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工作会议讲话(合集3篇)

文艺工作会议讲话(精选3篇)

文艺工作会议讲话 篇1

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主要是学习贯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联系我省实际,研究讨论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群策群力推动中原文艺繁荣发展,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正能量。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以来,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植根中原文化沃土,通过各种文艺样式讴歌人民,讴歌时代,凝聚力量,凝聚人心,我省文艺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一是文艺创作成绩显著。推出了《程婴救孤》、《水月洛神》、《大河儿女》、《焦裕禄》、《红旗渠》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我省连续8届每个门类都有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连续5届获中国艺术节大奖和文华大奖,连续8年有作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梨园春》、《武林风》、《汉字英雄》等节目在全国都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文明河南·欢乐中原”、优秀舞台艺术“五进”等文化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豫剧《焦裕禄》、话剧《红旗渠》等展演活动以艺术的形式宣传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引导了干部群众。三是文艺创作内生动力不断激发。完善文艺方面的体制机制,广大文艺工作者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保持了昂扬向上、不懈追求的精神状态。四是文艺队伍发展壮大。国家级、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人数大幅增加,民营文艺机构发展迅速,网络作家、个体演艺人员等新生力量迅速成长,一批优秀艺术家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和荣誉称号,有力提升了河南文艺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总的来说,我省文艺事业发展势头比较好,文艺界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展示河南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营造了良好氛围。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我省文艺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深入学习领会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好新时期文艺工作的行动指南

今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在文艺界和全社会都引起强烈反响。这次文艺工作座谈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召开的,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以及对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殷切期望。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朴实亲切,生动鲜活,回顾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探索,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重大使命,科学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是指导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的行动指南。如果说,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开启了人民文艺的崭新纪元,那么这次文艺工作座谈会必将引领我国文艺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成为我国文艺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全省文艺界要把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充分认识讲话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准确把握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一要准确把握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在讲话中把文艺和文艺工作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审视,强调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和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强调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认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二要准确把握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任务。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文艺创作的根本任务,指出了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工作着力点。我们要认真领会,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三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导向。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重申了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定位了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我们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切实解决好写什么、唱什么、演什么的问题,解决好给谁看、给谁读、给谁演的问题,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四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追求真善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文艺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五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强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切实把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好,形成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

二、推动中原文化繁荣兴盛,促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同样,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也离不开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用好文化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和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软实力,为河南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文化发展来推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文化繁荣兴盛创造坚实物质基础,文化繁荣发展能够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河南加快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外部环境逐渐形成,进入蓄势崛起、跨越起飞的关键时期。只争朝夕,奋发有为,抢抓历史机遇,攀上摩天岭,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需要发挥文化的力量、文艺的力量,需要文艺界的同心协力。

第二,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推动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智力、体力等劳动能力的发展,也包括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文化影响心灵,承载道德,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对提升人的道德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中原文化繁荣兴盛,与我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与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相融合,与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的目标相衔接,必须把文化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一体部署,共同推进。

第三,凝聚正能量要由文化繁荣发展来担承。文化产生力量而又聚合力量。正确的思想文化一经群众接受和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正能量,形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反之,错误的思想文化误导群众,就会产生巨大的负能量,延误发展进程,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甚至酿成人类的重大灾难。大家在发言中谈到当前文艺界存在的一些偏激思想和不良倾

向,比如“三俗”的问题、向钱看的问题、缺少“双效益”作品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我们处于经济社会急剧变化、调整、变革的时代。我国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制度优势,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用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走过的历程,取得了前所未有、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这种经济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变迁使人们心理状态受到冲击,由此带来的思想上的迷茫和矛盾必然反映到文艺形态上。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相互竞争,这不可避免对人们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从事意识形态工作、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来说,解决好“怎么看”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怎么看”解决不好,“怎么办”就解决不好,看法发生了混乱,办法就必然混乱。抵制不良思想文化,消除负面影响,凝聚起发展正能量,要求文艺工作者在根本性问题上心有定力,力戒浮躁。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旗帜鲜明地同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作斗争,不断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二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现在,一部分人头脑中仍自觉不自觉地存在“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等错误思想认识。我们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三要坚定不移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照抄照搬,也不是割断历史、采取历史虚无主义办法另搞的一套东西,而是把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结合在一起的与时俱进的价值观。我们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形成投身发展、致力发展的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问题,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真正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四,解放思想、推动改革需要文艺作品来引领。文化能感国运之变化,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从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历史看,无论是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重大进展,还是国家民族的伟大振兴,都首先源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复兴;从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看,思想解放、文化创新一直是改革的动力。可以说,以思想解放为内核的文化变革是人类进步的先导,也是我们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提。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河南之所以在过去的改革开放大潮中慢了半拍,发展相对滞后,客观上是由于地处内陆,没能进入国家推进第一轮改革开放的统筹布局;主观上是由于受农耕文明影响深,干部群众思想不够解放,思想观念与沿海地区有差距。从一定意义上讲,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与小农意识作斗争的过程,就是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由农业文明向工业

文明转化的过程。加快这个转化过程,很重要的就是靠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去引导、去更新、去推动。我们要深刻认识繁荣发展文化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坚持深化改革,文化先行,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大力弘扬时代精神,以先进文化引领思想解放,引领改革开放。

第五,文化产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新兴力量。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凸显。发展文化产业既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新兴的重要增长力量。我们要深刻理解发展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实力的重大战略意义,顺应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优势,为经济发展开辟新途径,注入新活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坚持继承创新,促进中原文艺繁荣发展

推动中原文艺繁荣发展,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我们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植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原文化,植根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伟大实践,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文艺改革创新,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不断增强中原文化软实力。

