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精选35篇】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通用35篇)

内容导航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3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4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5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6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7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8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9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0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1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2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3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4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5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6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7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8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9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0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1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2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3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4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5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6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7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8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9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30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31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32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33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34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35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希望而不是让他们沉浸在过去失败的阴影里。

有人说,欣赏如空气,每个人都不可隔绝,欣赏如水分,每个人都不可或缺,,欣赏如智慧的阳光,不仅照亮每一个学生也会照亮老师。学生欣赏学生,便可以给学生一点希望,多给于学生一些赏识,便可以让学生树立起学好的信心,鼓起实现梦想的勇气。

我班有个学生阿鹏,他是一个小巧可爱,皮肤有点黑的男孩子。他不爱学习,或许从小疏于父母管教,或许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或许是身体素质本来就很差的缘故,他每天总有睡不完的觉,走不完的神,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他,因为他的那双大大的笑眼总是让人难以忘怀。渐渐的,相处的日子久了,发现他的有点也就越来越多了。

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尽管上课听不懂,也从来不捣乱,偶尔帮我擦下黑板,也乐此不疲。每当下课后,都会主动帮我送教具;每次上课前,也总是有条不紊的帮我准备好多媒体:先开电脑,接着开投影机,然后打开屏幕,最后放下窗帘。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总是开心的等到我的使用。每次我使用时,他都会有一种成就感似的,似乎为老师帮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善良又勤快的`孩子。

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尽管每次默写,他总是错,但只要给他充足的时间,他总是能够正确无误的写出来。或许是平时贪玩忘了背诵吧?也或许是平时就没有及时复习的习惯吧?由此可见他也并不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孩子。

他是一个有特长的孩子。很多老师认为成绩差的孩子几乎什么都差,我也曾经这么认为。或许这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吧。有一次,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一次下课后,我让阿鹏跟我到办公室默写句子,他正打算收拾文具跟我走,这时班级里的几个班干部说道,老师,他不能走,最近学校要来检查,班主任吩咐出一期黑板报,而阿鹏就是独一无二的绘画师。听到此话,我着实吃惊不小,带着惊异的眼神看着阿鹏,问道:真的?阿鹏笑眯眯的点头称是,被同学称赞之后的自豪感毫不掩饰的呈现在脸上,我只好让他一展身手了。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那么谁能欣赏孩子,孩子定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因此让我们学会爱孩子,学会欣赏孩子吧,让我们的爱,我们的欣赏如智慧之阳光照亮孩子的每一片心田。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歌德:“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 莎士比亚说:“生活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没有了太阳;智慧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书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书是知识的天空,书是无垠的草原。读书一样让你在假期里心情愉悦。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

暑假期间学校领导倡导每位教师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我认真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通过此书让我们体会到他的教学理念。寻觅他的教学理念对我们的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的所在。读理论性的书籍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抱着研读的心态阅读这本书

苏霍姆林斯基曾向校长们建议,向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提倡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研究。他有一句名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是幸福的,研究是辛苦的,也是最能取得实效的。从事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如此,那么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精读好这本书,必须要有认真研读的心态,这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首要条件。本书各条的内容虽也没有明显的条理性,教育观点融合在教育叙事之中,但他的文章可读性非常强,通篇没有晦涩的术语,语言明白如话。要消除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畏惧心理,静下心来,一页页、一篇篇地去读。可能在开始阅读前几篇时,会读不下去,这样也不能放弃,硬着头皮读下去,你会发现好象在听一位忠厚长者的娓娓叙谈,你会进入书中的思想境界。

2、要认真阅读书中的实例,领会作者的教育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作者在每篇文章中都提出了一个教育观点,观点融合在叙事之中。首先要认真阅读书中的教育实例,特别是书中提到的教师的例子、学生的例子和学校中的实事,要认真体会作者列举这些例子的目的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再标画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作好阅读笔记。在作阅读笔记时,要反复体味作者的主要观点,必要时,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和读书感想作些批注。三五百字就行,三点两语也可。这样会加深自己的阅读效果。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苏霍姆林斯基文章中的例子,他的许多事例,对我们理解作者的教育观点,感悟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3、要注意教育观点的前后联系,总结归纳

本书的100条建议虽然独立成篇,好像互不联系,其实不然,作者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体现各篇短文之中的,我们在上一部分中,已经详细分析了各条内容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要注意前后联系和总结归纳。这是阅读好这本书的关键所在。例如作者关于“课外阅读与独立阅读”的观点,分别在16页上、67页、149页下、166页下、167页上、210页中、520页等处涉及到。

4、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

大家知道,不论阅读什么书籍,只有读者进入到作者描述的境界中,才会引起共鸣。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教育理论,也没有玄奥晦涩的学术概念,作者犹如同朋友叙话家常,语调亲切平和,道理简单明了,我们阅读他的文章,如同聆听一位教育智者的娓娓叙谈。特别是他文章中平易浅显的教育理论和典型生动的教育实例,与我们的教育实际非常接近,能引起我们对作者提到的教育现象深深的思考。结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会有更大更多的收获。

5、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学习优秀的经验,并非把个别的方式、方法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运用其思想,要向优秀教师学习,就应取得某种信念。”

这应当成为我们阅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对于学习优秀经验,他还作过一个精彩生动的比喻:“我觉得经验犹如盛开的玫瑰。我们要把一丛玫瑰从别的花园移植到自己的园地里来,为此,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地的土质情况,然后再来移植。应当怎样移栽呢?要连土一起移,不要伤根。而遗憾的是,有时人们却不是这样做。校长一听说某座花园里的玫瑰长得很美,就对教师说,你们无去看看,把玫瑰带回来,栽到咱们的园地里。于是教师就去观赏盛开的玫瑰。马马虎虎掘出一株来,把活着的要都砍掉,有时甚至把花枝也折断了,而这上面还开着香气扑鼻的花朵呢。这样移过来的玫瑰,没有多久就蔫掉了,枯萎了。校长和教师都很奇怪: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我们也像先进经验的创造者那样,该做的都做了,而经验却没有生根开花……那就是说,这种经验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人们对它的赞扬没有什么道理。以后,我们还是按照老章程办事吧!”但愿我们都能从这移植玫瑰失败的教训中得到启迪和思考。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3

书中第15部分内容就是关于学生作业错误多,教师批改难度大的问题。这也是一线老师最烦恼的。书中有一些方法值得我们研究借鉴以改进我们在留作业,批改作业这方面的问题。

许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迫切希望最大限度地压缩批改练习本的时间,但是,“毫无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的练习本里有大量的错误。检查练习本的问题是学校的待解决的许多问题之一,这些问题的解决则取决于几百条条件和前提。这里不可能提出某种单一的建议:“如此这般就行了。”但是,如果在整个学校、全体教师的工作中能遵循几条固定的要求,那么毕竟还可以把花在批改练习本上的时间减少2/3左右。

首先,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一个说错或者写错的词,不仅教师,而且学生听起来都会感到它不谐调,就好像一个具有高度音乐听觉的人,听到一个错误的音符时感到那么不入耳一样。

你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活动应当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而自己的思想则应当通过词表达出来。这在实践上可以归结为如下的做法:尽可能经常地把学生自己的活动变成他思考和判断的对象。

减轻批改练习本的工作,涉及到教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但是在某几项前提下,还是能有所减轻的。第一,在每一节语法课上,都分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把那些容易犯语法错误的词抄录下来,并加以识记。第二,让学生对于完成家庭作业先做好仔细、周密的准备,以预防错误。第三,可以说,凡是有经验的语言、文学、数学、物理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检查练习本的方法。经验证明,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收几个学生的练习本进行检查。只有测验作业才需要全部检查。

有了高度的言语素养那么错误就无处躲藏,以至于早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让学生学会思考,并不是机械的做作业,那么灵活的思维就会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怎么改正?以后怎么做?我想有了这样的思维做错题也难了。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4

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学生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

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和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

