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圆舞曲教学反思(精选22篇)
《儿童圆舞曲》原是由万卯义、王连锁作词、王连锁作曲,教材中的歌词部分经过改编。万卯义和王连锁是一对儿童歌曲的创作搭档,曾合作写出了许多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少年儿童歌曲,并多次在全国歌曲大赛中获奖。
这首歌曲整体以稍快的速度、明快的旋律,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但是今天在这个班上课时却学生却没有表现出我想象中效果,他们好多人就不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尤其是某某男生,总是扰乱课堂秩序,而且他不听也不让周围的同学好好听,把这这动一动,那个碰一碰,整个一节课业不消停。他一捣乱,我的整个思路就被他给破坏了,以至于我在最后的两分钟之内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干脆让他们坐着,我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他们,对于他们的行为我很生气。
所以抽空我也决定找这位同学谈话,看他能不能意识到他这样的行为已经严重扰乱了老师和同学们。
这篇课文看似一篇简单的儿歌,但细细读过却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抽象词语和深刻含义的条约。怎么教?抓住“读书”这个中心,向外延伸,延伸到整个世界,调查、研究,然后回到课堂,再来体会理解这个条约,相信这个办法能行。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上,从预习反馈开始,然后展开整个文章。由于文章中几乎每句话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如果悉数研究,学生水平达不到,时间也不够,因此我根据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集中探讨一至两项内容,再体会朗读,其他内容作为非重点,达到“读之初体验”就可以。最后,要激发学生强烈的要求和平的愿望,对全世界发出呼唤。因此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节课重视了课前准备,使学生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对“战争”和“和平”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课文的外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准备对学好本课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新课程也赋予了老师和孩子们开放的课堂。课堂上,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学生的交流发言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他们的思路开阔,见多识广,敢想敢说,乐于合作。本节课以“默读——交流——朗读”为主线,以谈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为中心展开学习,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学生都能结合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谈出自己的感受,可以看出学生知识的广泛性、思维的开放性,与以往学生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从他们朴素稚嫩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应该说这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世界儿童和平条约》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诗歌,将“和平”这一复杂的话题,以儿童的视角、诗歌的形式,变得轻松自然。文章既有一般“条约”的凝练、理性、概括,又有诗歌的感情丰富真挚。学习本课时,主要通过朗读体会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感受他们对战争的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战争实例,以及参考书上的一些图片,去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激发情感共鸣,升华中心。
由于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的了解仅限于各种媒体,并未经历痛苦,对和平的渴望并不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介绍目前国内外紧张局势,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危险随时存在,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从而促使学生为了和平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本课的两首儿童诗一为《我想》,一为《童年的水墨画》,都是描述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示孩童纯真、细致的内心,与学生息息相通。因此,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是体会儿童诗情感美的有效手段,能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想》一诗行文跳跃,想象大胆奇丽,表达了一个孩童内心的美好愿望,极富韵律美,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是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做到初读了解诗的内容美,赛读感受诗的节奏美,默读想象诗的意境美,品读体会诗的语言美。在反复地诵读中,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到诗中表达的绿化环境、美化春天、探索奥秘、让世界更美的纯真愿望。品读时,孩子们找出了“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这些生动的用词,感受到了“悠啊,悠……”“长啊,长……”“望啊,望……”“飞啊,飞……”
这种强烈的韵律美,并在教师课件制作的“柳絮飘扬、孩童托腮展望”的情境中进入了想象的天地。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这一问,使学生与诗中孩童一起展开想象:“我仿佛看见了草地上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孩子们高兴地唱着春天的歌谣”;“我看见了一棵棵茂盛的树长起来了,绿荫如盖”;“蓝天飘着白云朵朵,令人神往”……孩子们的心灵体会加深了,童心与诗情迸出了火花。学生与诗人在交流,形成了共鸣,自然而然体会到了诗的情境美。
反思自己教育行为中有待改进和发展之处:
(一)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对音乐节拍的感受能力强。但在音乐的伴奏下,肢体动作不够协调。需加强练习。
(二)我力求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音乐实践培养学生能力和主动性,学生能积极参与,但时间安排的有点紧,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很好做动作。
(三)在讲授中本着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步步深入,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对知识掌握很扎实
(四)处处调动学生积极性,采取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从中也培养了自信心。
(五)整节课气氛活跃。
新课改中的语文课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在语文课中,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机动,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象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只心弦地提出:“他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于是开展了“给银河写一封信”的活动,孩子们个个兴趣昂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在《问银河》的教学设计中,我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平台,让学生在这平台中展示自己,通过三个小星星的阅读提示,逐层深入,环环紧口。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愿学、会学、乐学。