一要推进传承创新。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居于发端和母体地位,其蕴含的伦理、哲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和行为准则等全方位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民族精神的传承、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也是中原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源泉。文艺创作要传承文化传统的血脉,这种传承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推动中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国家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赋予我们传承弘扬中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大责任。我们要切实担负起这一神圣使命,做好传承和创新两篇大文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有破有立,综合创造,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创新,一体发展。一方面,要解决好传承什么、怎么传承的问题,弄清楚中原文化是什么,挖掘出历久弥新、体现时代精神的元素,推动中原文化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解决好创新什么、怎么创新的问题,不断赋予中原文化新的生命、新的魅力,充分展示中原文化新的气象、新的风采。

二要推进实践创新。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于经济基础,来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离开了实践,离开了群众,离开了社会生活,文化就会缺乏生命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原儿女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孕育和铸就了伟大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当前,全省上下正在齐心协力全面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着力

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更加出彩。这是河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也是我省文艺繁荣发展的肥沃土壤。文艺创作要从这一伟大实践中,从广大干部群众中,汲取营养,创新创造,书写和记录人民的奋斗历程,讴歌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讲述好河南故事,展示好河南形象,鼓舞和激励全省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三要推进文艺形式创新。精品之所以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内容是作品的魂,缺乏灵魂,作品自然没有活力;形式是作品的体,再好的思想,再好的精神,如果没有好的形式,还是不能传播开来,不能为人民所接受,也谈不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人们的生活环境、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很多过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现在不一定能打开市场。文艺形式优胜劣汰,这是历史规律,不可避免。对传统艺术形式,要研究形式创新,使之传承下去。

四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文艺具有两重性,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一方面,不能完全按照经济效益来衡量文艺作品的价值;另一方面,要满足群众需求的多样性、欣赏水平的多样化,必须通过市场来配置文艺资源。现在的文化体制,一定程度上还受计划经济影响,大锅饭、铁饭碗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缺乏竞争机制,文艺创作生产效率效益不高。全面深化改革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文化是软实力也是一种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为了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是为了省钱,不会因为改革而减少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对未来的发展大家应当有信心。一些文艺团体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不能简单推向市场,公共财政要保住基本工资,保障基本工作条件。同时,我们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放活文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实现多元化发展;放活公共经费的分配方式,体现多劳多得,艺高多得;放活人事用工制度,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实行招聘制,破除终身制,最大限度激发文艺工作者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还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但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文化团体和文艺工作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第二,要处理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积极作用与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推动作用的关系。文化产业、民办文化团体的发展,要靠市场力量推动;公办文艺团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要由政府保障;承担社会公益职能的文艺团体,政府要保障基本生活、工作条件。要深化文艺单位内部改革,引入市场机制。要研究探索政府购买等方式,对一些特殊人才、特殊剧目、特殊文艺形式给以必要的资助。

五要推进文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文艺的发展首先看作品,作品的背后是人才。没有好的人

才培养模式,就没有好的作家、好的艺术家。近年来,我省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涌现了很多有影响的文艺名角,但也暴露出一些亟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名家大师数量还比较少,文艺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文艺人才青黄不接,引不来留不住等。要推进文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新柔性的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吸引更多的文化高端人才和文化经营人才参与我省文化改革发展。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应当引起重视。要注重加强文艺评论家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作用。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做到德艺双馨,如果作家本身思想品行不端,就难以创作出境界高尚的作品,也很难对社会思想风尚起到正确引导作用。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讲过三句话:“演戏最重要的是精、气、神”、“戏比天大”、“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不仅是常香玉艺术生涯和人生道路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德艺双馨的生动诠释,应该成为文艺工作者的人生信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德艺双馨,以德为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提高认识水平,提高鉴别力,提高艺术素养,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支持保证文艺繁荣发展

文艺工作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从建设文化强省、打造文明河南的高度,把文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推动我省文艺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注重政治思想领导,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文艺是人类的审美意识形态,文艺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当前,文艺创作中出现恶搞历史、颠覆经典、过度娱乐化、盲目西化等不良倾向,迫切需要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好方向,定好调子,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艺改革发展领导权,引领文艺事业健康发展。二是遵循文艺规律,改进管理方式方法。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有其特殊规律。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注重从制度、体制、政策方面去调节,不干预文艺工作的具体业务。三是为文艺繁荣发展创造好的环境条件,提供坚强保障。要当好“服务部长”“后勤部长”,对文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生活上真诚关怀,及时帮助文艺工作者排忧解难,使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艺术创作。

近年来,宣传文化部门在党委领导下,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省委是肯定的。希望你们发扬成绩,再接再厉,研究解决新的课题,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加强对文艺工作者的引导和团结,为文艺工作者搞好服务,当好他们的娘家人。

同志们,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助推伟大的时代。让我们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奋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推动我省文艺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艺工作会议讲话 篇2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全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认真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和全省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回顾总结“”时期全省文化工作,安排部署20xx年工作,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根据厅党组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全省文化工作