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年轻的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还存在着比较稚嫩的想法,而学习对于我来说是补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使自己能成为一名名师。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5

通过参加这次学校读书活动,我再次温习了一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虽然相隔的时代迥异,但大师思想的精华却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将此次读书心得汇报如下,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时候,我们不满意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成绩不能使我们满意,没有达到我们想要他达到的合格或者优秀,——也许,他也曾努力过,或者至少尝试过。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同一知识,有些学生是接近然后达到,有些是达到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时间就能达到,有些则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与忍耐:对不同的儿童来说,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感悟:这句话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有多少时候是在进行着集体性的无效劳动,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地在那里进行着无效劳动,又有多少学生终于厌倦了这种无效劳动而不再“劳动”,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感悟:“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甚至不能只读与教学教育有关的书,教育者应该把视野放得异常开阔,有必要把哲学、美学、宗教、心理学、文学、最新科技理论著作纳入自己的必读书目中。

3、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在学校工作的30年,使我发现了在我看来是一项重要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终生牢记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下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感悟:我是一个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许多落后的学生并不是弱智,而是基础没有打好。只要认真的辅导,他们是完全可以赶上去的。我们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6

我认识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一本书,这是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的年代里,同刚开始工作的年轻教师举行了无数次会见和谈话,收到过他们成千上万封信,从而促使我不得不写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位长者送给我们年轻人的一件珍贵的礼物,书中,这位长者那么执著而真诚地对我们提出建议和劝告,这些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积蓄”,他用那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把枯燥的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得生动明白,如在我们耳边娓娓道来。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让我获益良多: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于是有些学生年年的评语中老师都有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要集中”

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孩子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孩子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有一定的困难。他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看过了一部名著上的一部分故事,对它已经有了了解,那么我们在看由它拍成的电影或电视剧或看书时,我们就会看得特别认真,想办法将这个故事与这部名著里的其他情节联系起来去理解,你理解的越多,脑子中这个故事的前后联系越紧密,你就越爱看,对这部名著的思想理解得就越深刻。

学生也是这样,我们要想使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我们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老教师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发展学生,也要发展教师自身;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这样才能在自己这个工作岗位上,虽然过的平凡,但也充实,不至于“蜡炬成灰泪始干”。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7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深受启发。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后进生的几条建议。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

对这些儿童来说,我们首先是要改变我们的看法了,对“后进生” 的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转变"后进生"就是为其补课,提高成绩。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们应该知道,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那么该如何做呢?

对于学生我们应更多的是要发现他们的的优点,哪怕是肯定平常学习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也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教师的肯定是对他们一种莫大的鼓舞。小学生年龄小,易受暗示,喜欢被肯定。例如,在一次的数学课堂中,我发现一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勇敢地举起了手,并在大家的鼓励下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当场我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了他,课后,我又单独以进步奖奖励了他。从此,他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其次,精心地为所谓的“后进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耐心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症下药,各个击破。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弱势也是不同的。对于这些后进生们,应当经常注意平时作业错误的地方,总结归纳弱势所在。然后进行有针对的练习,加强巩固。

再次,借助集体的力感染后进生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操作起来也是有很多难度的。首先要把学生按照成绩分成小组,要以好带差;让学生养成互助互学的良好风气,让好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内涵。自然他们就愿意交了。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大家庭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整个班级的学期氛围也会越来越高涨,后进生也能得到充分的帮助。

当然,最重要的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不要妄想速成,短时间见成效,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持久的耐心,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教育他们,只有这样,转变后进生的工作才能行之有效。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8

今天,我们四年级组一起阅读并讨论了第30条“谈谈直观性问题”。通过阅读,我们知道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使用直观手段,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儿童心理学,又要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所以直观性是儿童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直观地展现景象、现象、人物、历史并不罕见,并通过这些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益。

在文中,有一句话让我们年级组老师陷入思考,继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度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句话强调了直观性也是要有选择地使用的,讲究一个时机,它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我们的语文姓“语”,学习的对象是语言,这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点。我们该考虑直观性什么时候介入,怎样介入对语言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就拿多媒体辅助手段来说,这确实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如果我们把多媒体这个配角当成了主角,把直观展示代替了语言探究,这就是我们教师发生了认识上的偏差,用直观性剥夺了学生语言探究、语言实践的机会。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应该自豪才对》时,制作了精美的电子白板课件,播放了沙漠中狂风卷来,黄沙漫天飞舞的录像,场景令人震撼;清晰地展现了骆驼的脚掌、睫毛、驼峰,花了大量的时间探讨了三者在沙漠中的作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生物知识得到了拓展,而语文能力未见有明显发展。笔者不禁疑惑,这究竟是一节科学课、生物课,还是一节语文课?

我们对上述案例讨论后找到了对策,那就是我们还是要立足文本,在直观展示的时候更注意课件的内在美。课前,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文本,设计有利于学生语言发展的教学流程上花大工夫,明确课件的使用是为了使已有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才加进去。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排除对学生学习的干扰,不追求华丽的外表,把是否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放在第一位,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在多媒体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情感交流,让课文中的文字描述与眼前的景象叠加,然后转变为更为个性化的语言从学生的嘴里流淌出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让我们用苏老的一句话作为自勉“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我想,一定能恰如其分地选对方法,用好方法。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9

本书共分七辑。书中的建议是她们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内容全面,涉及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方面面。本书从文风上来说是亲切的、可读的;从专业上来说,是实用的、有益的、能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

在书的第三辑“听孩子的话”中上海市宋庆龄幼儿园徐冰老师的一文《听孩子的话》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正如她在文中所说:“倾听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虽然倾听孩子的心声对于幼儿教师紧张而忙碌的工作来说可能有点奢侈,但倾听其实只需要教师作出一些小小的改变:如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和孩子聊聊天或听听孩子间的聊天,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多互动、讨论,有时可多追问一句“为什么”等,而除此之外,我觉得我们幼儿教师还要善于把握契机,去耐心聆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解开心结、释放情怀、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当孩子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情,去聆听孩子的心声。

今天当班时,我发现小A坐在钢琴边,眉头紧缩,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走过去关切地问他:“怎么啦?为什么不开心呢?想和我说会儿悄悄话吗?”小A主动拉起我的手,来到阅读长廊里坐下。他悄悄告诉我说:“爸爸妈妈要离婚,我跟妈妈,妈妈让爸爸给20万,可爸爸不肯给……”可怜的宝宝!我把他轻轻搂在怀里,轻声细语地安慰着他:“这是爸爸妈妈的事情,相信他们会处理好的,无论怎样你要知道爸爸妈妈心里都是爱你的……”当小A离开我的怀抱时,他又恢复了往日纯真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神,我也舒了一口气。是啊,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善于察言阅色,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当他们伤心烦恼的时候,要主动去聆听孩子的心声,适时帮助孩子解开心结,释放情怀。

二、当孩子遇到困难发脾气的时候,去聆听孩子的心声。

小B是豆豆班的宝宝,正如他奶奶所说:“小B样样都好,可就是爱发脾气,稍有不顺,就哇哇大哭!”那如洪水般决堤似的突然爆发,真让当班的老师有些措手不及。记得有一次元宵节,我让宝宝们做小汤圆,做完后,让他们自己数数做了多少个。正当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时,小B突然大哭起来。经过我的耐心询问,终于了解了小B哭泣的原因。原来,小B做了许多小汤圆,可一时数不清楚,他就急哭了。于是,我就建议小B先给小汤圆排好队,然后再一个一个数……当小B终于数完自己做的小汤圆,脸上露出带着泪花的笑意时,我松了一口气。是啊,面对这样的宝宝,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沉着应对,悉心聆听孩子的心声。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心声,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促进他们快乐成长。

