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最新6篇)

在我们的生活中,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最新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论文 篇1

关键词:

物质;精神;代沟;真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吴红骏,赵洁,《运用认知学习理论改革远程开放教育的教与学》,2000年

[2]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该学派注重人的积极情绪和潜能优势的开发。这与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幸福的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一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侧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和培养的方面较少。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试图构建发展性积极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简述

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于世纪之初,先驱马丁?塞利格曼指出,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个体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并致力于科学地探索如何缔造个体的幸福生活与和谐美好的社会。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情绪状态与过程、积极认知状态与过程和积极行为。

培养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积极情绪的培养对个体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积极情绪可以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源又称心理能量,它主要用来支撑一个人产生或进行名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及外在行为。积极情绪首先可以让我们感觉良好,让人感觉到轻松愉快。二是其可以扩建认知领域的功能,扩展注意思维的多样性,可以改变思维的内容,将坏的想法改成好的想法;还可改变思维的广度或边界,拓宽我们的视野。三是可以改善人们对挫折及失败的认知,提高抵抗压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从消极状态中的复原力。四是可以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给个体带来最好的状态。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一)积极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但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总体目标,把工作重心集中在了调整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以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为中心,这也造成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和抵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不愿意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活动。

积极心理学角度使教学目标更全面,更人文。它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将目标回归,不止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还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积极意志品质,积极情感体验等。

正因为目标归宗,也意味着高校心理学健康教育者的视角要发生变化。教育者要建立积极的人性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帮助学生开放积极心理潜能。侧重于发展性和促进性,帮助学生找寻优势,合理运用优势,提高自我价值。引导学生关爱自我、关心他人,发展积极情感,投入社会生活,提高主观幸福感。

(二)积极的教育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一般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体验。积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中的微观层次,但却是夯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让学生对过去的经历进行积极建构,获得生活满意度。提高学生对现在所从事学习或者工作的投入度,使其产生更多的兴趣、满足、愉快等积极情绪。还要注意对学生希望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应对挫折,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使学生对未来和理想充满希望。

二是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视野中主要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人们的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人格的塑造是积极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和保障。在教育中,努力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正确面对现实,积极应对挫折。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来培养积极人格特质。自尊教育是其中之一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体系

(一)构建积极的心理评估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即是通过测评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出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访谈干预追踪,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难看出,这种评估角度为问题导向,以鉴别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主,仅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忽略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现与培养。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树立积极的心理评估理念,加入积极心理品质的测评,加入正面指标,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反应,如积极体验、积极情绪、积极认知、积极的人际关系、创造性思维品质、主观幸福感等,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潜能,令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完善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课程建设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善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注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内容。以发展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机能为根本,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潜能,帮助学生构建和谐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课程设计上,可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国外积极心理学课程着重于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自身的性格优势,提高学生的幸福体验,如著名的哈佛大学心理公开课――《幸福课》。课程构成上,包括理解并解释幸福和主观幸福感、如何增进主观幸福感,如何培养乐观心态,如何利用积极环境的力量,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等。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选择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案例、热点,以积极心理学角度解析,避免过度关注消极问题与案例。

(三)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形式丰富、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以学生心理社团为依托,开展多样的心理活动,比如探讨时下热点和大学生关注问题的心理沙龙、展示青春风采的心理微电影大赛、5?25心理文化节等。或者以积极心理品质,如感恩、希望、创造力、生命力、专注等主题开展心理活动。再者,定期展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心理学品质培养方法。组织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团体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积极心理体验,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新挑战,学会人际交往技巧,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正确应对压力与挫折等。此外,构建积极的校园心理氛围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组织心理知识竞赛、做好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利用好线上阵地进行宣传,使积极心理学渗透入校园文化环境中。最后,联动家庭共同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氛围。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让其充分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并有效引导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辅导,通过积极和正向观念引导孩子正确的生活态度。