20xx年是“”的最后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突出问题导向,突出改革创新,突出文化惠民,突出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抓落实、求实效,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明显成效。20xx年各项目标的完成,标志着“”圆满收官。五年来,全省文化工作者在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精神指引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省,打造文明河南”的总体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文化繁荣发展为主线,以文化惠民为主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解放思想,团结奋进,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新跨越,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保障。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构建均等标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服务扶持政策逐步推出。20xx年12月,省委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20xx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印发《河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出重大一步。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郑州图书馆新馆,洛阳博物馆新馆、洛阳大剧院,平顶山市图书馆、博物馆,焦作市图书馆,新乡市平原博物院,濮阳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群艺馆,许昌市图书馆、博物馆,周口市文化艺术中心,驻马店市博物馆,信阳市图书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用,纳入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的鹤壁市图书馆、南阳市图书馆、商丘市博物馆等8个项目加快建设,省直文艺院团新建剧场和中原考古博物院建设项目取得实质进展。全省新建、改扩建60多个县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286个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43个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室,“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乡镇有文化站”的目标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四馆一站”免费开放连续列入省委、省政府“十项民生工程”,全省189个博物馆纪念馆、6个美术馆、175个图书馆、203个文化馆、2399个乡镇文化站(含街道文化中心)全部实现零门槛免费开放,年均接待观众达8860多万人次。“舞台艺术送农民”“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实施五年来,累计采购优秀舞台艺术1?9万多场次。联合省邮政公司组织“天天邮戏、戏送万家”演出4689场次。20xx年面向城市启动实施“中原文化大舞台”惠民演出工程,首期安排演出500场次。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1个、市级支中心15个、县级支中心159个、乡镇服务点1896个和村级服务点47533个,基本实现全省五级全覆盖。向全省各级艺术表演团体配送流动舞台车229台,向各级贫困县配送流动图书车38台,向917个乡镇文化站配置一批文化设施。研究出台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工作规范及考评标准,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郑州市、洛阳市、济源市及6个文化品牌分别获得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区)达26个,文化先进社区达14个。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花花会、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南阳玉文化节、信阳茶文化节等一批重大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浚县、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宝丰马街书会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春满中原”“百城万场”“教你一招”“红红火火过大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等品牌文化活动,农民艺术节、少儿文化艺术节、网络新生活等新兴群众文化活动深受欢迎。

(二)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成绩显著。认真学习贯彻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的原则,大力推动文艺创作生产传播繁荣发展。文艺力作不断涌现。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全省先后推出重点剧(节)目200多台,豫剧《苏武牧羊》《焦裕禄》《魏敬夫人》《游子吟》《清水湾》《王昭君》、越调《老子》、舞剧《水月洛神》《太极传奇》、交响合唱《朝阳沟》、话剧《红旗渠》《老汤》等一批原创精品力作,以及豫剧《玄奘》《马丕瑶出京》《北魏孝文帝》、舞剧《关公》等一批新创优秀剧目立上舞台,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形成了“河南戏剧现象”。35个优秀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3414万元资助,2部作品获中国艺术节大奖和文华大奖,3部作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和“重点资助剧目”,4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部作品获中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3部作品入选曹禺剧本奖。文艺演出叫好叫座。豫剧《焦裕禄》《苏武牧羊》、话剧《红旗渠》《老汤》等一批优秀剧目应邀在全国巡演。配合上合组织政府首脑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精心筹划推出一台体现河南文化特色、具备国家水准的文艺演出,受到高度赞誉。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组织《红高梁》《口上的女人》《汴桥风云》《交响黄河大合唱》等7部剧目全省演出,弘扬了民族自救的伟大抗战精神。20xx年以来,创排《全家福》《陈蕃》等11部优秀廉政戏剧在全省全国巡演216场次,并应邀晋京为中直机关干部演出,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受教育。20xx年“向党的献礼”,20xx年“向祖国汇报”等河南省优秀剧(节)目北京展演月系列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文艺赛事叠彩纷呈。成功举办第二届、第三届中国豫剧节,“全国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以及2届全省戏剧大赛、2届全省音乐舞蹈大赛、2届全省青年戏剧演员大赛、2届全省杂技大赛、2届“群星奖”音乐舞蹈大赛、3届河南省合唱节、3届少儿艺术节等一批重大赛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和人才。艺术名家推介成效显著。“河南艺术名家推介工程”自20xx年举办以来,共推出18位河南艺术家,得到全国艺术界的高度评价,调动了广大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

(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立足河南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一手抓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一手抓新兴文化业态的培育,文化产业实现新突破。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郑州、开封、洛阳文化产业观摩会极大地推动了多地文化产业发展,全省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文化产业基地1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9个、文化产业基地87个,从业人员达35万人,总资产320多亿元,营业收入近280亿元。全省7家企业、2个项目进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目录,8个项目入选“国家文化金融扶持计划”。特色文化产业生机迸发。全省建成41个特色文化产业村、34个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物复仿制品以及汴绣、钧瓷、汝瓷、牡丹瓷等文化产品的开发实现较大突破,镇平县石佛寺镇玉石产业、固始县三河尖柳编工艺品、孟津县平乐村牡丹画、民权王公庄画虎村等乡村文化产业享誉海内外。新兴文化产业势头良好。全省动漫企业发展至100多家,从业人员近5000人,其中18家动漫企业通过国家认定,2部动漫作品入选国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扶持计划,13部原创动画片入选全国推荐播出优秀动画片目录,20多部动漫画作品走出国门,同时涌现了中国传统村落富媒体互动数字出版、数字马街、数字太极、戏剧数字云播平台等一批新型文化业态项目。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省财政设立新型文化业态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年投入达4000万元,并撬动社会投入近30倍。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大力推进文化金融合作促进小微文化企业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创新文化与金融合作模式,面向全省文化企业累计投放贷款达150多亿元。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全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五年来,全省文化市场主体达11万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5%,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

