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工作正处于技术改革的转轨期间,诸多临床医学的进展都是在试验室技术创新的基本上发展起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细心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临床医学论文最新7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检测的方法
我院所使用的检测器材主要是采用由南京双位实业集团公司所生产、制造的一次性去除白细胞过滤器。在经过了严格的无菌消毒操作之后,采用南京双位实业集团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去除白细胞过滤器,血液过滤器后,密封热封,标签用于临床输血。接着,分别在保存了7d、14d、21d的红细胞的悬浮液中加入U,之后使用无菌接管器将每袋以及红细胞的悬浮液分别和一付白细胞过滤器相连接起来,即可在无菌的条件室温下对血液进行过滤。取出过滤前后的血液作为检测的标本,然后再对其血液的各项指标进行相关的检测。通常情况下,测定器血细胞数的主要是采用自动过滤血液细胞计数对过滤前后的血细胞数进行测定,对过滤之后的血液所残余下来的白细胞白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经过滤前后的血液样本在4c以3000r/rain的速度进行离心,时间维持在15-25min之后,进离心之后,血液上层出现一层血浆,将血浆吸出之后,采用生化分析仪器对血浆进行测定。
1.2诊断的标准
根据相关的文献,若是出现了体温上升1℃,明显的表现出发冷现象;通过眼观可见到皮疹;血压也出现明显的下降;还会出现呼吸困难、气短、胸闷、恶心、呕吐以及过敏性休克等异常等症状,这可确诊为输血反应。
1.3血液检测
我院为了要研究细胞过滤器的过滤情况和本组所检测60份血液在经过过滤之前和过滤之后的质量变化情况,我院主要是采用2ml过滤前后的血液样本作为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红)细胞等进行计数分析。
1.4统计学的方法
我院在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时,主要是采用t检验进行,并且还要采用直线回归对相关的资料、数据等进行详细的分析。
2对白细胞滤器的研究进展
在临床上,对血液中白细胞的去除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是包括洗涤法、离心去白膜层法、血细胞分离机制取法、白细胞滤器过滤法等。不过,在目前在整个国际上最常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白细胞滤器过滤法,因为该方法的成本较低、效率较高。到目前为止,该方法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清除白细胞的机率大大的提升,有效率可高达99.9999%(6Log10)之上,血液中所残留的白细胞数始终低于104/U,因而,该方法的滤除效果是非常可观的。
在以往所采用的白细胞滤器在制造上只是考虑到了应用滤膜的机械性过滤的作用原理,也就是说对能够通过有效孔径的只是针对体积较小的血小板、容易变形的红细胞,而体积较大的白细胞则不能通过孔径而被截留住。我们国家在1995年时,自行研究并制作了一台白细胞滤器(超细玻璃纤维膜白细胞滤器),清楚白细胞率高于99.0%,红细胞的回收率也达到90.0%.
然而,随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第三代白细胞过滤器的滤膜开始选用聚酯纤维无纺布,因为在纤维中加入了比较特殊的高分子聚合材料。第四代白细胞滤器在滤膜的制作上采用了特殊的物理、化学处理,促使其纤维表面的静电特征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一定程度的增加了滤膜的临界表面张力。由于这些特性发生的改变促使过滤器滤膜的性能(浸润性)愈来愈好,血液很容易就通过,对白细胞的吸附性也是很大。除此之外,滤器滤膜对血小板的的激活作用以及血浆蛋白介导的黏附力也是对清除白细胞有积极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白细胞滤器的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血液中的氧化、呼吸爆发等一些生化过程的激发作用,还有对红细胞的回收率、细胞的损伤等。除此之外,在白细胞滤器的材质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等对血液所产生的有害、有益的影响等也都受到了研究人员的特别注意。
根据目前滤器的临床使用来讲,清楚白细胞率已经比较高了,在研发下一代新的白细胞滤器也已由以往的提升白细胞的清除率逐渐转变为以降低该滤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增强滤器的功能为主。例如:为了要增强血液的抗氧化作用采用相关的化学物质对滤膜进行修饰,为了要降低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改变了滤膜制作的材料等。随着白细胞滤器不良反应的降低、清除率的提升、相关功能的增强等,去白细胞输血在临床安全输血方面有一定的保障,也在输血方面开阔了广泛的使用前景。
3讨论
根据相关的文献报道,要增加对红细胞悬浮液中白细胞的清除率,定要适度的降低温度、有效的延长血液的存储时间。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免疫白细胞的去除率是有关的,经过临床实验、检测之后得出:白细胞的去除率越高,所发生的输血反应就越低,或者是当血液中白细胞的除去率高达98%以上之后,所出现的免疫性发热输血反应就不易出现。在实验中,笔者也尝试使用离心清洗,去掉白血细胞,然而,在实验中发现,离心去除白血球不高,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并有一些红血细胞的损失,清洗,以消除白血细胞虽然比离心细胞更好,但低的红血细胞的恢复,容易操作,无法实现临床输血要求。由于白细胞过滤器性能的改善,提高工作效率[1],白血细胞白细胞输血扩大应用范围。结果提示,滤除白细胞输血可大大降低了输血反应。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在临床治疗中,输血现象以及成分输血治疗的范围已经是日益广泛起来,患者及其家属也越来越加强对血液质量、输血治疗的效果以及输血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异常现象、是否安全等引起了足够的重视。针对临床中所出现的非溶性输血发硬现象,引起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供血者的血液中含有一定的白细胞(存在于血液中的白细胞是某些病毒和病变物质的附着体),这就可能引起某些传染病等疾病的交叉感染等。除此之外,去除白细胞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对某些疾病还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比如神经系统的疾病、自身免疫性的疾病等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临床输血治疗中,血液及成分中去除白细胞可达到预防非溶性输血发热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止部分输血相关病毒的传染及预防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等,也可对临床治疗一些疾病有重要作用。我过近年来也十分重视白细胞去除,并大力提倡白细胞去除输血法。临床应用实践证实白细胞去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近年来居高不下的医疗行业矛盾纠纷也给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行为规范要求。