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报告可以促使我们对所研究的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在撰写报告之前,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背景研究和资料收集,以确保我们有足够的信息来支撑我们的陈述和分析。最后,希望报告范文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写出更好的报告作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页是勤劳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8篇国际贸易实务论文,仅供借鉴。
1高职高专教学的定位
高职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的教育,职业岗位群的定位应面向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定位在生产领域、经营领域、服务领域、技术领域和管理领域,立足培养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爱国、爱岗,敬业、创新的新型劳动者。通过对外贸生产企业和外销企业国际贸易岗位进行调研,对国际贸易职业岗位层次分析了解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定位于具有涉外业务企业的外销员、报关员、单证员、跟单员、推销员、报检员、货代员、商务文秘等。因此高职高专教学的定位应以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技能人员为主要目标。
2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定位
2.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目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是用英语、汉语介绍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进出口的操作过程及其规律,应用英语进行进出口贸易的操作。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进出口操作过程的书面交流能力、口头谈判能力、阅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书籍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英语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点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解决问题的途径
2.2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目标定位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1)认为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种延伸,主要应解决我国外语教学的“费时低效”问题,提高外语教学效益,其任务当然是培养和造就双语者;(2)认为双语教学的目标应是语言教育和知识文化并重或平衡的;(3)认为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获得,而并非外语水平的强化和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第一种目标定位往往要求使用“以英语为主、汉语补充”的授课模式(即避免学生对第一语言产生依赖心理),第二种往往采取“汉英整合,不分主次”的授课模式,后一种则通常采取“以汉语为主、英语渗透”的授课模式(即保证知识的传授能够准确和到位)。显然,上述三种观点各有道理,并各有适用范围。
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采用双语教学,并不是要在课堂上均衡地使用两种语言。根据英国《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双语”的定义“meansapersonwhospeaks,reads,orunderstandstwolanguagesequallywell,butabilingualpersonusuallyhasabetterknowledgeofonelanguagethanoftheother.”(同样地能很好地运用两种语言来进行说、读和理解,但对其中一种语言的理解比另一种更好)和“双语教学”的定义“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可以理解为,双语教学应是在教学中使用母语的同时,视不同情况,不同程度地使用另一种通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所进行的教学。由于英语是国际公认的商务通用语言,“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就是中文与英文。在当前已经开展双语教学的院校中,由于师资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存在差异,他们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外语的程度有所不同,大致采取了以下几种模式。
3.1半外语型即使用外文(英文)教材,教师用汉语讲授。这是初级形式的双语教学模式,适合于学生外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
3.2混合型即直接使用外文(英文)教材,教师用外文(英文)和汉语交错讲授。这是低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知识,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对要低一些。
3.3全外语型即直接使用外文(英文)原版教材,教师用外文(英文)讲授,学生以外文(英文)接受所学知识。这是高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要求较高。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双语教学实施情况和高等职业学院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以及双语师资的现状,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设双语课程教学时,宜采用混合型的双语教学模式。
4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
4.1课前的充分准备开课前,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其他高校尤其是其他职业技术学院的双语教师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的做法和经验,收集各种资料作为双语教学的辅助教案和教学参考。另一方面,教师在开课前,对实施双语教学的班级进行调查,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外语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备课时,教师备课的重点首先是熟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形成系统有序的知识体系,然后将这些系统的知识用简单的英语进行表述。对于有关的专业术语及表达方式,应注意其英语的表述,比如说“Negotiation”,在交易的谈判阶段可以翻译成“谈判”,在交易履行阶段中的贸易结算环节,若与Bank一词一起使用“BankNegotiation”则要翻译成“银行议付”,这类例子在这门课的教学中非常的常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为学生进行解说。其次,要将系统的知识体系制作成双语课件,图文并茂,浅显易懂,便于学生能正确理解专业知识。另外,备课时应注意准备国际贸易当中因两种语言与文化差异而导致误解与纷争的实例,在讲课时,预留时间给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
4.2课堂双语的讲解较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授,重点和难点用中文讲解。教师尽量使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中文,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在进行课堂内容组织时,可以适度地采用中文进行解说,对于专业术语特别多的章节如国际贸易术语、国际结算、国际货物海洋运输保险时,我们还特别加大用中文来解释专业术语、单据项目内容和业务处理方法等的力度。至于课堂上英文与中文各占多少百分比,可以根据不同的章节进行调整,也有学生提议,在刚学的时候多些中文解说,以后再逐步增大英文授课的比例。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及课堂信息量,注重学生接受的实际效果,以免双语教学就会流于形式。
4.3多交流,多实践在双语教学中,努力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讲解和训练中注意英语交际功能的体现。双语教学要求学生的活动面宽,让学生口、耳、眼、手、脑并用,使他们在语言交际和实践活动中获得专业知识,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如,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先用几分钟时间把要讲解的。内容讲解一遍,并把生词、难点告诉学生,然后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相关问题。在课堂讨论时,布置一些比较简单、容易表达的内容,让学生们用英语讨论,先易后难,由浅入深。
