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营论文(最新9篇)

引导语: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实现资本有效配置和提高资本运行效率的重要方式。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资本运营论文(最新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质量论文 篇1

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质量论文

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质量,确保投资决策效果,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

l、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国家对资本市场管理仍有行政干预的现象;(2)市场割据,流动性不足;(3)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健全;(4)监督不力。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减少行政计划因素;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三是增进市场流动性;四是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五是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2。完善法律制度。

(l)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2)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3)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3、改善政治环境。

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卸下企业的包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加就业。这要具体做好下列工作:(1)打破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管理制度。

4、净化社会中介环境。

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二、营造必备的企业内部环境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管理者应做到:(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用现代知识武装自己;(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并运用于实践;(3)提高创新能力,不拘泥于现状;(4)牢固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观念。

其次是重视对人的管理。做到:(1)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2)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3)弘扬先进,培育职工的团队精神;(4)关心职工生活,不断理顺职工思想情绪;(5)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地位,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三是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

(1)要立足现有基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2)对外拓宽融资渠道,对内抓好产品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3)应不断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盈利能力;(4)完善企业的科学决策体系,无论进行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项目或是兼并其他企业,都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5)建立对资本运营项目的考核制度。

三、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资本的产业结构关系。企业通过多个产业的投资,既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又可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二是资本的产品结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将资本投放在不同的产品上,使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三是资本的空间结构关系。企业应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四是资本的风险结构关系。资本收益总是和一定的风险相关的。因此,要注意投资的安全性。首先,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资、合作等办法吸引多个投资者联合进行项目投资,共同分享利益,分担损失风险;其次,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再次,进行投资的风险组合。投资要在不同的产业,不同风险的项目间进行组合,既保证资本的安全性,又保证资本的增值性。使之做到:运行协调、供求平衡、资产流动和风险适度。

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

资本经营筹资已成为企业一项重要而经常的活动,那种靠企业自我积累或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在资本市场,企业可以自身的法人财产权实现直接融资,也可以股权出让和转让的形式以及以存量资产出让、土地置换、发行债券等形式筹资。

五、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培育资本运营动力机制

一是要重塑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增强所有权虚拟化程度。将有竞争性、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折成股份,组成一批国有控股公司,建立法人产权,代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理主体和一级企业法人,行使资产收益权和处置权,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二是要改革国有资产管辖权制度,将管辖权由政府部门让渡给作为企业法人的国有控股公司,政府的资产管理方式则相应由收益权、处置权直接行使过渡到政策法律的制定,为企业资本运营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三是要广泛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架构以企业法人产权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运营体系。

六、理顺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建立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扩大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的规模,使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企业的资本运营应该有利于剥离企业非经营生产,提高企业资本质量,使商品经营成果直接转换成资本经营成果,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商品经营效率。资本运营要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尽量减少无关联企业的兼并,以合理的市场结构,形成企业适度的竞争状态。抛弃或防止资本运营中一哄而上的做法,将资本运营行为和商品生产经营的切实需要紧密结合,规划出有序的、渐进的资本运营轨道。

七、正确认识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的比例关系,建立有序的资本扩张机制

处理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资本规模与市场规模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资本扩张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搞外延式的扩张,而要着重培育国有企业通过资本的运营和相关生产能力的配置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所引起资本利润率的提高来转增资本的机制。二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扩张必须重在存量盘活,而不是铺摊子,搞重复建设,通过存量重组,扩大相对市场份额。三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注重无形资产的运营,通过创立品牌,运用品牌的市场渗透力来达到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发展。四是国有企业目前资产状况是固定资产大于流动资产,存量大于流量,资产负债比率和净资产比率都相当低。要有效的达到规模经济即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还需依靠政府制定兼并政策、产业化政策和市场容量扩张政策来扶助和指导,以加速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扩张机制的培育。

八、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正确定位,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管理责任,形成良好、快捷、有效的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明确划分决策权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应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的主体之间重组或变更时作出明确的选择;而当资本运营在相同所有权主体之间发生,则只需企业法人批准;至于企业的资本运营只涉及所有权的派生权能如经营权、占用权,则其决策权利属于法人。二是明晰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构建资本运营决策的风险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决策的任务是促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和有利于提高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降低资本运营风险。王是建立资产运营决策的价值实物协同机制,促进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回馈循环。资产运营决策必须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对经营性资产的运营决策确定价值量化指标,企业法人则根据这些指标运营法人财产,完成价值量化指标与资本运营协同,使国有资产运营决策形成回馈循环。

九、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力求评估结果正确公平

资本运营离不开资产评估。只有准确、完整、合法地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合理确定转让价格,才能保证国有资产不被侵蚀。

1、制定统一的资产评估标准。对同一资产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的结果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但不同方法共存是与资产评估对象、评估要达到的目的及评估的经济环境相关的,即这三者的结合状态是决定采用哪种评估方法的内在依据。对企业整体分析时应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对企业以某项固定资产投资入股时,则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在外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收益现值法,非特殊情况时,一般不采用清算价格法。

2、加强对评估结果的确认工作。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合法、真实,标准和方法是否正确、科学,资料是否完整等都需要进行审核和鉴定,以保证评估结果正确无误、公平合理。

3、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资产评估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非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从事该项业务。对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应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十、强化企业财会工作,促使企业资本有效运营

1、只要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经济资源和经营活动因资金纽带关系而置于一个管理机构或集团控制之下,就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2、准确地确认和计量企业的负债,并对坏帐发生的可能性和大小进行合理地估计。

3、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公平合理地分配利润。

此外,由于资本运营包括了人力资本的运营,因而,准确地对人力资本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是财务会计工作面临的又一课题。

资本运营论文 篇2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如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由过去的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改革试点期,企业的诸多管理制度也同时面临着巨大的转变[1]。本文在讲解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性质及治理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最后结合工作阐述了自己对于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公司治理;内部审计

一、绪论

1、研究背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管体制指明了方向。经过多年改革探索,经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开展国企改革“十项改革试点”,确定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企业,其主要职责是进行资本经营,而资产经营则由他们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这些企业要尽可能的进行公司化改造,对于自由竞争的行业主要向混合所有制的公司制企业转变。这一变化对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

