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毕业论文范文(优秀7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免费毕业论文中教】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这篇论文从思考题目到修改成文,差不多花了一年的时间。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思考和修改,真正下笔书写所花精力和时间是最少的。作为作者,我非常喜欢此篇论文,这份深厚的感情不仅仅因为集合了自己平时的思考和精力去完成的作品,更因为他教会我如何学以致用。虽然不能说作者非常喜欢这篇文章他就是好文章,但是如果连作者自己都不欣赏和喜爱的文章那一定不是好文章。
从本篇论文中体现了哲学的一句话:量的飞跃冲破度的界限就带来了质的改变。为了完成这篇文章我的大量阅读和思考冲破原先很多自己思想的牢笼,最终他反过来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改变不仅仅针对本文中所提的“助人行为”,更多的是对自己这十几年的“学习”观念所来到的拷问和冲击。在研究生阶段快要结束的今天,我深刻觉得这三年自己才真正在“学习”。我相信这种对学习的体会和感悟只是刚刚开始,在今后的人生中这种体悟会逐渐加深并终将获得真谛。
获得重生学习的感觉首先是因为**师范大学这所学校尽可能提供给了我们所能享受的最大的自由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两点缺一不可。每一个人都是能动的人,学习应该像吃饭,每个人都要吃饭,不论是出于饥饿还是品味的原因。但是如果按照硬性规定人每天吃饭的时间、坐姿、分量甚至咀嚼的方法,还把仅有的几盘食物按照顺序摆好强迫人吃下去,不论这些食物是多么有营养,这都完全失去了吃饭应有的乐趣。更不应该对那些实在吃不下饭的人威胁说:“如果你不吃,那就长不高长不壮,将来只能是个侏儒。”长此以往,我们根本不知道为了什么吃饭,吃饭为了什么。吃饭就是吃饭,哪有那么多为什么。麻木生长是必然,面黄肌瘦是正常,更严重的后果就是得了“厌食症”,想到吃饭吃饭这件事就想吐。学习是一样的道理。
对于写论文的学习过程,我承认一开始如同被压迫吃饭的儿童。不想吃又逃不开“不能健康成长”的厄运,但是当我完全放下这些包袱,先为了饥饿感而吃饭,之后用心体会学习的乐趣。最终,在完成这篇论文时,这篇论文已经不但填补我的胃,还让我的味蕾得到了香甜的体验。在研究生阶段之前虽然我还没有得“厌学症”这么可怕,但是对学习本身也不太有兴趣,首先还是要感谢上师大让我体会到学习的必要和学习的乐趣。
在整个重新学习“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感谢上师大这所学校,当然最重要还要感谢师大的老师们,德育组三位老师,特别是我的导师**老师。德育组三位老师分别在我的学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老师重新让我体会到学习的另一面,学习是可以新奇和有趣的,知识本身就有巨大的魔力:**老师教会我感悟的重要性,沉下心来细心体会和感悟是对真理的敬畏;**老师告诉我一定要在做中学,再多的启发和智慧不经过实践的打磨都如星光闪烁,虽然当时灿烂但总会随着时间逐渐暗淡,实践更是检验自己之前批判性和体悟的最好方法。虽然当时在受他们指导时总是心浮气躁加之精疲力蝎之感有些不太好受,但现在想来这些都太重要太宝贵。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要结束,但我且有刚刚开始的感觉。我要重头开始思考了,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使命感,最重要的是思考学习的意义,并且把最后一个问题作为一生都思考的事。何时开始思考都不晚,什么时候出发都能到达终点。通过思考和实践我向昨天的自己挥手,向明天的自己微笑,向今天的自己致敬。
谢谢师大让我学会了学习,谢谢老师让我看到真理的摸样。
中等师范幼儿教育的专业发展毕业论文
一、中等师范学生的特点与幼师需要相符合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中等师范学校根据幼师专业的特点,科学设置教学课程,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中等师范学生的特点与幼师需要相符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等师范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可以为一线教育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无论在教育的哪个阶段,教师都必须与时俱进,时刻更新教学理念。中等师范学生的加入,可以为幼儿教育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首先,他们都是年轻的一代,能歌善舞,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快,也能很快地融入到幼儿群体中;再加上学校对他们进行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他们能准确把握幼儿的。行为特征以及通过行为所体现出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言行举止,有条件的还可以为每个幼儿建立档案,认真记录幼儿身心发展、学习状况等,掌握幼儿成长的详细资料。
2.中等师范幼儿教育专业更能激发学生对于职业的归属感
由于中等师范学生多数是在初中学习成绩比较弱的学生,他们在自我职业规划的时候往往能摆正心态,根据自身价值综合考虑,找到对幼师这一职业的归属感,从而脚踏实地地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同时在进入职业岗位后,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责任心,而不只是为了一张证书或一纸文凭。相反,高学历的幼师专业学生,他们往往“眼高手低”,喜欢从事幼儿教育的相关研究,但是不喜欢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相较而言,中等师范学生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工作态度更受家长和学生的喜欢,所以发展中等师范幼儿教育专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3.学校积极为中等师范幼儿教育专业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以培育更多优秀幼师人才
首先是课程设置方面,学校根据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积极增设相关课程,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力求基础课程、综合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等的协调统一,以期培养出厚基础、宽领域、精专业、强实践的幼儿教师。其次,加强中等师范学生职前学习和职后培训。所谓的职前培训是严格要求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了解幼儿的行为特点和心理需求。职后培训是为了弥补幼师在之前学习中的不足,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比如多参观和访问其他幼儿园或幼教机构,吸取他们的教学优点,积极改善自己。最后是教师专业素养方面,中等师范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视对幼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它要求幼师除具备细心、耐心和爱心外,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强烈的敬业精神。
二、结论
在中等师范学校中发展幼儿教育专业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中等师范学校在传授幼师学生专业知识、教学技巧、个人能力和专业精神等方面提供了系统正规的教育途径,也为幼师的专业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院(系)名称:经济学院
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
填表时间:
填表说明:
1.本科生原则上应于第七学期结束之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和开题工作。
