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论文内容【优秀1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

茶文化论文 1

摘要: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在中国有470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文化长廊中绽放着耀眼的光华。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文化往来也更加紧密,近些年来,中国茶文化在世界文学领域的影响,为更多学者所关注,尤其是英美文学的影响,多年来一直是文化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就以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进行几方面分析,并以小说《吃碗茶》为例,对茶文化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影响进行剖析。

关键词:茶文化;华裔美国文学;影响;吃碗茶

华裔小说《吃碗茶》在华裔美国文坛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说的整体架构与内涵具有浓郁的中国式家庭小说特点,而同时作品中的很多细节,又展现出了很多西方文学的特色,尤其是其中有关茶文化内容描写,完美地整合了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吃碗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茶”这一意象入手,展现了作者对当时自己的境遇以及自己所处的这个阶级的态度,可以说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对世界茶文化交流与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1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

所谓的华裔美国文学,就是具有美国国籍的中国作家所创作的作品,这些人有的是长期生活在美国,有的是对美国文化比较了解,他们是世界文学领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华裔文学在上个世纪的中叶渐渐兴起,这个时期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十分快速,并且人们对华裔美国文学的认可度很高,当然也有众多优秀的作品流传下来。那么如果说到华裔美国文学中的茶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吃碗茶》这部作品,它是,美国华裔作品中对中国元素诠释最好的文学作品之一,其作者为朱路易。与《吃碗茶》一样,所有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基本都是以“茶”这个元素为线索,并通过各种茶事,展开情节,最终展现人物关系、作品内涵。茶文化的起源是中国,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神奇的地方在于,不管是美国、英国还是荷兰,很多欧洲国家对于茶的喜爱,甚至远远超过了中国人,并且在长期的文化融合以及发展过程中,这些国家也渐渐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茶文化体系,这当然也为华裔美国文学奠定了优良的文化土壤。

2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具体体现

以《吃碗茶》这部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为例,对其中的茶文化进行研究,通过“以小见大”的视角,为人们展现我国茶文化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影响:

2.1家庭小说的架构与伦理

首先,按照故事的整体架构可以发现,《吃碗茶》是一部刻画家庭琐事以及人物关系的小说,主要涉及两个家庭,一个是王化基一家三口、儿子宾来和美爱的小家庭以及宾来伯父王竹庭一家。对于华人大家庭来说,最具代表意义的制度包括两种,一种是实行了家长制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实行了堂会制度的管理模式。小说的线索以儿女情长、家庭婚姻的状况着手,通过对家庭中琐碎小事的细节描写突出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与生活的艰难。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暴力场面,当属王化基割了阿桑的一只耳朵。通过局内人看待事情的角度,对华裔社区中的生活琐事、日常行为等情况进行描述,充分的体现了雷庭招心思的缜密。将主要的视角放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也许有以下一点原因:首先,利用人们对生活中家庭的重视,还有家庭小说在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中的地位,从而对我国的“家国”传统精神进行弘扬。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曾经提到关于家庭的概念,其中阐明了家庭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丰富的家庭文化汇聚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直到今天,仍有颁布论语治天下的理论,可见儒家经典的典籍对现代生活具有着非凡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更注重于忠孝仁义等道德礼仪的养成,这点在阅读了《吃碗茶》之后就会有明显的感受。然后,利用书中虚拟人物的一言一行,讲述了关于“孝悌仁义忠恕”等儒家伦理的观念。之所以将家庭作为书写重点,主要还是家庭生活存在普遍性与大众性,读起来更加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利用家庭文化情况去表明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态度问题,利用潜移默化的书写家庭小说去反衬对生活中不公的不满,并折射出华人在美国所受到的压迫和所处的困境。通过对小说的总结,人们发现,作者书写的小说虽然围绕华人的日常生活,但是还是想通过两代人之间思想观念的差异来表现传统文化与西方价值的格格不入。其次,中国人对于家和乡土之情非常注重,视其如自身血液一样重要。中国人不想自己被视为工具,所以对家与家庭生活的概念才更加重视。因此,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有时显得有些戏剧化,看似滑稽却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比如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有家室的人(familyman)”,虽被戴了绿帽子,可是为了保持家庭的完整却依然决定退步和忍让。小说出现的时间段,正是单身汉走向家庭温暖的重要时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于设定的不平等“排华人法”,使得华人不得已忍受了多年的单身汉生活,扮演着单身汉父亲与缺席的丈夫等角色。无论是在肉体的折磨或是在精神的打击上,都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这也对华人的下一代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家”的概念更加重视,了解其中心酸和痛苦的他们,懂得感恩于珍惜此刻的来之不易。作者在这个时机利用家庭书写小说,对华人的历史重大转折时刻进行记录,是一次挑战之举,更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之举。小说中有几个比较鲜明、呆板、固执的角色,读起来让人有些气愤的同时,又对生活的不公产生抱怨。对于固有伦理的墨守成规,使得父亲王化基成了封建家长的典型代表。他时刻牢记“本分(du-ties)”。虽然自己不论是在作为别人的丈夫方面,或者是作为父亲方面都非常失败,可还是喜欢拿“本分”说事,同时要求所有人做事要有规矩,不可以鲁莽任性。小说中时刻穿插着关于“本分”的描述。比如:本想尽早与妻子团聚,却时刻拿生意忙当作借口,这种对生意的本分使得他与妻子始终见不到面。还有,他作为父亲,认为儿子需要尽早结婚成家,认为这是自己应尽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义务,同时将儿子要尽早传宗接代也列为“本分”的范畴,真让人哭笑不得。宾客与父亲王华基的想法一致,主张“尽本分”是子女必须遵守的义务。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服从和妥协,不具有有价值的实际意义。他们那一代人严格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言听计从,宾来不敢有半点违反,这是一种盲从,是社会制度的一种悲哀。论语中也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作为仁爱的根本”。这时的宾来已经来到了美国,作为年轻人的他,对美国的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思想上也有所变动。主要是不再受重男轻女的固有思想束缚,毕竟在美国女孩也同样受到宠爱。虽然在思想上有变动,但是宾来还是保留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趋于顺从现实与传统的一面。小说将宾来和其父子关�

2.2“在路上”小说的故事情节

将“中国性”展现的淋漓尽致的华裔美国作家,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就有这种本领。比较典型的《吃碗茶》小说,讲述了中国式的家庭关系,同时也融入了西方“在路上”小说的特征。利用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使得故事的背景和起因,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小说中描写的情节主要是人们迁徙和流浪的生活,伴随着精神的巨大压力,有些人甚至会出现精神出轨与漂泊的情况,对生活的无奈和斗志的丧失成了小说的主线。这里生活的人们有短短几天的,也有长达几十年的,而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的搬迁,有的出自自愿,更多的是被迫旅行。文中关于搬迁从水路写到陆路再到航空,采取的方式全面,参加的人物复杂。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华裔美国人流亡的故事,对于生活中的真实写照,比如孤独、许诺、失信、婚姻以及背叛等故事的描述。其中还讲述了一位英雄的事迹,他搬离故土毅然选择流亡生活,在异国他乡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还是关于“流亡”、“流浪”和“在路上”的故事。还有,宾来虽然暂时摆脱了小家庭的束缚,拥有了独立的思想,可是还是要在众多华人的生活环境中生存,他利用自己的方式迎接来自西方的文化,从而成长进步。总之,小说《吃碗茶》出版于1961年,作者是美国的作家雷庭招。小说的内容主要以移居美国的中国人生� 通过对小说的结构与讲述的道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关于中国式家庭生活的介绍。通读全文还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这部小说不但讲述了关于吃茶的事,而且还融入了部分西方的文学特色,其中不乏有几分流浪汉小说的描写风格。利用时隐时现的“在路上”情节,体现出物质上的窘迫以外,还伴随着精神上的孤独。由于生活的无奈,多数人物选择从“家庭”走到“路上”,虽然有些也是处于自愿,但更多的还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利用巧妙的记录描写了家庭小说与“在路上”等流浪小说之间的联系。回归了“成长”与“归宿”的主题设定,同时也阐明了年轻人的成长经历和做为弱者的女性觉悟。关于小说中内容的描写,一方面是对中西方元素的融合,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真实情感,在这两点上倒是可以值得相信的。小说中的华人以及典型人物宾来多次的更换工作,多次的搬家,让读者阅读的同时思考不同旅程带给人们的弊端。宾来以及妻子对婚姻的不忠诚,是精神上的“出轨”行为。同时伴随着作者故意隐藏的关于王华基的妻子李氏长达二十多年的心灵流浪行为,更值得人们唏嘘。结束语茶文化在文学领域的渗透、影响,直接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也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内涵。本文仅以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为范围,通过对典型作品《吃碗茶》的解析,研究了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文学爱好者以及作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赵文书。华裔美国的文学创新与中国的文化传统[J]。外国文学研究,20xx(3):69-75+172-173.

[2]蒲若茜。“越界”与“回归”———20世纪末华裔美国文学的主题演变[J]。中国比较文学,20xx(2):90-102.

[3]吴冰。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翻译问题[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xx(1):12-20.

[4]文晶。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一个尚待拓展的领域[D]。黑龙江大学,20xx.

[5]吴冰。华裔美国文学的历史性[J]。外国文学研究。20xx(7):34-35

[6]陈祖群,肖宝凤。对话:北美华人文学中的汉语文学与英语文学[J]。华文文学。20xx(9):36-38.

茶文化论文 2

摘要:

茶叶节是茶产业的经贸交流活动,也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由于茶叶节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导致很多地区开展的茶叶节活动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本文首先对茶叶节进行了介绍,然后对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茶叶节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了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茶文化旅游领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茶叶节;茶文化旅游;经贸展会;茶乡经济

文化旅游业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茶文化旅游业属于文化旅游业的一种,对于茶乡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简单来讲,茶文化旅游是茶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体,是一种新型旅游业。茶文化旅游业借助茶文化提升了旅游业的品质,同时也借助旅游业的形式给当地的茶文化交流创造了许多机会。由于茶叶节主要是针对茶叶经济贸易展开的,所以茶叶节中的文化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被人们所忽视。为了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组织者应该更加注重提升茶叶节的文化意蕴,将茶叶节的发展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

1、茶叶节概述

茶叶节事实上是茶文化和茶业发展的产物,是茶叶行业的大型经贸活动,是茶企茶商贸易交流的平台。茶叶节的开展不仅针对茶商和茶企,其还为喜爱品茗的茶人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机会。茶叶节的开展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茶文化和特色茶乡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茶乡及该地茶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对茶产业快速的发展,茶乡经济的兴起有着较大的帮助。我国有着许多茶区,这些地区有着举办茶叶节的经验。比如说,凤庆县就曾经举办过21届的茶叶节。由于凤庆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因此该地区举办的茶叶节也吸引了许多东南亚国家参展商的前来,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凤庆县茶叶的知名度,同时还使茶叶贸易变得更加频繁。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很多类似的重要展会,比如溧阳茶叶节等。国内茶叶节的活动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且极具文化意蕴。此类大型茶叶节的举办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社会影响力。

2、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

茶文化旅游属于文化主题旅游,旅游者在茶区可以欣赏茶园风景,体会茶区文化百态。当然,旅游者参加茶文化旅游主要是为了欣赏茶文化的魅力。茶叶节是茶文化与现代经贸相互融合的产物,茶叶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开展。茶叶节对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帮助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开展茶叶节时茶文化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要是对这些问题置之不理,就会使茶文化旅游开发受到阻碍,这对于茶区经济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1茶叶节中的茶文化内容不突出

国内一些产茶区开展了茶叶节,当然目的主要是通过茶文化交流推动茶叶经济的发展。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有利于深化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虽然茶叶节对于茶文化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地区在举办茶叶节时忽略了茶文化内容的导入,这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近年来,一些茶区举办的茶叶节主要只注重展会活动的形式,而不太注重推广和宣传茶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茶文化旅游要素的茶叶节对游客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游客的减少会给当地的茶文化旅游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文化因素是茶文化旅游赖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最本质的文化意蕴,就极有可能给茶文化旅游造成重创。

2.2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取向不明显

茶叶节不仅仅是茶业产区的重大活动,同时也是当地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价值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理念下,人们也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文化兴旅”等。经济发展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就现阶段的社会实际出发,经济效益应该与文化效益齐头并进。就国内茶叶节相关资料记载分析,很多地区的茶叶节对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文化价值,事实上这种形式的茶叶节并不能对当地茶文化旅游业的开展起到任何帮助。事实证明,茶叶节不注重文化价值的导入,就会使当地茶品牌的美誉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会使游客的数量减少。

2.3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

就有些地区的茶叶节情况来看,前来茶叶节参与文化经贸交流的茶叶展商主要为该地区的茶企。除此之外,很多地区的茶叶并没有登上其他地区茶叶节的舞台。这些因素都是对当前茶叶节缺乏宣传力度的有力证明。那么大家一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当前茶叶节的宣传力度缺乏?”茶叶节的宣传力度低,主要可以归为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茶叶节组织单位的投入资金较少,使得茶叶节的规模较小,而投入和收效是成正比的,小规模自然也较难换来宣传度的大幅提升。其二,茶叶节中茶叶市场管理存在许多漏洞,这给茶叶节的举办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茶叶节的推广效果。第三,茶叶节通常作为展销活动开展,这就是茶叶节的参展对象,主要集中在茶叶参展商领域。很显然,参展商的'人数较少,所起到的宣传作用也是有限的。

3、茶叶节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开发

3.1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

茶叶节是茶叶展商之间的经贸交流活动,很显然是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由于茶叶节对文化价值的忽视,导致很多地区开展的茶叶节活动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领域的不断发展,很多经济学家发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很多行业是同等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业就属于这类行业。对茶叶节文化价值的不重视会使茶文化旅游的质量大大降低。该地应该在确保茶叶节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升茶叶节的文化价值,确保茶叶节能够促进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当然,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茶区经济的兴起,同时还能够提升茶区知名度。

3.2注重茶区特色品牌开发

对于很多企业来讲,品牌优势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很多企业直接将品牌开发作为公司头等大事,因此品牌优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茶区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就是该地的茶叶,要是茶叶的质量都不过关,或者茶叶毫无口碑,那么该地的茶文化旅游也是很难开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茶叶是茶文化旅游开展的基础所在。茶区应该重视特色茶叶品牌的开发与打造,并学会利用品牌优势提升茶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品牌优势与产业链的形成是相关联的,茶区管理人员应该借此积极打造特色茶叶品牌,通过推广和宣传有效提升茶叶品牌的口碑。

3.3多层次开发茶区茶文化

事实上,茶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中层次茶文化资源和低层次茶文化资源。其中,高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指的是茶艺表演,比如采茶戏。中层次的茶文化资源主要包含茶文化习俗和茶道等。相比之下,低层次茶文化资源主要集中于物质范畴,比如茶具和茶园等。传统的茶文化开发模式主要集中于中低层次的茶文化资源开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业产业链的发展。开发者应该注重茶文化的多层次开发,在开发中低层次茶文化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兼顾高层次茶文化资源,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茶文化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4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

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而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两点。第一,将茶区的生态环境优势与茶文化相结合,塑造出适应茶人与游客所推崇的茶文化旅游环境。当然,开发者在营造茶文化氛围时不仅应该考虑自然生态环境,同时还应该在环境中导入文化因素。第二,注重茶文化旅游空间休闲功能的开发,使游客更好的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充分考虑茶文化要素,确保游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体会“天人合一”的乐趣。

3.5有效结合其他旅游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就茶文化旅游领域而言,茶文化旅游与其它旅游形式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们属于与旅游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在茶乡地区发展茶文化旅游时不应该限制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应该有效结合茶文化旅游形式与其他旅游形式。比如说,要是该茶区有着夏日清幽的特点,那么就可以考虑在该地茶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增加避暑旅游。要是茶乡地区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特产,比如我国景德镇地区具有丰富的茶文化和陶瓷文化,那么开发者就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与陶瓷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旅游形式的结合对于茶文化旅游是十分有利的。

3.6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

茶叶节存在宣传力度低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区经济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针对该问题,开发者有必要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首先,茶叶节组织者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延长茶叶节的举办时间,不断丰富茶叶节的内涵。其次,还应该注重解决茶叶市场管理漏洞,给茶叶节的开展扫除障碍。再次,还应该将茶叶节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茶叶节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档次,并通过游客推广和宣来提升传该地的茶文化和茶叶品牌。

4、结语

综上所述,茶叶节开展过程中茶文化旅游开发存在许多问题,茶区管理者应该注重茶叶节的文化价值和茶区特色品牌开发,同时也应该注重茶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增强茶叶节的宣传力度,这有利于当地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照华。茶文化的概念、内容和传播[J].茶叶科学技术,20xx(2):39-40.

