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阅老师教学反思(精选35篇)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样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潜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资料和好处,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样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透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十分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带给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透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礼貌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礼貌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礼貌与农业礼貌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用心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潜力。”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__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用心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本节课教会学生“质疑”“揣摩”语句的方法。
(1)难点质疑,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进行质疑;如第二板块作者又提到“凯蒂旺普斯“,还在其他老师的课堂上叫出来,有什么含义?这是本文的难点,因为这告诉我们学生们已经养成了”怀疑“的习惯,“凯蒂旺普斯“也是同学们心理难忘的教训,更是学习的动机。
(2)用语上质疑,对文章运用语言进行质疑,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一股怒火升起来”为什么用“升”,能不能用其它词代替,体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3).充分阅读,读悟结合。重点品读1—10自然段,学生自主学习勾画“我”的心理心里活动的句子并且批注上自己读出了怎样的心情。由于给的时间充足,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效果较好。
不足点:
1.有一学生提到:他认为“小桥车”事件不能算“学会了质疑”。这是非常有创新思想的男同学,但我没能对他的行为给以高度的重视和评价,因为他是真正体现了“新怀疑主义”的学生,虽然他的怀疑是错误的,但我们课堂就是需要这样的学习态度。
2.老师的引导语文不够精炼,开头学生讲述主要内容是,说不到点子上,有点被学生牵着绕圈子,时间也耽搁了,导致后面有点匆忙。
它记叙了科学课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给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又与众不同的老师形象。今天,终于赛完课,顿时松了口气。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如以下:
1、终于把握好了时间,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一直以来,把握不好时间一直是我课堂的致命点。在每次试教的时候,由于担心完成不了任务,我都特别的赶时间,导致重难点不突破,给人的感觉很急。为了以后能改好这点,我决定去买块手表,从平常的课慢慢训练好自己把握好时间。
2、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落到实处。本课教学我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让他们自主学习勾出“我”对怀特森老师情感变化的句子,接着小组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和感受。在平时的课堂我也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合作学习,但都缺乏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是比较盲目的。这节课不同的是,学生们在讨论之前先自己独立思考,以至于他们就有东西交流讨论。
3、指导学生的朗读不错。在学生们找到情感变化的句子时,先让他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接着抓住关键词语读出此心情。然后采用各种形式来读,来评价。
4、教学思路清晰。本课时教学我主要抓住作者的情感变化来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5、在教学时,巧设环节——老师把“理”写成“里”,学生敢于指出了老师的错误。
6、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赏识学生。
《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藏戏》是小学语文新课标12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反问句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然后简略地说明藏戏的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读完课文,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藏戏艺人。他们的演出是纯粹的,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有的只是观众,只是悠哉游哉的一份随意!难怪,藏戏可以一代一代流传下来,靠的就是藏戏艺人的那种精神,娱乐观众的无私精神!他们不计名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表演着!
本课除了有了人名,地名生僻词以外,文章通俗易懂。于是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饶有兴趣地流利朗读课文。2、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3.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描述和准确地说明方法。4、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我也设计得非常简单:1、朗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多读几遍,尝试着理解。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介绍藏戏形成的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3、藏戏有哪几个特点,你从哪里知道的?反复朗读具体描写藏戏特点的自然段,读出你的感情!你想对藏戏艺人们说些什么?请写下来。4、比较本文和《北京的春节》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总之,本文在内容、写作顺序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如何把本课的知识点不露痕迹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是我们教者要认真考虑的。
《“闪光的金子”》这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上海一位普通的水电修理工——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到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金子般的心灵呢?细读课文后,我初步认为采用倒序教学,抓住课末的点睛之句“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辐射全篇,反复感悟,品读。
1、抓中心句在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后,我从课题引入:刚才大家都发现了,本单元课文的题目大部分都带有引号,我们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知道了《“黑板”跑了》中黑板指的是(生答马车车厢的后壁),晚上的“太阳”中太阳指的是(生答电灯),那么,本课中,“闪光的金子”又是指什么呢?请你们再一次认真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个题目的句子,画一画。生通过读文,很快找到了最后一句。指名读,让学生说说从这一句知道了什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题下板书:徐虎美好的心灵。
2、找句子,抓重点词,品读。(1)找句子,师:为什么说徐虎的心灵像金子一样美好呢?请你们细心地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证明徐虎心灵美好的句子,画出来,并想一想,你画这一句的根据是什么?待会儿与大家交流时发言才能使大家信服。(2)交流,品读聪明的学生果然能抓住主要的句、段进行汇报。刘星魁第一个发言,就读了第四段。(二年的孩子还缺乏精细的梳理能力)我肯定了他的好眼力,继而请大家就第四段进行搜索,学生能抓住徐虎的心理活动、语言“心里很着急”“不能再耽搁”发言,有一个细心的孩子还找到了“深度近视眼镜”来说明徐虎在夜晚工作起来不方便,可他都没考虑自己,只想着别人。更让我意外的是,有一个平时不怎么出色的孩子,居然说:从七点,到凌晨两点多,徐虎不是整整工作了七个多小时了吗?他不累吗?通过品读,徐虎不考虑自己,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的高尚品格就如春风化雨般地渗入了孩子的心灵。
