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毕业致辞范例

致辞要注意人物的身份,不能偏离说话的对象。致辞的措词造句要考虑与具体情境相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北大校长毕业致辞,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更多致辞相关内容推荐↓↓↓

董事长年会致辞简短霸气

国旗下的致辞发言稿

升旗仪式致辞怎么写

119消防宣传活动致辞

升旗仪式致辞讲话稿

北大校长毕业致辞1

亲爱的20__届毕业生同学们,

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尊敬的黄会林教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__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共同见证3219名硕士研究生和622名博士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毕业生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在这激动人心、应当终身铭记的重要时刻,同学们尤其需要感谢你们的导师、家人和团队伙伴。在这几年里,导师给予了你们受益终生的教诲,家人给予了你们默默无私的支持,同学们给予了你们兄弟姐妹般的帮助。我提议,请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在校期间,校园的流行曲从呼唤空调的《董校长》变成赞美同学的《北师姑娘》,从翻唱他人的《南山南》变成自己原创的《告白·北师大》。要毕业了,你们舍不得情人坡的小瀑布,乌鸦满枝的“天使路”,舍不得仅仅只享受了一个多月的宿舍空调,舍不得已经顺利封顶但还不能入住的新校区。你们通过邮箱、QQ、微信对母校的建议、理解和期盼我都收到了。谢谢你们!

同学们,今天,你们就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这离别的时刻,我想同大家谈谈“厚积薄发、久久为功”这个话题,这是我们做人、做学问、成就事业应该具备的重要素养和品质。

厚积薄发要有“十年磨一剑”的信念和态度。《道德经》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界上那些令人惊叹的宏伟建筑都是靠一石一木构建起来的,通向未来的成功之路也要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我们的老校长陈垣先生学识渊博、受人敬仰。有人评价他“未尝一日废书,书案堆书如山”。许多不易得的珍稀史料,他不用翻检原文便可信手拈来。到90岁时,他还能将五百多字的古文背得一字不差。正是靠着长年累月的积累、积蓄和积淀,陈垣先生才能在宗教学、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成为近现代的史学大家。毛泽东称赞他:“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20__年,_来我校考察时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强调做好老师要有广博的学识积累。研究表明,那些顶尖的艺术家和运动健将,至少要花费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趋于完美,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同学们,无论将来你们从事什么职业,一定要坚守久久为功的信念,用一万小时、十万小时乃至一生的潜心积累,为自己的人生和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厚积薄发要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定力和方向。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20__年的总和还多。然而,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盲目的积累,就会成为无害亦无用的“四脚书橱”。我校概率论研究群体,在严士健先生、王梓坤院士、陈木法院士等几代人的带领下,目标明确、团结一心,坚持50多年研究积累,极大提高了我国概率论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近年来,这个团队瞄准“探索与概率论相关的无穷维数学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寻求新的数学工具和方法”这一前沿主攻方向,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他们进行多学科集体攻关,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创新成果,被国际数学评论杂志誉为“北京学派”和“中国学派”。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给他让路。”同学们,无论将来你们从事什么职业,都一定要为自己凝练明确的发展方向,只有目标精准、问题清晰,才能将广博的积累化作创新的力量,才能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最有效率、最有价值的创造性工作之中。

厚积薄发要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执着和勇气。当代社会,各种考核、评价体系包围着我们,很多人为了证明自己,常常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样很难产出精品佳作,产出创新性成果。追求事业就像登山,有的人三心二意,登到半山腰就以为自己看到了最美的风景;有的人一心一意,成功登顶,终于领略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好境界。我校文学院已故教授郭预衡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史家,他带领学生用20__年时间完成《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正编、长编和简编,总字数超过480万字,被誉为新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学史系列著作之一。年逾花甲,他凭借一人之力,花费19年时间完成三大卷、160万字《中国散文史》,“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大空白”。郭先生注重将史学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注重从第一手材料中提炼创新性观点,真正做到了论必有据、论必新出。

_总理在今年的政府_报告中倡导大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同学们,无论将来你们从事什么职业,都不要让一时得失左右自己的思想,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只有这样,产出的成果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检验,才能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同学们,不久前,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_号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为人民做学问。各位毕业生大多经过了20年以上的学习积累,你们是国家的青年才俊,应当具有大视野、大格局,敢于做大事、做实事,勇于解决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从积累走向创新、从创新走向引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亲爱的同学们,无论将来你们身在何方,母校都永远惦记你们,支持你们,祝福你们!祝大家身体健康,事业有成,生活幸福,前程似锦!谢谢大家!

