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培训的建议(通用3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一、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的教育培训制度。
教师对培训本身需求的内在动力不强。作为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培训的激励机制,将培训的短期收效与长期收效结合起来。设立本地域教师培训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奖励,并将教师培训的成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内容,以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这种激励机制从根本上看要牵涉到精神和物质的奖励,以及制度上的强制性要求。
二、建立适合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的培训内容体系。
加强教师培训需要调研。根据教学课程改革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使培训的内容贴近教师工作实际。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培训前做好充分地调查研究,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和目的性,做到分学段、分学科进行培训,解答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和需要掌握的操作方法,立足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际水平,以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教师最关注的如:这样的课堂我怎么驾驭?这样的内容我怎么教?这样的问题我怎么解决?针对以上问题的培训就是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的实践操作培训。
其次,按年龄界定培训内容。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从年龄特点出发,建立基于年龄差别的培训内容体系,将青年、中年、老人教师分开培训,尤其不能放松对中年教师的培训,让培训更有有针对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最后,培训应注重拓宽知识的广度。知识的广度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绝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培训工作应拓宽教师的知识和视野,比在专业技能的培训更为重要、更为迫切。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培训内容的'引导,促使培训机构将培训重点放在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上。
三、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
无论是集中培训还是校本培训,教师们喜欢积极参与上下互动的培训方式,如体验式培训、研讨式培训、案例分析式培训。教师更愿意与专家对话交流,以解决自身的困惑与问题。部分教师希望到名校观摩学习,得到名师的指导与培训,培训方式根据不同内容举办相应的活动,将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作为常用的方式贯穿于培训的始终。如专家引领的名师大讲堂活动;校际间交流的安全观摩活动;专题指导的送教下乡活动等等。鼓励教师自主选学,在培训课程内容、培训时间、培训途径、培训机构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加强市、县、校级三级培训指导网络建设。
将教师完成的培训规定学分作为考核各级培训部门的标准,加大对基层学校业务指导人员的培训力度,从教学一线教师选拔骨干充实到培训者队伍中来,组建合理的专兼职培训者队伍,充分利用区域内骨干教师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也促进他们自己的学习,从而更可以起到带头作用。
五、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教师的业余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培训的经费投入也是不容易的,人、财、物和时间的投入一定要取得效果,否则隐性的损失很大,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强调培训有效性,并要在此基础上采取措施从培训方式、培训师资、培训管理等方面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培训工作良性循环的实现。
对前段时期的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反思以后,发现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培训内容陈旧,与现代教育要求相距甚远。有关部门在确定培训内容时随意性很大。这样的培训教师从中并没有得到什么提高。
二是培训方式、方法简单,教师没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无论是理论培训还是教学技能培训,仍旧以口头讲授和观摩看课为主,向教师灌输知识,对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策略作用甚微。教师由于缺少主动参与和体验,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和热情。
三是对培训对象不加区别,不分层次,不因人施教。在培训教材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评价等方面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教师“一视同仁”没有区别。有关部门在确定培训内容时,不了解城乡教师之间的差异,不明确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最后以书面考试和少数人的比赛定成绩,看似轰轰烈烈,其实收效不大。
下面就是我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考和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培训理念要更新。
新的世纪,新的价值观,决定着新的角色意识,教师不再是蜡烛,照亮别人却燃烧自己;教师也不再是渡船,送起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自己却老在原地逗留。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为社会培养下一代,更是为自己积累财富,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从合格教师逐步成长为优秀教师、名教师、专家型教师。怎样满足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怎样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应当成为管理者经常思考的问题,在教师培训这个问题上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更新培训的理念,认识到培训工作不单单是让教师教好学生,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同时还要为教师服务,为他们的个人专业发展“培土施肥”,让教师与学生双向成才。
二、培训形式要确立。
随着各级各类学校对教师培训的日益重视,人们一直在寻找着一种理想的培训方式。校本培训给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一种新的思想,它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组织教师学习的一种培训方式。”最近教育界提出了把培训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融为一体的“校本研训”模式,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培训形式。
三、培训师资要保证。
高素质的师资,是培训质量的保证。并不是所有的培训内容都能为现有师资能承担的,因此要组建好一支多层次的师资队伍。校外的专家教授可以请来做学术讲座,部份骨干教师可以做辅导报告,一般教师可以现身说法讲心得体会,各有用处,各有侧重,这就能较好地解决培训的师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于教师的工作实际,
四、培训内容要实在。
好的培训内容应当做到因人施教,分层满足,不要强求一律。根据我们所知,市区教师教学基本技能较强,他们更希望有教育理论,教科研,现代化教学技术方面的培训;农村教师则大都希望以基本教学技能为主。因此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并适时调整,力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起到立竿见影的指导作用。
五、培训方式要多样。
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为使教师通过培训获得新的、内化的、观念与行为融为一体的教育策略与技能,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教师的主动学习与自我提高。专家们提出要开展经历、体验式的培训,如参与式培训,让教师经过“头脑风暴”列举观点,通过培训者的有效引导,使教师获得新的认识或重要策略。还有案例对比式培训,针对教育实践问题的发现、分析和研讨,引导教师反思、相互质疑,修正和完善教育策略,拓展经验,提升认识等等。
其它还有如城乡结对、以赛促练、读书沙龙、网络交流等等形式的研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