医德作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在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环境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学生的医德教育面临了很多问题。高职医学院校承担着向基层医疗单位培养医务工作者的重任,大部分高职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在基层服务,这也对在校期间学生的医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高职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调查发现,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在医德教育中存在滑坡现象。本文通过对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40名学生的医德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德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对象为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40名接受过医学伦理学教育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
二、医德教育现状
1.学习目的性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面临的是基层医疗单位就医人员,只有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才能更好的服务他人。调查“学医的目的性”结果显示,选择“救死扶伤、服务社会”者有85人(35.4%);选择“待遇好、工资高”者113人(47.1%)。说明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学医的目的具有功利性。另外,在调查“学习《医学伦理学》的目的”时,20%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有72%的同学认为学习《医学伦理学》是为了提高医德修养。
2.医德教育内容认识程度
调查中有92%的同学认为“有必要进行医德教育”,8%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医德教育”。另外,对医德教育内容的调查发现仅16%的学生对医德教育内容比较熟悉,绝84%学生认为医德教育就是学习《医学伦理学》。说明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医德的重要性,但是对医德教育本身并不是非常了解。
3.医德教育形式
75%的学生都选择了“主要通过《医学伦理学》课程”学习;12%的学生选择了“《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学习医德;另外,有少部分同学提出在专业课、班会、临床见习等渠道可以学习到医德。
三、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发现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德教育缺失,并从社会、学校、个人等角度总结了现阶段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医疗环境体制不够健全
近几年居高不下的医闹和伤医事件让医学生对以后的就业环境产生了抗拒心理,特别是网络通信发达的今天部分媒体对事件的渲染和不实报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医生的态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是直接接触病人的一线工作者,更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虽然这两年来以及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但是社会舆论及家庭教育都对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对接受的医德教育正确性态度产生了怀疑。同时,医疗行业内部的少数不良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技术发达的今天,高校医德教育育应该让医学生充分理解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合理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
2.医德教育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由于学习的时间和专业性质决定了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重技术、轻德育”的现象,高校教育过程中一直强调德育教育,但是德育教育本身并没有规范的衡量指标和判定方法,德育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代课老师及教学医院老师等都有责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医风,但因缺乏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使德育教育落实效果参差不齐。目前,很多医学院校都存在这种只注重医德理论考试,忽视对平时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系统评价的情况,从而医德教育效果不能得到科学系统的评价[2]。
医学生在校医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医学伦理学》来进行学习,教学过程单一,课时分配量少。另外,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学生仅学习了医学基础课,对很多临床专业问题并不能充分理解,特别是在面对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的时候无法做到对某些事件的理性分析。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导致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并不高,更无法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从而指导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医德教育过程中大多数都是通过老师说教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充分利用现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网络和信息化形式,学习效果不好。
3.学生个人认识缺失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德教育的认识缺失。现在大学生主张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抗压能力又较弱。对他人要求较高,对自己要求较低。通常能正视医德的重要性,但是却不能做到德行统一。由于成长过程中大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对病患的疾苦感同身受,对他人的关心和责任感不够。另外,自媒体的发展,使他们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不能理性处理问题。很多同学认为,人文思想政治课所学东西以后走到社會没有任何用途,从侧面反映出学校的人文社科教育已经严重与社会现实脱节[3]。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反映出当前高职院校医德教育的不足,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基础医务工作人员,我们还需有效解决对策来提高学生的医德医风。医德教育作为医学生的重要部分始终贯穿于医学生涯,要把良好的医德医风内化于心,转换为高度自觉的品质和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 周丽霞,张亮。关于高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5):81-84.