4.4多理解,鼓励学生开口学生在适应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和“偏差”,这是可以理解的。应该允许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听错”、“说错”、“理解错”。有的专业知识用母语理解都困难,要学生一下子能用英语理解,当然会有难度,这时应向学生提供一些单词、短语、句型及专业词汇,从而让学生大胆开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5组织中英文讨论课、案例分析课在实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参与方法的指导和参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准确性、标准性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们的讨论提供英语辅导材料,有时可提供一些关键词、短语等。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关注的中心一方面是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内容的正确性,英文交流还有哪些问题等,积极从正面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4.6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双语教学是一种新教学模式,因此,如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是双语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双语教学中应用的考核方法应如下: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考核可以不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而采用综合几次课业成绩的方式。这里所说的课业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课后作业。首先它需要学生以英文形式来完成,这从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英文写作的能力;其次,课业的内容注重实际操作性,即学生在运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必须通过社会调查、查询资料、观察研究、实际操作等方法获取课业中所需要的部分资料,通过完成课业,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合作、获取信息等能力。应注意的是在向学生布置课业之前,教师必须仔细设计课业,要明确该课业所要达到的知识点、学生应从哪几部分来展示该达到的知识点,并向学生讲述清楚。根据知识点的多少,结合实践课程设计进行设计,学期末依据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综合情况给出最终成绩。
5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要主要的问题
5.1避免走向极端混合双语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避免走向极端。一方面,学生因为对英语的畏惧,期望老师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适用更多的汉语进行教学,教师对此则没有原则地满足学生的要求,只是对一些课堂用语使用英文,最后使得教学走向全部中文教学的极端,混合双语教学模式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教师因为担心学生英文水平过低,理解不了课堂讲解内容,过分关注对英文的理解进行讲解,从而使得混合双语教学模式变成了英语课堂。
5.2提高学生认识,使双语教学作为学生一种自觉的需要对于开设的双语课程,部分学生出现畏难情况和抵触情绪,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英语还没有过三级或四级,面对大量的专业词汇,即使教师用中文讲解,也无法看懂教材和板书。因此,在开设双语课程时,应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双语教学,使 教与学相配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双语教学没有上升为学生内心的需要,要提高教学效果是一种奢望。
一、报关实务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方面的问题
目前报关实务教材大多遵循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的模式进行编排内容,以知识模块来设置课程内容,常见的知识模块有:报关与海关管理、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海关监管货物报关程序、进出口商品归类、报关单的填制及进出口税费计算与缴纳,这些内容在编排上并不以工作过程为顺序。以进出口商品归类模块为例,我们知道商品归类主要目的是了解该商品进出口的监管条件及进出口税率,它应与对外贸易管制、进出口税费计算与缴纳模块相关联,但在很多高职类报关教材中这三个单元在内容设置上相对独立,前后并无呼应。加上该课程内容较多,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果课程内容选取和编排不合理,学生很难理解上述知识模块的前因后果,以及为什么要学这方面的内容。这不光对于学生通过资格考试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无法全面提高高职学生报关业务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讲授为本位、以课堂教学为本位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过程内容要求不相符,教学目标也多停留在报关员资格证书的获取方面,缺乏符合报关职业特点的教学方法。由于该课程的知识点多、很多内容晦涩难懂,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会感觉难度较大,枯燥和乏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以满足企业需求及当前职业的需要。
(三)师资方面的问题
目前高职报关老师大多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课堂,教师本身并没有在企业的报关工作经验,这就造成授课教师本身就缺乏实践性,因此很多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实践环节很少,甚至没有实践环节。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对教师主动考取报关员职业资格证书以及主动去相关企业顶岗实习提供的支持力度不大,教师在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方面受限,而报关实务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师都缺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能如何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学生呢?
(四)课程考核方面的问题
该课程的考核基本上以知识点的考� 这种传统的考核形式单一,考核重知识考核,轻技能与素质考核,而学生是否具备报关从业所需的沟通、外语、道德规范等能力要求,其考核很难客观反映考生的职业要求。
二、报关实务课程改革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本课程的内容可以紧密围绕着报关员的。岗位特点来选取与设置,一般来讲,报关员的工作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海关的管理创新而不断变化,因此在课程内容选取上除旧迎新,使教学定位更贴近社会发展和岗位需要。可以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想下,重构了课程内容,将理论在技能任务中进行深度融合,使学习不再枯燥,加强学生报关技能训练,使之更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针对报关员的从业特点,可以将课程内容做如下调整:在教材编写上可以引进报关单位及海关的从业人员合作开发,将企业真实案例引进课堂,课程内容不再以枯燥理论为主,而改成以任务为驱动,在任务完成中穿插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透彻且能学以致用。在教学项目的选取和设计上与实际工作相联系,每个项目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划分为若干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充分考虑将来学生角色转换为工作角色的需求,整个课程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顺序不再以传统的章节或模块为序,而改为以一个报关员的工作过程为顺序进行,在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章节进行适当重整,课程内容的选取紧密围绕职业要求,将报关员核心工作技能作为课程重点,使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高职学生的核心报关能力得到提升。这样使学生能更快进入职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报关员的职业特点和成长规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将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优秀的报关企业引进校园,采取“三方联动”的教学模式,将海关、报关企业和学校紧密结合起来,三方共同研发教材、共同设置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打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研讨式教学、校外专家指导式教学等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引领和组织,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知识的共识、共享、共进。
(三)师资方面的改革
教育部高教司2010年8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要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 另一方面,针对目前高职教师实践性不强的特点,也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方法,即大力开展与报关企业、海关等部门的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安排学生和报关教师到企业或海关接触实际的报关业务,加深与社会的接触,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也可以让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宝贵知识。
(四)考评机制的改革
改变过去以期末成绩为主的评价方法,加入任务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在考核设置上充分体现报关员职业需求,把考证和教学结合起来,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新的考核中加入了项目考核和企业评价,在项目完成中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参与态度等方面,考核更全面更注重能力和职业素养。整个考核特点不再以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惟一原则,加强了能力考核及围绕职业要求进行考核,更多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使该课程的考核更加客观和全面。
