障。
说干就干显身手
一上任,陈英宪就“盯”上了村容村貌整治,将其作为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带领村“两委”走村入户,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几经讨论,最终决定先从自身建设抓起,首先建好标准化村室,设置村便民服务中心,接着再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更换自来水、改厕、建设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站、对道路和街巷进行整修铺设。
施工期间,陈英宪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洗漱过后,先到村内转一圈,查看施工进展情况,安排当天的施工内容、人员、材料等,统筹协调下步施工所需,做好明天的施工计划……不到一年,村民家里的水龙头全部流出了自来水,生活污水得到净化处理,水冲式厕所干净整洁,村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赢得大家的一致称赞。
如今迈入芦岗乡西陈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洁净的柏油路村道、整洁舒适的靓丽民居、清新古朴的优美环境,再看道路两侧绿植红花、民宅墙外生动逼真的3D墙体画,更是犹如一幅幅如诗画卷。
坚决啃下“硬骨头”
“农村宅基地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村民们顾虑很多,我们充分发展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解决了很多实质性难题,消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还顺利实施了一系列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宅改工作一路走来,陈英宪感慨良多。
要想做好宅改工作,支部是保障,党员是先锋。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首先动员村内党员率先垂范,无偿提供空闲院,为村中停车场、图书馆、村史馆及“四院”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场地。在超占宅基地腾退、有偿使用费缴纳、宅改政策宣传等方面,将党员充实到宅改工作推进小组中,配合支部开展工作,组织党员入户走访,参与政策宣讲、缴费情况统计、重点对象分包等工作,并利用积分管理制度,进行积分量化,科学谋划布局,全力推进改革。在党支部和党员的共同努力下,西陈村群众从开始的不理解不支持,到后期主动配合,该收回的收回,改交费的交费,按时完成了宅改任务。
要让群众得实惠
正道大街、归仁路、思齐巷、省身巷、尽善巷……在西陈村,每一条宽敞整洁的街巷,都配有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名字。这两年,陈英宪带领村“两委”班子,多方筹集资金,在村内先后建成了图书馆、国学馆、村史馆、四点半课堂、党群文化广场、养老中心和大礼堂,受到村民们热烈欢迎。自从村里建好了图书馆和国学馆,每到周末,胡香云都会带着孙子去国学馆学习国学、去图书馆看书,一是弥补儿时的遗憾,二是学习冲电、修身养性,三是让孩子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养成爱看书、学国学的好习惯。
周一到周五,从下午四点半开始,“四点半课堂”的人就多了起来。孩子放学后,家长大部分还没有下班,孩子就到四点半课堂去写作业。“有了四点半课堂,我可以安心地上班了。孩子有地方写作业不乱跑,还有专门的老师辅导孩子,又不用交费用,真是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村民陈春涛一提到“四点半课堂”就赞不绝口。
村里的大食堂建好后,因饭菜可口、花样多,到了吃饭时间,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都来这里吃饭。“饭菜做得好吃,一周内每天不重样。孩子常年在外,老说让我跟他们住,说不放心我,自从村里建好了大食堂和养老中心,孩子看到我吃得好、住得好,大家伙还经常在一起做手工活,生活得很开心,都说很放心。”77岁的村民张秀兰是位留守老人,每天在大食堂吃饭,在村养老中心居住,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此外,陈英宪还组织修订了红白理事标准,把婚丧嫁娶等宴席挪到食堂来办,办事节俭了,还很体面。
每到晚上,村里的党群文体广场、游园内就变得热闹非凡,村民们在广场上锻炼身体、跳广场舞、打球,在游园内散步、休闲、娱乐,安详舒适,惬意自在。
经济必须搞上去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看到陈英宪是真心实意地为村里办好事,现在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能得到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有了这份信任,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时,各项工作推动比陈英宪想象的顺利许多。
首先,村里成立了农林果经济合作社,同村内的十几户村民签订协议,流转土地七十亩,建成果蔬采摘园,实施采摘园、莲鱼共生池塘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探索集乡村旅游、园林采摘、特色民宿、田园文化等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目前,村内建成经济林230亩、集体经济果园75亩、围村林38亩、30亩景观鱼塘已初具规模。下一步,陈英宪计划采取“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梨树种植300亩,由村里负责技术和销售,村民们可自行跟种或承包种植,成为村民增加收入的一大途径,看着村内蒸蒸向上的发展劲头,陈英宪觉得很是欣慰,村富民强的愿景指日可待。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怀着深重的乡土情怀,陈英宪回归桑梓,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奋力向前,未来的西陈村将乘势而上,发展成为滩区土地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两年前,临淄生态环境分局干部王金江肩负组织重托和群众期盼,被组织选派到凤凰镇西刘村任第一书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两年时间里,他知民情、访民意、聚民心,推动了村内一项项民生工程开展;他面对面、心贴心,与村民话家常,真正成为了全村群众的“贴心人”,他扎根百姓心头,用脚步践行初心,为生态西刘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刘村坐落于古齐国人工运河—运粮河畔,现有居民326户,人口1032人,党员34名,耕地1500亩,有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府邸—“三归台”的旧址。近年来,西刘村狠抓“班子建设”和“党建引领”,村发展进入快车道,村内收回荒滩地200多亩,建设了12000平米的莲藕养殖基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4万元,建设了三归台公园、管仲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扎根百姓心头,做群众的贴心人