这节课的教学是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内涵,真正懂得美来自生活,美来自内心,美来自创造。主要内容是教学生在教师节时制作一个贺卡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在内容的选择上以来自生活,来自每个学生自身的最普通、最熟悉的事物为主,我采用了欣赏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与能力,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在教学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艺术审美为核心:
在这课的教学中,首先,我在导入谈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直接展示了四张别致的贺卡,让学生直接感知这独特的美感,产生美的体验,激发学习欲望,有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学生练习完成后的作业交流欣赏。学生的作业是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巩固程度的有效反馈方式,通过相互交流,评析其优缺点,指导修改并最终完成作业,促使审美体验的升华。看来,审美能力的培养既是美术课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内在动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提问来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如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欣赏,学习贺卡的制作方法时,提问:“这些卡别致吗?别致在哪里?”“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的直观刺激,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注重为改善而进行评价:
评价是为了改善和促进。要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练习是一种最有效的检验方式,对学生作业的中肯评价更是巩固新知,形成能力的环节。让学生参与评价,让他们通过评价发现他人或自己作业的优缺点,并能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或建议去指导修改作业。
这节课我感觉还有许多缺陷。比如:环节设计上不够紧凑,以至于作业时间过少,导致总结评价时没有像样的作品;各个环节不够衔接,使得听者感觉有些乱;专业的术语还有待加强……这些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学习中,不断改进、不断钻研,来弥补这些缺憾,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最近,我上了《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一课。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我们决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一、设疑导学自探究:
这节课我们选择了三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课题很吸引人,老师问一句:“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不但可以简洁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而且能激起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接着,通过插图、文字、课外资料等途径解决学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师”的问题,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此处,老师第二次设疑:“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的一句话却让萧伯纳‘为之一怔’”。根据‘为之一怔’,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提问,从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萧伯纳性格特点的难点。学完全文后,老师又通过第二个问题“文中的萧伯纳和小姑娘,你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观地评价文中人物,从他的身上获得启示。三个大问题的设计牵动了全文的脉络。根据课题,关键词提问,本节课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关显成效
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会‘为之一怔’?及从‘为之一怔’中体会到什么?是难点,小组集体的智慧此时便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小组成员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人物的品质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带读助感悟
三年级的课堂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上,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读好这段话的基础上,让学生戴上头饰,配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读这段话,也在体验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好这段话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萧伯纳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总之,这节课我们重在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达到自己释疑的目的。
近日,笔者拜读了《走近新课程》这本书,感觉受益非浅。其中,有一段话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课堂管理方面 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已经不够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参与体验;而热闹又是纪律的大敌,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呢?笔者对此认真进行了反思,以下谈谈自己的拙见。
何谓“热闹”?它是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一种现代课堂教学现象。它不等于“吵闹”,更不等同于“混乱”。
如何才能将课上得热闹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一)音乐渲染。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在教学中灵活准确应用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更加有效地集中精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荷花》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一边看着挂图,一边听着优美的轻音乐,一边像作者这样动脑想象。听完后,我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朱雪玮说:“我仿佛来到了仙境。池塘里的河水轻轻地流淌着。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一阵微风过后,荷花仙子舞动着长裙翩翩起舞。”戴敏说:“我看到小鱼和蜻蜓正在夸赞荷花仙子优美的舞蹈呢。”陈云超说:“我仿佛变成了一只蝴蝶,在和荷花姐姐比舞呢?”……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这时,我以激情饱满的语言加以总结,并引导他们和着音乐唱出或说出自己对荷花的喜爱,升华了主题。
(二)课堂表演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科学》中说:“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游戏是激发儿童兴趣,满足儿童活动的心理需要,充分完美地发展儿童人格的重要途径,而课堂表演恰恰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好形式。可充分利用课本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孩子们的心理素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水上飞机》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 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呢?