三、小结
总之,在报关实务课程改革中,始终以培养高素质的报关人才为宗旨,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在充分认识本课程教学难点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课程的构建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的报关业务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探讨、研究报关教学方法,以适应报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的报关人才。
论文摘要:基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及省内高职院同行关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实践,本文作者发现该课程教学改革存在教学管理不合理、师资结构及质量有问题、实践教学不理想、考核方法落后和学生外语能力不足等制约因素,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和外贸人才急缺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外贸人才培养更显重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南京交院(简称我院)管理系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8个专业的考试课程。近年来我院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作为立项精品课程进行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探索。基于我院及省内高职院同行的教学改革实践,本研究对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理论探讨。
1、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的制约因素
1.1教学管理不合理。
教学管理不合理严重影响本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教学任务安排不严谨造成师资变动频繁,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滑。例如某高职院经管系在5年内教过本课程的教师竟有10人之多,导致某些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反而从事其它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还有的专业教师一个学期甚至同时教3—4门课程。二是教材选用混乱。例如有的教师从事某班本课程教学,但该班教材却是另外一个人订的;有的高职院教材频繁变动,甚至每个学期都换,有的选用教材还是本科教材。三是下企业难度较大。虽然有些高职院口头提倡工学结合,但真正本课程专业教师要求教学下企业时却往往无法如愿。原因有很多,比如经费、学生安全、教学督导和工作量核定问题等。
1.2师资结构及质量有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师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但事实上高职院校该课程的许多教师不具备此条件。主要原因有:一是队伍结构不合理。有些教师是刚毕业的研究生,部分教师甚至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1]。二是缺乏定期专业培训。有的教师数年得不到一次外出培训机会,也没有真正进入外贸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三是部分教师厌学及科研能力缺乏。许多贸易政策及操作实务是随着国际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国际贸易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但出于惰性,很多教师不愿继续学习,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不关注,其知识结构是有缺陷的,有的教师甚至多年使用同一个教案。此外,科研能力是教学质量保证和提高的重要因素,但有的教师从来不愿写论文。
1.3实践教学不理想。
许多高职院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并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实践条件差。有的高职院国际贸易实训室仅有1套模拟操作软件,且模拟软件利用率也不高。二是部分高职院没有国际贸易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践教学局限于书本理论讲解。三是少数国际贸易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原因不能胜任实践环节的教学,因而忽略了许多实践部分的教学任务。四是实践教学局限于学校,没有进入企业,有的高职院校所谓的校企合作教学基地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职院评估的一纸空文。五是有经验的企业校外指导老师没有真正进入课堂教学,有些所谓的校外指导老师只是挂名而已。
1。4考核方法落后,学生外语能力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仍沿袭传统的试卷考核方法,并要求填空、选择、问答等不同类型按一定比例搭配。这种考核方法对本课程实践教学创新带来一定的制约,教师为避免麻烦,会花大量时间按照传统的书本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教学,不愿尝试改革。考核方法落后的另一个方面是针对教师的,许多高职院对教师的考核标准陈旧,不利于从事教改的教师考核成绩提高,因而制约了教师进行教改的动力。此外,本课程的涉外性很强,高职学生外语能力相对不足给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学生看懂各类外文单证及专业贸易术语的花费时间较多。尤其是五年制高职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不到10%,对于此类学生,许多教师对单证、函电部分教学内容只作简单讲解。
2、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改革实践及思考建议
2.1组建课程教学团队,申请立项精品课程及自编教材。
组建一个稳定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是进行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通过多方沟通和努力,我组建了一个以4人为主讲教师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年龄在27—36岁之间,均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1人为在读博士,2人具有企业工作经验,1人具有丰富的单证培训经历,3人外语水平达到6级或专业8级水平。团队成功申报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院级精品课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团队成员均参与了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发表了学术论文40余篇。团队建设对本课程教学质量提高起了积极作用,团队成员多次获得教学质量奖。此外,团队骨干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论坛,了解国际贸易环境及操作规则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修订,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2.2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教学下企业相关规则,鼓励企业外贸人员进入课堂教学。
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机会仍然太少,部分教师的所谓暑期下企业实践证明也仅仅是找单位盖个社会实践章,并未真正下企业实践,这需要各高职院校下企业相关政策细则的出台与支持。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江苏省高职生第3学年大部分时间被安排为社会实习,这是学院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专业教师对实习学生的进一步专业知识指导有待加强,这也需要学院制定和完善指导教师下企业指导学生的工作细则与绩效考核制度。此外,教师要积极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外贸业务员进入课堂,为本课程教学提供新鲜知识。目前我院只是偶尔聘请部分专家进入学院做些讲座和交流,外聘专家数量与进入次数有待进一步提高。
2.3改革考核方法,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改革传统的学生考核方法是本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尤其是成绩比例制定和实践环节考核形式学院要尽量放权于专业教师。同时对于专业教师的考核也要有所创新,目前我院督导政策已开始鼓励教师进行工学结合、项目化教改,部分专业教师开始主动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其中,我所在团队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实施双语教学。高职学生外语能力普遍不强,因此双语教学主要是对国际贸易关键词汇均用外文标出、各类单证和函电教学均采用中、外文2种语言详细解释。二是多媒体案例和外语教学相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本课程一半内容是案例教学,且案例尽可能多地使用外文。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案例教学主要是定期给学生观看外文的国际贸易专题片,有利于提高学生外语能力,拓展其知识面。三是互动教学法的实施,主要是提前布置一些需要学生准备材料和思考性强的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准备发言稿,并在课堂上进行大讨论,对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活跃课堂气氛起到较好的效果。