北大校长毕业致辞2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嘉宾,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顺利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即将开启人生新的旅途。在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特殊时刻,我首先代表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哺育你们的父母、培养你们的导师,以及所有陪伴你们成长成才的朋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王恩哥校长在_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讲话

就在昨天,也是在这里,我们送走了3000多名本科毕业生。如果说本科生的校园生活更加浪漫、更加年少轻狂,那么作为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你们,已经在青春的个性张扬之中,添了几分成熟与睿智。你们拿到了北京大学的学位,这除了证明你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严格的学术训练之外,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今年是五四运动95周年。看看那些1_年前的五四先贤,李大钊生于1889年,许德珩生于1890年,傅斯年、高君宇生于1896年,罗家伦生于1897年……正是1_年前这些“80后”、“90后”的北大先贤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惊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青春,永远和梦想相连。就像我们前不久发布的微电影《星空日记》中说的那样,对于北大人来说,梦想才是最真的现实。北大就像一把梯子,总能让我们越过生活的栅栏,看到有些比现实更远的东西。95年过去了,沙滩红楼虽历尽沧桑,却从未褪去本真的颜色与理想的光彩;而今天,在美丽的燕园里,红楼传下的薪火生生不息,它照亮了你们的青春,淬炼了你们的意志,用共同的信念与追求将你们和五四先贤们这两代世纪之交的“80后”、“90后”精神相通、气魄相连。

北大的精神就是青春的精神,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此之精神,即生死肉骨、回天再造之精神也。此之气魄,即慷慨悲壮、拔山盖世之气魄。”今日的北大,在践行博雅教育理念,追求几代北大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梦想的同时,也传承了京师大学堂的国学传统和五四时期所诞生的新文化(24.000, -0.08, -0.33%)精神。两代青年人的青春虽相去百年,但我相信,你们会同他们一样,以自己的方式承载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与信念,并将其付诸实践。

同学们,再过一会儿,在师长为你们拨穗的那个瞬间,你们是否会想起在实验室里多少个通宵达旦的艰辛,想起图书馆里多少个昼夜兼程的苦读,想起一幕幕青春懵懂的故事,想起一个个曾经一起k歌、一起刷夜、一起欢笑、一起哭过的小伙伴们。青春难忘,在北大度过的日子从此将成为永生的记忆。作为你们的师长,我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铭记两代北大人之间的精神传承,不忘北大给予你们的这笔最大的财富。

依依惜别,言犹未尽。我和在座的各位一样,在北大度过了自己最珍贵的博士研究生时光。此时此刻,我非常了解各位同学心中的不舍,也仿佛看见了20多年前的自己。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起步不久,谁也没有想到,20多年后的中国会有如此巨大的发展,我们距离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如此之近,谁也想不到我们所深爱的北大会有今天的成就。正如今年校庆_来校的五四讲话中所指出的:“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如何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我想把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无体何以立,无用何以行,无经何安常,无权何以应变?”这里的“体”,是指根本,是学理;“用”,说的是应用;“经”,是指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道理;“权”,是特定时期的策略与方法。这也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学为学理,学为基本;术为应用,术为枝叶” 。那么,我们要进一步追问:如何把握“体”、“用”、“经”、“权”?如何在离开校园之后,继续做敢为天下先的北大人?如何始终保持北大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如何不忘、不负北大前辈先贤给你们的精神传承?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一是精研学理,传承对学术的敬畏之心。蔡元培校长曾说:“一个民族或国家要在世界上立得住脚,——而且要光荣的立住,是要以学术为基础的。尤其是,在这竞争剧烈的二十世纪,更要倚靠学术。所以学术昌明的国家,没有不强盛的;反之,学术幼稚和知识蒙昧的民族,没有不贫弱的。”“以后要想雪去被人轻视的耻辱,恢复我们固有的光荣;只有从学术方面努力,提高我们的科学知识,更进一步对世界为一种新的贡献,这些都是不能不首先瞩望于一般青年学生的。”1_年前的“80后”、“90后”,他们的问题与主义之争,科学与玄学之争,或精研西方先进科学,或介绍各种主义,或守望中华固有之学说,表现了神圣的学术敬畏和如饥似渴的科学热忱,为中国的现代学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同学,你们同样生长在伟大的变革时代,见证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见证了科技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技术变革之于你们,正如受到新文化冲击的“他们”,变革的大时代与青春相得益彰。科技发展的真正目的,在于为人类发展提供更为平等的空间和更为广阔的平台,也为大家创造了终身学习的便利条件。你们在北大所受到的学术训练,正是为日后终身学习储备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缜密的思维能力。用一种研究式的心态去生活,这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青年人的要求,更是母校对你们的期许。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生成才的重要基础,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首要前提。同学们,用在北大所学到的研究能力,继续你们的研究之路吧!日后不仅要研究某个领域的精深学问,更要研究和实践社会人生的大学问,让生活和阅历淬炼你们的判断力,希望母校带给你们的这份财富能使你们受益终身。

