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推荐24篇】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通用24篇)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1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各个环节注重了对分数意义的体验,并在体验中随时注意总结。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伊始,在轻松的聊天环境中,引入分数,勾起学生的分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一系列举例中,始终都在强调“在生活中”可以把什么平均分,“在生活中”还可以把什么看做单位“1”。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将抽象的分数具体化。

2、创设自主学习环境,促进有效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一些物体可以看做单位“1”进行平均分得到分数后,创设环境让学生自己通过手中的事物进行平均分,从中得到分数。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经历了猜测、试验、推理、证明等环节,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对于数学知识的最终结论,不仅仅停留在知道了,而是让学生亲手操作,在具体的试验中,真正做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3、以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为基础。

《课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本节课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的纳入到学生的直接体验中。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值得改进,自己在课堂上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以至于不能很好的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显得前松后紧。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替为代之。从以上看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很匮乏,需要不断地锻炼,提高。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讲究教学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的努力学习,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真正的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带给学生。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2

《一个苹果》是北师大版第九册《水》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里,当生命受到饥渴的威胁时,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因为故事发生的时代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但作为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预习、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及英雄事迹,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后,再带领学生观看了电影《上甘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铺垫。

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让学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并升华情感。我一直认为:“要使别人感动,首先要感动自己。”在课堂上,老师对气氛上的渲染和对学生的引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课前就作了充分的准备,除了反复品读课文外,还查找了上甘岭战役的相关资料,然后我认真看了三遍《上甘岭》这部影片。让自己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在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的顽强和伟大,并为之深深地感动着。因此,我在设计情境导入、激趣引导、朗读鼓励和小结过渡时,都带着煸情的语言,让学生能随着我的导入过渡讲述时走进了当时情境。这样学生们自然就能跟着我的引导走进文本。

这篇课文的内容虽然较浅显,但时间跨越较长篇幅也较多。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主线,走进文本,深入到战友们心中去用心体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领悟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战友们团结友爱的深情厚谊和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是我在设计第二课时教学任务的重点。

综上所述,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战友们对苹果的传递上。首先,在讲授第一次传递时,我让学生们在文中找出每个战士都非常需要这个苹果,也渴望吃掉这个苹果的相关语句,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再带着情感去品读,体会文中每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战友们在忍受着极其饥渴、辛苦、生命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心里却还想着别人,把苹果传给别人。然后再联系本单元学过的《生命与水》课文,回顾人在缺水的情况下的生命极限是多长时间,进而体会到战友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心里只想到别人的深厚情谊,一种关爱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一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高尚境界。

其次,我再通过“苹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一口气能吃掉十个二十个。”与“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引入第二次传递“动员”的重点讲授。学生通过为两个句子的对比和感情朗读,自然而然地就体会到了此刻这八位异常干渴的战士是依靠顽强的意志,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来抵挡这个苹果的诱惑的。从而进一步地明确了主题思想。这样的教学安排,让学生们理解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的思想情感,升华主题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最后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上甘岭》电影的剪辑片段,重温了当时的感人画面,进一步地升华了主题思想,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使他们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整堂课上下来,总体的感觉还是较好的,学生们的朗读、理解和感受都很到位。而且感觉课堂气氛轻松,学生们入情入境,体会深刻。

有句广告语说得很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课后冷静地思索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有收获和可取之处,但依然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质量,特总结如下:

1、学生的发言不够涌跃。这里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我的原因。因为我面对的是一群农村的孩子,虽然他们聪明机灵,但是知识面和视野都比较局限,最重要的是他们害羞,缺乏自信,不善于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更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情感。而这节课的内容和情感都需要用极其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主旨的。因此,在课堂当他们不发言或是用词表达不到位时,我总会有想帮他们说出来的冲动。我想,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加强阅读教学,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更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不断地鼓励他们大胆地展示自己;同时,还要拓展他们的知识面,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并且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优美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在整节课上我缺少了范读。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在朗读遇到困难和情感表达不到位的时候,老师就应当示范给学生听,这样就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深入到文本中去。因此,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应注意,做好示范朗读,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情感。