[2]陈铭华。茶文化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J].农业考古,20xx(4):53-55.

[3]余青,吴必虎,殷平等中国城市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态势[J].地理研究,20xx(6)845-855.

[4]孙艳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体层次分析及开发构想[J].商场现代化,20xx(2X):63-64.

[5]张宏丽。信阳茶叶节的困境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xx(8):67-68.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 3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500字

摘 要: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也是被许多的了解和认可的。本文就茶与中国文化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探究,也介绍了茶的起源与茶功效等,中国茶文化是值得弘扬和发展的。

关键词:饮料;茶文化;中国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为是世界三大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的好处数不胜数,并且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更是值得品评的。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茶也是有独特感情的:当有客人来到家中时,沏上一杯热茶是热情和礼貌;周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轻松更是快乐;独自一人时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书是精神的收获更是身体的享受。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国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对于茶的起源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起源于汉代,也有人说起源于唐代,而更有学者研究说早在神农时代就已经有茶的出现了。不管怎样,茶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发展和成熟,之后又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而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中国茶文化更是备受关注。茶文化悠久而绵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现的初期是作为药材来使用的,因为它有许多特别的'功效,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如今也是如此。后期经过长期的发展,茶才演变为今天的传统饮料。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离不开的茶,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茶。中国有许多俗语中也时常出现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人”,“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若想百岁翁,与茶打交道”等等。这些俗语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茶的重视程度。

二、茶的种类

茶分许多种,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绿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种植茶树然后采摘、晒干等工序之后制作而成的。对于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据说好茶采摘的必须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龄女子,采摘什么样的叶子,用怎样的手法,怎样晾晒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而红茶,是指绿茶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它与绿茶不同,泡制之后会成红色,味道也别有一番。花茶便是各种花的花瓣晾干之后制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等,它们的引用也有许多不同的功效。当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绽开的时候,还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三、茶的功效

茶作为中国人传统的饮料,也是中国人最普遍喜爱的饮料,它有许多奇妙的功效。首先,饮茶可以提神,我们经常在工作和学习需要精力时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来。其次,茶还可以消食、健脾胃,人们一般都在饭后喝一杯,这样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腻感,达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谓“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饮茶能降油脂,不会有得三高的危险,在三高病逐渐严重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注意生活和饮食方式,预防变成三高人士。所以,饮茶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最后,其实茶的功效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好处,其中最受现代人欢迎的就是茶有减肥的效果。饭后喝茶能够去油腻,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囤积,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们的欢迎。

四、茶的今天

如今,茶越来越受世界人民的欢迎。许多外国人也开始喝茶并且非常喜爱这种饮料。茶不仅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各种瓶装的茶饮料越来越多, 如中国市场上的瓶装康师傅绿茶、娃哈哈红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种现象充分说明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的茶文化悠香而深远,小小的茶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气息。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中国茶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应该更多的宣传茶和弘扬茶文化。

茶文化论文 4

摘要: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自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中国茶文化经过多年的追求和锐意的提炼,使其越炼越精。探讨茶树起源、茶文化的历史、茶文化的内涵,对研究中国茶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茶;茶文化;起源;内涵;研究

1 茶树起源

我们祖先对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起源及原产地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 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 茶文化的历史

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国茶文化历史渊远流长,若依文献记载来看,可上溯至公元前2337年中古时代的神农氏。“传说始于皇帝时代《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唐代之前还无“茶”字,我国古代早期文献《尔雅》中,将茶称为“荼”。茶最早是被作为治疗的药物,《神农食经》中记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代陆羽《茶经》中有云:“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2]《尔雅》成书于汉代,因此,许多学者据此论证周代就已形成饮茶的风尚。《茶经》中的“苦菜”、苦茶、“茗菜”、“苔菜”皆指为茶。西晋时傅咸所著《司隶教》中曾提及蜀驱在南方小镇“做茶粥”卖的事例。现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以茶入味的习俗,无疑是古代食茶的遗风。竹筒茶加油盐食用,大蒜加茶炒菜,腌制茶可拌可炒,亦可佐饭食用。湖南洞庭湖姜盐茶,芝麻豆子茶很有名气。我国食谱中:茶汁虾仁、碧螺虾仁、龙井虾仁、碧螺鱼片、碧螺炒蛋、龙井鸡丝、龙井鲍鱼、樟茶鸭子、云雾石鸡、五香茶叶蛋等。

继《茶经》之后,古代茶书有蔡襄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多种。将茶叶专用于饮料,大约形成在西汉时期,西汉辞赋作家王褒所著《僮约》中记述去集市买茶,煮茶和洗涤茶具的细节。

中国茶饮文化的首倡者为唐代陆羽。由于唐代饮酒风日盛,因而以茶为主的茶宴、茶会亦与日俱增,兴盛一时。这种以茶代酒的茶宴不仅文雅,还可以“不令人醉,微觉清思”。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写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愁看毕卓甕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至宋代,中国茶道、茶艺愈加充实完善起来。宋代茶学著作比唐代更多,内容更丰富。《茶录》子安《拭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无名氏《北苑别录》等。宋徽宗赵佶也撰写了一部茶学著作《大观茶论》,此书虽不一定为皇上御笔 ,但也记录了一些不少的精微体验心得,从中可知宋徽宗是一个嗜茶、爱茶的帝王。《大观茶论》一书,对采茶工艺有许多精细入微的描述,宋代采茶要求“断芽心必以甲不以指,从甲则速断不柔,从指则多温易损。”制茶工艺要求“洗涤芽惟洁、洗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如菜茶制作过时,不合时宜,蒸压不当,焙之太过,是制作不出上等好茶的。

一代词圣苏东坡,把佳茗比作佳人,也有脍炙人口的咏茶佳作。他的《汲江煎茶歌》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明清时代,茶道、茶艺又增添了新工艺、新内容。明代钱椿年于嘉靖九年(1530)作《茶谱》一书,分茶略、茶品、茶艺等九部分,其中“煎茶四要”、“点茶三要”写得简洁实用。“煎茶四要”指:选择好水、洗茶、候汤、择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会严重损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热水冲洗茶叶,除去茶的尘垢和冷气,这样,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汤须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汤时不要将水烧得过沸,才能保存茶的精华;茶瓶宜选小点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点茶注水时也好掌握分寸,茶盏宜用建安的兔毫盏。“点茶三要”指:涤器、茶盏、择品。点前先将茶器洗净;茶盏是茶面聚乳的关键;烹点之际,不宜以能夺香、夺色的珍果香草杂之,……如此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纯甘美[3]。

清代的茶艺、茶道还流行在茶中加入香花佳果,以提高茶饮中其香美味。无名氏的《调鼎集》卷八列举当时名茶外又叙述几种花茶,果茶的制作工艺。《清茶》一条下有:茶叶,石榴米四粒,松仁四粒,或加花生仁,青豆泡茶。《泡茶》一条下是:茶叶内加晒干玫瑰花、梅花三瓣同泡,颇香。《橄榄茶》一条是:橄榄数枚,木锤敲碎(铁敲有黑锈并刀腥),同茶入小砂壶,注滚水盖好,少停可饮。花红同。《暗香茶》一条是:腊月早梅,清晨用箸摘下半开花朵,连蒂入磁瓶。每一两,用炒盐一两洒入,勿经手。厚纸密封,入夏取用。先置蜜少许于杯,加花三四朵,滚水注,花开如生。

3 茶文化的内涵

饮食是食品和饮品的合称。而饮茶较之食品,具有更加独特的社会功能。如饮茶作用于人生理和心理的微妙作用,尤其茶道、茶艺、茶事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更为广泛、深刻。

文化思想深层次的内部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1]。茶文化的物态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1]”既包括茶树栽培、茶叶采集、加工、保存及茶叶中的化学成份和茶叶入药的疗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艺、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茶花、工艺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筑物等。

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1]”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

茶文化的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1]”通常是以茶礼、储茶、品茶、斗茶、点茶、茶点心、茶食、茶花、贡茶、书院茶、草庵茶等茶俗以及茶艺形式表现出来。

茶文化的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品茗饮茶过程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文人宴会上以茶代酒,标志着生活习俗的大改变。可以说,茶宴是中国文人的创造。

举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知识讲座和培训,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积极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不能比拟的。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对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武英。唐宋茶道初探[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1)。

[2] 徐赛碌,肖雪珍。浅谈世界茶叶产销状况与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J]。福建林业科技,2002,(增刊)。

[3] 詹梓金。福建茶文化纵撗谈[J]。福建茶叶,2000,(增刊)。

茶文化论文 5

摘要:结合当前社会大众的整体审美诉求和价值认知来看,想要做好茶文化产业园设计建设,其必须从具体的茶文化理念认知、应用视角出发,通过集中发挥茶文化理念的应用价值和时代优势,从而提升整个茶文化元素的应用效果。本文拟从当前茶文化产业园设计的具体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产业园的时代理念和价值内涵,通过探究现代景观美学特征的具体理念和实施要求,进而分析茶文化产业园设计过程中现代景观美学特征的具体应用思路。

关键词:现代景观;美学特征;茶文化;产业园;设计思路

对于茶文化产业园建设来说,其作为一项综合化、完善化活动,其中不仅要应用好客观的茶文化元素,同时更要注重将茶文化内涵与景观美学特征相结合,从而形成极具竞争力的设计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确定精准、合理的定位,结合合适元素的选择与应用,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体系应用发展的最佳效果。

1当前茶文化产业园设计的具体背景分析

从当前社会大众的消费需要,以及具体的生活理念看,完善的生活内涵,不仅是人们生活理念日益成熟的重要表现,同时更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茶及茶文化元素的价值认知和实际需要大大提升。当然在现阶段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完善的景观元素内容,是满足社会大众具体消费认知的重要展现及诠释表达,其在当前社会大众生活元素中的影响力有着重要内涵。特别是在当前现代景观活动日益成熟背景下,现代景观美学特征和价值内涵,能够全面有效满足社会大众的生活需要,以及对景观建设活动的具体诉求。在茶文化元素发展建设不断成熟背景下,如今围绕整个茶叶产业,形成了系统化的茶文化产业园。在该产业园中,其通过整体融入和系统化结合,从而造就了具有自身独立特色和价值内涵的文化元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其对社会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结合当前茶文化产业园设计的具体诉求看,其不能单一的从文化沉淀与堆积出发,更重要都是要从文化多元融入视角出发,通过将现代景观美学的特征内涵充分融入其中,结合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构建,从而营造出极具吸引力和内涵影响里的产业园。当然,在茶文化体系中,其本身诠释的就是人文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和谐共处。在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过程中,不仅要突出茶文化体系的产业化元素,同时更要在现代景观理论应用过程中,从视觉和听觉,静态与动态等多样化元素相结合,从而打造极具吸引力的文化茶叶园。当然,该过程中,必须注重把控生态平衡与文化融入应用的协调发展。事实上,在现代景观美学日益成熟背景下,想要实现整个设计效果的最美展现,就需要在选择合适设计素材,确定最佳设计定位的基础之上,通过准确发挥文化因素的功能理念,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元素应用的最佳效果。

2茶文化产业园的时代理念和价值内涵

而茶文化产业园作为一项综合化元素活动,其中以茶文化底蕴为基础,通过融入多元化时代理念和价值内涵,从而满足社会大众自身的具体观赏需要。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过程中,其通过发挥茶文化的应用优势,加上满足社会大众的整体应用要求,从而构造极具影响力的茶文化产业园。结合茶文化产业园的经营建设要求和价值内涵看,整个产业园想要真真正正被其他外在所认可,就需要构建在融入现代大众普遍审美诉求这一基础上,结合多元化文化理念和价值元素的全面应用为支撑,多样互动,全面整合,从而打造极具市场吸引力和全面认知度的茶文化产业园。当然,仅仅从“产业园”这一概念的功能定位上,我们就能从中寻找到诸多元素内容,尤其是多样产业的整体融合,决定了在当前开展茶文化产业园设计活动时,要立足于长远,全面探究文化元素的融入需要,在建设该产业园过程中,要注重凸显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特性,结合景观布局的客观特性,通过融入现代景观美学特征,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产业园设计的品质化提升。文化底蕴是茶文化产业园设计创作基础,而具体的时代特征则是整个设计活动的关键所在。结合现阶段景观设计活动的具体发展特点和客观趋势看,如今人们在开展该设计活动时,所关注的更多是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社会大众的审美从传统的单一外在关注到当前注重审美内涵的具体融入,当然,这不仅是审美理念成熟发展的具体表现,客观而言,这也是整个审美底蕴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就茶文化产业园来说,其中包含了浓厚的茶文化元素,而凸显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底蕴,才能更好展现茶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际影响力。同时,茶文化产业园在建设过程中,其并不是单一应用茶文化这一元素,而是以茶文化元素为基础,以综合化元素内容为核心定位,集中整合多元内容所形成的具体体系,因此,在该设计过程中,其对时代发展特点的具体应用而言,有着重要关联和影响。在茶文化体系长期发展应用过程中,其本身就是基于具体时代内涵所形成的元素体系,所以,在茶文化产业园的具体设计过程中,就必须在立足于整个茶叶文化要素融入、应用的客观基础上,全面理解时代特征的影响力所在,以及大众审美内涵的具体变化,从而实现整个设计的最佳效果。

3现代景观美学特征的具体理念和实施要求

客观而言,对于任何一种设计活动来说,其本身就是基于相关设计理念,通过具体融入、应用其他多种设计内涵, 在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过程中,作为一项市场化元素内容,其想要实现最大价值,离不开市场的具体检验和品鉴,可以说,只有市场认可、接受,才能实现茶文化产业建设与市场实际需要的深度融合。当然,茶文化产业园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文化元素是其价值优势全面展现的关键所在,但是产业园本身作为一项整体,想要实现其最佳展现效果,就需要有良好的环境融合与协调性做支撑,只有全面分析设计活动的开展诉求,才能实现整个文化元素应用的最佳效果。虽然,从表面上看,茶文化产业园在进行设计时,其重点在于文化产业的凸显,但是从本质上看,其需要将现代景观元素的具体内容融入其中,通过具体分析景观元素与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协调价值,从而才有可能更好的将茶文化产业园的建设诉求整体予以诠释和表达。就现代景观美学理论不断成熟背景下,景观设计与元素应用更多呈现出系统化、融入化特点,尤其是各种元素内容之间想要实现全面结合,就必须将具体的美学理念融入到该设计过程中。而人文美与景观元素自然美之间的具体结合,也为整个茶文化产业园设计提供了有效支撑。尤其是结合当前人们的具体审美内涵和价值理念看,如果能够将现代景观美学的具体内涵理念融入其中,其必然为茶文化产业园设计活动开展提供全面支撑。

