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最新4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饮食对象、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等方面。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4篇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 篇1

关键词:饮食差异;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

一、饮食与文化

文化是什么,什么是饮食文化,饮食与文化之间到底有着何种关联?中西方在饮食与文化上又有何异同。我们试图了解中西饮食的差异也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中西文化避免文化冲突更好的“融合”。纽马克说“食物是一个国家文化中最敏感,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纽马克,2001a:97)然而饮食在文化中的影响与地位,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很大的差异。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说“食,色,性也。”通晓中西文化的孙中山先生说:“我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成为“世界人类之导师”(《建国方略》)。中国人从古至今对饮食的认识和重视都到达一个很高的层次。而西方国家在“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上却与我们有着反差极大的观点。林语堂先生说,英国人很少谈吃,而且“心中略有几分愧意地吃”。英国 对于法国人在吃上的基本态度也是不屑一顾(高成鸢,2008:119),而法国人在吃的水平上看似略胜与其他西方国家。不过据《不列颠百科全书》明确记载法国的烹饪发展也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即得益于意大利公主的下嫁法国,而意大利饮食与马可波罗在中国受到的影响密切相关。(高成鸢:2008:37)。而严谨,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德国人甚至可以预知的不会对食物有过高的关注。“康德和黑格尔都不承认美食够上艺术层次,前者认为视听二官“近于智慧之官”,味嗅二官“近于机体之官(《判断力批判》);后者则断言嗅觉,味觉“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美学》)”(高成鸢,2008:37)。由此,中西方人从古至今在对待食物,美食上的态度上可见一斑。而这种分歧也导致了中西方对于美食在审美,哲学,文化上的大相径庭,接下来我们将借助电影《推手》中有关饮食矛盾的一些片段具体分析中西方饮食的差异。

二、食物的冷与热

影片刚开始有一段描写老朱跟儿媳玛莎各自吃早饭的场景。玛莎打开冰箱找食物,目光游移后漫不经心的停在了一块剩下的奶油蛋糕上,玛莎随便的用食指挑了一指头舔掉,然后关上冰箱门。玛莎的早餐就算吃过了。接下来老朱出场了,他端着应该也是剩下的一碗西红柿炒鸡蛋下面是米饭放到微波炉里打算加热。此处看似老朱比玛莎更注重吃早餐。但影片应该在此没有要强调对早餐重视的区别。

不过影片中玛莎冷食冰箱中的蛋糕却是反了中国人的大忌。中西方饮食的冷热差异非常大。中国人不吃凉冷的食物原因有二。一是对身体有害,二是冷的食物没有味道。

第一个原因,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英国大臣恨林则徐禁烟,请他吃雪糕。林则徐见冒白气,便撅起嘴来呼呼地吹,英人大笑。转天林则徐回请,端上“老母鸡汤炖南豆腐”,汤面上盖着厚厚一层油,滚热却不冒气。英国大臣舀起一勺猛喝了一口,烫得嗷嗷之叫。这才知道林则徐的厉害”(高成鸢,2008:102)。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充分反映了中国人与英国人在对于冷热食物的习惯差异。中国人讲“寒食近于不食”(高成鸢,2008:57)。《灵枢·师传》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指出饮食寒温要适中。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食太热则伤骨,太冷则伤筋。”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影片第二个关于饮食的场景里玛莎吃的沙拉很可能都是凉的蔬菜。可见西方人对凉寒的食物不仅“不怕”而且还非常喜欢。这成了近些年好多中国人争相效仿的理由,所谓“人家都能吃,我们也可以”。实不知,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中西方人的体质不同,中医其实也说,饮食冷热因人而异。《内经》有饮食寒温要因人而异的论述。一般而言,里热盛者宜适当进食寒凉食物,里有寒者宜适当进食温热食物。说到这里又引出另一个差异问题。西方人把饭食只是当做身体的能量供给,而中国人在很早就有了“食医同源的概念”(高成鸢,2008:5)中国人把吃,食补,养生从来都没有分割开来。在西方,无论是遥远的过去,还是发达的现在都没有把饮食与医疗扯上关系。这其中种种原因之一是认识人与天的关系上的异同。中国人讲天人合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人孕育于天地间,人为小天,天为大人,所以冷热寒暑都遵循着天的道理。而西方人的哲学更重视物质的世界,将物我分离开来看问题。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所有问题的根源所在,饮食问题也自然包括其中。关于“食医同源的概念”影片另一个场景也有体现,一家人晚餐中老朱疑惑儿媳玛莎“这个美国女人光吃菜怎么回事啊?”,儿子回答,“她怕胖”老朱说“我怎么不怕胖?这地球上的东西,五谷杂粮、果木蔬菜属于隐性。另一种东西,牛羊鸡猪是显性的。两种东西配合起来吃才能补先天之不足”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老朱无论作为一位传统的中国老人,还是太极拳的教授对中国传统的“食医同源”或者是道家的养生就算不是精通也一定是有相当的了解和认识,这些不是学到的是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的。而影片中李安表现的矛盾不光是一个中国老头与美国洋媳妇之间的矛盾文化差异。连自己的儿子晓生可能也不认可老朱的那一套理论了,或者晓生在中国父亲与美国妻子之间的苦恼挣扎也是两种文化交织冲突的选择与苦恼。