[2] 莫莉丽,龙春莉。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1):114-116.
[3] 祝旭东。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及教育途径[J].学理论,2015(11):137-138.
摘要:目前来华的医学留学生越来越多,我国进行国际教育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对我国的医疗教育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学留学生教育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而心脏内科是医疗教育界最关注的科室之一,论文仅就心脏内科临床医学留学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及讨论,为医学留学生的临床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且作为继续教育模式改革的依据。
关键词:医学留学生;心脏内科;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医疗等领域国际合作的日渐扩大与深入,以中国为留学目的国的海外学生越来越多,医疗则是我国除汉语专业外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学科。高等医疗教育的国际化输出是提高我国医疗教育质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地位的有利刺激因素。为培养符合国际需求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医学人才,现行的医学留学生教学方式主要以全英文方式运作,一方面可以帮助留学生获得第一手的资源,避免留学生毕业回国工作产生语言转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周边国家医学教育的市场需求。然而,在医学留学生教育逐年扩大规模的现实面前,如何保证这些学生的教育质量也是医教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英语医学学历留学生教育始于1995年,原西安医科大学招收了首批全英语教学医学学历留学生,迄今只有20年历史。而与我国原有留学生体制不同的是,原有体制是留学生学习汉语后融入本国高等教育体系,基本保留经典的汉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历经近百年的发展,体系成熟稳固,效果不俗;而目前所有医学院校的留学生教育均为全英文教学,相对于学校现有的教学而言,这种模式相对独立,需要另起炉灶,构建全新的教学、课程、教材及评估系统,需要一支数量庞大拥有全英文教学能力、精湛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需要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有力支持。从国外著名医学院校到国内资深的医学院,纵观全球医学教育不难看出,优秀的医学教育需要深厚的文化传承、人文建设及庞大理论系统,这一系统的建设缓慢而难见速效。目前我国快速上马的医学留学生教育仓促间要完成体系的建设,难度之大、问题之多可以想见。本文仅就昆明医科大学医学留学生心脏内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及讨论,为医学留学生的临床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学相长——观念的冲突与解决
来华的医学留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东西亚、南亚等周边国家,以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为多。这些学生虽然每个人的家庭、文化和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前期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但他们在本国受到的教育模式则多为西方教学模式,因此学习习惯亦与国内老师的要求相去甚远,在中国教师眼中,他们的思维自由发散、习惯随时打断老师提问、课堂纪律差、学习针对性强但全面性差。尤其不能遵守中国老师们习惯的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老师会觉得学生不够尊师及专心而影响授课积极性;学生则会觉得中国老师的教授死板、照本宣科,由于缺少讨论而影响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上述问题,我们通常尝试采用折中的办法,老师在授课时会在每一个节段留出提问时间,而与学生则在课前约定,非提问时间不可随意提问打断。在临床见习与实习过程中,由带教老师引导的教学查房,要求留学生必须身穿白大衣,不迟到,不早退,端正学习态度,爱护、尊重患者,主动自我介绍,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才能进行问诊、查体等医疗行为。针对这些东南亚学生时间观念不强、自由散漫、欠缺责任感等问题,一方面设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留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与责任感,基本杜绝留学生仪表邋遢、组织纪律散漫、迟到早退等现象,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普通医学生到合格的临床医生的角色转变。
二、外语VS母语——语言是个大问题
语言是所有接收医学留学生的医学院都会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全英文授课”在医学留学生教育前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可替代。但到了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力不从心”。教师与留学生间的交流、留学生与病人间的交流成为教学最大的阻碍。这种阻碍,会导致留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如何解决语言问题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与留学生间的语言交流问题