三、当孩子的作品(或行为)不合乎常理的时候,去聆听孩子的心声。

小C是个活泼天真又调皮的宝宝。他喜欢画画。有一次,他在巧手坊作画,蓝天白云、房子小花……颜色鲜艳、画面丰富,布局合理。我当即就表扬了他。可当我在讲评时想让他来介绍他的作品,却发现原本清晰艳丽的画面被黑色的线条绕得乱糟糟的,当时我真有点儿晕,但转念一想,还是先听听他的说法吧。小C兴高采烈地拿着画上来介绍着:春天来了,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小姑娘在草地上玩,妈妈在家里做饭,烟囱里的烟飘出来了,飘呀飘呀,飘到了天空里、飘到了草地上、飘到了小姑娘的身上……随着小C的介绍,他的画在我的眼里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可贵的美,但我知道,其实更可贵的是孩子的心声,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不合乎常理的行为或作品时,千万不能主观武断,而要细细聆听他们的心声,因为这样你可能会收获一份感动和一份欣喜!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们的心声也是古灵精怪、精彩纷呈的。我们要善于捕捉契机去聆听孩子的心声,那我们的教育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和无穷的乐趣。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收获多多。虽然我只拿了书中的其中一文来反思,但今后我还会细细品读,慢慢回味,让自己不断从书中汲取营养,感悟教育的真谛、领悟教育的艺术、启迪教育的智慧!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0

我认识了《给教师的建议》这一本书,这是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的年代里,同刚开始工作的年轻教师举行了无数次会见和谈话,收到过他们成千上万封信,从而促使我不得不写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位长者送给我们年轻人的一件珍贵的礼物,书中,这位长者那么执著而真诚地对我们提出建议和劝告,这些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积蓄”,他用那么多的实例和体会、经验,把枯燥的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阐述得生动明白,如在我们耳边娓娓道来。读这本书,不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让我获益良多: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在上课或进行学习活动时,有些学生的思想特别爱开小差,于是有些学生年年的评语中老师都有一句:“希望你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要集中”

应该说,注意力不集中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那样的话对他们的学习是一个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你去强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说不定这时候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孩子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孩子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有一定的困难。他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看过了一部名著上的一部分故事,对它已经有了了解,那么我们在看由它拍成的电影或电视剧或看书时,我们就会看得特别认真,想办法将这个故事与这部名著里的其他情节联系起来去理解,你理解的越多,脑子中这个故事的前后联系越紧密,你就越爱看,对这部名著的思想理解得就越深刻。

学生也是这样,我们要想使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给我们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不断地吸取书中的知识,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毕竟很多建议是老教师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发展学生,也要发展教师自身;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这样才能在自己这个工作岗位上,虽然过的平凡,但也充实,不至于“蜡炬成灰泪始干”。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1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这一条建议。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市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

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即使是实验室,有多少学校能真正重视它的建设呢?

建议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都是说培养学生记忆力的。

记忆力,不管对于学生的学习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凡在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力,那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靠死记硬背能锻炼出好的记忆力吗?苏氏在这两条建议中做出也比较详细的说明。在他的文章里,他特别反对“死记硬背”,他会这种记忆方法“甚至会造成幼稚病,简直会把人变成傻瓜”。

那么他强调的是怎样的一种记忆方法呢?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怎样才算是有理解的记忆,如何将记忆长久的保持下来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向老师们提出了一个建议,也就是要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他说,假如我们把六年级学生需要记住的教材量用X表示,那么学生就应当同时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几倍的教材:3X。同时,这些不随意识记的东西要和随意识记的本资.料来源于贵-州-学-习-网东西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虽然不一定是最为直接的联系,但也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由不随意识记随时能勾起随意识记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随意识记(比如阅读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记忆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个人思考过的材料比教科书要记熟的材料多好几倍,那么再照教科书去识记(熟记)就会是死记硬背。

在这里,苏氏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学生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学习教科书的正课也就越容易。这种现象,想想也不难理解,一个学生学会了各个知识间的联系,他就会举一反三,从而在他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一棵自己的“知识树”,里面即使有一部分知识有了遗忘,他也会很快地从某一根枝条出发,循着枝枝蔓蔓找到那一个所需要的部分知识。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知识的整体概念,让他所掌握的知识如中药铺中那一个个排放整齐而有序的药匣子,如何需要哪种“药材”,就会很快地抽取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每一种知识所伸展的触角都要有所了解,只有他的触角伸得越长,他才会很快地找到。“学前期和小学学习期,是为牢固的记忆力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期。应当注意的是,那些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的重要原理,不要让儿童通过专门的背诵去掌握,而应当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

品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2

本条目开始谈论兴趣,就像我们都知道的那样,一个学生如果对一件事情有兴趣,那么其他的问题都不再时问题,因为他有解决问题的力量,这就时兴趣的力量。书中总结了一些兴趣的本源:

1、认识本身就时兴趣之源。

让我还是尝试用举例子来说明这里的兴趣时什么吧。虽然我们生活之中都能看到【火】这个东西,于是我们想要去了解火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课堂之中老师的引导也好,自己阅读书籍也罢,这里有种对火强烈需要了解的欲望,就是认识本身的兴趣。

2、发掘万物的实质,寻找其因果也是重要源泉。

在我们完成初期的大致了解一些与火有关的知识之后,我们又开始寻找答案。为什么会产生火?什么情况下/什么物质会产生火?火与温度与水之间的关系时什么?这种想要了解火的实质已经火与其他东西之间的关系的这种感觉,也是兴趣的源泉。

3、把知识加以运用。

如果说前期的了解存在有思想大脑层面的话,运用知识则是把这个兴趣提升的重要方法。就如同我们做的那些小实验一样,火苗的几层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温度时不一样的,农村用柴火烧出来的食材为什么跟天然气的味道不一样。

我们通过生活中运用到的火结合起来,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这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驾驭知识】的情感,这种情感会让他们的自我感觉非常的棒,以至于对此类事物的兴致越来越高。

我的收获:兴趣的重要性实在太大了,其实一个老师一旦让学生对自己的课程产生了兴趣,那么几乎就成功了一半了。我想后面一定会涉及的如何激发孩子兴趣的内容,对那样的内容我倒是很期待哦。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3

1、与班级的第一次见面

★别忘了介绍自己-----并且,需要的话,把你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对小学生尤其必要)

★陈述清楚你对学生的期望-----包括在课堂上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制定几条简单的行为规范,并且始终坚持。你也可以邀请学生对这些规则提出他们的建议。

★尽快熟悉学生的名字。

★帮助学生知道同学们的名字-----如果他们还不是很熟悉的话,你可以将他们围成一个大圈,要求每个同学报名和相互介绍。

★告诉学生他们的近期方向。让学生弄清楚下来的几个星期他们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帮助他们明白你的安排怎样符合课程提纲,国家课程计划等等。

★学生违反行为准则时坚决采取措施。这在开始的几个星期里尤为重要。向学生说清楚你注意着每一件事情的发生,不会忽略任何事。点出违反了规则的学生,但要注意学生的个人性格,观察你的话是否对每个人都产生了影响。对感觉紧张的学生小心对待。千万不可陷入争吵。

2、吸引学生注意力,使教室安静下来

★尝试先什么也不做。静静地站着,完全平静。靠的最近的学生会注意到,渐渐的其他学生也将注意到。在讲课之前留出一两分钟的时间。

★不要大声叫!如果还是没有安静下来,请一定要克制住大声叫出“安静点”的冲动。先跟几个看上去已经准备好听课的学生安静的聊上几句。

★利用人类的好奇心。有时小声说话是个好主意!人类天性里也包括了不肯错过任何事的好奇心。与离你最近的几个学生小声说话,剩下的很多学生也将会停止谈话,以便能听到你们在说什么。

★先布置一点任务。上课前先找点事情让学生们做。把这些任务印在纸上发下去,或者是题签写在黑板上。

★不要把学生的混乱当成是对你的不敬。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人类天性,除非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发生。

3、应付干扰

★接受你也被干扰的事实。想要忽略掉干扰的来源继续上课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因为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已被干扰破坏。或者他们在注意着你将如何反映,而不再集中精力于你正在说什么或者正在做什么。