三、体质差异的历史渊源

那么中国人讲的“因人而异”里,中西方人的“异”又异在哪里,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冰河时代以后,世界上曾到处洪水泛滥,继而是日益严重的干旱。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的研究》中认为,一些地区的沙漠化逼迫原始人迁移,一部分人远� 高成鸢指出,这为后来的中西方人饮食结构差异埋下了伏笔,肉食民族的身体更加强壮,肉食也使得他 这种素食饮食结构加之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食物极度匮乏,导致了中国人的体质弱,总体上偏向于中医理论中的“里有寒者”。这就是中西方饮食在冷热上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体质差异。

四、“味”之超凡入圣

那么原因之(二)则是中国人超越饮食习惯,走向更高层次的饮食审美,也是中餐审美的灵魂所在。袁枚在被称为“美食经典”的《随园食单》中说,才要的鲜美“全在起锅时”,“略为停顿,便如霉过衣裳,虽锦绣罗绮,亦觉旧气可憎矣”。“起锅滚热之菜,不使客登时食尽,而留之以至于冷,则其味之恶可知矣”。袁枚的这段对饮食要趁热的论述,不知西方人看了是要大为不解还是大为恼火。饭食不仅不能冷着吃,哪怕稍微慢些,留一小会儿“其味之恶”即便是珍馐美味“亦觉旧气可憎矣”。这显然与冷食对身体的健康的影响无关,留一会儿不至于有这么严重的后果,遭到这么让人难以接受的批评。究其原因是热可以保证中国人的另一个追求,味道与口感。热会让食物的分子运动加速,食物的“味”由于分子加速变得活跃,“味”通过“热”的手段加强或者保持了,所以对“味”的追求必然导致对食物要趁热吃的要求。对于食物热着吃的口感作为中国人非常容易理解,焦,酥,脆,滑,有嚼头等等都与食物的热有关,一旦变冷根本就是两道菜。西方也有很多煎炸烤制食物若是凉了肯定也是影响口感,西方人应该也会有察觉,一是可能凉一些口感差距没有那么大,二是如果只是作为营养的摄入那就更没什么区别了。影片中儿媳玛莎毫不在意的挖一块儿冷蛋糕与老朱“翻箱倒柜”费尽心思也要给早饭加热,结果还搞错了,用了锡纸包裹西红柿鸡蛋饭加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玛莎的“毫不在意”与老朱的“翻箱倒柜”,中西方人冷热态度之巨大立现。这让我想起了“泡面现象”。通常情况下泡面是被中国人看做是不健康没有营养的食物,居家也很少吃,而现今快餐饮食高度发展,有很多可以替代泡面的更营养,更方便的食品。但在好多地方特别是火车上,泡面却占据着绝对的领导地位,面包牛奶之类西方食物甘拜下风,特别更受到年龄稍大中国人的偏爱。在方便携带程度与面包牛奶无异,甚至冲泡还要比“西食”麻烦的情况下。我想原因之一就是要追求一个“热”字。

此外,高成鸢还提到了一个原因。中国人在历史上长期的处在饥寒交迫的状态,所以食物的热不仅可以裹腹还可以增加身体温度,具有御寒的功效。

五、结语

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这些年对冷食,快餐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对冷食危害观念也慢慢淡化。这首先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分不开。西方物质经济的强盛带来的精神文化的输出。随着中国进入到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冷食,快餐更能适合这样的要求。从宏观上看,我们这些年努力发展经济,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保护相对较弱,也同样淡化了传统文化中对于不是寒食的态度。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成鸢。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2]吕尔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杨静。从《推手》看中西文化差异//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5):154-155.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 篇2

