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这次为您整理了高中化学论文最新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摘要:为了不断提高高中化学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好地解决教学相关问题,对高中化学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高中化学青年教师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更好地认识到高中化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满足当前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化学教师;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8646(20xx)12-0095-02
1高中化学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整体设计不足
根据当前高中化学实际教学状况来看,部分青年教师对于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不能很好的掌握教学内容的要点和真正含义,教学整体设计不足,教学问题设计广度和深度不够,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层次不清。如必修二介绍有机化合物乙酸乙酯的制备时,大部分青年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基础认知,只强调操作顺序,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极不牢固。
1.2青年教师的思维和知识有限
目前,虽然很多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可以肯定的,但也受限于其思维和知识的局限性,很难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如钠在常温下会生成氧化钠,点燃或加热条件下会生成过氧化钠,有的学生会认为碱金属元素会如钠一样都会生成相应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这明显是教师在授课时只突出了物质共性,而忽略个性造成的。又如学生在回答运动员手上擦的镁粉其成分时,就回答是镁粉或氧化镁,甚至有人回答是硫酸钙或熟石灰,其实镁粉是碳酸镁的粉末,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反映出了高中化学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思维和知识有限所导致的求同思维方式。这些现象与我们一直提倡的创新教育理念相违背,造成了学生在化学领域学习和实践的局限性。
1.3实验操作和设计不规范
由于青年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不能很好的掌握高中生学习特点,致使某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屡受挫折,手法生疏,很难体会到实验的关键点和要点,难以领略其中的含义。高中化学实验中常常出现一些学生实验操作不连贯、次序颠倒、装置安装不协调等问题,往往要开始实验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实验过程中各种状况频发,实验台上往往是一片狼藉,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与青年教师日常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有直接的关系。
1.4现代化媒体设施应用能力不强
青年教师之前并没有从事过教育工作,缺乏教学问题设计经验,教学课堂规划能力不足,无法独立完成课件制作。虽然大多数青年教师都会多媒体操作,但仅仅是利用其将课本上的概念和习题照搬照抄,很难发挥先进教学软件在化学教学当中的作用,无法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反倒被某些色彩斑斓的动画抢夺学生的注意力。并不能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优势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只是走马观花的进行幻灯片的切换,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教学工具的逐渐丰富;有部分青年教师对课件和板书之间的关系仍协调不好。
2高中化学青年教师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2.1满足现状,缺乏专业追求
目前,高中化学青年教师多是80后,他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生活工作的舒适要求很高,很多人都满足于现状,认为已有知识贮备已经能够应付当前教学要求,受限于高中教学内容,慢慢的他们就将曾经学过的知识遗弃到记忆的角落里。当然学习源有限,高中阅览室、培训体系等也没有给教师提供很好的自学条件。高中青年教师很少订阅专业理论图书,加之缺乏适当的专业交流和沟通机会,很难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认识。
2.2缺乏深入的教学研究
大多数高中化学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不求甚解,没有针对当前的高中化学教材展开深入的研究。青年化学教师认为高中化学知识过于浅显,认为对其内容早已烂熟于心,而且还在不断的重新讲解,完全不需要再费心思去研究其教学设计意图,没有领悟其真正的教育意义。有的青年教师甚至对教研活动反感,认为是形式主义,满足于集体备课,化学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一直沿用传统模式。
2.3缺乏基础实验机会和规范多媒体的使用
部分青年教师并未考虑到高中生的实际需求,反倒是从自己的角度认为基础实验太过简单,认为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无须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基础实验,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或多或少的基础操作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备课时准备不充分,安于多媒体课件使用,而没有考虑到如何才能够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挖掘学生思维的作用。
3高中化学青年教师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首先,重视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教师训练、考核制度,细化教师责任,贯彻落实各项教学教育措施,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订立岗位责任制。其次,培养青年教师专业研究兴趣,使其深入研读高中化学教材,认真比较新旧教材的差异,了解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形成科学系统的化学教学理念。再次,重视实验操作和研究,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化学基础实验,提高其实验操作技能,增加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青年教师了解这一阶段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幸汝。论高中化学实验中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J]。学苑教育,20xx,(4):67-68.
[2]张赞源。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J]。广东化工,20xx,(11):33-35.