2、研究意义在当前国有经济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实现监管国有资本,强化资本管理和资本运营,实现资本聚焦和保值增值成为了下一步国企改革的重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发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作用成为了实现国企改革目标的关键因素。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及公司治理及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并对如何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运作模式下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概念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是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本的公司制企业,通过划拨现有国有企业股权组建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即以资本营运为主、不投资实业的公司形式,营运的对象是持有的国有资本(股本),包括国有企业的产权和公司制企业中国有股权,运作主要在资本市场,既可以在资本市场融资(发股票),又可通过股权产权买卖来改善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和质量。公司运营强调资金的周转循环、追求资本在运动中增值,运作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资本的运营,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的市场化专业化平台。以市场化手段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主要目标是提升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本回报;核心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的专业平台,依据授权对所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以财务性持股为主,提高流动性和运营效率,实现保值增值。

三、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1、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其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主要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内部管理。其本质是解决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而解决代理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

2、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建立的独立的`审计部门,基于内部管理的需要,以公司内部控制为对象,日常业务流程为内容,按照董事会的要求,站在管理层的高度,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企业日常管理和其他相关方面做出评价和判断,从而有效降低内部经营风险,保证企业良性运转,并促进企业管理的高效与透明,是公司管理权限的延伸。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起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参谋作用。

3、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相互影响的关系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委托责任理论及契约理论等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共同理论基础,决定了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方面,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是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它既可以维系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制衡关系,促进企业内部形成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合力,又可以确保企业的信息披露真实、有效,最大限度的保护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另一方面,公司治理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制度环境,是促使内部审计有效开展,保证内部审计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四、构建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治理结构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基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本目的,有效界定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制度性安排。国家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唯一股东,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控制手段应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成员任免权为主。因此,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治理结构必须在国家所有者代表即政府的主导下,依据现代企业制度以及经济规律对董事会、监事会进行合理配置,建立以董事会为决策核心和以监事会为内部监督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国有资本的所有者代表,也是衔接国家利益与公司利益的重要环节,代表国家选择经营管理者并对公司经营行为进行监管。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负责行使公司内部监督职责,监督公司董事和执行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确保公司有序运转,对发现的问题直接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

五、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1、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应规范审计制度,建立专门审计委员会,由董事会进行管理,从机制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使审计委员会真正成为超脱于企业本身之外的代表政府、投资主体等各方利益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权利组织[2]。

2、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双负责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同时对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及总经理负责,一方面直接向总经理报告工作,另一方面受审计委员会管理,定期向其报告工作情况。既有责任为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提供监督、评价公司高级管理层以及决策咨询服务,同时也承担为公司高级管理层监督、评价各业务部门活动、鉴证信息以及咨询服务等义务。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利用内部审计成果的速度和效益,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3、明确内部审计功能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应以促进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实现从差错纠弊向管理效益审计的转变。其内部审计功能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有无漏洞和风险,公司制定的政策有无得到兑现;公司计算机系统是否安全、可靠;二是关注公司直接投资的项目的情况。

4、划分内部审计范围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特殊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其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应该是公司内部所有部门的各项业务活动,包括公司高级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和决策,但不应包括对下属企业的审计或其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仅承担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技术指导工作。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只需向本公司的总经理和审计委员会报告。

5、完善内部审计人才队伍支撑一是改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在具备财务、审计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悉法律、计算机、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提高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品质;三是加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的最新动态和要求,及时开展最新的财经、法规专业培训,增强理论知识,更好的满足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治理模式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六、结语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更应抓住变革的契机,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管理咨询、风险监管的作用,寻找自己新的定位和均衡,以为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来实现自我价值。充分做好在转型期间迎接各项挑战的准备,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提升管控能力以及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逐步改进、持续完善,根据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战略规划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争取实现自身价值和公司价值的协同提升[3]。

参考文献

[1]谢志华,胡鹰。国有资产管理:从管资产到管资本[J]。财务与会计,2014(7)。

[2]张治强。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的内部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2(2)。

[3]张鹏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综合转型期内部审计发展挑战与对策——以中国长城资产公司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2014(9)。

人力资源资本化论文 篇3

关于什么是人力资本,有许多不同的理解。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个人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贝克尔则进一步把人力资本与时间因素联系起来,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在我国,李忠民将其解释为“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为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比较而言,李忠民的解释更能体现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首先,定义中的“凝结”隐含着人力资本是有意识投资的产物,这与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关于人力资本形成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其次,“物化于商品或服务”,说明人力资本的价值承担者是能够作为商品或服务交易的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这就吸取了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关于人力资本概念的合理内核。再次,“能够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揭示了作为人力资本所应具备的促进财富和经济增长的内在特性。最后,“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不仅说明了人力资本属于价值范畴,而且体现了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以收益分配为核心的资本产权关系,也就是说,人力资本能够享有资本产权收益。

公司为何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其目的在于,一是为了提高组织管理效率及改进工作中不足之处的重要手段;二是为了员工能积极的改进工作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三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各环节的重要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许多环节的决策、调整和操作,均需要以人员绩效考评作为依据。

然而,由于受计划经济等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中还存在着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悖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对绩效考核制度理解的偏差。考核的核心问题定位是绩效考核的,其本质就是能通过绩效考核来解决企业目前面临着什么问题,更清楚的认识到绩效考核工作的管理目标是什么。考核的目标定位直接影响到企业考核能否真正的实施,定位目标的不同必然会给企业在实践中实施方法上的差异。对绩效考核定位的模糊主要表现在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有些企业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考核都成为形式的,员工不能受不足够的重视。而面对考核的结果不但不能充分的利用起来,并发现其中的不足地方,且耗费了企业大量的不必要的时间、人力、物力等,最络就不了了之。考核定位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片面看待考核的管理目标,只强调了考核可能会对员工工资、年底奖金有帮助,并没有意识到考核的真正目的在于完善管理中的不足,对考核目的的定位实在过于狭窄。例如,一些公司的考核目的主要是为了年底分奖金。

二是绩效考核的确定缺乏合理的科学性。在企业动作过程中如何选择和确定正确的绩效考核指标,是相对于人力资源其它方面管理来说比较难的问题,清楚理解其重要性也是核心问题。许多企业所采用的绩效指标都是片面强调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工作态度、思想觉悟等一系列非核心问题。虽然能够从这些小方面去考核是很好的,更重要的还在于如何科学地确定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以及如何让考核的指标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许多企业则考虑得很不周到。常理来说,员工的`绩效中可评价的指标一部分应该是与其工作产出直接相关的,也就是直接对其工作结果的评价,国外有的管理学家将这部分绩效指标称为任务绩效;另一部分绩效指标是对工作结果造成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因素,并不一定以结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般为工作过程中的一些表现,通常被称为周边绩效。对前者的评价可以通过其本能工作完成的质量、数量、时效、成本、他人的反应等指标来进行评价,对后者的评价通常采用行为性的描述来进行评价,比如其在本职工作中的某些突出表现,进而使别的环节产生了良性发展。这样就使得绩效考核的指标形成了一个整体,同时也便于对员工考核操作化地评价。