二是笃实力行,传承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就在去年10月,侯仁之先生与世长辞。在缅怀大师的同时,我不禁想到先生1944年写给大学毕业班的一段寄语:“人生的究竟,并不尽在衣食起居,而一个身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尤不应以个人的丰衣美食为满足。他应该抓住一件足以安身立命的工作,这件工作就是他的事业,就是他生活的重心。为这件工作,他可以忍饥,可以耐寒,可以吃苦,可以受折磨;而忍饥耐寒吃苦和受折磨的结果,却愈发使他觉得自己工作之可贵,可爱,可以寄托生命,这就是所谓的‘献身’,这就是中国读书人所最重视的坚忍不拔的‘士节’。一个青年能在三十岁以前抓住了他值得献身的事业,努力培养他的士节,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即将离开学校的同学们,我祝愿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这样一份“足以安身立命”的工作。这不是一句空话,找到值得你为之奋斗的事业并为之奉献终身,这是人生之大幸。侯仁之先生1940年于燕京大学毕业,1952年执教北大直至去年逝世,先生一生的事业开启于战乱之时,先生因参与抗日活动被逮捕后,曾考虑过到成都避难,他的导师洪业教授告诉他:“如果不走,即使再次被捕,燕京人也会知道侯仁之是为什么而判刑的,拿起笔,做学问。”正是这句“拿起笔,做学问”,开启了先生的研究事业。几十年来,侯仁之先生以历史地理学为安身立命之所在,孜孜不倦,坚毅卓绝,在北京旧城改造、沙区治理等诸多方面作出了大的贡献,成就了一番大的事业。

同学们,毕业初入社会,你们也许会觉得生活压力很大,也许抱怨工作的琐碎,试着找准生活的重心,把你们眼前每一份小的工作都当作一份事业来完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工作的内容不会妨碍你们为社会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我祝愿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找到值得你们奉献的事业,事业与生活相融合,才是读书人真正的快乐。

三是建功立业,传承世代北大人的精魂气魄。你们和95年前的北大人固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然而,我相信,你们的气质是相通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两个月前,_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勉励同学们要发扬五四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奋斗,要努力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要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社会实践,要明辨是非,慎于决断,扎实干事,踏实做人。

北大精神和近代中国人民上下求索的理想信念是一致的,同样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愿景,同样经过时间洗礼而历久弥新。我们昔日的校长胡适先生曾说过,要继承五四精神,“其一,须使个人有自由意志;其二,须使个人担干系,负责任”。一个人,既然是独立自主、拥有自由意志的,他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那么,就请同学们担当起属于北大人的责任吧。从今天起,你们中的大部分同学将逐渐淡出大学这座象牙塔,有的要开始过北漂生活,有的准备成家立业,有的要继续深造,有的要奔赴基层边陲。从今天起,你们将走出这片园子,开始新的征程,但无论在哪里,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岗位,都请记住师长们对你们的嘱托,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切切地做到位卑未敢忘忧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同学们,请在开拓人生和奉献社会之中努力抒写属于你们自己的青春豪迈!北大留给大家的,是这里的生活砥砺出的真正智慧,这份睿智将陪伴你们,在脚踏实地间实现诸位入校时“指点三山五岳”的壮志豪情,这才是北大人敢为天下先的大气魄。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听了几位同学和师长精彩的发言,被他们凝炼人生的深刻体悟所打动。很奇怪,他们讲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张张图片,而最打动我的是吴军桥教授在雪地里留下的一串孤独的脚印,我想也许正是这串留给大家深刻印象的脚印,会在将来某个时刻鼓励你们共同前行。现在,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精彩讲述!

同学们,你们即将从北大走向更大的舞台,从未名湖启程远航。从今往后,维系我们的,将不再是课堂与宿舍,聆听与辩论,而是共同的记忆和永恒的精神。

从踏出校园的那个瞬间开始,母校对你们的祝福也将伴你们从燕园走出,走向海角天涯。当你们迷茫或劳累的时候,请回到母校,到未名湖畔散一散步,享受湖光塔影的宁静与恬适;请回到图书馆读一会儿书,让自己回归理性与安宁;或者可以回到体育场上,重新激起拼搏与奋进的力量。请大家记住,母校就是你们的家园,她始终与你们同在。母校永远祝福你们!

谢谢同学们!

北大校长毕业致辞3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各位新同学从五洲四海汇聚到这里,与未名湖、博雅塔结缘,为古老的燕园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既是同学们人生新的起点,也是北大120__年校史上崭新的一页。作为校长和老师,看到大家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由衷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

在此,我代表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祝贺同学们,欢迎同学们!

各位新同学,我们身处的这个园子,被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视为精神的家园,甚至被称为“圣地”。从今以后,你们将无数次地听到这些口号的召唤:“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们绝不是一些空洞的口号,而是120__年来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实实在在的人生实践。

北大是一部厚重的书。无论初入燕园还是已经在这里磨砺过几年,同学们都应该读一读我们的校史,了解自己所在院系和学科的历史,认真思考我们的前辈所走过的道路。所谓“守正”,就是要铭记历史、坚守传统,始终捍卫我们北大的精神。回顾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往,更是为了开拓未来。

从今天起,百年北大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将在你们身上传承下去,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北大是各位同学曾经的梦想。来到这里,你们又站在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起点上。进入北大,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从这里眺望世界,会让你豁然开朗。

这里的机会很多,资源也很多,再加上北大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传统是如此深厚,有时难免会让人目迷五色、眼花缭乱。这是北大的优势所在,也可能给你们带来许多“幸福的烦恼”,因为你将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

比如,该选什么课?那么多的名师,谁的课都舍不得放弃,可时间又是有限的;该参加什么社团?“百团大战”真是让人兴奋,可哪个社团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晚上是到图书馆自习,还是去百年讲堂看精彩的演出?暑假是学外语、做科研还是出国交流?将来毕业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人生的大方向,是治学、从政还是经商?是留在让人又爱又累的北京,还是扎根基层、报效家乡?而在我们这个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变化就更快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各种思潮激荡碰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惑、烦恼,会受到诱惑,也遭遇挫折。大家都在问,路在何方?