首先,教师对于“热闹”的教学环节要有预见性,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明确、具体、有序的要求,并加以适当的指导。如果教师仅仅一句“下面小组交流(表演)”的话,学生会感觉不知交流什么,怎么去交流,最后交流演变成聊天,教学秩序乱成一锅粥,教学目标根本不可能很好地实现。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作文课曾有一个精彩的环节——小品表演。为了使学生的表演生动、逼真,把全班同学都带入情境,于老师很注意学生的推荐选拔,他先提出条件:聪明、顽皮。再请学生根据这个要求进行推荐和自荐,从中选择出2至3名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也与小表演有关,为小品表演作铺垫。如:亲热地叫妈妈,伤心地大哭等。正是因为于老师这种有目的的、有序的、多元的调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思维训练,培养了想象能力,构思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要使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教师平时要加强课堂纪律的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上课时遇到会的问题应积极举手,但不能乱嚷,更不能随便下位;小组交流时,围绕本组桌子周围有秩序地轮流发言,如果想补充问题,也应举手取得小组其他成员的同意等。其次,课中要加强纪律信息的反馈,如果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开小差、互相推委、谈论与上课无关的话题或到处乱逛时,就应该及时提醒。如果教师平时就注重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时,学生一旦过于激动时,心里就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他,让他产生一些紧张感并自动更正,从而保证教学能有序地进行。
其三,一节使学生感兴趣的课,也能热闹而有序。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有序地进行学习。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采莲》一文时,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教者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教者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
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然后,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教者还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学生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中,还愁课堂秩序不能有序地进行吗?
在导入本课时,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各位观众,现在像大家走来的是儿童队员。看,走在队伍第一排的是……看到这样的情境你想说什么”为学生创设形象的情境,为了使学生产生与观众情感的共鸣。学生就说:“这个小伙子真勇敢!他拄着拐杖都走那么好!”“这个小伙子走得真认真”。的确孩子们也都把目光集中到了这个小伙子身上,而当时在场的观众也把目光都集中到了这位小伙子身上。
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也就更能体会观众们当时的感受了,但是很明显在这里孩子们还不能体会到“这些小伙子真棒!”因此当出示观众的话时,学生就有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观众不仅仅说‘这个小伙子棒’还说‘这些小伙子棒’?”“为什么观众要说‘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学生对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还不明白。于是教者就把观众的话写在了黑板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本课以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一、多种形式朗读,质疑问难。
1.导入新课:今天有一位学习伙伴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它就藏在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它是谁呢?(板书课题)请大家小声读课文,把它找出来好吗?
(课开始设置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功,与本课最后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想一想:学习伙伴是谁?(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勾勒出不懂的词、句,记不明白的问题。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教师对难点字音及轻声音节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创新识字。
(老师出示课件:我巧记:一只小黑狗,长着四个口(器)。水大好发电(淹)。禾苗的家(稼)。家里玩火(灾)。闯了大祸一只脚踢三球,一脚踢到树上头(躁)。学生猜字谜,并自编字谜。如:学生说:“下雨天吃包子(雹),太阳在西边(晒)……通过这个环节增加识字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4.以读促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朗读课文后,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如“极小极小”是什么意思?“汽”为什么会变成“云”?为什么雪是在冬天下,不在夏天下呢?雹子是什么?等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解答。(a师问:通过读文,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b师梳理、归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学网站:“现在进入‘小读者’网页,根据提示来学习,‘我的变化,我的脾气,我在哪里’,自学完后,小组内交换意见,再推荐汇报。”)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的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思考理解感悟,把阅读心理过程外化,学生经历:提出问――分析问――解决问的完整训练,主体地位凸现。
教学时,我将简单的多媒体课件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找句子,读句子,品句子让学生逐层深入地理解大仓老师所具备的令人感动的品质。课件给了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与热情。在教学习过程中,我也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发表意见的权利还给学生,并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一开始学生还稍显拘束,不愿意表达见解。但经过我的鼓励与激发,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站起来发表看法了,居然连从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徐子阳也高高举起了小手,顿时一股暖流从我心头流过。
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教材的钻研,多向师傅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本文语言通俗,道理明晰,主要采取 “由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这篇文章无论从标题,还是到内容,都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教学导入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切题,待充分交流之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便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对怀特先生评价的句子----------“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以此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怀特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出人意料的举动。我顺势引导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你可否有与作者同样的心情?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此三问的目的其实有两个方向。其一:给予学生畅谈认识的机会,如果学生能够谈到“感激”,想必他们已经读懂了文章蕴含的道理。其二: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引导学生抓一些关键词语来体会,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
最后,要理解怀特先生事例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直接可以从书中的总结可以得知。但文章中“以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的理解倒是挺陌生的。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找到文中所提及的科学精神,然后问及“结合文中故事,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科学精神的?”待学生谈论时,我再顺势给他们概括“其实,同学们刚谈论人物的科学精神时,都是在具体的事例中体现的,这就是一事一议的写法”。
《老师,你好》是一篇赞美教师的诗歌,这首诗歌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是这样教学的:
教学“在今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时,我想到大道和金桥都是两种形象的事物,我可以利用简笔画来把抽象的语言转变成形象的画面,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大道和金桥,大道的一边是”昨天”,一边是”今天”,引导学生引出老师。在桥的一头写上“现在”,另一头写上“理想”。