学校留学生多来自尼泊尔、印度等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留学生们公共英语基础扎实,能无障碍用英语交流,但他们普遍有较重地方口音,故与教师的交流中存在一定障碍。当然另一方面,带教老师参差不齐的英语口语水平及相对于留学生而言的“口音”亦会影响知识的教授传播。解决教学中语言交流的问题,老师是主导,带教老师的英文语言表达能力,在对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上起到关键性的影响。保证带教老师的质量才能提高留学生培养的质量。心脏内科对留学生带教老师的选择条件,首先必须具备流利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及丰富的专业外语词汇,兼顾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及教学经验。在实践中发现,带教老师的外语水平与临床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兼顾,青年教师语言过关但缺乏临床经验,高年资教师则与之相反。师资力量的培训是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在这一点上,心脏内科通过科内选拔,组成英文教学的骨干团队,对该团队进行强化专业英文培训;同时,在心脏内科的对外国际交流中给予该团队额外的机会参与全程翻译,包括床旁查房及不同规模的讲座,给予团队观摩全英文课堂及床旁教学的机会。而针对师生间口音不熟悉、交流困难等问题,心脏内科在教学期间另行组织多样化的互动,给带教老师与留学生之间创造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间相互了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感情,为师生之间交流和教学过程架起一座桥梁,创造亲切和谐的教学氛围,从日常生活、民俗、文化到国情宗教等,使师生之间能更快地适应彼此发音,使留学生在留学期间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同时,要注重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让留学生开展评教评学的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提出对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以激励师生共同促进教学工作的进步,做到教学相长。
(二)医患间语言交流问题
在医学生的教育中,与师生语言障碍同等重要的是医患间的语言障碍,这种障碍对教学的影响更加突出。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留学生需要到病房与患者密切交流,准确采集患者病史,顺利进行体格检查等。留学生中的绝大多数人未进行过正规的中文学习或培训,这给留学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带来更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我国患者中的英语交流能力几乎为零;双方语言的问题,最终将导致临床见习和实习中的有些关键步骤常难以顺利进行,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及简单操作等常规临床工作中即使有带教老师帮助翻译,有部分同学仍很难顺利地完成。针对解决留学生与患者语言沟通障碍的问题,心脏内科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在医学留学生教育前期,通过开设中文学习班,主要学习日常问候语如:您好、早上好、谢谢、不客气,您哪里不舒服?等,以及与心内科相关的症状用语如:胸闷、胸痛、心悸、头晕、呼吸困难等,开展此中文学习班的目的就是快速解决医学留学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和患者沟通交流遇到的一些语言问题,此学习班不仅提高了医学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而且通过对汉语词汇的认识及词汇来源的一些了解,使得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了初步的印象。
二是心脏内科借鉴了华西医科大学运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介入教学活动的经验,培训了一批英文基础较好的研究生做志愿SP,充当模拟患者角色,以克服留学生中文基础较差,尚难以与临床患者进行顺畅沟通的困难。标准化病人是指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轻症患者,经过培训后,能准备表现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或)病史而接受临床检查者,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3种功能。自1990年开始,由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三校协作,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赞助,启动将SP引进国内的医学教育。此模式不仅能帮助留学生进行临床实践和交流能力培训,而且有助于加强心脏内科研究生自身的理论和技能训练,同时也加强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训练,使他们今后有机会留学国外,更能适应国际竞争和对外交流的需求。
三是由带教老师引导的半英语半中文式查房,即英汉双语教学,选取病情稳定的典型病例患者,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让汉语较好的留学生对其进行病史采集,不能用中文表达的由带教老师翻译,其他留学生可以补充询问,带教老师在一旁全程指导,之后由一名留学生完成体格检查,最后对此病例进行总结讨论,培养他们诊断治疗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此英汉双语教学模式吸取了全英文教学和经典的汉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因此更有利于医学留学生的接受,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阶段性地和留学生们互相交流,及时的改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三、教学方式的融合:传统VS现代
传统的医学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缺乏讨论;这种教学的优点是知识传授系统且全面,缺点在于易忽略细节,泛泛而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佳。而这种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留学生教育中更显弊端:由于语言障碍,授课教师以非母语授课,其授课质量及讲解程度必然会受到较大限制,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临床教学则更为突出,病例分析及思路讲解由于其即时性及随机性,教师备课不易,讲解深入程度更容易受影响。而在这种教学方式里学生多为被动接受,在语言受限的前提下,学生积极性会受到极大限制,影响教学质量。现代医学教育强调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积极性,将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这一教学方法的代表即是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由美国医学教育家Barrows教授于1969年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心脏内科在医学留学生教学、临床见习及实习课程中采用这种模式,通过以具体病例及问题为基础、留学生为主体、带教老师侧面引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激发留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思考的积极性,增加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旨在培养留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提高留学生理解并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心脏内科是专业极强的学科,学习中的理解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心电图学、电生理学及影像诊断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点多,知识体系繁杂,记忆及理解都相对困难。