当你四顾茫然时,请不要急躁,路永远都在自己的脚下。对于很多年轻的北大人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壮志,而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在今天这堂开学第一课上,我想送给各位新同学的,也正是这八个字。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做人不能没有主心骨。没有挺拔的脊梁,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浮华,一个人没有精气神,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个人是立不起来的。

1919年7月,北大教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演讲时,提到三种人生观是“少年中国”的“仇敌”:“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

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仍然值得我们警惕。希望同学们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传承和发扬北大精神,积攒和激发正能量,铸就守正、刚毅的主心骨,再来观察社会万象、制订人生规划,那时对一切疑惑和彷徨就会洞若观火、清澈明了,也自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笃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主题。现在同学们来到北大,未来几年的主题毫无疑问应当是“求学”,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踏实、勤奋,是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苦学、苦干、苦熬的工夫。

蔡元培先生1920__年就任北大校长时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希望同学们“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今天的北大,学科齐全,大师云集,文理医工交融并蓄,学术资源得天独厚。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请同学们务必珍惜。

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学们不要囿于一隅,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抓住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研习古今中外的经典。未来几年是大家打基础的阶段,既是打学问的基础,也是打人生的基础,这个基础要宽一点、厚一点、深一点才好。比如,近年来,学校专门开设了“才斋讲堂”,邀请各学科的名师大家举办讲座,就是希望帮助同学们打开视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

有的同学说,北大重视基础学科,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这固然是好,可在将来就业的时候用处恐怕不大。其实,看似“没用”的知识可能是最“有用”的,基础扎实、博采众长的人才有无穷的后劲。

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很火,题目叫《一只海绵的自我修养》。作者是我校数学学院的毕业生,经过十年数学竞赛训练和四年数院学习的她,毕业之后直接选择了就业,她喜欢文化创意,所以到了一家著名的国际广告公司工作。

不到一年,她成为同批入职的同事中第一个升职的。这个“跨界”的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章中说“我不是没有质疑过自己,但意志力无非就是两件事:别回头,别低头。应该做一只小海绵,别管自己有理没理,你就去吸收,吸进去,不好的吐出来,吸进去,再吐出来。”在经常被问到“学数学对工作有什么用”时,作者以实际经历告诉师弟师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到这名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心得感悟,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北大培养人才,重在“道”而不在“术”,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断”,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同时,这位校友的故事也说明,人生选择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坚信自己的选择,笃实、苦干,条条大路都能通向罗马。

久久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荆棘坎坷。不能见风就是雨,不能当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如果这样,就做不了大学问、大事业。各位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学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要目光短浅,为急功近利所驱动。

这里,我还想跟同学们分享1958级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人生故事。

1963年,作为一个柔弱的女生,樊锦诗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她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千里之外的敦煌。她的父亲不同意这样的选择,还专门给学校写了一封信,但这封信最后还是被樊锦诗扣了下来。初到敦煌之时,她也有过犹豫动摇,因为“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

但她坚持了下来,在敦煌已经坚守了51年。她说,“当年决定来敦煌并没有想到过干一辈子,只是觉得要找到一样自己喜欢干的事儿。干着干着就爱上了,就离不开了。现在,别说离开哪怕出差时间长点,就会想敦煌,想尽快回到敦煌。”

像樊锦诗这样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北大人还有很多,比如坚守在人迹罕至的西北边陲十余年如一日的邓稼先校友,比如潜心数学研究最终赢得世界尊敬的张益唐校友,比如不久前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牺牲在岗位上的甘肃临洮县长柴生芳校友,还有刚刚去世的汤一介先生,他们从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宠辱不惊,处之泰然。

他们的事业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义,还因为他们志存高远,将个人选择同国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类文明进步结合在一起。我们北大人,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历史使命感和理想主义情怀。正如中文系谢冕教授在《永远的校园》中所写:“北大人具有一种外界人很难把握的共同气质,他们为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被无形的力量维系在一起”。

暑假期间,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_》受到观众追捧。看过这部戏的同学应该知道,剧中有许多以北大为背景的情节。

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_”结束恢复高考后,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开学典礼上,老校长马寅初勉励新生们说:“你们来到这里,不仅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同时还肩负着开创伟大祖国未来的使命。我衷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你们当中看到共和国的部长、世界银行的行长、经济学的大师。”

这段剧情经过了艺术的加工,但反映的情感却是真挚的,讲的这番话,振聋发聩,令人心潮澎湃。我自己也是1977年高考的亲历者,当时我们这批学生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而事实上,许多77级、78级学生日后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成为了国家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

当然,胸怀大志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小事情,从“扫一屋”做起,方能“扫天下”。中秋节当天,我看到了学生会发起的倡议,号召大家把自己的自行车规范停放。这几天我在学校里看到,在图书馆前,在宿舍旁,自行车都摆放得整整齐齐。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很有感触,这是一件小事,但大家都做到了,不仅收获了整洁、安全和便捷,更从中汲取了正能量。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北大人,才是永远立得住、打不败的北大人!