(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面加强。围绕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贯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抓住保护和利用两大主线,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利用硕果累累。大运河河南段、丝绸之路河南段双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省世界文化遗产达到5处。16处大遗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8处大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等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和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全省实施重点文物保护维修项目1200余项,开放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有力支撑了旅游业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历时9年抢救保护出土文物近10万件。全省博物馆总数达到268座,5个陈列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河南博物院作为首批央地共建国家级博物馆有效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全省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达到42项,居全国首位。新增167处国保单位、总数达358处,第七批329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也将于近期公布。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省不可移动文物总计65519处,全省可移动文物普查初步统计文物藏品230余万件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显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颁布实施。全省普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80余万条,基本立项22万条,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25个、展示馆(传习所)68个、生产性保护基地30个、研究基地32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5个、研究基地2个。3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展示馆(传习所)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个、总数达113个,代表性传承人18名、总数达84名,新增省级非遗项目350项、总数达728项。全省命名8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实施两年取得重大成果,共收集传统剧目剧本1890部、曲谱1557部、实物5800多件,复排传统剧目456部。全省传统美术抢救工程扎实推进。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机制,我省中国传统村落增至99个,省级传统村落增至511个。古籍保护稳步推进。全面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圆满完成一、二级古籍普查数据录入,加快古籍书库和数据库建设,我省全国古籍保护单位达到5家。

(五)文化市场监管规范有序。以优化行政审批、改善管理服务、加强市场监管为抓手,持续推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得到加强。适应商事制度改革,研究出台《河南省文化厅关于贯彻落实“先照后证”制度改进全省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部署开展文化市场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工作,放宽市场准入,简化行政审批,五年全省新增文化市场主体5000多个。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效果显著。调整完善上网服务企业管理政策,积极推动上网服务企业行业转型升级,部署在16个省辖市、4个直管县开展试点工作,我省上网服务行业焕发新的活力,文化部在全国推广洛阳网吧转型升级经验。文化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建立文化市场技术监管系统,完成15万家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存量激活。以整治演出、娱乐、网吧、网络文化市场、农村文化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为重点,适时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整治、文化市场交叉检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闪电”系列活动,检查文化经营单位40万家次,5年办结案件12万件,净化了文化市场环境。执法队伍综合素质得到加强。初步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持续开展执法人员大培训、执法岗位大练兵、执法技能大比武活动,全面加强综合执法机构负责人、执法骨干、执法师资人员、基层行政审批工作人员等教育培训,执法水平不断提高。

(六)文化交流合作亮点纷呈。充分利用文物、武术、豫剧等优势资源,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全省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层次和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对外文化交流规模不断扩大。以实施“央地合作”计划和“欢乐春节”文化品牌项目为重点,每年组织实施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百余项,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及非洲国家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化和拓展。“20xx中韩文化交流年”“20xx国际民间艺术周”“20xx中泰文化交流年”“20xx南非中国年河南文化周”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动收效显著。《程婴救孤》《苏武牧羊》《风中少林》《大祭桩》《清风亭上》《太极传奇》《画皮》《老鼠嫁女》《开漳圣王陈元光》《王屋山的女人》等一批优秀剧目,以及少林武术、杂技、非遗、民乐、美术作品等,应邀赴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土耳其、泰国、巴基斯坦、新加坡、韩国等地演出,弘扬传播了中原文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深入推进。持续实施“两岸互派戏剧艺术人才培训计划”。连续举办“海峡两岸豫剧交流活动”和“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理论研讨会”。与中国台湾豫剧团、新加坡戏曲学院联合在新加坡举办“亚洲豫剧艺术节”。组派豫剧《香魂女》《玄奘》赴台演出,邀请“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来豫展出。组派豫剧、非遗研究专家、演出团体赴香港、澳门高校开展文化交流。赴台举办“中国台湾佛光山·20xx河南文化季”“20xx魅力河南·锦绣中原——海峡两岸春节民俗庙会”等活动,赴澳门举办“根与魂——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及庆祝澳门回归大巡游活动等。对外文物交流日趋活跃。组织“华夏文明之源——河南文物珍宝展”“黄河流域王室与诸侯——中国河南青铜文明展”“洛阳——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大都会:唐代文明展”“汉唐中原——河南文物精品展”等22个文物展览,赴法国、德国、瑞典、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地展出,展示了辉煌厚重的中原文化。成功举办“国际动物考古协会第九届骨器研究学术研讨会”“20xx(郑州)国际博协安全委员会第41届年会”。省政府授予新加坡戏剧学院创院院长蔡曙鹏、英国伦敦大学考古遗产管理研究所名誉教授亨利·里克尔、瑞典世界文化博物馆总馆长桑娜·尼尔森“黄河友谊奖”。10多个中国驻外使馆给省政府致函表彰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七)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稳步推进。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以“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出竞争力、文化事业单位改出新活力、文化职能部门改出执行力”为目标,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河南歌舞演艺集团等5个厅直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全省188家国有文艺院团中,58家转企改制,22家划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108家转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艺院团内部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机制创新深入进行,岗位设置管理更加完善,定编定岗、竞争上岗、公开招聘、绩效工资等制度普遍推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市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基本实现了三局合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运转顺利。公共文化服务改革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法人治理结构3项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9家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试点单位已全部组建理事会。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文化厅、文物局取消、下放部分行政审批事项,各市县同步精简、优化行政审批事项,并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

(八)文化发展保障工作更加有力。文化投入不断加大。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使得在文化方面的投入大幅增长,为我省的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五年来,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相继设立了免费开放、艺术创作生产、舞台艺术送农民、文化产业发展、非遗保护、文物保护等多个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全省各级财政投入文化文物经费160多亿元,其中:20xx年25.65亿元,20xx年29.54亿元,20xx年32.14亿元,20xx年37.14亿元,20xx年预计超过40亿元。20xx年较20xx年增长近一倍(20xx年20.22亿元)。加强专项资金监管,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相继出台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免费开放、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省级艺术创作生产扶持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持续实施全省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十大人才培养工程”,五年来,共举办各类专业人员培训班218个,培训17300人次。从20xx年开始,落实文化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全省先后选派两批1600名文化专业人才到贫困地区文化扶贫,为全省38个国家级贫困县留下一支不走的基层文化队伍。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向文化部推荐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435项,推荐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等项目30多项。新增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8项、文化艺术科学项目9项、文化创新项目3项。命名两批14个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科研基地。立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85项。文化援疆持续开展。支援建成哈密地区图书馆,配送一批文化设施,支持创作一批文艺作品,组织一批精品剧目、陈列展览赴哈展演展示,为哈密地区的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安全稳定和平安建设工作力度加大,总体上确保了全省文化系统平安和谐的良好局面。