教学“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这句时,我引导学生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然后再展示经典的故事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时,我引导学生联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理解“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意思。并且启发学生诗人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什么比作成什么。
低年级学生在课堂《我是什么》中能否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还关系到学生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从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不仅把小学语文教育看作是科学知识的教育,更看作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看到的就不是被封闭在“知”与“不知”的动态平衡上,而是放到了每一个学生充分活动的“问题”与“解决”的广阔的空间里。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次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如理解白、黑、红三件衣服时,学生在读之后老师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说?生1:“三件衣服什么时候出现?”生2:“晴天的时候穿白衣服,下雨前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穿红衣服。”生3:“为什么会有三件不同的衣服?”生4:“早晨和傍晚太阳红红的所以天空中的云红红的,中午这段时间太阳白白的所以云是白的,下雷雨前则是乌云。”学生在自问自答中解决了问题,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师细心地呵护并努力满足学生这种需求。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
本课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与习作的范例。本次我进行了第二课时的上课——精读课文。我确定了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的新词,了解石榴树的枝叶、花朵以及果实的特点。通过品读,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美。(重点说拟人修辞手法)
2、学习课文,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学习第四自然段品石榴的写法。
3、体会文中优美的词句,学习拟人句。
第一课时,我已经让学生学习了生字、词语,朗读了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并且讲读了第一自然段,理解了“驰名中外”这个词的意思(名气很大,国内外有名。)
第二课时,我从复习课文脉络入手,石榴园——石榴花——石榴果——品石榴,再按照段落一步步的学习、品读课文。
首先,阅读第二节,了解枝、叶、花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词语“抽出”“长出”“开出”“挂满”这些词语体会石榴树的的生长过程:抽枝——长叶——开花——结果,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填空练习,了解石榴树的生长过程。课文中有描写石榴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了花朵的形状特点以及花朵开得热闹的特点,但是再此教学过程我省略了,也没有着重强调比喻的修辞手法。
石榴果实从生到熟,外皮颜色发生了逐步的变化。我采用了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的方法,找出颜色变化的词语,再点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最后出示桔子成熟过程中颜色变化的图片,让学生们填空,进行了一次扩展训练。
这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朗读,通过这些语言材料感受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抓住一些关键词来体会句子中所含的意义,如:1、箱上写着:凡附近居民水电出现故障,急需当天夜晚修理的,请写清地址投入箱内,本人将及时提供热情服务。开箱时间19时间。2、箱上写着:附近居民水电出现故障,急需修理的,请写清地址投入箱内,本人将提供服务。开箱时间19时。让学生比比两句话的不同及读后的感受,在比较,感悟,朗读中明白徐虎急群众所急,服务态度热情。
第四自然段比较具体地记叙了徐虎为住户连夜疏通管道的一件事,在教学中,通过阅读,让学生初步懂得写一件事需要哪些要素,从而为今后练习写记事的片断打下基础。
《检阅》一课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任务心理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紧紧围饶为什么观众说“这个小伙子真棒”,又说“这些小伙子真棒”来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移情体验、大胆想象来体会儿童队员的心理,从而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在教学中我发现对于观众为什么说“这些小伙子真棒”的确是一个难点,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体会儿童队员在做决定时的矛盾心理来理解“这些小伙子”对残疾孩子的信任与关爱。我是通过以下几点来突破难点的。
《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我已经教学过若干遍了,可每次教学中都有不同的感受。文中的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的那种朴素情感,依然荡涤着我的心扉。
魏巍的《我的老师》以其朴实纯真,富于感情的语言,以孩子的心态叙述自己孩提时受到蔡芸芝老师教导的经历,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老师的怀念、思恋、感激之情。几件事虽平凡,件件都是真情流露。老师的公平,严爱,和蔼,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学风格,无不在孩子的心灵里烙下印迹。尤其是老师的诗歌教学竟然在当年作者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以至后来作者逐渐成长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可见老师的影响力是何等之大。“严师出高徒,名师出高徒”啊。
教学中,我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我的老师”的魅力。我的学生也非常喜欢那位“蔡老师”,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读后感想,有的回忆自己小学生活,有的回忆与老师交往的经历,有的谈自己受哪些老师影响获得的爱好,等等,总之,老师的一举一动都给他们以影响。
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要做一个受学生喜爱,敬重,佩服的老师,必须要以教师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学生,熏陶学生,爱护学生,做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
在这一周我让三、四年级的学生在“打字教程”中练习基础键位主要是正确的用手指去敲击A、S、D、F、G、H、J、K这几个键,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这个字母打不出来。”我过去一看,原来是大写字母,这说明学生对键盘不熟悉,成其是功能键,我用了10分钟讲了一下键盘上的“Capslock”、“numlock”键,分别为大小写切换键和数字锁定键,让学生示范掌握,在剩下的时间里就是指导练习。
五六年级的学生在本周练习后,主要讲了“文件”的“页面设置”因为这项为文件中的重点,并且在这一项里面包含了很多常用的选项,例如,纸张的大小,页边距的设置等等都在里面,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度,在教不过程中,学生有的问老师B5、B4这些纸型是多大呀,我用了一张8开的纸做了一下示范,这也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很好的。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的发展。
这一周在教学上来说比较高兴,因为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认识。
昨天上午,我上了一节公开课。说实话,上略读课文难以把握教师引导的度。我认为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运用已学的方法根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自主阅读,教师只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对某些难点进行点拨。执教略读课文,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写作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实践中。本着自己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理解,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我执教的是《我最好的老师》这篇课文,文章语言朴实,但内涵深刻。这堂课下来,觉得有成功也有缺憾。
这节课做得较好的地方有这样几点:
一、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的线索进行教学。“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于是,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
二、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文章。