2.本表由学生在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指导和指导教师小组集中开题指导并修改后填写。指导教师和指导教师小组在学生填写后,应在本表相应栏目里填写确认性意见。本表最后由院(系)盖章备案保存。
3. 学生应执行本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不得作实质性改变。学生须在所在院(系)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并参加答辩。
4. 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要求请参阅《华中师范大学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版)
之《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及其附件1《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与排版打印规范》。
5.学生可用蓝色或黑色水笔认真填写,做到填写整洁、正确。
拟选题目 地理因素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分析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依据:
1、我国的地理环境
2、我国的对外贸易情况
研究意义:
1、地理环境对我国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3、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国情
4、熟悉我国的地理环境及外贸的应改进地方
5、分析未来的对外贸易政策
选题的研究现状
分析地理环境
我国的外贸政策
地理环境对我国的外贸影响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内容:
1、我国的地理环境
2、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3、地理环境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影响
思路:
1、地理环境包刮哪些方面,我国的地理环境如何
2、对外贸易包刮哪些方面,例如:关税,进出口政策
3、对外贸易政策的改进
4、地理环境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
创新点:我国的对外贸易直到近几年才丰盛
交通运输的发达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影响,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中运输极为方便
重点:紧紧抓住科技和地理环境对我国外贸的促进作用
国家的外贸政策
难点:我国的未来对外贸易政策
科技带来的地理环境不起大的作用但同时要注重贸易方便化带来的有利与外贸的影响
研究进程安排
1、写作提纲
2、写论文初稿
3、二审
4、定稿
主要参考文献
《世界贸易地理》,《我国的地理环境》《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时事报告》《我国的外交进程》
其他说明
努力做好每一步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小组意见
指导教师小组负责人:
年 月 日
院(系)备案意见
院(系)公章
年 月 日
师范毕业论文
师范毕业论文
[摘要]培养“反思性实践者”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方向,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教育实践课程设计,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经历而无体验、反思,反思能力培养效能低下。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职前教师“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程,分段设定实践反思目标和任务,提供反思支架,开展反思、研习活动,使职前教师获得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全面体验和职业认同,提高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为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关键词]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反思能力
职前教师作为教师的后备力量,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还要丰富实践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通过反思将教育理论转化成未来的教育行为,因而培养职前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已被视为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职前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实践,《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布促使各教师教育院校对教育实践课程高度重视,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教育实践课程设计,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经历而无体验、无反思,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效能低下,对师范生专业能力发展的促进和教师职业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效果甚微,同时严重影响了师范生专业情意、专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的养成,因而无法达到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的初衷。
一、职前教师培养教育实践课程的现状与动向
(一)职前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困境
培养职前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已成 1.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不清,形式单一尽管大家都意识到教育实践环节对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学校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教育实践的效果。《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号)也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不断加强,但是还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对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许多学校采取顶岗实习或自主实习的形式,在毕业前让学生去某校顶岗实习或回家乡自主实习一学期,完全处于“放羊”状态。一些学校虽进行分段式的教育实践,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但几个阶段的教育实践课程目标不甚明确,内容缺少衔接,没有形成序列,更严重的是实践过程反思环节缺失。凡此种种现象皆由于教育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监管措施不到位,致使师范生反思意识与能力培养收效甚微,实践效果无法保证。2.教育实践课程反思内涵缺失传统的教育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为基本价值取向,认为理论高于实践且能够指导实践。然而,教育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动态性会使理论的指导意义短暂失效,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或冲突。