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最新14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如下是细心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14篇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1

开展农村公共管理势必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水平、传统风俗习惯、宗族以及家族势力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渗透到农村公共管理的不同阶段和领域,制约着农村公共管理的发展。

1.决策机制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管理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考虑更多的是供给主体的利益,较少顾及农民的实际需求,其供给总量、结构和程序是由上级部门以政策形式向下传达的“单边行动”,带有浓厚的指令性,导致服务结果被过度聚集、服务过程被过度简化,使得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农民需求严重脱节。这种脱节体现在农民急需的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量严重不足,如农村消防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等。公共管理决策应适应环境及时变化,并且鼓励农民在公共管理过程中进行充分的利益诉求,从而真正改善农村公共管理的决策机制。

2.缺乏利益驱动,服务效率低下。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包揽了绝大多数的公共事务,以“垄断者”的角色向农村提供公共服务,垄断必然意味着排他,这种高成本低效率的政府供给机制难以适应农民的公共需求变化。因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是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因此具有显著的非市场化特征,即政府不能通过明确的供给价格从农民那里直接收取相应的费用,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税收,较难计算成本及其收益,因此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直接利益驱动;其次,由于政府的“垄断性”供给,在缺乏竞争者的前提下,较易使政府丧失对效率的追求,并且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是由众多机构或部门共同参与的,众多的参与者使得职权划分交叉、部门利益纷争、协调配合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直接影响着农村公共管理体系的运转效率。

3.财政投入严重短缺。虽然国家提出了“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思路,但由于受到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财政资金在解决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较少,甚至有些地方政府拖欠农村教师工资,更遑论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据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仅为29.5%,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和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4和25个百分点。政府服务的供应不足,说明在国民收入第二次分配时,居民所得较少,迫使居民用自身收入来支付本应由政府支出的开支,并从心理上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预期。

4.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匮乏。农村公共管理人才是指那些活跃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公共管理型人才,他们主要分布在乡、村两级中的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在众多类型的农村人才中,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的作用尤其突出。而农村人才资源问题现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村人才资源处于贫乏状态。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在社会成员中的印象根深蒂固,因此在选择工作和就业地点时,绝大多数人才选择留在大中城市。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黄敬宝的统计结果显示,北京地区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首选在北京就业的占71.6%,首选广东和上海的分别占5.6%、5%,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毕业生希望在工资高、工作和生活环境好、发展前景广阔的发达地区就业,而愿意去农村工作的只占26.4%,7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去农村工作。

二、加强农村公共管理的具体措施

构建农村公共管理新秩序,必须从公共管理理论的系统性角度出发,找出阻碍农村公共管理效率提升的障碍性因素,通过改革的手段来破除农村公共管理的旧秩序,形成高效的公共管理新秩序。

1.完善农村公共管理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应努力完善符合农村现状的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制度,构建以政府占主导地位、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的管理机制,从而共同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在坚持城市优势资源向农村输送的同时,城市基础设施也应不断地向农村地区延伸,充分发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进步的联动效应,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机制,在实践中探索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与管理的规律。山西省政府在第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出台了十余项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建立和完善了该省农村地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这些文件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了农村劳动力、社会治安、暂住人口管理、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社会救助、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方面面,体现了政府完善农村公共管理机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被称为农村社会管理的“强肋工程”。

2.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应该集中在农村道路、水电和通信等方面,从而在硬件方面切切实实地改变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公布的不同,并结合不同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特点,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重点改造,乡镇一级要重点建设道路、通讯、医院、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设施,而村一级除了要搞好公路交通和通讯建设之外,要提高对人畜饮水工程、卫生所、学校、电视接受设施、文化站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资金除了财政投入之外,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效力,大力推动大中型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以参股等方式参与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当中来,逐渐打造出多元化投资格局。当然,对村集体和农民个人也可以积极引导,通过市场经济手段使农民的投入有一个合理的、稳定的回报,使得这些闲置资金能够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

3.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农村工业化进程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简单的农业劳动、原始的生产方式、落后的农业技术和守旧的生产生活观念,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有限的农业资源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综观导致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种种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农业在当前我国属于低效益的弱质产业,因为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其无法支撑起庞大的农村公共管理体系,因此必须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使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它们在实施农村工业化之后,农村公共事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些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如为了解决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日本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积极且有计划地将工业引入农村,在1973年制定的《农村地区工业引进促进法》是最为典型的法规,该法规通过有计划地向农村地区引进工业企业,增加了农业从业人员的就业机会并改善了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农业与工业的平衡发展。在我国,农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方针,它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和源源不断的动力。如可以依据自身富余的矿产资源发展矿业、依据自身的地理优势建立生态园区发展旅游观光业和依据农业资源的独特性发展食品深加工业等。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篇2

1.1加强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缺失严重制约着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建设。农村中,运动场地往往只存在于学校,有的农村学校甚至都没有满足自身体育教学需求的场地设施。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进一步运动健身的基本保障,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体育设施资源,政府部门应在新农村社区中应先建设一些基础性的,能基本满足农民健身需要的健身设施,然后逐年逐步地增加体育运动场地场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从而满足农民体育健身的需要,促进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1.2结合农村本地特色文化形成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河南省是一个拥有农民数量众多的农业大省。在基层农村中,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地自身条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反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将农村自然地理等优势展现出来,符合当地农村生产劳动的特点。例如豫南地区依山傍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赛龙舟成为当地比较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政府可以对比赛进行全面的包装,合理规划比赛,使赛龙舟成为当地的一个品牌。不仅可以达到吸引游客观光,又能够使农民达到健身运动的目的。豫西北等地多以山地为主,当地的农民喜欢以登山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老百姓的兴趣爱好,组织好以登山运动为主题的运动健身项目,比如举办“登山节”或有奖登山比赛等形式的活动,积极促进农民参与体育锻炼。

1.3通过媒体进行舆论宣传,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意识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村社区的居民也开始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愿望,也希望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同时也对体育文化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提高农村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意识,鼓励农村居民更主动的参与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中来。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村内喇叭等对体育文化健身知识进行科学地宣传,也可以通过短信、彩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宣传,吸引年轻的农村社区居民产生对体育运动健身的兴趣,达到全面宣传巩固体育文化的效果。

1.4做好村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教育和培训工作,是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

村官是一个影响着村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积极性的一个重要角,村官对体育的喜好程度对本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村官对某个体育项目的个人情感也决定着村落体育发展的具体内容。在他们的支持、指导、示范和积极主动的带动下,更好地促进整个村落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高等学校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只有在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获取指导体育锻炼的技能与技巧,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有效指导村落体育文化的开展。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村官锻炼,使

2结语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3

1.1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政府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在我国的许多较为富裕的乡镇中建起了基础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但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难以令人满意,现有的资源或设施利用率低,甚至被挪作他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Q村建起了一些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但农村文化设施的延续性得不到保证,设施陈旧老化。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利用率不高,村中的文化活动室只有在重大节庆日时才会使用,平时很少对村民开放,难以令人满意。