对以中文母语教授的学生尚且如此,以英文为主要语言学习的留学生而言,就更多了一个老师教授困难的障碍。为能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心脏内科知识,培养其自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心脏内科在课堂讲学及床旁见、实习过程中均采用PBL教学法,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风气并增强临床思维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课堂讲学中,适当根据讲学内容穿插病例,并有针对性地提问。而在临床带教前,心脏内科专门组织人员编写典型教学病例,课前给予病案、问题及参考书目。课中教师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中心,针对临床面临的具体问题引导讨论,让留学生自主进行分析、诊断,并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及策略。
四、重视度的提高:带教教师and管理部门
随着学校医学教育与国际的接轨,将会有更多留学生来学校学习深造。因此留学生教育对学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校国际学院及各个教学医院已经在思想上认识到医学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切实进行带教教师的培训和留学生的管理已经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各个教学医院除了落实好国际学院留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外,还应严格按照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留学生进行管理,切实做到留学生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各临床科室应建立留学生实习管理档案,由科室教学秘书或教学专干负责,作为出科考核的一部分,使留学生更加重视临床实习。
总之,对于我校及多数医学院校来说,医学留学生的临床实习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与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还很多。需要在以后的临床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改革,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则医学留学生教育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收获。综上所述,提高医学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在于发现问题后及时地找到针对该问题的处理对策。比如留学生课堂的学习习惯与老师期望的不同,我们约法三章,彼此互相尊重、教学相长;由全英文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英汉双语教学模式,让国外留学生也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方式发展为SP介导的模拟教学和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这些教学方式更能为留学生接受,并且培养了留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当然,我们需要借鉴国家重点医学院校的留学生培养教育经验和模式,让学校的留学生培养更加成熟。如果可以将带教老师送入到国家重点医学院校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的话,将能更直接地感受重点医学院留学生的培养,但这需要高校管理部门的通力合作。随着心血管病学的迅速发展,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深化,心脏内科医学留学生的培养工作对带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必须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教会留学生尽快将心脏内科理论知识综合应用,掌握心脏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锻炼其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冬梅,王周凯欣,颜时姣等。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J]。基础医学教育,2014(8)。
[2]李治国。医学留学生教育模式及管理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3]左川,曾静,付平,欧阳钦,王一平。临床医学教学中标准化病人的应用与实践[J]。西部医学,2008(6)。
[4]高雪。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利与弊[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1)。
摘要:近年来,社会需求对临床医学的质量和服务的要求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尤其是基层医院缺乏大量的全能型的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注重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一、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学教学普遍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学习观念需要遵循教师的思想,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是大多数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融会贯通的使用,学生无法将知识点灵活的运用到实际临床问题当中。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角色就是讲解员,只是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和教材上涉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因而只要求教师对教材熟练,能够清楚地将教材上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这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即使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的幽默,能够将问题讲解的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
