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范文【推荐四篇】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范文(精选4篇)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范文 篇1

一、概述

县委、县政府和县旅游局领导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之初就充分认识到我县的铜鼓文化,壮族歌舞戏曲文化,苗、瑶、彝等民族风情等民族文化必将成为我县的主要优势旅游资源之一。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开发奇特自然风光项目为支撑,挖掘、展示我县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为灵魂”的旅游发展战略;确定了我县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精品发展方向是:以莲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世外桃源”坝美景区为龙头,沿西西线、邱广线和县境内衡昆高速公路两则重点打造和开发部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寨,为将来的三省五地州旅游联合开发和州内旅游线路联合开发奠定基础。

二、开发现状

经过近十年来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宣传与挖掘,不仅使古老纯朴的壮族文化内涵与奇特自然景观相结合使“世外桃源”坝美景区在极短的两三年内名闻全国,壮族三月花街节、壮乡礼乐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步成为我县对外宣传的亮丽品牌。

到今年,我县已逐步开发和向上级申报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旅游村共有:坝美镇村坝美村、八宝镇三腊村、旧莫乡昔板生态村、旧莫乡的板榔村、莲城镇的法棚村、莲城镇冷水沟村、者兔乡的西牙村等7个景点。坝美村特色以壮族古老的水车灌溉、牛耕、民族服饰织染加工、藤竹木石生活用具展示等劳作文化展示为主,三腊村特色以瀑布景观、古驿道马帮遗存文化和壮族传统文化为主,法棚村特色以传统的壮族山歌、岜夯鸡、千层粑、粽子等风味食品展示及农家乐为主,昔板村特色以壮族的杆栏建筑和秀丽田园风光为主,板榔特色村以河流、泉水、瀑布等山水风光和斗鸡、斗牛行等民俗活动体验为主,西牙村特色以原始壮族杆栏民居和传统的铜鼓舞、牛头舞、手巾舞等传统文化为主,冷水沟村特色以新型壮族民居风格、河流及泉水风光为主。

三、宣传促销措施

我县利用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和全国公共长假期景区活动安排等机会,把它们推向更广阔的旅游市场,使它们在丰富我县旅游活动内容中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1、在我县举办的七届“昆明国际旅游节分会场”活动中,我们把有特色的各族歌舞艺术等集中在活动期间展示,或在“五一”、“国庆”、“春节”三个黄金周期间邀请民间文艺队到坝美景区进行展演。如壮族的跑马、放河灯、沙戏、手巾舞、龙牙歪(牛头舞)、纸马舞、兵器舞、铜鼓舞和民歌,苗族的芦笙舞、爬花杆、射驽、吹枪,彝族的铜鼓舞、弦子舞、长笙舞等,省内外的游客在短暂旅程中对我县的独特民间艺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感到十分新奇和高兴。

2、把有特色的壮族三月三赶花街、四月接皇姑、七月半放河灯等民族节日向外界宣传,并灵活调整“昆明国际旅游节分会场”的举办日期,使之与传统节日同时进行,维持民族节日的原生态性。

3、加大对优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提升与保护力度,提高我县民族文化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主要措施有:

1、新建铜鼓广场、民族博物馆和柯仲平纪念馆等人文景点。

2、改建或扩建莲湖公园、皇姑庙和马蹄井等古迹。

3、修复侬氏土司衙署、文庙、护国寺、万寿寺、昊天阁、都天阁等古迹。

4、对原有的壮族民间洞经音乐进行编排、整理、创新,组建“壮乡礼乐演奏团”投入旅游市场。

5、在部分重大节假日期间,组织我县最具特色的铜鼓舞、手巾舞等民间文艺队到民族村壮族村进行展演,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12旅游局民族文化生态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6、在我县组织支部生活摄影协会会员采风、华文作家笔会会员采风、国内百名记者“世外桃源”采风、全省道德研究会会员采风、全国稻作文化研究会员采风、 “丽哉,孟僚”壮族文化专题片拍摄等活动,深度挖掘我县各民族的稻作、铜鼓、服饰、民歌、乐器、舞蹈等古老文化,使它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四、取得的成效