1.2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

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现有的文化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是导致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机制不活,农村基层文化站都是乡镇政府进行管理的,文化站独立进行工作的自主性不大,积极性不高,基层文化单位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文化站形同虚设。[2]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从事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数较少,而且专业素质不高,工作方式落后,缺乏活力。在笔者走访中发现,在Q村的村委人员构成中,只有1名负责文化活动的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又兼任其他工作,更没有多少精力投入,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效果。

1.3农村居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积极主动性不高

在我国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占20%,小学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0.4%。[3]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思想观念的落后也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发挥公民意识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强。大部分农村居民仍然选择看电视、打牌、搓麻将、玩游戏等娱乐性的活动,文化活动沦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未能发挥文化真正的作用。可见,农村居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2.就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应加大文化事业基金的投入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应积极发挥文化职能及社会职能,重视我国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乡镇应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并增强领导、依法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格追踪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的使用情况,从而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确保新建的和现有的文化设施能够持续的发挥作用。第二,创新机制,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基层文化单位的改革,改变管理机制,保障基层文化单位的独立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转变工作思路,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后期培训,放开政策,吸纳更多有文化特长、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深入农村,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以此推动农村文化队伍整体力量的增强。第三,要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人公,要充分发挥农村居民主人翁意识,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普及先进思想先进理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重视农村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多开展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如农民草根大舞台等,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村居民的创造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做文化建设的主角。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4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传统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一项重大决策与重要任务,文化建设又是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传统精神与文化方向

新农村文化建设,自始至终都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精神,就是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这种传统精神的神髓,就是民族精神。弘扬传统的民族精神,必须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让传统的民族精� 爱国主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的灵魂与核心,从“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传承,到戚继光、林则徐等民族英雄,莫不体现出这一点。要使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必须落实到看得见、摸得着、心中思、手头干的实处。

2.以团结一心为要点。讲合力、重团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三人一心,黄土变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结就是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成为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指导行动的座右铭。为此,要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契机,形成磁力场和凝聚力,使广大农民群众发扬团结统一的精神,携手并进、共同致富。

3.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甘落后、立志争先。当前,要弘扬广大农民群众的自尊、自爱、自重、自强的文化精神,要奋发图强,为做新一代农民感到自豪,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进而真正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二、传统道德与文化品格

新农村文化建设,也要注重文化品格。我们要倡导科学、文明,克服封建迷信、愚昧落后,以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著名艺术教育专家彭吉象说:“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与其他精神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传统道德中有许多文化精华值得弘扬,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在继承弘扬传统道德文化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重点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最新14篇)

2.恪守职业道德。要使广大农民群众种好地、生产放心产品,不投机取巧,要靠智慧致富。

3.信守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使广大农民群众信守家庭美德:孝敬长辈、尊重同辈、关心晚辈。要严于律己,不偷不赌,不搞邪门歪道,不酗酒闹事等等。

三、传统艺术与文化娱乐

新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是干巴巴的标语口号,必须寓教于乐,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娱乐中接受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从而提升文化素质。

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艺术,就承担着这方面的重任。当前,弘扬传统艺术并使之在文化娱乐中充分发挥教育功能,重点也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1.开展广泛的群众性艺术娱乐活动。镇(街、区)文化站(所)要大力组织、精心开展各种群众性艺术活动。就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的那样:“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大大促进农村文化建设。2004年,我们到石桥头村举行专场文艺演出,并组织古山镇“首届方山柿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演出与文艺踩街活动;2005年,我馆参加了“象珠镇首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和“‘华溪春潮’走进前仓”大型文艺演出等。这些活动都促进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获得一致好评。

3.开展文艺辅导工作。在农民群众的传统艺术活动中,文化馆的辅导工作大有可为,可起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养农民艺术骨干、提升文化馆干部自身素质、创作艺术精品等多功能作用,可谓“一箭多雕”。

综上所述,可见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我们对此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切实的实施。当然,这方面的工作仅仅只是开始,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发展空间也很大,我们一定要锐意进取、勇于实践、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5

1.1农业机械化是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农业机械化能够帮助农民实现自动化农业生产,其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将绝大部分农民从繁重的人力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契机,使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城镇化成为可能。农业机械化生产能够在有效实现规范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对种子、肥料等生产成本的节约,这也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除此之外,农业机械化在有效把控农业生产需求、对抗自然灾害天气、实现抢种抢收、灌溉排水等方面,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1.2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科学化生产的有效途径科学化的农业生产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唯一途径。传统的人力农业生产虽然耗费了巨大的资源,但并不一定能够得到与付出成正比的回报,而农业机械化不仅能够实现生产付出与实际收益的正比,更可以实现生产收益的成倍增长,所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科学生产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发展能够在实现增收、增产的同时,有效节约生产成本,这对于实现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3农业机械化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土地及生态环境是农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想要保障有效的农业生产,就必须做好对土地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机械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农业机械化能够在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实现科学化农业发展。保护性耕种对土地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节水型灌溉对干旱年份的收获保障以及秸秆还田等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增加,更实现了对土地及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这对于依赖土地和生态环境生活的农村来说意义非凡。

2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广策略

2.1开展农机化生产合作模式近年来,我国政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这对提升农民农机化作业的信心,实现全面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农村现行的经营模式将土地分割成小块给农民进行耕作,这使得很多大、中型农机具无法有效展开耕作,农业机械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尽早实现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机化生产合作模式,实现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农机化生产合作模式是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实现共同经营,这样不仅能够方便农业机械作业,还能够将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所以说,开展农机化生产合作模式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2.2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水平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于百姓的生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而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必施之法。新农村建设是为了让农民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实现农业增收、增产,还必须要拓宽农业发展类型,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机械化农业发展不仅能够有效完成农业生产任务,还能有效把控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标准,比如,实现种坑深浅一致,苗秧间距一致,施肥用量一致等,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以将更多的人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工作当中解放出�

2.3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农机化人才队伍是帮助农村实现农业机械化目标的重要团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仍有一段距离,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与农村机械化队伍建设与培养落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想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就必须要加强农业机械化队伍建设,因为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农业机械化队伍才能够帮助农机具更好的发挥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在这一方面,各级政府应重视对农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将农机“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的3支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首要大事来做,尽快组建起高水平农业机械化队伍,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新农村的有效建设提供保障。

3总结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6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

1前言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大力推动农民健身工程,结合全民健身计划,有目的地在农村积极开展寓教于乐的体育活动”的建议;借此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必要对新农村概念提出以来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力求为广大体育研究工作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现状提供参考,为今后体育研究工作者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提供参考方向。

2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综述

2.1的数量

的数量是反映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受重视程度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比,我以相同的“关键字”检索2005年至2010年和2011年至2016年有关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造成研究地理分布较为集中的内在因素:首先,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实施,使全国大部份省份都有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而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是我国新农村发展的试点区域,研究具有模版性和参考性,吸引了研究者研究的注意力,成为研究成果的热点地域。其次,研究成果的热点区域具有农村人口多、面临的问题较多且集中、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而、云南、海南等省

2.3研究人员所属研究机构的分布

2.4研究的方法

在对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研究成果的表述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但是按社会学研究分类方法可分为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3类