2、学生学习的问题。临床医学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较强,特别是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为严格。医学理论具有广、博、散、乱等特点,因此在记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强记,并且需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的减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量呈指数增长,对于一名医学生而言,需要记忆的医学知识本身就已经达到了学生自身的极限,此外还需要学习其他的知识,更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教学评价的弊端。事实上,医学教育界对这些问题早已有了深入的认识,但是,我国教育改革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现阶段的考查制度和评价制度尚未进行改革。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仍然是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偶尔出现病例分析题也只占很少的分值,迫使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记忆理论知识上。而现阶段的教学评价方法也只是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并未强调学生临床素养的培养。
二、解决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本科生都需要四年的理论学习和见习时间,然后再安排到医院实习一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间隔的时间过长,在前期的理论学习中缺乏临床实践,学生很难真正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在后期的医院实习阶段,许多学生已经忘记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知识储备明显不足。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脱节,学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无法熟练地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去。如果学生在学习1至2年的理论知识后,进入临床教学医院进行学习,由具有较高资格的主治医师负责带、教,在临床上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在病例分析中复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原则等等,在讲解临床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积极开展病例分析,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密切的联系学到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灵活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询问,然后进行病史汇报,并进行病例讨论,分析诊治原则和疾病的治疗原则。带教老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那些不利于观摩的或者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可以通过视频教材或者是模型教学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查阅参考文献和资料。除此之外指导老师还可以适量的安排一些讲座和学术报告,使学生真正的学习到各种医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
2、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质量和层次都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提高。在媒体曝光的众多医疗事故中,有很多都是因为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到位,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导致的。很多以学生都将 目前,在我国计划生育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上目前我国以学生就业难、投入高、风险高、医患关系差等导致了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使学生失去的思想方向,缺乏学习的热情。临床实践是临床医学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医生在临床工作的每一天都会和患者进行大量的沟通,医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跟患者以及家属沟通,主动学习带教老师日常沟通的技巧,尊重患者的隐私理解患者的感受。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首先要提高医学生的沟通意识,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沟通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与患者沟通。
三、结束语
我国的临床医学教学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实行以学生为主体,以临床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对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成顺,高茹菲,吴小翎。加强医学生在见习阶段医德教育的思考[J]。重庆医学,2010,(11)。
[2]翟金国,费孔军,杨洪峰,陈敏,张秋梅。精神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3)。
[3]奚春睿,赵青,欧炯光。口腔医学课程体系的分析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S2)。
[4]吴健林,苏明华,陈务卿。临床医学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的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S1)。
一、临床医学本科生“早临床”的意义
不少研究认为实施“早临床”可以改善“ “早临床”是我国根据国情,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整顿教育资源所提出的医学“三早(包括早临床,早科研,早社会实践)”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我国医学教育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是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模板。美国医学学制为四年,第1、2年学习临床前医学基础理论,第3、4年的时间都发生在教学医院的病房或社区门诊。美国学生在带教医生指导下进入各科室实习、观察并参与患者的治疗。与我国的医学学制相比,美国的“早临床”教育是“前瞻性”学习,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基础知识,主动解决问题,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我国的临床本科生教育是“回顾性”学习,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单纯地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转移。