3、提高驾驭学生的能力。当课堂上出现学生的思路与教学设计有冲突或相悖时,这就需要老师不仅要熟悉文本,而且要有能驾驭学生的能力。才能通过自然地慢慢引导,让学生重新又回到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文本上来。我在这方面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探究,形成特色。而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积累,做到因材施教,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最后,众领导和老师们在评课时,也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如我的板书设计太简单,是否能用简笔画,画一个苹果,再把传递的人物围绕苹果板书下来;特别是龚校长提出,在分析讲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时,是否可以让学生进行口头说话的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这些意见对我来说是非常可贵的,同时也对我以后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必须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拓展自己的业务能力,善于在课堂上用简笔画;并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语文教学的主旨“听”“说”“读”“写”训练贯穿和运用到教学当中去。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3

今天,作为新教师的我接受了教研室老师的听课指导。本次我选择的是一篇略读课文——《将心比心》,这是一篇很简短的小文章,文中用两个小事例展现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看看哪一小组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练?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纵观整节课,我亲切自然的教学语言、大方得体的教态、适当有效的评价、切实有效的学习效果得到了陈老师的肯定。但是在磨课、上课、评课的整个过程中也引发了我很多的反思。

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上呢?我只是粗浅地认为略读课文也应该做到“精”、“略”得当。虽然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将心比心》中出现了两个小故事,该如何把握呢?是两个都具体展开还是选择其一?在反复的思考后我选择了后者,我就课文中第二个故事而展开具体化,事实证明这样既节省时间、不显重复,教学效果又良好。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不用过分注重朗读等方面的重复指导,应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其大胆自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受拘束。最后在教育意义上,我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作为老师的我,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也深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也学会了将心比心,这是我更有价值的意外收获。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4

《一只小鸟》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鸟儿》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出自文学名匠冰心笔下,清新流畅,是一篇非常美丽的散文。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羽翼未丰的小鸟每天在树枝上唱歌,被孩子们打中后两只老鸟把它接住并带回巢中的事。根据这篇课文浅显易动懂但文字写得很美的特点,我把侧重点放在前面:读中体会这是一只快乐的小鸟,体会小鸟的快乐,感受语言美。在这篇课文的细节处,“它们每天只能在巢里啁啾着”和“大地上一片好景致”,仅从文字的表面理解是空洞的,但其背后有着鲜活的感情和形象的画面,作者仅用一句话简单带过。在教学“啁啾”一词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啁啾”的意思,想象小鸟一家的对话,体会小鸟的快乐,充分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语言,品味情感,小鸟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自然会跃入学生的视野。在教学“景致”一词时,我先引导学生抓住“景致”这一词进行初步理解,接着让学生想象,除了课文中描写的景致,小鸟还看到了什么?以感悟小鸟的幸福快乐,同时学生也很容易就理解了“好像‘自然’含笑倾听”这一句中“自然”的含义,最后引导学生美读课文,体会这只小鸟的幸福快乐。

而在小鸟受伤的部分,我虽然抓住重点词“跌”、“一滴一滴”、 “箭也似的” 让学生去体会小鸟伤势的严重,亲情的伟大,但却没给学生充分的的时间朗读体会,在这一环节,首先,应该让学生通过对“跌”这一词初步认识到小鸟受伤的突然性,联想到伤势的严重性。接着,在学生感觉到了“一滴一滴”也充分说明了小鸟伤势的严重的这一时机,让学生边读边想,重现画面,想象惨景,小鸟的伤情自然再次揪住了学生的心,为下一步感悟亲情的伟大做了进一步的孕伏。最后,再引导学生抓住“箭也似的飞来”这一细节的描写,体验小鸟的爸爸妈妈在看见自己的孩子跌下来的那一刹那的内心感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一年级孩子接触到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儿歌。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讲述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课文可读性强,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时,我采用以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边读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1、在生字教学这一块,做到教会学生按照笔顺规范写字,并且教给学生“加一加”的识字记字的方法。但是由于教师的担心以及“操办”过多,没有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说,也就说,方法是教了,没有让学生运用起来。