2.5主要研究方向与代表性学术观点

2.5.1关于基本概念的研究

新农村体育文化基本概念主要体现在“农村”“农村体育文化”的界定上,在对研究成果的统计过程中,发现98.2%的研究成果中缺少这一前提的研究。造成研究结论的不统一,出现了什么是农村,什么是农村体育文化的争议问题。对于这一争议问题,在研究成果中只有2篇论文对其进行概念的界定。这说明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科学严密性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张文静、田雨普提出“农村应该有广域农村、中域农村和狭域农村之分”[2]。王振涛、单清华、周毅认为“农村体育文化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价值观念”[3]。

2.5.2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作用的研究

研究工作者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作用的重要性在认知上趋向于积极的方面,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涉及农村文化建设、农民自身发展等多个方面。集中在“营造和谐社会;促进生产发展;促进农村生活现代化”的观点。研究工作者认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民健身体系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4]。

2.5.3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有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现状的研究成果占总研究成果的98%。在对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成果中,学者都提到有关制约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农民自身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其中农村经济水平不高和农民参与意识不强是制约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另外,王振涛等学者在《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一文中认为“我国农村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弱化,无法满足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3]也是影响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5.4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未来发展对策的研究

自我提高型: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学者认为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加强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提升农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只有满足农民物质文化的要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才能营造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所需的文化氛围;如“提高农民体育参与意识、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农村体育人口规模和质量”[5]。外在驱动型: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学者认为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驱动下,企业提供相关支持下,解决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物质方面、经费方面、组织方面等问题。如“通过政府拨款,公益与企业赞助筹集经费,夯实物质基础;建立乡镇文体站为主、村级文 因地制宜型: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学者认为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应该考虑各地的民俗体育文化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在建设新农村体育文化的道路上结合各地的民俗体育文化更有利于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如“民俗体育在新村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挖掘和利用长期积淀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对弘扬和发展农村优秀体育文化传统,提高农村现代化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是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7]。以上三种类型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其综合运用与适用性,比如在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具有显著的民俗体育地区应以这三种类型综合运用。三种类型并不是独立开展的,科学地综合运用更有利于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不同地域的发展。

2.6对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成果的特点

2.6.1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热度不减,研究成果有递增趋势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三农”政策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已经引起研究工作者的重视,研究成果在稳步增长,研究热度在经过12年后并没有减弱。根据统计,参与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研究工作者有135人,参与研究的单位以高校为主。也有部分国家社科基金、各省市社科规划立项中有关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项目;由此看出,新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达到一定重要的地位。

2.6.2研究内容较广,实地调查研究相对较少

关于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内容相对较多,大部分集中在新农村体育文化现状、组织管理、运行模式、影响发展的因素及发展对策等方面,研究的内容较为全面。在未来发展对策研究中,研究对象从地理条件、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向偏远、贫困地区农村相偏向;新农村体育文化调查现状向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农村体育产业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归纳分析发现,研究成果中,笼统性、论述类文章较多;关于主要概念的界定文章较少;造成“农村”“农村体育文化”这两个基本概念和研究体系没有形成;对农村原有的民俗体育文化及农村的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理解不透彻;多数研究成果缺乏实地调查,通过原有的理论知识并不能科学的反映出农村体育文化的现状,因而提出的对策缺乏说服性。

2.6.3研究地域分布的差异性

对研究成果的统计可知,研究成果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这种差异性分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影响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条件的制约、不同地区农民体育文化需求的差距等。虽然造成这种地域分布的差异性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是,对“西部大开发”和“三农”等相关政策的重视程度不高,付出的力量不足,是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原因。

3对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建议

(1)要将新农村体育文化置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中研究;(2)运用多学科知识,对新农村体育文化进行研究;(3)适应新农村建设,开拓新农村体育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2-73.

[2]张文静。田雨普。对农村体育中“农村”含义的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46-48.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3):15-17

[4]徐成立。严珍。王丽清。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体育文化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69.

[5]岳辉。河南省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19-21.

[6]肖伟。农村体育文化结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2-15.

[7]陈立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体育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J].农业考古,2009(6):184-186.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互动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构建和谐、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弘扬传统文化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文化构筑为核心,具娱乐、健身、教育、文化传递等功能价值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在繁荣地方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地方知名度等方面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魅力。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促进区域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创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成为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热点问题之一。

白裤瑶是瑶族的支系之一,其自称为“瑙格劳”,白裤瑶男人穿白色紧膝五指裤,包白头巾,裹里白外黑绑带而得名。其文化的唯一性、独特性和稀有性,已经突破地域之限,打上了国际化背景的深深烙印,和非洲大陆的老虎族等部族文化一起,成为世界民俗学界普遍认同的古朴文化之一。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

据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至今保持着原汁原味的生态状况,其以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深厚的民族底蕴在地域文化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并以其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白裤瑶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本研究以具“洞天部落”美誉的白裤瑶和新农村建设为社会文化背景,收集到的文献资料(目前,课题组已经收集相关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文献76篇,新农村建设与体育文化发展相关论文20多篇,查阅关于白裤瑶文化著作10部。并与2008年2月至4月到广西南丹县里湖乡作田野调查,收集了关于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并于2008年6月撰写了《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研究》6万字的研究报告)为研究依据,对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进行研究。

1 新农村建设与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性

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给人类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不同文化经过碰撞和融洽而走向整合道路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新农村建设由此起步。这份纲领性文件密集出台32条重大举措,破解新农村建设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强化对“三农”领域的全方位支持,更是以人为本地从乡风村容、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民主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求解。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传统体育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因此,以中央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为契机,新农村建设与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互动发展定有迅猛的发展态势。

2 新农村建设对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

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构建和谐、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参与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从而把地域的演进为世界的,把民族的演进为全人类的。

2.1 有助于挖掘与重塑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

2008年2月19日,我们课题组进驻广西南丹县里湖乡。次日,我们在赶圩日采访前来赶圩的陀螺王韦永祥。他说,我们这里有一些风俗:(1)在农闲时节,各村寨的瑶民经常三五成群在一起打陀螺、玩石子等。自己到山上去找青钢木回来做陀螺,然后拿到村寨或在赶圩日的时候来打陀螺玩;(2)女追男的风俗,即在赶圩日如女子上街看到中意的男子,随即跑上前去抢男子身上的挂饰或者腰带,如果被抢的男子如也中意改女子则追上前去,晚上女子便和男子一起去约会……但是,由于白裤瑶生活比较艰苦,生活条件恶劣,主要靠种田为生,碰上风调雨顺的年景才基本能解决温饱问题。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新生一代的白裤瑶青年由于受不了贫苦的生活,大都出去打工赚钱,维持生计。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到90年代以来,里湖乡瑶族同胞在党的政策正确指引下,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以前住的茅草房现在变成了砖瓦房,以前走的小土路,现在变成了宽大的石子路。当地人民政府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白裤瑶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举办大型春节文体活动和陀螺节比赛。我们听后,感到新农村建设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它将为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和白裤瑶胞的交融和整合提供一个巨大的舞台,这对于重塑与挖掘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2.2 有助于巩固与发展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