我县十年来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工作不仅得到省、州政府领导的肯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我县编导的《壮乡礼乐》在xx省第四届民间歌、舞、乐展演赛中获得“彩云金奖”,xx年9月《壮乡礼乐》获得xx省首届“石宝山杯”洞经音乐邀请赛金奖;

2、峰岩洞村人类洞穴居文化被载入上海吉尼斯纪录;

3、xx县城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4、坝美景区建设项目在XX年被列为全省72个重点建项目之一;

5、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文化产业特色试点县;

6、我县被批准为民族体育特色县。

民族文化因旅游发展得到重生,旅游因民族文化的加入而更具魅力,我们深信独特的民族文化潜力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将拥有更加灿烂而美好的明天。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范文 篇2

为全面了解我县民族旅游发展情况,推动我县民族旅游事业快速发展,根据县政协主席办公会议和年初工作计划安排,10月23日,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对我县民族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召开了政府相关部门和部分县政协委员参加的专题调研座谈会,听取了情况通报并进行了讨论交流。通过调研,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全县民族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民族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先后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荣获“中国雪地风筝之乡”“黑龙江省门球之乡”等荣誉称号。20__年1到9月份,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8万人次,同比增长48%,实现旅游收入9亿元,同比增长73%,拉动相关产业增加收入14.4亿元,直接带动就业5000人,间接拉动就业20000人。

(一)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扎实推进景区景点建设。

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蒙古族风情,差异化、梯次化、标准化开发县内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拳头旅游产品。连环湖温泉景区是省内临湖而建体量最大的室内外温泉景区,景观温泉、别墅温泉和康养温泉闻名遐迩,特别是今年新启动的蒙医药温泉养生苑,填补了我省此类旅游产品的空白。阿木塔蒙古风情岛成为省内唯一、国内最大的以哈布图、哈萨尔祭祀文化为主、以东北民俗文化与蒙古族游牧文化相融合为切入点的民族文化景区。富裕正洁寺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园林,被批准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大庆研究院,现正申报国家AAAA级景区。此外,吉禾民族赛马场、多克多尔山等民族文化景区景点均有力拉动县域旅游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全县共建有景区景点14处。其中,4A级景区4处,3A级景区2处,2A级景区3处。连环湖温泉景区、阿木塔蒙古风情岛景区、银沙湾景区荣获黑龙江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龙江10大美景和大庆10景等殊荣。

(二)把握旅游发展新动向,稳步推进旅游营销策略提档升级。

紧跟当前国内外旅游客源新变化,主动与旅游中介机构对接沟通,不断扩大旅游客源市场,确保游客接待总量持续稳定增长。充分发挥“旅游+互联网”作用,深化与新浪黑龙江、网易等网络媒体线上线下合作,特邀旅游达人对旅游产品进行即时性描写,在“新浪直播”“映客直播”平台开展网红直播,“水韵草原、渔牧之乡”线上宣传话题点击量突破3千万。在大庆市委党校、县天湖宾馆、阳光温泉假日酒店、客运总站、富裕正洁寺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旅游咨询触摸查询台屏,方便了游客线上旅游查询。结合县域旅游资源特点推出了杜尔伯特草原风情自驾游、自助游、主题游、定制游等精品旅游线路14条,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美誉度和吸引力。

(三)举办大型文体赛事,提升全县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进一步丰富个性化旅游产品,开拓多元目标客源市场,不断探索尝试将体育赛事、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推动县域旅游业多元发展。近年来,我们连续成功举办了3次国际冰雪汽车挑战赛、2届国际雪地风筝大赛、3届省级垂钓公开赛、2次龙菜烹饪大赛。同时,我们还举办了那达慕大会、民族文化节、开湖节、渔猎文化节、帐篷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开湖节和渔猎文化节正申报省级最具品牌价值生态鱼文化项目。通过举办各类赛事和节庆活动,拉动每年新增游客20万人次,助推杜尔伯特旅游向四季均衡方向发展。