【关键词】包容性;天人合一;革新性;理性饮食

舌尖上的文化,顾名思义饮食文化也。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个个方面,这根本原因是中西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样的两种的文化背景之下,中西方饮食文化,不仅是从观念、性质,还是其方式或者对象选择方面,存在的差异都是非常鲜明的。我国的饮食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影响,形成了中餐以食达意、以意传情、追求感官及身心的愉悦。突出色、香、味,是中国传统烹饪艺术的精髓。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民以食为天”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可见一般,形成了“五谷为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结构,追求味美的同时,也不忘记“养生”,中国的地域辽阔,俗语“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熟知每个中国的具体饮食文化,这是很难做到的,在饮食文化也在发展的今天,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要做的仅仅是总体大局出发,谈谈中西饮食文化的背景,饮食方式,饮食对象,饮食观念,饮食传统。通过对比描述,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区别,更好的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一、中西饮食文化背景的介绍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宝库的一部分,与其他法国、土耳其烹饪组成了世界三大饮食烹饪体系。也是我们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的地方,中国饮食文化绚丽多彩的内涵文化,“精、美、情”是中国饮食文化内涵的概括。“精”从色、香、味讲究文化的表现形式。到选料、烹饪的个个过程不胜繁琐,但就是在其中表达出精品意识的文化内涵,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曾经提出过“食不厌其精”饮食理论;“美”体现了饮食的审美情趣,美不仅要表现的食物的味道上,甚至在形式、颜色、器皿的样式、用餐的环境还有服务人员的装饰上无一不透这美的成分,时时刻刻感觉到美的刺激与享受,美作为中国饮食内涵之一,也是其魅力所在,这也是中国饮食能够征服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情”中国文化历来都是以情为纽带,在中国,饮食文化不仅是社交活动,也是一门社交文化,以食达意,以意传情,中国人喜欢在餐桌上表达自己的感情,是沟通和交流感情的媒介。

西方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注重“一人为本”在烹饪过程中讲究食物的实用性,营养优先,其实才是“色、香,味”西方饮食文化,是在西方传统文化基础上,经过现代工业文化的不断改进而形成的。任何文化都有其两面性,在其影响下,饮食文化中,也无时无刻不再表达着“休闲快捷、平等自由、卫生隐私”等文化内涵。但是你弊端也是可见一斑,其中的典型代表“美式快餐”,大量高蛋白高热量食品的摄入,导致了美国五分之三的美国人患有肥胖症,这也是现代西方饮食文化需要反思的,其优点也是不可否认的,这种饮食观念也被我国现在的多说都市青年所接受。不仅美国城市,随从可见的是快餐店,饮料、薯条、炸鸡都是西方食谱里最平常的食物,而且美国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快餐文化,正在席卷全球。这与美国快餐文化的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其中你能看到浪漫的一面。其中几乎每一个美国人,好像都有饮下午茶的习惯,这也许是在西方的快节奏生活中寻找片刻“平等自由”文化,在中餐中,席位的摆放、餐具的摆放、就餐的方式都收到传统文化的约定成俗的限制,而在西餐中,每个人都资助决定食物的种类、份量、分餐适量,大多场合都是AA制,自助餐中可以充分体现,大家自由平等坐在一起享受美食。“卫生隐私”文化,西方用餐习惯在长条桌子上,实行分餐制,各自点菜,各持一份,互不干涉,服务员把餐客点的食物迅速礼貌的端给每个客人。这样的就餐方式,首先是卫生,再者尊重了每个就餐者的爱好。而且减少铺张浪费,尽量把食物量化,这样是西餐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中西饮食文化中的饮食方式

如果简单的回答这个问题,那么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的更加生动形象一些,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十分悠久。《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唏。”从文献可知,中国三千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筷子,筷子的历史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也许外国人看见中国人用两根木棍就餐,肯定会诧异,当国人轻而易举的用筷子完成就餐的过程,他们也不得不佩服这种餐具的种种优越性,进而佩服中国人的智慧,筷子特别能体现国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性,从筷子的取材及使用上,无一不体现着努力寻求一种平衡的和谐。罗兰·巴特对中国筷子有独特评价,他称筷子与刀叉相比,有一种“母性的温柔”。他说筷子“不切、不抓、不毁、不穿……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谨慎的动作,它是一种力量,而非一种冲动……只是提取食物,转动食物,食物不再是要施以暴力的捕捉对象。”与刀叉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似乎还有一份“和为贵”的意蕴。筷子文化的包容性,对比刀叉文化的对立性,这两种文化没有优劣,筷子文化讲究继承,刀叉文化讲究革新。可见,就是从一个小小的饮食方式上也处处体现文化的差异。