(四)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咨询

传统心理咨询注重心理问题的消除和修复,咨询师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咨询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消极暗示,并不利于学生的发掘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积极的正向力量,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发展来访者的各种能力上。该理论秉承积极的人性观,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积极心理品质,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心理咨询应调动这些积极潜能,发展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咨询,可通过一系列的干预训练策略来增进个体的积极情感,识别并发挥个体的品格优势。首先应建立积极的咨访关系,咨询师真诚地对待来访者,充分共情,对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咨询,应将学生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发挥学生正向的或积极的潜能,如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等。在咨询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咨询师与学生的媒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消极因素得到抑制,积极力量得到培育与增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同时关系着社会安定与国家发展,高校师生应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心理学是现阶段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86-02

大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青少年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培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分析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源头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出现,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环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有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和正面意义,应加大研究力度,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具有学习能力强、健康向上的特点。然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两类。据调查分析可知,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已经成了导致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严重的是,大学生患心理健康疾病的人数还在逐年增长,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偏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如压力、困境)的影响,不利于自身的良好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与人才质量的提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高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总之,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并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在各高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高校的具体教育工作予以指导,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其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各高校深入贯彻上级精神,进一步改善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在日常教育中积累经验,为提升教育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其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心理教育工作开发了大量科学的心理测试软件,能更好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更及时的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分析

1、積极心理学的涵义

积极心理学是由前美国心理学研究者赛里格曼提出的,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打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窗口。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受积极心理力量和消极心理力量的共同影响。前者给予人积极向上的驱动力,而后者却恰恰相反,阻碍了人的前进脚步。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力量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取决于人的主观偏好,也就是说生活态度决定了心理健康程度。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促使其激发自身潜力,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形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在教育工作中忽视了挖掘学生的潜能,未将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心理学教育逐渐形成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积极乐观的当代大学生的目标。(2)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利用其新颖的理论引导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3)指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归属感与责任感,确保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缺失

尽管已经加强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解决,教育目标缺失便是其中的重要问题。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导向式为主,缺少有效的发展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等方面,没有实现预防教育为主的重要目标。解决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免为未来发展埋下安全隐患,但该目标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只在问题出现后寻找解决措施,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心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2、教学手段陈旧

我国正在逐步推进素质教育,但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灌输为主,不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质量与效率较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陈旧,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程效果较差。另外,高校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实现团体辅导、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育对象个体化

我国很多高校都以消极心理学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论,导致教育工作者将教学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身上,忽视了正常的学生群体。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和矫正方法,全力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造成不良后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为上门咨询的学生答疑解惑,并强制干预心理疾病严重的同学,然而该种工作范围主要涉及个别学生,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教育对象个体化。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信念,不利于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狭窄、内容单一,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endprint

4、教育方式医学化

我国高校在长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大学生心理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全面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视,及时寻找有效地解决措施。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知识宣传一般以心理问题为主,主要作用是传播渲染消极的心理体验,通过矫治性的方法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干预。但在当前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这种教育方式尽管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无法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发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地发挥。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正确,其观念较为陈旧保守。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可知,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完善,无法科学地对待心理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存在心理问题很丢人,羞于启齿不敢医治,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有强烈心理咨询愿望的大学生可能不敢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2、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存在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的问题。为了降低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我国高校引进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是困扰我国心理学者的关键问题,缺乏理论指导,很多研究工作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近年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在消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工作人员应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开辟新视角,促进该工作的良好发展。

3、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力度不够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方式,但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理论研究方面的本土化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过于依赖引进的西方理论,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改良。西方理论是在西方国家的实际国情中发展起来的,可能只适应某一特定时期与特定人群,一味地照搬照抄只会加重问题。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缺乏系统有特色的理论体系指导工作顺利进行。

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教育原则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理念视角下应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重视学生在课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心理体验,全方位、多角度的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理念作为指导理论,加强对大学生乐观向上、健康积极等方面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涉及众多方面,主要包括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优良个性心理等,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严格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划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利用发展性课程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积极人格,尽可能的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能与积极品质。预防性课程也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尽早发现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见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咨询调整,避免影响自身的健康生活。