同学们,“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今天,也是在开学典礼上,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对大家寄予厚望。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发愤图强,希望你们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希望你们不仅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还要勇于担当,实现梦想,致力于造福他人、造福社会、造福世界。

亲爱的同学们,北大欢迎你们!谢谢大家!

北大校长毕业致辞4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嘉宾,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学顺利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即将开启人生新的旅途。在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特殊时刻,我首先代表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哺育你们的父母、培养你们的导师,以及所有陪伴你们成长成才的朋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就在昨天,也是在这里,我们送走了3000多名本科毕业生。如果说本科生的校园生活更加浪漫、更加年少轻狂,那么作为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你们,已经在青春的个性张扬之中,添了几分成熟与睿智。你们拿到了北京大学的学位,这除了证明你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严格的学术训练之外,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今年是五四运动95周年。看看那些1_年前的五四先贤,李大钊生于1889年,许德珩生于1890年,傅斯年、高君宇生于1896年,罗家伦生于1897年……正是1_年前这些“80后”、“90后”的北大先贤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惊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青春,永远和梦想相连。就像我们前不久发布的微电影《星空日记》中说的那样,对于北大人来说,梦想才是最真的现实。北大就像一把梯子,总能让我们越过生活的栅栏,看到有些比现实更远的东西。95年过去了,沙滩红楼虽历尽沧桑,却从未褪去本真的颜色与理想的光彩;而今天,在美丽的燕园里,红楼传下的薪火生生不息,它照亮了你们的青春,淬炼了你们的意志,用共同的信念与追求将你们和五四先贤们这两代世纪之交的“80后”、“90后”精神相通、气魄相连。

北大的精神就是青春的精神,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此之精神,即生死肉骨、回天再造之精神也。此之气魄,即慷慨悲壮、拔山盖世之气魄。”今日的北大,在践行博雅教育理念,追求几代北大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梦想的同时,也传承了京师大学堂的国学传统和五四时期所诞生的新文化精神。两代青年人的青春虽相去百年,但我相信,你们会同他们一样,以自己的方式承载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与信念,并将其付诸实践。

同学们,再过一会儿,在师长为你们拨穗的那个瞬间,你们是否会想起在实验室里多少个通宵达旦的艰辛,想起图书馆里多少个昼夜兼程的苦读,想起一幕幕青春懵懂的故事,想起一个个曾经一起k歌、一起刷夜、一起欢笑、一起哭过的小伙伴们。青春难忘,在北大度过的日子从此将成为永生的记忆。作为你们的师长,我希望你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铭记两代北大人之间的精神传承,不忘北大给予你们的这笔最大的财富。

依依惜别,言犹未尽。我和在座的各位一样,在北大度过了自己最珍贵的博士研究生时光。此时此刻,我非常了解各位同学心中的不舍,也仿佛看见了20多年前的自己。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起步不久,谁也没有想到,20多年后的中国会有如此巨大的发展,我们距离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如此之近,谁也想不到我们所深爱的北大会有今天的成就。正如今年校庆_来校的五四讲话中所指出的:“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如何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我想把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无体何以立,无用何以行,无经何安常,无权何以应变?”这里的“体”,是指根本,是学理;“用”,说的是应用;“经”,是指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道理;“权”,是特定时期的策略与方法。这也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学为学理,学为基本;术为应用,术为枝叶” 。那么,我们要进一步追问:如何把握“体”、“用”、“经”、“权”?如何在离开校园之后,继续做敢为天下先的北大人?如何始终保持北大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如何不忘、不负北大前辈先贤给你们的精神传承?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一是精研学理,传承对学术的敬畏之心。蔡元培校长曾说:“一个民族或国家要在世界上立得住脚,——而且要光荣的立住,是要以学术为基础的。尤其是,在这竞争剧烈的二十世纪,更要倚靠学术。所以学术昌明的国家,没有不强盛的;反之,学术幼稚和知识蒙昧的民族,没有不贫弱的。”“以后要想雪去被人轻视的耻辱,恢复我们固有的光荣;只有从学术方面努力,提高我们的科学知识,更进一步对世界为一种新的贡献,这些都是不能不首先瞩望于一般青年学生的。”1_年前的“80后”、“90后”,他们的问题与主义之争,科学与玄学之争,或精研西方先进科学,或介绍各种主义,或守望中华固有之学说,表现了神圣的学术敬畏和如饥似渴的科学热忱,为中国的现代学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同学,你们同样生长在伟大的变革时代,见证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见证了科技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技术变革之于你们,正如受到新文化冲击的“他们”,变革的大时代与青春相得益彰。科技发展的真正目的,在于为人类发展提供更为平等的空间和更为广阔的平台,也为大家创造了终身学习的便利条件。你们在北大所受到的学术训练,正是为日后终身学习储备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缜密的思维能力。用一种研究式的心态去生活,这是现代社会对每一个青年人的要求,更是母校对你们的期许。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生成才的重要基础,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首要前提。同学们,用在北大所学到的研究能力,继续你们的研究之路吧!日后不仅要研究某个领域的精深学问,更要研究和实践社会人生的大学问,让生活和阅历淬炼你们的判断力,希望母校带给你们的这份财富能使你们受益终身。