三、饮食对象的差异

饮食对象上来看,不仅是吃什么,当然也包括谁来吃。我国“五谷为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当然是个约数,烹饪用料的选择。西� 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烹调时,选料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可能在中国人看来都是极好的食材。地域条件的差异,在食材的选择上也能得到体现。西餐原料主要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就蔬菜类而言,外国可用的食材约100种左右,而中国可用的食材至少600多种,从田间采集的野菜都能制作出美味的佳肴,在西方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就就餐的人来说,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在西方“自由民主”契约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A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这是中西饮食文化中最明显的差异表现,也是中方文化中的社会心理、价值观、民族习俗方面的差异在饮食上的表现。

四、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基本上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的,饮食只是一种手段,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民以食为天”。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词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词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词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西方的理性饮食观与中国人的感性饮食观念也是冲突的,从中我们也要看到可以借鉴的地方,西方的饮食料理总是那几个味道,不免让人感觉乏味,可以借鉴中华料理的制作工艺,使西方料理不仅保证营养健康,而且达到色香味美。中国的饮食在追求“味之极至”同时,也要注意营养搭配,提倡健康饮食。

五、中西方饮食传统的差异

饮食传统的差异在饮食文化中是最明显的,五千年的华夏文化根植这片伟大的土地上,滋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造就了丰富多样、绚丽多彩的饮食文化,就拿中国的传统节日来说吧。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寒食节)吃简单蔬菜,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喝酒,腊八节喝腊八粥。上面的每个节日不都反映人们祭奠祖先,期盼美好未来的心理,从中反映出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同样浓缩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西方大国,拿美国为例,独立了200多年,主要信仰基督教,传统节日较少,圣诞节、感恩节等,在20世纪中,西方文明快速发展,中国却饱受战争贫困之苦,可是到21世纪的出去,西方国家饱受经济危机之苦,却惊奇的发现,中国已经位于世界强国之林,经济成就世界瞩目,在面对自然危机时,中国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西方国家强调;通过先进技术战胜自然危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天人合一;的理念在饮食文化中无处不在。西方文化的革新性,西方的批判的哲学思想,理性饮食,强调平等、自由、健康、营养、卫生,这些理念在西方饮食文化中也是随处可见的。

在上面的一些对比研究中,可以得出,中西饮食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是饮食文化的精髓,一道普普通通的菜肴,也能品味出厚重的历史文化,这就是饮食的魅力所在。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背景的饮食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品味出万千饮食文化的“味道”。

参考文献

[1]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何宏。中外饮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范文 篇3

餐饮礼仪 饮食方式 中西方文化 差异

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新标准将英语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九个级别,在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总体描述中,都特别强调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各国密切往来的今天,通晓中西餐饮文化上的差异在现实中的应用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餐饮礼仪在教材中的应用

1.餐桌座次的不同

牛津版Starter Unit 12 A birthday party中,小主人Millie要邀请她的朋友们一起为她庆祝生日。由于所邀请朋友的国籍不同,因此在餐桌的礼仪就特别讲究。首先是餐桌座次的不同。《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可见,中国人特别讲究礼。如果邀请的是中国人,则坐在哪里非常重要。主座一定是买单的人。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通过分配座位,中国人暗示谁对自己最重要。但在西方,传统的习惯都是圆桌式的就餐方式,所以基本没有座次的差别。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

2.进餐时的礼仪

在7B unit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Grammar中,Millie和Daniel正在准备为交流学生举办一场欢迎晚会,他们开展了以下的对话:

Daniel:How many forks, plates and cups do we need?

Millie:I think thirty of each will be enough.

Daniel:How much beef and ham shall we buy?

Millie:I think three kilos of each.

Daniel: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buy?

