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民间艺术论文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思想认识等都有了改变,目前我国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失传,无法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下面我们就我国目前对民间艺术保护的现状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民间艺术的种类
我国的民间艺术种类非常的丰富多彩,根据其不同的材质、制作技艺、创作方式、功能等特点,可以分为很多的民间艺术种类。下面以重庆的民间艺术种类与内容,来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的民间艺术。
(一)重庆的民间音乐
1、水上歌谣—川江号子
由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由重庆到巫山航道弯曲而又狭窄,并且充满了明石与暗礁,因而江上的船只大多都是靠人力来进行推挠或者是用拉纤来航行,往往需要的是上百的人在江上集体劳动,用号子来进行统一的指挥,这样便在重庆的滚滚川江上产生了与船工生活相关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这首歌谣中时而激越、进而舒缓的曲调,有助于解除愁闷与调节身心,因而受到了很多歌曲爱好者的喜爱。这首歌曾在全国的各省电台中展播,以及在法国的阿维尼翁艺术节上也登台亮相,通过对歌曲的聆听,仿佛能够感知到曾经的历史文化。重庆市的群众艺术研究室的彭孝纲先生,从五十年代起就开始对民间歌谣进行整理,收集了众多()的民间艺术歌谣。
2、山歌民谣中的劳动号子
劳动号了有着固定的调子,是在劳动过程中由很多的人加工传唱而形成的,有着丰富多彩的种类,可以随时随地的進行添加歌词。
3、黑山谷的苗族民歌
属于我国的文化遗产这一,黑山谷的苗族民歌可以分为阳歌与阴歌,阳歌也称四言八句,多用于婚娶、庆寿等喜庆的场合,而阴歌一般只有在丧事时才会唱。黑山谷的苗族民歌的形式与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有着听的唱腔与好记的唱词,有着非常明显的地方特色。
4、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包括了劳动号子、小调、风俗歌等一百多种的曲调,其中以禾籁与盘歌最具有地方特色,在1990年时,木洞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了山歌之乡。
(二)重庆的民间表演艺术
1、铜梁龙灯
铜梁龙灯是彩扎的龙和灯,同时也可以作为舞蹈的一种道具,是一种集合了舞蹈、音乐与手工艺品的一种民间艺术,最初开始于隋朝,兴盛于明清时代。铜梁龙灯这种民间表演艺术,不仅造型表现的非常夸张,而且还包括了素描、剪纸、刺绣等中国传统的艺术,从而表现出气势磅礴的气质与画面。
2、秀山花灯
花灯戏最初源于汉族的灯儿戏,集合了歌、舞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并且呈现出古朴与优美的情调,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的形成了独具民间风格的那时雨,在秀山花灯的表演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了花灯、扇子与桌子为道具,通过手工剪裁的各种花镶贴在非常精致的茶灯上,赋予花灯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
3、西阳摆手舞
最初流行于唐代,至今仍然在流传着,摆手舞属于是土家族的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舞蹈,其中的舞姿多是对日常生活、农间劳动等模仿,从舞蹈中体现出了当地人民非常粗犷豪放的性格。
4、梁平灯戏
也被叫做为包头戏,属于梁平的一种民间戏曲剧种。在清代中期,每逢重大节日,就会筑台竞演,并向周围进行传播,从而在不同的地方形成多种腔调。
5、接龙吹打
在接龙吹打的民间艺术中,体现出了当地浓浓的风土人情与传统的文化习俗,并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接龙镇的接龙吹打民间艺术也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形成了不同风格、色彩鲜明的特点,从而成为了当地农村的主要民间音乐力量。
(三)重庆民间的工艺美术品
1、纂江农民版画
在纂江农民版画中体现出了生动活泼、质朴与幽默等的特点,通过把石刻、剪纸、刺绣等工艺融入到版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纂江农民版画,并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誉。曾被多次进晋展出,受到了高度的评价。
2、九龙楹联
楹联创作作为九龙镇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的扎根土壤,开展了特色文化的路子,九龙楹联以书画、篆刻等为载体,表现出生动、高雅的格调,从而呈现出独有的韵味,同时又辅以书法、金石等,最终使得九龙楹联具有了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在2000年初,九龙楹联被誉为了巴渝的十大民间艺术之美称。
3、梁平年画和梁平竹帘
梁平三绝有着川东奇葩之美称,分别指的是梁平灯戏与梁平年画、梁平竹帘,同时也有着巴渝十大民间艺术的称号。梁平年画最初源于自清朝年初,至今有碰上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梁平年画的民间艺术中,主要是采用了历史故事、喜庆吉祥等作为题材,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以精美、独特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乡土气息与形式之美,因而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并且还赋予了它丰富的人文内涵。梁平竹帘艺术最初源自于北宋年间,至今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在传统工艺中结合了书画、刺绣等不同的表现手法,制作成非常实用而又极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不仅工艺精细,而且色泽非常的典雅。呈现了浓浓的自然风韵。
4、重庆民间文学
一般多是民间故事、民歌、神话故事等,经过加工之后,演变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并体现出当地人民热爱生活的一种精神风采,例如比较经典的重庆民间文学摆龙门阵,一直流传至今,仍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思想认识等都有了改变,目前我国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失传,无法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下面我们就我国目前对民间艺术保护的现状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性艺术,是在民众生活功利性驱动下萌生和发展的。功利性是民间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因,离开了与其相依的现实生活需求,民间艺术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社会经济转型期,随着传统农耕社会土壤的缺失,民间艺术原有的物质或精神功用与当代民众的生活需求脱节,生存危机凸显,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为此,政府、学界、业界提出并践行了多种民间艺术保护方式。概括而言,可分为两大类,即民间艺术的“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前者主要通过文字记录、摄影、录像、录音、博物馆收藏等手段,实现民间艺术品及其文化信息的静态保存。后者则主要借助于工艺品业、旅游业、演艺业、会展业等产业载体实现民间艺术的“生产性”保护,使民间艺术以活态形式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相伴生。