一些公司的绩效指标,在任务绩效方面仅仅从经营指标去衡量,过于单一化,很多指标没有囊括进去。因为市场经济都具有波动性,举例来说,如果以利润或营业额作为对部门经理的考核指标的一部分,如果上层决策失误,他就会说这不怪我,或者他为了绩效可能产生大赌市场的做法给公司带来巨大风险。

在周边绩效中不重视行为性的描述,而片面的把指标强加在描述评价,多依赖评价者的主观感觉,没有实际的客观性;如果是行为性的描述,则可以进行实际客观的评价。这样的标准,不仅模糊性大而且执行偏差也大。结果,评先进变成评“人缘”,选拔干部变成搞平衡,存在着轮流坐庄现象。并且,综合标准有千篇 一律的倾向——无论是高级领导人还是初、中级员工,往往都用一个标准去评价,没有顾及人才有能级差异的客观现实。

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考核制度正确与否对一个企业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发展,员工与管理层、管理级与决策层的矛盾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企业要能在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时有正确的决策方案,让人能信服。

决策是领导过程的核心, 也是领导者的首要职责和主要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 决策与领导是孪生兄弟, 二者密不可分, 有时候可以视为同义语, 这就是通常讲的出主意、想办法、领而导之。决策的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领导的效能和事业的成效。广泛吸收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决策理论、组织行为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理论, 是实现领导行为科学化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和依据, 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企业应设立专业机构, 负责收集、整理、分析科技经济发展的信息, 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 为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需要强调的是, 决策是有风险的, 要正确对待决策的风险, 通过对决策风险的预测,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或避免风险损失。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辅助企业科技决策的支持系统, 通过虚拟的企业内外条件, 进行风险、成本、利润的模拟计算, 以人机对话的形式辅助企业进行科学决策。

资本成本会计新探论文 篇4

资本成本会计新探论文

1、资本成本会计的基础资本成本会计是以市场和制度为依托,以企业资本成本为对象,将企业成本概念及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全面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资本成本信息的1个新的会计领域。会计主体和成本是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

1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赖以存在和的前提条件,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学基础。

在19世纪,所有权观念主宰着财务会计。当时,大部分企业组织都是独资或合伙形式,由其所有者直接管理,公开持股的公司10分罕见。在这种情况下单独确认和计量股权资本成本没有多大意义,相反更重要的是要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从所有者角度来看,债权人才是唯1真正的“外来者”,在满足了这些“外来者”的权益之后,剩下的就是业主的利润。因此,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和企业组织形式以独资或合伙形式为主体时,重要的是如何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而不是股权资本成本。以后,随着金融市场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居上。这时财务会计的基本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公司被认为是1个与其所有者独立的个体,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相联系的公司通过两个渠道来筹集其所需的资本,即从债权人那里筹集债务资本和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股权资本。这时,从公司作为1个独立主体的角度来看,是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拥有资产,是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结欠债务,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相对于公司这个独立的“人格化”主体而言都是外来者。根据主体观念,所有原始资本都是由公司主体“外来者”提供的,无论从哪个渠道取得的资本,对于独立的“人格化”主体而言都是有代价的。根据主体观念,无论是债务资本成本还是股权资本成本都应作为成本处理,因为从公司作为独立主体而言,它们都是公司使用资本的代价。然而遗憾的是现代财务会计1方面倾向于接受主体观念,而另1方面却在会计实务中的某些领域继续采用所有权观念,股权资本成本的处理就是其中1例。

2成本是指在成本客体上耗费的全部资源的数额。

众所周知,在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仅仅确认债务资本成本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利息费用,而没有确认股权资本成本。安东尼教授认为利息费用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而且还应包括股权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与债务资本成本,以及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间接费用等成本项目在性质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债权人不会为需要资本的公司提供资本,除非这样做他们可以得到回报,这个回报在会计上称为“利息”,就是公司使用债务资本的成本;而股东也不会为需要资本的公司提供资本,除非这样做他们也可以得到回报,这个回报就是公司使用股权资本的成本。根据主体观念,股权资本的成本与应用债务资本的成本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从形式上看股权资本成本属于隐含成本,而债务资本成本属于显现成本。

2、建立资本成本会计对现行有关方面的

(1)对会计的影响。

第1,对会计理论的影响。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冲淡了传统资本要素的地位冲破了现行会计理论与以资本为中心的局限,突出地强调公司主体权益,拓展了会计学的视野,沟通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学就是产权经济学。

第2,对会计核算的影响。根据主体观念,资本成本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把会计恒等式变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使债权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在会计上得到充分的展示,改变了传统的。会计观念。股东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及股权股利,应明确的是资本公积中只包含资本的溢价、资本外汇折算差额。因为接受捐赠的资产,从捐赠者来看,是为公司或经营者而捐赠,非投资者;资产重估增值,是经营者对资产投资、保管和使用得当而带来的,非投资者带来的,所以这两项应作为主体权益,单独设置1个“主体公积”科目来反映;股权股利是留存于公司尚未分配的股权资本成本。另外从保护股东权益出发,还应设置“经营风险准备”科目,计提了经营风险准备,就不再计提法定与任意盈余公积,但仍应计提公益金,这时的公益金不再是职工集体福利基金,而是员工离退职及遣散安置等费用的准备金。这样主体权益包括:经营风险准备、主体公积、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

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的建立将使公司成本发生3大变化:

首先,利息费用将广义化为企业的资本成本,既包括债务资本成本也包括股权资本成本,利息费用不再是1项期间费用,而应将其视为1项成本核算处理;

其次,企业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中将包含占用的或生产产品所耗用的资本成本;

最后,自建固定资产的成本中将包含在建期间所占用的全部资本成本。

第3,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不管公司的盈亏,投资者都可以取得股权资本成本,所以公司的经营风险从投资者转向经营者,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经营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传统会计把股权资本成本当作净收益的组成部分,从而高估了净收益,使净收益的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可能导致公司管理阶层和股东等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资本成本会计确认和计量股权资本成本,相应地减少了净收益,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理论的构想,这时的净收益才是真实的利润,这个真实的利润将显示出公司扣除其使用的资本成本之后还赚了多少,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反映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资本成本会计确认和计量股权资本成本,将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能够揭示有关市场风险的信息,而这方面的信息是净收益计量所无法揭示的;

其次,它消除了企业资本结构差异的效应,减少了传统的销售收益比率和净资产收益比率所产生的信息误导,提供有用的信息;最后,将使公司报告的净收益数额不会因为资本来源差异而受到歪曲,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当然将股权资本成本确认为成本,还将使公司自建的各项固定资产与外购或租赁的各项固定资产计价具有可比性,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功能。

