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心得体会(推荐3篇)

音乐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3篇)

音乐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1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尽管较过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比如: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仍不够健全;音乐课开课率不高,音乐师资缺额大,教师素质以及学历达标率和岗位合格率低;对音乐教育的关注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真正的投入少,教学设备奇缺;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科学不全面;教学水平及教材质量不高等。另外,我国中小学教育一直处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下,在高考指挥棒的制约下,从学校到家长、学生都过分地强调文化科的发展,忽视对学生音乐教育能力的培养,音乐课时被削减,有的学校音乐课甚至被取消。因此有些学生只懂数理化,文化课成绩很好,但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没有远大的理想,对国家、社会漠不关心,不能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形成身心健康发展极不平衡的局面。

1、2音乐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教育能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智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通过声音的途径,借助生动、鲜明、具体、富于想象、充满激情的音乐形象来认识世界。音乐教育具有道德教育价值,它能促进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觉察力、观察力、综合能力等能力的增长[2]90,还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等,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总之,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热爱音乐,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通过音乐教学,启发学生远大的理想,培养优良品格,陶冶高尚情操和丰富情感;通过音乐教学,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

2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2、1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音乐教育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位,从感情和理智两个方面使学生的各种品质因素得到全面发展。音乐教育通过声音的艺术,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发展端正的态度、积极的性格和良好的心智技能,能起到教化自我、管理自我、强化自我,培养思维技巧和创造能力,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2、1、1引导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审美活动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及审美的鉴别能力,世界上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还有艺术美。每个学生的审美的意识及鉴别能力都会不一样,音乐教育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人在审美活动中,总是从感知审美对象的具体形象入手,进而达到情感理性化。学生审美体验的特点是情绪体验和意识体验的统一。音乐不是直接可见的实体形象,也不象雕塑那样是造型艺术,而是由声音的运动,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引起人的联想,从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到的形象。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但可初步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联想和想象,体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和意境,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共鸣,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艺术活动是学生喜欢的活动[2]90,音乐的声音艺术对学生来说始终是富有吸引力和具有外部刺激的。通过音乐教育的各项教学活动,如音乐欣赏、歌唱和音乐游戏等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步听懂音乐,想象音乐情态,进入音乐的意境,领会音乐的美。学生体会音乐的美,对音乐美有了充分的内心体验,进而去追求和向往这种美的境界,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2、1、2对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启迪和培养

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潜移默化的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音乐可以通过生动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以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在歌唱教学中,以健康的歌词和积极的音乐形象,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好的歌词能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心灵,使音乐教育互相渗透、融会贯通,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音乐欣赏教育中,不仅可使学生增长音乐知识,提高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开拓艺术视野;还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有声的音乐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于是,思想境界得以升华,感人的旋律与学生的心灵完全融为一体,相互产生强烈的共鸣。音乐教育除了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以外,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音乐的特殊功能,让学生体验音乐形象所展示的崇高思想,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高尚的情操。

2、1、3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

意志是人们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自觉地去克服困难,不断地调节、支配个人行动的心理过程。音乐有利于锻炼意志、毅力和耐心。坚强的意志是人们达到目的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音乐教育,尤其是学习乐器,既是艰苦的脑力劳动,也是艰苦的体力劳动,需要坚强的意志、毅力及持久的耐心。乐器的演奏技术是辛勤的汗水浇灌起来的,要掌握好乐器的演奏技巧、技能,就得花大力气、下苦工夫,就得脚踏实地地勤学苦练,并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这个过程,极其有利于培养儿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和不急不躁的持久耐心。学生要正确的学习歌唱,只有集中全部注意力听清楚每一个音的确切音高、音质、音色、力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征,才能准确地模仿唱出来。通过这种对音乐的不断追求,可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让她们从音乐学习中体会到用辛勤的汗水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享受。

2、1、4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学生时代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各种心理结构不断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的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地发展起来,同时各种心理活动结合成整体,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倾向性。这个时期学生独立活动能力逐渐增强,生活的经验和学习的知识不断增加,是学生个性性格奠定基础的阶段,因此应该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良好性格,这将对学生们今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音乐具有极其强烈的情绪性,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乐观、向上的情绪,诸如欢乐、愉悦、活跃、崇高等,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促使他们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音乐教育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音乐流淌着智慧和人格,学生的心灵亦可从中经受到音乐的冲击,其灵魂也逐步得到升华,因而学生的心灵变得更加高尚,变得更富有智慧。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活动的实践而逐步养成。一些性格有问题的学生,在音乐形象和同学积极活动的影响下,会得到一种满足,会感到一种欢乐,继而逐渐地把自己融入集体之中。一些妄自尊大、急燥、好冲动的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既能充分发挥大胆的形象,大胆地创造,亦会慢慢地克制自己的惯性,伴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动,注意与同伴协调一致。

在《小学音乐课程纲要》中就规定音乐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唱平易的歌曲,能

识简单的乐谱,并发展快乐活泼的天性,和涵养和爱群的情感[3]。因此,音乐教育对

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形成是十分有利的,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是很重要。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要有意识的运用它培养、扶植、