(四)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助力旅游地服务功能大幅提升。

按照建设特色美丽乡村、打造现代草原新城和旅游名城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生态、市政、交通、安居 “四大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3.6%,城乡广场公园等群众休闲健身场所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高铁每日经停23对,城乡公路里程达252公里,村屯巷道硬化达119公里,城镇化率、农村住房砖瓦化率分别达到38.9%、69.5%。为适应旅游业发展要求,全县发展旅行社(门市部)5家,建有宾馆、旅店165家,拥有床位5000张,其中准星级以上15家、4星级2家。全县有特色农家、牧家、渔家、林家乐等260家,其中省三星级旅游家庭旅馆26家。拥有各类特色田园风光采摘园300家、特色蒙古包7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3个,有效支撑了休闲观光游的蓬勃发展。

(五)加快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旅游惠民红利不断放大。

持续推进旅游业与三产深度融合,努力带动广大农牧民致富增收。突出“土地围绕旅游种、畜牧围绕旅游养、生意围绕旅游做”这一主题,全力推动农产品进景区,全县以绿豆、荞麦为重点的杂粮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0万亩增加至50万亩,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到60万亩,已全部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土鸡、蛋鸭、肉鹅等饲养量达数百万只。这些农副产品很多都通过景区营销推介销往全国各地。目前,全县共有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商店70余家,主要销售农副产品、畜产品、工艺品、地工产品等6大类100余种,切实丰富了游客的“购物袋”“后备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在民族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客源市场不稳、产品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影响,民族旅游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1、民族文化挖掘不深。

最具民族特色的“乌力格尔”“好来宝”、民族婚礼演绎以及四胡演奏等民族文化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

2、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不紧,精品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不强。

敖包祭祀、篝火晚会、安代舞、民族美食流于一般形式,优秀的民族歌舞还停留在舞台和广场,没有走进旅游景区。作为我县主打品牌的蒙医药温泉养生产品起步时间短,知名度小,没有形成产品号召力。

3、整体性不强。

我县的民族旅游景点不少,但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各个景区都各自为战,缺乏整体的规划,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串联,很难给游客形成深刻的印象。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民族文化挖掘力度,突出民族文化在民族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业发展的渊源所在。我县民族旅游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注重特色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弘扬。要保护好那些体现着民族特性、属于杜尔伯特文化的精华部分的文化,包括民族的习俗、礼仪、宗教、文学、艺术、建筑、遗迹、体现民族特色的景观以及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旅游文化的保护涉及面广,政府要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多种职能。旅游企业作为民族旅游的开发者从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利最多,是民族文化保护理所当然的主体,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通过建立有效机制,把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保护性开发,变资源优势为旅游发展优势。

(二)建立政府主导的协调机制,引导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到民族旅游发展中。

在民族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寻求一种科学的旅游开发模式,实施民族文化旅游的保护性开发,调动更广泛的社会主体成为民族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开发者和受益者,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农民对旅游影响态度消极和参与度不高问题。

(三)做好旅游品牌营销策划,充分发挥旅游活动的带动作用。

进一步发挥我县民族地区优势,把民族文化旅游作为全市乃至全省特色旅游品牌纳入年度旅游整体形象宣传计划,利用各种渠道,全方位、多层次拓展宣传营销辐射面。充分释放“开湖节”“渔猎文化节”“雪地风筝赛”等活动的独特感召力,同时,提升那达慕大会、多克多尔山祭祀、民族赛马等活动的参与度,扩大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努力打造我县旅游新名片、新爆点。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范文 篇3

旅游业发展至今其文化属性表现愈发突出,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我县旅游业不变的灵魂和永久的主题。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进一步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牌,根据县委、政府部署和安排,永顺县民族事务局日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县的芙蓉镇旅游进行调研:

一、芙蓉镇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主要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全县49.5万人,土家族有37.2万人占总人口的75%。历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不断的传承、不断光大、不断变革。这里沉淀着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她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土家特色建筑等,而芙蓉镇更是土家族重要聚居区和发祥地,之所以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之所以被县委政府不遗余力将其打造为我县旅游黄金带,其核心就在于除了分布自然旅游景观之外,更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是一座千年古镇,陈列着溪州铜柱等土家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的、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众多人文旅游景观,这里遗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土家民族特色建筑,而这正是大批游客心仪芙蓉古镇的重要理由。