★注意有些干扰事件是不可抗拒的。如此的话,切忌这时不要批评产生干扰的学生或使他们难堪。

★耐心对待同事。在被同事或其他的老师打扰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即使它们的打扰很不受欢迎,而且也不是因为很着急的事情,但你也一定要轻声对带来者,而千万不要让学生看到你有一点点的不耐烦。

★变干扰为积极的学习经验。如果可能,从学生的干扰中找出值得学习的地方。越是让他们认为自己的干扰受到了重视,他们就越是注意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注意你与学生的距离。离产生干扰的学生近一点。站在学生的旁边比站在教室的另一端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

★找寻干扰的动机。如果干扰持续不断,那可能使学生们厌倦了听课,希望能有一些更明确的任务。这时要避免“即已开始,就要完成”的想法。

★准备一些事情让产生干扰的学生做。就当天的课堂内容准备一些相关的问题,如果需要的话,有学生干扰的时候就要求他回答一个问题。这对应付那些令人气馁的干扰很有用处。

4、避免班级混乱

★明文规定班级的一些行为准则。如有可能,让学生参与制定规章制度。他们越具有主人翁意识,就越能够遵循这些制度

★立即奖励良好的行为。给他们一个微笑,几句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偶尔表现良好时,一定要及时表扬他们——因为表扬,他们可能真的表现良好。

★接受学生发出的信号——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改变上课的方式是一种优点,而不是缺点。

★某个学生制造麻烦时,立即将其转到教室的另一个地方。这样一来可以表明你已经注意到问题了,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这个学生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找时间冷静下来——如果你和某个学生发脾气了,尽量找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双方都能够冷静一下——将相关的学生带出教室一段时间。这样也可以为日后说“很抱歉发生这样的事,但是怎么保证类似事情不会再次发生”作出铺垫。

★调查不正当行为的起因。与制造问题的学生单独谈谈,尽量找出其行为的原因。有些时候这些原因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

★不要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但也决不贬低他们。保证所布置的任务适合学生水平,相信较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目标。说清楚或者干脆省略掉你所布置的作业的评改标准。以上这些都要求你足够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布置他们能完成的任务。

5、利用黑板

★板书有多清楚?检查一下你板书字体的大小,确定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能看得清楚。

★利用上半部分。确保充分利用了黑板的上半部分。只有确定后排的学生不会被前排同学挡住时,才使用黑板的下半部分。

★列出上课计划。将要讨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这样,你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时,学生仍然能够看到问题。

★让学生技能看得清楚,又能听得清楚。在黑板上写字,背对着学生时就不要在讲课了。

★让学生有机会在黑板上写字。将黑板当作一个公共领域,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些东西。

★把黑板当作教室资源。给几组学生布置”板书任务”。比如,当开始一个新的课题时,要求学生整理并在黑板上写出“我们想知道的10各问题”。

★将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只要可能,就在黑板上写下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话,使他们感觉自己的想法受到了重视。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话被写到黑板上时,他们就会对正在讨论的问题产生一种更强的主人翁意识,注意力就会更加的集中。

6、教学时确保机会均等

★确保对学生行为确保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或发表意见时无论他们背景如何,你都以相同态度对待。

★将男女生混合分组完成任务。到一定年龄,学生的自然趋势是与同性别同学坐在一起,你必须对座位安排进行干预。不按照性别分组,而尽量使用更随意的方法,比如按照年龄和头发颜色分组。

★避免尤歧视性的角色分配。尽量避免只叫男生搬家具抬箱子,或是只叫女生做清洁工作。

★唤起学生的平等意识。鼓励他们客观对待不公平事件。帮他们找出解决不平等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注可能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学生。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注意任何可能由于某方面的不公平而产生的情绪。

★防止学生偏见。批评那些在言行上显示出偏见的学生,引导他们朝向正确的,公平的态度发展。

★尽量注意性别反应。因为男生的表现总没有女生好。仔细观察男生对各种不同任务与活动的反应,这也许可助你开展一些有利于公平处理的活动。

★注意幽默分寸。不要将那些可能被某一群体的人认为有侮辱含义的笑话或逸事。

7、唤起成就感的策略

★向学生说明对每一学期的要求。告诉他们在这段时间需要学些什么,练些什么,并且确保和你的整体计划一致。

★根据学生能力或以前表现,为学生设立不同目标。学生都需要进步与挑战。如果你给所有学生都布置同样的任务,那么只能满足极少数学生。

★教会学生图示自己的学习进程。教会他们采用图表。标注每次取得的成绩。这也有助于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对比前一次成绩制定目标。如可能,要求学生回顾以往表现,制定过渡时期计划检查学习结果并提供反馈信息,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最大潜力。

★考试与学习一体化。确保考试与规定的学习目标紧密联系;确保考试有具体的标准,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并可产生一定效果。考试难度事宜将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在班级里倡导一种学习先进的风气。高标准高要求不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期待。如果教师不断地提出高要求高标准,那些抱有远大志向,希望挖掘出最大潜力的学生择最有可能取得成功。

★让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权及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更自信的继续深造。

8、批改学生作业

★留出地方写评语。例如,要求学生在纸的两侧或作业末尾留出空白,以便你做评论。

★了解学生拿到已经批改的作业时的心情。记住,当学生拿到已批改的作业时,他们通常非常紧张,也就是说它们对作业本上的评语,尤其是他们最先看到的那些很敏感。

★谨记分数的重要性。如果给学生打分,学生往往最先注意到分数,而且,分数还会支配他们对你写的评语地反应。如果分数过高,他们可能会忽略大部分反馈意见;但如果分数过低,他们有可能非常沮丧,从而根本不会去看你写的评语。针对这些情况,仔细考虑一下打分是否真得很重要,或许有没有必要先给出反馈意见,然后在打分。

★小心对待打叉。要记住,错误旁边的红叉叉会让人感觉十分沮丧,十分挫败。尽量使用其他方法指出学生的错误,比如用荧光笔画出错误部分,并在旁边注明。

★找到比打勾更好的方法。虽然红勾勾对学生来说是好消息,但我们也可以加上一些更肯定的话语,比如说“好观点”,“做得好”等,都可以大大的鼓励学生。

9、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

★留意可获得反馈的信息。学生的面部表情是最快的反馈来源。他们对你,对你布置的作业,对你的教学方式都会给出反馈信息。仔细观察,你就会立即分辨出他们对一件事情的态度是热情还是厌烦。

★收集表明学生观点的证据。是不是得发给学生一些问卷,获取他们对某一事件的反馈信息。

★忽略不严肃的信息。总有一些学生不认真回答问题。忽略这些问题,把注意力集中到有用的信息上。

★接受表扬。不要忽视或拒绝学生对你的赞美。让肯定你的学生们知道你已经看到了他们的信息,而不是将这些积极信息都排除掉了。

★也接受否定的信息。将所得信息之看作是一种反馈,而不是批评乐意听取和帮助学生说出否定信息。更好的做法是:感谢他们的评价。

★让学生认为他们的意见能起到作用。告诉学生,你将根据他们的意见重新设计以后的课程。

10、利用自我评估与相互评估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评估作业的好处。

★用一套学生能够理解,能够运用的评估标准训练他们。可能的话,让学生参与评估标准的制定,增强主人翁意识。

★不要在意分数,要感受学习。提醒学生们注意,最重要的不是他们给自己打得分数,而是他们在自我评估时的想法与决定

★毫不干涉。不要给学生自我评估过的作业重新打分,也不用拿我们会给的分数做比较。我们最好评价一下他们自我评估的质量,并且要求他们根据此评价对自己的评估作出相应调整。

★选择适合相互评估的作业。最合适的就是那些学生能从相互给出的,非正式的反馈信息中获益的作业。

★允许再次磋商相互评估的分数。如果学生觉得自己的分数过低,你不妨充当一下裁判员,重新调整一下分数。

★避免被认为是不负责任。千万注意,别在学生不愿意时强行让他们进行自我评估或相互评估。你需要说服他们,告诉他们这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可收益更多,否则他们会认为你是在逃避自己的工作。

