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仅要培养一批批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的人才,更应当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人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大多数学生为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程度相对偏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作业习惯、朗读习惯等较差。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着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切实从我校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某一方面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针对学生较差的作业习惯、朗读习惯、口语交际习惯等方面,运用各种方法,展开培训。 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与理论价值
通过研究,将解决我校学生欠缺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我校学生在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好只是、培养学习能力一获得学习成功与习惯成自然,相对减轻学习负担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和保障措施
学生具有可塑性,在学习习惯方面加以正确的指导与引导,能够达到积极的'效果。为完成这一课题研究提出以下措施:
1、调查学生学习习惯欠缺的原因,提出相应培养策略;
2、深入学习相关理论,增强培养的自觉性、紧迫感;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并对不足部分加以改正。
课题界定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
语文学习习惯:是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前提,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出本校学生欠缺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探索出培养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途径和策略;
2、培养学生作业、朗读、口语交际等习惯,并从这些习惯出发,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研究内容
1、找出学生学习习惯欠缺的原因:通过观察、谈话、家访、问卷调查等方式。
2、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1)培养学生的良好作业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审题,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然后严格要求每一次作业,以高标准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对优秀、进步作业进行及时的表扬;
(2)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首先要引导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朗读,熟能生巧,对课文越熟悉,朗读越顺畅;然后针对学生错误的读音加以纠正;
(3)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重视普通话的培养,严格执行要说普通话的要求,引导学生利用文学语言交谈。
研究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20xx年11月——xxxx年1月)
1、科研小组深入学习有关理论,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
2、分析课题,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二、实施阶段(20xx年1月——20xx年4月)
1、调查学生学习习惯欠缺的原因,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相应策略;
2、开展培养研究,适时对课题研究作出调控。
三、结题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完成总结性材料,深入分析研究形成全面的研究性成果。 研究方法设计
运用调查问卷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展开研究。
1、调查问卷法:运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为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2、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做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收集整理个案研究资料。
3、经验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及时修正实施方案,总结实施经验,及时推广。
预期研究成果
2、学生相应的作品集、文字材料等;
3、结题报告;
4、让学生基本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朗读习惯、口语交际习惯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促进每个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发展,促进每个受教育者人格与个性的养成。有一位教育专家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你在孩子的心灵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由此可见,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抓好养成教育,这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
就学生的普遍状况来说,其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抓养成教育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进一步探索,使
3.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就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不仅忽视少年儿� 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少年儿童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调查并详细分析影响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的教育对策。
3.通过研究,找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找到科学的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很多,本项目旨在充分发挥课题组成员的主题意识,本照“点滴皆是教育,细节蕴含成功”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深入研究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
1.充分利用“班级实名制”的优势,借助“U”型小组导学员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何为“U”型小组导学员模式?“U”指的是全班学生以六七人为一组,采用“U”型的方式围住在一起,“U”的开口指向讲台,整个班级四十几个学生最后分成了六七个组。原本老师面对的'是四十几个学生个体,而现在面对的是六七个团队,教育对象由个体转变为团队,既有利于任课教师驾驭课堂,又为学生创设了小组合作的机会,同时有利于加强小组间的竞争。一句话:单兵作战的局面被小团队互相配合作战所代替,个体学习的局面转变成了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合作,又创设了竞争的机会。
“导”指的是“U”型小组中的导学员。每个小组中设立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导学员一职,主要职责是实行“兵教兵”的策略。每组设定导学员2-3名,每名导学员负责帮助1-2名学习能力稍微差一点同学,通过互助、督促、指导等手段,帮助能力差一点同学完成学习任务,在班级中喊响了“不让一个伙伴掉队”的口号。“1+1、n+1”多元化的帮扶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成绩,还 “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强化落实我校特色“扬三弃一”品行修养卡,发挥“敬、竞、净、静”星级评价的作用,形成星级评价体系,强化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扬三弃一”品行修养提示卡,为学生量身定制特色“名片”。运用哲学的扬弃理论,也给学生们制作了“个人名片”,即扬三弃一品行修养提示卡。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与不足,逐步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扬三弃一”品行修养提示卡是一张学生信息卡,教师可以根据卡片上的内容,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优缺点等方面的信息。此卡还是一张评价反馈卡,注重了过程评价与即时评价。卡中“扬一”与“扬二”注重学生特长的培养。学生分别从“六美”行为习惯、兴趣特长(球类、体育技巧类、才艺类)找出自己的特长填写。平时,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少年宫活动,使他们的特长充分发展,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境界。“扬三”与“弃一”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扬三”定为动态即时评价,即:每周根据学生的“敬、竞、静、净”四方面的表现进行评比,表现突出的由班主任在此栏中印上所获得相应的“星”标志。学期末根据所获“星”的数量评出品行优秀的学生。“弃一”是学生填写自己的缺点。学期末由同学、教师进行表决,认为已改掉则在期末班主任评语中予以体现。每学期末我们都将此卡装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袋中,作为学生成长评价的重要依据。这一做法有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品行情况,有利于实践“德高尚,方有大成”的管理理念。