Millie:We need some eggs and tomatoes.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Daniel和Millie这两个来自中国的孩子,还是充分考虑到中外饮食习惯的差异的。这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餐具的选择上:中国人使用筷子。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中国人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使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英国人则使用刀叉进餐,这是因为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 在使用刀叉过程中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的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不用刀时,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二、饮食观念不同在教材中的应用

饮食观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营养价值和味道上的差别。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此一文化特征,亦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豆腐干等。这“和合”观念在教材的Unit4 Food Main task中也得到了体现。比如,Millie说“I sometimes have rice with fish and an apple for lunch.”翻译即为“我有时候中午吃鱼拌饭和一个苹果”。可见,中国的饮食习惯还是 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味道的描述,如甜、酸、辣、香、咸、臭、苦、浓、淡等,但同时却又忽视了营养。

西方人对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注意加强中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中国文化与使用英语国家文化的比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餐饮礼仪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间的和谐。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交礼教有利于强化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赵连友。中国饮食文化。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篇4

摘 要:饮食文化是一个本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形成了各自饮食文化的诸多差异。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文化在两大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文明中的主流思想。而实用主义思想在西方人心中也根深蒂固。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饮食观念;饮食习惯;实用主义;文化

饮食文化是一个本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形成了各自饮食文化的诸多差异。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本文主要从饮食观念,饮食方式与习惯方面来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观念的不同的原因及表现

在历史上,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文明,使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博大精深。由于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广阔的土地,地域的饮食文化也有些差异,在全部范围内逐步形成了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徽菜。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这里的天不仅仅是天地意义上的“天”,还泛指人以外的客体世界。这种价值理念形成了中餐中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饭菜的意、色、香、味。中国人很早就把追求食物的美味性提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 ”中国人吃饭主要吃味道,只要味道好,其营养价值不高也无所谓。更注重的是赏心悦目以及味道突出。在中国饮食的理性大于饮食的美性,这种饮食观也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感性和艺术性,追求口感这一方面是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注重“吃”,不仅仅觉得是要用好吃的东西来填饱肚子的,更是对美味的渴望及希望带来的身心方面的愉悦,所以中国人评价一道菜经常会从“色、香、味”三个方面来衡量。这种观念差别直接导致中国人过分强调饭菜的口感和美感。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饮食文化也可谓源远流长。西方的一些国家曾沦落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长期入住着大量的移民,于是吸收了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习惯,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打造出拥有自己特色的饮食体系和饮食文明。欧洲文化到中世纪时已十分完善,旧的西方饮食文化已经形成。西方没有像中国一样特征特别明显的菜系,在各个国家之间都有着融会贯通的饮食文化。由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追求理性科学地饮食观,即讲究营养,视� 西方人对于食物会尽量保持食物原有的营养。他们仅仅将饮食视为一种生存手段,强调人的饮食选择只需要满足人类身为个体的需要。西方人很少或者几乎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食物概念中,饮食只是一种生存手段,他们采取了一种更规范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这也体现了西方人较之中国人饮食概念不同的实用主义,换句话说,他们在“吃”的问题上更倾向于实用性。“吃”对于一个西方人来说只是对一个生物机器注入燃料,只要能帮助他们抵御病菌和保持健康就够了。可见西方人对烹饪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英语中烹饪词汇较为匮乏,并且很多来源于法语,如cuisine、chef、menu等,因此很多中国的烹饪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不同的表现及原因

中西饮食 不同的饮食方式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在不同文化引导下形成的。

(一)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虽然那时的人们还是习惯于以手来代替筷子。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文化环境中,通常以谷类为主食,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就功能而言,筷子的准确性和自如性都很高,筷子是人与食物之间的温和媒介,这也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

(二)在西方人使用的众多餐具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餐具是刀叉。西方人使用刀叉的历史并不久远。一顿正餐中往往使用多副刀叉,吃主餐用主菜刀和主餐叉,吃沙拉和甜点再使用不同的刀叉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 尽管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性喜吃肉,但却表现得非常含蓄、婉转,丝毫感觉不到那样血淋淋的“厮杀”和“搏斗”。

(三)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四)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总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方饮食文化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从饮食观念、饮食内容以及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中西方内在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西方的实用主义也体现在中西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最根本的内在思维方式的不同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也都密不可分。如今世界各方文化有趋同局势,所以保证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多样性依然需要努力。

参考文献:

[1] Kram sch 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 卞浩宇、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 党冰花。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刍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6.

[4] 高凤霞,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11.

[5] 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2007(5):18.

[6] 苏琛琛,雷雨,陈海洪,何纯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8(9):50.

[7] 滕延江,王勇。民族文化心理与饮食习俗的跨文化对比分析[J].潍坊学院报,2005(5):79.

[8] 王俊霞。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J].学术交流。2007(2):99.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