4茶文化产业园设计过程中现代景观美学特征的具体应用思路

就茶文化产业园建设来说,其本身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和传承机制,所以浓厚的茶文化内涵是实现整个茶文化产业园建设最佳效果的关键所在,更是满足社会大众审美诉求的必然抉择,我们不可能满足每一个社会人的审美诉求,但是我们必须在具体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把握发展的具体趋势,通过对时代美学特征描述的具体认知和掌握,从而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审美诉求。当然,茶文化产业园在设计与建设时,必修诠释具体茶文化元素的内涵与客观认知,尤其是要将茶文化体系的整体思维内涵全面融入其中,从而才能够提升茶叶产品中,关于茶文化理念的具体诠释,当然,对于茶文化产业园建设来说,其实际上也是一种满足社会需要的具体商品,因此,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就必须在全面了解相关市场需要的基础上,来进行产品内容的筛选和应用,所以,就当前茶文化产业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其只有将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与价值内涵进行深层次、集中融合,从而大大提升茶文化产业园本质影响力的深度发挥与诠释,当然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茶文化之价值内涵应用的具体过程。相对于物质元素的基础、直接、简单外,精神元素又过于深厚,如果不加以集中挖掘,那么我们很难从根本上发掘到适合整个艺术资源发展应用的具体机制。所以,选择合适的文化理念展示形式,就成为现阶段整个茶文化体系全面融合过程中的重要要求。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其应该呈现出两种集中特点。其一,整个茶文化体系具有全面、多样性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茶文化体系中所感知和发掘的元素内容是极其多样的,任何一种元素都在茶文化体系中存在缩影。构建茶文化产业园过程,实质上,就是传播茶文化、认知茶文化的重要艺术内容。其二,我国地域庞大,面积广,而在多个区域都形成了与茶相关的文化元素内容,因此,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内涵,当然各个地区茶文化元素的不同和差异,实际上,既是地域特色的差异存在,同时也是茶文化内涵化的直接表现。而各个地区茶文化的不同,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国茶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承价值力。

5结语

实际上,茶文化产业园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其本身就是以茶文化传播为重要基础,提升茶文化理念认知影响力的重要活动。而在茶文化产业园进行具体设计时,必须注重融入多样化的价值元素和理念内涵,结合现代景观美学理论日益成熟这一客观状况,在进行该设计活动时,如果能够将具体的美学理念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在集中展现茶文化产业园内涵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其传播发展的最佳效果。当然,在当前我们对茶文化元素进行集中应用和展现过程中,就必须从实际应用的客观需要出发,通过应用多样化元素内容,从而集中展现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应用价值和时代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红燕。实景感悟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践[J]。中国林业产业,20xx(16):157-159.

[2]刘亚丹。刍议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现状及相关对策[J]。现代园艺,20xx(11):119-121.

[3]秦艮娟。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的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xx(15):127-129.

[4]陈浩鑫。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融入理论研究[J]。思风景园林,20xx(5):152-156.

[5]沈洪武。中国传统文化在茶室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室内装饰,20xx(21):216-219.

茶文化论文 6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的饮茶史,从有历史记载起,至今已经有4700多年。在几千年的种茶、采茶、炒茶、品茶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及不同的地方特色。伴随着拥有悠久历史的茶文化发展起来的,是各种将茶元素融入其中的艺术,包括音乐、绘画、诗文等,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实现茶文化的传承,并为大众所熟知。其中,茶香的清雅,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淡泊明志不谋而合,更加深了茶文化在绘画中意境的融入。本文从剖析中国的茶文化入手,探讨茶文化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间的相通点,分析其在绘画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各种与茶有关的活动与文化的传承中,逐渐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是直接以茶为主题构图,还是以茶助兴,追求绘画中如茶一般淡雅的意境,或是以浓茶水为材料在画作中上色,均能体现出我国传统画家对茶之一道研究的深刻性。

一、我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内涵

论茶的品种与独特性来说,中国并不是唯一产茶的国家,除了亚洲以外,非洲、美洲、大洋洲、欧洲都有不少国家均有自己本土产的名茶,但就茶文化而言,中国应是拥有最悠久茶文化的国家。并且,茶文化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已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相融合,与丝绸、陶瓷一起,享誉世界。

(一)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是伴随着茶叶交易的发展壮大而兴起的,可以说是“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萧翼赚兰亭图》中描绘的画面中,就有仆从备茶的情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茶画。李白的“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是最早的“名诗入茶”,描述了“仙人掌茶”的详细资料。更有陆羽的《茶经》,是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到了宋代,“点茶、斗茶”开始盛行,国人对茶的喜好及研究更胜于唐,并出现了“贡茶”,让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先后有180多位诗词家创作400多篇关于茶的佳作,有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黄庭坚的“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等。

(二)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已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文化本身的融合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道、释”三家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结合所构成的,能激励人们明心见性、提高修养。中国的儒家思想突出“中庸之道”,温和但有原则,以“和”为贵。传统的茶文化也离不开“和谐”二字,与儒家尊崇的“和”相对应,也表现为“茶礼”。传统的茶事,均为三五好友在饮茶品茶中交流情感,沟通思想,提高志趣,因此,茶不仅是“养廉、雅志、励志”的代名词,也是礼节的表现。

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茶文化的相通点

(一)茶文化对画家本人的影响

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在对文人画的描述中,曾提到四要素,即人品、学问、才情、思想,茶画,兼具上述四者,可属于文人画。一来,好茶多生长于山明水秀之处,能带给许多画家作画的灵感;二来,相对于饮酒,品茗为雅事,也深受画家喜爱,尤其身处云雾缭绕之境,更能让画家在美好的境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于青山绿水间找寻到心灵的共鸣。苏轼曾言:“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同德也”,意思是说,茶和画之间的内涵、美感相通。许多画家都有品茗习惯,体现了他们对儒、道、释三家文化的追求,让心灵得到净化,在亲近自然的环境与清雅的茶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将其内心的感悟运用到绘画的创作中。茶有禅意,茶禅一味,朱锡绶曾有“真嗜茶者神清”之说,也是传统画家们品茶、嗜茶,通过以茶入画反映自身的感悟与生活哲理的真实写照。“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徽明即是一位品茶大师,其淡泊的气质决定其不适于官场生存。辞官归隐后,文徽明在惠山脚下,种茶、采茶、煎茶、品茗,以茶会友。长期的茶事熏陶,影响了画家的性格,更加平淡、高雅,并且,这种气质也不自觉地渗透到画作中,流露出茶的神韵。同为“吴门四家”的唐伯虎,一生爱茶、饮茶,每于品茶后即会画茶文化山水图,将茶与山水融合,成为明代茶画的一绝。

(二)茶文化关系到我国传统绘画艺术风格的形成

由于大多画者本身爱茶,通过多年被茶的熏陶,茶的品格也逐渐影响到画者自身。常言道“画如其人”,即是说长久的作画,画家将自己的品性融入画中,观画如观人,从画作中可品出作画者自己的境界。茶艺思想多主张契合自然,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寄情山水,从隽永、含蓄中品味山水之悠长、花鸟虫鱼之精妙灵动的思想不谋而合。可见,在茶文化与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中,两者是相互影响、互不可分的。张璪曾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画师的绘画创作是来自于自然万物,但是自然景物并不能直接画到纸 在对景物构图改造的过程中,茶性的影响油然而生,能让整幅画作呈现出如茶一般清新、平和的境界。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和谐。在传统画作中十分注重构图的和谐,将图中众多元素结合在有机一起,动中有静,线条井然有序,烘托出绘画想表达的和谐气氛。在对茶事活动行绘画记录的过程中,又往往要求对茶具等进行真实性的描述,似乎在再喧闹的环境中,茶人仍能偏安一隅,静心烹茶,从而与周围景物达到虚中有实、动中有静、整体与细节的统一。在作画的过程中,也展现了画师自身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茶艺过程中,有茶与水、水与味、味与气的相对“实”“虚”之说,体现于传统绘画中,便是水墨中的“虚实”,即纸为实、墨为虚,墨为实、水为虚。而水白茶黑,又同水墨中“黑白”的审美效果。

三、茶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展现

我国的水墨、花鸟等传统绘画艺术,在其发展中,必然不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在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数千年的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的各种与茶有关的元素,均能作为创作元素添加到画作中。通过对茶文化元素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和探究,画家们不仅用从茶文化理念中提炼出来的诗句、意境去丰富绘画的内涵,还用茶艺活动的素材去丰富画作的内容题材。茶画则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将茶文化运用于绘画中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茶风尚,有其文化研究意义。如前文所述的唐代大家阎立本的画作———《萧翼赚兰亭图》,在主角萧翼将辩才的《兰亭序》骗到手的场景描绘外,在画面的左下方可见一老仆在风炉旁烹茶,童子捧托盘准备分茶的情景,在一边的茶几上,也摆有各式茶具,反映了当时崇尚以茶待客的风俗。宋徽宗的《文会图》、文徽明的《惠山茶会图》、唐伯虎的《事茗图》均展现了当时文人集会时,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情景,反映了在文人群体中对茶文化的推崇。《调琴啜茗图》描绘了当时宫廷女子抚琴、品茶的优美和谐的情景。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斗茶图》则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场景,反映了当时茶文化在民间的盛行。齐白石也是酷爱茶之人,习惯以客来敬茶,钟情于煮水烹茶之道。他的作品中,除了颇具盛名的虾之外,对茶事的刻画也是可圈可点的。在《寒夜客来茶当酒》中,在一大瓶墨梅左下方,是一把提梁大茶壶与两个小茶杯,以静物反映了有客来舍,画家烹茶,以茶代酒,与客人品茶赏梅、促膝长谈的情景。《煮茶图》中,风炉上的泥瓦茶壶,破旧的大蒲扇,三块木炭,“炉火和烟煮苦茶”,生动反映了齐白石在日常生活中煮茶自乐的生活场景,以及对煮茶、事茗的浓厚情趣。《砚和茶具》中,将兰花、茶壶、笔砚放置在一起,似乎为齐老饮茶后,趁茶兴正浓时运笔挥就,能让人觉茶香在墨韵中飘渺。

四、结语

“品茶试研”,是从古往今的文人墨客们的“第一韵事”“第一受用”,文人们将茶与砚结合在一起,将品茶与诗文、绘画结合在一起,茶引学士思,触发文人们创作诗文、画作的才思,将他们在茶事中获得的感悟运用到作品中,让作品更显怡然自得,充满生活情趣。在茶道与传统绘画的结合中,两种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给我国的绘画艺术赋予更深刻的内涵,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董娟。传统绘画艺术元素对中国茶历史文化风格的影响[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7年.

[2]李泽锋。论茶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及传统绘画文化的批判性表达[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06):61-62.

[3]李瑞文,郭雅玲。不同风格茶艺背景的分析———色彩、书法、绘画在不同风格茶艺背景中的应用[J]。农业考古,1999,(04):102-106.

[4]王丽芳。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象表达[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27-129.

[5]冯英。茶文化与诗书画———浅论中华荼文化的发展及其与诗书画的关系[J]。农业考古,1996,(04):196-199.

[6]刘廷亮。从“符号”到“意象”———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设计艺术中的诗性表达[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5,(03):232-235.

茶文化论文 7

摘要:高效英语语文文学教育要关注语言文学所处的环境与时代,结合文化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全面提升。本文以加强高校英语语言人才�

关键词:英语语言文学;茶文化;融入策略;关联性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英语作为世界第一语言,其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融也多了起来,便于更顺利的开展英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充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如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带有显著的文化性与教育性特征,在高校英语语文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深化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内涵,改进英语人才培育模式。

1中国茶文化概述

中国茶文化起源很早,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日久弥新,伴随着岁月成为无数中华儿女的共同意识。从先秦《诗经》到唐代《茶经》,茶文化融汇吸收儒家、道家、禅宗等诸家思想文化精髓,无论是茶艺还是茶道思想都有了极大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文化瑰宝。中国茶文化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仅制茶、泡茶、煮茶等技艺精湛,也有着深邃的精神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情怀,有着强大的精神能量。有的人研究茶的生长、化学成分、药学原理等,有的人研究茶文化发展历史,而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分析挖掘茶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并把其合理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发挥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实现茶文化推广发展。

2中国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关联性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茶文化天然的具备文化属性,备受文人墨客钟爱。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很多茶文化相关的文学著作,如茶诗、茶小说等,这些对茶文化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从文化角度看,茶文化应用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是可行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探索分析了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之间的关联性。

2.1茶文化是英语语言文学形成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中国茶文化传入英国后形成了带有英式风格的茶文化,英国茶文化虽然不同于中国茶文化,但是依然继承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讲究“静”、“雅”。英国茶文化分为上午茶、中午茶、下午茶,其中下午茶是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习惯在繁忙工作后利用下午闲暇时间静静的喝一杯下午茶,享受悠闲时光,这为英语语言文学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茶文化包括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两部分,英国人日常生活喝上午茶、中午茶、下午茶,每一次的情趣、意蕴都不同。隐性的茶文化蕴藏在茶文化的精神世界,如喝茶过程中感受到的雅致、静谧等意蕴,这些都是隐性茶文化的体现。由于茶文化在英国的普及与受欢迎程度,茶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以茶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所以茶文化是英语语文文学形成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2.2英语语文文学表达着茶文化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是东方世界的一种传统文化,要想在欧美地区传播、引起共鸣,就要利用英语语文文学的语言表达功能去阐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精神内涵,唯有这样才能让欧美人更好的理解中国茶文化。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欧美地区有大量的茶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邓肯坎贝尔的《茶诗》、亨利詹姆斯的《一位贵妇的画像》、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覆盖诗歌、小说等各个领域。这些欧美文学作品表达着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物质化体现,对中国茶文化阐述、传播与推广起到了重大作用。

2.3中国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之间的活动被历史铭记。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中其很多文化元素被历史所记忆,如茶道、茶艺、茶德、茶画、茶人精神等,这为茶文化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创造了良好条件,而二者之间的活动也被历史记忆下� 中国茶文化传入英国后,与当地的风俗人情融合起来,形成具有英式特征的茶文化,使得中国茶文化深深扎根于英国文化土壤中,影响了一代代的英国人。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茶文化与生活相互影响,激发了广大文学大家的创作激情,很多大文豪喜欢在作品中融入茶文化相关的内容,这对英语语言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中国茶文化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3.1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借助茶文化的融入推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发展。文化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绝不是一方割据。受历史等客观因素影响,高校英语语文文学教育视阈不够开阔,局限于书本内容,知识视野狭隘,以致于教学理念保守、陈旧,教学效果止步不前。想要打破这种教学现状,英语语言文学教学需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中国茶文化是一种融合发展的文化形态,无论是茶学还是茶文化,发展中都伴随着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兼容,是各种文化形态融合与裂变之下的产物。倘若把茶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势必可以把茶文化自身发展的兼容性特征赋予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上,使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具备的文化兼容并包理念,形成全面发展观念,不仅接受中国茶文化,也会接受来自其他文化的有益内容。对于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而言,受中国茶文化发展启发,借鉴茶文化兼容并包的全面发展理念,吸收茶文化中的有益内容,拓展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开拓知识视阈。

3.2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效果。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引入中国茶文化,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对比的眼光看待中英文化的差异,促进学生的文学知识全面发展。为使茶文化有效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应当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第一,优化教学设备,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及计算机网络等设备都要与时俱进,用于播放茶文化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艺术魅力;第二,把茶艺表演等活动搬到课堂上,构建学习茶文化课堂环境,让学生直接的接触学习茶文化,增强对茶文化的理解。通过茶艺表演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改善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第三,把茶文化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如举办茶文化文艺演出、茶艺体验与展示活动、茶文学作品鉴赏活动等。学生亲身参与以上各种活动,亲身体验茶味、茶道及茶文学作品的思想精神,学会“事必躬行”道理。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在校园内建立良好的校园茶文化氛围,使学生真切的了解到中英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茶文化文学作品,便于教师更顺利的展开英语语言文学教学。

3.3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促进英语语言文学教学革新。教学革新的关键是跳出窠臼,以全新眼光看待教学,用优秀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面对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改革需求,教师除了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外,还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作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施者,理应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知识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所以,当中国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时,为使二者融合有效、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应当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中国茶文化及其相关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欧美地区茶文化文学作品,以此增强自身的文学水平。此外,高校还要从文学院、茶学院等聘请教师担任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客座教师,做到人尽其才。如,文学院教师讲述欧美地区的茶文化文学作品,历史教师讲述茶文化发展历史及其在欧美地区的发展情况,茶学院教师讲解茶道、茶艺等。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组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教师队伍,增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力量,从根本上提高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同时,这样的教师队伍有利于中国茶文化传承,使优秀的茶文化精神内涵持续的传播下去,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良性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学特征显著,其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理念,便于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学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为此,当中国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时,树立全面教学观念、组建优秀教师队伍,借助茶文化创新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房晓静。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xx(12):156.