“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取向是导致教育实践缺乏反思内涵的内在原因。[1]理论的理想性与非理想的实践相碰撞时,学生很容易陷入困惑,对所学的理论乃至自己的专业意向充满怀疑。此时应是学生进行实践反思的最好契机,也最需要高校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介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但由于教育实践课程价值取向和指导教师角色定位存在偏差,实践课程反思环节缺失或反思简单化,导致职前教师的反思性实践要求无法真正落实,不利于实践性知识形成,不利于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一,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要求落实不到位。教育实践活动是职前教师反思的源泉。师范生在实践行动中,已有的实践性知识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从而显性化后,与情境对话,在问题情境中分析、反思自身及他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行动,进而总结、提升,形成自己新的实践性知识,用以指导下一步的实践行动。[2]这种行动中的反思需要指导教师的积极介入,需要给学生以反思策略和方法的指导,需要提供行之有效的反思工具或支架,但现实中,教育实践反思管理往往过于简单化、肤浅化。很多学校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课程大纲往往都会对教育实践活动提出反思要求,如“要积极主动地了解师生并进行反思”,“听课之后要进行反思”,“实习生课后必须有反思”,等等。但为什么要反思,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并没有在专业层面上给师范生提供技术性的建议或框架,以至于实践反思要求流于形式、止于文件。第二,实践反思缺位不利于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实践行动锤炼而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具有个人特质的新的知识形态。实践性知识主导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行动中,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3]同样,实践性知识也是职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其本人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思考,在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职前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实践反思,反思可以加快职前教师入职后的专业化进程。没有反思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其后续发展将大受限制。加强教育实践反思,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可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实践效能,快速实现专业成长的目标。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思,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Ping,另一方面提高的理论水Ping反过来又促进了其教育教学实践水Ping的提高。他们就是在这种良性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中,建立着理论与实践的联结,加快着专业化的进程。[4]
(二)教育实践课程的反思动向
20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6号)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较之其他专业人员,教师所遇到问题的情境性、对象的独特性、题解的复杂性、面对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应是反思性实践者。另外,教师是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某种经验的“专业人员”,它是针对人们把教师当作传授一定的知识或训练一定技能的“技术熟练者”而言的。[5]职前教师不仅有“经历”,更应该有“体验”,不仅有“经历”和“体验”,更应该有反思。职前教师对基于已有“经历”和“体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的。思想进行反思的思维活动可以理解为对行动的反思。[6]职前教师在“经历”教育实践活动之后应该思考类似这样的问题:此次经历我体验到什么,发现了什么,与所学的理论有怎样的关联,我可以与别人分享什么观点,我参与实践的态度与策略是否合适。这样的反思之后才会有“体验”,才会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才会不断取得进步。那么,如何让职前教师在经历与体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养成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反思能力,确保实践成效,为其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提供实践支持?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探索也许能为此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模式
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5号),针对目前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不到位的现状,明确提出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实践过程中的行动反思是取得实践成效的有力保证。“分段”是内容与形式,而“反思”则是精髓与实质。师范生在教育实践课程不同的实施阶段,按设定的模块任务及要达成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并进行反思、研习活动,其专业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通过实践和反思交互转换,从而获得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全面体验,并从中检验自身素质,使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呈现一个整体且螺旋上升的趋势。
(一)“分段”: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形”
1.教育实践阶段职前教师的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前者主要指各种原理类知识,通常通过课程学习可以获得,是师范生根据课程学习结果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后者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以及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7]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离不开教育实践课程,为强化教育实践,《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规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则相应地将小学职前教师教育教育实践模块(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的实践时间明确设置为18周。而这18周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学期,而是要贯穿培养的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也就是要按课程目标将这18周实践落实到不同的学期,不同阶段的实践有不同的实践目标和任务,且各阶段侧重不同,但前后连贯,形成序列。