围绕这“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两个层次展开的。从内容上看围绕中心的句子较为明显,《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个文章的文眼来进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时,是轻分析,重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读后又让学生自由谈体会和感受,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做到时时刻刻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又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老师您好》是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一篇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抓住教师节的这一大好契机来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课包括三项内容,即:我的老师真好;和老师说悄悄话;老师节日好。这三方面内容是互相穿插的。教学第一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位老师?为什么喜欢?再说为什么喜欢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老师的为学生付出的辛苦。在教学第二步份内容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朋友,和老师说说悄悄话,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第三部分内容是想借教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表达多老师的祝福与感谢。于是,我启发学生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向老师表达自己的爱。在讨论你用什么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爱时,有的学生跑到讲台前悄悄对我说:“我想亲老师一下。”接着又有好几个学生来到前面对我说悄悄话。说实话,当时我很感动,因为那时孩子们真情的流露。我想;如果不是抓住了教师节这一大好契机,是不可能达到这样好的教学效果的。
有反思,失败才能够成为成功的基石,逆境才能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好的环境才会为人的成长带给营养。没有反思,失败会把人打倒,逆境会让人沉沦,好的环境会让人得过且过。因为有反思才会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不丢失目标,才会进步。故针对本学期教学反思如下:
1、穿讲历史人物趣事
历史人物的遗闻趣事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们极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讲这些资料,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新文化运动》(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这节课的时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鸿铭,我向学生介绍了他那个著名的为中国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辩护的言论:中国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则好比茶杯,世上只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的事儿,岂有一只茶杯配几个茶壶的道理?学生闻此无不忍俊不禁。如此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2、用口诀法记忆历史知识
许多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又很难记牢。教师不妨编些生动的口诀以帮忙学生记忆,如此,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准确掌握知识且经久不忘。我在讲授《天津条约》(必修一政治礼貌历程)资料时,介绍给学生2个记忆法。《天津条约》资料能够记忆为:公使进京丧颜面,增开十处新口岸。自航长江各口岸,破坏内河航运权。内地游历宗教传,巨额赔款乐开颜。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法: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记牢了这一知识点。如此一个重要且难记的知识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另外,,中日《马关条约》资料可编为一厂、二亿、三岛,四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透过多媒体教学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实物、漫画、影片等等。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摸、可感,从而变得生动搞笑,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用心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4、设置讨论环节
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往往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说法。这时候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讨论,甚至能够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这不但能构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比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必修一政治礼貌历程)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太平天国运动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其结果会是怎样呢?此问题一提出,便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几分钟后,许多学生自告奋勇讲述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将建立一个由农民阶级掌握的政权,有的说将建立一个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也有的说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最后我作总结: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革命胜利后的农民领袖将会蜕变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正如历史上其他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
我要感谢学生,是学生的测评激励了我,鞭策了我,催我奋进,催我在教改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反思,正所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大仓老师》是小学语文试验版第八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以《大仓老师》为题,记叙了大仓老师的两件事。一件事是他在开学典礼上的开场白,另一件事是讲述他上的一节语文课。从全文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小作者非常敬佩、喜爱正直、真诚的大仓老师。
在本文的教学中,能体现大仓老师品质的有两件事。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是一堂语文课这个片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以朗读为抓手,以激情为手段”,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了几个来回,既重视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自主参与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众所周知,学习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本文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尤其是在描写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时,则需要通过读来体会。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如:轻声读、感情读、体验读、集体读等,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中心。在教学第一件事时,就采用了自由读,个别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形式,在这些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大仓老师,体验他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的能力。
在让学生体会“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分别棒在哪里时,教者主要让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大胆想象、移情体验、感情朗读来体会人物心理,从而感悟到人物的高尚品质。在教学到“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时,就让学生读12自然段,说说博莱克棒在哪里?有的同学说:“他虽然拄着拐杖,可还是走得非常认真,和全队保持一致,很勇敢。”教者马上让这位学生读出博莱克的勇敢,他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这里面好几个同学都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己的理解。
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博莱克的坚强与勇敢,教者还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着博莱克此时精神的样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教者出示一段博莱克的日记,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博莱克好几次都走不好,但他还是坚持练习”;“他摔倒了,但还是坚强地爬起来”;“他比其他的儿童队员练得更刻苦,更认真”……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博莱克的坚强与自信,体会到他真的很棒。