2、语文课是用一篇篇的课文教会学生说话、写话。

所以,在学习课文这一块,我采用一些图片,让他们图文结合,直观的去理解,同时让他们看图说,看图背,让他们感觉到课文中的文字其实就是我们说出来的话,个人认为这样的做法为他们今后说话、写话打下基础。

3、拓展训练:填句“( )是( )的家”;换句“( )的家是( )”能做到循序渐进,先帮孩子们提供资料让他们说,再到他们凭空想象说句子,最后把句子换个说法,这样由浅入深的做法,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孩子。

4、在本课教学中,我的设计是注重德育教育的。好品德的养成远比 好成绩更重要,因此,在拓展后的总结处,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吗?”引导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这节课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对学生的引导语不够简洁不够儿童化,导致他们在接收新任务的时候总是不怎么反应得过来;再者,教师,对孩子的信任不够还会出现轻微的“操办”行为。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积的乘方公式及其应用。从实际问题猜想——主动推导探究——理解公式——应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实际问题情境的设置,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研究新问题的必要性,由于在应用当中需要用到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回忆巩固前面的知识,所以在上新课之前先复习它们的法则。积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应用时这节课的重点,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而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就要让学生理解积的乘方的含义。导出性质后,要通过一些实例说明其表达式及语言叙述中每句话的含义,以期学生更好的理解,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会用它进行计算。因此在后面设计了几个例题,以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讲解清楚了积的乘方的概念,并且也给了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并能对它进行简单的应用。这节课的主要易错点是对符号的处理,这点在备课的时候我也考虑到了,因此在例题里我设计了一些学生易错的题让他们训练。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1,、法则理解不到位。2、积的因式模糊不清。3、符号应该视为因式的一部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的几点:第一、不能把学生看得很聪明,该下细的地方就要反复讲解。第二、对难点问题要析出几条线、不同角度加以说明。第三、多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总结。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7

中国的汉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两个字合起来的,本篇课文就根据汉字构字规律所编写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儿歌,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必须彻底摒弃单调的认读、繁琐的分析,巧妙地借助教材这一载体,精心设计多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自主识字,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1、创设情境愉悦识字《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入情入境,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看图、游戏等一系列识字活动,让学生在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入情境,进入课文,去发现构字规律,掌握汉字结构,从而感悟汉字文化,积累语言文字。

2、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读懂意思;兴致勃勃地去读,读出情感。以达到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认识汉字,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独立或随机组合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已经知道或者含糊不清的一些生字的意思,在小伙伴中进行交流,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同学之间互帮互学,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大胆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被调动起来了,从而充分体验合作的愉快。

4、提炼生活仿作创新提炼生活,想象模仿,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教学《日月明》之前,我引导学生当一回“小小调查员”,通过电脑、电视、画报、儿歌等多种途径去了解汉字的特点,让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巧妙地架设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在教学《日月明》时,我以课文为凭借,由浅入深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语文训练,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丰富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8

《一个苹果》是北师大版第九册《水》单元的一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里,尽管干渴得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抓住情感主线,通过反复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读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我注意了教学过程的预设及解决措施,让学生披文入境,情满课堂。

一、把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背景,努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刚开始我讲了上甘岭战役中我军遇到的最大困难——给养供应不足,尤其缺水。让学生走进当时的情景中,体会到当时条件的艰苦,为后面理解战友间的情谊做好了基奠。

在教学中把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倡导者。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每一个战士都非常需要这一个苹果,但是每一个人都在推让这一个苹果,通过这样的对比,来体会到战友间的情谊。所以,一开始,我就设置了一个问题“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战士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谁最需要?”战士们尽管自己很干渴,却一直推让。有了这样的对比,就能很好地理解战友间的推让是一种怎样的情谊,也就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每一个战士都被感动了。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通过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描写战士口渴的句子。找到八个战士需要苹果也很想吃这个苹果的理由,如果不深入到战士们心中去用心体味,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升华,还是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我又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我引导学生品读描写战士极其干渴的语句。比如“……已经几天没喝过一口水……我的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挂满了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在品读中,学生们感受到了战友间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深情厚意。