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依托民间艺术资源,结合市场需求,举办各种与民间艺术相关的会议、展览、节事活动,具有民间艺术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的双重功能。其一,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借助于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展览馆、陈列馆等各类陈列展览场所,搜集、整理、收藏、展示民间艺术精品,起到了保存、展示、宣传民间艺术的作用。其二,民间艺术会展开发,通过举办相关展览、节事活动,将民间艺术的供求双方及信息有效联系起来,有助于将民众的消费需求反馈到民间艺术的生产环节,通过市场的调剂整合与民间艺术自身的适应性调整,推动民间艺术在题材、内容、形式、功能等方面的转换与创新,从而对接当代民众的消费需求,实现民间艺术的活态保护。此外,民间艺术生产个体或组织借助于展会可实现知名度的提升与市场空间的拓展,这为其自觉保护、传承民间艺术提供了精神及物质驱动力。同时,民间艺术会展开发通过对民间艺术知识、民间艺术传统及现代创意产品的展示、宣传与推广,有助于增进民众对民间艺术的认知与文化认同感,培育、扩大民间艺术的消费群体,从而为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营造必要的社会文化空间。
二、拓展会展业务领域,打造特色展会品牌
会展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我国所具有的民间艺术资源优势及其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及市场基础。一方面,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民族众多,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多彩,“民间艺术之乡”在神州大地星罗棋布,这为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提供了优质资源基础。另一方面,民间艺术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及符号价值,契合了当今民众的消费需求,具有庞大的现实及潜在市场需求,这为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提供了客源基础。首先,民间艺术源发于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实用功能是其首要功能。当代社会,民间艺术在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领域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面临着日用工艺品市场、礼品市场、旅游市场、环境艺术品市场、投资收藏品市场、演艺市场等诸多应用场域,具有家庭日用、礼品馈赠、旅游体验、环境装饰、投资收藏、游艺娱乐、商贸促销等现代使用价值。当然,民间艺术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与传统农耕社会环境中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的。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民众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民间艺术上述现代使用价值的挖掘及发挥,有赖于市场需求导向下的民间艺术创新开发。其次,当今消费社会,人们除了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外,愈来愈注重对其符号价值的消费。民间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符号价值契合了当今民众的消费需求,为其会展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其一,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以及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全球化时代,在民族情感的召唤下,出现了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回归传统的文化势潮;其二,民间艺术具有“母体艺术”的特性,饱含高情感容量,具有疗治工业文明、科技理性及商品经济对人的异化,实现人的感性和理性平衡的文化调节和情感补偿功能;其三,民间艺术所具有的恒常的求生、趋利、避害的吉祥文化主题,契合了民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贯追求,具有恒久的社会需求与广阔的应用空间。[2]总之,我国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有着坚实的资源及市场基础,是会展业务拓展的重要方向。这一方面有助于丰富相关展会的活动内容,提升展会文化内涵,营造气氛、集聚人气;另一方面,有助于打造特色展会品牌,提升区域会展产业竞争力。例如,自贡灯会、潍坊国际风筝节、南宁民歌艺术节、吴桥杂技艺术节、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等依托区域民间艺术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品牌展会,极大地提升了举办城市会展产业的竞争力。
三、推动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从微观角度讲,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为参展企业提供了理想的宣传、展示、交易平台。通过参展,企业可以向观众展示、宣传其产品和企业文化,达到提升企业和产品市场知名度,实现与新老客户的交流与合作,推销产品、开拓市场的目的。从中观角度讲,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与民间艺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民间艺术会展开发依托于区域民间艺术产业基础,反过来又会促进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民间艺术会展开发,可为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带来所需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必备要素,具有产品展示、人气集聚、文化交流、经贸洽谈等多重功能,为区域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和宣传展示平台。例如,潍坊风筝节、庆阳香包节、广灵剪纸节、南阳玉雕节、宝丰魔术节、吴桥杂技节、南宁民歌艺术节、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等民间艺术展会的举办,提升了区域民间艺术的市场知名度,极大地推动了举办地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从宏观角度讲,民间艺术会展开发有助于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一方面,会展业是一种综合性、关联度非常高的行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带动效应。“按国际博览会联盟的估计,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中,只有10%是展览会行业的,其余90%为相关行业所拥有。”民间艺术会展开发,除了给会展公司、会展场馆带来直接经济收益之外,还可带动旅游、交通、住宿、餐饮、通信、建筑、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举办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催化作用,有可能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有力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民间艺术会展开发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如推进市政建设、提高社会整体服务水平、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有助于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如“自贡灯会”经过近30年的精心培育,在诸多的年节灯会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称,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展会以及自贡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有力推动了自贡彩灯产业、会展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提升了自贡作为“南国灯城”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结语