[2]江山。传统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20xx(5):226.

[3]黎瑛。英语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xx(5):417.

[4]余金燕。传统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20xx(10):390-391.

中国茶文化论文 8

中国茶文化论文

摘要: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思考及生活方式。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形成之初,就开始与儒家思想碰撞交融,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思想中“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赋予了饮茶者平和适度的心态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人生观,赋予了饮茶者积极乐观、勤俭奋斗的进取心。当然,这仅是从宏观层面来分析和归纳,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更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待人接物、婚丧嫁娶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茶文化;儒家思想;中庸和谐;审美取向

茶的故乡在中国,茶文化更是从这里发源。茶文化在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随后便开始与一些哲学思想或宗教理论进行融合,如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等。

这其中茶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深。儒家思想赋予茶文化内在与外在的双重内涵,既注重茶礼、茶事活动等方面的和谐之美,又注重人们行为方式和人生价值观念的中庸之美。

1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理念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修齐治平”理念是儒家文化十分重要的内容,展开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十分注重“修齐治平”,讲究人们要想有所作为,为天下为国家干出一番事业,就要先“治其国”,而欲治其国,则要先把家治好,所谓“齐其家”也。而要把家治理好,就要先做好自己,也就是“修其身”。茶文化在形成初期,恰好赶上统治者推崇儒家的历史时期。

而茶文化的自然特质和精神内涵,与儒家思想的“修齐治平”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古代饮茶者尤其是那些喜欢饮茶的文人墨客和哲学家,将两者进行充分的融合。

1.1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

儒家思想中所谓的修身,其实是“身心兼修”,一方面要提高个人外在的修养,如礼仪、文明,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彬彬有礼。

另一方面是要提升个人内在的修养,如道德水准、理想抱负、价值理念、审美取向等,使自己的内心散发出沁人的芬芳。

而在这一点上,茶文化与之十分契合。茶是自然的产物,具有质朴清净、超脱深远的自然特性,以及静心提神、醒脑祛毒的物理功效。

因此,两者在“修身”方面的结合可谓是“一拍即合”,自古至今,中国饮茶者无论是自己独酌,还是与友人共饮,都试图通过茶这一载体,去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而明亮,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清醒而开阔。

一方面,会“三省吾身”,通过饮茶去反思自己的过错,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一种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另一方面,受到儒家礼仪文化的深刻影响,茶文化的“修身”更会表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当中,让人们用更加友善的态度去面对他人,用更加包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整个社会,以及自己暂时的失意与挫折。

1.2茶文化中的“齐家”思想

儒家思想中的“齐家”,主要指的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和谐、团结与和睦。

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茶文化吸收了这一方面的思想内涵,并将其融入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家庭生活当中。

比如说,中国人几乎家家都备有茶叶,在一日三餐后,主人会沏上一壶茶,一家人团坐在一起,一边饮茶,一边看着电视,或是一起聊聊家常,无比温馨。

而在饮茶时,晚辈会主动给长辈续茶、敬茶,展现了对老人的关心和孝敬,这是茶文化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另外,在结婚时,男方在迎接新娘前,会恭恭敬敬给二老敬上一杯茶,一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二是表示儿子已长大成人。

在婚礼后,新人还会共饮和合茶,以此来表达夫妻双方的举案齐眉和相互尊重。

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中国很多家庭的成员都是白天忙着上班奋斗,晚上回家吃完饭后都是各玩各的,有的看电视,有的玩游戏,有的玩手机。那种传统的饮茶习俗渐渐淡去。

时间长了难免会让家庭的氛围变得不再那么温馨。因此,今后我们应当找寻那种传统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茶文化中“齐家”思想的力量,用茶将家庭成员的心紧密联系起来。

如此,不仅能够让孩子从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并通过聆听老人的教诲,去更好更快地成长。同时,更能让老人拥有一个更加幸福而祥和的晚年生活。

1.3茶文化中“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

儒家思想中“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士人最高的人生追求和目标,而中国茶文化同样吸收了这一理念。

一方面,茶文化的治国平天下体现在饮茶者的身上。

饮茶者通过饮茶,可以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而辽远,不再局限于个人的一得一失,也不再拘泥于日常中的鸡毛蒜皮之事当中,而是会树立起远大的抱负。

当他们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时,茶文化同样会让他们变得平和而豁达,鼓起斗志,砥砺前行,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另一方面,茶文化的治国平天下还体现在国家的政策上面。茶叶与盐一样,自古就在国家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出台什么样的茶叶政策,事关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和谐。

譬如说,唐文宗时,江南某官员制定了苛刻的榷茶政策,导致民间怨气沸腾,激发了社会矛盾。

而南宋建炎年间,成都通过变革茶法,缓解了茶农的负担,让他们有了更多获得感,让社会变得和谐而稳定。

而始于唐代的茶马互市,更是茶文化治国平天下思想的重要体现。与酷爱饮茶但是却不生产茶叶的少数民族进行茶叶与马匹的贸易,一方面能够满足游牧民族对茶叶的需求,让他们仰仗于中原王朝,使双方关系友好而和善,避免发生战乱。

另一方面,则能满足中原政权对于优良马匹的需求,增加国家的军事实力,为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更加强大的。国家力量。

2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说到“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有些人会觉得这是道家思想,其实不尽然,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对此有系统的阐释,并且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理论特色。

在道家眼中,天便是自然,是万物之道,而人则是其中的一份子。

其一方面强调人要顺从自然,要尊重自然,要把自己的行为放置于自然中去,用万物之道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另一方面强调要解放人性,打破那些加在人身上的藩篱,让人们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感悟人生之真谛,最终达到“万物

而在儒家看来,天则是道德观念和处世原则的本原,做人做事要顺从这个根本,要有道德原则,不能被名利、财色及各种贪欲所诱惑而偏离了人生“主航道”。儒家要求人们要摒弃那些杂七杂八的欲望,拨开笼罩在眼前的各种迷雾,“求其放心”,最终达到一种能够自然而然去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无论是在他人面前,还是独处之时都要如此。

孔夫子所言“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正是如此。从古至今,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深深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社会、民俗等众多方面。

同样,儒家“天人合一”理念更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是自然的产物,无论是其外形、颜色,还是内在的茶性、口感,无不彰显着大自然的特质。

中国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是表现在物质层面上,影响着采茶者和饮茶者的采摘、生产、饮用习惯。

比如说,茶农在采茶时间的选择上,会顺从和尊重茶叶的生长规律以及气候特点,正如古书记载“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讲究?就是因为清明之际茶叶还尚嫩,其味道还没有充分形成,如果采摘,口感会略显单薄。

而立夏之际茶叶已经老去,味道已经散发大半,如果此时采摘则晚矣。

而谷雨前后,正是茶叶成熟之际,彼时雨水众多,能够很好地激发出茶叶的味道,此时采摘,茶叶无论是从外观、形状、口感等方面都是最佳。

这就体现出中国茶文化尊重自然、顺从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另外,在物质层面上,还体现在茶事活动中对茶具、茶壶的选择之上。譬如说,饮用绿茶,人们会选用青花瓷茶具,绿茶的碧绿清澈,与青花瓷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而饮用红茶时,人们多选用紫砂茶具,红茶颜色之浓郁,口感之醇厚,与紫砂茶具十分吻合,同样能够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这体现出的茶文化中那种源于儒家思想的恰如其分的中庸和谐理念。

中国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在精神层面上。

自古以来,我国的饮茶者都注重“尚中贵和”的精神理念,在为人处世上,秉承一种适中而恰当的态度,既不过,也不缺。

如《中庸》所言: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其核心要义是一言一行都要恰如其分,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

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要以礼节情,以理服人,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并要

儒家的这些思想,在茶文化中比比皆是。比如说,中国老百姓在发生邻里纠纷时,往往会有德高望重之人前来说和,摆下茶宴,通过饮茶来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又比如说,中国人饮茶之时,往往会先给客人、前辈敬茶,这是儒家秩序观的体现。再比如说,茶文化认为饮茶少则燥气升,易上火,而饮茶过多则体内湿气聚集,让人阳气减少。因此茶文化强调饮茶也要适度,要适量而不过不缺,达到身体的阴阳中和。

3儒家“厚生爱民”思想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注重要爱民敬民,要求统治者要遵循“仁政”、“王道”以及“礼制”。无论是孔子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还是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都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那种“厚生爱民”的民本思想。

除了要求统治者要爱民敬民外,儒家思想还强调天下众生亦要承担起相应的义务,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不做祸国殃民之事,并安心劳作,友善待人,和平处事。

另一方面还要主动作为,把自己的幸福放置于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当中,“替君分忧”、“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主动帮助国家去化解矛盾。

我国茶文化同样吸收了儒家思想的这一内容,一方面如前文所言,统治者可以通过与游牧民族的茶马交易,让国家更加安宁稳定;通过制定出台稳妥的茶叶政策,来保护茶农和茶商的利益,让老百姓可以用更少的钱去买到茶叶,不仅能让人民安居乐业,更能促进商贸业的流通和繁荣。

另一方面,茶文化强调人们要友善待人,在生活中要做到厚生爱民。

比如说陆羽的《茶经》,就记载了许多善有善报的故事。如某人喜欢喝茶,其家中有一个古墓,每次喝茶前其都要用茶来祭祀一番,最终获得一番好报。另外诸如把卖茶钱分散给路边乞丐的类似故事也比比皆是。同时,我们民族自古便有“客来敬茶”的习俗,家中来客,先沏茶待客,这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传达出来的是一种互敬互爱、厚生爱民的人文精神。

4儒家治世观在茶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入世”,这与道家所追求的“出世”恰恰相反,“入世”强调要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与民族结合起来,要做到为国为民而努力奋斗,干出一番事业。

而在茶文化中,尤其是茶文学作品中,这种思想有着很深的体现。

以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例,卢仝热爱饮茶,同时也是一个厚生爱民之人。

因此在他的诗歌中,经常会通过茶去表现统治者的腐败与人民的困苦,这首诗同样如此。

诗的开头,描述的是谢孟谏议所送给自己的茶叶是多么宝贵和稀有。诗的中间,写的是其在烹制茶叶时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感悟,文笔洒脱而优美,具有很好的浪漫主义精神。但是在诗的结束处,作者则笔锋一转,开始叙述茶农的采茶、制茶的不易和艰辛,并希望统治者能够了解到天下苍生的劳苦。

这就体现了儒家思想那为国为民的“出世”思想和厚生爱民的治国观。宋代也涌现了大量的茶诗茶词,这些作品不仅才华横溢,更深深体现了儒家的治世观。这在以忧国忧民而�

比如说他的《七月十日到故山削瓜渝茗》一诗,前面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大好江山的风景,并表达出自己超然洒脱的心态,但是最后两句则风格一变,写出了作者当时渴望被明君发现,希望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一番事业的雄心抱负。

类似的茶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累述。总而言之,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深厚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价值理念和审美取向,对我们这个民族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和思想价值。

在充满浮躁、焦虑、冲突的当下,我们更要继承和挖掘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内涵,使之能够更好地指引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1]陈力祥。浅谈唐诗茶诗中的儒释道旨趣[J].教师教育学报,(1):71-74.

[2]王芳,黄毅彪。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J].三明学院学报,(1):50-54.

[3]余悦。儒释道和中国茶道精神[J].农业考古,(5):115-129.

茶文化论文 9

摘要:英语教学活动中,将中英差文化的差异性比较作为媒介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学生对于英国文化知识的理解能力。本文将简要分析中英文化的差异,其中物质层面的比较主要有茶叶、茶具和茶点三个方面,精神维度方面主要包含内质分析、文化分析、文学分析三个方面。并论述基于中英茶文化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旨在深入挖掘中英差文化的差异性价值。

关键词:中英茶文化;比较;英语教学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及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因此与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及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其中英国作为世界的发达国家,我国与英国的贸易合作一直是国际发展的重点内容。英国社会中对于茶的热爱不亚于中国,并且茶文化在英国的发展也较为成熟和完善。由于文化历史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同,因此在茶文化中中英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针对中英文化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融入英语教学事业中,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英国文化,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为我国的对外交际和合作工作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1中英茶文化物质层面比较

1.1茶叶

中国和英国的茶文化在物质层面进行比较将会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中英茶文化的差异,首先,从茶叶的名字由来进行分析。根据社会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大部分茶叶都有具体的名字,并且茶叶名字会选择具有悠扬深远意境之美的语言,通过茶名能够反映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以及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例如“余姚仙茗”、“八仙云雾”等,将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夸大进行描述而命名;部分茶叶的命名是根据地理位置,例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而“铁观音”、“太白银毫”等是根据人名典故神话故事进行命名。而英国茶叶名字的命名更多是按照喝茶的时间以及茶的浓度进行命名,例如“英式早餐红茶”“伯爵红茶”等。其次,根据茶叶的主要社会地位分析,中国人更加倾向于绿茶,而英国更加倾向于红茶。绿茶是我国众多茶叶品种最受欢迎的茶叶之一,绿茶具有“味醇、幽香”的特点,并且绿茶的下分种类齐全,茶叶的具体形状以及冲泡方式之间存在不同。绿茶本身不属发酵茶,因此在泡茶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鲜嫩度,因此在茶叶的冲泡之中,水的温度具有十分的讲究。而红茶更加符合英国人的口味和审美,红茶具有“高香、红艳和醇香”的特点,属于发酵茶类,因此发酵的过程是影响茶叶最终口感和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红茶的性情较为温和,因此可以搭配较多风味的产品,例如肉桂、柠檬和蜂蜜等。并且由于英国的生活节奏较快,因此英国人会将红茶放在袋中,直接用热水浸泡,因此英式红茶的操作过程具有简单快捷的特点。

1.2茶具

茶具是指饮茶时所用的器具,中英的茶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可以体现在茶具的不同使用方式以及冲泡方式的不同。首先,中英茶文化在茶具的选择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中国的茶文化中十分重视茶具的选择以及使用,并且应对相应的茶叶品种,茶具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品质较好的茶具能够更好的呈现茶叶的醇香与质感,保证茶汤的色泽及香气,因此根据茶叶的品种以及个人喜好的不同,在茶具选择的过程中将面临着地域、材质、等不同影响因素的选择。例如,由于陶瓷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更加偏爱陶器,并且陶砂类的茶具能够更好的保证茶水的味道、温度等。而英国的茶文化中更加倾向于瓷器的茶具,在英国文化之 其次,中国的茶具选择具有较多的规矩和程序,并且对于茶具的材质以及水的温度、浸泡时间等具有较高的要求。而英国的茶叶多为袋装的独立包装,对于冲泡的茶具以及水等要求较低,因此中英茶文化中,在茶具的选择以及冲泡程序中存在差异性。