在理解“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时,主要通过让学生感受那讨论时儿童队员矛盾的心理。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这些小伙子棒是因为他们也走得整齐。”可见学生的感受还不够深入,于是教者就追问:“难道观众这么说,仅仅是因为他们走得整齐吗?”于是又有同学说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地决定:让博莱克一个拄拐的男孩走在队伍的第一排。教者就让学生研读儿童队员讨论的部分,想一想他们作出这个决定容易吗?从哪里感受到做这个决定不容易?学生在反馈时,教者主要抓住了“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
“队员们鸦雀无声,在想些什么”这些重点的地方移情体验感受队员矛盾的心理,在这里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儿童队员的矛盾心理“让博莱克去,就有可能丢儿童队员的脸;不让他去又会伤孩子的自尊心。到底该如何是好?”学生体会的不错。再看队长的决定时,抓住“羡慕”这个词,感受其他队会羡慕儿童队员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羡慕我们让博莱克走在第一排。”“羡慕我们尊重关心残疾人。”“羡慕我们爱团结友爱”……可见学生感受到儿童队员对残疾儿童的关心与尊重,让学生明白“这些儿童队员棒在孩子对同伴的关心和尊重等”。
1、体会句子的独特魅力
本文中开篇的三个反问句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又引出下文,如何让学生透过这三个句子体会出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呢?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指名读,齐读,我范读相结合,再读出自豪之情。然后让学生将这三个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将两种句式进行比较,体会反问的妙处——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这三个句子除了具有以上优势外,它还具有引领全文的作用,好的开头让人过目不忘。
2、比较阅读,培养语文能力。
教学中探究本文与《北京的春节》在表达上的异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在此过程中作为老师的我既蹲下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又站起来作引领;既要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又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教学完此文,发现自己的教学功底依然很薄弱,我对知识拓展的还不够,应借此向学生多介绍一些我国不同地方的戏种、特点,从中感悟祖国文化的灿烂和魅力,还有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本课教学中,我导入时让同学们围绕“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的发言很活跃。有的说,这是一个博学的老师;有的说,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有的说,这是一个古怪的老师;有的说,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老师;还有的说,这是一个爱捉弄人的老师……答案很多,也很有意思,这就很好地调动起了学习的积极性,下面的学习非常顺利。
接下来我又抓住一个突破口让学生探讨:你认为怀特森老师的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立刻找出了怀特森老师的倡导的“新怀疑主义精神”观点来,并展开激烈的讨论。
他们从第一堂课的教学到考试谈起,从中明白了新怀疑主义的内涵。最后,我又向学生提出一探讨性的问题:你们喜欢这样的老师吗?说出理由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异常热烈,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入了一个高潮。学生都进行了精彩的陈述,通过这一形式,其实一种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已然形成,而且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时间的安排上不太恰当。在讨论“新怀疑主义”的内涵时花去了不少的时间,导致分析“我们”怎样学以致用的时间仓促。二是朗读指导不够。本课中,我对于文本的分析强调太多,导致读的太少。读中悟这一环节做得不好。
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十分必要的。透过科学课的学习逐步让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能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身边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做到这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作为一个科学课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透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必要的,但必须要不断的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改善教学摸式探究更适宜自己教学的方法。做到教师教的简单,而学生不仅仅学到知识而乐于探究学习。
2、“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着”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才能自主探索,才能学好科学课。科学是什么,科学是指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要想让学生乐于探索,就要提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提一些偏离生活不贴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特点的问题,只有那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们对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乐于自主探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所有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探究的问题要出自学生本身,让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心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习过程变得简单而事半功倍。
4、深入领会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要素。
速度―――学习时间。
收益―――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安全―――学习体验。
“学习的结果是关键,学习的体验是灵魂。”好的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学习的质量,才是关键。恰到好处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让学生即有所学,又知所用。教学资料要有层次性,照顾个体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5、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方法目标。”三者在课堂上完整体现才是一堂好课,三者缺一不可。学到课本上的知识就是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目标,但不掌握过程和方法就是纸上谈兵,科学课的学习,只有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才能使知识和技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为日常生活所用。还要培养他们互相帮忙团结合作的品格,激发其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不断增进其自信心和进取心,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的课堂。
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做一个“乐知者”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做为一个科学课教师更应不断探索,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教学,科学合理的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快乐长大。
课题揭题后,我启发学生思考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我”是谁?“你”又是谁?“为什么我为你骄傲”等问题。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朗读课文,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读文的热情,营造学习的氛围,增强了读书活动的目的性。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开火车扩词等多种游戏识字方式,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读书中,在生活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在与同学的相互交流中识字,记字,丰富了学生的识字经验。多种形式的巩固,促进了学生的识记,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读书是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为了使学生从孩子纯真、悔过的表现和老奶奶博大胸怀中受到深刻地教育和启迪。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感悟,设计中注意读书的层次性、目的性、趣味性,引导学生读书的热情,给学生足够的个性化表达的机会。让他们以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自读自悟,从而使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体会。