11、写评语

★记录该学年里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这在以后可为你节省大量时间。江学生的良好表现记录下来,以便你在事实的基础上作出评论而不是靠主观猜测。

★写有建设性的评语。尽量将每一次评价都当作是一次给学生提出建议,让他们进步的机会,而不只是对过去行为的一般评价。

★灵活运用“语料库”。许多教师都有很多类似的评论或词句,并且在不同的评语中再三使用。如果这项工作做得好可以为你省下不少时间。但要特别小心,不能机械组合。如果希望这些评语有点意义,那就要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评语。

★别一次写太多评语。不要把写评语的工作留到一学期的最后一天,以免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或乏味的开头结尾。

★尊重学生的隐私权。不要把评语随手放在任何人都能看到的地方。

12、将你的教室变成一个吸引人的环境

★用学生的作品改善环境。展览学生的作品会很有趣,很吸引人,同时也非常具有鼓舞人的力量。

★用植物使教室更具有吸引力,更个性化。让全班师生都负起照顾植物的责任。

★书籍不仅可以阅读,也可以用来点缀教室,他们能让教室显得更有趣。把封面上的彩色设计当作染蓝的一部分。

★自己做一些日常保养。让教室里的所有物品都处于正常使用中。

★鼓励学生介绍一些有趣的图片加入展览。使他们产生一种主人翁的感觉。他们会把保护教室当成自己的一种责任。

13、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接受创新和独特个性,即使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是你没有想象到的时候也如此。如果任务完成的缺乏技巧或者是陈述无力,要对其背后的观点,想法作肯定的评价,并且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问开放性的问题,并且接受各种回答。尽量避免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客观事实题除外)

★给学生实验,出错,探索的时间。

★鼓励使用草稿本。学生们通常在草稿本上更容易创新。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系列观点。不要让他们挑出最好的观点,而要求他们想办法八小组讨论结果中较好的部分组合起来。

★要求学生考虑对问题的“美梦型”及“噩梦型”的解决方式。“如果一切最好的可能都出现了,事情会怎么样呢?”“那如果一切不好的可能都出现了,事情又会如何呢?”帮助学生从这些活动和情境中提取值得学习的地方。

14、帮助数学不好的学生

★承认数字是另外一种语言。不能用理解句子的方式来理解他们。

★欢迎出错!!提醒学生如果能找到错误的原因并改正,那么犯错误和做对题目同样重要。表扬学生做对的每一步骤。

★帮助学识自己发现问题。时不时地,在黑板上布置一道或发给学生一道“寻找错误的题目”向学生展示出最容易出现的错误类型,让他们找出这些错误,避免自己也犯同样的错。培养学生对正确答案的感觉。

★不要在意速度,看答案正确与否。注意,别太在意做题的速度能做对题但速度较慢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自会提高速度。如果一开始就要求速度,让他们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他们就会完全失去动力。

★让学生了解其他人的方法。让学生在一些非正式的考试或练习中相互评估。

★让学生进行小组竞争而不是个人竞争。

★手头有一套习题库。要有一套可以练习的习题库,并鼓励有需要的学生做题。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练习,以防抄袭。

15、让学生与你交谈

★点名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给他们机会对问题进行更多解释,以使每个人都产生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提的问题。问全班同学有没有人愿意或者能够回答某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自愿者。

★不要“写下”学生的错误回答。只轻轻点出答案还不十分正确就可以了,人后可以要求有更进一步想法的学生回答。

★以有趣的方式提问。要显出你还不知道答案的样子。向学生提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以到学生得出合理的答案;或者提出与他们想法相反的观点,让他们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鼓励学生贡献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考虑需要全班回答的问题。

★做一个“老练证人”。安排“一对一”的时间,让学生可以来见你并问你任何问题或告诉你任何事情。

★让学生进入你的部分世界。时不时地可以与学生谈一谈你私人生活中“可与人分享”的部分,让学生感觉你也是个有感情的人。但是要小心处理私人轶事,太过分会使人生厌。

★接受可笑的问题。当学生问一些可笑的问题,讲一些可笑的事情时,把他们当作是非常严肃合理的问题或评论;鼓励其他学生提问或发表议论。

★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留心那些没有提问也没有发表议论的学生,尽量吸引他参与讨论。比如,让他们负责某一小组的讨论。

16、帮助不自信的学生

★放大他们的成就。提醒自己:自信通常来自于成功。尽量给自卑的学生安排一些他们能很好完成的任务。

★要知道学生对反馈信息的敏感反应。给因为自卑而特别敏感的学生反馈信息时要特别小心。要避免使用任何消极的“决定性语言”,如“不满意”,“错误”等等。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帮助自卑的学生,提醒他们所擅长的方面,以及在哪些地方你能正是他们的成就。

★帮助学生接受自己的弱点。鼓励学生把弱点当作是一种还没有得到提高的能力。使他们相信,现在不会做某事并不意味着永远都不会做。

★说明自卑只是某一阶段生活的一部分。提醒学生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自卑的阶段,在成长过程中,只是一个非常普遍,自然的阶段。

★帮助学生找出使自己独特的地方。做一次小组练习,让学生问这样的问题:“哪些方面让你对自己感觉良好?”也学有的学生会发现自己也有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优点。

★教会学生分享感情。鼓励学生至少与别人分享一部分感情。

★别忘记自己的感受。始终对他们充满信心。

17、应对比较情绪化的学生

★接受这种情绪——不要试图劝说学生“冷静下来”。有时,学生有太多情绪只是因为他们还不能完全认识外部的环境。我们对此要格外敏感,帮助学生减少压力,或分析一下他们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帮助。

★找出情绪化背后隐藏的真实想法。仔细的收集有关可能导致强烈情绪的原因的资料。关于起因的第一种解释通常远非真实的原因。在课堂上打哈欠或精力不集中有时只是内心混乱或忧虑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对你的讲课感到了厌烦。

★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感受。鼓励学生解释他们有什么感觉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使用一些有助于引出他们想法的问题,并且别在早期做出任何评判性的回答。

★避免疏远受情绪影响的学生。尽量避免孤立受到强烈情绪影响的学生,帮助他们将情绪当作生活中完全正常的一部分,让他们认识到产生情绪并不是什么耻辱或弱点。

★不要单干。不要认为自己可以处理所有的情绪化事件。找出对处理类似情况比较在行的同事,必要时寻求他们的帮助。

★向学生现实你也是个平常人。如果有用的话,与学生分享你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还有你处理情绪波动的方法。判断一下你的哪些经验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4

当你是为了解惑求知而去读书,经常能体验到一种与智者谈话的乐趣;当一种新的观点或理论出现时,会使人感觉到眼前突然一亮;当长久的困惑一旦得到解决,便像走出了漫长的黑暗的隧道,一切都豁然开朗了。在上学的时候就看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却没有多大的见解。而工作以后,再次翻阅,能从中产生些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曾经翻过一位学生的英语书,写满了规律和语法,问他,都会吗?孩子摇摇头。其实,对于新授的`东西,应该先让学生自己去探寻和发现,如果强塞给学生,那么他将永远都记不住。比如在教学生学习序数词时,对于基数词如何变成序数词,我怕学生会弄不清楚,原来打算,直接告诉他们变化规则,当上课临讲到这个的时候,我突然改变了主意,除了特殊的第一,第二,第三,其余的变化类型我各举了个例子,孩子们很快的发现了规律,将剩下的基数词换成了序数词。在稍微掌握了变化规则时,趁热打铁,让他们自己总结规律。如此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的东西,往往会记得更深刻。因为,这些东西是他们自己通过寻找后而掌握的。用同样的方法,讲了动词过去式加-ed的读音,学生掌握的也很好。

作为教师,积累和反思更能提高教师的创造力。比如,根据单词的音节教学生拼读单词,效果的确很好,而在学生用音节拼读法学习完单词后,当堂课就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发音,默写出单词,既让学生反馈了刚学的内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背单词的痛苦,更能让那些不