(九)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全省文化系统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相结合,推动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把坚定理想信念摆在从严治党首位,完善和落实学习制度,强化理论武装,保证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文化系统不折不扣落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一学三促四抓”,先后组织开展4批28项专项治理,集中整治一批“四风”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教育和党性的洗礼。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深入开展学习研讨,着力查摆整改“不严不实”问题,文化系统务实谋事、主动干事、努力成事的氛围更加浓厚。切实抓好省委专项巡视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坚持即知即改、边整边改、开门整改、深化整改相结合,基本完成114项整改措施。着眼推动党建工作常态长效,按照省委“4+4+2”党建制度体系建设工作部署,制定出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员领导干部党内政治生活等8项制度,正在发挥积极效果。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查处一批违纪违规案件,放大效应,形成震慑。

五年来的实践和探索,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文化建设与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主动作为,有所作为,才能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使自身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快速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加显著。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惠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建设才会有基础、有动力、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现从理念到思路、从体制到机制、从制度到管理、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才能有效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必须坚持重在建设、重在发展,抓好总体规划、策划具体项目、落实工作责任,以钉钉子精神搞好每一项建设,打好基础,巩固提高,才能推动文化工作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突破。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从基层的需求出发、从基层的实际出发,务实谋划各项发展目标、任务和举措,勇于担当,敢拼敢闯,文化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这些经验和体会,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提高,不断实践和完善,不断丰富和发展。

总之,五年来的成绩值得自豪,五年来的经验需要倍加珍惜。五年来,全省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以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毅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敢担重任,敬业奉献,无怨无悔,为全省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付出了艰辛劳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坚守在文化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关于当前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和20xx年重点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在“五位一体”同步建设、“四个全面”同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从发展的机遇看。党的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等多个重要场合,就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引领掀起了文化建设的新高潮。20xx年以来,中央密集出台20多个扶持文化发展的政策文件,分量之重、内容之全、措施之实、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20xx年1月14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xx年4月14日,中宣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意见》;20xx年5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20xx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xx年9月7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20xx年10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20xx年10月3日,中央印发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0xx年10月13日,中央全文发布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也有望于年内印发。这些重要文件的出台,既传达了中央加快文化建设的坚定决心,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纳入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布局,研究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和物质保障。与此同时,全社会文化自觉不断增强,重视、支持、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为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全省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能力逐步增强,为文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空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深入实施,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契机。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广泛应用,带来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为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我省开放带动战略深入推进,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步伐加快,为中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文化发展理念逐步形成,文化改革不断深入,各项工作整体推进,为我省文化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承担的任务和面临的挑战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对文化建设加快推进提出了新要求。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方面需要文化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氛围、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充分发挥文化文艺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当代中原人文精神、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凝聚发展强大动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需要文化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结构性改革、带动经济发展方面有新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对文化建设同步跟进提出了新要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提出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镇历史文脉。我省是文化文物资源大省,城镇化建设中的遗产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建设任务极其繁重,如何实现文化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还需要下大气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对文化生产传播提出了新要求。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20xx年,国务院下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省政府下发《河南省“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从全省文化系统看,我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了解和运用还停留在表层,对如何实现“互联网+N文化”跨越发展,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深层次的谋划、创造性的举措和突破性的进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对文化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新要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点。相比之下,我们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无论是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水平上,都还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脱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活力不足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全面深化改革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对文化治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许多明确要求。对我们来讲,面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同程度存在知识恐慌、本领恐慌,提升现代文化治理水平任务十分艰巨,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治理能力的工作还是刚刚开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现代文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亟待加强。另外,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文化投入仍然偏低、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薄弱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我省文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总之,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文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进一步明确方向,找准定位,开阔思路,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文化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文化部工作部署,突出“一个引领、一个目标、一条主线”,做到“五个坚持、五个着力”,就是以文艺工作座谈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以建设文化强省打造文明河南为目标,以文化繁荣发展为主线,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坚持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善文化民生;坚持以“互联网+”提升现代文化生产传播水平,着力推动文化创新;坚持重点突破和典型引路,着力破解文化发展难题;坚持从严治党和依法行政,着力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开创全省文化建设新局面。关于今年的工作,围绕20xx年工作要点,这里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十三五”整体谋划。研究谋划好“十三五”和未来两三年的文化发展规划,对于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文化建设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上半年,省文化厅将出台《河南省文化系统“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河南省文物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河南省文化系统“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河南省文化系统“十三五”时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20xx至20xx艺术生产发展规划》《20xx至20xx非遗培训规划》《20xx至20xx上网服务行业发展规划》等。各地、各单位要在总结“”的基础上,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化发展政策文件,贯彻对接文化部和我省文化发展系列规划及重要工作部署,抓紧出台本地区、本单位“十三五”发展规划及各个专项规划,开拓工作视野,开拓工作思路,谋划一批重要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推动文化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二)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均等标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全省亿万人民文化权益的重大制度设计。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我省《实施意见》为主线,突出重点,强力推进。一要抓紧研究落实配套政策文件。省文化厅正在牵头起草《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办法》等配套政策文件,争取早日出台。各地要同步抓好文件的制定和落地,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政策保障。二要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这是我们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要完善议事规则,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上半年,我们要召开全省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开展落实中办、国办和我省有关《意见》的督导检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也是着眼更好地推动政策落地见效。三要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这个方面要树立“大文化”的理念,把民办博物馆、民办图书馆、民营演艺机构、民办非遗展示馆传习所、民办上网服务场所等提供的优秀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政府购买范围,力争取得突破,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四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发挥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活力,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也是我们的一个短板。今年将通过出台考评体系,加大对全省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的考评工作。各地、各单位要把“送文化”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提升文化惠民效能。今年还要持续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法人治理结构3项试点工作,组派第三批800名文化骨干到“三区”开展文化扶贫工作,组织全省175个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书香河南”读书活动,组织实施好“中原文化大舞台”“舞台艺术送农民”“春满中原”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五要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省直文艺院团新建剧场和偃师二里头夏都文化遗址博物馆、中原考古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三)繁荣文艺创作生产传播。今年是学习贯彻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和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坚持一手抓创作生产,一手抓推广传播,全面繁荣我省文艺事业。一要通过政策扶持繁荣全省艺术创作。落实《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今年省财政将设立艺术发展专项资金,对全省舞台艺术创作、美术创作、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和传播交流推广进行扶持;今年还将设立戏曲扶持专项资金,对戏曲艺术传承发展进行资助。各地、各单位也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广泛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组织好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力争全年全省艺术创作生产有一个大的提高。此外,要加强全省美术馆藏品普查、展览等,促进全省各门类艺术全面繁荣。加强群众文化创作,加大艺术院团精品剧目的转让演出。二要加强文艺作品展演传播。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是今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地、各单位要组织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项工作,我们还要作具体安排,重点组织开展全省优秀现代戏剧(节)目展演、美术作品创作展览、主题陈列展览、专题读书活动等。还要举办好“中国豫剧北京展演月”活动。组织好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老家河南文化周”优秀剧目展演活动、20xx年全省廉政戏剧巡演活动。组织我省优秀剧目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声乐杂技舞蹈优秀剧(节)目展演、全国优秀地方戏剧目汇演等活动。三要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和“结对子、种文化”活动,搞好艺术普及,增强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