1.3茶点

茶点是搭配饮茶食用的事物,良好的茶点搭配更能够凸显出茶叶的特点及醇香。中国的茶点历史记载大约可追溯到唐朝,在唐朝时期人们便将面点、糕饼、粽子、柿子等食物作为品茶的辅佐食物。并且在近现代的历史中,市井社会中茶馆开始了普及化发展,茶客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会用茶伴着瓜子、果脯等小吃,增添品茶和听书的雅致。在清朝时期我国的茶点发展至鼎盛阶段,京式糕点的种类繁多且口味美妙,在中外茶文化中极富盛名。英国的茶点搭配与中国相较而言选择性较低,肉制品以及奶制品皆是英国人喜爱的食品。在英国正式的下午茶会具有一套极为严格的工序,并且食品的口味需要由淡至重,先咸后甜。并且在品茶时应慢慢的品尝茶点的味道。在英国茶文化中规矩性较强,但与此同时也是其享受生活、注重品质的一种体现,因此在茶点文化中,中国与英国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中英茶文化精神比较

2.1内质分析

中国和英国的茶文化在精神维度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中英茶文化的内质不同。首先,在中国的茶文化中人们对茶更多为尊敬之情。中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而兴起,当时社会中封建统治阶级以及文人将品茶作为生活中的重要乐趣,并且将品茶作为身份尊贵及社会地位的象征。在英国的茶文化中对于茶文化更多是热爱之情,英国人对于茶叶的酷爱举世闻名,英国每年的茶叶消费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并且皇室贵族十分重视饮茶。其次,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与英语之间存在差异性主要由于两国之间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模式之间的不同。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小农经济发展至今已经形成稳定的农业发展模式,因此中国人的思维之中更多的是稳定和安逸的思想,并且在饮茶中更多体现出具有抽象性的气韵和意境。英国的社会发展主要为工业化,因此生活节奏较快并且体现在茶文化之中,十分重视喝茶的实用性以及礼仪性。由此可见,中英文化之中内涵本质中,中国茶文化主张“君子情怀”,而英国的茶文化中主要是“绅士气度”。

2.2文化分析

中英茶文化之中存在一定的不同,其中主要体现为中国茶文化中的中庸仁礼,而英国的茶文化更多的是高傲霸气。首先,中国茶文化中始终坚持中庸和仁礼的思想,认为通过品茶能够陶冶情操升华思想,并且体现自身淡泊名利的性格,是人们尽心自我提升的过程。在中国古代时期,文人志士的生活环境十分简陋,但是依旧能够在简陋的环境之中仔细品茶,并将自身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形成超脱淡然的心境。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中更多是追求品茶时的心态及境界。英国的茶文化更能够体现出英国作为曾经世界上第一强国的高傲和霸气。英国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同时也使得英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带有骄傲和霸气,在饮茶之中关于饮茶的环境、工序、衣着以及茶点搭配中十分讲究,能够展现出英国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最为重要的下午茶并非是单纯的生活享受及自我升华,而更多的为时尚盛宴。其次,我国的茶文化更多的受古典佛学的影响,因此呈现出宁静淡然及返璞归真的特点,人们更倾向于品与自然相接近的茶叶,营造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英国的文化中主张天人对立,因此带有较强的征服和统治欲。

2.3文学分析

茶语是了解一种茶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茶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基础。由于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因此现阶段茶已经被公认为是我国的“国饮”。茶文化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在中国百姓的生活中已将茶纳入生活必需品的行列,为之奋斗的七件事便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并且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以及文娱活动中,茶具有着重要的地位,例如文人骚客推崇的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中便包含茶文化,是文人雅士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助兴之物。例如我国的文学大家白居易十分喜爱茶,其诗“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足以见得。在英国文学之中茶文化也被广泛应用,并有众多文学家将茶誉为精神食粮,但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饮茶仍是人们生活品质与社会地位的表现形式,因此与中国的修身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3基于中英茶文化英语教学

3.1基于茶文化的英语教学

通过中国和英国茶叶文化的比较,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和英国的文化背景,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于英国文化的掌握和理解。教师在英语教学之中可以借助中英茶文化的对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首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茶文化中的习语结合至英语教学活动中,借助茶文化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继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课堂效果。英语的茶文化中能够展现出英语习语中的比喻性词汇、谚语及俗语等,充分展现出英国文化的民族特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掌握及交际能力。

3.2基于茶语言的英语教学

英国的文学作品中许多都涉及了茶文化,能够充分展现出英国人对于茶文化的喜爱和热爱之情。英语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学作品向学生普及茶文化知识,并且能够扩展学生的文学储备以及知识储备,带领学生开展独具文化特色的英语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激情。与此同时在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将中国与茶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展示,例如茶诗和茶词等,并通过与英国文学作品的对比,使得学生更加了解中英文化的差别,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于英国文化的学习兴趣及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用英语单词及句子,并针对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句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词汇的积累量。

3.3丰富英语的教学内容

将茶文化引入英语教学活动之中,能够切实提高英语教学的内容,升华英语语言理论知识的内涵,继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及英语学习的语感。首先,将中英茶文化的对比结合至英语教学中,能够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增添英语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及文学性。其次,英语教学活动与茶文化的相互结合,能够通过茶文化引入其他文化与思想理念,建立更加全面和丰富的教学语言文化体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语境分析、语法使用的能力。并且英语教师应从语言结构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在语言知识的框架构建形成后,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中英差文化,提高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以及英语文化的掌握能力。

4结语

由于中国和英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历程中存在差异性,因此在茶文化的物质层面及精神维度具有不同特性。中英茶文化的不同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且通过茶文化的差异性能够了解到中英文化及社会的差别,有助于深入了解英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将中英差文化的对比结合至英语教学活动中,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英语知识及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并且使得学生在对比之中更加了解中华的传统文化,继而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及认同感,促进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培养优秀人才。

茶文化论文 10

在俄罗斯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无茶炊就不是饮茶”,由此可以想象,茶炊在俄罗斯是多么的有地位。事实上,俄罗斯所使用的茶炊其实就是一种热水壶,那种有把手和支脚的饮水壶。

茶炊在俄罗斯出现到盛行是在18世纪,是在茶引入俄罗斯之后随之盛行起来的,也与当时俄罗斯金属工艺制作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关系。第一把茶炊的产生己经没人去计较具体是在什么时间了,只是知道在18世纪中下期真正意义上的茶炊在俄罗斯产生,并渐渐开始盛行。茶炊的外形也是各种各样的,球形的、花瓶形的、小酒杯形的等等。

或许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俄罗斯的气候比较寒冷,因此俄罗斯人和的茶要比我们增加一定的热量。而且俄罗斯人喜欢喝伴有糖味的甜茶。俄罗斯喝甜茶的方式通常有三种,一种是较为普遍的,将糖溶化在茶水中随即而下;一种是将糖先放于嘴里再喝茶;第三种方式常常是那些手里没有糖的人的作法,想象着嘴中含有糖,再慢慢喝茶,有种我们所说的“望梅止渴”的感觉,凭想象品味茶的味道。俄罗斯人与中国人在饮茶习俗上有所不同,俄罗斯人喝茶时都要点上一盘盘“茶点”。因为俄罗斯人喜欢和甜茶,在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或柠檬片或者是加牛奶,所以,俄罗斯糖和茶是密不可分的。俄罗斯人喝茶都是将茶水烧的滚烫加很多糖或柠檬片或蜂蜜的。

传统的俄罗斯沏茶方式是用滚烫的开水将茶壶烫一下,然后迅速晾干,接着放入茶叶,倒入开水,用餐巾纸蒙上放于茶炊壶托上五分钟左右即可。在这过程中可以在其中加入一小块砂糖,确保茶叶片可以舒展开释放所有所含成分。喝的时候先到出小半杯,在从茶炊兑适量的白开水。在喝茶过程中要保证水一直是翻开的,所续的水都要滚开的那种,照俄罗斯的解释说法为,这种滚开的开水是茶味道得以体现的源泉。所以,俄罗斯人泡茶通常只泡一遍,很少几乎不会泡第二遍。

虽然俄罗斯人接触茶的时间并不长,但茶文化却在俄罗斯深深的扎根了,并在不断的蔓延和发展的,己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俄罗斯的工艺品、绘画、文学作品以及一些民间故事中都有涉及茶文化知识,可见茶文化己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此外,在俄罗斯的许多明信片上,俄罗斯套娃上的花纹上以及贺卡上都能看到茶文化的身影。

当你置身在俄罗斯居民家中,坐在餐桌旁,看着并欣赏着摆在眼前的拥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茶炊、瓷器茶具、茶壶,以及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茶糖等各式茶点,琳琅满目。你立刻就会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俄罗斯式的幸福,这种幸福感是不能用语言去形容的,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感受得到,如同品茶一样,要细细品味。

茶文化论文 11

摘要:茶在我国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自从有了华夏文明,就已经诞生了茶文化。对于茶文化的追溯,最早可以上升到神农尝百草,无论是在历史地位还是现实意义上都举足轻重,其中包含的文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割舍的瑰宝之一。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首先能给人带来身体上的愉悦,茶除了和咖啡一样具有解乏的作用以外,它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一壶茶,从烧水、茶叶的选取再到浸渍、冲水这个过程充满讲究、饱含文化,甚至茶具的选取都是一门学问。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发,将茶文化与体育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旨在分析茶文化和体育文化之间的共性,探究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会带来的效果,最后对于如何将二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茶文化;体育文化;融合

1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分析

1.1体育文化与茶文化都强调团结协作和健康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体育活动经常是集体或者团队活动,离开任何人都是一种损失,都会导致团队的凝聚力大大下降,从而影响团队的整体实力,不仅不能起到整体力量大于个体之和的效果,反而因为成员内部的矛盾和纠纷导致水平有大幅度的退步。只有团队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将所有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国传统茶文化讲究工序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同时选茶、泡茶、制茶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协作关系,任何一道工序的失败都会导致最终效果的差强人意,茶文化本身就在向人们无声地展示着合作精神。因此,将茶文化融入到体育文化中去会在无形中对从事体育活动的成员进行耳濡目染,让他们意识到协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地球缺少谁都会一样转动,自己不过是团队的一份子,离开了团队自己也是无英雄用武之地,从而扫除内心的不安,更好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体育文化的精髓不在于比赛的胜负,而在于加强交流、丰富人的内心、健全人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过分强调了胜负的重要性,将比赛的乐趣和重心摆放在错误的位置,这就导致体育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歧途。茶文化讲究内心的安静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可以荡涤人们内心的杂质。引入茶文化必然能够净化运动员的内心,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更完美的体育人。

1.2体育文化与茶文化都注重礼仪规范、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活动的竞技成分很高,肢体接触也比较频繁,因此在比赛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矛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不同的体育活动都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则和规范,在它们的指引下,比赛才能正常进行。但是即便有这些规则规范的约束,现实 体育活动的初衷是为了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如果发展成这样赤裸裸的相互攻击则与它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茶文化对于选茶、制茶、泡茶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讲究、甚至对于茶具的选取也有一定的规范,这样的环境能够让运动员充分认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在潜移默化的环境里明确礼仪规范的重要性,在赛场上也会表现出自己的风度和风采,无论输赢的最终结果,都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个人魅力。另一方面,民族的体育文化活动,其目不仅是培养优秀的运动员,而是在于健全人们的内心、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茶文化在这一方面和体育文化有着相似的最终目的,饮茶的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个过程是个人的修炼也是个人的提升,讲究内心的祥和和平静。将茶文化引到体育文化中去能够促进身心的共同发展,促进人格的健全、形成健康的三观。

1.3两者都易于参与、有利于个人的拓展

绝大多数体育活动的门槛都是很低的,如果不 同样的,茶文化亦如此,只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到茶文化、茶艺的研究中去,就能够体会到其中的部分奥秘,它对于爱好者的要求没有特殊的规定,同样很容易上手,因此这两种文化的全民参与度很高、门槛低,群众基础强。另一方面,茶文化和体育文化都能够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展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在体育文化的实践中,如果按图索骥、一成不变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很多体育活动都讲究一定的创新,如体操、跳水、乒乓球、足球、篮球等,几乎每一项体育活动都需要主观因素的渗入,形成一个创举。如香蕉球、托马斯回旋、程菲跳等等,这些技术性名词都是因为有无数人在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才出现的。事实上,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打法,这些都是个人思考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个人能力和素质拓展的过程。茶文化亦如此,茶艺的学习不是对古人艺术成果的照搬照套,只有融入自己的想法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2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相融合的意义与价值探究

2.1有利于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国无论是大中小学在体育教学上存在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很多人抱怨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没有变过。这样长期无聊的学习自然而然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在内心形成厌倦和烦闷的心情,上课也变得不积极、被动起来。这既让体育课失去了原本的目的,同时更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在这个关键时候,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小小举措就能改变现状,重新找到体育课的乐趣。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对于茶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领悟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宝贵之处,同时因为茶文化和体育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促使体育课的教学变得更加简单,学生的领域度也会得到提升。

2.2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茶文化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功,这份收获不仅局限在体育课身上,更将伴随学生终身。茶文化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茶文化的学习既是丰富和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做法,同时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品格,让他们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在后面的体育活动中通过努力和训练来改变现状,达到更好的效果和水平。另一方面,茶文化中内敛、谦让的元素能够促进学生恬静淡然、不争不抢,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更多的礼仪和素质,展现独特的个人魅力。最后,茶文化中包含不计其数的理念和规范,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体育课上的内容有着功不可没的帮助,通过对于茶文化的融入,学生理解事物的能力也会上升,看待事物也多了一个新的角度,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品质,是在课堂上学不来的,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因此,也减少了诸多壁垒和不和谐的学习障碍。

3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探索

3.1积极开展茶文化教育,通过茶文化培养体育活动的集体意识

出于多重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方面,当今社会的学生个人能力和表现能力相对以前来说有了质的飞跃和提高,但是在集体意识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简单来说,就是自私泛滥。这一点表现在体育活动中来就是争强好胜、藐视规范,这种“吃相”实际上是很难看的,一时的胜负可能通过明争暗斗得来,但是个人的修养和礼仪也随之付诸东流,得不偿失。茶文化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人人平等,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学生会渐渐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有限和集体力量的无限性,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的难处,不恃宠而骄、咄咄逼人。如果将茶文化引入到体育文化中来的话,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到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更能够在比赛的过程中尊重对手、尊重自己秉持的价值观,从而保证赛场上的和谐,体育文化的教学氛围也会有一个质的上升和提高。

3.2推广茶文化的同时,融入体育精神

要想将茶文化和体育文化进行充分结合,茶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都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只通过一方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其中主要的问题自然是如何将茶文化融入到体育文化中去,但是在宣传茶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将体育文化的精髓进行分析和举例,在茶文化中体现体育精神,只有二者相互借鉴,才能相得益彰,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将体育精神融入到茶文化中去在新的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的推陈出新。这也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秉持的态度。茶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在新时期需要通过一定的革新才能让其赋予新的力量和生命,在新时期有一个更长足的发展。体育精神中不怕吃苦、用于开拓的特点就是茶文化所缺少的,将其引入到茶文化中来则能丰富茶文化的内容和精髓。

3.3积极调动全民参与度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多民族的国家,无论是茶文化还是体育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都有着不一样的精髓和特点,因此呈现出来的面貌自然也千差万别。这些不同的特点不是我们发展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的障碍,反而给我们融合和发展这两项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源泉,是我们不竭的动力。另一方面,对于茶文化和体育文化,我国都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喜爱这两种文化的人群众多,如果能够调动社会的集体力量,那么则能掀起波澜壮阔的惊天骇浪出来,而且这一效果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带来的成果也会让我们瞠目结舌。但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仍然没有能将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而且也没能调动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3.4开拓市场,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

文化和经济的融合形成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播,同时更是对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茶文化和体育文化都是文化的分支,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如果利用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将其充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特殊的产业,那么必然会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首先因为这两种文化都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也就意味着市场潜力巨大,两者的结合就是对双重市场的打开,群众基础加倍,市场潜力也会翻番。笔者前一段时间在江西看到茶艺武术的表演,即将体育文化中的武术融入到传统的茶艺中去,使得茶艺中带有铿锵有力的精神,让原本柔和的事物赋予了张力,让人眼前一亮,人们在欣赏茶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武术的魅力,双重享受自然让人拍手称快。这只是其中一个简单的例子,将二者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目前在我国仍然处于起始阶段,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因此,抓住早期的机遇至关重要,等到后期市场饱和时难度就大了。

参考文献

[1]张丽;蔡伟璐。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探讨与分析[J]。福建茶叶,20xx(10):289-290.