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目前的做法如下。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每学期有两周的教育见习,第六学期则有10周的教育实习,共有五个阶段18周的教育实践活动,本文根据实践进行的时间先后分别将其命名为“实践一”、“实践二”、“实践三”、“实践四”和“实践五”(见表1)。师范生在某个实践阶段参加教育实践并进行行动反思,获得相关的实践性知识,这些实践性知识可以用来指导下一阶段的教育实践并进一步检验,如此往复,其中不仅有实践经历,更有实践体验和反思,师范生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逐步提升其实践性知识,其教育实践能力也不断得到加强。2.教育实践模块内容“分段”只是形式,如何确定各阶段的教育实践任务和目标才是教育实践课程的重点,这是确保实践成效的关键。各阶段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的安排必须与职前教师的培养标准相符,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理解小学生成长的特点与差异,学会创设富有支持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和求知欲;理解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场资源的重要意义,学会设计和组织适宜的活动”,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的是“能教”、“能管”、“能研”的小学教育优秀人才。因此,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将教育实践的内容分成如下六个模块。认识学生。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培养热爱学生的情感,通过实践反思,进一步研究学生,并逐渐形成管理学生的能力。熟悉学习环境。了解校情,观察分析学生基本学习环境(校园、教室和课堂),尝试学习环境布置,对学习环境与教育教学及学生发展的紧密关系进行反思研究,从而获得对学习环境的全面认识。参与教学实践。通过听课、议课、备课、试教等实践,熟悉课堂教学规范,初步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并进行及时反思,提升从教能力。尝试教育研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并深入研究,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方法。组织班队活动。观摩班队活动,组织班队活动,逐步明确班队工作的基本理念,熟悉班队工作常规,初步掌握开展班队工作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并通过对自己在班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研究,提升班队工作技能和实施能力。批改设计作业。协助指导教师进行课外答疑辅导、布置批改作业、评阅试卷,熟悉相关工作规范,对学生作业现状及自己的相关工作进行反思。以上每个实践模块任务又分解落实到不同的实践阶段,每个阶段都侧重某两三个模块内容的落实,整个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职前教师培养的全过程,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全程层进,螺旋上升。
(二)“反思”: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神”
结合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实际情形,参照陈向明教授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理论[8],我们认为,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应该具备以下四个要素:主体——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拥有者;问题情境——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训及教育见实习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面临的令其困惑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行动中反思——师范生必须在教师或同伴的指导帮助下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形成杜威意义上的“经验”,并对其今后的教育教学行动具有指导意义;信念——通过行动获得的新的实践性知识可以被提升为一种信念,通过师范生的后续行动被验证为有意义的、可行的,并能指导其后续行动。其中,“行动中反思”是关键性的要素。1.实践的过程职前教师教育实践过程是一个包括“目标和任务——行动和分析——反思和实施——总结和提升”的螺旋发展的实践行动,在此过程中师范生通过对自身的教育实践行动进行不断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性,从而养成新的实践性知识,提高自身的从教能力。“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要求职前教师在各阶段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按照课程目标选择实践任务,进行实践行动,与各种实践情境对话,在问题情境中分析、反思自身的行动,进而总结、提升,形成反思结果,反思结果继而指导下一步的实践行动。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四要素”的呈现方式契合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性实践”行动过程,两线共同推进,促成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例如,在“实践一——观察学习环境:教室环境布置”阶段,我们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第一,明确目标:研究作为学习环境的教室环境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促进作用。第二,设置任务:观察某班级的教室环境,画出教室布置示意图,提交反思报告。第三,实施行动:观察某教室的环境布置,进行记录。第四,经验反思:教室环境有什么特点(整洁、安静、舒适、美观),墙面布置是否符合该学段儿童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区、角创设内容是否丰富,是否便于儿童观察、操作,环境布置儿童参与情况,是否使用废旧材料,制作是否简便、易行,你有什么改进建议或措施,等等。第五,总结提升:总结教室环境布置的原则、要求和方法,如果让你来布置,会怎样设计。2.实践的反思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反思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养成必须通过师范生的主体思考,通过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经过实践行动锤炼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具有个人特质的新的知识形态。因此,行动中反思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对教育实践各阶段不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加以梳理,可以帮助师范生逐渐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要让师范生明白,反思并不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比如,可以围绕某个实践环节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我何时何地出于何种目的做(经历)了什么,与预期有何差异,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何有这样的感受,我做得最好的是什么,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再来一次应该怎么去做……这就是针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过程。