2.4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是高职学生具备可持续培养潜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我院本课程国际贸易实务部分教学比重是理论部分的2倍,并重点讲解实务案例和自身国际贸易操作过程中的经历,此外对国际贸易实训的条件进行不断改善。高职学生也需要有科研能力,考虑到高职毕业生在今后工作中需要创新,部分学生还要进行本科、研究生后续学历教育,因此本课程特设了国际贸易论文教学,教学内容为文献检索、COMTRADE数据库使用和论文写作等。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自学考试和职业资格证书,目前我院不同专业学生参加国际贸易相关专业自学考试、报关员考试的人数逐年提升。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并针对其特点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主要包括课堂讲授法、关联知识扩展法、联系时政法、案例教学法等。阐述了如何通过教与学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国际贸易 教学法 高职高专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的进一步加深,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如何培养出专业能力强、懂得实际操作的专门人才。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对我们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好的教学法是一定要适应学生特点的,高职高专的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是制订好教学法的前提。
1.学习目标不明确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后的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干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学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这个专业,等等。只是很机械的上下课,有部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嗤之以�
2.自我认识的偏差
高职高专的学生进入学校后,主要会出现两种较为严重的自我认识偏差。
第一,认为自己的水平原本可以到更好的学院,只是由于高考的失误才来到高职院校。从入学就做着痛苦的挣扎,即留下还是复习。我所接触的就有在入学两个月后依然选择退学复习的学生;有的学生虽然选择留下,但是心里的别扭会伴随他度过整个高校生活。
第二,认为自己虽然读了大学,可是对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十分悲观。认为自己是大专没有办法与本科生、研究生进行竞争。
以上两种情况在高职高专是比较常见的,我们作为高职高专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信心、凸现高职优势尤为重要。
针对以上情况和高职高专教育特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法。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实践
1.课堂讲授法
该种教学手段方法是最常用、最传统的。在课堂上,大多数时候的教学都是以该种方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进行的。它可以是老师在短时间内,目的明确、重难点清晰的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该种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从老师处接收到知识的精髓,学习效率相对较高;缺点就是这种灌输似的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兴趣。
2.关联知识扩展法
知识的学习是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由现在正在学习的知识,能够联系到其他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中有关于争议的预防与处理,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扩展到国际商法和国际经济法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就会知道除了仲裁之外,还可以依赖法律进行解决。教学中,重点放在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具体的业务问题,而不是讲这些知识停留在记忆的层面。提高学生遇到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使问题的解决更有科学性。
3.联系时政法
我们要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懂实际操作的学生,而这门课程本身也是一门具有涉外商务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培养学生对时事经济政策的关注,也是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方法。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国外厂商大量来华投资设厂和从事贸易活动国内从事国际贸易的厂商和民营企业也大量的增加,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等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联系实际,及时将最新的国际经贸方面的知识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讲解。例如,在对合同的洽商与订立进行讲解时,举了一个中韩企业合作的例子,那么在讲解该案例之前,可以介绍一下中韩贸易从20xx年以后的飞速发展、发展原因,我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如何使中韩贸易平衡发展等问题。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是枯燥的、孤立的理论知识和案例,而是有背景有完整体系的系统知识链。
4.案例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首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是在课堂知识讲解之前,运用案例进行导入。例如,在讲解包装时,我会问学生牙膏膏体直接接触的管状容器,是容器还是包装?如果是包装的话,那它是内包装还是外包装?如果它是内包装,那外面的纸盒是不是外包装?学生就会根据这一系列的问题积极地思考,这时我便可以引入包装的概念及分类等知识。另外,就是在知识点讲解之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加入案例。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面对的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案例讲解是知识深入浅出的讲授方法,不仅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也能加深其影响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中英文结合法
我们都知道,在国际贸易实务中,有大量的单证操作,都离不开英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是在西方的国际贸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些标准的专业书籍也是用英语写成的。对于要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来说,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进出口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的业务操作程序,还要相应具备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等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是其今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基础。所以,学习本门课程的难点在于用英语来解决国际贸易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这方面最多的应用应该是在制单上,所以我认为,双语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方式。但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学习的关系。
此外,如有条件,可利用仿真实验室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操作系统》教学软件,让学生在模拟操作系统分别扮演出口方、进口方、海关、银行、检验检疫、运输、保险、税务等各种角色,进行进出口业务各环节的模拟操作。帮助学生掌握进出口业务的过程和规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则需用整套完整单证给学生练习。还可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带领学生到企业走访、调研,我们就曾带领学生到周边的大型的贴牌加工企业、电子产品生产出口企业进行参观。
总之,在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来讲解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以课堂、课后练习来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外经贸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明确教学培养目标,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对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作为高职高专的教师,应不断探讨教学方法,为适应对外贸易的全新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苏妃。《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 ,47(3):100-101.
[2]梁艳波。关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方法的探讨。科技信息,20xx,(9):139.
[3]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 20xx .