3.发挥我校“彩绘人生”乡村少年宫的作用,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场所,强化学生动手实践习惯的养成。
在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教育局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共计投资22万余元,成立了“靓彩乐园,彩绘少年”少年宫。少年宫共设“剪纸欢乐坊”、“巧手工作间”、“纸浆工艺吧”、“我舞我秀室”、“棋林益智苑”、“四驱车乐园”、“百变魔方站”、“风雅书法屋”、“泼墨画中画”等活动场所,且一楼主题文化为“科技探索”,二楼的主题文化为“艺术欣赏”,整座楼将成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艺术情操欣赏的专用场所,成为放飞孩子梦想的大舞台。
每周二与周五下午的大课间时间,将成为学生们的活动时间,配合着室外的轮滑、篮球、乒乓球、足球等活动,全方位打造学生综合素质的30多个活动项目,让每个孩子都可自主选择所喜爱的项目进行活动,“人人有活动项目、人人有活动场所、人人有技能展示、人人有成果积累”成为“彩绘少年”少年宫培养的目标。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好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广泛收集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调查报告,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把学生的行为,要求放在第一位,不良的行为得到及时矫治。
2.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班级学生若干个个案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为今后课题研究提供针对性的事实依据。
3.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实施对象之间或个案与个案之间的比较,找出适合我校实际工作的方法,加以指导以后的工作。
4.文献资料研究法
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养成教育的资料,然后再进行整理、分析,从中筛选出有用的资料学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与人员的具体分工:
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0月)
建立课题研究组织,组内成员学习、商讨,落实人员分工,明确责任。了解学生已有的行为习惯,制定针对性研究方案和计划。研究资料文献的准备、信息的收集、设计问卷调查表等。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0月)
①前期分析阶段:通过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的观察分析,撰写”崮山中学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调查样本分析”,对各个年级学生此阶段的行为习惯的现状作分析总结,为今后的对策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②实施阶段:
A、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良好习惯的教育,搜集典型课例和活动录像等资料。
B、按照不同阶段研究方案,通过实际调查研究形成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具体计划和实施步骤,并探索学生行为习惯提高的方法和策略。
C、实施期间定期召开座谈会,适时听取班干部和各个学科教师对本阶段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反馈,并根据反馈及时做出相应改进与调整。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9月)
1.完成各项有关测试,进行认真对照和分析。
2.课题组总结、整理规范研究资料和经验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规律。
3.完成研究报告,举行结题会。
人员的具体分工:
负责人:苗xx(负责课题工作的总体规划)
组长:刘xx (负责课题信息的汇总和传递,并撰写各种课题文件,确保课题的各项工作能够按计划完成)
实施者:周xx等8名教师。(负责课题工作的具体实施,确保课题研究的效果,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积累研究资料,并撰写各种研究成果)
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1、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分析报告、典型案例、阶段性报告等
(2)科学合理的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2、最终研究成果
(1)通过研究,探索“U”型小组、“彩绘人生”乡村少年宫、“扬三弃一”品行修养卡、“敬、竞、净、静”星级评价等模式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作用和具体实施措施。
(2)提高家长、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重要性的认识。
3、成果形式:
(1)形成本课题的"工作报告"。
(2)本课题的研究论文、研究个案、随笔、叙述故事、主题活动、等汇编。
七、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课题组负责人苗延亮,是学校校长,他对教育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经验,亲自主持并参与研究,他把教育科研视为“学校由平庸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他对该项目给予极大地支持。
2.参与课题组成员中有经验丰富、多年从事教学研究的中层领导,有专业素质高、勇于开拓创新的青年教师,还有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很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的班�
3.取得上级科研部门的关心与帮助,确保实验顺利实施。
4.学校保证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各项条件,并承担课题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
综上所述,本校课题组进行的课题研究的条件是具备的,预计通过本校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届时将会圆满地完成该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总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总量为5万字,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总量为40万字,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总量为100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才能够达到阅读数量,并且保障其阅读质量。
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我校教师积极探索课外阅读指导之路,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还存在着不少困惑和问题。一方面大家积极研究和实践如何进一步通过课外有效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受教育教学时间及空间、家庭教育环境、教师指导策略等方面原因的影响,教师们对如何保持学生的长时阅读兴趣和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等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和实践,一方面寻找更切合“农村小学”实际、更利于让师生接受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法,让学生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形成一系列的指导策略,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摆脱目前的种种制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及能力形成的不利因素,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是探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教学策略,致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乐阅读、健康成长。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外是学生学习的“后勤部”,只有充分补充后勤资源,我们才能在主阵地上操控自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能从心底里热爱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是通过课外阅读指导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课题研究,抓住 “阅读指导策略”、“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活动与阅读习惯”这些重大命题,将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石,为重新建构现代教学的教学策略理论框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系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辨的提升,理性的思考。