二是笃实力行,传承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就在去年10月,侯仁之先生与世长辞。在缅怀大师的同时,我不禁想到先生1944年写给大学毕业班的一段寄语:“人生的究竟,并不尽在衣食起居,而一个身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尤不应以个人的丰衣美食为满足。他应该抓住一件足以安身立命的工作,这件工作就是他的事业,就是他生活的重心。为这件工作,他可以忍饥,可以耐寒,可以吃苦,可以受折磨;而忍饥耐寒吃苦和受折磨的结果,却愈发使他觉得自己工作之可贵,可爱,可以寄托生命,这就是所谓的‘献身’,这就是中国读书人所最重视的坚忍不拔的‘士节’。一个青年能在三十岁以前抓住了他值得献身的事业,努力培养他的士节,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国家和社会都要因此而蒙受他的利益。”即将离开学校的同学们,我祝愿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这样一份“足以安身立命”的工作。这不是一句空话,找到值得你为之奋斗的事业并为之奉献终身,这是人生之大幸。侯仁之先生1940年于燕京大学毕业,1952年执教北大直至去年逝世,先生一生的事业开启于战乱之时,先生因参与抗日活动被逮捕后,曾考虑过到成都避难,他的导师洪业教授告诉他:“如果不走,即使再次被捕,燕京人也会知道侯仁之是为什么而判刑的,拿起笔,做学问。”正是这句“拿起笔,做学问”,开启了先生的研究事业。几十年来,侯仁之先生以历史地理学为安身立命之所在,孜孜不倦,坚毅卓绝,在北京旧城改造、沙区治理等诸多方面作出了大的贡献,成就了一番大的事业。

同学们,毕业初入社会,你们也许会觉得生活压力很大,也许抱怨工作的琐碎,试着找准生活的重心,把你们眼前每一份小的工作都当作一份事业来完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工作的内容不会妨碍你们为社会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我祝愿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找到值得你们奉献的事业,事业与生活相融合,才是读书人真正的快乐。

三是建功立业,传承世代北大人的精魂气魄。你们和95年前的北大人固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然而,我相信,你们的气质是相通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两个月前,_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勉励同学们要发扬五四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奋斗,要努力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要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社会实践,要明辨是非,慎于决断,扎实干事,踏实做人。

北大精神和近代中国人民上下求索的理想信念是一致的,同样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愿景,同样经过时间洗礼而历久弥新。我们昔日的校长胡适先生曾说过,要继承五四精神,“其一,须使个人有自由意志;其二,须使个人担干系,负责任”。一个人,既然是独立自主、拥有自由意志的,他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那么,就请同学们担当起属于北大人的责任吧。从今天起,你们中的大部分同学将逐渐淡出大学这座象牙塔,有的要开始过北漂生活,有的准备成家立业,有的要继续深造,有的要奔赴基层边陲。从今天起,你们将走出这片园子,开始新的征程,但无论在哪里,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岗位,都请记住师长们对你们的嘱托,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切切地做到位卑未敢忘忧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同学们,请在开拓人生和奉献社会之中努力抒写属于你们自己的青春豪迈!北大留给大家的,是这里的生活砥砺出的真正智慧,这份睿智将陪伴你们,在脚踏实地间实现诸位入校时“指点三山五岳”的壮志豪情,这才是北大人敢为天下先的大气魄。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听了几位同学和师长精彩的发言,被他们凝炼人生的深刻体悟所打动。很奇怪,他们讲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张张图片,而最打动我的是吴军桥教授在雪地里留下的一串孤独的脚印,我想也许正是这串留给大家深刻印象的脚印,会在将来某个时刻鼓励你们共同前行。现在,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精彩讲述!

同学们,你们即将从北大走向更大的舞台,从未名湖启程远航。从今往后,维系我们的,将不再是课堂与宿舍,聆听与辩论,而是共同的记忆和永恒的精神。

从踏出校园的那个瞬间开始,母校对你们的祝福也将伴你们从燕园走出,走向海角天涯。当你们迷茫或劳累的时候,请回到母校,到未名湖畔散一散步,享受湖光塔影的宁静与恬适;请回到图书馆读一会儿书,让自己回归理性与安宁;或者可以回到体育场上,重新激起拼搏与奋进的力量。请大家记住,母校就是你们的家园,她始终与你们同在。母校永远祝福你们!