论文摘要:动态教学法”在不同的专业不同年级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用后,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差异。我们试图根据调研情况,分析问题,提出今后教学中实施“动态教学法”和向其他课程移植的建议,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论文关键词:动态教学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
“动态教学法”是新引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需要结合相应的实训软件、配套的自学辅导软件来实施,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引进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训软件,在不同专业的这门课程的讲授中逐步实施了动态教学法。我们跟踪了4个学期的教学,进行了调研,对实施动态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汇总、分析,并对这种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希望我们的改革能够给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一、“动态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1.“动态教学法”简介
“动态教学法”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基于有相应的实训软件的情况下进行实施的。我们引进了“进出口贸易实训”仿真实训软件,用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该软件能模拟整个进出口业务的全部流程。为实施动态教学法,主讲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将原来的课程内容按进出口业务流程和实际的工作岗位的操作要点进行分解、重构,以问题的形式抛出知识点,并做出相应的提示性答案。这些问题和答案做成自学训练软件,学生在课下可以自主进行学习。教学实施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并在小组中扮演进出口贸易活动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实训软件,完成各自的任务并得到相关的数据与单据。课堂中,由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解惑、辩论与知识的梳理,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解答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的解答和更正。通过模拟软件的训练、课堂教学的参与、课后的自学训练系统的使用,使课堂内外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的、开放的、教学互动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按照自己的角色,与同学们相互配合,完成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2.“动态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施情况
我们对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班级跟踪了4个学期。这其中主要有国际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企业管理等专业。其中国际商务专业在开设此课前曾开设过《国际贸易理论》,而其他专业直接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其中第一次实施动态教学法的是08级电子商务专业,当时对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还属于尝试阶段。其后,在08级国际商务专业、09级电子商务等班级继续应用此教学方法,并在应用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专业不同、课时不同,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在教学的实施中,教师按进出口贸易流程的项目来驱动教学,以完成贸易活动的任务为导向,以角色扮演法、演讲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激励与竞争,努力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开放性、动态化的、模拟进出口贸易过程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地获取岗位知识。
二“动态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实施的效果
(一)从学生方面看
1.总体看来,喜欢这种教学法的同学占绝大多数。其中为认为“动态教学法”有趣的同学占到90%以上。认为能调动学生情绪的占85%以上,认为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占80%以上。喜欢以对外贸易流程作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占82%,喜欢以公司为单位以不同角色进行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的占84%,喜欢用自学训练系统以抢答的方式考查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情况占81%。
2.大多数同学认为动态教学法授课与其他授课方法的课程相比收获更大。
3.认为自己的能力提高很大的同学比例不小。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同时,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职业能力、职业意识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认为实施动态教学法后,虽然喜欢但自己与教师的配合度还有待提高或者是希望这种教学法进一步改进的人也占不小比例。主要表现在使用自学训练系统与教材不匹配,知识点分散,自学时难以掌握重点,所花的时间偏多,希望教师讲解的比例提高。还有部分同学表现出矛盾的一面:感觉这种教学法有意思,但课后不能按教师的要求花时间去预习和自学,导致上课时,不能抢答,或者抢答错误被扣分。
5.希望其他的课程也采用动态教学法的占大多数。
但也有部分同学提出了问题,主要为:(1)认为使用的训练软件的时间达不到正确和熟练掌握贸易活动;(2)认为实施动态教学法给自己的压力增大,在压力增大的同学中,一部分是压力变成动力,也有同学压力变成负担。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有对英语程度要求,导致有的同学不适应;此外还的同学认为课后占用过多的自己的时间,影响学习其他知识或影响其他活动。还有部分同学认为这种方法不适应或完全不喜欢,其中有的同学认为这种方法训练时间少,自学时间多,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见了,不习惯,还有的同学认为在分组合作中,有的同学不能或不想发挥作用,有混水摸鱼的现象。
(二)从教师和学生实践单位看
1.从课堂上看,实施动态教学法后已由教师为主讲变成了学生为主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或导演的作用加强。
2.从学习兴趣看,由于引进了竞争机制,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以抢答的方式回顾和检测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说,自学训练系统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可以说,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后,已由“要我学”,初步变成“我要学”。
3.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通过角色扮演后的实践与演练,学生熟悉了对外贸易的流程,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增加,学习的时间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课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学软件进行学习,课堂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点和技能点要求的同时,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也得到提高。
4.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合作能力得到提升。分组学习,每人分配一个角色,并在实训软件中各司其职,发挥作用的学习方式,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
5.从考核效果看,实施动态教学法后,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升。学生能熟悉国际贸易的流程,熟悉其流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
6.从学生顶岗实践看,学生能很快进入对外贸易的真实工作岗位,适岗能力好,上手快,很受企业欢迎。
7.从课程本身来看,实训软件、自学系统及课堂展示与教师的分析相互配合,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同时,由于这门课程带来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对其他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动态教学法”在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实施效果的差异
1.专业不同,学习效果有所差异。总体说来,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效果好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除了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之前学习过国际贸易理论这门课程,有一定的基础外,我们认为,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参与学习和实施动态教学法的积极性不同,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与动态教学法的关系不大。
2.实施动态教学法的方法不一致,也会导致教学效果不同。
我们在08级电子商务班与09级电子商务班实施动态教学法,不存在专业差异,但教学效果明显不同。08级电子商务专业实施动态教学法时,严格将实训软件、自学训练系统与课堂上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教师分析解答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课堂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动起来,教学效果较好。09级电子商务专业在实施动态教学法,由于实训软件学习的安排与课堂及课后的自学软件不同步,学生缺少实训的环节,因此,使动态教学法的“动态”内容明显缺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教学学时的不同,也会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一般而言,教学时间大的教学效果比教学时间短的好。这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动态教学法需要学生在课外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自学,但由于课堂上的角色扮演,以及通过抢答进行学习效果的检验,可能花的时间会多于未实施动态教学法时教师直接讲授的时间,所以原有的学时数可能会显得少。
四、“动态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用中的问题
1.实施动态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做支撑,还需要有实际的对外贸易经验,熟悉实训软件。此外,还需要教师高度认同这种教学方法,并有信心、有能力去实施动态教学法。需要教师在实施动态教学法前做大量的前期准备,根据对外贸易的流程序课程内容,准备学生自学系统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答案。需要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强,既要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还要正确引导,使课堂不偏离主题。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对外贸易的环境,让学生在整个的对外贸易环境中,积极参与贸易活动,主动地、动态地学习对外贸易流程中的知识,掌握了整个贸易活动的流程。
2.动态教学法需有相对应的软件作为实训的模拟环境。离开实训软件,只靠课堂上营造的氛围,难以达到动态教学法所需的“环境”,会大大削弱动态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3.动态教学法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主动性、自觉性。由于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习时间由课堂向课堂外延伸,这就需要学生有个配合度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认同这种教学方法,与教师的配合度较低,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4.公平性问题。在实施动态教学法过程中,学生都在小组(公司)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这种角色往往是延续下去的,不能或较少轮换,这使得一部分人始终处于指挥或主演的位置,对其他同学有失公平。同时,由于是小组共同工作,所分配的任务量不可能完全相等,会使得一部分人工作量加大,一部分人工作量较小,但在进行小组业绩评价时,往往是给整个小组成员一个等级,这会使工作量不一样、表现不同的人获得相同的等级,有失公平。