广西南丹县里湖乡是白裤瑶主要集聚地之一,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交通不发达地区,经过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力扶持,现在的里湖乡白裤瑶胞们生活比起改革开放前有了质的提高。每逢过节时,每家都能吃上腊肉,三五成群去赶圩。乡政府每逢春节,在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同时,还举办白裤瑶传统文体活动,有白裤瑶民族服饰展演、打陀螺比赛、打铜鼓、射击、喇利、吹牛角、对歌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大大的丰富了白裤瑶胞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娱乐和健身的目的,有助于结合地方民族特色巩固与发展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

2.3 可以促进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创新性地使之转为现代型,使 但长期以来,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大多都分散在各地区,不集中,无组织,这就影响了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新农村政策使白裤瑶胞开始思考本民族的发展,这就使得白裤瑶胞逐渐改变了固步不前、保守的观念,开始接受外界社会,开始融入了各民族的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只有融合了各民族不同的思想和理念,才能使白裤瑶更具现代民族性。在里湖乡白裤瑶村寨里,白裤瑶社会许多长期形成的思维观念已经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种观念上的变化,正是实施新农村政策的实惠,使白裤瑶内部激发出来的动力,可以预见,它将推动白裤瑶乡村社会向前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使白裤瑶胞的思想理念得到更加普及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可以极大丰富白裤瑶文化建设,

3 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以白裤瑶文体节庆活动为平台,是加强政府与白裤瑶胞、白裤瑶胞之间的有效途径,可以使白裤瑶胞产生对体育参与的热情,改变白裤瑶胞生活中不良的习惯,可以加速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转型进程,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篇8

1.1对组织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建设现代农业、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以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等的必然要求。但调查结果显示,58.8%的受访农户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农民合作组织,其中,29.0%的农户感觉“自己能够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不需要跟别人合作”,而29.8%的农户则“觉得参加了也没什么用,对自己帮助不大”。这一认知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民的合作意愿及合作行为。

1.2对合作组织的认知程度较低对合作组织的组建目的及其运行机制的了解程度是影响农民参与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调查,仅有3.2%的受访农户对农民合作组织“非常了解”,而96.8%的农户表示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正因此,37.2%的农户认为“对这些合作组织不了解”成为阻碍农民参与合作组织的重要因素。

1.3对合作行为与合作效益的信任度低虽然部分农民认识到参加农民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对与他人合作的效率及效益持不信任态度。34.1%的农户认为“跟别人合作办事效率低,容易产生纠纷,麻烦”,而15.2%的农户则“害怕搞财产公有化,让自己利益受损”。因此,对合作行为和合作效果的低信任度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合作意愿。

2农民合作组织的运行与发展困境

作为农民组织化载体的合作组织,其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一方面决定着组织的稳定性、凝聚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影响参与合作组织农民的进退选择;另一方面体现了组织吸引力大小,以此影响未参与合作组织农民的合作意愿与合作行为,进而影响农民组织化程度。参加合作组织的受访农户从组织成员的角度对“您所在的农民合作组织当前发展遇到的困难或问题主要是什么”一题作答,认为制约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2.1资金匮乏,政府支持欠缺任何组织的发生发展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和政策支持。调查结果(表3)显示,43.0%的受访农户认为“缺乏资金”是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瓶颈”。合作组织发展资金匮乏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支持力度较小、组织启动资金不足且自我积累较少、会员缴纳会费缺乏规范性、其他筹资渠道少等。而29.9%的农户将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归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2.2农民间合作困难,协调成本高由于小农经济模式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致使农民互助合作意识较为淡薄且存在个体差异,过度追求个体利益和短期利益而忽视他人及组织利益和长期利益,因而造成农民合作困境。而农村作为注重亲情、友情、宗法等人情关系的熟人社会,更使农民合作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化,增加了组织的协调成本。因此,35.5%的农户认为“人心不齐,难以组织和管理”制约着农民合作组织发展。

2.3管理者素质低,组织内部管理混乱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在农民合作组织的运行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管理交际能力、决策能力和决策风格等,都直接影响着合作组织的运行效果。调查结果(表3)显示,18.7%的农户认为“领导人素质问题”和“内部制度混乱”是制约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不少农民合作组织具有临时性、自发性和无序性。调查所涉及的60%以上的农民合作组织或没有规章规定,或不照章办事,运行不规范。而农民合作组织的这种管理混乱状态主要是源于管理者低素质、低水平。

2.4服务不到位,组织运行效果差组织资金的匮乏、较高的组织协调成本、政府支持不足以及管理者的低素质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农民合作组织运行效果与农民期望值相差甚远,降低了组织成员的信任度,从而制约着组织的进一步发展。调查显示,56.0%的农户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表示不满。其中,16.8%的农户认为组织获取技术资源或提供技术服务问题影响着组织的运行和发展;23.3%的农户则认为约束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在于“缺乏价格、需求等市场信息”以及“产品销售困难”;或许正是因为农民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未能很好满足农民所需,15.9%的农户认为合作组织“形同虚设,起不到实际作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具有多样性,但对农民的进退选择机制起决定作用的是组织运行的最终结果。

3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3.1主要结论

研究表明,农民的合作需求及理念、对合作组织的认知度、合作效果的信任度以及合作行为的协调成本等直接影响着农民合作组织的产生、运行与发展。政府作为农民组织化的主导力量在宣传引导、资金投入、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缺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合作组织的认知程度以及合作组织的组建与规范发展。多种因素影响着农民合作组织的运行效果,而管理者素质和能力则是关系农民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3.2政策建议

政府、农民和农民合作组织是农民组织化的主体,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是推进农民组织化进程的关键。

3.2.1多管齐下,强化农民主体作用一是培育现代农村社会资本,加强农民合作文化建设。在挖掘提升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农村传统社会资本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宣传和制度建设,培育现代农村社会资本,即建立在公民权利义务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理型社会资本[1];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增强农民的共同体意识和公共精神;积极培育市民社会,加强社会规范和现代价值观念的供给以及社会信任体系建设。二是培育农村精英,增强农民组织化的内在动力。加强体制内农村精英———村干部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农民组织化“促进者”和“管理者”的作用;建设学习型农村,培育新型农民和体制外农村精英。三是改善农业劳动力结构,增强农民组织化的内生动力。加强农业劳动力培训,实现劳动力由体力型向知识型、技能型、经营型转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吸引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农村,建设农村;推进农村土地有偿流转,改变“农户+小块土地分割承包”的状况,发展适度农业规模化经营。

3.2.2政府适度参与,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宣传引导与典型示范双管齐下,强化农民合作意识与行为。二是提供政策支持,营造农民组织化的良好环境和发展空间。激励组织主体,催生并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提供财政、金融、技术、市场信息等要素支持,扩大经营规模,拓展服务功能,突破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瓶颈;适度强化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中“统”的功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重新打造农民组织化的传统载体。三是加强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促进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各级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框架下,还需出台具有约束力的地方性条款或规章制度,用以引导、规范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政府应把适度行政参与手段视为一种组织资源加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指导而不介入,保证农民合作组织的“草根性”[2]。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篇9

自磐安县复县以来,全县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体农村文化工作者立足农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但必须承认,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确实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阵地丧失,设施荒废,硬件不姓“文”