谢谢同学们!

北大校长毕业致辞5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同学们,今天是你们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向你们的毕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向曾经帮助、培养过你们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刚才,播放视频短片的时候,我注意到,很多同学眼里噙满了泪水,有的同学和我一样,为了一份矜持,努力让眼泪留在眼眶里不流出来。真的是有点难!

其实,我想今天在座每一位,都能理解,今天的泪水蕴涵了太多太多。四年的燕园感怀,四年的执着求索,29楼的银杏树黄了又绿,图书馆后的小径身影依稀。36、37楼含笑挥手深情问候,学一食堂门前大步走来,我们人潮如海。蓦然回首,未名湖畔再一次垂柳如烟。四年的青春岁月,已经永远铭刻在记忆深处,而你们每个人都已经化羽成蝶,即将展翅高飞。此时此刻,这一滴泪水中有伤感,有眷恋,有欢乐,有遗憾,是感恩的心在颤动,是希望的火在升腾!

而我此时的心情,或许你们经常传唱的一句歌词更能够表达: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抛开离愁别绪,和所有的典礼一样,或许我应该接着说几句祝愿的话,但我更愿意在这告别的仪式上首先向你和你们的家长描绘你们在我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迹。

你们是被称为80后的一代,因为你们大多数人生自88、89年,所以甚至可以称得上是80后中的末代。关于80后,你们刚被社会关注的时候口碑似乎不太好。在我的观察中,你们的确有不同于60后、70后的特点,你们经常在校长信箱给我留言,宿舍里怎么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风扇;为什么洗澡要好多人共用一个大浴池,没有自己私人的空间;为什么食堂总是人满为患,经常要站着吃饭。这些是我们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想都没想过的事,即便当时我们六个人、八个人一个宿舍,而我们对食堂的想象力还停留在吃饱就好的水平。我就觉得,你们这一代的确有些娇气,有些浮躁。但在你们的抱怨中,学校同时也在加大改造的力度,至少你们中很多同学已经不用再穿着拖鞋拿着脸盆到公共大浴池洗澡,在盛夏的时候,床头已经可以吊一个简单的风扇。虽然学校条件依然有限,但我看到你们抱怨归抱怨,你们快乐地融入到集体氛围中,在不够完美的环境中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体验着创新的愉悦,陶冶着情操,磨炼着意志品质;你们以开放的心态,在与国外政要、学术巨擘的交流中,在模拟联合国的讲坛上,随时迸发着智慧和自信。我发现,80后其实很率真,很可爱。

20_年的奥运会,让我更进一步认识了你们。你们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披星戴月,挥汗如雨,担负起鸟巢国家场馆志愿服务任务,用自己青春的热情、周到的服务,为国家赢得了尊严,为人民赢得了友谊,为北大赢得了声誉,为自己赢得了全社会的信赖。你们有了新的名字——“鸟巢一代”。而在汶川、玉树两次大地震中,你们在三角地真诚祝福祈祷,把自己买书的钱捐献给灾区,在志愿献血车前默默地排起长长的队伍。这一幕幕场景的照片,我希望我们的校史馆能够永远珍藏!我相信,人的一生,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巅峰。我不知道你们在四年大学时光里具体学到了哪些专业知识,但你们在国家危难时的虔诚而坚定的表现,我坚信你们已经做到了青春无悔,你们已经让自己站到了这一段人生的巅峰。我对你们充满敬意!我甚至骄傲地对别人说,我是80年代从国外回祖国效力的,因此,我也是80后!

作为80后,就让我们谈一谈80后的话题。

相信你们大多数人都在关注着即将巅峰对决的世界杯。你们真的与世界杯很有缘。四年前,你们在世界杯的战鼓声中迎来北大的捷报,而今天,伴随着“呜呜祖啦”的热闹与喧嚣,你们即将为人生的又一个巅峰画上句号。告别四年的大学生活,未来的人生在哪里?未来的人生的巅峰又将在何处?有的同学可能会笑着告诉我,也许是在“杜拉拉”的升职履历中。

我的理解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带给我们视觉盛宴的世界杯中找到启示。人生中有巅峰时刻,即意味着有平原低谷。足球也是这样。32支球队,有的籍籍无名,却奋勇拼杀,改写刷新着自己的历史;有的豪门劲旅,一路凯歌,续写了昔日的辉煌;也有的是卫冕冠军,却一朝折戟沉沙,令人扼腕叹息。哪一支能战胜自己,超越自我,在遇到低谷的时候不气馁,在漫长的平淡中不焦躁,相互扶持,彼此激励,哪一支才能走得更远,达到自己漫漫征途的巅峰。

北大人历来有着挑战巅峰的魄力和勇气。山鹰社的同学们,存鹰之心在高远,融鹰之神在山巅,他们虽然经历过20_年希夏邦马峰的考验、磨难和永远的伤痛,但他们从未失去攀登的理想和信念!酷爱登山的黄怒波校友,不仅在商界纵横捭阖,在不久前还以知天命的年纪,登上了珠峰峰顶。在人比山高的那一刻,我相信,大家从中领略到的不仅是北大人“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更是攀登过程中每一步、每一个脚印的磨砺与艰辛。