获得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人物心理,评价人物表现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新颁布的《《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与以往的小学自然教学《大纲》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科学课程标准》借鉴了国外关于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目标、资料标准和实施推荐等做出一系列的规定,力图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强调这门学科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资料的整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自然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把科学的新理念贯穿于自然课堂教学中。“动手做”是科学课教学的灵魂。“要用教材”“不要教教材”说明教材的作用。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是基本的方法。担任《科学》课的教学以来,每次上课,我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同以前从事的教学相比,《科学》课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以下是科学课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主角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给学生,最后将各部分知识组成整体,学生只需听、练、背,记住教材中的知识即可。教师的主角是教学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材资料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评判者。多年来,我们已习惯了这种主角,总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那么,当代教师的主角是什么呢?《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忙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小学科学教师就应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给予帮忙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系统知识。教师充当的主角应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齐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好处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课堂教学强调从问题入手
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这是自然课与科学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我们的教师在学习科学课标以后,把新的课程理念融入到自然课堂教学之中,用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指导着自己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在课堂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要经过一大段过程,没有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也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教师务必教会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他从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经历过程和运用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必须的技能,发展必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实现、要到达的目标。
三、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透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能够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够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资料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透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构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和结论;透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科学探究的核心就是强调“动手做”,学生学习不仅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科学课标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十分重视学生们直接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去鼓励学生对科学问题的自我见解,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其独到的见解。根据课标的学习,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忙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计划。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资料,选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知识容量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度高,课堂研究兴趣浓厚,学生研究的时间充分,不仅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潜力,观察潜力,语言表达潜力,将科学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融入到自然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指导者,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而我们教师本人,也要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不断学习,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开发者。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资料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齐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资料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用心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能够透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透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潜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样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透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比较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十分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用心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与学生常见的文章有所不同: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人物,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但这堂课留给我更多的是遗憾:学生对老师的愤怒越深、误解越深,越能表现老师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独特的教育思想,然而在课堂上这种对比还显得不够强烈;学生的朗读仅仅浮在表面,层次感的体现苍白无力,说明老师的指导方法存在很大欠缺;整篇文章洋溢着儿童情趣,然而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的情趣却不甚浓郁,原因是我较少站在儿童的视角去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我的问题比较零散,导致问答的形式比较多,学生被我牵着鼻子疲于回答老师的问题,因此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多;最大的问题是我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人类利用“新怀疑主义”思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我”把新怀疑主义的思想带到了生活中,并能勇敢地用怀特森老师老师教授的学习方法来维护自己的老师。
在导入本课时,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各位观众,现在像大家走来的是儿童队员。看,走在队伍第一排的是……看到这样的情境你想说什么”为学生创设形象的情境,为了使学生产生与观众情感的共鸣。学生就说:“这个小伙子真勇敢!他拄着拐杖都走那么好!”“这个小伙子走得真认真”。的确孩子们也都把目光集中到了这个小伙子身上,而当时在场的观众也把目光都集中到了这位小伙子身上。