目前,农村文化站绝大多数一无象样的办公场所,二无能够提供健康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新渥镇、安文镇、尚湖镇,是省、市级“东海明珠”镇乡,但实际离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枚章子”的现象很普遍。文化站是与乡镇其他部门合用的10-30平方米办公室。活动器材陈旧落后,根本无法应付开展活动之需,全县除了个别乡镇文化站有几件诸如照相机、电视机、民乐器材之外,其他乡镇文化站活动器材基本空白。图书室基本上是破旧危房,仅有的一些书籍也是陈旧霉烂,由于多年未进新书,根本无人问津,图书室自然也就变成藏书库了。由于一方面政府多年对文化的投入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文化设施也在不断地消失、挪作他用,造成了恶性循环。

2、队伍不稳定,职能错位,软件不姓“文”

文化专干地位低、福利待遇差,造成文化专干队伍流失严重,2001年磐安县镇乡有文化员23名,现只剩下19名,由于多年来没有吸收新鲜血液,文化员队伍缺乏年轻的力量,大部分文化站干部年龄都偏大、观念老化,在专业业务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后继乏人的现象日益显现,再则由于文化机制不顺,文化员队伍在育人机制、管理机制存上在很大问题,文化站与文化主管部门脱钩、文化干部不姓“文”,在乡镇几乎100%兼职,开展本职文化工作没有主动性,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其他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置一旁,视为他活。文化站职能职责不明确,三分之二以上的文化站对自己职责、任务是什么、一年要干些什么工作不知道,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而是要文化站兼任其他工作,使得文化专干不可能再考虑文化站的本职工作。有的乡镇文化站岗位已缺员多年至今没有配套专干,或者随便把没有业务专长的其他干部顶替。从2007年始,乡镇文化站的牌子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被撤消,基层文化员队伍归属于镇乡管理,日常的文化建设职能作用发挥愈加有限。

二、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绝大多数由于缺乏文化公共设施或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三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农村修庙宇、看阴阳宅风水盛行,神汉巫婆仍在活动,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不少地方买码、扳跎子、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现象

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三、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目前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

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编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文化站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县文化部门根本不知道。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文化专干很寒心,许多都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强化,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文化站普遍得了“贫血症”,急需输血。

四、振兴农村文化的对策

磐安县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为目标,以夯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巩固农村文化队伍、完善农村文化体制机制为重点,以保障农村群众文化权益、促进乡风文明、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加大政府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村文化工作整体水平,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实施原则是: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使农村文化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措施适合农村实际;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坚持弘扬先进文化与传承乡土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加农村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通过“送文化”带动“种文化”,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一)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我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最新14篇)

3、增加投入,建设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在我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

(二)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

为把农村文化做好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我们应转变思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即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通过培养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他们唱主角,激发广大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这种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会把“文化下乡”变成“扎根在乡”,农民素养不断提高,和谐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具体做法:

一是完善文化设施,为农村文化搭建舞台。为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可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网、电化教育系统,可要求每个村兴建一个文化舞台,通过政府资助、共建单位对口帮扶等形式,加大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并要求有条件的村建设文体活动室,添置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建设新农村书屋,用知识滋养农民的心灵。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文化先行,把办好“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在书屋中配置社科类、农业科技类、医药卫生类等各方面书籍。每到农闲时节,农民们就三三两两到书屋借阅,真正使书屋成为学科技、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让新鲜多彩的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以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篇10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公共性各项群体文化娱乐活动最基本的硬件和载体,没有这些东西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前些� 得益于这几年雨卜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交通基础设施大会战工程,该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在柳州市辖范围内的938个行政村当中处于领先水平,融水县辖范围内的近百个村庄目前还有一半多的没有开展此项工程。这些文化设施主要包括一栋20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文化综合楼、一个农家书屋、一个宣传长廊、7个自然都有屯水泥地的玻璃钢篮球架篮球场、一个游泳池、一个戏台,另外水电、广播电视等也早已进了苗家山寨。现在雨卜村的苗族群众再也不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找不着场地设施而发愁了,他们在农闲时间既可以举行公共活动也可以足不出户的收听广播或观赏电视(因为地处偏远只能使用卫星天线),极大地满足了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区、市、县、乡、村等各级组织的文艺队会经常下到雨卜村来进行公益性质的表演活动,使文化设施能够极大地物尽其用。雨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之所以走在前列主要的原因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上级党委政府实施的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决策,更重要的原因是该村是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的结对帮扶贫困点。柳钢是广西最大的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超600亿元,实力雄厚,自2003年以来,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派专人进驻该村担任指导员,先后无偿投入400多万元进行包括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大会战工程。有了巨额资金作为保障,苗族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义务出工出力,短短几年时间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制约发展的最大因素,即交通基础设施,一条平整漂亮的柏油路建成通车极大地促进了香粉乡及雨卜村的大发展,没有柳钢这种大单位的帮扶很难想象会有今天的崭新面貌。

2.民族文化保护开发方兴未艾。

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怎样做好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放是一件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农民群众头脑,以提升精神文明素质为目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总要求,如果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必须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有机融合起来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否则对民族文化来说就是一种破坏。苗族作为我国一支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自身的民族民俗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雨卜村自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以来,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苗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间民俗活动不单能够继续延续下去,而且规模和影响也越来越大,甚至一些原来已经失传或半失传的民俗又被民间艺人重新整理开发出来,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好事。一年当中的主要节庆包括苗年、闹春、斗马、斗鸡、坡会、芒嵩、红水芦笙节、春社节、黑饭节、新禾节、黄岩节、闹鱼节、拉鼓节、砍旗节、正月初三至十七的苗族系列坡会群等等不胜枚举。每到节庆的时候,苗族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大都穿上自己的服饰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例如芦笙踩堂、芦笙恋歌、背新娘、竹竿舞、拉鼓、踩脚求爱舞、扯耳朵敬酒等等,好不热闹。特别是年轻的妇女更是精心装扮,穿上金属挂饰众多的苗服非常漂亮,走起路来小心翼翼,发出金属碰撞的声音,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另外,一些苗族民间手工艺,例如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等,苗家女儿从小就开始学习制作,除了自家使用外还作为手工艺商品远销海内外。因为地处山区,而且盛产杉木,所以苗族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前住的都是一些杆栏式建筑,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吊脚楼,一层用来堆放杂物和圈养牲畜,上层当然就是住人。融水苗族与金秀瑶族、三江侗族等民居住宅还是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雨卜村的民族文化之所以得到一定的保护和开发,很大程度上在于与旅游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该村独特的、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与苗族风情这两大卖点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使海内外的游客蜂拥而至,苗族群众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回报,自然而然地注重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3.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亮点频现。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文化自信自觉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因为整体发展落后的缘故造成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这几年雨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教育文化事业确确实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亮点频现。首先是得益于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有效推进,该村的适龄儿童都能够进步村小学和乡中学接受教育,即使部分困难家庭的适龄小孩也可以得到各界人士的大力资助顺利完成学业,有的甚至还继续往上深造。其次是职业教育逐渐深入人心。因为该村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学好一门技能是找工作提高深入的根本保证,而职业教育为完成义务的部分学生学到一技之长提供了一条渠道,再加上这几年国家实行免除中职生学费和提供生活补助以及奖学金的利好条件,家长们逐渐转变观念愿意送小孩去职业学校学习。还有就是免费午餐工程深得民心。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柳州市政府决定在北部融水、融安和三江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的九年义务教育8万多农村学生中实施免费午餐工程,由市、县级财政各分担85%、15%,每年需投入3357万元。这项举措在广西是首创的,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免费午餐工程实施后的一年,农村回流学生明显增加,体质有了一定的提高。雨卜村现在的适龄儿童基本上不再受贫困问题而导致学业不稳问题的影响。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使雨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40岁以下人口绝大多数都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这几年每年都会了小孩考上大学,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与桂中其它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山区比较起来,雨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体建设情况是不错的,如果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比较起来或者从当地群众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要来看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农村文化建设无论是软硬件水平都明显高出雨卜村乃至桂中地区的农村一大截,主要体现在整体化和均等化方面。比如,上海市早在2007年就开始整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后投资10多亿元,翻建或新建村文化活动服务中心,实现了文化活动中心在村一级的全覆盖,同时培育文化团队,扶持文化节目。2008年又启动农村文化信息化建设,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店、农村信息苑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实行一站式服务的模式。通过完善农村电影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健全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农村电影从“一月一场”向“一周一次”、从露天向室内、从胶片向数字的三个转变。推进文化指导员进村、进社区工程,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人力支持。开展“中外艺术家下社区”、“文化下乡”等活动,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跃在镇、村各社区,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生产、生活和文化娱乐健身方面的多种服务。笔者在雨卜村及其它农村调查发现,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相对还是比较贫乏的,除了看电视、上网或节日文化活动,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文化活动,例如打麻将、打牌及聚众等占据了他们业余生活的重要位置。平时一到晚上村里面人声鼎沸、最热闹的现象就是三五成群或十几个人围在一起,寻求刺激。要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必须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通过构建各种渠道把城市里面更多更丰富的文化资源输送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2.民族文化保护开发有待改进。