五、“动态教学法”向其他课程中移植的问题
能否将动态教学法移植到其他无相应实用软件课程中呢?我认为移植到其他课程中也是可行的。首先动态教学法的理念是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实践活动的,这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是典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其次,这种教学法实际上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多种教学手段的配合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相应的实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的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移植还是可行的。但毕竟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向其他课程移植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缺少相应的实训软件,不要盲目移植,但可以借鉴动态教学法重点在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的这种形式,可以借鉴动态教学法中的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完成不同任务的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可以借鉴动态教学法中的利用自学训练系统的自学研论法,可以借鉴动态教学法中的讨论法、辩论教学法和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开拓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来。
2.实施动态教学法,首先让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有深刻的理解,这是实施动态教学法的前提,同时还要让学生认同这种教学法,使师生间有较高的配合度,这有利于提高动态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3.动态教学法中的时间分配比例一般来说应保持实训为1,课堂内的分组活动为2,教师的引导为3。这样的比例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课程。特别是没有对应的实训软件的课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其比例,找到适合对应课程的比例。
六、建议
1.更新教学理念,使教学改革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这是目前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水平的前提。
2.深入教学改革,整合课程内容。按实际操作的工作岗位将涉及到的课程内容组合成一个新的课程。
3.进一步进行课程内容改革,按工作过程安排学习和实训内容。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推进目标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
4.适当增加学时数量,达到够用、实用、学会的目的。
5.合理安排实训的时间,与课堂内容相匹配,使教、学、做一体化,全方位营造一个较为真实的“工作”的环境,使学生在实训中,在小组分工合作的工作中,在完成任务的方案制定和讨论中真实地体验某项活动的全部过程。
6.考核方法灵活多样,过程化考核、终结性考核等都要突出学生的某项工作或某个岗位的职业能力,还要考虑改善不公平性问题。虽然强调小组的团队合作,共同进步,但应该解决对不同的小组贡献却只能有相同的评价等级的问题。可以在对小组评价外,另外增加一项在小组中的贡献等级。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非常重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既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懂得实践操作。但事实上,学生更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所以,应采取一些措施督促学生更好地学好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学;思考
1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简介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国际贸易、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考课。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对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学好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它既有很深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既要能分析国际贸易形势,又要能进行实际业务操作。只有了解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这些特点,学生才能在学习、考试、工作中获得良好的成绩。但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这些特点,从而使得自己在学习、考试、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进而收获甚微。
2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重实践、轻理论
如前所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于既要求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的安排上,先从古典贸易理论入手,发展到现代贸易理论,最后以实务部分结束。但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更感兴趣实务部分,对于理论部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往往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上课前,不提前预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不认真听讲;下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敷衍了事。最后结果导致考试时,理论基础薄弱,对于实务的分析显得单薄。
2.2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弱
大学教师经过多年的理论知识学习,本身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十分扎实,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将理论知识运用得得心应手。尤其是教师一般会研究某个领域中的某个方向,因此,对于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教师的理论素养都十分扎实。对于实务部分的学习,多数教师也是从书本知识开始的,通过多看不同教材,比较不同教材的差异,总结出系统的实务知识。所以,多数教师的教学知识都来自于书本学习,来自于企业的很少。即使有时教师做和企业相关的课题,这个课题的最终运用也很少再回到企业。因此,教师缺乏和企业的有效沟通,也缺乏对于企业实际操作中具体问题的认识。
2.3学生的实际操作课少
大学学生上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实际动手的操作课比较少。各个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良莠不齐,试验基地建设也鱼龙混杂。大学生每学期的课程,都在六七门左右,每个学期一共十七八周,每门课程都要先讲授理论部分,才能安排实践课程,所以,能分给实践课的时间本身就有限。再加上大学本身的实验室、试验基地数量有限,通归到最后学生实际能享受到的实践课就是有限的。大学最后半年的毕业实习,也多流于形式。多数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多数只是为了应付毕业实习报告,实际并未真正用心实习。本科毕业论文也多数以网上查找资料为主,实际动手操作几乎没有。
2.4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形式单一
大学课程一般以教师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为主,其它形式运用得较少。学生学习时,也多数是以课堂听讲、分析案例、和同学讨论为主,其它形式运用得也较少。这种形式相对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容易使得学生只学会书本知识,不懂得如何运用,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2.5教师、学生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受快餐文化的影响,教师、学生都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教师有评职称的压力,定期发表论文、申请课题,教师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使得教师忙不顾暇。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也只浮于表面,从高中的紧张学习中解放出来,学生更想释放自己的自由,对于课程的学习只求能够拿来应付考试,不求能够深入理解。这种想法,使得多数学生心浮气躁,对于课程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个文凭,不求真正学得知识。
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实践的建议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既有理论知识学习,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操作中,缺一不可。只有深入掌握理论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指导实践操作。要想做好实践操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理论知识是前人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适用范围很广的,有效地指导相关实践的思想。学好理论知识是学生做好实践操作的前提,只有学好理论知识,才能正确地进行实践操作,才能事半功倍。基于前面所述,大部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淡薄,教师应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通过多种形式引起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好理论知识。
3.2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高校教师多数是从高校中培养出来的,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十分牢固,但是跟企业接触的机会比较少,导致教师自身对于实际的操作过程,也显得陌生。高校应多提供企业实习机会,让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每隔几年,教师应去企业实习一段时间。高校之间可以建立相互交流机制。教师自己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多接触企业。
3.3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训练
学生每学期需要实践操作的课程比较多,高校的实验室、实验基地比较有限,再加上学生还要保证一定课时的理论知识学习,所以,学生能够用于实践操作的课时就比较有限。怎样在有限的课时中,有效率地进行实践操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学好理论知识。如前所述,理论知识是进行实践操作的前提。学生前期将理论知识学得越扎实,后期进行实践操作课时,就越有效率。其次,学生相互之间可以模拟一些实际场景,进行实践训练。第三,教师可以多进行几次课下实践训练。
3.4教师、学生多种形式互动
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可以多样化。现在的网络、软件十分普遍,教师和学生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外,可以多采取现在比较流行的形式,这样,教师学到新技能,学生学到新知识。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形式,教师都可以进行尝试。这些新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事半功倍。
3.5教师、学生沉淀知识
社会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知识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教师、学生生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难免要受影响、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大家都接受快餐文化,短时间学习,短时间见效,短时间转入下一学习过程,没有了沉淀的过程。作为教师、学生,应该转变思想,静下心来,制定一个长期计划,不能投机取巧。知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王瑞荣,魏艳秋,覃琴.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调查报告———以浙江省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分析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6,(25).