当然,要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需要时间,需要经验积累,需要指导教师的引领,需要一个支持反思过程发展和形成的环境。最后每个人通过实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反思结构、形式和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实践反思方式,这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过程。例如,为了让师范生尽快熟悉小学生,了解小学生,把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在“实践二——了解学生”这一环节,安排了一次访谈学生的反思性实践。要求每名师范生访谈三名小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如学习生活、课堂体验、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等等)进行访谈,每生用时不少于15分钟,事前拟好访谈提纲,做好访谈记录并整理,最后提交访谈报告。我们给学生提供参考的反思内容及步骤:通过访谈你发现了什么,获得什么体验,你对学生有何新认识,这种收获与学校课堂上学的理论有何关联,你觉得在学校里学习教育理论有何意义……通过这样的实践反思活动,师范生很快就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实践反思方式。
三、“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
“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需要稳定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指导能力过硬的指导师队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指导措施等条件的支持。
(一)建设稳定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是师范生接受技能训练、运用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教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从根本上讲,师范生的职业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实践“练”出来的,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教育实践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而“分段”进行教育实践,对教育实践基地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也意味着组织工作压力的增加,所以需要建立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U-G-S)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形成协同效应,协同培养,共同达成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目标。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取得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与小学签订协同培养人才协议,已建立二十多个常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两个特色教育实践基地,保证了“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打造指导力强的指导教师队伍
要使“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顺利实施,需要建立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实践指导能力强、素质精良、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这是教育实践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需要高校与中小学的良好互动。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建立了高校与小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大学教师到基地学校挂职做“访问学者”,参与指导小学的教学、科研活动;聘请小学优秀师资担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指导教师;还建立了“地方名师资源库”,开设了《地方名师大讲坛》课程,邀请地方小学名师进入高校课堂,担任实践专家,或为学生示范,或围绕当前小学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讲座,或与高校教师联合为师范生讲授实践课程,成为高校的兼职教师。
(三)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分段—反思式”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
应有客观、科学和完善的监测体系和评价机制,评价角度全面,可操作性强,还需要有形的成果材料去体现实践的成效。温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主要通过《教育见习手册》、《教育实习手册》监测师范生参与实践的全过程,根据手册所展示的教育实践成果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采用自评、小组评、小学导师评和高校导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四)制定行之有效的指导措施要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育实践者,职前教师必须进行反思性实践,在反思性行动中学会反思,并管理自己的反思。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的指导,我们的做法是,为学生提供教育实践反思方法与步骤,让学生在某阶段的某环节的教育实践后收集资料,记录实践的过程、经验、证据,亮点、疑点、难点,进行思考分析,并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加工。还要通过与同伴、教师讨论来梳理自己的思绪,检验自己的想法。让反思由内省转向外显、互动,再继续自省,最后形成反思性报告。(见表2)在“实践五”阶段,我们要求学生至少备课上课八课时,课后反思:备课、上课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的,通过备课、上课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大学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是否符合,你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否满意,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形成了什么观点,这对你今后的专业发展有何意义。这里思考的问题包括表2中的“描述”、“分析”、“评估”、“迁移”等几个步骤。依据行动研究理论,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实践反思应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中进行,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和生动活泼的学生变化联系在一起。[10]教育实践中的行动反思是职前教师实践能力及反思意识、反思能力提升的康庄大道,安排合理有序的教育实践环节是取得实践成效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蒋璐敏。丰富教师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践反思之内涵的探讨[J].教育探索,,(4).