有攀登的志向和渴望,终究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脚踏实地”!或许意气风发的你们从没有认真思考这四个字的深刻人生内涵。但这恰恰是_在今年五四青年节送给北大学子的一份深切期许,我想这也许蕴涵着在人生的巅峰中沉淀的一份返朴归真的感悟。在今天的典礼后,每位同学都能获赠一份母校为你们准备的纪念品,是一本书,书名叫《西部放歌》,写的是30位北大校友扎根西部,创业奉献的点滴事迹,相信你们读后对“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会有一些新的感悟。“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同学们已经不必再作,但经历过为新中国60周年庆典欢呼的北大学子,我有理由相信你们更能够感受到祖国的需要和召唤,我相信你们不仅拥有了一双属于自己的“隐形的翅膀”,你们更能够以坚定的信念,扎根基层,一步一个脚印,用人生的实践去写就一篇更加壮美的文章。

作为母校,总是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事业的征途上,在人生的攀登中,能够走得更远,攀得更高。但无论你们走得有多远,攀得有多高,我相信,燕园的湖光塔影会永远印刻在你们心中,而那象征着科学与民主、历经近百年依然在北京老城区巍然屹立的北大红楼,仍然会是每一个北大人精神力量的源泉!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你们在低吟浅唱中怀念过往,并将在脚踏实地、挑战巅峰中继往开来!你们选定的是民族进步的方向,你们个人的发展机遇和国家的发展进步必然紧密相联。我相信,没有什么理由让你们徘徊,或者用你们常说的一个词叫“纠结”,我相信,但凡落在你们面前的挑战和机遇、责任与使命,你们每一个人,要责无旁贷地以“秒杀”的精神和气势将其承担起来!

同学们,这就是我对于80后的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但显然,你们给予我的感动还不仅仅如此。

就在前几天的毕业晚会上,很多参加晚会的同学都在学生会的组织下写了一份毕业“心”书,就是把自己对老师、对同学、对母校最想说的心里话写到上面,有四位同学被现场抽中,作了现场告白。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这几位同学幸运。于是,我就从学生会那里拿到了其中的几份,此刻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份,写给计量课沈艳老师。

“尊敬的沈老师:您好。我是您计量课上的一名学生,很惭愧,第一次,我并没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曾经恳求过您给我调分,但您拒绝了,您的很多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您说我们现在还年轻,不能在人生的白纸上留下污点,否则就会影响将来人生道路上的很多事情,您在网络上分享您与女儿的小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在即将毕业之际,真心希望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不管学生以后走到哪里,干什么工作,都会记住您的教诲!学生:新宇。”

第二份,写给老地学楼216室朱彤教授

“Hi,朱老师:在本科期间,从您和ZTGroup的学长身上学到的知识和启迪最多,在此非常想向您说一声,感谢您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教导,我从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通达的处事态度上学到了很多。衷心祝您今后越来越牛,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也希望您以后多保重身体!张悦00613102”

第三份,写给毕明辉老师。

“亲爱的小毕老师:非常喜欢上您的课,您的风趣幽默,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我上您的课时总想发笑,觉得很与我们年轻人接轨。祝您的发型能一如既往地‘潮’,我们永远爱您!您的学生:M&M。”

第四份,写给37楼的小薇。

“薇:我们在一起三年了,三年来有欢笑也有泪水,不过我们一起走过,并将执手继续走下去,直到老到哪儿也去不了。虽然我要毕业了,但是不管我到哪里,心都在你那里,就像风筝一样,线的那段牵在你手里。祝你接下来一年的大学时光顺顺利利,也祝我们的爱情地久天长。”

第五份,写给北大。

“我是一名韩国留学生,来北京大学,生活学习都很不容易。在北大的四年来,认识了不少知心朋友,这都是北大给我带来的。谢谢北大,深爱北大!北大,你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第六份,也是写给北大。

“四年前,当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园子的时候,青涩的样子至今还记在心头,而今当我即将走出这个园子的时候,我至少可以带上几分信心,几分希望,几分北大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而昂然前行,北大所教给我的,不仅仅是课堂与书本上的知识(当然这是最重要的之一),更有如何成为一名人格独立而完善的社会人的教育,如果有一天我已经不再记得那些繁复的理论和精辟的论述,但会永远记得老师和同学们教给我的一点一滴的感动。北大我爱你!北大永远的家!”

感恩的心,感动你我。读了这些朴实、纯真、发自肺腑的心里话,我想,此时此刻,已经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我只想请你们记得,你们留给我的点点滴滴的感动,我也将永远珍藏在心里!

此时此刻,我希望和你们的老师,你们的父亲母亲,一起见证这个伟大的时刻,为你们的成长,欢呼喝彩,呐喊加油!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毕业欢呼吧!未来属于你们!祝福你们!


北大校长毕业致辞范例相关文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