1、历史文化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的古镇,它是土司统治溪州800年重要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号称“酉阳雄镇”,原名王村,因中国电影泰斗导演谢晋、著名明星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土家族起源于斯、统一于斯、建都于斯、发展鼎盛于斯。被专家誉为“土家源、千年古镇”。因得舟辑之利,可上通川、黔,下达沪、杭。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发起土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溪州之战”,公元940年双方言和立铜柱(现存该镇,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该镇会溪坪。明嘉靖年间,“东南战功第一”的抗倭英雄彭翼南就是由该镇起程,率部三千前往东南抗倭。而这里发现和挖掘的汉代古墓与天主教堂、红军医院等见证着该镇的历史。

2、自然生态文化

古镇三面环水,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窜镇而过的营盘溪瀑布连着瀑布,尤其是王村大瀑布,高101米,宽60米,飞流而下,声响如雷,故芙蓉镇又被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沈从文先生曾对古镇王村赞道:“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清脆,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镇内还有著称“天下第一漂”的漂流和猛洞河沿岸秀丽宜人的美景。这些鬼斧神工朔造的奇特美丽的芙蓉山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家饮食文化

土家族具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土家族酸辣香的饮食特性,积累并创造了品种繁多、风味各异的民族特色佳肴。天下第一螺、土家腊肉、猛洞河桂花鱼、土家酸菜等传统饮食和小吃蒿子粑粑、刘晓庆米豆腐等都使很多游客吃了忘返;而伴随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樱花蜜酒、牛头宴、土王全席等具有千年历史的美食开始重放光彩。即传承推广了土家饮食文化,又达到了以食促游,以食创收。

4、特色建筑

土家族先民古居溪州,早在采集狩猎时期,土家先民以树筑巢、以石垒屋、以石洞而居。“洞穴居”后来与兄弟民族建筑文化交融后发展成明清时期的封火统子大屋;“树巢居”则是土家先民为防潮湿防野兽在树上搭建居住的简陋窝棚,后与兄弟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发展成今日的转角吊脚楼,成为溪州土家族当代的主要建筑风格。土家族民歌唱到:“唱支山歌难开头,木匠难起吊脚楼,铁匠难打钓鱼钩……”,转角吊脚楼的主构特征为吊脚转角,下吊金瓜,上挂猫弓眉枋;吊脚廊栏、门窗多扎“万”字花格;吊脚下栏廊枋多通雕“万”字浮雕花边。屋顶坡面小青瓦,飞檐翘角,翘角以雄为美。而在芙蓉古镇这种转角吊脚楼有土王行宫、红军医院等与古镇五里石板街构成了古镇标志性建筑,而石板街上磨光发亮的石板更是见证了古镇千年发展历史。

5、土家服饰文化与民间工艺

自古以来,土家族的服饰就是别具一格,分男装、女装和童装,头戴青丝帕,脚穿麻草鞋,彩丝绣钩花……形成自己的服饰文化。土家人善于绣花和织锦,自称“西兰卡普”,在古镇依然建着具有土家特色的织锦作坊,生产出土家服饰、土家织锦和绣花鞋垫。芙蓉镇上土家人与织锦作坊一样建有独具特色的竹篾加工作坊,编织出土家人特有的筛、簸以及宋祖英歌中精致的小背篓,同时还有石雕、木雕、根雕等,并以此来招揽游客。

6、民风民俗

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学。其内容丰富,有神话、歌舞、传说、民歌、丧葬文化等。取材极为广泛,主题明确,表现生动,流传深远,具有多学科价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如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梯玛歌、土家族民歌、土家族过年赶年等,而这些民风民俗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在芙蓉镇都有了一定的尝试。