2 .抓住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高潮,直接点明了课文发中心。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迸出的是幸福的泪花?又为什么说迸出的是骄傲的泪花?”学生体会后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通过有感情配乐朗读这一段,升华了感情。

当然,这一节课也存在以下问题:

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应变能力要加强。如在处理苹果传递过程中有的课件与学生的回答有差距是,有些忙乱。这是课前备学生不够造成的,课堂应变机智有待提高。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设计教学:

1.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深深地体验到学好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学生还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动手活动积累直接经验,并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10

上了此次课,感想很多,感受最深的则是教学设计问题。

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耐挫能力,但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对这些人生经历不多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教材的理解,学情的把握,教学模拟式的创新~~~~~~~

对于教学,我还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可以原谅自己设计问题没有坡度和不够有针对性——虽然这种情况不大出现。但我决不能原谅自己,居然会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并试图逼迫学生步入困境而想完成教学任务,严重违背了教学相长的规律,破坏了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基本原则。难道我不该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吗?难道我能将学习的责任单一的怪罪到学生身上而不改变自己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吗?难道我能视学生的困难而不顾却一味地逼迫他们实现所谓的目标吗?

这是一次教训,有它的偶然性,但一定有我教学观念上的偏差。我不希望自己真的是老了,老得觉得自己不再需要思进取求完善了,那我也该离开三尺讲台,回家了;不过那时女儿也会鄙视我的!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导入,直奔重点,抓住有趣,让孩子笑谈童年趣事,学生在读读、谈谈、悟悟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童年,到课末我又以板书进行画面再现的精美总结,学生以不同的理解纷纷感怀逝去的有趣童年,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

似乎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在读读说说间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我要说,其课如茶,但品起有味。

但任何一节课,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这是一篇具有诗情画意的、又充满童趣的文章,我们只有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去发现,文章才能彰显童真的美好,我在抓有趣这方面,有些欠缺,如果把孩子的那份有趣再体现出来,作者那妙不可言的童年将更加生动、更加美好!

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的感情,以致与导致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如读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心中无画面,学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无法在语言中表达出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求教师必须有极深的功底。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的感情,以致与导致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如读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心中无画面,学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无法在语言中表达出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求教师必须有极深的功底。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12

教授初中第一篇文言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苦心“激趣”,用心“悟趣 ”,细心“绘趣”,童心“溯趣”, 真是得“趣”不易!但是,“趣”不也正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金箍棒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若就能使学生领略古代文苑奇葩的芳香,进而乐学勤学好学,那么,我苦苦打造的“趣”还真正是难得的了呢!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我试图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巧妙展示、再现直观形象,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画效果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其学习情趣。我设计制作了这样的效果:轻松的旋律中,先听到白鹤欢快的鸣叫,接着就出现了蓝天白云,蓊郁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最后特写一群白鹤伸长脖子,展开双翅,在淡淡的云雾中悠然地,轻快地飞向远方,一直消失在云端,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学生门凝神细视,沉浸在美丽的大自然中,

认识与体验都得到升华.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的特色,但对生难词句的理解,我还缺乏必要的点拨.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牢固树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乐学语文、趣学语文。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13

20__年4月,我有幸在漳州市普教室举办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开课,我特别激动,也特别珍惜这次历练的机会。尤其是能近距离聆听专家评委的精妙点评,和与会老师的真诚互动,让我犹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回顾备课到上课的过程,确实经历了一次次的否定,在否定中改进、升华,这一过程对我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独听寒山半夜钟”——选题缘由 “到客船”的“夜半钟声”在枫桥边悠悠回荡,从而使千百年来的读者着迷。因为这钟声回荡着历史的回声,使每位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联想到人生,人生苦短,来去匆匆,谁没有愁绪呢?谁都能从钟声有所得,这是我选择并喜欢这一课题的原因。 “几度经过忆张继”——文本解读 作者为什么会听到夜半钟声呢?因为睡不着,因为有旅愁、在思念。所以这首诗归根结底就是在写诗人的愁思,诗人创造了这样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声、朦胧多义的愁境。 这首诗的题目很精练。“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事件,四个字, “吝啬”到了极点。 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深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对国家内乱的担忧,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于是,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恰在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鸣钟一百零八响,因为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种之多,故而鸣钟解忧。一百零八钟响,一百零八忧解,开始新的一年。这诚然是美好的祝愿,可惜张继秋季到此无缘聆听,他听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钟”,但这也让张继联想起了“钟声解忧”的传说。钟声声声敲在张继的心坎上,撞击他心中的苦闷,他多么希望这忧这愁真能随钟声而去。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吧!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14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枯燥的数学概念赋予生活的意味,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也可以大胆说出心中的想法。