(2)对公司的影响。通过资本成本会计的处理,公司的经营风险从投资者转向经营者,由于经营者要承担更多风险,必须赋予其更大的权力,所以经营者的权力得到进1步的强化,重大决策权发生了位移。而董事会的权利应相应弱化,但其监管地位应得到加强,所以应该修改公司法:

$False$

第1,将现有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合并设立1个监事机构,该机构处于重大经营决策的备案和监督地位,经营者应定期向监事机构报送财务报表,但其仍保留解聘或聘任经营者的权利。该机构人员由股东和债权人构成,对股东大会和债权人负责。若该监事机构未履行或不尽力履行其职责,而给股东及债权人带来损失,要承担及责任。

第2,当公司实现利润时,应按规定比例计提风险准备金,当风险准备金达到股东权益的50%时,可不再计提;当公司发生亏损时,可用风险准备金弥补亏损,补亏后的风险准备金不得低于股东权益的25%;当累计亏损额达到风险准备金时,应准予其破产。

第3,经营者加入本公司,可根据股东的要求或双方协商确定,由经营者先期注入1定的风险准备金。当监事机构发现经营者从事高风险业务时,可要求其退出该项业务,或要求其提高计提的风险准备金率。

第4,当公司破产时,以破产的财产先偿还债务,有剩余的可在股东之间偿还,如还有剩余的才可在经营者之间分配。

第5,股利发放的最终决定权属监事机构,但应充分与经营者协商,取得1致。另外以股东、债权人为代表的委托人与经营者之间是通过双向选择,不断“博弈”达到均衡,以此来确定股东的投资报酬(即股权资本成本率)和计提的风险准备金率。

(3)对股市的。

股权资本成本的确认与计量,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使风险报酬率降低,投资者的报酬较为稳固,使股市真正成为投资者投资及转让股票的场所,而非投机的主要场所,投机应在期货、期权市场上,从而大大地减少了投机行为的发生,有利于股市健康平稳,同时也避免或降低股市的泡沫,也就避免或降低了经济中泡沫成分,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3、建立资本成本的现实意义

(1)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构想在1定程度上协调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学科,从某个侧面展示了当代会计学科的发展趋势。因为当展的总体特征,总是表现为分化与融合的辩证统1,会计学科也不例外。管理会计确认和计量1切成本包括显现成本和隐含成本。而现行的财务会计却仅仅确认和计量显现成本,对隐含成本却视而不见。两者之间缺乏统1性,既对会计学科的理论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为它们的实际带来诸多不便之处。例如:在投资项目立项时,按管理会计要求对此项目进行评价,当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却由财务会计来评价和考核,由于两者的评价标准不1致,使得人们无法据以了解投资项目立项时,所要求达到的投资报酬率在以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实现。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解决了这个无法回避而又亟待解决的。它不仅统1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成本”口径,而且协调了投资项目的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从而在1定程度上协调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学科。

(2)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使的净利润更具有经济意义。

首先,实现了对会计利润的经济学改造,使会计利润向经济利润靠拢,也拓展了会计学的视野,将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在现行财务会计程序和下,净收益包括股权资本成本和真实的净收益两部分。把股权资本成本当作企业净收益的1部分,虚增了企业的净收益,从而高估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还其本来面目,使企业的净收益真实地揭示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这样,会计学的净收益实际上就是经济学界流行的经济增加值。经济增加值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和广泛使用的企业业绩考核指标,它是企业息税前利润与企业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从而消除了会计学与经济学对企业利润在认识上的差异。

其次,传统财务会计不确认股权资本成本,出的净利润包含股权资本成本,因此,净利润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就缺乏其应有的经济意义。引入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后,在损益表上的净利润,就是扣除股权资本成本后的净利润,将更具有经济意义。

另外,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冲淡了传统资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企业主体利益,更加全面地体现了会计主体观念。在资本成本会计下计算出来的净收益指标,有助于会计的焦点转向企业主体而不是基于股东进行信息披露。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会计则突出人力资本要素的地位,它们的结合,有助于我们构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通过会计学科确认与计量资本成本,提供资本成本信息,将企业与外部经济环境有机地联系在1起,将收益与风险联系起来,反映企业实际已承担的风险与报酬,实质上体现了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从而将企业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在会计信息上得到反映。在有效金融市场上,资本成本代表着金融市场的1般预期收益水平,标示着企业的市场地位,从某个侧面反映了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另外在已实现的股权资本成本中用于再投资的可免税,用于发放股利的应补交所得税,有利于鼓励投资者再投资此外,通过在会计学科中确认与计量资本成本,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并提高管理效能,使公司的价值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得到合理的反映。有利于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矛盾,降低代理成本,从而约束代理人(经营者)短期行为、保守行为、“消费”行为和偷懒行为的发生还有利于促进职业经理(即经营者)人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使经营者得到更大的权力,肩负起更大的责任。资本成本会计是以理想的奖励或激励报酬为基础,它使因(管理行为或决策)与果(主体权益的创造)紧密地连在1起另1方面使经营者从被利润束缚中解放出来,敢于投资于长期才能见效的项目,而不必顾及短期效益。明确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也有利于更好地在会计上反映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资本成本会计融合了经营者和股东双方的观点。

[参 考 文 献]

[1]余绪缨,等管理会计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李百兴刍谈股权资本成本会计[J]财会月刊,1999,(10):14-15

资本运营论文 篇5

一、中小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的原因分析

1.资本市场因素

资本市场是影响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效果的主要因素,虽然近些年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资本市场的结构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主要是依靠主板市场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虽然二板市场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但是其要求条件比较高,企业很难从中获得融资;二是我国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缺乏规范性管理。针对对当前中介结构的调查发现,中介机构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数量非常少,而且他们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多半是参杂为企业提供虚假包装的服务,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企业的上市,最终结果是不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

2.金融体制因素

首先我国金融信贷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比较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虽然我国近些年出台了系列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是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相比,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其次金融管理机制的影响。一般企业要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可抵押物,而且进行融资的程序时间也比较长,这样对急需用钱的中小企业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另外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利用信用担保的实际案例还不成熟。

3.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

首先中小企业的诚信状况不理想。在资本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困难,因此金融机构在与中小企业合作时不得不考虑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盈利能力等因素;其次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比较落后。由于中小企业采取的家族史管理模式,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风险防范意识都不健全,这样对资本运营而言具有很高的危险性。