爱背单词的学生没偷懒的机会。又或者,以猜单词的方式,告诉学生该单词由几个字母组成,含有什么字母,既反馈了学生的单词读音,同时又奠定了学生记单词的基础,如此一来,学生背单词就轻松容易多了。

读书让人变得聪慧,变得坚韧,变得成熟。读书,给我带来思考,更多的是收获。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5

这学期利用课余时间,我第二次认真地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此次读后的感受与第一次的有大不同。第一次是大致地浏览,对作者提出的建议只是有一个大框架的了解;而此次在第一次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研读,对作者提出的建议进行理性地分析和思考,从中提炼出适合本班级发展的教育理论,更好地为我们的工作服务。

作者在书中提到:“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它们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短短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的字眼,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只有思想同步,行动同步,教育效能才可能同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很早就淡出学生的成长舞台,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工作忙,或文化素质低;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存在偏差……家长们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到位,使学校教育异常艰难。如何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同学校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才是当前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家校沟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要增强家长的责任感。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而不是仅仅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不关己事。

其次,要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帮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建立班级微信群、博客等,可在上面用心编辑或转发一些教育经典语录或案例故事,无形中对家长起到引导作用;适时转载一些优秀的育儿经,与家长共同分享等。

做好家访工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家访,和家长交换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使家长积极配合教师搞好家庭教育。

定期召开家长培训会或座谈会。指导家长如何搞好家庭教育,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配合学校搞好学校教育,以便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和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经常联系,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统一思想,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相互联系,保持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让我们用真诚架起一座沟通学校和家庭的连心桥,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吧!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6

当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获益匪浅。在100条建议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读书,这一点给我的触动也最深。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氏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以传授知识为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学过程中,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详细深刻的讲解;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教书育人;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让民族文化知识得到延续;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桃李满天下”。肩负园丁的使命,我们就会感到汗颜。所以,职业的责任感促使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人们拥戴的楷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千古名言是教师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应该是书籍。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给教师的建议》P。10)“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给教师的建议》P。11)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给教师的建议》P。149)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给教师的建议》P。150)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给教师的建议》P392)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学生——祖国的花朵,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国家建设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于进取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力量就来自于书本。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他们人生的轨迹;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他们人生的方向,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请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为不良的,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

纵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在那种书香社会里,我们知道,他至少诞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这样一些人类的天才。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韩国以书柜代替酒柜,着力建设书香社会;美国的大学入学人数在中国的十五期间可以达到占总人口数的80%的比例……我们呢?看看我们周围,越来越多的人不爱读书,浮躁之风盛行,长此下去,怎么得了?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的今天,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认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教师职业素养的必修课,让读书成为学生知识来源的“助氧剂”,让读书成为孩子成才的知识窗。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读书启迪智慧,读书激发生机,读书让人充实和幸福,读书使人充满力量,去开拓光辉的未来。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让我们牢记这句话,读书,读书,再读书!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7

今年暑假阅读了《给新教师的20条贴心建议》,这20条建议所凝结的教育智慧犹如我的锦囊妙计,让我对自己应有的态度、应担的责任有了新的认识。

20条建议条条都凝聚着智慧,都是精华,都值得我去用心感悟,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今天,我将着重说一下第二条“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走进课堂,要把90%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带给我的感悟与收获。

在最初的几节课,由于经验的缺乏,我把精力都放在了教学过程上,总是担心自己的课上的完不完整,该讲的知识点有没有漏掉那个,学生能不能听懂,而很少关注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开始不停地提醒他们集中注意力、注意坐姿、注意握笔姿势等等。可是又担心:每节课都要用那么多时间来进行习惯养成,是不是太浪费时间了?

直到读到《20条建议》中的第二条: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走进课堂,要把90%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那时我才豁然开朗!教学成绩固然重要,但在那之前一定要先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注每一个孩子,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孩子,更不能在孩子刚进入小学就被落下。

第二条里边的另一句话“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只可偶尔为之”让我想到了《教师的幸福在哪里》中英国教育家赫。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观点:一是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去教育孩子,因为这种时候,很容易把自己的糟糕情绪不经意间发泄到孩子身上,这样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为孩子会感到莫名的委屈;二是努力营造快乐的、鼓励性的环境气氛,让孩子们有自我价值的实现感和成就感。

三是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因为一个快乐的人将更容易看到孩子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则更容易看到孩子的缺点。这一点我特别需要学习,我在控制自己的情绪方面有一定的欠缺,每次我会告诉自己:不要生气,要淡定,不可以对孩子们发脾气,可是当我走进教室,50多个孩子对我视而不见,依旧大吵大闹时,什么控制情绪,早就被丢到一边了,我能想到的只有“河东狮吼”。从今天开始,我将学习好好利用我的眼睛,用眼神将他们降服。我会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多进行表扬鼓励,给他们营造快乐轻松的班级氛围,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据说,教师是代表成人世界闯入儿童世界的天使,我们应当试着去顺应儿童的天性,用愉悦温暖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沐浴在爱和赏识中,然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向他们传授知识,相信孩子们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8

还记得师范毕业的时候,班主任老师满含殷切目光,送给我们每人五句处世箴言和一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师之本,同时郑重其事推荐给我们一本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并告诉我们,这本书将会为初为人师的我们解决所有的困顿与迷茫。当时确实信誓旦旦,但最终还是以枯燥无味随手翻了几页就将它束之高阁。今年寒假期间,校领导赠予我们每人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在以完成作业的压力下,只好静下心来再次翻开它,发现它真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学者,和你面对面针对你工作中的困惑娓娓道来。而在这100条建议当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读书,这一点给我的触动也最深。

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落千钧任翕张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以传授知识为己任。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学过程中,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详细深刻的讲解;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教书育人;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让民族文化知识得到延续;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桃李满天下”。肩负园丁的使命,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促使我们,尤其是我们语文老师,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人们拥戴的楷模。“胸藏万汇凭吞吐,笔落千钧任翕张”这句千古名言应是我们所有教师一生的追求。

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阅读,阅读,再阅读,无疑是改善学困生的唯一途径。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看看我们身边的那些学习落后,讨厌上学,那些不思进取、不肯用功,那些品性不好、行为不良的学生,尽管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个性、缺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没有阅读的爱好和习惯。

学生——祖国的花朵,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国家建设的接班人,首先要有勇于进取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力量就来自于书本。让“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他们人生的轨迹;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他们人生的方向,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信念。

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纵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在犹太民族,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在那种书香社会里,我们知道,他至少诞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等这样一些人类的天才。俄罗斯每20人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韩国以书柜代替酒柜,着力建设书香社会;美国的大学入学人数可以达到总人口数的80%的比例……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读书的今天,让我们引领着孩子们从现在开始,认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教师职业素养的必修课,让读书成为学生知识来源的“助氧剂”,让读书成为孩子成才的知识窗,让读书从学校辐射到家庭,社会。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和孩子们一起“采得百花酿成蜜”吧,这也应该是我们为人师坚定的职责!

