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板申气村在旗委、旗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工作有关精神,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来推进全年农业农村各项工程、工作的顺利完成。
一、基本情况
板申气村座落于110国道679公里处,北有呼包高速、南有京包铁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共有七个村民小组,1540户,3666人,其中少数民族325人。村内有党员37名,预备党员4名。全村总面积 18000 亩,耕地面积10459 亩,流转土地5300亩。耕地中90%为水浇地,机井60眼,变压器22台。村集体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年收入700万元,人均纯收入10500元,是市级新农村试点村。
二、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
村党委始终把党员干部素质的提升作为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心,推动村经济更快发展的关键。
一是村两委、村组干部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更深层次的领悟科学发展的实质内涵,对上级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等积极按要求完成。
二是把加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载体。本着“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探索远教工作新思路,使得板申气村远程教育工作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三是深入贯彻落实“四议两公开两报告一监督”工作法,并把此工作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村务工作及时公开,民主制度得到充分发挥,让群众广泛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充分调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党群干群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良好局面。
三、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投资90万元对我村铁路南低产田进行改造,新建10kv高压线3.5km,配电变压器4台,建设配套水利设施,新打机井12眼。二是申请内蒙古自治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两项:申请资金50万元,建文化广场一座,占地16.5亩,主体工程竣工,绿化、亮化工程将于明年春天完工;申请资金35万元,建澡堂一座,占地110㎡,主体工程竣工,配套设施预计在明年春天完工。三是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心建设。10月份出资2万多元对远程教育中心进行重新建设,配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设备,配套桌椅。四是出资3000多元在学校门前道路铺设两条长7.5m的减速带,确保学生安全。
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效果显著
推动本村科学发展、促进村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农村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落脚点。为了让村民过上富裕的新生活,村“两委”会经过考虑,制定了发展集约化农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到目前为止,流转村民土地5300多亩,多方招商引资新建蔬菜大棚41栋,建立蔬菜包装配送站,申请注册了“板申齐”商标,增加蔬菜的附加值。这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使大量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外出务工或发展其他产业,从而大幅度增加村民收入。
随着村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从长远角度出发,创先争优不仅仅停留在发展经济上,更实实在在的体现在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上。今年通过“一事一议”项目,自筹资金14.1万元,申请财政资金33.5万元的文化广场主体工程已经竣工;自筹资金10.2万元,申请财政资金23万元的澡堂主体工程也已经建成。广场的绿化、亮化工程及澡堂的配套设施建设预计在明年春天完工。
五、110国道改线拓宽工程、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征地工作进展顺利。
“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积极配合上级关于高速公路拓宽改造和110国道改线工程的征地工作。板申气 “两委”班子审时度势、通力合作,积极给村民做工作,有力的配合镇政府、国土局、林业局、交通局的征地工作。
六、XX年工作规划
村党支部以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发展我村经济,不断的提高我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争取使广大村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1、狠抓农业项目建设,全力做好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一是整理坝南的XX亩土地,预计投资50万元,内容包括围堰平地,架电打井,铺设地埋管道或安装大型喷灌设备。二是积极争取项目,投资600万元,再建日光温室150亩,增加高效农业比例,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解放劳动力和安排妇女就业。三是开辟20亩试验田,试种一些新、优、名、特高效作物。探索几个高效特色新品种加以推广,改变传统种植模式。
2、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硬。
一是为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合劳务机能,利用现有的远程教育和电脑培训设备,建立一所农民培训基地,聘请专业老师授课,培育一批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好,劳动技能硬,增收本领强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二是硬化村东门口至国道,东门口至二环路两段大路约1000延长米,预计投资80万元,改善车辆通行现状,提高基础建设水平。三是村内主街、主巷增减下水道,排走污水,保护路面,改良环境卫生,预计投资100万元,提高新农村容貌。
村基层组织建设汇报
3、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110国道改线,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在我村征地,使我村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为充分利用现有的耕地面积,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种植高质、高产的农作物,加大农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