[2]李梁。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养成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4).
[3]高芳。论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养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
[4]梁延秋。师范生反思能力:内涵、特征与价值——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教师教育论坛,2015,(5).
[5]胡惠闵,崔允漷。《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历程与问题回应[J].全球教育展望,2012,(6).
[6]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50.
[7]李莉春,孙海兰。教师实践性知识之生成过程:一项案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3).
[8]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10).
[9]阿瑟J.S.里德,韦尔娜E.贝格曼。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9—20.
[10]兰英,张博。英国职前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9,(12)
极易架空,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之一在于:课题内容涉及外语课堂教学的多个领域,单是一个小学就足以令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潜心数年加以探索与研究;原因之二在于:关于对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人们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先期的课题准备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课题而言是比较少的,可供参考的资料不是很多,理论储备不足。然而愈是困难重重,我们愈是感到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研究,为此我们深刻挖掘课题本身的内涵,力求把大的课题做精,把空的内容填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将课题宏观的释义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 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伴随着国家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小学自秋有条件的省份、地区从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小学英语教学为英语外语教学回到教育的主流中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小学外语课堂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比单纯教授语言更为重要,相应地,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更应从卓有成效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汲取方法与技巧,并对课改初期的外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实际情况加以必要研究,从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教学从无到有,从支离破碎到综合系统,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教无定法,教必有法。灵活驾御课堂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多年来的中学外语课堂教学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加强对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势必会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三) 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高中的外语课堂教学多年来受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课堂教学方法趋于单一,英语教学对语法性能的讲解细致入微,极为重视语言形式的传授,轻语言功能的训练。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中外语课堂教学势必在小学、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新量体裁衣,采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创新课堂。
体育师范毕业论文
体育师范毕业论文:高校体育教育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引入
摘要: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作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经验中所提炼出来的。将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相结合,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继承传统,尊重历史文化的崇高精神。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高校中传统体育项目教育的不完善,认识到引入民族体育项目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高校体育 传统文化
1前言
我国的民间传统的文化项目多种多样,体育项目更是种类繁多,它的内容与形式之多样,堪称世界之最。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锻炼了人的思维,培养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还能够锻炼人们的身体健康素质。而将传统体育理念与现代体育精神完美结合,正是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弘扬了一种推陈出新的精神。
2高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性分析
2。1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传统能使我们懂得尊重文化,了解历史。民族传统中的体育项目被引入高校的体育课堂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传统的体育项目是经过历代人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也能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具有一定的锻炼价值的,各族人民通过不断的努力,经过他们的独特思想与实践经验,为我们创造了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体育项目,为我们代代相传[1]。
2。2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
传统民族的体育项目进入高校,成为现代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现代体育教育的完善,又能充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拉近了学生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距离;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投入的经费,缓解了资源匮乏的局面,并且也为现代体育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贡献。
3高校体育教育中引入传统体育的现状分析
3。1人文氛围不浓,学生锻炼兴致不高
传统的体育项目,人文情怀浓,历史相对悠久。另外,包含了一些中医养生的理论研究,不论是哲学、政治与军事,还是文学、宗教与修身养性,对于中华儿女的思想与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将现代体育的教学与传统的体育项目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必须注重人文氛围的渲染。但由于当前高校体育老师的民族传统知识基础薄弱,理论研究不深入,致使体育课堂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严密,达不到国家对于传统体育教育的要求,致使学生缺少对于传统项目的学习兴趣。
3。2传统体育项目的引入内容过窄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仍是以篮球、排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以及体操、田径� 被引入的民族项目不被重视,一些地区设置的民族项目中有武术类的项目,但是一些特色养生与健身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根本没能实施。一小部分学校将其作为选修项目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没能真正发挥其锻炼学生身体、加强修身养性观念的作用。
3。3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不高