[2]胡军伟.基于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实践的探析———评《国际贸易实务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6,(8).
[3]黄燕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国际贸易术语章节的教学设计[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4]徐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对外经贸,2013,(8).
[5]方婷婷.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之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9).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普遍存在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脱节、教学过程与实践业务相脱节、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缺乏、校内实训基地“实用”性缺乏的“两脱节”“两缺乏”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解决问题的出路是: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双轨双导”,组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团队;外聘内培,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充分调研,创建新型教学工场。
为满足长三角商贸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对国际商务技能人才的需求,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xx年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经过六年的建设与发展,20xx年该专业被评为常州市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由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特色鲜明,示范作用明显,20xx年被确定为国家改革示范学校重点专业,20xx年被认定为江苏省五年制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培养服务于长三角经济发展,具备扎实的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能适应进出口企业和其他商贸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单证操作、跟单及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则需构建一套以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在专业发展的前期,与大多数职业院校一样,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五年制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脱节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部分教材内容陈旧,结构松散,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发展。课堂教学依然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忽视职业标准的学习和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多以文字表述为主,缺乏具有企业职业标准的案例教学情景分析,这样的内容编排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造成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毕业生上岗之前,企业还需要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岗前培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究其原因,在于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之前没有经过认真调研,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相脱离,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脱节。
2. 教学过程与实践业务相脱节
在教学方法上,实训模式陈旧,缺乏吸引力。表现在以学科知识为主的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与机械、自动化和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相比,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明显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实训课程设置较少,且实训时间短暂,难以保证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书本上的,但不是企业实践所需要的;教师缺乏专业实践操作经历、经验,所教的主要是理论知识,不是实际技能;实践性教学多数在校内实训场地进行,往往借助于场地现有条件和仿真软件,造成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的实践业务相脱节,制约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3. 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缺乏
在师资力量上,由于多数专业任课教师毕业于普通本科院校,从毕业学校到任教学校,没有在企业进行实践的经验,所以上课多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践技能缺乏,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严重。大多数专业教师没有从事过实际相关工作,仅仅是对理论性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而对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流程的了解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这就客观上造成教师在授课时侧重于理论教学,忽视实训教学,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4. 校内实训基地实用性缺乏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依赖于拨款和学校筹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依据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和专业课教师的基本认知来完成,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主观性强,缺乏企业、行业提供的先进理念。企业作为建设主体的缺席,使得校内专业实训室不能很好地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要求进行建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大打折扣。
二、提高五年制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1. 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创新
第一,务实调研,重构人才素质目标。在参考行业专家的建议和企业一线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国际商务专业通过每年一次的市场调研,顺利完成岗位(群)能力分析,重新确立国际商务专业的“五个一”人才素质目标,即“掌握一项熟练的单证技能、书写一笔漂亮的商务签名、会说一口流利的商务英语、练就一套高雅的商务礼仪和掌握一个自如的沟通技巧”,并且每项技能都开设有相对应的课程来进行支撑,使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需求和行业实际。第二,科学论证,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经科学论证和多方调研,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委员会构建起“能力核心、课证融通、双轨双导”思路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国际商务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引入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将课程学习与资格证书考取相融通,真正实现课程与考证的对接,增强了课程教学的实用性。第三,链接产业,构建“基础+方向+依托”课程体系。在进行调研分析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上,以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以职业岗位类别� 第四,行业对接,定制职业化课程资源。经过两年努力,开发出一门校级优秀课程和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此外,通过校内外合作开发制作“报关单填制”技能教学视频,独立开发四门特色项目教材。与中国宗泰商务公司进行合作,开发完成“商务礼仪”网络课程并投入实际教学;与常州龙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商务网站和“笑遨商海”电子刊物。第五,引入权威,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为了使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更加完善、科学,在校企合作专家库中,精心挑选宽领域、跨专业、多层次的专家,组成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定期交流,及时了解各方反馈。委托专业的第三方公司“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市场调查,将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工作成效等第一手资料纳入评价指标。
2. “双轨双导”,组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团队
通过务实调研,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开展“双轨双导”课程实践活动,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效更加明显。所谓“双轨”是指新的课程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不但包括学校课程内容,而且也包括企业课程(含行业标准)内容;所谓“双导”是指课程的授课教师也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双方组成,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教学,企业师傅对学生进行岗位操作能力和职业意识培养的教学。在企业师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教师要全程陪同,使“双导”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校企双方共同开设“电子商务运作”课程,由企业人员与学校老师组建“教学做合一”教学团队,根据电子商务运作的工作内容与专业基础知识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编写配套教材《电子商务C2C网店运营》、开发PPT和微视频,形成教学资源库。在校内共建营销经理工作室、在“财富梦一条街”共建商务推广中心等实训场所,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校内校外共同开展课程实训和学生创业指导。“双轨双导”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效落地,并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双轨双导”机制的有效运行,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而且也为他们打通了就业通道,很多学生由于表现出色,还没有毕业即与实习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双轨双导”的实施,实现了学生与学徒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对接。二是“双轨双导”机制的。运行,实现了教学环境开放化,学校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实现了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的有效对接,教学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实现了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的课业成绩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评定。“双轨双导”使学校受益的同时也服务了企业,实现了校企双赢。