[2]唐尧。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茶文化生态学研究[J]。福建茶叶,20xx(5):382-383.

[3]康娜娜,张文慧,张玉超。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传承[J]。体育研究与教育,20xx(6):81-84.

[4]卢喜。基于茶文化的体育教学融合思路[J]。体育世界,20xx(19):96-99.

[5]熊根民。茶文化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改革[J]。福建茶叶,20xx(1):125-129.

茶文化论文 12

摘要:探寻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如何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实际上,从茶文化体系中所具体包含的精神理念看,其中所具有的思维内容,能够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具体创作与发展提供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而这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所在。本文拟从传统茶文化的起源以及内涵要素分析入手,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的特点理解,具体分析茶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体系;中国古代文学;内涵影响;创作背景;时代特点

在具体有关茶文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两晋时期,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作品是《荈赋》,它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当时种植茶树的规模,采摘的过程,如何制茶,以及茶汤的颜色,这一作品开创了描写茶叶的先河,因而对后世描写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后来中国的古代文学形式逐渐开始扩展,有关茶文化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又因为茶文化本身也属于古代文学的一种,因此,往往可以在各种古代文学作品中,发现茶文化的身影。

1传统茶文化的起源以及内涵要素分析

事实上,通过对我国整个文学作品体系中,关于茶的文学作品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以茶,或者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作品,最著名的当属陆羽的《茶经》。当然,其更多情况下,还是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所能展现和诠释的是其他与茶相关的内容,因此,极其值得我们探究。

1.1传统茶文化的起源分析

中国是茶的故乡,因此,毋庸置疑,这里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翻开历史的画卷,几乎每一幅上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古代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在劳作过程中依据茶的特点创作出茶歌、茶舞、茶诗等等一系列作品,随着茶叶越来越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茶叶也从简单的茶事活动上升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茶文化。实际上,在整个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文人始终都是其重要的驱动力。因此,与茶、茶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都是对整个茶文化最真实传递和承载的重要内容。

1.2传统茶文化的展现内涵要素分析

就传统茶文化机制中,所谓的时代性,其表明茶文化在于各朝各代结合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具有广泛包容性,而在各个时期的茶文化都各有特点。当然,茶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与代表,其从根本上看在于茶文化中所具有的成熟包容性。当然,在我国,由于其自然特色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决定了我国地域辽阔,加之各地文化习俗的不同,形成了各地具有独特魅力的茶文化。比如,在云南地区的普洱茶文化,浙江的龙井茶文化,福建地区的武夷茶文化等等,都以浓厚多样的茶文化体系,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应用价值所在。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创作的特点分析

我国是有着悠久文化机制的国家,无论是文学创作的理念,还是具体的文学作品,这都有着世界各个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当然,通过对整个文学发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整个古代文学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有效应用,其关键在于中国古代文学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丰富而完善的思维理念和情感内涵,这些内容,实际上都是我们具体发挥文学作品价值,构建系统化、多元化文学作品机制的核心所在。

2.1中国古代文学的分类

中国古代文学大体可以分为诗、词、歌以及小说等众多类型。最早出现的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当属诗和歌。最早的诗以“铺采文,体物写志”的特点著称,注重借景抒情,《诗经》当属这一类的代表之作。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以唐诗最为出名,唐诗以其音律对仗工整因而朗朗上口得以流传千古。提起词则当属宋词,宋朝的开放文风催生出了宋词,也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宋朝历史。其他产生与各个时期的文化机制,也都代表了各个朝代的文化特点。实际上,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以及其中不同的类型,都是基于相应社会事物前提之下的艺术化表达。所以,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状况认知切入,其将对文学作品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全面了解。

2.2各时期文学作品茶文化的特点分析

从茶文化的发源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开始分析,可以看到在这些众多的古代文学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茶文化的身影,足以表明茶文化的重要性。《诗经》中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有关茶的内容,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将古时劳动人民的艰辛描写的淋漓尽致;各个时期的诗中关于茶的描写则各有不同,但都表现出各时期的文化特点。词以宋朝最为著名,多写人间疾苦。实际上,就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看,其作为一种融入了多种内涵要素的文化机制,其中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时代发展的趋势与内涵,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在整个文化机制中,其系统化阐述了人们对整个文化体系的理解。

3茶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分析

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文学作品的具体创作与发展,其不仅是基于相关物质元素前提的创作,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其中所具体包含的精神理念和价值思维。因此,成熟而系统化的分析茶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体系的具体影响,其不仅仅是当前我们有效认知我国文学作品体系的重要诉求,同时也是在当前整个时代背景下,我们真正有效去传播我国多元文化的关键与重点。当然,茶文化体系的核心内涵,也是诸多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核心与关键。

3.1唐诗中的茶文化

中华的茶文化是古时文人墨客最为喜爱的活动之一,而饮茶也为文人带来了许多灵感,品茶抒情,借茶寄托自己的情感,“赌书消得泼茶香”将他们的这种乐趣写的淋漓尽致。唐诗中描写茶文化最多的当属白居易,有诗专门谈了自身对茶文化机制的认知和了解,这不仅具体描写出文人一起品茶斗茶的胜景,同时包含了对茶事、茶趣的叙述,同样他的诗,也是中国茶文化中“以茶简德”的写照。唐诗中的茶文化更多是精神上的描写,因此,在这些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能从中感受其表现出高雅的文化机制,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

3.2宋词中的茶文化

到了宋朝之后,其社会稳定,且良好的经济发展实力,使得宋朝成为我国历史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极其雄厚的朝代。而其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也使得此时,茶文化体系有着新的发展空间。因此茶的种植面积得到进一步的扩大,故饮茶之风十分流行,茶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宋词中对茶文化的描写更多是生活化的细腻精致的表达,从很多极其经典的词曲文化艺术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趋势,从意境上来讲,受到茶文化的影响,宋词多表现出轻巧淡雅的美感,与唐诗相比,宋词中更多了一份茶文化中的细腻婉约。当然,宋代有着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成熟,加上陶瓷技术、绘画艺术等成熟发展,此时与茶相关的元素内容也实现了深层次发展,而这些内容,实际上都成为整个文学作品艺术创作品质及内涵的以全面提升的重要资源要素。

3.3其他中国古代文学题材中的茶文化

提到茶文化,不得不提的,就是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它以叙事描白的手法记录了茶的发展以及我国古代茶文化的演变过程,对于我们了解茶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陆羽一生研究茶,精于茶道,并善于品茗。其他类型的中国古代文学,例如曲、小说等,都可以看到茶文化的身影,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茶文化体系,实际上对我国整个古代文学体系的具体发展和创作,乃至具体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思维等等,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实际上,在当前我们的整体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先秦时期所形成的茶文化状况,当然,除了以上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外,其他很多文学作品机制中,也向我们具体展示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思维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在理解和认知茶文化体系的关键。

4结语

从不同时期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茶文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茶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文人借它抒发出各种情感,所产生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安霞。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中的颓废和城市———评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J]。当代文坛,20xx(5):132-135.

[2]蔡颖颖。论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理论预设[J]。文艺理论研究,20xx(19):126-128.

[3]董学文。传统文化传承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以《中国茶文化》课程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xx(1):111-113.

最新茶文化的论文 13

据《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而一代茶圣陆羽也曾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由此可见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自神农发现茶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演变,茶文化由发展走向成熟、由国内走向世界,可以说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兴盛自然而然带动了品茗茶具的兴趣,在众多茶具器冥中,紫砂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实用性茶具,颇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

紫砂据传起始于北宋末年,那时的饮茶文化可以说是相当成熟了。根据茶史上记载,饮茶之风,盛于唐而兴于宋,当时茶具器形的发展受喜欢茶饮方式制约。但到了北宋末年的时侯,茶文化的焦点已经从品的方式转变到茶具的行式上来。紫砂壶的诞生,可以说是因时而生,然其后紫砂壶能够风行数百年,最终与茶文化连为一体相辅相成,可以说是由紫砂的特性所决定的。

精于茶道之人有种流行的说法——品茗,能修心养性,陶冶人的情操。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闲暇之余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的休闲生活,而品茗之道就是很好的选择。由此而来,闲时品茗修行之人日增,但不管如何深谙茶道之术,若无称心如意之茶具,一切枉然。即使是绝好的茶,也是暴殓天物而矣。有了上好的茶,因此一个急迫的问题摆在了茶友的面前,何为上佳之茶具?紫砂!茶道高手一般会如是回答。然紫砂谓何?

紫砂盛行于陶都宜兴,脱胎与一般日用陶瓷。宜兴,古名荆溪,因荆溪河而得名,秦始皇灭楚后改名阳羡。晋惠帝时期又改阳羡为义兴。北宋时,为避太宗赵光义玮,改称宜兴而沿用迄今。宜兴盛产一种特殊陶土,其颜色多为绛紫,故统称紫砂。但其颜色亦有红,绿、黄、白等,故又被誉为“五色土”。用其所做茶具即为紫砂壶。论及紫砂的起始,见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集》一诗中言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因此普遍认为紫砂起始于北宋末年,而1976年在宜兴丁蜀羊角山古窑址发掘出的大量紫砂陶片,其断代为北宋时期,这也可作为佐证。随后紫砂艺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而这个春季延续了差不多数百年,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兴盛。明清时的发展,紫砂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其在结合茶文化的基础上,更是融合了诗词、书画、雕塑、篆刻等一系列文化艺术。多种文化性质的结婚,成了紫砂文化的标志性特色。

如今的紫砂艺术经过几十代紫砂艺人的奉献,也已趋于成熟,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系列性的理论知识。定义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可以从两方面衡量:一方面,紫砂作为美术品,应具备形、神、气、态四要素。形,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部轮廓:神,即神韵;气,即气质,陶艺所蕴涵的和谐色泽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另一方面紫砂壶还需满足其作为茶具的根本特性实用性。如壶体的容量和重量比例适当,壶嘴出水流畅,壶把端拿方便舒适,壶盖四周合缝等等。紫砂壶和一般陶瓷不同,它属于无釉茶具,采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矿制成生坯然后高温烧制而成。由于其成型后烧成过程中温度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更有肉眼难辨的气孔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故老壶,旧壶虽冲白开水也能散发淡淡茶香。紫砂的特性材质属性,致使开水冲泡却不致于烫手,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而热天盛茶则逾夜不馊。此外,紫砂壶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有着“世间茶具壶为首”之美誉。而《桃溪客语》中书道“阳羡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足可见其名贵。

现今收藏紫砂壶成风,明清、民国时期及当代名家紫砂壶价格一路攀升,一般藏家只能作壁上观,少有可能收藏到名家真品。而古玩市场上,明清老壶,只有那些田间粗茶壶,还依稀可见,仅数百元一把,作为开茶馆泡茶之用却仍有古趣。然而,有些紫砂工艺师片面地追求紫砂壶的艺术价值或经济价值,致使一些壶不是丧失了其根本的实用价值就是完全失去了艺术价值。可以说这些“不良风气”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

紫砂因茶而生,由茶乃盛,最终携茶而美。修心养性,天地虽大,然皆在这一茶一壶间也。

茶文化论文 14

摘要: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言文学重点包括文学史、语言学和文论。汉语言不仅能够维系中国的统一,而且能够传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传统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在漫长的岁月中沉淀下� 在这个过程中,汉语言文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独特的韵味赋予了传统茶文化深刻的内涵,因为汉语言文学发挥它的作用,使得传统茶文化不断传播开来。在时代发展与变化的同时,传统茶文化也随之改变,融入了新的元素,使得传统茶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概念。汉语言文学在时代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对传统文化影响很大,把很多传统文化宣扬开来。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汉语言文学;文化传播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中国是以汉语作为其标准语言的国家,由此产生了许多与汉语教学相关的内容。汉语言文学就是以汉语学 汉语言文学对于传统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结合汉语言文学的作用和传统茶文化的特性将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播的作用进行一个分析。

1发展历程

1.1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

汉语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我国是以汉语为标准语言的国家,我国从一百多年前就开设汉语言文学。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前,我国的汉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为政府培养它所需要的从业机关人员,而非培养具有良好汉语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人。汉语言文学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不少的变革,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经过历史的风雨洗礼,汉语言文学的形态特征已经形成。各大高校也纷纷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作品也开始流行起来,汉语言文学教育也越来越有它独特的价值。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经了沧桑与曲折,也拥有过辉煌和灿烂。汉语言文学在没落的时代里记录了最黑暗的故事,在最美好的日子里叙写了最荣耀的篇章。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它的发展过程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一个浓缩。汉语言文学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而且是我们民族灵魂的象征。

1.2传统茶文化的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蕴含丰富,其中包括传统茶文化、戏曲文化、京剧文化等等。传统茶文化当中又蕴含许多珍贵的文化元素,包括采摘茶叶的相关内容,泡茶的相关流程,与茶有关的典故传说,以茶为题吟诗作赋,茶具的挑选,关于茶的品鉴。与茶有关的文化自几千年起就有,茶与中华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种类的茶,但在中国茶不仅是供人饮用的饮品,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也是中国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依据之一[1]。

2赏析汉语言文学与传统茶文化相关的内容

2.1古代咏茶词的内容

历史上不乏名人写下关于茶的诗文,关于茶的诗书典籍数不胜数。宋朝时,许多文人墨客饮茶会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品令茶词》中写道:恰如灯下,古人万里,归来对影。词人在独自一人独立与稀疏光影之中,喝了茶之后的情绪类似于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此种妙处只可意会,不可用语言来表达,只有饮者才能体会这其中的滋味。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作品中有此番对于茶饮的赞誉。同样是与黄庭坚� 他曾写过一篇《满庭芳咏茶》里面有许多文字都在刻画沏茶时的优美画卷,细腻传神地再现煮茶的各道工序,沏茶时的火候以及用以沏茶的泉水的清澈透亮,都通过词句展现出来。这不失为一首极有情韵的咏茶词。中国古代还有许多意境丰富内容细致意蕴悠长的咏茶词,这些汉语言文学作品都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2]。

2.2近现代咏茶作品

中国著名人民艺术家老舍有一篇代表作叫做《茶馆》,这部作品看似是一篇不长的汉语言文学作品,但实则续写了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情况,茶馆见证了时代的革命,这部汉语言文学作品也为中国传统的休闲活动做了宣� 作家林清玄写了一本名为《非常茶非常道》的散文集,其中富含很多禅理。文章文字清雅,意境深远,内涵丰富睿智。这本书关于禅茶文化,作者看似漫不经心地讲故事,实则故事蕴含深刻意义。