在新课改中,我感受到了教学的快乐,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虽然在课改前进的道路上还布满了荆棘,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新的语文教学一定能点燃起孩子们心灵的火花,滋润孩子们的心灵。
一、 在初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朗读各同桌互动听读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倒,读得准确,在朗读过程中识读生字,初悟诗文的美。 二、 在生字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运用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具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游戏中快乐地学习生字。但是由于这个环节占用的时间太多,致使教学朗读部分过于仓促,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 注重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能结合插图,培养学生喜爱思考、主动发问的良好学习品质和对天文知识的兴趣。能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提出的问题编成一首小诗,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学会运用。
四、 课堂环节设计虽好,但是由于每个环节的过渡不自然不流畅,感觉上好像把教学内容分隔成条条块块。今后在教学中应多讲究教学艺术,体现童趣,吸引同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 小组交流流动的环节还应多一点,满足学生参与的激情。朗读形式不在讲究多样化,而在于注重效果。学生读书的份量尚不够,应让学生多读,感情就能越投入,对课文的理解就越透彻。
在教学中将重难点分三个环节来突破: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当学生发现这些加法算式都是“相同加数相加”时,并体验到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时,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比一比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两个角度去看问题,进而抽象出乘法算式。第二个环节是由“扶”到“放”探究新知,以2+2+2+2=8为例让学生从中认识乘数、乘数、积,并知道两个乘数分别表示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从学习加法时只关注整体里的具体数量,到关注整体的个数,学生的思维视角发生了变化,促进了学生思维层次的提升。在这过程中我利用了图与乘法算式的转换,深化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比如,练一练的第二题“看图列乘法算式”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摆放特点,利用转化的办法将其分成了几个相同的部分,巧妙地运用乘法知识解决了问题,体会到乘法计算的简便。同时,教师也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分别用连加和乘法算式表示一共有多少个桃(20个3相加)来让学生亲自感受乘法计算的简便。尽管他们还不会说出“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这样的结论,但是从学生稚嫩的表达中,得知“乘法就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这一结论已植入学生的心中。
当然,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地方,今后还要继续思考与反思。努力做到真正的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成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课堂。
从刚拿到语文书,看到《问银河》这篇课文就觉得应该很好上,它是一首文学性很强的儿童诗,全诗四个小节都以提问题的方式抒发小作者看银河的感想,和孩子们的生活很贴近。他们应该会有很多话可以讲。可是真正上到这节课,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的样子,也向银河提一些问题,想让孩子们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我料想中小朋友们会立刻冒出了一肚子的问题: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河里的小鱼是银色的吗?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刮风吗?你那里下雨吗?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的河边有密密的大森林吗?那里风景美吗?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上面有水吗?有浪花、小船吗?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月亮是你的朋友吗?等许多有趣的问题。可是可是他们居然不会讲!告诉他们答案?不!我们所看重的应该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孩子的思维要得到最自由的发散。于是,我慢慢引导,提醒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见过小河吗?小河里有什么啊?想象以下!同时对他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都给予赞扬。然后让他们把把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再用赞许的语气对他们说:“看,你们真了不起,也创作了一首新诗!”
哎,孩子啊,不要只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多到外面去看看大世界。我想,如果多一点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今天课堂中就不会出现类似的尴尬。
《问银河》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课文,其内容主要是抒发看银河的感想,而不是介绍科学知识。因此上课开始不能急于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而是先帮他们树立“银河”的概念,告诉孩子,在夏天或秋天晴朗的夜晚,能看见天空中有一条白茫茫发着银光的光带,好像天的一条河流,那就是银河,或叫天河。孩子们有了这些感受以后,接着组织他们美美地朗读课文,让他们感受课文也把银河写得很美。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课文至熟练后,进一步指导孩子们怎样读得更好,还让他们进行品读,旨在让孩子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像。而孩子们也读得相当投入,特别是结构相似的一到四小节,孩子们读得津津有味,强烈地被勾起了好奇心。
而要使孩子全面发展,更好地培养语文素养,仅仅进行朗读积累还不够。为了拓展孩子的思维和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我还创设了以下活动:(一)和文中的小作者一样向银河提问题。(二)自己动手画一画银河。 这两项活动,特别是第一个活动受到了学生特别的喜爱。他们几乎是毫不思索地向银河提出了一大堆有趣的问题,而且很多都是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来说的,如:1、“银河呀,你的河底有光滑的鹅卵石吗?在鹅卵石下面有会生小鱼的鱼妈妈吗?”2、“银河呀,在你的河岸边有美丽的大树和幽静的小路吗?嫦娥姐姐会经常抱着玉兔去你那边散步吗?”3、“银河呀,在你的下游有雄伟的瀑布吗?有调皮的小鸟在瀑布边飞来飞去吗?”4、“银河呀,在你清澈的河水里有戏水的龙虾和慢吞吞的螃蟹吗?它们会在你的河床上打架吗?”5、“银河呀,在你宽广的河面上有美丽的荷叶和荷花吗?大大的荷叶上有青蛙在唱歌吗?”……这些极富个性和想象力的提问,正是学生们创造力展现之处,也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真可谓童趣十足,想象奇特。
