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强化对权利的制约监督,公正评价和使用干部,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推进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和结果运用。为了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增强其在干部监管中的效果和权威性,有必要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索。
一、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应明确为:通过审计,维护财经法纪和经济发展程序,增强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意识,促进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自我约束机制,正确有效地履行经济责任,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依法规范经济行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同时为组织部门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
二、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重点审计“三权一廉”情况,即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管理权、资金使用权、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权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其主要内容应包括8个方面:
1、财政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主要审计任期内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会计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有无挤占挪用、挥霍国家财产行为。
2、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主要审计任期内管理、使用预算外资金和财政有偿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无违法违规设置帐外帐、“小金库”、将预算内资金列入到预算外管理、使用的行为;有无违反国家规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和强行搞有偿服务的问题。
3、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主要查明任期内是否通过虚假立项骗取专项资金以及是否存在挤占挪用、套取专项资金行为。
4、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主要审计任期内帐实是否相符,有无白条抵库、坐支、侵占、挪用货币资金的行为;公共财产有无被挤占挪用、损毁,造成损失浪费现象;有无党政机关经商办企业,导致国有资产被无偿占用和流失的现象;有无党政机关侵占企业经营性资金、财产,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现象;是否按规定管理和使用党政机关固定资产,有无擅自购置、报废、转让、变卖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有无违反规定挪用公共财产或私自借贷资金,对外投资经商、牟取私利的行为;同时要查明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单位的债权、债务以及净资产变动情况及原因。
5、分管和负责的大宗项目、基建工程、重大财务收支情况。主要审计决策依据的合法性、决策内容的可行性、决策程序的民主性、决策实施的效益性,是否决策公开透明,是否存在“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豆腐渣工程”。
6、财政财务收支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主要审查内部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存在重大疏漏,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执行以及执行效果情况。
7、遵守国家财经纪律和政策情况。主要审查任期内是否存在重大舞弊行为,通过弄虚作假骗取荣誉问题;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违规和违反国家政策的行为;有无借改革之机,逃废银行债务,私分变卖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8、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主要审查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是否存在利用职务侵占、挥霍国有资财,报销各项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问题。具体操作时,应多关注单位的小车费、燃料费、招待费、锅炉费、通讯费、出国出境考察费用情况,从异常的数据和票据中发现问题。
三、选择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同样是以审计领导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为载体,因此常规审计中的一般审计方法同样可用于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审计实践中,还必须不断探索和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律和特点,探索采用其他各种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
1、进行审前公示。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将拟审计对象、审计时限、主要审计内容等事项进行审前公示,广泛获取外部信息资料,以便从社会角度、从审计对象所在单位外部环境中更多地掌握审计对象的情况资料。当然,审计机关也可以直接到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了解审计对象的考核、群众举报等情况。
2、召开进点座谈会。听取审计对象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介绍以及相关部门检查情况及结论的说明;发放调查问卷,征求审计对象所在单位中层以上及重要岗位人员对审计对象工作情况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评价意见。这样就能从单位内部对审计对象有一个总体性、轮廓性的印象和评价。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审计思考
3、内查外调相结合。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毕竟不同于一般常规审计,有时仅凭帐面说明不了问题,对于一些帐面没有反映出的问题、比较隐蔽性的问题,还必须到相关单位找相关人员调查核实。因此审计时必须把内部查帐和外部调查核实相结合,不能放过任何疑点和蛛丝马迹,这样才不会出现问题遗漏,从而避免审计风险。
4、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等常规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资料共享、充分利用相关审计成果,节约审计成本,减少重复监督。
5、开展计算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大、费时耗力,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应加强对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投入,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建立领导干部审计资料库,切实把计算机审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技术手段。
四、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审计评价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所作出的评价。审计评价应当肯定领导干部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取得的实效,并指出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存在的主要违法违纪和严重损失浪费问题,准确划分经济责任。由于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直接影响着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及使用,因此审计机关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掺杂审计人员主观因素和感情色彩,不得故意偏袒或贬低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审计人员在遵循《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基础上,可按以下进行操作:
1、用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评价领导干部经济业绩情况。主要通过收入、支出、费用率、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完成情况,用真实的数据和具有说服力的事实等量化指标,来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及管理经济能力。
2、用国家法律法规及财务会计制度来评价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状况。通过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的符合性、实质性测试,评价党政领导干部依法执政能力。
3、用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工程、项目的实际运行效果来评价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重点是通过对工程、项目的投入、产出审查、计算,评价效益情况。不仅要看经济效益,还要看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仅要看近期效益,还要看长期效益。这样才能甄别出是搞短期行为、“形象工程”,还是从长远大局出发,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4、用领导干部本人与所在单位及下属单位经济利益关系来评价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主要通过小车费、招待费、锅炉费、燃料费、出国出境考察费支出情况,来判断和评价领导干部是否认真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是否存在经济问题。
五、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搞好审计结果的运用,是经济责任 审计的最终目的,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为了减少领导干部评价使用中人为因素的影响,真正体现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监管中的权威性作用,就必须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以制度方式确定下来,从机制上加以保证。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机关应根据委托部门要求,提交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同时可以适当方式在适当范围内公告审计结果。组织部门应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进行谈话,并通报审计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装入领导干部考核(廉政)档案。干部管理部门应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和职务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履职尽责、业绩突出、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领导干部,应提拔重用;对平庸混事、搞虚假政绩者,应给与降职、免职处分。对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领导干部个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该受到党政纪律处分的,应由纪检监察部门严肃处理;对于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领导干部,应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此来维护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严肃性,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