3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3.1汉语言文学与传统的关联

从汉语出现到现在,汉语言文学作品已经多得数不胜数,汉语言文学涉及的方面广博,与传统文化也联系密切。古代文学作品到当今的社会中也依旧被人们熟知,很多名家的作品都被作为汉语言文学作品展示在大众面前。可以说,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壮大离不开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推广,传统习俗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传统观念都以不同的形式被记录在汉语言文学作品中。

3.2汉语言文学发挥的作用

汉语言文学包括许多方面,包括文学史、语言学等等,汉语言文学中有不同风格流派,导致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新的思想观念会融入文学作品之中,对于启发民智有一定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作品也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社会现象,笔者会有隐晦的角度去揭露时代的问题,对于社会发展来说起到重要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具有艺术性,在语言表达方面达到了艺术感染力强的效果,所以某些时候汉语言文学能够陶冶大众的情操。汉语言文学作品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它具有传播作用,汉语言文学作品或者是针对性的文学评论都以不同传播媒介传播散布,涉及面广泛,所以很多思想观念、艺术形式、传统文化、政治理念、文学概念等等都因为汉语言文学得到发展。

3.3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作用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新的形式。茶文化在中国不仅代表着物质文化也代表着精神文化,许多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都被人们认可和重视。自古时候起就有关于茶的诗词歌赋问世,茶文化中的茶不仅只代表饮食文化上的一大元素,更是上升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茶的清热解毒功效被世人公认,但在中国它如同精神的调节器一般,历代文人墨客都饮茶作赋。我们在传承茶文化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其他国家诸如日韩两国对于茶文化的发展传承,很多都是从大众媒体上看到其他国家的茶文化发展;但对于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去了解它的意义内涵所在就要了解它的来源和它历经的风雨历程。如今的中国人对于传统茶文化应该不算陌生,至少说到饮茶,不管什么年龄的人多少都会了解它的内在含义[3]。因为从小学开始接触的古诗文就讲述了茶的相关知识,在很多汉语言文学作品中都会以茶叙理,在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认识到不同的茶叶种类,开始意识到品茶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开始了解不同的词汇所表达出来的对于茶的滋味的品鉴。在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期的语言表达习惯也造就了不同的茶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在汉语言文字追求典雅大气的时期,茶文化中出现了类似于斗茶、选茗等词汇,在汉语言文字表达趋向于简便易懂的情况下,饮茶文化中出现了泡茶、倒茶的这些表达习惯。这些都是汉语言文学直接导致茶文化的改变,这种改变也证明了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范围之广,这些词汇在相应的历史时期都在举国上下出现,并且被人们频繁使用。汉语言文学在传统茶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因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是因为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记载使得传统的饮茶文明没有被人抛弃,也使得饮茶习惯一直被人们视为一大民族爱好。得益于汉语言的宣扬,才让传统茶文化在历经千年的发展变迁之后仍然存留于世界民族之林。

4结语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包括它的语言文字和它的传统文化,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对于传统茶文化甚至许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汉语言文学为传统文化的流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传统文化推广给本民族的后继者,也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到世界的范围内。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的一大艺术特色,它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在如今的网络环境推动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途径被拓宽开来,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作用,能够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军亚。汉语言文学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G].汉语言文学。20xx(12):53-55.

[2]王艳。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联系[G].汉语言文学。20xx(2):67-69.

[3]唐谷杰。传统茶文化和汉语言文学的联系[G].汉语言文学。20xx(6):46-49.

日本茶文化的论文欣赏 15

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特征看中日茶文化交流

[摘 要]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就是一种摄取融合外来文化并不断学习发展的混合文化,日本在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本文试从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着手,来阐明日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关键词]中日;茶文化;交流

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济上取得的惊人成绩让世人刮目相看,经济上取得的成就与其自身文化特色有很大关系。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它吸收融合并不断学习发展外来文化的过程。“岛国的地理位置给日本提供了与外界交往的自主性。”日本在很早就开始了吸收外来文化的历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一点,贾华在《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总结道:“(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三)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作为与日本隔海相望的近邻中国,也与它有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文化交流。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对日本在对外交流中体现出的这些特征多有表现,本文试图以茶文化为例,说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这些特征:

一、积极主动学习、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日本的文化发展特色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四面环海,面积狭窄的冲积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部短而急的河流纵横交错,生存空间相对狭小封闭。拥有险山、急流、汹涌大海这样的天然屏障,不仅使日本免于外族入侵,还使得文化不发达的日本在选择外来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接受外来文化原则前,日本只取前者,并将它实践为“只取其精华”。

滕军曾将日本的茶道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茶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平安时代。第二个时期是受中国宋朝的抹茶冲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第三个时期是受中国明朝的叶茶泡饮法影响的日本历史上的江户时代。”从这三个时期来看,日本所选择的对中国茶文化的吸收时期,正是作为茶源地的中国,茶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者出访过程中,“当时日本政府遣使隋唐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隋唐文化,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通过使节来获取大陆的物品。所以,负此重任的来华日使临走时要选择最有价值、最令日本天皇满意的物品带回国,并敬献给天皇”,而这些遣唐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茶文化带回日本敬献天皇。

隋唐时期作为中国的鼎盛时期之一,理所当然地被日本当作吸收其文化的对象。中国的茶叶及品茶法就是在这个时期传到日本。在传播途径上更是与众不同,“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有许多途径。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等,赠送各种礼品(包括手工艺品和动物等)及书籍,是一条通常的渠道。宗教和贸易,是另外两条重要的途径……在这三方面之外,文化交流还有意外的渠道,为当时的人所意想不及的,即战争与掠夺也会造成文化交流的机会。”而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的途径是“通过佛教和僧人”,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空海(774~835)、最澄(767~822)、荣西(1141~1215)、村田珠光(1422~1502)、武野绍鸥(1502~1555)、千利休(1512~1591)。无论是留学僧还是请益僧,他们在唐期间开展佛教活动时,周围活跃着许多爱茶、饮茶、颂茶的中国诗人学者,耳濡目染了中国当时先进的饮茶文化,带回茶籽,传到日本。南宋时,中国茶文化高度发展,日本遣宋使中主要以荣西禅师为代表。他在中国期间遍访江南名刹,后移居天山景德寺。荣西除了致力于佛教钻研外,也充分利用江南茶园遍布,饮茶之风盛行的优势,加深对茶的研究,并于第二次回国后的1192年写成了主要以宋代《太平御览》为参照的《吃茶养生记》,开篇便写道:“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天竺唐土同贵重之,我朝日本亦嗜爱矣。古今奇特仙药,不可不摘也。”。即便到了明代,倭寇盛行时期,中日之间也“想方设法”进行交流,尤其日本,派出的遣明使一般都是由通晓汉文的高僧来担任,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日之间的进一步交流,这个时期,“正是日本茶道骤形成的期间”。

二、选择性地摄取、兼容外来文化

日本在积极吸收世界上先进文化时,从不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地摄取,根据本国的国情来兼容外来文化。

日本原本没有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更谈不上创造与茶有关的茶文化。自从遣唐使们将茶文化从中国传入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就开始伴随着日本茶文化的延伸发展。围绕日本茶道史三个时期看,当中国的唐朝经济文化臻于繁盛之时,作为未完全摆脱氏族制残余的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更是趋于全方位的。平安时代的日本,社会混乱,忧世忧天的没日思想浓郁,与此同时的中国,茶文化在禅宗大力提倡饮茶以及陆羽《茶经》的大肆鼓吹下兴起,很多人通过接触禅开始了饮茶的习惯,茶也从南方传到北方。《茶经》宣告了中国茶文化的成立,使儒、道、佛等中国文化的精髓与饮茶过程结合,这些,被崇尚佛教并且出于佛教研究目的来到中国的日本使者所吸收,根据当时日本国内的社会状况,民众普遍存在的情绪,人们的精神面貌等,尤其对中国的禅宗思想进行了摄取,“日本的茶道在形成的过程中明显可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痕迹,禅宗的精神就是直接来自中国”。室町时代末期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提倡受禅宗思想的引导而产生的“空寂茶”,茶从奢华之风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与村田珠光参透禅并决心将禅与茶结合有莫大关系,后来,茶室面积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也不断缩小,不讲求世俗的尊卑高下,不断拉近主客之间的距离,日本的茶道也逐渐从禅与茶的融合中确立了“敬、静、寂、和”的茶道精神。

另外,在茶具,点茶等方面也是有选择地吸收。例如,可上溯到中国宋代的点茶技法,“其茶刷的形状、茶碗的形状都与目前日本茶道中使用的相似。但唐宋时的中国点茶技法重视色、香、味,重视茶与水的比例,对点茶时的姿势、拿茶刷的方法等并没有什么规定。”。另外,在茶碗的选择方面也有所体现。宋代,浙江、安徽一带聚集了许多日本留学僧人,他们接触了中国的茶具,并作为纪念品带回日本,因为当时的日本人为之取名曰“天目茶碗”的饮茶工具,相对于当时日本国内的茶碗而言,更显端庄秀丽。   三、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融合性

日本对外来文化表现出的强烈融合性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形容日本民族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不为过的。它以极宽容的态度接纳来自各方的先进文化,经过选择性的摄取,兼容后,使这些外来文化最�

“中国唐、宋、明代都对日本茶道以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日本茶道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日本民族是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养料的,正是长期和多方面的学习和借鉴中国茶道的精神、程式及技巧,并与其本民族的特色和文化相融合,才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在谈及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强烈融合性时,“茶”文化是最有说服力的内容之一。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在与其他国家展开的文化交流中,首先推荐介绍就是日本的茶道。如今,在国际上久负盛名的日本茶道已被很多国家作为课程学习,茶道也早已成为日本先进文化的代表,而这一切,都与中日茶文化交流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唐代,被文人墨客爱不释手的茶被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们带着一种崇敬之意效仿,开创了日本的饮茶之风;镰仓时期,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大谈茶在中国驱睡意,以及救世救民,大有与唐代陆羽《茶经》出世后类似的功效,日本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茶从使用走向艺术是在室町时代,以后又逐渐融入从中国吸收来的禅宗思想。在日本茶道形成的过程中,日本曾经出现过将外国文化与日本民族的文化相结合的思潮,为此,珠光也曾在这种背景下主张过反对自以为是思想,要主动接近有能之人等,此外,他还将地炉导入茶室,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源于中国的饮茶文化与本民族固有文化融合的进程。与地炉导入情况相类似的是风炉。风炉在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详细记载,它在室町时代传入日本,日本茶道中的风炉有一些仍保留了中国风炉的模样,但是,日本随后又在中国风炉的基础上发明了泥风炉、铁风炉等等。

同风炉地炉一样,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从无到有,从开始的近乎全部的吸收到不断筛选,再到与本民族文化结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最终形成符合自身发展又促进自身发展的茶道文化,这与对外来文化的强烈融合性是分不开的。

四、保持和传承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

日本文化是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但是作为在日本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日本传统文化始终是日本文化的主体。今天我们看日本文化,也许能对日本的任意一种文化找到它的本来归属国家或者地区,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隐藏在日本文化背后的,却是日本固有的宗教意识、道德伦理意识、生活习惯等。

日本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这一特性在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也有很多体现。例如,《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在描述门茶时提到,“门茶初期,以辨别本茶非茶为主,即尝出尾茶(本茶)与其他茶(非茶)的区别就可以了。这里受到了中国宋代门茶中的辨别皇室专用的北苑茶(正焙)和其他的茶(外焙)的影响。不过,日本的门茶将宋代的门茶大大升级,更加游戏化、系统化、复杂化、”接着,书中又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起中国宋代的门茶来,室町时代的门茶更富有游艺性。这是由日本文化的特点决定的。日本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儒家的君子文化不同,具有明显的结座性。喜欢大家凑在一起做点什么。在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有了平等的前提才产生了游艺。”日本人的游艺性深深影响着日本茶道游艺性,使门茶源于宋代却有别于宋代。

日本还将和歌艺术理论导入茶道,将素淡典雅的日本独有文化融入茶道,还有第一个按照日本茶道理念专门设计的茶碗―乐窑茶碗。另外,日本人爱洗澡,茶道文化中自然少不了沐浴方面的元素,日本在举行茶会时常常有沐浴的活动,这是中国茶文化中所没有的。表层文化背后的日本传统文化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最终使日本茶道文化深入人心的,并不是它停留在表面的外国文化的影像,而是日本民族深层次的传统文化。

日本民族是一个不简单的民族,日本民族的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从中日之间的茶文化交流便可见一斑。它在摄取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迷失自己,始终保持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吸收先进文化时始终坚持有选择,有目的。这些都是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贾华:《双重结构的日本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

[2]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2年。

[3]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4]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5]古田绍饮译注:《吃茶养生记》,讲谈出版社,2000.

[6]徐静波:《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7]余悦:《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察―以茶道思想为中心》,《历史学》,2009.10.

[8]余悦:《日本茶道的源头与当今茶人的学风》,《农业考古》,1998年

茶文化论文 16

浅谈中国茶文化

【摘 要】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也是被许多的了解和认可的。本文就茶与中国文化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探究,也介绍了茶的起源与茶功效等,中国茶文化是值得弘扬和发展的。

【关键词】饮料;茶文化;中国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为是世界三大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的好处数不胜数,并且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更是值得品评的。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茶也是有独特感情的:当有客人来到家中时,沏上一杯热茶是热情和礼貌;周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轻松更是快乐;独自一人时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书是精神的收获更是身体的享受。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国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对于茶的起源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起源于汉代,也有人说起源于唐代,而更有学者研究说早在神农时代就已经有茶的出现了。不管怎样,茶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发展和成熟,之后又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而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中国茶文化更是备受关注。茶文化悠久而绵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现的初期是作为药材来使用的,因为它有许多特别的功效,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如今也是如此。后期经过长期的发展,茶才演变为今天的传统饮料。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离不开的茶,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茶。中国有许多俗语中也时常出现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人”,“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若想百岁翁,与茶打交道”等等。这些俗语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茶的重视程度。

二、茶的种类

茶分许多种,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绿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种植茶树然后采摘、晒干等工序之后制作而成的。对于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据说好茶采摘的必须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龄女子,采摘什么样的叶子,用怎样的手法,怎样晾晒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而红茶,是指绿茶经过发酵以后制成的,它与绿茶不同,泡制之后会成红色,味道也别有一番。花茶便是各种花的花瓣晾干之后制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等,它们的引用也有许多不同的功效。当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绽开的时候,还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三、茶的功效

茶作为中国人传统的饮料,也是中国人最普遍喜爱的饮料,它有许多奇妙的功效。首先,饮茶可以提神,我们经常在工作和学习需要精力时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来。其次,茶还可以消食、健脾胃,人们一般都在饭后喝一杯,这样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腻感,达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谓“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饮茶能降油脂,不会有得三高的危险,在三高病逐渐严重的今天,人们更应该注意生活和饮食方式,预防变成三高人士。所以,饮茶是一个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最后,其实茶的功效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好处,其中最受现代人欢迎的就是茶有减肥的效果。饭后喝茶能够去油腻,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囤积,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们的欢迎。

四、茶的今天

如今,茶越来越受世界人民的欢迎。许多外国人也开始喝茶并且非常喜爱这种饮料。茶不仅为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各种瓶装的茶饮料越来越多, 如中国市场上的瓶装康师傅绿茶、娃哈哈红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种现象充分说明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的茶文化悠香而深远,小小的茶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气息。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中国茶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应该更多的宣传茶和弘扬茶文化。

茶文化论文 17

一、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xx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om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

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创新能力的培养

茶文化属于应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理论的掌握,还要强调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方位培养茶文化发展所需创意设计、茶艺表演、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复合人才。