2、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为此数学教学中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用“试一试,你能行”、“请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

3、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个人都获得成功

课堂教学中,我们投入一“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千层浪”,使得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品尝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我鼓励学生“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动因,创设了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情境,因而引出了不同的学习结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15

《乘法估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0页的一节内容,我在按计划上完这一节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的关健在于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采用了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后每一个环节,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从而体验到教学学习的快乐,认真反思,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1、素材源于生活,让学生产生估算的需求。

计算天天要用,估算日日存在。可当我们教学估算时却发现,有时学生根本不去估算,或者是先算一个准确数再写出近似数。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交给学生的素材没有结合实际生活,学生面对这样的信息,情感上没有引起共鸣,没有估算的需求,干脆算个准确结果完事。而这节课的主要三组素材都来自于身边或社会生活实际。例如:

①估人数选择活动场地,参加活动人数没办法一个一个地数,活动场地的座位也没有一个一个地数的必要,那就根据经验估算。

②写作文时,通过规定的字数确定要写的面数,一般不会一格一格地去数和精确计算,而只需要根据每面行数和每行格数估算。

③桔子日销售量也只能根据某一天的销售状况作大概的估算。

这样,估算在学生眼中成为生活中的一种需求,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数学知识,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同时,这样的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2、同题源自学生,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要看到,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虽然不是这节课的惟一目标,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目标,传统教学中常见有些教师给出封闭的,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去解答,然后进行机械的记忆与重复地训练。而本节课,我给出了一些来自于生活实际的信息,主要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质疑、互相交流。在各自观点的交汇处,让我们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成功喜悦,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自然是水到渠成。尽管有的学生在交流中想法还不够成熟,但这一过程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方法的总结也有自己的功劳,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成功等方法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它们始终都积级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数学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有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习的情感,我将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16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学习古文,学生普遍感到很新鲜。但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好的“第一印象”?该让他们学到些什么呢?我首先在备课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如,原版的《世说新语》,《古代汉语》书,并和同年级的老师进行了一番认真的探讨,编写了一份具体详细的教学预案。

为了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帮助他们先弄清古文与现代文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文言文是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文是以双音节词。为此,我给同学们作了一个比较:我们现在说“祖父”是一个人,就是爷爷;但是古代说“祖父”就是爷爷和父亲两个人。我们现在说“妻子”是指一个人,在古代“妻子”就是指夫人和孩子。如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我让同学们回家去认真预习,借助语文教材和《词语手册》上的注释,对这些进行单音节词进行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带着同学们读古文。我便示范,便告诉同学们:读古文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语速要慢。可让学生尝试了读第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我又范读了一遍,再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虽然所花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是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兴趣。读着读着,学生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17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信息充实自己的课堂。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它令我想到,如果我能及时地把有关资料及生活现象提供给学生,也许课堂上师生的活动会得心应手,课才会变得更加成功!在本课中学生在网上查找到相关的资料很多,在学生相互分享时,我由于对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不熟悉,所以在评价时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这也使我想到,我们教师一方面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困惑,课堂上才不至于被动。

另一方面要多留心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并引入课堂,让学生去判断,去讨论,懂得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语文课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生活化的语文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与习惯,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又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我想只有对学生补充进这样的资源,语文课才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教师才不会处于被动,而且能比较灵活地上好每一节课。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18

《变色龙》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单元的一篇课文。《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在这篇经典小说里,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看风使舵的典型形象,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性。小说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虫,能够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作者在这里是只取其 “变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会上的一种人。