三是通过有效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五个目标:
1、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重视提高课外阅读实效性的理念;
2、探索和创新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符合农村小学的阅读指导策略;
3、提高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研究型教师;
4、通过课外阅读策略研究,以点带面,探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5、根据调查,针对实际,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向全校推广试验,营造书香校园。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策略。既有理论的研究,更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对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而可行的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实效、有推广价值的阅读指导策略。
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围绕:
(1)围绕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构筑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带有学校特色的高效、有创新性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3)探索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教学策略;
(4)提供一系列解决学校阅读教学及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策略;
(5)建设研究型、创新型的学校,积极营造“书香校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实施
(一)本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研究《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时,研究教师如何在阅读指导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原则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
3、发展性原则。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渗透性原则。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阅读指导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以载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5、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考虑教学规律、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我们将组织好科研力量,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以工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证分析和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以取得研究的实际效益。
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全面把握近几年学校课外阅读指导教学改革的历史进程、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以及经验与不足,从而使课题研究有一个较高的立论点。
第二、调查研究。通过对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分析(包括观念、经验、教学特色与存在问题),对学生阅读兴趣、水平的现状调查(涉及学科差异、年级差异、性别差异),把握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加强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第三、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不同课堂教学方式的意见,在实践中探索学生欢迎的、高效的阅读指导策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总结、推广。
总之,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实证研究与专题研究、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强调重点,突出特色,以保证研究的合理性及实践效益。
(三)课题研究各阶段任务
1、课题申报、审批阶段
学校向课题组提交申请报告,经专家组审查批准后,立项,开始课题实施。
2、研究准备阶段
组织队伍;确立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理论培训;现状调查。
3、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将分别举行多次专题性学术研讨会,及时交流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同时不断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并将根据学校课题进展情况,邀请专家对学校的课题开展情况进行中期检查,交流、总结和推广优秀成果。
4、结题阶段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总课题结题大会。
——经验成果在课外阅读指导实践中推广应用。
四、课题研究的时间:
20xx年3月—20xx年12月
五、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
1.在校长直接领导下,教科研负责人全面负责,课题组人员具体操作,发挥教师开拓性,创造性。
2.课题研究的教师要经常进行情况、资料和数据的统计,并互相交流学习。
3.课题由组长何开富负责,课题组教师参加课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成果将以论文、教案、课堂实录的光盘等形式呈现
课题名称:
小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的培养
课题的选定:
良好的作业习惯是指学生对待作业方式、方法的行为规范。它是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的具体表现形式。良好作业习惯的形成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自制能力相关,与学校、家庭、社会的环境相关。
由此可见,小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的培养应根据不同的学龄特点,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家庭环境,从书写姿势正确;作业自觉按时完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做作业时专心、细心;做作业时独立思考等几方面来进行培养。
课题的理论依据:
现代课堂教学理论认为,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培养兴趣,掌握方法,提高质量”,是实现目标的桥梁,也是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和标志。
《新课程标准》的分层教学策略也决定了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预定的目标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水平而定,对作业的布置,也要因人而异。良好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各方面的因素,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多方面下手。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背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8条(有关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中也明确指出,小学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新的教育形势下,一个没有形成良好作业书写习惯的学生很难适应新的课程改革,以后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意义:在学生中进行良好作业习惯的培� 主要表现维:
1、孩子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良的学习习惯往往与学习规律相违背,严重地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是使其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的有效途径。
2、课程目标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是良好作业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作业习惯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手段,是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石。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将受益终生。
课题研究的内容:
1、明确作业要求明确。在研究实践过程中,首先学生明确良好的作业习惯的基本标准要求。