读书可以启迪智慧,让人充实和幸福:读书使人充满力量,去开拓光辉的未来。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起徜徉书海,让阅读丰盈我们的心灵,滋润我们的人生!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19

在我们的眼里差生就是差生,因为他的学习差所以好像在他的身上根本找不到任何发光的优点。无论教师费多在的力气去给他补习功课,最终他的成绩还是不能如教师所愿,所以在教师心中“差生”的概念就牢牢的扣在了他的头上,看到他就发愁。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抹杀了所谓“差生”的发展,读了《一个差生的思维觉醒》我感到十分内疚。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举了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学生,他是一个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孩子,但是入学后这个孩子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巴甫里克和别的孩子不同,别的孩子学习一点也不费力,而他不要费多在的力气还是徒劳无功。教师愤怒地说:“为什么你不好好学习,像你这样,我在放学后还得陪你补多少课啊?”久而久之巴甫里克被教师鉴定为“思维迟纯的儿童”。教师不仅在学校里给他补课,还向他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但是在野外学习课上,这个孩子却变得完全不同,他向同学们讲述了许多他观察植物和动物的有趣的事情。从他的讲述中能感觉到一种觉察乍看起来不易察觉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可我们的教师却只是认为只有坐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坐得越久,就会变得越聪明。为此巴甫里克吃尽了苦头,对他所感兴趣的自然界,他也不再感到新奇。就这样一直到升入五年级,教师还向新教师一份孩子所犯的语法错误登记,和教育鉴定。可就在一节植物课上,巴甫里克的天性得到了释放,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从那以后巴甫里克有了自信,他的兴趣与智慧得到了发展,从哪时候起才第一次听说,巴甫里克是个聪明的孩子,后来孩子找到自信,学习上也一年比一年取得更大的进步,这个青年的知识是牢固的,理解是透彻的。他有一个突出的物点就是想把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里加以运用,并且使它们在脑力劳动中占有一个确定的地位,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后来他成为了非常有名园艺师。

苏霍姆林斯基把巴甫里克的这和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孩子思维有觉醒,迅猛的智力发展,对知识的兴趣的增强,这一切都是跟教师善于开发孩子的天才和创造性劳动。从这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也不得不深思,在我们头脑中那些被我们称之为的“差生”,是否也因为片面的理解和认识,一味追求孩子的成绩,把孩子强压在课堂上而抹杀了集聚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释放。教师的天职是教学育人,可如果我们只把眼睛放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上,想想会有多少孩子因为我们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他们的前途也因为我们而失去光彩。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0

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这么多学生相比,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他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趣味的必要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譬如我,摄影就是枯燥生活的调味剂。我喜欢耐心的用镜头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喜欢聚焦,喜欢虚化,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这不正如通过书本、穿过数字,去发现去探索每一个学生美的瞬间吗?一个有趣味的老师,他能将课堂变得有趣,在课堂之余,他还可以把更多有趣的事分享给学生。

书中值得借鉴的建议还有很多,里面的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都有其独特的内涵。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1

本学期初,校领导赠与每位新教师人手一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并把这本书做为今年新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拿到这本书后,我经常认真阅读,通过阅读以及和同事之间的相互探讨,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借此机会将我的心得体会和各位进行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着。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2

古人云:“开卷有益”。于是,我借假期的闲暇,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鲜活的实例阐述、精辟的理论分析娓娓道来,时而让我茅塞顿开、时而让我拍手叫绝、时而让我柳暗花明、时而让我冥思苦想……

众所周知,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生前留下了40多部成果著作,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儿童小故事。他的教育思想历经千锤百炼,浮现如玉瑰宝,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他的名字在人们心中无疑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教师职业中走向成功的典范。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我认为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给教师的建议》攫取了他教育教学思想和策略的精华,给了我们一线教师切实可行的一百条建议。书中许多思想、许多教育方法、教学策略,让我产生了共鸣,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

书中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怎样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问题。大家老师平时都会说:我们要一视同仁、善待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大家老师平时也会说:我们要因材施教;大家老师还会说:我们不能歧视后进的孩子。说归说,要做到确实很难,但是我们依然得努力做到才行。聆听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一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让我懂得了,做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同时,不要对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抱怨,不要对他们说某某人行,你为什么不行?这样会伤了孩子的自尊。而是要让他们跟自己比,鼓励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不仅让他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让他知道,全班的人都看到他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喝彩。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无愧我们口中的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才真正做到善待每一个孩子、不歧视每一个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赏识每一个个体”,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这一思想不仅仅体现在这第一条建议中,而是贯穿于整本书中,激励着每一位教师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有个性的学生。未来的教育阵地上,我一定努力学会赏识每一个学生,让我的每一个学生在赏识中成长、进步。

书中让我幡然醒悟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的必要性。也许我们曾经以为:我们小学教师,不就是孩子王嘛,教教他们,现在的学识储备已经绰绰有余了。“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一语道出了教师成长的秘诀——读书。如今,“教师要多读书”这个观点已越来越为大家接受。可我有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备课、上课、批作业、补差等已忙得我焦头烂额,哪有时间读书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觉得自己有点黔驴技穷,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使得我不阅读也心安理得。然而,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第18条、第19条建议和后边的相关建议后,我深深感受到读书的必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读书竟有此奇特的功能,那于我们教师而言定也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吧!再者,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养,读书是条实惠而必要的途径。我相信每个教师都渴望自己才学渊博,上课旁征博引,学生身临其境。

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与平时自己对书籍的广泛涉猎是息息相关的。专业书籍的阅读、领会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对于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会有裨益;非专业书籍的阅读同样重要,它会从另一个角度来拓宽我们的思路,更加广阔地增加我们的智慧。我会牢记书中所说“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我懂了,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养成习惯。今后的人生,我定要求自己与书为伴,让自己始终与时俱进,让自己始终在进步。

品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仿佛亲耳聆听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之谈,让我在聆听中不断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经历,使我在反思中悟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真谛,它将成为我教育阵地上享用不尽的财富!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3

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中国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4

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的《给教师的建议》。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建议》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

为什么许多教师终其一生,只是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而苏霍姆林斯基却能成为着名的教育家?仅从下面几个从该书中列出来的目录来看,就很能给人以启示: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学生、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原来,苏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简单地重复“教书匠”的工作,而是在创造性地工作,他对工作有满腔的热情,求真务实,有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自觉地将教研科研一体化等等,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而我们很多做教师的,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可以了,至于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门专家的事,与己无关,以至于越干思想越落后,越干越没有工作热情,越干职业倦怠感越强烈……一个不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怎么会是一个好教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5

我最近阅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书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深切感受到在当前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就此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以学生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我有几点体会。

一、 如何建立师生友谊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

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他们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我认为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因此,要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交流。

二、 平等、民主地与学生相处

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和老师有说有笑,有时,老师不对的地方他们敢当面挑刺,和老师说话也总以一种同辈人的语气,似乎老师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一开始有点接受不了学生的这种态度,但读了此书,受到启发:虽然学生是未成年人,认识问题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发扬民主却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民主就是凡事多商量,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商量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教师在建立民主的氛围中,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这是所谓商量的意义所在。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基本追求,也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标志。

三、 阅读

我们可以看出,在书中众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

位上。作者提到:“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因此,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四、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学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对待差生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有耐心,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生在你的手下会越来越进步。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6

我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到体会颇深。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

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让我们铭记这些“建议”,让它成为我们工作中的航标灯!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7

前不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也就会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 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的不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教育叙事

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们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象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教室后面,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课堂上看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

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8

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初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而到了初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 "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 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 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初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而到了初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 "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 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 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29

苏老在本节中写到了许多,我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有了以下几点感想:

一、教师在带领孩子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要使孩子获得明确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识。

苏老写到: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学业落后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以后再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第一次获得的知识是模糊不清的,那么以后他就容易在学习与其相似的知识时感觉混淆不清,或者在学习以前面的知识作为基础的知识时感觉十分吃力。由此看来,使孩子在第一次接触教材时就获得明确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识是我要努力做到的。

二、第一次教学新教材时,要力争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进行独立思考,并努力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材料。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及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因为这些学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必须给以较多地事实和较长的时间(有时候,提供他们思考的事实也要跟给一般学生的事实有所不同)。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三、进行新教材的第一次教学前,教师要充分设想可能出现的疑难点和易错点,进行精心备课,在正式教学时详细讲解。

苏老在本节中提出一个目标:一定要是课堂上没有错误。所以,他对任何一个“可疑的”词,都预先加以详细解释。例如,语文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形近字,如果不在第一次学习时就给他们讲解清楚,他们就会出现许多错误。教师事后再给学生纠正错误,学生改起来困难,教师也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所以,在第一次教学新教材时,教师就要力争消灭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30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要关心的一件大事。