现在想来,课堂要充满活力,教师的情感和创造力其实是很重要的。而语文课程也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很多创造空间,只要我们懂得去把握,知道去挖掘,懂得开发和运用,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精彩纷呈。
本节课学习的是乘法的意义,是学习乘法的基础课。这次,我大胆地改了情景的创设和练习的增设,让课堂更有趣而且让乘法的意义更容易理解。
联系生活,引出乘法。用课堂上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带4枝铅笔为入口,问孩子们:“3个小朋友一共带了多少枝铅笔呢?5个小朋友呢?全班31个小朋友呢?”让孩子再次感受到用加法计算的不便,再让孩子想想,4+4+4=12(枝)可以怎样用乘法来表示。预习了的孩子马上能说出乘法算式,接着老师追问:“4是怎么来的?3是怎么来的?”让学生能明白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如何转变。
有了这样的引入,教材中的情境图变成了练习,一样的让学生找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解决起来也很快速,达到了练习巩固的目的。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在下面看的学生都惊呼2太多了,让学生把这些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后,算式变得整洁。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加法变成乘法算式的方法,同时感受到加法的不便与乘法的简便。学生通过这样的类比练习,更加明确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在教学中,恰当的练习才能真正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有一个观点在萦绕着我,我努力地想使课堂拥有宽松的氛围,给学生以展示的空间,让课堂成为他们才艺表演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
根据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和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情况,屏弃原来的教学模式,大胆改革,本着少讲精讲,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并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环境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
本课教学我的优点是:
1.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2.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最后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在于:
学生对练习题的掌握情况较好,正确率达到95%,但拓展练习中“1+2+3=6,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有一半学生不会写,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不灵活、不全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有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我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教学过程,从学生喜爱的谜语为切入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年龄的特点及心理需求,因此从课堂一开始孩子们就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也存在以下几个不足:学生的观察不够仔细,表述上感觉也有些欠缺;有个别学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一、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掌握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二、在设计本节课教学过程时,我围绕着教学目标来设计,主要分为:
1.情境引入,发现数学现象;
2.提出数学问题,引入乘法;
3.教学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4.体会乘法与生活的联系;
5.学生练习反馈这五部分来进行。
三、本节课的优点在于:教学过程总体流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练习 反馈情况良好。
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在针对2+2+2+2=8这个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后,对乘法算式中各数所表达的意义进行讲解时所花费的时间过多,没把重心放在乘法算式各数字与问题的联系上。
2.鼓励语言较少,以至于到后半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3.教学过程单一,应有些变化。
五、改进的方法:
1.通过激励的语言或方法,维持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比如:比一比哪一组最积极举手发言,课后可以得到小红花等等。
2.在进行乘法算式讲解时,多运用儿童化语言,使学生易于理解。
3.可以把“一共有多少人划船?”与“一共有多少人在椅子上休息?”这两道题作为学生的反馈练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来做,并请学生讲解给学生听,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出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
1.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引导学生们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
2.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尽量在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读《我想》时,问:“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诵读最神往的愿望,想象画面。”读《童年的水墨画》时,引导学生: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3.拓展延伸。写写自己童年的梦想与童年趣事。遗憾:有些同学还是没有读出诗的意境来,还要加强朗读。
儿童乐园呈现的是小朋友在儿童乐园里游玩的情节。情境图共分为四部分:左上部分呈现了很多小朋友在蹦蹦床上玩的情境,包含“我蹦了23下、我蹦了66下”等数学信息。左下部分呈现了坐龙船和飞天轮的情境,包含“坐龙船的由17人,坐飞机的由24人,我们一共来了50人”等数学信息。右上部分呈现了玩碰碰车的情境,包含门票每位10元、汽水5角、矿泉水2元等信息。右下部分提供了坐小火车的情境,包含时分、图形、长度单位等数学信息。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观察画面,在明确基本图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使学生能全面地发现图中隐含的信息,了解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为下面按知识板块整理知识做好准备。之后,我再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上了第九课《儿童诗两首》,学生对诗歌非常感兴趣,我先让孩子从整体上比较两首诗的不同,大家说的不错,比如第一首是分小节写的,全文只有一个标题,而第二首诗有三个小标题。在体会押韵时,在引导下,孩子们也能发现诗的韵脚。
接着我们描绘了诗带给我们的画面和感受,学生说的不错,尤其是在说《童年的水墨画》的《溪边》时,有的孩子从颜色上理解意思,说前三句都是在写绿色,而到了第四句就写到了“红”蜻蜓,真是“万绿从中一点红”呀!我当时就肯定了她的感受,想的非常细致!