作品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和心理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正如鲁迅所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作为初中生接触不多的外国小说教材,可以从多角度去挖掘文本的意义,但教学课时和知识的容纳吸收是有限度的,所以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做到抓重点、理顺难点,最大限度的有所收获是最佳效果。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19

《一个苹果》是北师大版第九册《水》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里,当生命受到饥渴的威胁时,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因为故事发生的时代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但作为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预习、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及英雄事迹,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后,再带领学生观看了电影《上甘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铺垫。

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让学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并升华情感。我一直认为:“要使别人感动,首先要感动自己。”在课堂上,老师对气氛上的渲染和对学生的引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课前就作了充分的准备,除了反复品读课文外,还查找了上甘岭战役的相关资料,然后我认真看了三遍《上甘岭》这部影片。让自己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在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的顽强和伟大,并为之深深地感动着。因此,我在设计情境导入、激趣引导、朗读鼓励和小结过渡时,都带着煸情的语言,让学生能随着我的导入过渡讲述时走进了当时情境。这样学生们自然就能跟着我的引导走进文本。

这篇课文的内容虽然较浅显,但时间跨越较长篇幅也较多。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主线,走进文本,深入到战友们心中去用心体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领悟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战友们团结友爱的深情厚谊和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是我在设计第二课时教学任务的重点。

综上所述,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战友们对苹果的传递上。首先,在讲授第一次传递时,我让学生们在文中找出每个战士都非常需要这个苹果,也渴望吃掉这个苹果的相关语句,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再带着情感去品读,体会文中每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战友们在忍受着极其饥渴、辛苦、生命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心里却还想着别人,把苹果传给别人。然后再联系本单元学过的《生命与水》课文,回顾人在缺水的情况下的生命极限是多长时间,进而体会到战友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心里只想到别人的深厚情谊,一种关爱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一种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高尚境界。

其次,我再通过“苹果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一口气能吃掉十个二十个。”与“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引入第二次传递“动员”的重点讲授。学生通过为两个句子的对比和感情朗读,自然而然地就体会到了此刻这八位异常干渴的战士是依靠顽强的意志,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来抵挡这个苹果的诱惑的。从而进一步地明确了主题思想。这样的教学安排,让学生们理解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的思想情感,升华主题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最后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上甘岭》电影的剪辑片段,重温了当时的感人画面,进一步地升华了主题思想,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使他们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整堂课上下来,总体的感觉还是较好的,学生们的朗读、理解和感受都很到位。而且感觉课堂气氛轻松,学生们入情入境,体会深刻。

有句广告语说得很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课后冷静地思索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有收获和可取之处,但依然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质量,特总结如下:

1、学生的发言不够涌跃。这里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我的原因。因为我面对的是一群农村的孩子,虽然他们聪明机灵,但是知识面和视野都比较局限,最重要的是他们害羞,缺乏自信,不善于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更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情感。而这节课的内容和情感都需要用极其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主旨的。因此,在课堂当他们不发言或是用词表达不到位时,我总会有想帮他们说出来的冲动。我想,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加强阅读教学,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更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不断地鼓励他们大胆地展示自己;同时,还要拓展他们的知识面,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并且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优美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在整节课上我缺少了范读。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在朗读遇到困难和情感表达不到位的时候,老师就应当示范给学生听,这样就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深入到文本中去。因此,以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应注意,做好示范朗读,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从而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情感。

3、提高驾驭学生的能力。当课堂上出现学生的思路与教学设计有冲突或相悖时,这就需要老师不仅要熟悉文本,而且要有能驾驭学生的能力。才能通过自然地慢慢引导,让学生重新又回到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文本上来。我在这方面还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探究,形成特色。而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积累,做到因材施教,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最后,众领导和老师们在评课时,也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如我的板书设计太简单,是否能用简笔画,画一个苹果,再把传递的人物围绕苹果板书下来;特别是龚校长提出,在分析讲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时,是否可以让学生进行口头说话的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这些意见对我来说是非常可贵的,同时也对我以后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必须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拓展自己的业务能力,善于在课堂上用简笔画;并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语文教学的主旨“听”“说”“读”“写”训练贯穿和运用到教学当中去。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20