二、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具体对策

1.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我国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首先我国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我国政府部门要积极跟进中小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领导作用,引导中小企业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富有“含金量”的政策,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我国要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政府要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放松对中小经济内生性金融创新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金融机构改革中,组建有中小企业形成的金融机构,以此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最后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要深化信用担保体系,以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所遇到的无担保物的现实问题。

2.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中小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要重视中介机构的作用,因为中介机构具有专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其能够将企业资本经营中的风险降低到最低,因此: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要广泛的借鉴中介机构的意见,让中介机构参与到企业的资产重组等活动中,以此提高资产运营的效率;另外中介部门应该加大创新力度,从事企业并购、重组等相关业务,为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提供有力的保障。要培育专门的资信评估机构,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评级活动。

3.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与管理能力

首先中小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资本运营管理意识,理顺资本运营的本质概念,强化资本运营与经营生产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为了资本运营而进行资本运营的现象。另外中小企业也要加强人力资源的投入,培育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要想完善与提高资本运营的效果就必须要从人力资本投入方面入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得员工积极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其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减少资本运营风险。中小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要时刻保持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运用科学的方法把握企业内外环境风险因素,以此及时将资本运营风险降低到最小;最后中小企业要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结构强化企业内部权力制约。总之,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中小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小企业应逐步自我完善,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强化自身改造,激发资本运营综合优势价值。

资本运营中的作用及其负面影响论文 篇6

资本运营中的作用及其负面影响论文

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集团化等方式扩展资本,在世界各地设置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实现其全球战略,不仅促进了跨国公司同其他公司贸易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迅速增长。内部贸易在有关国家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瑞典为36.1%,德国为34.6%,英国为29.6%,日本为17%,欧共体平均为29.6%。在当代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已占世界贸易额的1/3以上,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这种内部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本文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含义和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了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一家跨国公司内部的产品、原材料、技术与服务在同一产品生产、销售等过程有关的每一个国家里组织专业化生产,而又通过内部交易把这些生产活动联系起来。这种交易虽然导致商品跨越国界的运动,但是交易行为主体实际上是同一个所有者,它既具有国际贸易的特征,又具有公司内部商品调拨的特征,因此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获利动机并不一定是以一次性交易为基础,而往往以综合交易为基础,服从于公司整体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的目的;其交易价格不是由国际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公司内部自定的;其交易动机主要是实现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使经营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实现正常的运动。

一、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理论基础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理论基础是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经营的范围不仅包括生产,还包括销售、研究与开发以及职工的培训等。这些活动是相互联系的,由中间产品,其中主要是技术、专利和管理技能等知识产品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使得企业利用市场交易的成本很高,因而导致企业创造出内部市场,将原先由市场连接和组织的各项活动置于统一的所有权控制之下,当市场内部化超越国界时,跨国化经营的舞台就形成了。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外部市场不完全是内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企业外部市场失效促使内部市场的建立。存在于企业之外,受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支配的外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存在种种不确定的因素,交易成本大。某些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的市场尤不完善,使得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外部市场有效地协调其经营活动。通过内部贸易,以公司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以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使资源和产品在公司内部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充分利用。

第二,知识产品的特性促使内部市场形成。知识产品包括知识、信息、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管理技能及商业信誉等。知识产品要实现其专有权的价值,会因市场不完全而遇到困难。一方面,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研究与开发耗费的时间长,投资的费用大,一旦开发出来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某种“自然垄断”的性质,其价值的实现要靠歧视性定价或差别性定价;另一方面,外部市场难以对知识产品准确定价,且外部交易极易使知识产品泄露出去而失去原有的价值。若将这一交易置于同一所有权之下,便可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借助内部市场的定价机制充分实现知识产品的价值,并可充分发挥企业的垄断优势,形成内部化优势。

第三,寻求交易成本最小化是内部贸易的形成动机。由于外部市场存在很多交易障碍,如信息不对称问题、关税壁垒、谈判成本等,通过外部市场所进行的交易会导致附加成本的增加,而企业内部资源的转移可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由此形成了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一般来说,外部交易成本越大,内部化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二、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

第一,在结构调整方面,内部贸易促进了国际分工和技术进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开辟了全球范围内一体化生产的可能性,促进和健全了公司内部网络的形成,即把生产加工的不同阶段分设在不同国家,或者由各子公司专门生产整个生产线的某种特定部件,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内部技术贸易还促进了跨国公司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科研机构,推动技术创新,保持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据估计,目前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和80%的新技术工艺。

第二,在要素配制方面,内部贸易可以充分利用转移定价攫取高额利润和规避风险。内部贸易的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根据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由公司上层人士制定的,通过转移高价和转移低价使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在全球战略目标指导下实现内部交换,在协调的基础上使各自的利益得到满足,并可减轻税负,实现内部资金配置,逃避东道国的价格控制,避免外汇汇率风险和东道国的外汇管制。例如,当跨国公司子公司所在国的外汇管制和利润汇出限制严、营业利润抽税高时,母公司就抬高供应给子公司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劳务价格,使子公司生产成本增加,盈利减少,从而少纳税;当子公司产品面临当地产品竞争时,母公司可以大幅度降低转移价格,从而降低子公司产品的生产成本,加强其竞争能力,以掠夺性价格打垮竞争对手,操纵和垄断当地市场,然后再提高价格;当所在国货币将要贬值时,母公司就可以利用转移价格将子公司的利润和现金尽快汇出去;当子公司所在国货币坚挺时,母公司就利用转移价格使子公司扩资,从汇率中牟利。由此可见,转移价格已成为跨公司弥补外部市场结构性和交易性缺陷的重要措施,它既是跨国公司建立内部市场的重要手段,又成为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强大支撑点,为其最终获取高额利润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在无形资本运作方面,内部贸易可保持公司的技术优势。对技术的垄断是跨国公司的特有优势,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如果公司的技术产品在公司外部交易的话,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摹仿而受损失。内部贸易就可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有助于公司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竞争能力,实现全球利益的最大化。实践证明,实行内部贸易与公司拥有的技术水平有关,其技术水平越高,内部贸易的比重就越大。据邓宁教授研究,母公司内部出口贸易在总出口中的比重,计算机工业为91.3%,石油工业为51%,汽车工业为62.4%,电子工业为36.5%,纺织业为12.8%,食品业为9.8%。

第四,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内部贸易解决跨国公司内部相对利益中心之间交换的矛盾,有利于公司高层人才的稳定。跨国公司的各个子公司虽然隶属于同一母公司,但各子公司又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即使是从母公司的全球战略的大局出发也应考虑到各个主体的利益要求,以保证工作人员的稳定,维持整个公司的凝聚力。因此,在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换过程中就不能以利益的完全一致性为基础进行无偿调拨,而必须采取贸易形式,通过内部市场机制满足各方的经济利益,以解决内部经济利益的矛盾。