雨卜村作为一个具有浓郁苗族文化风情的村寨,只要把当地文化保护和开发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其它地方也有的普适性问题包括:一是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保存苗族文化的原汁原味性。最能体现苗族文化风情之一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现在商业化的味道很重,为了吸引游客来这里观光消费,一些原来本已式微或消失的民俗活动这几年又被重新发掘整理搬上台面,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原本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活动里面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和意义却早已被淡化,剩下的只是一时的闹热和对金钱的追逐。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说过:“当所有一切都统整起来的时候,一切也就变得简单了。那里神话丝毫没有变形,都是有不断重复着的单一的和同一的主体构成,而仪式也是由再三重复的少数姿势组成的。不管是公众的想象,还是祭司的想象,都既无时间也无手段去提炼和转化宗教观念和宗教仪轨的原初实体,它们总是裸地表现出来,供人们检验,人们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把它们的谜底揭开。”[3]雨卜村的商业民俗活动可以为村民带来不菲的收入,可是里面掺杂着的许多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不符的东西对于提升村民和游客的文化素质是没有多大益处的。另外,商业化的行为永远只能是短期行为,文化建设如果带有太多功利化的色彩那就会失去原本的教化功能,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悲哀。二是雨卜苗寨的民居和公共建筑也渐渐失去原来的风格。近年� 原来就地取材全部采用木料建造、独具少数民族山地风情的杆栏式,即吊脚楼,现在相当一部分已经面目全非,砖木混合或全部钢筋混泥土结构的房子占据了主流地位。融水当地政府为了保留苗寨民居的民族特色对于新改造的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屋顶全部采用白脊黛瓦取代原来简陋的黑瓦建筑风格。房子改造后优点当然是防火好、坚固耐用、美观漂亮、居住舒适,对于提高苗民居住质量当然是一件好事。对于普通群众的居住建筑而言,经济、适用永远是排在美观之前的,[4]但是建筑还承载着一项传承文化的功能,如果把民居风格改变了,那么伴随而来的就是原有文化的消失,而且是不可以百分之百复原的,这就是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5]包括雨卜村在内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本民族文化保护开放的矛盾关系确实是一项棘手的任务。撇开物质功利的诱惑,适当地、原汁原味地保留少部分象征民族文化的实物或许是一条可行的出路。

3.文化教育事业质量有待加强。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篇11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和谐文化

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最新14篇)

二、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

1.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的重要性

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增强凝聚力。文化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之魂和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因。农村是农民的家园,只有在农村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以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形成邻里和睦、团结互助、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2)建设和谐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建设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观念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民走向富裕的同时,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3)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尊重农民的文化与精神追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满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显著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较大改善。但从总体上看,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文化发展缓慢。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导致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2)文化基础设施陈旧,总量亟待提高。由于受财力、物力的限制,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集中于市镇,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大多是面积不足,设备过于老化,难以满足当前农民的实际需要。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3)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建设举步维艰。由于农村文化工作相对清苦,做出的成绩又很难及时得到肯定,因此,文化专职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大多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同时兼职做乡(镇)政府的日常工作,“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在文化活动开展和关心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主要还是上了年纪的人,年轻人还未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角。文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积极有效的开展。

(4)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顺畅的体制与灵活的机制是农村文化事业深入有效开展的生机和活力所在,只有体制与机制顺畅灵活了,才能充分发挥各要素资源的最大作用。由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为了自身生存,有些文化馆(站)甚至将文化设施出租或挪作他用,其文化功能在逐渐萎缩和降低。

(5)腐朽、落后文化的影响在加深。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先进文化阵地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当前某些封建落后观念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对于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当其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精神需求自然而然随之凸现,如果没有健康的文化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健康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如何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

1.将和谐文化建设纳入农村奔小康的总体目标规划

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最新14篇)

2.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繁荣,我们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在贯彻落实好现有文化经济政策的同时,要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全社会力量,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适当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

3.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文化阵地和设施建设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村文化工作水平,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支庞大的、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因此,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制定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计划,采取函授、选送到文化艺术院校深造、从艺术院团派教员到农村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为农村文化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工作的需要。落实文化机构编制内人员的待遇问题,妥善解决文化站工作人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加强对民间艺人的关心、引导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传播先进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设施建设,为农民进行健康的文娱活动创造必要条件。

4.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二是要稳步推进基层经营性国有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要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农民既是农村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四是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超级秘书网

5.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农村文化建设搞得好坏,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是关键。要加大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力度,落实有关部门责任。有关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重点文化工程,要加强专项监督检查。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农村文化工作,并将文化工作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党政班子政绩考核之中。二是要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各县(区)和乡(镇)都应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党委和政府都要有一名领导负责文化工作。三是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群团组织对文化工作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并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加大文化工作含量。四是要用典型引路,认真总结经验,表扬并推广好的典型,对文化工作落后单位,要求其制定整改计划,限期整改。

农村的发展需要文化,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文化。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实现奔小康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只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促进农村文化事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并早日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小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做哪些事[J].农业政策,2006,2.