为期两周的教学赛讲活动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与回味。本次赛讲活动中我们四年级语文讲的是17《长城》。我的这节课不管在他人眼中是否成功,在我自己看来我收获了,从去年的《孔子拜师》到今年的《长城》,我首先知道了如何备一节阅读教学课,知道了教学要抓中心句,中心词,要抓重点词语,《长城》一文中我抓住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进而抓住中心词“奇迹”,长城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课文从三方面写长城的奇迹,第一自然段我抓住长城的长,长城像一条长龙,他不仅长,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体现长城的奇迹。第二自然段作者写了长城的坚固,长城屹立在中华大地20__多年,体现了他是奇迹,第三自然段通过写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是伟大的劳动任命创造了这伟大的奇迹。段段抓中心,围绕中心句展开教学是我本节课的整体思路,通过这次活动,我认为课堂上必要的补充资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每一课课文的高度都是螺旋上升的,这个高度必须要求我们老师先上来然后就是必要时的点拨,总结。在一个课堂上我们不仅要抓住关键词语,而且关键词语找出来就是为了体会感情,最终达到将感情读出来的目的,所以课堂上朗读要分层次,每一个关键词,重点词找出来都要通过朗读的指导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长城》这课就是要通过朗读读出长城的气势,读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艰难,赞颂他们的伟大。

所以每个关键词语背后的感情一定要一个一个让学读出来,通过朗读体会感情。上课时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课,老师的情感也会带动教学气氛,使学生深受感染,也会很好的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情感,这些也是通过这次活动总结到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落实到实处。增强自己的语言魅力,重点词句找出来要落实到实处,不能水过地皮湿,找出来就完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起到它真正的作用。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21

之所以选择打击乐《北京的金山上》,想法有几个:第一,孩子们对乐器的喜欢:从组织打击乐活动幼儿的快乐情绪、区角活动中幼儿对乐器的热爱;第二,大班最近主题活动的内容之一;第三,观摩活动中打击乐活动的稀有,打击乐活动存在的弱势状况,从以上几方面考虑我打定主意开放打击乐活动。

备课时了解到音乐《北京的金山上》的节奏型有两个不是很复杂,对本班幼儿而言有能力学会;大班幼儿可以尝试创编节奏和选配乐器;幼儿看指挥合作演奏的习惯需要积极培养,就把目标定位三个:学习用打击乐器演奏《北京的金山上》;根据舞蹈动作创编节奏性,并根据乐器音色、节奏型选配伴奏方案;学习看指挥协调合作演奏。活动一开始,师生随熟悉的音乐一同复习舞蹈,幼儿注意力非常集中。乘此好机会,请幼儿个别根据教师的基本舞步拍出节奏型,幼儿积极举手尝试,但节奏不够一致有差距,经全体幼儿再次倾听和感受、尝试,活泼的节奏型很明显地拍打出来了。第二,主要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练习整首和分声部练习,为下面乐器演奏准备。第三部分主要引导幼儿根据节奏型选配乐器,幼儿的兴趣再一次被激发,他们积极选配,却出现了每种乐器都选配一种节奏型的现象,教师立即启发孩子,并根据他们的举手一起决定选配方案。在教师指挥下,幼儿特别投入自己选配乐器看着指挥认真演奏,教师能关注幼儿帮助有困难幼儿正确演奏,师生配合较协调。整个打击乐活动,师生都非常投入、气氛活跃,主要是教学中教师采取方法注意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编节奏型、选配乐器引起了幼儿极大兴趣,有兴趣就有了学习动力。如果活动中一些细节方面考虑更周全些,效果会更佳。

期待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和积极引导,小朋友都成为小乐手,能演奏出和谐、动听的音乐,给大家欢乐!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22

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动物的脸》是一节国画课,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设计了游戏:你说动物特征我们来猜一猜,其间还可以用肢体语言。这样所有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其中,充分感悟动物的不同特征。