(四)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到20xx年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是中央和省委的刚性要求。对全省来说落实关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不断提升我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责任重大。一要优化产业整体布局。各地要抓紧编制出台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强区域间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文化产业的协作,合理布局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解决我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问题。二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载体,以创建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抓手,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持续推进文银联合,组织参加投融资路演活动,帮助文化企业争取贷款支持。落实国家和我省出台的扶持小微文化企业相关政策,加大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形成全省文化产业、文创产业千帆竞发的新局面。三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建立和完善“河南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推进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三期、开封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洛阳市河洛古镇、许昌三国文化产业园、南阳内乡文化旅游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推进10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持续推进登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工程建设,继续办好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四要推动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建立全省新型文化业态项目库,发挥每年4000-5000万元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软件开发、文化产品电商平台等各类新型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持续实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扶持计划、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原创动画推广计划,扶持发展动漫产业。

(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党的以来,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指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等,为新时期文化遗产事业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保护利用并重、传承创新并举、合作交流并行,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一要统筹文物保护利用。推进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建设,做好丝绸之路扩展项目、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抓好纳入国家规划的“两片、三线、16处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和8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建设省级重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加强城镇化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点工作,组织实施清丰县单拐、郏县临沣寨、新县丁李湾等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程。持续推进全省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田野零散石刻文物集中保管工作。推进开封、漯河、南阳、商丘等地博物馆建设,组建博物馆联盟,办好河南省第七届讲解员讲解大赛。二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非遗保护从起步到今天整整走过20xx年历程,我们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河南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今年,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推进实施四大工程,即全省传统戏剧抢救保护工程、全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全省传统工艺抢救保护工程、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工程。第二,加强政策资金引导,扶持和加强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建设。第三,研究制定振兴传统工艺的具体措施,切实抓好落实。实施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三年培训计划。组织好宝丰、淮阳、浚县、鹿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三要加强古籍保护利用。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继续开展古籍普查、修复和数据库建设等工作,特别要在研究、利用方面做大文章,发挥古籍应有的作用。四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传播。把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六)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xx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一手抓文化市场发展繁荣,一手抓文化市场执法监管,确保文化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一要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落实“先照后证”改革要求,放宽准入标准,优化审批服务,鼓励各种社会力量进入文化市场领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多层次文化产品和文化要素市场,重点发展演出、娱乐、网络文化、艺术品等市场,鼓励、扶持和规范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发展。二要推进上网服务行业、文化娱乐游戏业转型升级。我省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工作实施两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部在全国推广洛阳市的做法经验。今年,文化部把转型升级工作扩展至娱乐游戏业。近期,文化部项兆伦副部长也将再次到我省调研指导。各地要学习洛阳经验,引导推动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娱乐游戏业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当地公共文化服务,改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环境,打造阳光市场主体。三要强化文化市场监管。随着简政放权改革的深入推进,省、市两级文化部门事中事后监管责任加大,但对县级文化行政部门而言,由于承接了部、省、市三级下放的审批项目,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监管责任全面加大,务必要落实责任,强化培训,履行好法定职责。要健全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推进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和服务平台建设,持续开展文化市场交叉检查活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闪电”专项行动等。近期,要结合文化市场的新动向,组织开展一次节日期间文化演出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演出行为。今年,还要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推动出台我省《实施意见》,做好有关工作。四要加强文化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诚信是市场的基石。要开展文化市场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建立全省文化市场信用管理数据库和全省文化市场诚信档案,完善黑名单制度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维护行业形象。