激发、鼓励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那学生们就会受益匪浅。

2、2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智能培养

2、2、1开发右脑潜力

不少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大部分学生的大脑左半球比右半球要发达的多。因为学生的所有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用到的全部是左脑的功能。左脑的功能包括:记忆、计算、逻辑思维、推理等。右脑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功能较少运用。这就影响了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发挥,影响了整个大脑的平衡发展。音乐教育艺术是依靠听觉来感知流动的音响的特殊艺术,它是非语义性的,需通过联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2]5。它具有开发右脑潜能,调节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如音乐教育中的乐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眼、耳、口、手、脚等器官的协调并用,锻炼了注意力的分配,使大脑与手指等器官更灵敏,促进了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综合发展,从而大大地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展。另外学生在琴上的即兴演奏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其创造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乐器奏出的旋律不仅能激发大脑右半球的的机能,而且双手的活动还能协调左右脑有规律有节奏地运动,促进大脑两半球的积极思维充分得到锻炼,进一步提高大脑功能,使大脑两半球得到均衡发展。

2、2、2提高、发展想象力和联想力

想象是指依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建立新形象的过程。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力不仅可以开发智力,发展思维能力,而且对很多发明创造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想象在学习活动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品德的形成、以致创造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和联想,人们的思维和创造就无法展现,更没有科学和文化的繁荣。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是一种丰富想象力的产物,它虽不象语言文字那样能够表达明确的感念和阐述具体的思想,但它却能够通过其塑造生动的形象和联想,使人们的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是自由的艺术,为人们提供最广阔的创造空间,使人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在音乐的欣赏、创造中,人们的想象、联想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以其声音作用于人的感知觉,极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

2、3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

社会在迅速发展,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复杂,学生如果不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交往能力,就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学生是知识学习的最佳时期,充分抓住这个时期,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相互交流、自我表达、理解他人和自我的社会性方面重视不够。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较多,一般缺乏与同伴的交往,使得有些学生形成孤僻、压抑、自卑、胆怯、多疑等不良性格,不善于与别人相处,在行为上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体会共享的快乐,缺乏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音乐具有极其强烈的情绪性,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乐观、向上的情绪,诸如欢乐、愉悦、活跃、崇高等,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促使他们发展积极的心态。音乐教育的各项活动如舞蹈,音乐游戏等,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促使学生学会共享欢乐、互相合作、平等竞争等,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交往的技能,具有竞争、独立、主动、乐群、自制、遵从等多种复合能力。对学生的社会化、个性与品德形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音乐教育能使学生的社会性需求得到满足,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3重视音乐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音乐是以感情宣泄见长的艺术,它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有效地发挥道德教育作用,学生在音乐教育的长期陶冶下,可以逐步地形成一种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的积极心理定势。音乐是体验性的学科,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音乐教育的方式,最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张扬,良好的音乐教学课堂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情感交融、想象力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音乐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于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

学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他们的成长有赖于正确教育的引导。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可以通过生动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以净化和升华。另外音乐教育对青少年的智力开发提高思维能力及其性情、气质的形成均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发展创造思维和想象力的手段之一,是通向逻辑思维认识能力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梯。音乐教育中音乐艺术活动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包括唱歌、演奏乐器、欣赏、律动、舞蹈、音乐游戏以及打击节奏等,音乐虽然只有七个音符,但它可以变化无穷的组合方式,编织出一支支优美动听的乐曲,使人心旷神怡,引发深藏于身心的内在潜能,音乐教育活动实践可以促进人在德、智、体、美个方面的发展,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能从多方面发挥其潜移默化的功能。

音乐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2

合唱是指由许多人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的演绎,合唱效果的好坏不单单取决于某个人的个人演唱水平,而需要集体的相互配合协作来共同完成,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艰辛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重组织工作。需要教师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对学生有影响力和亲和力。能保证每周至少2次的教学时间。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算你的音乐天赋再好,也不可能一朝学成,需要长期的兢兢业业的刻苦学习。

第一,要有计划。合唱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认为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说有点象样可以参加一些比赛。那么这几年的教学得有目标和重点。首先要注意声音的统一训练并伴随气息的训练,再慢慢的给予和声听觉训练,多声部的合唱训练,音准训练和歌曲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合唱不是个人表现的舞台,而是一个团体通力合作的结果。合唱拒绝:“个人英雄主义”。

第二,要有耐心,恒心。对学生的声音要有敏感,敏锐的听觉,发现不好的声音要立即纠正,注意自己范唱的正确。因为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如果自己的声音不正确,他们就不正确。不要急于求成,歌曲的练习要细致,完美,不要粗糙了事。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我们一定要本着一颗赤诚的心坚持不懈,决不气馁。

第三,要增强自身的音乐修养和合唱修养。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只有自己的修养高了,处理歌曲才会得心应手,声部听觉才会敏锐,才能训练出一支出色的合唱队。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多向专家请教,可以多听音乐会,多看指挥家的处理,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和合唱修养。

我在进行《保卫黄河》这首歌曲的合唱训练时,首先要求学生唱准旋律和节奏以及它的强弱规律。然后要求学生体会这首歌的情绪,在演绎的同时要表达出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接着我在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统一的声音来达到合唱的最佳效果。

合唱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常抓不卸,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事业才能更加深入。

音乐教育的心得体会 篇3

我有幸阅读了《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整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是能指导教改实践的教育刊物,对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样孩子们对音乐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兴趣,调动参与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