茶文化论文 18

摘要:茶起源于中国,但随着的文化和商贸交流,在向世界各地传播过程中较早地传入日本。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融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绘画、建筑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文化艺术。茶道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成为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抹亮点。

关键字:茶文化,中国,茶叶

一、简介

茶起源于中国,但随着的文化和商贸交流,在向世界各地传播过程中较早地传入日本。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融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绘画、建筑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文化艺术。茶道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成为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抹亮点。

日本茶道是茶文化日本本土化的产物。在日本,茶道组织遍布日本,研习茶道的人有四五百万人,其中90%以上都是女性。日本茶道流派纷呈,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如今20多个流派中最著名的是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家。不少茶室的内外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实质没变,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二、历史起源

众所周知,茶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国。中国的茶叶首传日本,一般上溯到遣唐使日本高僧最澄来华,实际上,茶首次传播到日本的时间还要早一些,据文献记载,隋文帝开皇十三年,茶已传到日本。至唐代,茶叶由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日本栽培茶树由此开始。

后弘仁六年,嵯峨天*巡幸近江,过京都西北的崇福寺和梵释寺时,因大僧正永忠亲自煎茶奉献天*,天*饮后龙心大悦,赞美有加,便命令进行种植,设立造茶所,专供宫廷,在皇宫中的法要会式里面也有使用茶的纪录。这就是日本茶饮用的最早记载,当时,茶叶十分贵重,只有僧侣、贵族阶级等少部分人才能品尝。

到了宽平六年遣唐使的废止,与中国的交流也为之中断,在上层社会兴起的饮茶之风也逐渐衰退,仅有少部份的僧侣保持饮茶的习惯,当时高僧们播种的茶树,也淡出了记载。总的说来,平安时期的日本茶文化,无论各方面都是照搬中国唐代的茶文化。

到了中国宋朝,日本国力又兴盛了起来,这时日本到了平安时代的末期,当权者平清盛再度与中国开始交流。到镰仓初期,后来被日本称为“日本茶祖”荣西禅师从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并将优质茶种与茶具带回日本,将种子种在九州的背振山上,当时荣西禅师所种植之茶被称为石上茶,他于公元一二一一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对日本茶道产生起了重要影响,书中介绍中国宋代的末茶冲饮法,为后来日本茶道的品茶艺术开了先河。之后公元一二五九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之后,日本的茶文化逐渐演化为禅宗和律宗两大流派。镰仓时代,日本的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以茶为药,茶文化逐渐由寺院普及到民间。镰仓末期,受中国宋代“斗茶”的影响,在日本上层武士中,“斗茶”开始兴起,“茶寄合”等游戏大受欢迎,茶歌舞伎等抹茶法也迅速扩展开来。

经过几个世纪的消化吸收,直到16世纪日本丰臣秀吉时代(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 日本有“茶禅一昧”的说法,在禅茶一体化的基础上,将茶道还原到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为茶道的大众化奠定了基础。经千利休改良的茶道,其基本精神为“四规”,即“和、敬、清、寂”其实质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凝聚化。千利休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娱乐性,将茶道的艺术境界带向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向,茶道开始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体系。

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就是由千利休创立的。他集茶道之大成,主张茶室的简洁化,庭园的创意化,茶具小巧,木竹混用,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千家流”茶法。它的基本理论显然是受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迄今为止,对日本民族文化艺术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千利休莫属。千利休不愧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三、中日茶道区别

中日茶道有着渊源关系,一般人初始感觉日本人喝茶比较郑重,而我们更讲究的是闲情逸致,悠哉慢哉的品味其中的内涵,修养身心。中国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但不能否认中国也有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区别:

1、核心思想不同

日本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日本茶道讲究“四则”,即“和、敬、清、寂”,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于三家思想的统一,内容十分丰富。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是中国茶道的主调,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

2、表现形式不同

日本茶道强调古朴、清寂之美,程式严谨,将高雅的茶艺术与意境相融合。中国茶道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注重茶的生活化、实用化。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

3、普及层次不同

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中国的茶道具有民众性。日本茶道,有着许多著名的派系和世家,世代相传,在茶道中影响较广,具有典型精英性。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包含了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成为人们聚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是社会生活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茶文化要发展成世界的,还要学习日本,将高雅的茶道艺术与深远的意境相融合,使茶文化这块瑰宝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茶道程序

日本茶道是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它按照程式进行喝茶活动,而茶道的精神就蕴含其中。其中浓茶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具体方式则根据不同的茶道流派而有所不同。

进入茶室一般有身穿和服主人跪在门前迎客,举止优雅的女茶师礼貌地迎上前引领并简要说明。入茶室前,经过一段自然景观区,使宾客先静下心来,除去凡尘杂念,使身心融入自然。之后在茶室门外的水缸里用一长柄的水瓢盛水,洗手,之后将水慢慢送入口中漱口以示清净,再把一干净的手绢,放入前胸衣襟内,再取一把小折扇,插在身后的腰带上,稍静下心后,便进入茶室。

进入茶室,强调不分尊卑,第一位进茶室者是首席宾客,其他客人则随后入室。宾主相互鞠躬,主人称谢光临,客人感谢主人盛情邀请,之后客人们入室观赏四壁书画、茶室布置和插花艺术,落座首宾须坐于主人左边,主人即忙于生火煮水,这期间宾客可自由在茶室内外观赏和花园中散步,待水将煮沸,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宾客们再重新入座,茶道仪式正式开始。

主人在敬茶前,要先品尝一下甜点心,避免空腹喝茶伤胃。敬茶时,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边,跪地后举起茶碗,依次递给客人品饮。客人恭敬地用双手接过茶碗后,应先欣赏一下茶碗和茶汤,然后缓缓品饮。饮时要使茶汤在舌间滚动,吸啜有声,以示赞赏。待客人品饮完毕,主人便请大家玩赏精美茶具。仪式结束,宾客们鞠躬告辞,主人复跪坐门侧送客。整个过程数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宾客人可自由交谈,正宗日本茶道,不谈论金钱、政治、生意等世俗话题的,谈话议题多是大自然的话题。日本茶道之所以这么繁杂,就是要把宾客注意力从茶的本身上引开,而是专心致志于饮茶的全过程,从而把人从世俗的紧张、烦恼等事务中解脱出来。

由上可知,日本茶道是一场静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禅又在品茶中得到体会。

五、茶道的影响

如今,茶道已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举行的文化活动。喜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现在,茶道被认为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日本茶道强调通过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强调宾主间有一种高尚精神、典雅仪式和双方间的融洽关系。学习日本茶道,就要先学习行礼、寒暄的方法,如来宾入室后,宾主均要行鞠躬礼。接下来是学习每一个茶道具的操作方法及其相关知识,然后是由浅入深地学习各种点炭、点茶的方法及其相关知识,为了能够点出一碗美味可口的茶,不仅需要主人的刻苦修为,而且作为客人也必须得具备同样的修为,主客间必须做到心心相印。点一碗茶的过程,其实也恰是人们尝试着去建立各种人际关系、进行角色转换的一个训练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与人交往的心理平衡过程,而这一点恰是中国茶道所不具备的。“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等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内心与内心的相互沟通,这就是“和”的感觉。

茶道现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已成为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的最有效的礼仪教育。日本一般姑娘出嫁前也要经过特别的茶道程序训练,为主妇有条不紊地操持家务的提供训练。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茶道

茶道的内容十分丰富,提高了日本的书画、服装、插花、音乐、舞蹈、文学、陶艺,漆器、建筑、制造等工艺技术水平。为日本的精神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传统艺术及建筑和制造工艺等的不断发展打下了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

最新茶文化的论文 19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的饮茶史,从有历史记载起,至今已经有4700多年。在几千年的种茶、采茶、炒茶、品茶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及不同的地方特色。伴随着拥有悠久历史的茶文化发展起来的,是各种将茶元素融入其中的艺术,包括音乐、绘画、诗文等,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实现茶文化的传承,并为大众所熟知。其中,茶香的清雅,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淡泊明志不谋而合,更加深了茶文化在绘画中意境的融入。本文从剖析中国的茶文化入手,探讨茶文化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间的相通点,分析其在绘画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各种与茶有关的活动与文化的传承中,逐渐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是直接以茶为主题构图,还是以茶助兴,追求绘画中如茶一般淡雅的意境,或是以浓茶水为材料在画作中上色,均能体现出我国传统画家对茶之一道研究的深刻性。

一、我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内涵

论茶的品种与独特性来说,中国并不是唯一产茶的国家,除了亚洲以外,非洲、美洲、大洋洲、欧洲都有不少国家均有自己本土产的名茶,但就茶文化而言,中国应是拥有最悠久茶文化的国家。并且,茶文化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已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相融合,与丝绸、陶瓷一起,享誉世界。

(一)茶文化起源

茶文化,是伴随着茶叶交易的发展壮大而兴起的,可以说是“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萧翼赚兰亭图》中描绘的画面中,就有仆从备茶的情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茶画。李白的“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是最早的“名诗入茶”,描述了“仙人掌茶”的详细资料。更有陆羽的《茶经》,是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到了宋代,“点茶、斗茶”开始盛行,国人对茶的喜好及研究更胜于唐,并出现了“贡茶”,让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先后有180多位诗词家创作400多篇关于茶的佳作,有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黄庭坚的“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等。

(二)茶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已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文化本身的融合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道、释”三家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结合所构成的,能激励人们明心见性、提高修养。中国的儒家思想突出“中庸之道”,温和但有原则,以“和”为贵。传统的茶文化也离不开“和谐”二字,与儒家尊崇的“和”相对应,也表现为“茶礼”。传统的茶事,均为三五好友在饮茶品茶中交流情感,沟通思想,提高志趣,因此,茶不仅是“养廉、雅志、励志”的代名词,也是礼节的表现。

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茶文化的相通点

(一)茶文化对画家本人的影响

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在对文人画的描述中,曾提到四要素,即人品、学问、才情、思想,茶画,兼具上述四者,可属于文人画。一来,好茶多生长于山明水秀之处,能带给许多画家作画的灵感;二来,相对于饮酒,品茗为雅事,也深受画家喜爱,尤其身处云雾缭绕之境,更能让画家在美好的境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于青山绿水间找寻到心灵的共鸣。苏轼曾言:“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同德也”,意思是说,茶和画之间的内涵、美感相通。许多画家都有品茗习惯,体现了他们对儒、道、释三家文化的追求,让心灵得到净化,在亲近自然的环境与清雅的茶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将其内心的感悟运用到绘画的创作中。茶有禅意,茶禅一味,朱锡绶曾有“真嗜茶者神清”之说,也是传统画家们品茶、嗜茶,通过以茶入画反映自身的感悟与生活哲理的真实写照。“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徽明即是一位品茶大师,其淡泊的气质决定其不适于官场生存。辞官归隐后,文徽明在惠山脚下,种茶、采茶、煎茶、品茗,以茶会友。长期的茶事熏陶,影响了画家的性格,更加平淡、高雅,并且,这种气质也不自觉地渗透到画作中,流露出茶的神韵。同为“吴门四家”的唐伯虎,一生爱茶、饮茶,每于品茶后即会画茶文化山水图,将茶与山水融合,成为明代茶画的一绝。

(二)茶文化关系到我国传统绘画艺术风格的形成

由于大多画者本身爱茶,通过多年被茶的熏陶,茶的品格也逐渐影响到画者自身。常言道“画如其人”,即是说长久的作画,画家将自己的品性融入画中,观画如观人,从画作中可品出作画者自己的境界。茶艺思想多主张契合自然,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寄情山水,从隽永、含蓄中品味山水之悠长、花鸟虫鱼之精妙灵动的思想不谋而合。可见,在茶文化与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中,两者是相互影响、互不可分的。张璪曾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画师的绘画创作是来自于自然万物,但是自然景物并不能直接画到纸 在对景物构图改造的过程中,茶性的影响油然而生,能让整幅画作呈现出如茶一般清新、平和的境界。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和谐。在传统画作中十分注重构图的和谐,将图中众多元素结合在有机一起,动中有静,线条井然有序,烘托出绘画想表达的和谐气氛。在对茶事活动行绘画记录的过程中,又往往要求对茶具等进行真实性的描述,似乎在再喧闹的环境中,茶人仍能偏安一隅,静心烹茶,从而与周围景物达到虚中有实、动中有静、整体与细节的统一。在作画的过程中,也展现了画师自身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茶艺过程中,有茶与水、水与味、味与气的相对“实”“虚”之说,体现于传统绘画中,便是水墨中的“虚实”,即纸为实、墨为虚,墨为实、水为虚。而水白茶黑,又同水墨中“黑白”的审美效果。

三、茶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展现

我国的水墨、花鸟等传统绘画艺术,在其发展中,必然不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在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数千年的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的各种与茶有关的元素,均能作为创作元素添加到画作中。通过对茶文化元素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和探究,画家们不仅用从茶文化理念中提炼出来的诗句、意境去丰富绘画的内涵,还用茶艺活动的素材去丰富画作的内容题材。茶画则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将茶文化运用于绘画中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茶风尚,有其文化研究意义。如前文所述的唐代大家阎立本的画作———《萧翼赚兰亭图》,在主角萧翼将辩才的《兰亭序》骗到手的场景描绘外,在画面的左下方可见一老仆在风炉旁烹茶,童子捧托盘准备分茶的情景,在一边的茶几上,也摆有各式茶具,反映了当时崇尚以茶待客的风俗。宋徽宗的《文会图》、文徽明的《惠山茶会图》、唐伯虎的《事茗图》均展现了当时文人集会时,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情景,反映了在文人群体中对茶文化的推崇。《调琴啜茗图》描绘了当时宫廷女子抚琴、品茶的优美和谐的情景。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斗茶图》则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场景,反映了当时茶文化在民间的盛行。齐白石也是酷爱茶之人,习惯以客来敬茶,钟情于煮水烹茶之道。他的作品中,除了颇具盛名的虾之外,对茶事的刻画也是可圈可点的。在《寒夜客来茶当酒》中,在一大瓶墨梅左下方,是一把提梁大茶壶与两个小茶杯,以静物反映了有客来舍,画家烹茶,以茶代酒,与客人品茶赏梅、促膝长谈的情景。《煮茶图》中,风炉上的泥瓦茶壶,破旧的大蒲扇,三块木炭,“炉火和烟煮苦茶”,生动反映了齐白石在日常生活中煮茶自乐的生活场景,以及对煮茶、事茗的浓厚情趣。《砚和茶具》中,将兰花、茶壶、笔砚放置在一起,似乎为齐老饮茶后,趁茶兴正浓时运笔挥就,能让人觉茶香在墨韵中飘渺。

四、结语

“品茶试研”,是从古往今的文人墨客们的“第一韵事”“第一受用”,文人们将茶与砚结合在一起,将品茶与诗文、绘画结合在一起,茶引学士思,触发文人们创作诗文、画作的才思,将他们在茶事中获得的感悟运用到作品中,让作品更显怡然自得,充满生活情趣。在茶道与传统绘画的结合中,两种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给我国的绘画艺术赋予更深刻的内涵,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董娟。传统绘画艺术元素对中国茶历史文化风格的影响[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7年.

[2]李泽锋。论茶历史文化地域特征及传统绘画文化的批判性表达[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06):61-62.

[3]李瑞文,郭雅玲。不同风格茶艺背景的分析———色彩、书法、绘画在不同风格茶艺背景中的应用[J]。农业考古,1999,(04):102-106.

[4]王丽芳。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象表达[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27-129.

[5]冯英。茶文化与诗书画———浅论中华荼文化的发展及其与诗书画的关系[J]。农业考古,1996,(04):196-199.

[6]刘廷亮。从“符号”到“意象”———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设计艺术中的诗性表达[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5,(03):232-235.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