第五,在追求风险最小化方面,内部贸易降低了外部市场造成的经营不确定风险,有利于跨国公司实行计划管理。完全受市场自发力量支配的企业经营活动面临诸多风险,如投入供应数量、质量、价格等不确定,以及不同生产工序和零部件由独立企业承担带来的协调问题等。公司内部贸易可以大大降低上述的各种经营不确定性,使公司的商品数量、商品结构以及地理流向都服从于公司长远发展战略计划、生产投资计划、市场营销计划和利润分配计划,优化公司内部的资源配置,使之不断适应公司发展战略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内部贸易的负面效应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内部贸易在跨国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作用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

第一,转移价格的定价机制改变了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的贸易秩序。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转移产品、服务、资金时,人为地调高或调低价格与收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自由竞争赖以存在的供求调节价格的价格机制,破坏了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的联系。因此,内部贸易减弱了价格作为市场信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原本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贸易秩序。

第二,转移价格往往损害了东道国的利益。由于内部贸易采用转移价格手段,达到跨国公司的特定目标,如将资金调出东道国,规避东道国的税收,绕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等。据有关部门的数字表明,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亏损高达40%以上,有些地区甚至达到75%,因此许多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无利可分,甚至连年亏损。令人深思的是这些企业的外方却不断增资,合理的解释只可能是这些企业的外方通过“高进低出”的转移价格侵吞了中方的收益,实现了“虚亏实盈”、“中亏外盈”。可见,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侵吞了东道国合资方的利润,减少了东道国的税收收入。

第三,内部贸易降低了东道国引进外资的关联效应。很多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力引进外资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带动上游产业或下游产业的发展。然而跨国公司从全球战略出发,有时宁可高价进口国外关联公司的原材料、半成品,因而降低了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直接投资的关联效应。例如,某合资企业生产用的主要原材料阿苯达唑,国内许多厂家均能生产,而且产品质量很好,但该企业的合资外方却拒绝使用高质价廉的国产原料,而高价从其他国家的子公司进口。

第四,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使国际关系复杂化。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贸易侵占了东道国的利益,破坏了东道国的投资声誉,而且使东道国在制定外经贸政策时左右为难;另一方面,内部贸易中的返销假活动使得进出口国地位改变,改变了双方的贸易差额。不利于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改善。这些矛盾显然会造成国际经贸关系复杂化。例如,美国以巨额贸易逆差为由向其贸易伙伴施加压力,如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汇率升值;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等。

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把“双刃剑”。如何运用好这把“双刃剑”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例如美国、法国、日本等拥有大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发达国家都已制定出专门法规,限制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作用。发展中国家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时间短,缺乏经验,要管制转移价格就比较困难。目前发展中国家应该从完善法令、法规入手,加强对外资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核,并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及有关国家的税率差别,了解国际市场同行业利率水平,及时发现问题,以对跨国公司转移价格进行限制,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 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 卢荣忠,杜浩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几个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

[3] 林康。跨国公司与跨国公司经营[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 缪合林。资本运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5] 王俭。在华跨国公司转移价格的实施及应对措施[J].国际经贸探索,,(1).

[6] 傅京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中的转移定价――兼论我国外资企业转移定价的现状、影响及对策[J].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试论当前中小企业资本运营论文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篇7

试论当前中小企业资本运营论文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1.融资环境比较复杂,融资成本大

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小企业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处于“边缘”地位,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随着近两年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来源于内部融资,中小企业主要依靠内部股东的融资以及进行个人信贷业务,通过股票市场以及债权市场获得融资的比重非常小;二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是当前中小企业经营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2.未充分合理的利用中介机构

中小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就是依靠管理者的主观意识,没有意识到中介机构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没有充分考虑专业机构的意见。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利用中介结构的意识不高。很多中小企业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他们没有借助专业资本管理中介的意识。甚至部分中小企业在应用了专业结构之后,他们不相信专业机构的结果,导致专业机构的评估价值被浪费;另一方面专业资本运营机构的综合实力有待提高。资本运营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熟练应用金融工具操纵资本的能力与手段,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这样导致专业资本运营中介的服务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三是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模式比较复杂,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专业结构很难对中小企业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使得专业的资本运营机构不愿意承担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管理的业务。

3.缺乏对资本运营的正确认识

很多中小企业管理对资本运营还没有形成正确认识:一是将资本运营看做是股票投资或者金融产品的买卖。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将资本运营看做是将企业的闲散资金用于购买金融产品或者进行股票投资,甚至部分企业忽视了主营业务,将企业的发展重点用于进行投机,这样会给企业的财务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二是没有将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很多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并且将资本运营脱离生产经营范畴,导致企业过分追求资本运营效果而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恶劣影响;三是中小企业在资本运营中存在跟风现象。很多中小企业在资金运营过程中缺乏特色,比如某一个企业进行资本运营获得成功之后,其他企业就会采取该企业的运营模式进行,而不会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风险,结果导致投资失败。

二、中小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的原因分析

1.资本市场因素

资本市场是影响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效果的主要因素,虽然近些年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日益完善,但是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资本市场的结构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主要是依靠主板市场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虽然二板市场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但是其要求条件比较高,企业很难从中获得融资;二是我国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缺乏规范性管理。针对对当前中介结构的调查发现,中介机构真正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数量非常少,而且他们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多半是参杂为企业提供虚假包装的服务,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企业的上市,最终结果是不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

2.金融体制因素

首先我国金融信贷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比较倾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虽然我国近些年出台了系列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是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相比,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其次金融管理机制的影响。一般企业要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可抵押物,而且进行融资的程序时间也比较长,这样对急需用钱的中小企业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另外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利用信用担保的实际案例还不成熟。

3.中小企业自身的因素

首先中小企业的诚信状况不理想。在资本市场环境下,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困难,因此金融机构在与中小企业合作时不得不考虑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盈利能力等因素;其次中小企业的经营模式比较落后。由于中小企业采取的家族史管理模式,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及风险防范意识都不健全,这样对资本运营而言具有很高的危险性。

三、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具体对策

1.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我国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首先我国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我国政府部门要积极跟进中小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领导作用,引导中小企业朝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富有“含金量”的政策,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我国要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政府要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放松对中小经济内生性金融创新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金融机构改革中,组建有中小企业形成的金融机构,以此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最后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要深化信用担保体系,以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所遇到的无担保物的现实问题。