2、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育,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被动的教育身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十分不稳定,影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完成学习。面对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教师应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通过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给出最正确的指导意见

3、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应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首先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内讲授体系,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有意义的心理教育课程。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活动体系,通过心理沙龙、心理电影等活动在在校园内营造关心心理健康的氛围。再次需要健全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危机排查等手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体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升该项工作的质量。

4、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应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闪光点与发展潜能,教育工作者应格外注重激发当代大学生的自身潜能,避免一味的关注他们的心理疾病。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扩大范围,一方面为心理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讲座,让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更加健康的发展。高校的心健康教育工作应全面发展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全力激发其内在潜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希望,帮助其树立信心,避免产生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能提高其心理免疫力、抵抗力和心理韧性,显著降低了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优化积极教育环境

优化积极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积极的教育环境是由和谐的家庭、高效能的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组成的,能够给予大学生最直观的情感体验,是建构积极个性品质的核心力量。高校应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助力。例如,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知识宣传,社会也应予以当代学生关心与爱护,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三方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应构建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总结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社会、学校、个人都具有深远影响。教育工作者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优化积极教育环境等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变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5):32-33.

[2]刘雯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教育界,2016,(15):112-112.

[3]汤静,汤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微探[J]。蚌埠学院学报,2016,5(3):145-148.

心理健康的论文 篇4

《浅谈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策略》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长。从2000-2010年的10年间,我国留守儿童人数从2390万增长至6100万,增长了1.6倍,在6.6亿农村常住人口中,留守儿童占9%,平均每10个儿童就有4人是留守儿童。[1]“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儿童健康概念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心理的健康。中央教科所对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指出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2]有学者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胆小、懦弱、内向、自卑、孤僻 ,[3]主要表现在焦虑、自责、冲动、过敏、孤独等倾向。也有学着指出部分留守儿童道德偏差、行为不良等倾向。[4]近年来报刊杂志报道的极端案例使得“留守儿童”在许多人眼中等同于“问题儿童”。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对子女的养育功能不仅是“养”更在于“育”。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手段的发达,大部分外出的父母能够经常性的与子女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进行沟通,但是由于意识不到心理健康在儿童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大部分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状况、身体健康情况以及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5]即便是一些家长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也不知道如何提供帮助。

而在对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的调查显示,[1]隔代家庭看护的比例为33%,单亲家庭占到29%;单亲隔代家庭的比例为24%;还有14%的留守儿童生活在其他类型的家庭中。这些寄养家庭或者单亲抚养的家庭由于生活的压力和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缺乏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也不能有效的对他们进行恰当的辅导。有调查数据表明,87%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缺乏安全感。24%的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时与自己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倾诉,剩余的则选择闷在心里。[6]因此父母的外出不仅拉开了亲子间的空间距离,也使得亲子间的沟通频率减少,沟通内容单一,亲子间缺乏情感的互动,最终弱化了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功能。

二、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策略

1、父母要强化教育子女的职责意识

父母应该慎重选择外出务工的时间段,挑选认真负责、有精力和能力照顾孩子的监护人,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如,监护人、老师、其他家长等联系全方位的了解孩子,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家长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回家看望孩子,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多陪伴多交流,平日里通过电话、书信、视频等形式经常与孩子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和情绪体验。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要对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多用鼓励和支持,少用惩罚和责骂。不仅要给予留守儿童身体和心理上的安全,更要使他们充分感到父母和监护人的支持,给与他们自尊和爱的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和监护人要经常主动的询问孩子的感受,在鼓励留守儿童独立性的同时,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情绪。

2、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力

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度过的。因此,学校应该努力给儿童营造一个能化解儿童不良情绪体验的环境,在留守儿童受到挫折时及时给与支持,为儿童健康情绪模式的形成做出努力。