二、芙蓉古镇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契机

1、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打造。永顺县委政府连续几年经济会议提出了旅游发展王村的战略决策,从资金、政策上给予了倾斜,给芙蓉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2、良好的发展空间。新建的国家二级公路1828线穿镇而过,张家界-王村-凤凰旅游线路已成精品旅游线路,电影《芙蓉镇》的拍摄,《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取景拉动了芙蓉古镇民族文化旅游向前发展。

3、土家族原始戏剧舞蹈毛古斯入选奥运开幕式。原始戏剧舞蹈毛古斯产生于土家族祭仪式中,土家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拔步卡”。作为湖南唯一入选奥运开幕式的表演节目,在国人和世人面前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土家族文化。这也给土家族聚居区和发祥地芙蓉镇发展民族旅游提供了天赐良机。

三、芙蓉古镇发展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旅游硬件建设,整合民族文化资源。

搞好民族文化旅游,应重点突出、特点鲜明、丰富多彩的'展览出民族文化,应避免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因地制宜,加强组合,包括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组合,主题不同的文化遗产景观组合等。加强民俗村,歌舞广场等硬件建设,如发展土家族民俗游,把当地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包括服饰、居住、饮食、歌舞、婚俗、土家织锦、刺绣等)组合后向游客集中展示,吸引游客。同时也给那些没有机会向更多游客进行展演的单项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展示平台,可谓一举多得。加强行业管理,对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区居民进行专门培训,进行民族统一着装,学会简单的土家语。对古街进行集中改造修建,构建土家吊脚楼群,打造土家一条街。

2、重视节庆、广泛宣传。

土家族民间节庆尤其是土家族节庆本身就是一项价值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在这一大项目下又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子项目,可以说民间节庆是集中展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佳平台,例如,土家赶年过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首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不断引导、积极宣传民间节庆。其次,在重视开展民间节庆的基础上,汇集众多的遗产项目,策划举办了多项融经贸、体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节庆活动,如“中国土家族毛古斯节”、“土家族社巴节”等,通过多种媒体的全方位宣传,使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土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不同的展演形式闪亮登场,让参观者大饱眼福,也让来自民间的艺人或表演者,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得到收获,提高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3、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促进民族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1)以旅游开发促文化遗产保护。

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两者并不对立,只要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所用,而科学的开发行为带来的效益是促使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

(2)用民族文化促进旅游发展。

随着芙蓉镇旅游品牌价值升位,应抓紧对弥足珍贵的土家族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在遵循保留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开发出我县区域内的以展示土家族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众多旅游活动与旅游景观,进一步丰富芙蓉镇旅游内容,突出芙蓉镇文化旅游内涵,保持芙蓉镇旺盛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3)搞好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我县民族文化遗产、特色工艺的多数传承者和拥有者因开展旅游增加了自身收入,改善了生活,甚至脱贫致富,使他们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要把我县民族文化遗产、特色工艺的传承者和拥有者更多的投入到我县的旅游经济发展,促使他们提高保护自身文化的自觉性,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从而保证我县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最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范文 篇4

根据政协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员会办公室转发的《关于开展“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的函》通知要求,为积极打造美姑民族特色村寨,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发展建言献策。20xx年5月9日,美姑县政协组织规建、文广、民宗和毕摩文化研究中心等部门,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座谈走访等形式,就“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这个课题深入龙窝、树窝和依果觉等乡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美姑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幅员面积2573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292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其中彝族占98.6 %,农村人口100%为彝族,是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县。县境内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自然风光迷人,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彝族美食别具一格,享有“毕摩文化之乡”、“美女之乡”、“摔跤之乡”、“熊猫之乡”、“玛瑙之乡”之美誉。

自20xx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联合下达文件,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以来,美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规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统筹协调指挥建设。通过开展彝家新寨、美丽乡村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全县民292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村寨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群众收入大幅度增长,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民族特色村寨效益逐步显现。20xx年9月,我县依果觉乡古拖和四季吉两个村分别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和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联合公布的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绩显著。