2.加强中介机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中小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要重视中介机构的作用,因为中介机构具有专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其能够将企业资本经营中的风险降低到最低,因此: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要广泛的借鉴中介机构的意见,让中介机构参与到企业的资产重组等活动中,以此提高资产运营的效率;另外中介部门应该加大创新力度,从事企业并购、重组等相关业务,为中小企业资本运营提供有力的保障。要培育专门的资信评估机构,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评级活动。

3.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与管理能力

首先中小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资本运营管理意识,理顺资本运营的本质概念,强化资本运营与经营生产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为了资本运营而进行资本运营的现象。另外中小企业也要加强人力资源的投入,培育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要想完善与提高资本运营的效果就必须要从人力资本投入方面入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使得员工积极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其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减少资本运营风险。中小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要时刻保持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运用科学的方法把握企业内外环境风险因素,以此及时将资本运营风险降低到最小;最后中小企业要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结构强化企业内部权力制约。

总之,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中小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小企业应逐步自我完善,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强化自身改造,激发资本运营综合优势价值。

资本运营研究开题报告 篇8

研究意义:在现代企业的理财工作中,营运资金是企业日常经营所不可缺少的,营运资金的管理及实践始终占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营运资本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涉及到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它的投入和收回是在不断的循环过程中进行的,这一过程无始无终,周而复始。它既是企业与外部世界进行资源交换的渠道,又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得以实现的依托。营运资本一旦出现问题,轻则影响企业经营效益,重则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使企业破产。

因此,营运资本管理的好坏往往是企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它在财务管理乃至企业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且通过营运资本管理,可以实现在充分满足生产经营活动周转需要并充分考虑企业财务安全性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营运资本的利用水平和周转能力,降低营运资本持有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国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衰退时期。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只是针对如何运用好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这些营运资金个别项目,还没有对营运资金系统性的研究。七十年代后,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的研究才逐步兴起。

国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是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的上的,在内容上经历了从单独流动资产管理到整体营运资金管理;在方法上由数学方法转变到基于供应链和渠道的营运资金研究方法;在深度上从单独流动资产管理到整体营运资金管理以及营运资金内部项目如何优化;在广度上转向供应链、渠道管理研究。并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绩效评价以及研究营运资金管理影响的因素和内容。其研究范围由经营层面拓展到企业的营销和战略层面,以及营运资金管理对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影响。

国内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的, 这是由于营运资金作为一个财务概念1993年我国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制度以后才引入我国的。总体来看,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大多数研究仅是对某个营运资金项目的孤立研究, 少有对营运资金的系统研究。

目前,我国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融资政策和鼓励政策两个当面,普遍缺乏对营运资金政策的研究。一些相关的实证研究也仅限于对我国上市公司所采用的营运资金策略情况的基本汇总上。大部分企业也不具有正式的营运资金政策。当前企业对营运资金的管理主要侧重于强调企业资金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对资金的需要,降低企业对资金的占用等。但对如何有序的安排营运资金,如何处理好营运资金与其它形式资金的关系,以及如何筹集营运资金方面缺乏研究。因此,我国对与营运资金的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在这天道路上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而且环境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也迫切需要我国的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来给予指导。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收集有关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分析的文献资料。

(2)实证分析法结合归纳法:通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现有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收集和分析有关公司实际统计数据和客观事实,对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归纳、演绎、比较、判断,分析该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近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可行性分析:

本文首先从认识营运资金管理入手,阐述其概念、特点、内容及目标;其次,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主要从流动资产的三个方面出发寻找解决对策。阐述通过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在满足生产经营活动周转需要和充分考虑企业财务安全的前提下,保证企业资金的充分流动,加快营运资金周转速度,降低投资风险。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篇9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作为金融系统编制改造的一项复杂行动,我国从先后成立了信达、华融、东方和长城四年夜资产治理公司,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手中接过了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应该说,成立金融资产治理公司是我国借鉴国外成功履历,措置金融不良资产的一种现实选择。然则,从成本运营的角度来看四年夜金融资产治理公司的运营及其成长趋向,以市场为绳尺使资产治理公司形成优越的资金融通系统,还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切磋。

一.四年夜资产治理公司的运营现状

所谓成本运营,是指以利润最年夜化和成本增殖为目的,以价钱治理为特征,经过过程出产要素的优化培植和家当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进行综合有用运营的一种经营体式格局。成本运营实施的本色是在产权界定清晰的根柢根底上,从企业全数者的角度出发,强调企业可以支配的实足成本按成本化运作体式格局进行重组和优化培植,使有限的成本取得最年夜的经济效益。

经由初期的试探阶段,我国四年夜资产治理公司措置不良资产的工作进入了慢慢范例、稳步成长的时代,并慢慢形成了一套相符中国国情的不良资产的措置模式。仅,我国四年夜资产治理公司措置不良资产已超出1200亿元,达1245亿元,接纳现金逾256亿元,较好地实现了资产接纳最年夜化的运营目的,表清楚明了我国措置不良的手法进一步增强。可以说,资产治理公司行使其400亿元的有限成本去拉动近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的接纳和变现,根底实现了成本价钱的增殖,提高了成本蕴蓄的遵守。

日常说来,资产治理公司是为了星散银行不良资产、化解我国金融风险、促进国有企业改变经营机制而设立的。四年夜资产治理公司共接管四年夜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1.4万亿元,四年夜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是以而平均下降超出9%,使国有银行减轻负担,轻装上阵,为其入世后的竞争缔造了有利前提。国有企业是国平易近经济的支柱,四年夜资产治理公司已对我国1000多产业物有市场,手艺提高前辈,有优越成长前景的国有企业执行了债转股,涉及金额4000多亿元,使这些企业欠债率年夜幅下降50%以下,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资产治理公司成本运营起到了国家栋梁的浸染,更有利于中国金融业、国有企业等面临中国入世的峻厉搬弄、竞争和成长。

资产治理公司在近两年的成本运营中,措置不良资产的手法日益立异、日益完美,多元化的款式正在形成,以债务重组、资产置换、诉讼追偿、债转股、租赁、外包、让渡、投资银行等10多种形式对不良资产进行治理和措置,加速了措置速度,提高了措置遵守,四年夜资产治理公司凭据自身特点,接纳响应设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华融公司国外演艺之后,又在上海执行绑缚式的打包措置,实现接纳现金128亿元,实现了规模效益;长城公司则选择和接纳以最年夜限度保全资产为基点,以依法起诉、风险署理为手法,以“公允价钱”为依据的政策组合;东方公司全年措置帐面资产182.91亿元,接纳资产85.13亿元,资产接纳率达46.5%。由此不难看出,资产治理公司在处置责罚不良资产的成本运营中慢慢形成了良性资金融通系统,使物化资财酿成了活资财,实现了不良资产的国平易近经济再增殖。