首先,学校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由专人负责管理。档案内容应涵盖留守儿童家庭基本信息、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日常表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反映的留守儿童在校思想和行为表现,通过综合分析、分类整理归纳出典型问题,依此制定解决方案,做好帮助引导工作。

其次,学校可以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和留守儿童生活教师,给留守儿童提供化解不良情绪的途径。这两类老师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及时地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帮助和针对性的指导。生活老师侧重在生活上嘘寒问暖,在学习上教育辅导,在感情上交流慰籍,引导留守儿童学会爱与被爱,掌握正确情绪表达方式,建立更加融洽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老师侧重于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正工作。心理咨询老师要积极关注留守儿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建立缓解释放压力的正确方法,防范于未然,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及学校教师的的教育引导,使其提高认知、转变观念,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一方面,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的专门培训,使其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以有利于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和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或节日学生父母回家探亲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座谈会。邀请留守儿童班主任、家长和监护人、以及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专家及儿童家长代表参加,通过对教育问题和经验的分享交流,提高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对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他们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促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

3、教师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教师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教师适时与必要的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建立留守儿童对教师的信任感,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同时,他们甚至比父母陪伴留守儿童的时间更长。作为最容易接触到留守儿童的人,教师更加容易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也更具备对留守儿童做好教育和引导的能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多学习一些儿童的心理教育知识,教会孩子一些必要的调节情绪的方法,为儿童将来走入社会打好基础。

作为低年级的教师更要增加新入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一方面使促使儿童之间以及儿童与教师之间信任感的建立,尽快使儿童熟悉环境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在平时工作中教师也要细致的做好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对儿童之间不恰当的言语及行为交流方式给予及时的剖析和纠正,培养和提高留守儿童情绪表达的认知能力,提高个人的群体接纳程度,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4、整合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在加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同时,政府也要充分发掘共青团、妇联、居委会等组织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促使家庭充分发挥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全方位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长学校主要由共青团、妇联、居委会负责筹办,选择有能力和责任心的人担任校长,吸纳有丰富教育经验的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相关机构人员组成家长学校的成员,家长学校的成员共同研究制定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的形式等等。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以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中的实际案例为主,让参与的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多谈谈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采取问答、讨论等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教师结合案例教授教育和沟通的技巧与方法。通过交流和学习,最终使他们提高了认知,学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效的改进了家庭的教养方式,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论文 篇5

一、重活动:形式活泼贴近学生心理

如果我们说心理辅导和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点”,通过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主“线”的话,那么通过开展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心理文化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其特点是工作繁琐,全程贯穿,丰富多彩,贴近实际。笔者结合实践,总结了依托各层次高校学生心理骨干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具体举措为:

(一)创新常规活动指导人

常规活动包括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现场咨询、心理讲座、心理普查回访、新生适应活动、心理健康报纸等。常规活动多,并且多半是带有指导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但是这些指导要真正走入高校学生的心里,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必须在内容的选取和活动形式的设计上下功夫。学生有学生的心理特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举办特色活动塑造人

体验激发情感,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特色活动包括心理行为训练、心理素质大比拼、职业心理应激干预训练等。比如通过设置一些工作要求的训练情境和内容,让参加训练的学生在特定情境训练中体验心理上的变化。在训练的过程中和结束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认知上的调适。通过反复训练使受训者养成良好的认知模式和行为应对模式。最终积淀成工作必需的基础心理素质。

(三)依托节日活动感染人

依托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母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心理活动。这些活动既有节日的气氛,又有心灵的触动,开展的好可以达到一定的心理辅导作用,比单纯的认知疗法有效果,活动效果很好。

(四)鼓励交流活动熏陶人

交流活动包括心理沙龙、心理主题班会等,交流活动应该因地制宜,紧跟时代特点,话当下心情,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如新生适应为主题的“以老带新,愉快生活”活动,还有“女生当自强”,“女生身心健康”交流活动等等。交流活动主要是围绕同学之间的碰撞,老师只是一个引领者,这些话题的引领往往能够使他们在同辈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思想的共鸣,从而能够整合和审视自己的视角,然后踏着成长的阶梯曲折前进。这些成长都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但是是坚实有力量的。