[2]段振榜.关于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思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3.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12

在总理的诞生地——淮安区,则按照“一乡一品”的思路,整合资源,先后开发出流均舞狮、季桥诗歌、百姓舞台等文化活动;该文化局还将民间古曲“十番锣鼓”进行了创新,使之古今融合、韵味十足;与此同时,该区还将舞龙舞狮、小淮调戏台、健身舞等多个群众性活动有会机发展成群众性文化节,以此来全面进一步丰富新农村文化建设。但是,在笔者调查过程中发现淮安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尚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首先,基层文化队伍素质不高、流失情况严重;其次,群众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第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第四,对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包括传统音乐、戏曲)重视不足等。这也进一步阻碍和制约了淮安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

二、淮安市师范院校音乐人才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

淮阴师范学院始创于1958年,是淮安市建学较早的院校,并设有音乐学院;该音乐学院先后在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声乐比赛、合唱比赛中获得大奖。该师范院校还通过鼓励、指导本校音乐专业学生深入到了农村基层进行实践,通过对基层人民大众提供文化产品的实践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激发其创作热情,体验自我价值;如组织基层的小型音乐演出以及各种慰问、联谊演出等。其中,由淮阴师范学院及该院音乐人才先后在盱眙县、金湖县、洪泽县、清浦区、淮阴区、淮安区等农村基础组织发起的各类演出186次,参与的学生1022人次;另外,还有56名音乐系学生通过在各县、区的中小学进行了音乐教学实践。与此同时,淮阴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学生还在基层的实践过程中,还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发展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如以淮安传统地方戏——“三刮调”、“肘鼓子”等淮海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进一步传承、发展这些地方戏,还通过在淮安小学、淮阴区淮师二附小进行了小范围的教学实践;以此来避免了淮海戏落后的“口口相传”所带来的局限性,为该传统戏曲的传播、发展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三、淮安市师范院校音乐人才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1、促进农村音乐文化建设

师范院校音乐人才通过在农村基层的各类音乐实践活动,既可以培养音乐人才的实践能力、音乐创新能力,同时,还对推动农村音乐文化的发展、促进农村居民农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同时,师范院校音乐人才也是进一步推动新农村音乐文化的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地方高校音乐文化下乡”、“地方高校音乐人才音乐服务”的带动之下,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村音乐文化的活力,推动新农村音乐文化市场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同时,也可在通过加强师范院校音乐人才与新农村文化站、点的横向联系,来进一步改善农村音乐文化市场供给不足的现状。

2、服务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增强新农村音乐文化底蕴

师范院校在充分发挥自身音乐人才优势、以及音乐教育人才优势,可以与农村现有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彼此学习、彼此促进,全面提升彼此间的音乐素养。与此同时,师范院校音乐人才还可以通过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增强音乐教师队伍,全面丰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内� 另外,师范院校的音乐人才还可以通过在基层的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音乐技能与素养,使之可以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通过在基层农村的实践与锻炼的过程中,开辟多种途径与渠道为新农村音乐文化乃至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贡献一己之力;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对农村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为弘扬和保护我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篇13

关键词:文化力;新农村建设;综述

关于“文化力”这个概念,最早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名和太郎在《经济与文化》一书中明确提出的,之后国内外多位学者围绕这个概念展开研究。上世纪90年代,我国学术界开始重视文化力问题,尤其是我国学者贾春峰先生先后出版《文化力》和《文化力观》等几本著作后,学者们围绕文化力的概念、特征、系统构成、文化力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关系展开了深入探讨,还有一些学者运用文化力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可以说,“文化力”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名词,围绕文化力的研究已出诸多成果。2005年,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新农村的文化问题,对新农村建设的文化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成果中,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的文章。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已取得什么成果、还存在什么问题,至此还未有人完整地梳理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结成果挖掘不足有利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推进理论创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当前学术界研究这个课题的总体现状、基本成果进行梳理,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应加强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术界研究新农村建设文化力问题的总体现状

文章以读秀网对书名、标题含“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 的相关著作和论文进行搜索。截至2013年6月底,搜索到的情况如下:

研究“新农村建设文化力”的著作没有,相关的期刊论文共有五篇,分别是2008年严伟的《新农村建设文化力内涵及相关概念的分析》,2007年厉晓华的两篇:《新农村建设文化力支撑初探》和《构建新农村建设文化力支撑体系研究》,2006年赵文广的《文化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以及2006年黄坤明的《文化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引擎》。

在有些著作和论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但是研究中也涉及该问题,例如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方亮著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2010年版;陈东琼、吕文林主编的《新农村文化建设》,2009年版;杨发主编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2008年版。研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期刊论文共578篇,涉及内容及发表的年度见表1。

从表1的统计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的研究依然薄弱,迄今为止专题论文只有5篇,成果稀少。相对而言,学术界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较丰富,这些成果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意义、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等进行了探讨。

二、研究新农村建设文化力问题取得的主要成果

1.文化力与新农村中的文化力内涵

在中国,贾春峰可算研究文化力的第一人,其著作主要偏向于企业文化力的研究,例如研究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力、形象力、企业家人格魅力对企业发展的作用问题,以及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名牌创新战略、实行专业化和特色竞争战略等问题。贾� 郑炳起在《简论文化力的构建》中认为,文化力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凝结在人类活动当中而产生的一种力量,它是文化的内核,是重要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两位学者分别从文化力的构成和性质给文化力下了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在研究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的5篇论文中,只有严伟的《新农村建设文化力内涵及相关概念的分析》对新农村中文化力的概念内涵做了探讨。他 而且他 在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实际上是借助贾春峰对文化力的定义来阐释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的。

2.文化力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关于文化力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问题,有四篇论文对此做了研究。赵文广在《文化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中从宏观角度论证了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力的功能价值,认为文化力是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是促进我国农村走向富裕文明的力量源泉。具体来说文化力为新农村建设确立价值导向,丰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内容,破解新农村建设的思想难题,创造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遇,为新农村建设主体实现新的利益。黄昆明考察了嘉兴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背后的文化力原因,论述了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力作用。他在《文化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引擎》中认为:“和”与“韵”的文化力是推进新农村和谐社会的粘合剂,“灵”与“水”的文化力是推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德”与“礼”的文化力是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导航灯。厉晓华在他的《新农村建设文化力支撑初探》和《构建新农村建设文化力支撑体系研究》两篇论文中也思考了这个问题。 文化力的缺失又致使新农村建设遭遇素质瓶颈,生产发展遭遇技术瓶颈、生活宽裕遭遇农民增收难、乡风文明遭遇封建迷信泛起、村容整洁遭遇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管理民主遭遇民主意识淡薄。为此,必须构建新农村建设文化力的支撑体系:一要构建制度化的农民培训体系,二要构建平等的教育体制,三要构建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向农村、农业“回流”的机制。文�

3.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力指标体系

对这个问题,严伟在《新农村建设文化力内涵及相关概念的分析》中进行了探讨。作者把新农村文化力指标体系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最上层是文化力的总目标层,中间层包括物质文化力、行为文化力、制度文化力、精神文化力四个方面,下层是中间层的子层,其中物质文化力包括生活公共设施、生产装备系统、技术开发能力、文化基础设施、个人物质文化基础、个人文化消费费用;行为文化力包括村民知识经验、村民知识技能、村民冒险精神、创新以及学习能力、守则经营、村民行为规范;制度文化力包括新农村建设方针、农村结构完善合理度、信息化管理及沟通、管理标准与操作规程、村民参与决策、对待冲突的宽容度;精神文化力包括花园村价值观、花园村凝聚力、花园村宗旨、花园村座右铭、花园村领袖风格、花园村信条,一共是24个因子。这三个层次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评估指标体系。