2、对减轻学生负担的研究。减轻作业负担已成为学生最迫切的要求。
3、作业形式改革创新的研究。在作业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分层次,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留有不同水平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提高。
4、对作业评价措施的研究。不定期展览学生作业,并在学期末评出优秀作业标兵。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平时学习习惯的观察、调查、座谈的方式,了解学生作业习惯的现状,并开展影响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原因分析);
2、行动研究法(用理论指导实践,对学生进行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
4、经验总结法(根据教学实践进行经验交流、总结);
5、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追踪、研究、分析,探索小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矫正不良习惯的方式、方法)。
本课题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1月——3月)
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学习有关文献,并设计调查问卷对实验班进行测验,做好研究前期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践阶段(4月——6月)
实施研究计划,积累相关资料和数据。并作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7月——10月)
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进行研究总结。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11月——12月)
本阶段为课题研究完善和结题阶段,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完善和巩固成果,总结和提升成果质量。编写课题研究的成果资料及研究报告。
20xx年5月11日开始,我校承担了胶州市课题——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任务,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教师对此课题的认识,提高教师实施的自觉性,学校特举行开题会。
一、课题提出背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
二、理论意义:
"学习习惯"的界定:
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措施:
该课题申�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精选组员,优化人力资源
要使本课题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展开,关键是有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厚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底蕴,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队伍。课题组开始成立时,学校与课题组成员签定了《课题申请报告》《课题研究任务书》,对课题组成员的职责,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保证他们认真参与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吸收了一批优秀教师来参于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课余充电,提高科研能力
1、强化理论学习
(1)规定每位课题组成员至少订阅两种优秀的教育报刊或杂志;
(2)邀请专家、领导进行讲座,把新课程、教改的信息及时传达给老师;
(3)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4)每月学习一次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推荐论文,写好摘要与心得,再组织讨论与交流。
2、参与各类培训
(1)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课件制作培训班,让课题组成员能自己进行课件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到外事市以及周边兄弟学校听课学习,开阔课题组成员的眼界,外出教师回校后,向课题组成员汇报学习情况;
(3)学校教育宽带网使用后,进行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
四、研究策略及过程: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就设计了关于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把本校小学部1-6年级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以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将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进行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课堂听讲情况,预习复习情况,家庭作业环境情况,课外阅读情况,对待各科作业的态度等18道试题。调查方式:以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家长、学生座谈会,个别交流等。
课题组要经过调查分析后,针对低、中、高三个阶段,拟订了三份调查报告。认为要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对各类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首先为学生的学习引路,设疑和指点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严谨自学的良好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跟上当前科技迅猛的步伐。
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针对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探索,采取点面结合,逐步有序推进的方法,一方面拟订了三份低、中、高年级实验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措施,
另一方面课题组每名成员选择了一名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一名学习习惯好的典型学生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论证,
三、借助"各方"力量,内外因素结合,促使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保持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才能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环境。
其次,我们要借用班级家长会,部分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目的,取得家长的配合参与,对每个学生进行检查和督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毕竟是相辅相成的,家庭的氛围和情景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改进活动课程,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我的理想""学习习惯交流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和"这样的孩子好吗"等主题班会,以及召开"内因、外因"谁起作用的辩论会,"抄作业的好处与坏处"等讨论会,部分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活动,学生明确自己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存在哪些坏的学习习惯,并能针对坏的学习习惯总结改进方法和措施。再加上教室、家庭、文具盒里张贴有关学习习惯方面的挂图和名人名言,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时刻激励自己,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研究方法:
1、坚持每月一次的课题组例会制度,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工作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不定期开设科研沙龙,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建立课题组研究课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课堂评议五关,每堂研究课设有研究指标、达成情况、研究课听课笔记与课堂教学评议表,全体成员听课、评课,从中得到提高;
3、撰写研究性文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或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
4、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成果的课题研究资料、学习材料及时整理好,学期结束时及时收缴与归档,以便于同组成员学习借鉴其中的有价值的经验。
六、研究阶段及预期研究成果
准备阶段(20xx年1月--20xx年2月)
1、申报课题。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3、做好动员发动工作。课题实验方案、实施计划
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0月)
1、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