在“早临床”过程中,学生跟随带教老师查房、问诊、为病人检查、观看手术过程与临床基本技术操作,有疑问即提出。此过程可刺激学生在学习中寻求答案,发现新问题,从而深刻理解临床与基础医学知识的联系。在医院见习过程中可提前熟悉医院的运作,为自己的实习打下基础。另外,在“早临床”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所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沟通技能是基本核心之一。在西方国家,沟通技能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医学教育中的医学教育本身。因此,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学生与病人接触的过程能对病人受疾病的折磨有感性认识,这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尤为重要。特别是近年来患者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空前高涨,医务界正在面对全社会对医疗活动近乎严酷的审视和要求,良好的沟通技能越来越能体现出它的重要性。
二、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以“早临床”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一)高等医学院校“早临床”制度的推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都认识到当今时代迫切需要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医务人员。而我国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造成的基础与临床严重脱节,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医务人员。近年来,许多高等医学院校推行的临床本科生“早临床”教育,仍停留在学生自愿进行临床见习的阶段,学生不够重视,其成效不显著。因此,推行临床本科生“早临床”制度,将在学习基础课的低年级学生推向临床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二)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实践平台的打造
医学高等院校应与附属医院达成共识为医学生提供最直接的实践基地。附属医院也借助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与科研工作,双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临床实践基地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等院校附属医院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则附属医院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临床实践基地教师队伍带教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早临床”的培养质量。学校和实践教学基地要让临床教师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对临床教学职称的聘任制度要严格把关,建立临床教师评价体系,评价教师的理念,临床操作标准化,临床能力,讲解能力。有些教师在带教过程中,由于学生处于低年级的学习,未学习专业课,不熟悉临床工作,教师更愿意将机会给高年级的学生或选择自己完成工作。因此,临床教师的理念和责任义务的明确,决定带教质量和学生临床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带教时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方式决定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接受程度。在此问题上,可采取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师资培训制,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选派学校经验丰富的教授或讲师到附属医院进行示范教学,与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队伍互动交流,让临床教师充分了解低年级医学生与高年级医学生对知识接受方式的不同,便于教师带教时调整自己的讲解方式。
(四)“早临床”教学过程中PBL教学模式的采用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次提出。PBL以非教授讲授为主,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合作和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临床教学中,PBL以病例衍生的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临床教师为导向,启发学生以问题为指导,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临床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医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实现从理论到临床知识的过渡,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独立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之,在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中以“早期接触临床”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明显优于传统的“
作者:李翠兰 汤曦 邓依凡 宋丽萍 刘凯杰 廖一名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 香港教育学院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实习的56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8人采用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对照组28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构成和平时成绩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传统的临床医学实习教学模式以临床查房、经验传授和技能操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并配以专题讲座和病例讨论。
1.2.2试验组带教老师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学生和老师针对具体病人提出临床问题,比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病的可能诱因,主要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等;
(2)查阅文献收集解决问题的最好研究依据;
(3)严格评价研究依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4)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具体病人的处理;
(5)经过临床实践后作出效果评价和总结。