学成于思,反思我的教学之路,这三年来,我总是在想:我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教会我的学生。通过学习,现在更多的思考是,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会这些知识。原来总是将学生当作容器,拼命地往里灌,照顾得是如此的精心,考虑得如此地细致,教学的效果是:费力不讨好。现在,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指导更多,遇到问题,先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预习,复习,做笔记,是下一个阶段我需要研究的问题。教会学生思考,展示思维的轨迹是有必要的。

第二十个建议提到“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

教了两年多的六年级毕业班,在教学中,对于自己有如一种煎熬。一直将学生视为瓶子,拼命地往里面放东西。学生不会流畅地阅读,阅读就是会做选择题。阅读中没有自己的思考,不会搜集知识,更不会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对比和分析。呼吁所有小学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能,阅读需要的是思维的碰撞。作为小学的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少抱怨,从低年级就要花力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到高年级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迟了,六年级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犹如龟兔赛跑,追得太累,压得人喘不过气。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31

我校期待已久的区小学校长驻校培训会终于到来了。一周以来,全校师生精神焕发,教学秩序井然有序,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听课、评课、听报告——一切如往常一样在忙碌着充实着,在充实中快乐着。

在培训过程中,有一项读书沙龙活动:向驻校校长及外来参观学习的老师交流汇报《给教师的建议》读后心得体会。这本书学校统一发放学习一年有余,整册书空闲时间已读了一遍有余,为了更好的完成交流任务,课余时间精心写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交流会上得到了与会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

心得体会材料整理如下: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但教师要想教好,那须得一桶水,一池水。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储备自己的知识。

对一个教师来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给教师的建议》P10)“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给教师的建议》P11)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给教师的建议》P149)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给教师的建议》P150)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给教师的建议》P392)“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给教师的建议》P359)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

我坚信,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32

前不久,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情异常激动,深深地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折服了,真的有些惭愧,以往认为自己参加工作也10多年了,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得不错了,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也够了解的了。可读过这本书后,真的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教师应坚持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真的有些后悔,后悔今日才读了这本名著,又有些庆幸,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好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平时也想读点书,但有时总以工作累,家庭琐事多为由,没能坚持下去。从此,我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多读好书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教师应善引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他这个比方很恰当,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

我们会发现,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可到了高年级,有的学生对学习有些无所谓了,学习成绩也下滑的很快,任凭老师怎么去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原因就是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慢慢的减退了,消失了,而我们做教师的有没能及时发现,及时引导。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

让学生始终对学习有兴趣,并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感悟之三:教师应善学

“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们应该向哪师学习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哪些老教师呢?他给了我们一条非常好的建议,那就是,你先看看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确实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素养的一个缩影。

其次,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学习人家的思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这一条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关键的,但是,年青教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向别的优秀教师学习的时候,全盘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顾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结果别人的经验没有学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这就犹如“邯郸学步”,这些确实困扰着一些很想努力提高的教师们。有时也困扰着我。

向谁学的问题很重要,如何学的问题更重要。比如最近我们在学“杜郎口教学模式”和“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当然是成功的教学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如果让我们的老师完全按照其模式去教我们的学生,效果就未必好,要根据我校的学生的实际择“适”选用。

读过这本书,我获益匪浅,我更加坚信了我的教学信念,要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33

“陈老师,看看你班的娜娜,地理课上又睡着了。”唉,记不清这是科任老师第几次跑来我的办公室告她的状了。

娜娜,长得倒是挺不错的,白皙的皮肤,高挑的身材,活脱脱的美人胚。但是一上课,她的状态就令人头疼,逢课必睡,每睡不醒。至于她的学习成绩嘛,若是哪次考试能够考及格,那便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为此,多少次,我气急败坏地冲进教室。当着众多学生的面点她的名,大声呵斥,甚至敲打她的桌子,把她的书翻倒在地。而今,历史还要重演吗?那么,之后呢,之后的之后……她依旧趴在桌子上,怎么办?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终不得其法。

就在我踌躇焦虑之际,学校给我们八年级语文组送来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从此开启了我们快乐阅读的智慧之旅。通过我们语文组的这些活动,我们与伟大的教育家对话,汲取养分,解除困惑,走出迷茫。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她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时是一种乐趣,真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他们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读到此处,我顿时心头一热,有了一种“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于是,我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纸杯,在办公室里倒上一杯热水,不动声色地来到娜娜身边,把她轻轻地唤醒,然后慢慢弯下身子,轻抚她的额头,对她低语:“娜娜哪不舒服呀?不舒服可一定要告诉老师,这样趴在桌子上,老师会很担心的。”

听到我如此一反常态的话语,娜娜惊愕了,抬头望着我:“老师,我错了,我保证以后不会再犯!”“老师,相信你!”我坚定地笑了笑。有时候,教育很复杂;有时候,教育又很简单。简单到只需一句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过去,我为孩子们无厘头的吵闹,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伤透了脑筋。我不喜欢这样,他们偏要这样。有时候,我不得不声色俱厉地予以禁止。但情况并未因我的急躁而好转。还好,我想起了这个故事。还好,我遇见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34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读了之后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

学生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

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

所以要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

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

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分钟,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课堂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 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 篇35

班以来在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中,我有幸参加了各类培训,聆听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比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等,让我心潮澎湃,于是也在自己的教学中开始尝试运用这些模式。可一段时期下来,我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迷途!

即使我采用了这些新的教学模式,我的课堂依然没有什么质的变化,我依然讲的很辛苦!问题出在哪里呢?近来看了郑杰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从中我找到了答案:第一个原因是:现在的我是一个“教书匠”。书中对我这种人有直白的描述——“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在他们眼中,工作仅仅是需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这样的人不是一个新人,他不太能办新事,即使在办新事,他也不能用新的方式,新的手段,这就的人叫匠人。这样的教师被称为教书匠。教书匠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因为许多许多的新思想新办法他都无法接受。他苦恼,每天在变化的世界叫他越来越看不懂。”第二个原因是:我身上躁气太重。书中是这样说的:“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干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得彻底,却急于表功,最好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评那,最好还能见报纸上电视。”第三点原因是恐惧。说来奇怪,我随着教龄的增长反而越来越怕起了学生。怕学生出错,怕学生说不对,怕自己问个问题,学生像石头一样保持沉默;更怕上课时我把学生弄得糊里糊涂……于是乎就干起了包办代替的活,做起了学生的“全职保姆”,一句话一句话的教,一道题一道题的讲;尽管知道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人”,可以独立思考和探究,但是自己还是不舍得放手,非要牵着他们的手,按着自己规划的“路”一步一步地走。这样长久下去,怎能不累?

二、能返?

面对自己的迷途,我能找到返回教育本真的路吗?书中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我决心尝试!

1.静下心来。

书中提到:“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那身为一名教师,我要怎么做才能静下心来呢?书中明白的告之我:“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看来功夫还是要放在平时教学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只有在平时把这点滴“小事”做扎实,才能有自己的积淀。

其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特别把它摘抄了下来,放在办公桌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

2.学会宽容。

宽容,以前总以为自己还是有这点“美德”的,至少我从未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我的学生。但是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才发现自己对宽容的定义是多么的狭窄。你知道吗?“如果我们凡事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不能同有不同见解、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如果我们与任何特立独行或标新立异的人都无法沟通,那么我们还没有学会宽容。如果我们在教书时,只认了教科书和大纲,却容不得半点质疑;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借助于习惯的手段和方式,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如果我们听了某些宣传或说教,认为某种教育理论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确或惟一必须信守的,那么我们还是不宽容。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天哪!原来我还离这份“美德”很远。如何学会宽容,成为我目前最需要思考,并加以践行的问题。

3.恐惧但不害怕。

害怕学生,其实也是害怕自己。套用一句流行语:“恐惧可以有”,但是不要害怕。怎么做到不害怕?《教学勇气》中帕尔默老师给予我勇气。“不要害怕”,可以有恐惧,但“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诚实这些与我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时,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迷途,何返?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无论前路如何,我要从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忠实地为学生服务,用心来教。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