建构主义理论还指出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以前的国画教学中我就讲过用笔、用墨的方法,此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用国画形式大胆表现动物的脸部。教学中我通过复习巩固用笔、用墨的不同方式,可以使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掌握的更牢固,使认识不清的学生能够重新学习、把握。如果只注重新知识的讲授,就会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好的不断进步,差的原地不动甚至是退步。所以这与孔子倡导的“温故而知新”是一个道理,只有为学生搭好了支架,学生才能不断攀援以致于达到顶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动物的脸》一课要让学生发现国画造型的特点,学会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对比观察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说出夸张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这种探究方法要比教师的直接讲授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由于图片和作品的直观性,所以只要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找到答案。谁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你给了他机会,他就会乐在其中。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学生爱学、乐学的情境,使每一名学生都主动参与,并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够学有所获。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23

从《一个苹果》的教学探究语文课创新思维的训练,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正在形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最根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曾记得著名特级教师袁蓉在一次评课会上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让他们敢问、敢说。这是基础。”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已见。

1.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质疑不再仅仅局限于文章字词的表面,比如这个字怎么读,

这个词是何意等等,而是能够将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学生问:“运输员闪进防炮洞里时,全身尘土,裤子撕破了,脚脖子上也血迹斑斑。可是他拿出来的苹果为什么擦得干干净净?”我当即表扬她提得好,并出示操练,鼓励大家共同思考,解决疑问。值得一提的是,操练是备课时就设计的,而学生的这个疑问却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觉得问题和操练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所以就自然地用上了,将教学延伸下去。

2.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让学生各抒已见。

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笔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

文的关键所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巧妙设疑,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学开始时的讨论中心:“你认为谁最需要、也最想吃这个苹果?”教学过程中的“干得发紫”、小李的“三看”、比较句子等环节,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教学中,既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又应该创设些有利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环节,使思维训练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语文课中培养其最根本的创新能力。

1.训练想象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实践证明,《一个苹果》的此教时,倘若离开了积极的丰富的想象,就难于理解教材的内容,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我几乎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中,有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理解;有让学生抓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有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散想象等等。

2.训练求异思维。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是激励其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一开始,就抛出中心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各说各的,不求同一。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既善于从各个侧面去思考问题而又使自己的观点持之有效,言之有理。其中,师生间的、生生间的不断的评价和点拨,又使思维活动中不断地螺旋形上升。

3.训练聚合思维。

在教学中,我是用聚合的教学思路激励学生的聚合思维。教学开始时,几乎是每个学生都在认真阅读,在文中寻找“最需要吃、最想吃苹果”的那个人,各抒已见后,学生发现,原来防炮洞里的每个人都需要吃苹果,因为他们都干渴极了。同时,学生自然地发现了板书的不合理,应将“最”改为“都”。获得这个结果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成为训练其聚合思维的过程。

一个苹果的教学反思 篇24

“几和第几”是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使用“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多,而使用“第几”来表达的生活经验较少。因此,两者很容易发生混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这个知识点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在学习本课时我利用故事和游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大量的活动场景来促进学生对“第几”的认识和区分“几和第几”。 “带学生去动物园玩,进动物园之前要先买票,你们看,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排队买票了。”这一情境,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我还在从中穿插进行礼貌教育。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了几和第几的不同,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我是先通过排队买票的场景,让学生直接观察,数数,看到一共5人在买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个,让学生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别。

通过引导同学们说一说: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爷爷的前面,你会对老爷爷说些什么呢?

(2)老爷爷高兴地排到了第一。现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没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小女孩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

(3)刚才我们说的几人与第几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样吗?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感知和体验“几”和“第几”,区分出5个和第5个的区别,明白“第几”是指某一个,具有相对性。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描述位置关系。

在练习时创设多个情景,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想参与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增加了实际的体验。学生在参与中巩固了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这对于一年级小朋友非常管用。既充满学习兴趣又巩固新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在几和第几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感觉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在课堂练习中发现问题有很多,后来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几点原因: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第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当然这也和学生目前认字少,不懂题目意思以及所接触题目量少有关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之后,这方面的情况会有好转。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