两年前,王金江初入西刘村。村内生活污水路面直排、村北垃圾湾、违章建筑、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他都一一记在心里。白天他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院里屋外……和群众谈,和群众聊,去真正了解群众的想法和愿望。晚上,他同村党支部书记刘其武等村两委干部开碰头会,一起琢磨、一起研究。渐渐地,很多村民都愿意跟这位第一书记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他发现群众提出来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历史原因,多年都没能解决的。他意识到,帮助群众解决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这才是他这个“第一书记”真正要干的事。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研究,他同村两委一起研究制定出了“生态西刘、美丽乡村”两年建设规划。
发挥专业优势,倾力改善村居生态环境
作为一名生态环保人,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尽其所能提升村居生态环境建设。为此,解决生活污水路面直排的问题,成了这名生态环保人干事创业的首要目标。他不辞辛劳,多次向镇党委、政府、环保局党组和相关单位请示、汇报,积极争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扶持资金350万元,建设了全区第一套村内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村民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新建的地下管网,统一到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彻底解决了西刘村多年来污水路面直排的问题,村民无不拍手称赞。
20__年全市城乡环境大整治行动全面启动,借助城乡环境大整治东风,王金江带领西刘村村两委班子积极向内挖潜、破解村庄发展建设用地问题。从垃圾湾、垃圾坑、闲散院落、私搭乱建、违章建筑等历史遗留问题入手,将“堵点变成资源”。在拆除村内违建时,王金江带领村两委的同志不厌其烦的给村民做思想工作,用心交流、用情感化,让每一位违建户口服心服,使得拆迁工作顺利推进,未发生一起居民投诉上访事件。两年时间,西刘村拆除村内私搭乱建32处、房屋150间,为村内提供建设用地22500平方米。先后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归台公园、小广场等标志性建筑物10余处。原来的垃圾坑如今变成了“管仲湖”,成了书画家写生采风的基地;原来闲置的假山改建成了五彩滑道,成了网红打卡地;原来的村庄墓地处,经过搬迁整顿也变成了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公园。村内柏油路笔直整洁,居民院墙上新时代文明新风的宣传画亮丽、喜人。村居旧貌换新颜,老百姓的脸上也溢满了幸福。
发挥书画特长,倾力打造乡村文化
如今的西刘村,清风绿水、万木葱茏,步步入画、处处皆景,鸟语蝉鸣、蛙鼓虫箫,宛如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正如村民王召福所说“以前我家门口就是垃圾湾、气味大、夏天苍蝇蚊子也多,没办法我只能搬到城里去住了。现如今的垃圾湾变成了荷花池(管仲湖),苍蝇蚊子少了,环境也干净漂亮了,在家里能闻到荷花香、听到蛙声鸣,我立马从城里回来了”。
“时刻站在群众中间,让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是王金江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工作之余,书画是王金江最大的兴趣爱好。他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村里的孩子们进行书画创作和读书交流活动。他利用自己所长,依托管仲府邸——三归台遗址文化,在西刘村打造了“管仲府邸,画中西刘”的品牌文化,创办了农家书屋,稷下学堂等群众活动场地,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西刘村的古老历史赋予了这块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西刘村的农家书屋里,书屋存书已增至13000余册,字画作品20余幅,其中,所有书画作品均来自王金江之手。他将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捐赠给了西刘村,来表达他对西刘村文化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王金江还发动村里的年轻人在凤凰镇率先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利用传统节假日,组织村内的文艺骨干开展文艺活动,表演给群众观看。他提倡用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助推乡村振兴。在他的带领下,西刘村重点打造了“孝老爱亲暖人心”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在村内推行了“孝老爱亲零花钱”工作法,真正让“孝”文化传播到每家每户,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村民的“幸福园”。
两年来,西刘村村居环境越来越好、村风民风更加文明向上,该村先后获得了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山东省文明村、山东省宜居村庄、淄博市美丽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称号。王金江精心耕耘的“责任田”展现出了“勃勃生机”、结出“累累硕果”,西刘村也当之无愧的成为全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领跑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