普通高校中真正毕业于体育专业的老师比例较少,部分是一些其他专业的转业人员,他们经过短期的体育课程知识的培训后上岗任教,相当部分的人员的体育教学知识匮乏。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授需要相当广的知识面,对于与项目有关的背景、历史、渊源都必须有所了解,并能将其讲给学生听。如果专业知识不够,不能运用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特点进行讲解,就不能将理论与技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传授给学生。
4高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建议措施
4。1深入发掘民间资源,达到学校与当地资源的优势互补
大部分的高校体育老师都是接受学校教育资源,很少做到与当地的民间传统资源相结合来教学。如大部分的武术老师掌握的只是一些竞技套路,没有完整的武术技艺。如果深入地挖掘当地资源,下乡去采集信息、请教资深武术学者,并结合学校的资源,开展几次专业的研讨会,将老武术学家请到学校来进行优势互补,就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真正的武术。另外,可以组织学生下乡参观当地的民族竞技类活动与表演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在参观中感受民族体育项目的魅力[2]。
4。2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意识
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发展与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中无论是体育老师还是大学生群体,都要培养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民族体育竞技项目能够流传下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且当地人对其的认可已经说明传统体育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对于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身体素质是非常必要的[3]。
4。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进入校园,一方面是为了继承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现代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资源,在不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下加以创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完善传统与现代的知识结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对传统的承继下,创造新的项目技术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5结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 并且对于树立“素质教学”理念,完成“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守杰。浅谈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技信息,2010,(32):204—213。
[2]梁亮。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开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1,(15):64—65。
[3]宋保华。河南省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0。
师范类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初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PCK的比较与思考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应用前景等:
目的:近年来,数学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PCK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知识。该课题意在分析学科教学知识(PCK)在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意义以及应用,从而通过分析研究结果提出几点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新教师PCK的建议,并能够引导新教师们正确的运用。
意义:该课题将介绍如何让新教师尽快掌握专业学科教学知识,适应教学工作。目前,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新教师进入教师行业,尽管我们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在逐渐提高,但他们在教育科研、教育评价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却普遍缺乏。加上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新手型教师心理还不稳定,一旦受挫,就会感到极度失望,心理压力十分沉重,甚至萌发因此而离开教师岗位的念头。因而,研究PCK对初中数学新教师适应教学工作意义重大。
应用前景: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教育改革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该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初中数学新教师如何尽快的适应教学工作,减轻心理压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方面提供几点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法。使新教师对教学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二、研究的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内容:本课题将研究选取江苏某初二数学的一位新教师和一位有教龄的经验教师,使用问卷对比分析、教学文件对比分析、课堂叙事、访谈等研究方法,具体观察了初二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根据研究的发现可以给初中数学新教师一些提高自身PCK的有用建议。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初中数学新教师叶洁和经验教师李桃桃的教学设计的异同,课堂观察分析比较,教师访谈,调查问卷等。可以得到具体课题的'很多信息,比如初中数学新老教师教学的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师与学生活动的安排,教师的数学观和教学观的异同以及教师的PCK知识,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当前收集的文献:
思路:首先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然后定题,最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
方法:主要采用课题案例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和课堂叙事、教师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结合,研究中尽可能地保持教学原生态。
主要参考文献:
[1]]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11.
[2]刘清华。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之源。天中学刊,,20(1):89-91.
[3]周福盛。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及发展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2.
[4]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小学数学新手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上海教育科研科研。,(5):25-27.
[5]易进,顾丽丽。促进教师反思的若干思考。教育科学研究,2006,(2):54.
[6]李琼。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学专长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5.
[7]李士琦,杨秀刚。高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11.
四、特色或创新之处:
该课题的特色在于研究初中数学新教师与经验教师PCK的比较与思考时,对于学科教学知识(PCK)每一方面的异同,都通过实地观察研究比较,使得该部分内容更加直观且有说服力。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第一阶段(20xx.9.1—20xx.12.16)
确定课题,并根据课题查阅和收集资料,确定论文的写作提纲,交指导老师审阅。
第二阶段(20xx.12.17—20xx.2.26)
按照指导老师审阅后的论文提纲进行开题报告的填写,交指导老师审阅。
第三阶段(20xx.2.27—20xx.4.20)
根据提纲,进一步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论文,形成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
第四阶段(20xx.4.21—20xx.5.20)
根据指导老师的指导意见反复修改、充实、完善,最后形成终稿,准备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