(七)深化文化交流合作。中原文化走出去越来越呈现扇面形发展趋势。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全省开放带动战略,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不断提升文化开放水平。一要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深度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工作部署,借力上合会议在我省成功举办的契机,依托我省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成立遗产保护联盟、互办陈列展览、合作保护研究、打造文化产业带、开发文化衍生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密切与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今年还要组织好“欢乐春节”文化交流项目和“央地合作”项目。实施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典、日本等国家文物博物馆机构合作协议,深化文物保护各领域合作。二要加强与港澳台的文化交流。加强“对台文化交流基地”建设,与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共同举办20xx“全民三好,两岸绘美”国际儿童画大赛,邀请中国台湾奇巧豫剧团《天问》来豫交流演出,继续做好“两岸艺术人才培训计划”工作。邀请港澳青年学生来豫开展“情系中原”活动。承办第五届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三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落实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民营团体和相关文化单位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培育扶持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依托“海外文化中心”等平台,将更多的中原文化产品推向世界。

(八)做好文化发展保障工作。一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河南省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河南省文博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施“青年人才培养工程”“艺术名家推介工程”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统筹抓好各类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文化专干、村级文化协管员、民间文艺人才、文化志愿者等业务培训和管理。办好各门类专业培训班。二要加强文化资金申报和管理。要紧密对接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关于文化投入的新方向、新重点,适应财政预算管理和改革的新要求,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支持。要依照文化发展利好政策文件,积极争取本级财政加大文化投入,并探索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建设的新渠道、新途径,增强资金保障能力。要严格财经纪律,切实管好用好各类文化资金。三要加强文化法治建设。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文化治理能力。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要求,进一步推进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照国家即将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文化产业促进法,做好我省有关配套法规的起草准备工作。四要确保文化系统安全稳定。安全稳定是我们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20xx年12月长垣KTV火灾、20xx年3月林州客车坠崖事故,给了我们血的教训。各地各单位要坚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工作要求,切实把各项工作做扎实、做到位,确保文化系统安全稳定万无一失。

(九)加强党的建设。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省委贯彻中央要求,出台全面从严治党若干意见,强力推进党的建设。对照中央和省委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对照去年省委专项巡视反馈的意见,我们在落实主体责任方面还不过硬,重业务、轻党建的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不会抓党的建设、不敢抓党的建设问题在一些部门和单位也有不同程度存在,制度建设、制度落实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各地、各单位要切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意识,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文化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一要落实主体责任。文化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把管党治党与文化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主要负责同志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班子成员要肩负起分管领域“一岗双责”职责。要建立主体责任清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直属单位、机关处室延伸,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层层抓好落实。要继续抓好省委专项巡视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确保取得实效。二要加强制度建设。要按照省委“4+4+2”党建制度体系建设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抓紧制定务实管用的实施办法。要健全完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财务监管制度、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依制度管人、靠制度办事的制度体系。三要严明纪律规矩。认真学习贯彻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始终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位,严肃党的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强化党规党纪的刚性约束。四要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20条意见,切实抓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查摆问题整改落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要加强文化窗口单位、文化市场和文物调查勘探管理,规范工程程序,严肃工作纪律,树立行业新风。五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切实推进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紧扣党的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和生活“六大纪律”,开展监督巡查,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强化资金使用、招投标、干部选拔任用等关键环节监管。要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行为。

三、关于做好工作的几点要求

做好20xx年文化工作,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关键要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抓学习、抓创新、抓作风、抓落实方面下功夫,切实提升文化治理能力。

(一)着力加强学习。面对理论建设步伐加快、改革创新深入推进、重大政策密集出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与相关领域紧密融合的新形势,要把学习作为重要基础工作,不断提高掌握和运用政策的能力、增强研究和谋划工作的本领、提升推动和创新发展的水平。要着力抓好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着力抓好20xx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20多个文化发展政策文件的学习,把握精神实质,领会实践要求,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好,向广大群众解读好,最大限度地争取各方面支持,把利好政策用好用足。要着力抓好“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运用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本领。同时还要加强经济、政治、历史、管理等基础知识以及各领域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用相长。

(二)着力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改革创新,实现突破。一要创新思想观念。文化建设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努力形成大文化的工作局面。要从服务全省亿万人民的文化需求出发,从构建文化建设人人参与、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新格局出发,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职能,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脚下”向“管社会”转变,打破区域、部门、系统、单位的思想藩篱,走出系统文化的小天地,兴办全社会的大文化。二要创新工作方法。要善于借智借力,在抓杠杆、抓支点、抓模式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议事协调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各类文化企业、基地园区、高等院校和文化爱好者、文化志愿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资金引导、政策引导、项目引导,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凝聚文化发展合力,撬动各领域工作迈上新台阶。三要创新工作手段。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信息化建设,制定实施“互联网+N文化”行动计划,加快河南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抓好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文物保护单位数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及数字展示等项目,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研究、传播全过程,运用到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展示、利用全过程,运用到文化管理、服务、监督、执法全过程,不断拓展文化发展和传播空间。

(三)着力抓好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20xx年重点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各地、各单位要强化责任意识,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勤勉敬业,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运用“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的工作方法,从具体工作、具体项目、具体环节抓起,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求实求效,久久为功。要实行台账式管理,坚持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清账,细化任务,分解责任,明确进度,强化督查,切实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同志们,时代赋予重托,奋斗铸就辉煌。当前我省文化建设已经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勇挑重担,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严实的作风,兴起文化强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全面夺取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作出新贡献。