3. 外聘内培,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外聘内培,打造商务精英之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外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孙国忠副院长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选拔本校两位教师作为校内专业带头人进行培养,充分发挥校外兼职专业带头人和校内专业带头人“传、帮、带、引、领、授”的作用,借助专业带头人带动5位骨干(双师)教师成长。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大赛,主持参与课题研究,深入企业实践等渠道,不断提升专业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打造一支善教能研的优秀团队。两年内,共主持省级课题6项,主持或参与市级课题3项,主持或参与校级课题15项,9人次在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第二,凸显专长,全面提升团队水平。通过“外聘内培”相结合的方法,先后培养15名“三特(特色、特技、特长)”教师,同时,建立了10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动态资源库。依据专任、兼职教师自身特点,确定三年成长规划,全面展开国际商务专业教师个性化培训,凸显专业教师自身特色,提高团队整体水平。第三,各取所长,培养商务专业人才。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专门化、专长化”成长,学校组建课程专门化方向的教学团体,启动并实施师生共同成长工程。将每门专业课程设计成若干模块,每一模块由一个专长型教师负责教学工作,促使专业教师在这个模块方面有“特色、特技、特长”。师生共同成长工程让学生得到了“大师”级的指导,学生收获到更为专业的学习结果,对学生的学习与就业产生了提升效应。
4. 充分调研,创建新型教学工场
第一,立足需求,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方向发展的需要,新建或改造完善5个校内实训场地,让功能升级;立足需求,完善拓展5个校外实训基地,让效能提升。通过完善、扩展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相关商务活动的认知实习、课程短训、综合项目训练、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基地。第二,服务社会,成立“博力商务服务公司”。近两年,开展专业业务知识讲座或技能培训14次,培训学员达881人,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第三,创建中心,圆大学生“财富梦”。学校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分别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淘常州”商城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基地建设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制定“财富梦”一条街的建设方案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与调研结果,制定自己的创业项目并撰写创业计划书,学校则对创业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论证的创业项目,筛选具备条件的大学生参与,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践,圆“财富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跨境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专业、国贸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跨境电子商务也被作为如今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新型现象之一。
一、跨境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影响
(一)贸易背景的改变
我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发展,给贸易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改变,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磋商内容、贸易交易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原先的贸易渠道主要涉及进口商、批发商、分销商等相关的环节,然而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帮助出口企业能够在网络平台的条件下,直接为零售商、批发商、消费者服务,很大程度上贸降低了交易的中间流程。另一方面,传统贸易过程中像工厂、外贸企业、品牌商家等主流参与者也逐渐融入至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内,同时也向着规模化运作的道路上进行。针对实际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而言,商务交易的对象也逐渐分散至众多国家中,其范围也在不断拓宽。而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政策背景来说,国内的政策也有之前过度侧重在支持引导、规范行业,至如今的实践层面。
(二)贸易手段的改变
跨境电子商务直接影响着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尤其是在询盘至接受的交易磋商流程上,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原因,通常交易磋商所要求的时间长。然而跨境电子商务对该种方式进行了转变,由订单接受至支付的过程可以在网络平台的基础上来进行实现。在原先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内,相关的结算方式包括了汇付、信用证、托收等形式。在实际的外贸企业中,T/T的电汇方式、B2B模式是较为普遍的方式。目前,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外贸企业在对结算方式进行选择时,网络化被作为主流,主要包括了信用卡支付、银行转账、第三方支付等。
(三)出口交易前的工作的改变
在之前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中,其中在涉及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工作环节中,特别在寻求国外客户这一课程中,主要是在网络平台的基础上,通过搜索引擎、网络黄页、B2B网站、行业网站来开展,而在跨境电子商务内的大部分的新型模式未能涉及。目前,在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企业的选择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诸多的新模式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大多数的大型企业也建立了B2C网站,这个模式也叫做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实际的运用模式能够进一步细分为百货商店式,其实也就是企业本省具有的跨境电子商务的仓库、网站。与此同时,企业也能够在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条件下,达到目标,在具有庞大的消费群的同时,也可以对支付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
二、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探讨
(一)增加教学内容
在如今的国际贸易领域内,逐渐呈现了大量的新常态、新现象。鉴于此,这就需要在平常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相应的融入新的教学内容。目前,之前的贸易环境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但是相应的教材还没有及时更新,还要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增加教学内容,在涉及到交易磋商前的准备环节中,目前大多数的外贸企业主要是在借助平台以及自建网络的基础上,来挖掘客户,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相关的平台信息、特点进行着重的介绍,进一步强调B2C、跨境O2O等相关内容。针对结算而言,还要对介绍第三方支付方式进行适当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传统与当今结算方式的不同。
(二)更新教师知识
如今,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要尽量在实现教材内容的通俗性的同时,还需要自己进行动手操作,对知识进行更新。与此同时,教师在跨境电子商务知识的了解程度上还需要进一步跟进,充分认识如今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特点,有效把握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的平台。
(三)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主要包括了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法、保险等多门课程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融入更为高效教学手段来展开教学。针对该课程的教学手段而言,案例分析法作为最主要的手段。处于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下,之前的教学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怎么样把实践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使用项目教学法的同时,仍要把情景模拟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融入至课堂中。
(四)实践环节的变化
着重考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环节,目前模拟软件主要有POSSIB、SIMTRAD等软件,均较多的关注于贸易环节。在外贸企业逐渐参与至跨境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环节还需要与时俱进。有效地使用现存的平台,帮助创业、实践环节实现结合性,让学生更好的动手实践。在现有的平台的条件下,充分认识进出口的程序业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基地之一,需要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进一步改善,强化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我们简析了跨境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影响以及跨境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以期更好让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工作更有效的进行,适应学生成长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