三、今后农村文化力研究的重点

以上是学术界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总体来看学术界对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研究还有许多不足。已有的成果中对某些问题研究深度不够,大多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文献分析,缺乏实证研究,也缺乏多学科视角研究。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问题包含丰富的内容,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对这个课题应该展开专门研究,拓宽研究的广度,提升研究的深度。在研究中,应着重加强对以下问题的探讨。

1.加强新农村文化力的形成及提升研究。新农村中的文化力是如何形成和提升的?它的形成和提升存在哪些规律?这两个问题虽然有学者在研究中已涉及到,但是论述得不透彻,也缺乏实证研究,对这个问题还应深入探讨。中国农村各处的情况不尽相同,应该进行实证考察,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新农村的文化力。

2.加强新农村文化力的特征研究。纵览搜索到的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问题的5篇论文,还没有文章对文化力的特征进行论述。从实践看,新农村的文化力具有现实性、整合性、历时性、持久性、直接性与间接性等特征,也具有经济力、政治力不可替代的特征。研究新农村中文化力的特征,可以加深对新农村中文化力的认识。

3.加强新农村文化力向经济力、政治力的转换研究。文化力所起的作用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素养,加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同,这是直接的;而新农村中的文化力对经济力、政治力的影响是间接的。新农村中的文化力如何向经济力、政治力转换?如何构建转换的互动模型?这两个问题也缺乏研究,还应加强。

4.加强文化力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作用研究。文化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认同力、和谐力、凝聚力、引领力、创造力、吸引力、竞争力、生产力、形象力等。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这个问题论述并不全面,也应进一步加强。

5.加强新农村文化力指标体系以及量化标准的研究。虽有学者在研究中制定了一个新农村文化力综合评价指标模型,但这模型只是针对浙江的花园村设定的,且文章也没有列出模型中各个因子的量化标准。这个模型对其他农村的评估是否适当值得研究,另外新农村的文化力指标体系中关于各个因子的量化标准也应研究制定出来。

6.加强对发达国家在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文化力开发的经验总结和归纳。建设新型农村,是世界各国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经阶段。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以及法、德、英、美等国家在探索农村改革发展的文化力方面积累的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从当前学术界研究的情况来看,对发达国家在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文化力开发的经验总结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总之,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力研究,对破解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发展动力不足的现实难题,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广大农村地区的团结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贾春峰著。文化力[M].人民出版社,1995.

[2]贾春峰著。文化力观[M].群众出版社,1997.

[3]郑炳起。简论文化力的构建[J].求实,2011(01).

[4]侯康超。文化力: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和强大精神动力[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5]陈东琼,吕文林主编。新农村文化建设[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6]杨发主编。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7]方亮著。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8]严伟。新农村建设文化力内涵及相关概念的分析[J].农业经济,2008(11).

[9]厉晓华。构建新农村建设文化力支撑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2007(04).

[10]厉晓华。新农村建设文化力支撑初探[J].农业经济,2007(06).

[11]赵文广。文化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动力[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04).

[12]黄坤明。文化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引擎[J].江南论坛,2006(05).

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篇1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价值选择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最新14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来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体系;还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从而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村的文化建设总体上处于健康向上的趋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明显增加,许多地区加大了政府投入兴建乡镇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此外,文化部和财政部也联合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文化项目。至此,农村文化有了新鲜内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乡村旅游文化取得成就。农民的民俗风情、民间工艺、风味餐饮、特色产品充分显示了农村文化的独有特色和丰富内涵。农村独有的文化资源和城市文化形成的强大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客。像度假村、农家乐,近几年来如雨后春笋一般成为旅游业中的独秀。其次,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和传播者都在农村,许多民间故事� 可见,我国优秀的农村文化资源也正在被渐渐挖掘。

但是,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思想文化教育弱化,缺乏现实针对性。一些基层干部在教育内容的部署上,纯理论性教育多,贴近农民实际的少,教育方式又是灌输这种死板方法,因此缺少创新性。更严峻的是,市场经济的趋势性以及由此滋生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传入到农村。其次,文化投入不足,阵地建设疲软。只把大多的投入放到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基础建设中,呈现“一边倒”趋势。目前还有许多地区没有文化馆,图书馆,有的也只是虚设。最后,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活跃于农村文化的人才都是一些中老年人,没有注入新生力量,一些地方由于对村民缺乏组织,培训和引导,本来有较好的群众文化活动基础和优秀民俗传统文化的地方也难以传承发展。总之,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极为薄弱,农民无法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使得当地封建迷信活动猖獗,腐朽落后文化蔓延,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选择

价值选择是主体与客体双向作用的过程,这种双向作用即主体根据自己的内在尺度,对客体进行实际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价值选择主要体现在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的选择。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选择则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农村文化建设双向作用的实践活动。人根据自己的内在尺度,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过程。那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选择主要体现在什么样的价值标准选择和价值目标选择呢?

1.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和价值选择

广大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主体,是主力军,新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选择与作为主体的农民的价值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所 农民群众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价值选择:

(1)树立主人翁意识。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怎么样才能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要想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必须明确自己的主人翁地位。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一个问题,农村文化人才后继乏人,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作为主人翁,首先,农民要自觉自主地追求进步,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其次,积极响应参与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接受培训。最后,可以自办有农村特色的农村文化户,文化大院,民间职业或业余剧团,传播自己的文化,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文化产业。

(2)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新农村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只有农民群众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一个不同于旧农村的新农村,广大农民要转变陈旧观念,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农民要与时俱进,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再引进新兴的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融。

2.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和价值选择

广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而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我们的党是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者,设计者,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起着导向作用。政府朝着正确的价值选择方向引领我们,我们才能不走弯路构建新农村,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选择是正确的。

首先,政府要统筹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农村的生产力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文化提供物质基础。而农村的文化建设又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和基础建设的投入,不能忽视文化建设的投入。我们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尤其注重农村教育事业,农村的教育事业关系到新型农民的培养,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离不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秩序为文化建设提供保障。稳定是发展文化的基础。农村不稳定集中体现为干群矛盾。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秩序,主要是要处理好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应同时加大对干部和群众双方的教育力度。一是加强干部的规范意识,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高干部的可信度。二是加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大局意识教育,提高群众的道德水平。要开展深入而持久的普法工作,提高群众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使人民群众在遵守法律的同时,能够正确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以德促法、以法弘德”的良好农村氛围,为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和谐稳定的保障。

最后,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是我们要保证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政府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引领农村文化发展的方向。根据《决定》提出繁荣农村文化的总要求。首先,我们要切实做到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条主线,要用这条主线来谋划和部署工作。第二,我们要始终坚持服务广大农民群众。农村文化是农民群众创造的文化,也是由农村群众共享的文化。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基本职责,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第三,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我们要发展的农村文化,都要坚持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但是,我们也鼓励凡是思想内容健康向上,能使人得到益处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只有这样能确保农村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农村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但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打破陈旧的文化,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新农村文化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是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作者简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