(一)科学规划,整合资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与保护。

美姑县委、县政府始终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结合“彝家新寨”“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建设,整合资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与保护工作。为了摸清家底,更好地保护发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发展,深入全县292个行政村开展传统村落摸底调查,摸清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数量、类别、保存状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情况。对传统村落进行资源评审,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依果乡古拖和四季吉村、龙窝乡洛木干村、树窝乡大弯村、拖木乡木破洛村、苏洛乡尔格达村、极楚村等传统村落档案册,分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的优劣势,明确村落发展定位及发展途径,科学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20xx年,组织申报省级和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20xx年9月,古拖和四季吉两个村分别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和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联合公布的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20xx年又申报了尔格达、木破洛和依楚三个村,并启动瓦侯千户彝寨、破洛村、格达村、极楚村和阿居曲村等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二)加大彝族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几年来,我县整合各类资金投入村寨建设,有效改善了各村寨的公路、通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已建成的古拖、四季吉等民族特色村寨通电、通水、通路率都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等都有了村小,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村寨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不断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不断培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美姑充分利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村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引导开发乡村旅游。目前,在古拖、四季吉和阿居曲等一些传统村落建起了优质高山苦荞、良种马铃薯种植基地,美姑山羊、崖鹰鸡养殖基地,还有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为当地农民群众增加了收入。还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特色,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也通过举办彝历年、尼姆。约沙茨、阿依莫格等各种民俗活动,不断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村民参与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资金短缺。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外来文化的不断冲走,彝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逐渐被改变,村民们也非常向往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喜欢传统落后的居住条件和方式,不喜欢住简陋的瓦板房,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积极性都不高,具有彝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失。通过这次调研,20xx年依果觉乡四季吉村原有100户,现只有78户,短短几年内已拆了30多户,古拖200多户拆了70多户,树窝乡大弯村四组,以前全是彝族传统建筑,现只有十几户。

(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部分传统村落和传统彝族建筑遭到破坏。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因重视度不够或规划建设等原因,有部分传统建筑风貌遭到破坏,原有的彝族传统建筑瓦板房,逐渐被砖瓦房所代替,原来的木材、石材逐渐被塑料、钢板等现代材料代替,原有的纯朴、宁静、有序的传统村落和乡村氛围逐渐消失。

(三)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中,特色不够明显。

在彝家新寨建设、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新建的村寨虽然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清一色的民居都是新式建筑,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但就其建筑风格和文化特征来说,只体现了“新”,没有体现出“特”,彝族文化气息不浓,彝族符号和彝族元素使用较少,甚至没有,直观上没有一点彝族村寨的印象。

四、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保护。

特色村寨建设是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必须举全县之力,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实现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因地制宜对特色民族村寨进行准确定位,根据我们彝族自身特色,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科学制订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规划,要进一步与全域旅游,特别是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与开发。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尊重群众意愿,体现保护和发展结合,又要规划引领、分类指导,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着力建设具有彝族特色的村寨。

(二)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结合发展规划,统筹改善特色村寨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特别是供水、供电、网络覆盖、连户路硬化、停车场、特色民宿、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同时,要积极开展村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村寨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建立健全村寨设施管护、环境保洁、村庄绿化和村容美化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三)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

要把特色村寨建设与彝族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与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开发等结合起来,以特色村寨建设为平台,以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项目为载体,统筹安排,积极推进,共同努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特色村寨建设资金投入较大,多想办法,多方面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在整合资源和资金上下功夫,切实为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四)不断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特色村寨品味。

在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中,要把文化发展放在优先突出的位置,深入挖掘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将保护、抢救、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纳入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总体规划,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注重培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建立和实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补助政策。在如何将民族文化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方面下功夫研究。针对彝族村寨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进一步研究发掘、收集整理彝族文化和彝族特色建筑符号,为彝族村寨文化保护及维修装饰提供科学依据与文化艺术素材元素,指导彝族特色村寨建设。

(五)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持续推进特色民族村寨建设。

加快民族特色村镇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改圈、改厨、改厕、改电工程,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实施一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项目,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建设一批文化长廊、民俗展演广场、摔跤馆、赛马场等民族传统文化体育设施,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搭建平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