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比赛朗读自己喜欢的诗歌,大家积极准备,在比赛朗读环节,每个小组各显其能,读出了自己的特色!在评价小组朗读效果时,我采用了建议的方式,比如:朗读的声音要响亮,最好要把身体站直,这样声音才能更好地传出来,在我的建议下,第二小组吸取了第一小组的教训,但感情又不够,我继续建议,如果你想让别人陶醉,不仅声音要响亮,自己先要入情入境,能有这样你才能打动别人,第三小组终于按照要求朗诵了出来,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我的评价:你们几个人的朗诵,就像一首和谐的交响乐,各尽其职,如入天籁之音,好!也许这个评价有些言过其实,但孩子们在朝着目标努力着,真是高兴!
晚上布置了改写《溪边》的家庭作业,有很多孩子能把文中那种美的意境表达出来。
《儿童和平条约》是1986年9月25日在美国纽约,有世界各国的儿童共同签订的,表达了全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战争是成人强加给儿童的灾难,儿童有权利要求停止战争,有权利要求未来是和平的。这个条约提醒成人,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审视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我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伊拉克战争带来的灾难,学生踊跃发言。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生字,注出读音。不认识和不理解的词语自己解决。然后,我点名读课文,学生做出评价。接下来让学生说说需要注意的字。再继续学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再点名读课文,找出中心句,再往下读,体会出我们心目中的和平世界的样子。最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
我认为这节课的优点有:
1.通过学生了解和教师的补充资料 ,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了解。
2.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读,自读,齐读,感情读,大大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这篇课文看似一篇简单的儿歌,但细细读过却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抽象词语和深刻含义的条约。怎么教?抓住“读书”这个中心,向外延伸,延伸到整个世界,调查、研究,然后回到课堂,再来体会理解这个条约,相信这个办法能行。在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上,从预习反馈开始,然后展开整个文章。由于文章中几乎每句话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如果悉数研究,学生水平达不到,时间也不够,因此我根据学生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所关注的焦点集中探讨一至两项内容,再体会朗读,其他内容作为非重点,达到“读之初体验”就可以。最后,要激发学生强烈的要求和平的愿望,对全世界发出呼唤。因此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节课重视了课前准备,使学生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对“战争”和“和平”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课文的外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准备对学好本课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新课程也赋予了老师和孩子们开放的课堂。课堂上,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学生的交流发言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他们的思路开阔,见多识广,敢想敢说,乐于合作。本节课以“默读——交流——朗读”为主线,以谈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为中心展开学习,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学生都能结合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谈出自己的感受,可以看出学生知识的广泛性、思维的开放性,与以往学生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从他们朴素稚嫩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应该说这节课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文章既有一般“条约”的凝练、理性、概括,又有诗歌的感情丰富真挚。这篇课文感情强烈,在教学上我主要通过朗读体会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感受他们对战争的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战争实例,去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从而激发情感共鸣,升华中心。
由于和平离孩子们较远,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对战争,对灾难都来源于媒体,要他们谈感受,很难。于是课前我布置他们搜集关于战争方面的图片和资料,并要求学生把这些资料读懂、读通,有条件的可向家里的老人了解有关战争方面的话题,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课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那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画面,读着一串串惊人的数字,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创伤。课上再以“默读——交流——朗读”为主线,以谈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为中心展开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要求和平的愿望,对全世界发出呼唤,在此基础上加强朗读指导水到渠成,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今天,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儿童诗两首》,一首是《我想》,这首诗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另一首诗是《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达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两首诗充满了童真童趣,其想象大胆,语言简炼,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进一步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
本节课,我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解,没有课件演示,我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让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愿望,最喜欢哪个画面,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让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一连串美妙的幻想中,沉浸在童年生活的快乐中。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应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条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因此,教学本课如果局限在文字内容上,是很难实现教学目标的。
战争与动乱给人民带来的伤害,对于身处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孩子们来说,感受是模糊的,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必须适当以事例、图片、影像资料来充实条约内容,帮助学生来感受战争、恐怖活动给人民尤其是是儿童带来的痛苦,只有体会到战争的可怕,才能感受到和平的珍贵,才能激发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
本课教学,我有选择性的利用了南京大屠杀和伊拉克战争两个事例,让学生来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尤其是战争中孩子们的生活。学生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造成的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给孩子们带来的恐怖和痛苦;战争所带来的疾病、饥饿、死亡……对“消灭这一切”的渴望在孩子们心中升腾,对和平的呼唤从孩子们心中响起。在此基础上体会朗读,让学生将美好愿望与现实相结合,设想自己如果是只和平鸽,我会飞到哪?做些什么?这节课,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交流积极,在读中获得了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