1.2.3效果及评价采用理论测试和实践技能考核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并针对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采用问卷调查试验组学生。
1.2.4统计学方法不同教学模式间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测试成绩比较
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病案分析的成绩分别为(76.2±5.7)、(75.3±6.2)和(71.8±5.3);试验组学生的这三项成绩分别为(78.4±6.3)、(88.5±7.1)和(91.2±4.5),对照组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实践技能和病案分析成绩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
试验组学生对自己在消化内科实习期间自学能力、查阅文献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对目前教学方式满意度等方面肯定率分别为85.71%、100%、78.57%、89.29%和96.43%,均高于对照组的57.14%、53.57%、53.57、50.0%和6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循证医学可以将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最新的研究证据很好的与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被誉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那么如何将这一临床医学新思维贯穿到临床医学教育中,成为了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消化内科教研组带教老师通过一系列措施把循证医学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消化内科临床实习教学的过程。如:追踪最新消化内科的临床研究结果;讲解疾病以病人为中心;授课方式以问题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需找解决问题的客观证据、总结经验等能力;教授文献检索和追踪最新研究证据的技巧等。本文观察了循证医学和传统医学两种授课理念的教学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出科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学生,尤其是在病案分析方面,反映了通过循证医学模式的实行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试验组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不逊于对照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肯定率高于对照组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肯定率,且对自身在医患沟通能力、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等方面进步的满意程度高于传统教法组,说明循证医学带教法更有益于学生进步和后续职业发展。总之,研究结果显示循证医学带教模式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非常有益。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院选取10例病患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在50岁到85岁之间。其中,有4例患者为冠心病史、有3例患者为高血压史、有1例患者为糖尿病史,有1例患者为并发高血压和冠心病、有1例患者没有此类病症。本组的10例患者中,在7例男患者中有4例患者是在短时间内达到了舞蹈症的巅峰,3例患者均是在1d以上出现该症状;3例女患者均是在1d以上该症状达到巅峰。
1.2临床症状
本组10例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均为偏侧舞蹈症状,患者表现出不自主的、没有规律的、迅速的肢体舞蹈运动,不过仅仅累积与一侧的肢体:肩部突出表现为向前向上的耸肩运动,面部突出表现为不自主的努嘴、挤眉弄眼、咬牙等。一般情况下,症状多数是在与旁人谈话、做动作、精神紧张等时加重,在安静或者是压迫患肢的时候症状会减轻。
1.3影像学检查
本组患者入院之后均对头颅进行CT检查或者是对头颅进行MRI检查。通过检查,其病灶位置主要位于:2例发生于尾状核,1例发生于单侧放射冠区,有1例发生于双侧放射冠区,有1例患者发生于内囊前肢,有2例发生于丘脑,有1例发生于颞叶、有2例发生于豆状核。
2治疗方法
通常情况下,该病的治疗均是按照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的,同时还要给予患者2~6mg/d氟哌酸啶醇片,或者是10mg/d安定片。若是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或者是口服药物效果不佳者,需要静脉滴注100mg/d安定溶液或者是0.3~0.6mg/d东莨菪碱等以控制舞蹈症状。同时们还要给予患者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聚集剂,自由基清除剂以及脑细胞活化剂的治疗。
3结果
1)治愈:患者舞蹈症状完全消失,患肢的功能也恢复正常。
2)显效:患者的舞蹈症状明显的减少,且患肢功能基本上恢复正常。
3)有效:舞蹈症状稍微减轻,患肢的功能也有所改善。
4)无效:舞蹈症状以及患肢功能均无好转迹象。
本组的10例患者经过对症治疗之后,有5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显效,2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需要进一步的随访。患者舞蹈症状的消失时间平均为5.5d。
4讨论
半侧舞蹈症主要局限于患者的一侧上下肢或者是面部,根据有关文献证明:该病主要是因为风湿热、脑肿瘤、慢性进行性舞蹈症以及脑血管疾病等损伤锥体外系造成的。所谓锥体外系主要是由多神经元而构成的不同功能的复杂的环路,只要其中一部分受到损伤都会引起患者相应部位的不规律、不自主的异常运动,尤其是纹状体,包括:壳核、尾状核、苍白球。当这些部位被损伤之后,导致苍白球的作用释放出来,加强对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皮层所发动的运动没有办法中断、停止,并且还不能接受经过小脑-红核-丘脑-纹状体径路的冲动而导致患者发生半侧舞蹈症。
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半侧舞蹈病例中,缺血性脑卒中是该类疾病的主要是发病原因。本组的10例患者全是因为缺血性脑卒中而引发的偏侧舞蹈症。
通常,临床治疗本病首先选用减轻或者是控制舞蹈症状的药物,多数是采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等,常使用的药物有氟哌酸啶醇、安定、氯丙嗪、奋乃静等。本组的10例患者主要是采用氟哌酸啶醇、安定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平均使用1.5d之后起效,症状消失的平均时间为5.5d。可以知道,在临床治疗舞蹈症状中,氟哌酸啶醇是首选药,其疗效甚佳。除此之外,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还要积极配合使用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凝集剂,脑细胞活化剂等相关的药物治疗脑卒中,从而有效的预防该病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