二.资产治理公司成本运营中的题目问题与毛病

因为资产治理公司才刚刚运营不到两年的时刻,在实践中暴披露来的题目问题还不多、还不严正。然则,从久远的概念来看,把资产治理公司纳入到国有企业改造、平易近间和私营经济的。培育、金融机相干统和成本市场的培植等统筹考虑之中,从成本运营的角度考虑资产治理公司的成本运作,则当今状况的资产治理公司的成本运营仍存在许多值得注重的题目问题,暗藏着许多毛病。

一.中国市场经济系统编制不完美,经济天气情况不理想,给资产治理公司措置不良资产带来了许多灾题,各成本运营的正常运作造成了诸多障碍。

在市场经济情况中,企业必需竖立相符竞争性市场经济系统编制要求的成本运营机制,依托发育优越的成本市场,才气有用的实施成本运营。而我国经济市场则处于由设计经济系统编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编制转轨的时代,资产治理公司不是市场经济系统编制的侥幸儿,而是由我国政府主导的金融轨制立异,是中国转轨经济的出格产物,这种出格性是美国等蓬勃国家的资产治理机构所没有的,更与成本运营所需的市场前提造成了直接矛盾。是以,我国资产治理公司在与市场接轨上还不成熟,不完美,其成本运营的需要市场前提将受许多市场不良成分如全国金融市场冲击、国家泉币政策、入世后的汇率风险等诸多成分的影响,在不完美的经济天气前提下,将致使资产治理公司措置不良资产的成本盘活、变现等难度增年夜,晦气于资产治理公司的成本运营和成长。

〈一〉国有企业改造任重而道远。众所周知,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国有企业经营不善的反映,更是设计经济系统编制下盲目的投资、有国产业局出头具名变相贷款的不良产物。是以,要彻底治理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只有率先让国有企业改变经营机制和经营概念,走出年夜年夜都国有企业吃亏破产的窘破之境。然则,国有企业自改造开放以来,因为系统编制和机制的原因,总体业绩持续下降,而且随中国入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经济局限自90年月以来最先泛起净吃亏,沦为“吃亏经济”或“补助经济”。例如,7月末,国有产业企业资产欠债率为65.4%,净吃亏92.8亿元,成本费用利润为-0.7%,在14923家国有年夜中型企业中,有6042家吃亏,吃亏面达40.5%,到196月末,吃亏面进一步扩年夜到55.1%(国家计委宏不雅观经济研究院,)。是以,在之内,国有企业又将发生一些不良贷款,其根源包含:一是一批此刻业绩较差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即资产治理公司的老成员不能退出;二是一些此刻看起来经营优越的国有企业因为不顺应入世后更为乖戾的竞争而陷入逆境,即资产治理公司的新成员又要进来。可以说,国有企业是我国国平易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市场机制的运作直接摆布着我国经济系统编制的转轨水平,摆布着我国经济系统编制状况的年夜气侯,在这种市场经济系统编制的现状下,资产治理公司――中国不良资产的投资措置银行要完全严厉走市场化道路,将受当今市场化前提不足的极年夜限制,将受国家政策风险、国财家当导向等多方面市场成分的限制,将导致资产治理公司的成本运营不能完全按市场化导向运作,不良资产的呆坏账系数变年夜,致使资产部门流失落。

〈二〉资产治理公司措置不良资产的市场狭小。首先,我国的成本市场狭小。在岁尾,虽然我国证券市场股票总市值首次达到4.8万亿元,相当于昔时GDP总值的5%,然则,不能通顺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仍占年夜都,通顺总市值为8200亿元,相当于GDP的17%,而遏制到岁尾,资产治理公司从商业银行收购的不良资产已高达1.4万亿元,远远超出市场通顺总值。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等金融立异是由政府鼓动的,这就致使资产治理公司在措置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道路上受到政策的限制而不是市场的限制,导致不良资产的措置难度增年夜。其次,我国的股票市场异常懦弱,政策性光鲜明显,在泉币政策都难以启动的情形下,试图想用之于不良资产的措置,更是难上加难。再次,不良资产对外资开放,因为受其他政策和市场系统编制题目问题的影响,还不能年夜规模睁开。这就使外商对我国不良资产的投资发生挂念:收购我国不良资产是否存在司法依据;作为一个债权人,他们的权力能否执行;人平易近币没有完全摊开,对他们的投资将发生极年夜影响。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又分歧于美国储金会的房地产等典质贷款,再加上国有珍爱等成分,感快乐喜爱的器械概略不多,除非年夜比例折价。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能走市场化道路,将会给市场系统编制改造带来压力,给资产治理公司成本运营的市场系统编制等运营前提带来冲击。此刻,我国金融业不凡是银行业一贯是政府介入最深的行业之一,政企不分,设计经营日久,规模重年夜,地位贵要,由此而造成企业轨制的竖立、股份制革新与上市的难度加年夜。在其市场化的经营没有成立之前,还将在必然水平上持续银行业设计经济系统编制下的政策性营业,以及对贷款器械的全数制倾向,还会发生新的不良资产。所以,只有国有银行彻底脱节行政性干扰等成分,完全进行市场化运营之后,才气从基本上杜绝这种系统编制性的国有企业不良贷款的普及发生,而改变当前的状况决非一朝一夕的工作。

二.权属、相干、法式以及资产治理公司的定位题目问题是资产治理公司措置不良资产的四年夜坚苦。

我国四年夜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是由设计经济系统编制的不合理而造成的,这些巨额不良资产的债权、其权属等题目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过问干与过重。是以,对债权类资产,其权属题目问题齐集在购置时购置人对他所购置的债权原形有什么样的措置权力。凭据现行的《担保法》,在债权人不能了债到期债务时,债权人不能直接以典质物抵债,而是必需与债权人协商或经法院裁定后,以拍卖、变卖、折价体式格局所得价款抵债,这是资产治理公司手中债权的一个较年夜坚苦,会使购置价钱与拍卖、变卖后的价款发生差距,致使资产治理公司的资产在成本运营中流失落。纵不雅观国际上措置不良资产的成功履历,许多国家都在这一点上授予资产治理公司不凡的权力,即债务人不能按期了债债务的,资产治理公司就可直接有权措置典质物。对产权类资产,其权属题目问题齐集在原形能否正常过户?更况且成本运营是竖立在产权界定清晰的根柢根底之上的,因而,只有治理了权属题目问题,才气治理债权人与买方之间的生意业务相干,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