2、全校教师选定自己实验课题。
3、全面深入开展研究。定期做好汇报、总结工作
结题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1、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所有研究人员撰写论文。
3、总结上报,做好结题工作。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论文
七、课题人员分工
--小学生数学、综合科等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英语科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需要教师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主要在研究策略方面努力,以提高研究效率。今后此课题还应在深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丰富,更要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理想远大,不怕挫折,敢于迎接挑战的成功者。"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它是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但现实中,少年儿童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另一方面,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因此,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就很有价值。
二、理论意义:
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成绩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措施:
该课题立项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把它当作主要任务来抓。我们要在注重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澄清认识、提高水平,力争早出成果。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一〉、精选组员,优化人力资源
要使本课题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展开,关键是有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厚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底蕴,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队伍。
课题组长;xxx
人员分工:xxx
1.小学生数学、综合科等学习习惯的养成负责人;
2.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负责人;
3.小学生英语科学习习惯的养成 负责人;
〈二〉、课余充电,提高科研能力
1、强化理论学习
(1)规定每位课题组成员至少订阅两种优秀的教育报刊或杂志;
(2)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3)每月学习一次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推荐论文,写好摘要与心得,再组织讨论与交流。
2、参与各类培训
(1)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课件制作培训班,让课题组成员能自己进行课件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到周边兄弟学校听课学习,开阔课题组成员的眼界,外出教师回校后,向课题组成员汇报学习情况;
(3)学校教育宽带网使用后,进行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
四、研究策略及过程: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要设计关于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把本校小学部1-6年级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层面,以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要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并进行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课堂听讲情况,预习复习情况,家庭作业环境情况,课外阅读情况,对待各科作业的态度等,共18道试题。
调查方式:以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家长、学生座谈会,个别交流等。
经过调查分析后,课题组要针对低、中、高三个层面,拟订了三份调查报告,制定相应的策略。要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对各类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为学生的学习引路,设疑和指迷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严谨自学的良好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跟上当前科技迅猛的步伐。
〈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针对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探索,采取点面结合,逐步有序推进的方法,一方面拟订了三份低、中、高年级实验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措施,另一方面课题组每名成员选择了一名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一名学习习惯好的典型学生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论证。
〈三〉、借助"各方"力量,内外因素结合,促使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保持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才能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环境。
我们要充分利用班级家长会,部分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目的,取得家长的配合参与,对每个学生进行检查和督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毕竟是相辅相成的,家庭的氛围和情景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改进活动课程,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我的理想”"学习习惯交流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和"这样的孩子好吗?"等主题班会,以及召开"内因、外因"谁起作用的辩论会,"抄作业的好处与坏处"等讨论会,部分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活动,学生明确自己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存在哪些坏的学习习惯,并能针对不好的学习习惯,总结改进方法和措施。每个教室、家庭、文具盒里张贴有关学
习习惯方面的挂图和名人名言,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时刻激励自己,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研究方法:
1、坚持每月一次的课题组例会制度。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工作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不定期开设科研沙龙,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建立课题组研究课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课堂评议五关,每堂研究课设有研究指标、达成情况、研究课听课笔记与课堂教学评议表,全体成员听课、评课,从中得到提高;
3、撰写研究性文章。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
4、进行资料积累。要求课题组成员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成果的课题研究资料、学习材料及时整理好,学期结束时及时收缴与归档,以便于同组成员学习借鉴其中的有价值的经验。
六、研究阶段及预期研究成果
准备阶段:
1、申报课题。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3、做好动员发动工作。4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实施计划。
实施阶段:
1、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
2、课题组成员选定自己实验课题。
3、全面深入开展研究。
4、定期做好汇报、总结工作。
结题阶段:
1、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所有研究人员撰写论文。
3、总结上报,做好结题工作。
4、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论文。
通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相信,一方面能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教师享受深受收获的喜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需要我们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主要在研究策略方面努力,以提高研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