二、抓队伍:站在高人的肩膀上依靠高校学生

拥有一支高水平、专业化、数量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相关部门都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现状都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2(]P.8-9)在负责心理咨询中心工作的老师看来,专门开展心理工作,全处开展心理工作,吸取师生智慧开展心理工作,是目前形势下做好心理工作的关键。长期以来,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与一批有思想高度、有理论功底、有专业素养,真正服务学生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师生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守卫安全稳定这层底线。心理中心人手少,成员除了心理日常工作,同时还承担授课任务,有的同时还是辅导员。要完成日常工作和很多活动几乎是不可能,专职教师更多是发挥统筹作用,宏观指导和规划设想。

(一)依靠兼职教师发挥专业作用

心理咨询室需要每天安排心理老师值班;心理回访的高校学生多达几百人;心理骨干素质拓展活动需要多组教师带队等等,这些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一个学校其它部门心理学教师或心理咨询师的大力支持。

(二)依靠辅导员队伍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学生管理人员实行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辅导员这支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力军。这是因为:一是这支队伍从事学生管理多年,洞悉学生心理,经验型基础良好,可塑性强,对他们加以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就可以向科学型迈进一大步。二是这支队伍与学生朝夕相处,没有哪支队伍比他们更能第一时间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支持学生,所以他们让我们依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6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微信使用的现状来探讨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作用与负面影响。并探讨了如何发挥微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正面作用。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微信及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所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图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应用软件。微信具有迅速广泛的信息传播、简易上手的操作方式及个性多样的创新模式等特性,这使它快速成为流行的即时通讯软件,自从2010年11月微信项目正式启动直到今天,它已渗入教育、医疗、酒店、零售、百货、餐饮、票务等数十几个传统行业,使用微信正在成为一个全新的“智慧型”生活方式。到2016年的第二个季度,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已经被微信覆盖,每个月的活跃用户达到8.06亿,2016年12月28日,微信团队在2017微信公开课上公布了《2016微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微信日用户高达7.68亿,且还在不断增长。在众多微信用户中,由于大学生群体具备迅速接受和掌握新鲜事物的特性,使其迅速成为使用微信的主要群体,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一天时间内最少会打开一次微信的占比高达59.7%。当前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交的一种重要方式。鉴于此,怎样将微信平台,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联系起来,从而使其更好的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便成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必须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二、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微信对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多种的影响。

(一)微信对其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

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

1、微信能够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由于微信聊天不受时间地域的阻隔,因而其只需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及消耗部分流量就能在任何时候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参与小组互动讨论、在线咨询等活动,这种条件十分利于将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2、微信能够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受众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部分公共必修课程是面向全校新生开设外,只有部分在校大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班会或心理拓展训练中去,而微信平台能够极大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面。包括那些有意愿报考的学生、甚至毕业生,均可随时关注并持续关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微信平台,从入校前到离校后都可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持续受益。

3、微信能够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学生大多在课外的休息时间利用微信平台接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过度专业的说教方式进行宣传,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因此在微信平台发布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应等同于理论化和专业化的教材内容,而应该向通俗心理学靠拢,让学生以休闲娱乐的心情接触微信平台发布的心理健康知识或相关活动,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选择内容进行关注。具有显著的网络虚拟特性的微信平台,这会使其不用考虑自己会因为表达不当言论而受到别人的当面嘲讽,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的在微信平台上即时抒发自己的看法,并在表达和互动中巩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微信在方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大学生对虚拟社交产生迷恋,对正常学习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微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手机通信软件,其负面影响往往与手机网络一起出现,对微信产生上瘾症状的人如同“网瘾患者”一样,时刻离不开微信,潜意识里觉得不上微信就会错过重要信息,症状严重的人一会儿不上微信就会难受,有些人则会不断地刷新朋友圈,刷新间隔很短。大学生群体仍应以学业为重,这样的习惯会浪费他们很多宝贵时间。微信毕竟是一种虚拟的社交方式,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微信的虚拟环境,一定程度会造成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忽视,形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2、增加了大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可能性。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日益明显,但对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却较为缺乏。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流有促进性,但同时也对其接触不良信息的可能性有所增加。从调查数据发现,56.5%的大学生判断不良信息的能力在较差、一般间。