值此年终岁尾,在这里向大家拜个早年,祝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

文艺工作会议讲话 篇3

今天,这里群英荟萃、少长咸集,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作家、老艺术家,也有崭露头角的文艺新秀,有些同志过去就很熟悉,有些是初次见面。见到大家很高兴。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长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致力于文艺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在各自领域辛勤耕耘、服务人民,取得了显著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国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借此机会,我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国文艺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今天召开这个座谈会,我早有考虑,直到现在才有机会,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同大家一起分析现状、交流思想,共商我国文艺繁荣发展大计。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都很好,有思想,有见地,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讲5个问题,同大家一起讨论。

第一个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我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20xx年至公元前220xx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这段话讲得很深刻,很有洞察力。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出访所到之处,最陶醉的是各国各民族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世界文明瑰宝比比皆是,这里我举几个国家、几个民族的例子。古希腊产生了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的神话、寓言、雕塑、建筑艺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的悲剧和喜剧是希腊艺术的经典之作。俄罗斯有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肖洛霍夫、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拉赫玛尼诺夫、列宾等大师。法国有拉伯雷、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萨特、加缪、米勒、马奈、德加、塞尚、莫奈、罗丹、柏辽兹、比才、德彪西等大师。英国有乔叟、弥尔顿、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哈代、萧伯纳、透纳等大师。德国有莱辛、歌德、席勒、海涅、巴赫、贝多芬、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等大师。美国有霍桑、朗费罗、斯托夫人、惠特曼、马克·吐温、德莱赛、杰克·伦敦、海明威等大师。我最近访问了印度,印度人民也是具有非凡文艺创造活力的,大约公元前1020xx年前后就形成了《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四种本集,法显、玄奘取经时,印度的诗歌、舞蹈、绘画、宗教建筑和雕塑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泰戈尔更是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我国就更多了,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到“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到聂耳、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蒙田、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文艺巨人,发出了新时代的啼声,开启了人们的心灵。在谈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恩格斯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

现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按照党的确立的奋斗目标和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一步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第二个问题: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所以,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文艺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去年3月,我访问俄罗斯,在同俄罗斯汉学家座谈时就说到,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年轻时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后,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今年3月访问法国期间,我谈了法国文艺对我的影响,因为我们党老一代领导人中很多到法国求过学,所以我年轻时对法国文艺抱有浓厚兴趣。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后来他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我为什么要对外国人讲这些?就是因为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福楼拜说,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客店这一节也许得写3个月”。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正是有了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多处讲到,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唐代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艺成果,这是我国文艺的瑰宝,要保护好、发展好,让它们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近些年来,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这些人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我们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第三个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第一,人民需要文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民以食为天”。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还有,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这些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列宁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古诗源》收集的反映远古狩猎活动的《弹歌》,《诗经》中反映农夫艰辛劳作的《七月》、反映士兵征战生活的《采薇》、反映青年爱情生活的《关雎》,探索宇宙奥秘的《天问》,反映游牧生活的《敕勒歌》,歌颂女性英姿的《木兰诗》等,都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也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史诗,反映了两河流域上古人民探求自然规律和生死奥秘的心境和情感。《荷马史诗》赞美了人民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品质。《神曲》、《十日谈》、《巨人传》等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反映人民对精神解放的热切期待。因此,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一件事情。1982年,我到河北正定县去工作前夕,一些熟人来为我送行,其中就有八一厂的作家、编剧王愿坚。他对我说,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20xx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第三,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鲁迅就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表露他这一心迹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结识的作家贾大山,也是一位热爱人民的作家。他去世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悼念他。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忧国忧民情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

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我讲要深入生活,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有一位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当然,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古人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有的同志说,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只有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同时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我们才能为人类提供中国经验,我们的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说的是有道理的。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进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13亿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极为肥沃的土壤,值得写的东西太多了。只要我们与人民同在,就一定能从祖国大地母亲那里获得无穷的力量。

第四个问题: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这段时间,我集中强调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集体学习,我作了讲话,对全社会提了要求。五四青年节,我到北京大学去,对大学师生讲了这个问题。5月底,我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对领导干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了要求。六一儿童节前夕,我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同师生们座谈时讲了这个问题。6月上旬,我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对院士们也提了这方面要求。9月教师节前一天,我到北京师范大学同师生座谈,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也要对文艺界提出这方面要求,因为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我曾经讲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

我们始终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我们: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文艺界知名人士很多,社会影响力不小,大家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更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然,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其实,现代以来,我国文艺和世界文艺的交流互鉴就一直在进行着。白话文、芭蕾舞、管弦乐、油画、电影、话剧、现代小说、现代诗歌等都是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成果。鲁迅等进步作家当年就大量翻译介绍国外进步文学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学习借鉴苏联文艺,如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理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苏联的芭蕾舞、电影等,苏联著名舞蹈家乌兰诺娃以及一些苏联著名演员、导演当年都来过中国访问。这种学习借鉴对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文艺对世界文艺的学习借鉴就更广泛了。现在,情况也一样,很多艺术形式是国外兴起的,如说唱表演、街舞等,但只要人民群众喜欢,我们就要用,并赋予其健康向上的内容。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比如电影领域,经过市场竞争,国外影片并没有把我们的国产影片打垮,反而刺激了国产影片提高质量和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了,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第五个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文艺工作领导岗位上来。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诚心诚意同文艺工作者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倾听他们心声和心愿。要重视文艺阵地建设和管理,坚持守土有责,绝不给有害的文艺作品提供传播渠道。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加强对文艺工作的指导和扶持,加强对文艺工作者的引导和团结,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文联、作协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真正成为文艺工作者之家。

现在,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传统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我们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而对新的文艺形态,我们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这方面,我们必须跟上节拍,下功夫研究解决。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

真理越辩越明。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呢?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了真正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不能因为彼此是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子,就不敢批评。作家艺术家要敢于面对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以敬重之心待之,乐于接受批评。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党中央对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寄予厚望。希望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