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也就更能体会观众们当时的感受了,但是很明显在这里孩子们还不能体会到“这些小伙子真棒!”因此当出示观众的话时,学生就有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观众不仅仅说‘这个小伙子棒’还说‘这些小伙子棒’?”“为什么观众要说‘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学生对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还不明白。于是教者就把观众的话写在了黑板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它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上星期二下午我讲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篇课文。这是一节自读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能力素养。在指导学生理解、品味课文之后,我提出了问题:你认为莎利文老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生:我认为是莎利文老师的耐心细致,不怕挫折的精神。她教海伦识字,比如教“水”字,一遍又一遍地在海伦手中写着,直到海伦懂得为止。
生: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莎利文老师对海伦的爱,她是真诚地想帮海伦,所以想尽办法教育海伦。当海伦失去信心发脾气时,她耐心地引导、启发她。。。。。。
师: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开启了海伦封闭的心扉,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点燃了海伦智慧的火花,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使海伦成为著名的成功残疾人士,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此时,播放CD童声合唱《爱的奉献》,会唱的学生打着拍子,齐声高唱:“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感人的音乐声在教室里飘扬,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了共鸣。
师: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爱的理解,调动你的语言积累,以“爱”为话题,说一句最美的话,长短不限。老师先说一句:爱是阳光,哺育我们成长。)
生:爱是一把火,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爱是一杯清茶,令人温馨。
爱是一件毛衣,可以抵御风寒。(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下课时间到了,还有很多学生举手想发言。)
〔分析与反思〕新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注意发挥语文教材“活”与“美”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升,自认为这节课较为成功。
我从事了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我一向在思考:学生在不一样的状况下,一般会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之中;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针对不一样的学生,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予以帮忙,并能收到实效。同时自我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究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透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我认为应对此刻的学生,教师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仅仅仅是时光、精力和脑力,还有感情也就是教师的爱。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齐的。学生需要老师的抚慰,盼望老师的理解,同时更害怕受到来自老师的伤害。所以和学生相处,务必用真心去接纳学生,用真情去投入,并且对象是全体学生。
我相信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敬业精神加上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那么这样的教师必须会被学生所承认,必须会受学生爱戴。这必须是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反思,并且在反思中逐步成长并走向成熟。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因此,作为教师务必着眼于自我教学行为的改善,透过自我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来到达或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学效能。在从教的两年当中,本人就一向在进行教学反思,以求促进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善、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就是这个道理。平时在教案书写中,除了贴合学校要求外,我力求构成自我的特色。每份教过的教案,我都会认真的回顾并进行诊断,开出教与学的“病历”,并且对这些“病理”进行分析、交流,最后发现并提出解决这些教学“病理”的对策。“他山之石,能够攻玉”,平时我还十分珍惜并利用进修等渠道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争取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分析他们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组织课堂教学。同时与自我的课进行比较。透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名家名师的教学艺术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存在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教师启动问题多,学生启动问题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等等。这些倾向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就应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每一节课做起,要敢于在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学资料的处理、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独出心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相关文章:
1.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范文
2.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案例
3.初二思想品德期末教学反思
4.思品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5.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6.高中政治老师教学反思
一、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
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要认真进行记录,主要有三点:
(1)总结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
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
(3)记录学生情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在让学生体会“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分别棒在哪里时,教者主要让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大胆想象、移情体验、感情朗读来体会人物心理,从而感悟到人物的高尚品质。在教学到“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时,就让学生读12自然段,说说博莱克棒在哪里?有的同学说:“他虽然拄着拐杖,可还是走得非常认真,和全队保持一致,很勇敢。”教者马上让这位学生读出博莱克的勇敢,他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这里面好几个同学都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己的理解。
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博莱克的坚强与勇敢,教者还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着博莱克此时精神的样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教者出示一段博莱克的日记,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博莱克好几次都走不好,但他还是坚持练习”;“他摔倒了,但还是坚强地爬起来”;“他比其他的儿童队员练得更刻苦,更认真”……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博莱克的坚强与自信,体会到他真的很棒。
在理解“这些小伙子”棒在哪里时,主要通过让学生感受那讨论时儿童队员矛盾的心理。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这些小伙子棒是因为他们也走得整齐。”可见学生的感受还不够深入,于是教者就追问:“难道观众这么说,仅仅是因为他们走得整齐吗?”于是又有同学说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地决定:让博莱克一个拄拐的男孩走在队伍的第一排。教者就让学生研读儿童队员讨论的部分,想一想他们作出这个决定容易吗?从哪里感受到做这个决定不容易?学生在反馈时,教者主要抓住了“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
“队员们鸦雀无声,在想些什么”这些重点的地方移情体验感受队员矛盾的心理,在这里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儿童队员的矛盾心理“让博莱克去,就有可能丢儿童队员的脸;不让他去又会伤孩子的自尊心。到底该如何是好?”学生体会的不错。再看队长的决定时,抓住“羡慕”这个词,感受其他队会羡慕儿童队员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羡慕我们让博莱克走在第一排。”“羡慕我们尊重关心残疾人。”“羡慕我们爱团结友爱”……可见学生感受到儿童队员对残疾儿童的关心与尊重,让学生明白“这些儿童队员棒在孩子对同伴的关心和尊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