3、使大学生活不再单纯而安全。调查显示,66.3%的大学生经常使用“摇一摇”、“漂流瓶”、“附近的人”这些微信交友功能,41.3%的大学生会对陌生人加好友的请求进行回应或主动与其招呼,24.3%的学生有过一两次与陌生微信好友见面的经历,甚至有些人会经常与微信好友见面。微信的这些交友功能在拓宽大学生交际面的同时也潜藏着危险。目前,微信交友功能已经引发了问题,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些有关大学生使用微信而引发的犯罪案件,均与微信的交友功能有关系,这些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都是通过微信聊天的形式先去结识被害者,然后通过热聊慢慢取得被害者的信任和好感,最后在指定地点与其见面,再对受害者进行不法行为。

三、发挥微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正面作用

微信的诸多特点如:省资费、时效强、方便快捷等,都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与快乐,但同时也隐藏着诸多弊端。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发挥微信的优势,避免它的弊端,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呢?笔者结合实际进行探讨,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公众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公众号应该是一个双向的学习交流平台,作用不仅限于单向的信息公布。它应该开放的、自由的、互动的发布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吸引他们的关注并积极参与其中。平台的建立可以考虑从两处着手:一是考虑建立高校各级部门的微信平台,以教学系、学院、或心理职能部门的名义管理此类平台,进行面向较广范围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考虑建立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健康老师等的个人微信平台。对比各级部门的微信平台,学生更有可能对教师或辅导员的个人微信平台产生信任感,从而产生微信互动的意愿。

(二)调动学生使用微信了解心理健康的积极性。调查发现,通讯是微信被使用最频繁的功能,其次才是公共平台浏览。大学生更多是进行娱乐休闲性质的微信浏览,缺少主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的意识。如何使大学生意识到利用微信加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呢?笔者认为各高校可通过课堂的宣讲、成立校园专栏等方式进行宣传,着重提醒大学生学习利用微信等自媒体在课堂之外不断提升自己;强调通过微信自学心理健康知识对于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的必要性。各高校还可积极探索多方合作,设立合理的奖惩措施,从外部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与教务处、学生处合作制订相关规定:每学期在微信平台表现积极活跃、通过心理健康考核的同学可获得额外学分。

(三)设置迎合学生需求的微信平台心理服务。首先,公共平台发布的内容要形式新颖多样、贴近生活实际、及时更新内容、互动积极热情。其次,设计一些主题鲜明的网上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或沙龙,利用平台发布消息,选定参与群体,创建朋友圈,举行网络沙龙或团体辅导。与一般心理辅导相比,微信朋友圈可匿名、更隐蔽,容易引起一些有心理辅导要求但没有充足的勇气的学生参与。再次,建议开展网络咨询服务,尝试建立一支学生心理工作团队,他们由心理学爱好者和各班级心理委员组成,可以通过系统的培训使之拥有一些常用的心理健康调节技巧及普通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考核的人员晋升为朋辈心理咨询师,他们既可以通过平台对需要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又能够具体负责微信平台的日常管理。

(四)保证微信平台的正面引导作用。微信具有虚拟性,容易因不便监管而不可避免地出现非理性甚至虚假言论等现象。在进行管理时,高校需要健全相关制度,倡导积极正面的网络言论道德,及时发现不良言论并进行过滤,保证微信平台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吕文静。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今日中国论坛,2013(17)。

[3]张祖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5)。

[4]管龙陵。论微信对大学生社交行为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51-52.

[5]水永生。微信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7):152-154.

[6]郭静静。自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25-27.

[7]常雅娟。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6(17):154-155.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