浅谈高中化学有效课堂
摘 要: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被动发展的结果是:⑴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一些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一些不适应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⑵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⑶以学生的片面发展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⑷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经历和体验。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1)“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师生间相互理解与交流的“主体间性”的打造,是师与生,师生与教材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的活动,是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要体现“三个有效”,即尊重客观事物的真理性,社会规律的正当性和“捧一颗心来”的真诚性,课堂教学强调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
(2)互动的多元性与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况、多内容、多难度、多形成的互动体。在情境上既有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省的问题背景;内容上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师生关系上,既有师与生,还有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个体与群体,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一方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以活动促发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学论教”,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和谐共处的氛围。
摘要:自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提出后,模型认知作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高中化学课堂引领学生模型认知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模型意识;灵活导入概念模型,便于学生直观认知和掌握化学概念;重视模型检验,强化学生模型认知能力的应用效果。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优化高中化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模型认知;引领方法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基于模型认知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工作逐渐深入,有效提升了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模型认知能力。但是,大部分高中生的模型意识、模型认知能力、模型应用水平仍然有待提升,亟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高中化学中对学生模型认知的科学引领。由此可见,思考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模型认知的引领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模型意识
高中化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模型认知能力,端正学生的模型认知态度,要先激发学生的模型意识,让学生能以意识为内部驱动力,对模型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自主认知模型,思考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参与到模型教学中,夯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型认知教学模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创新、优化课前准备,让学生参与到课前预习中,将模型思想和模型建构融入预习过程中,便于学生课前思考教学内容中的各种模型,联系新、旧化学知识,强化模型意识,提出建模假设,在课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交流建模假设问题,进一步促进自己的模型认知能力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以下统称“必修1”)“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节课前,教师给学生提出了研究问题“海水中的元素以哪些形式存在”,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为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形成模型意识创造便利条件,提供充足空间,鼓励学生调用学习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建模假设。有的学生提出了海水中的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有的学生提出了海水中的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学生提出建模假设的过程中,模型意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给模型认知带来了多种思路,避免了学生思维单一受限或者过于分散,强化了学生预习过程中模型思维的专注度,给学生形成与提升模型认知能力做好了基础铺垫。
二、导入概念模型,促进直观认知
分析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可以发现,其中的抽象化、复杂化概念知识很多,一旦教师没有增加概念教学的直观性,很容易出现学生理解困难、学习受阻、掌握不到位等问题,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模型认知素养的落实。因此,在设计化学概念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灵活导入概念模型,以其直观化的教学优势,利用符号、文字、图像等直观展示事物规律,突出事物特征,简化学生对化学物质形成及其应用的体会过程,便于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提高化学思维品质。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概念图呈现不同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梳理化学知识结构,深入分析和掌握化学条件、化学元素具有的密切关联。例如,在教学必修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这节课中的“物质的量”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在高中化学教育理论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贯穿学生化学学习全过程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学生学会并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能够为许卫锋(甘肃省环县第四中学)教学思考物质的量的浓度、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的概念导出提供支撑,而且现代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中物质的量应用也非常广泛,进一步体现了本节课教学的现实意义。为了让学生轻松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对此形成相应的模型认知,教师将数量多且抽象性较强的“物质的量”知识以概念图的形式直观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观看后理清了各种变量存在的联系,在自己的大脑思维中构建清晰、系统的概念,掌握了物质的量和气体体积、质量之间的关系,提升了模型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营造了轻松的化学概念教学氛围。
三、重视模型检验,强化模型认知
在引导学生构建与应用模型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开展模型检验活动,将其作为保证并最大限度地提升模型科学性的方法,让学生经过观察模型、验算模型后,及时纠正模型错误问题,强化对学生模型认知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检验策略。一方面,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模型的建构与应用;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模型认知中的合作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模型检验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模型认知能力是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落实具有重要影响。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设计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不断提升学生模型认知方面的综合能力,让模型认知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和全面发展贡献更多助力。
参考文献:
[1]许文捆。“模型认知”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25)。
[2]陈花。基于模型认知素养能力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0(25)。
[3]李鹏鸽,龚文慧,秦蕊,等。模型认知素养及其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落实[J]。教学与管理,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