民间艺术与会展业的互动可产生显著的社会、文化与经济效益,但两者的互动实践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妨碍了互动价值的实现。从展会运营管理、品牌经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协调统一,政府角色定位、市场化运作及民众参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采取措施解决好民间艺术与会展业互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两者互动价值顺利实现的关键。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民间艺术论文
1陕北民间文艺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由于陕北民间艺术的独特性质,在现代城市景观中占重要作用。
1.1陕北民间艺术能够在城市景观中融入美学价值
陕北民间艺术是红色艺术的发源地,也是勤劳质朴的陕北人民奋斗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陕北民间艺术是劳动人们积累了千万年的思想和智慧,代表了大众的审美特点,如果应用在城市景观中,就能体现出深刻的美学价值,这也进步一步说明,劳动人们的智慧是伟大的。陕北最具代表特征的窑洞是地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的窑洞住过老一辈革命者,也是无数百姓幸福的家园,具有深刻的意义。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可以根据窑洞圆弧状窗户等元素,建设陕北风情建筑群,以供商业开发、旅游游览等。例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多生活的是蒙族和回族,为了凸显城市特色,当地部门建造了清真寺一条街、大昭寺等独具特色的城市景点,城市内部整体的建筑群上绘制蓝白相间的蒙族纹饰,凸显出了蒙族文化的显著特点。
1.2陕北民间艺术能够体现城市的个性
从广义上说,城市景观设计不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景观形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城市景观设计要遵循一定的因素,例如适应当下的环境,满足市民的要求,重视、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同时具备对于传统和现代的整合能力,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无凭无据,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内容和形式,探索合适的风格,塑造独属于城市个性的文化和内容。
1.3陕北民间艺术能够展现出无穷的创意和想象
一个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表现这个城市不同与其他城市的韵味。南方城市水墨画般的精致生动,北方城市则如油画般深沉厚重。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城市,而陕北民间艺术能够展示出无穷的创意和想象,让人们感受原生态的建筑美感和艺术热情。在应用中,利用剪纸、农民画、年画等陕北民间艺术,设计创造景观带、绿化区等,都能够展现出无穷的想象。创造性的形式和形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让大家领悟到城市建设发展的真谛,能够使人们坚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1.4陕北民间艺术传承
发展了灿烂的民俗文化陕北民俗文化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文化珍宝。陕北现在正处于能源工业化大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增长使陕北城市建设加快。为了传承民俗文化,塑造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城市,城市景观设计者可以从陕北民间艺术的实质出发,对乡土文化进行概括、提炼,突出陕北地域文化和乡土特色。例如,在陕西省神木县解家堡乡木瓜梁村,当地有管部门建设了占地500亩的陕北民俗文化园区,紧紧围绕黄土文化、特色农业风土人情宣扬陕北文化。这也为陕北传统文化特色规划设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使陕北民间艺术有了更多的发展。城市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追求标新立异的形象工程,而是考虑整体风格是否统一,是否符合人们精神文化各方面需求,并且能够低碳环保的建设设计。在现代文明发达的今天,如何让陕北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发展,提升城市的地域文化品位,使陕北民间艺术能够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从而达到增进城市内涵、改善居住环境的目标。
一、民俗文化、民间艺术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是民间群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民间艺术实际上是民俗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
二、文化生态学
根据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理论,人类学的生态研究可以分决定论和互动论。决定论又分为文化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决定了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最终决定了其现有的生态样式”;而环境决定论则认为一个地区的地理自然环境使该地区形成起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互动论则认为文化与环境起到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人们的生活被自然地理环境主导时,那环境对文化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辽阔而多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钱币,度量衡等,这些文化因素又开始影响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秦始皇主旨建造的都江堰,灵渠等又连接各种江河流域,使得自然环境又发生了变化。可以把互动论看作是介于环境决定论与文化决定论之间的一个理论,文化生态学正是基于这种互动论而产生的。文化生态学为理解民间艺术的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
1、民间艺术生态系统
“民间艺术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民间艺术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文化的功能规制(观念、思想、信息)所联结的庞大的、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因素众多并具有高度协调和适应能力的稳态系统。”民间艺术就是在这个生态平衡的系统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
1.1民间艺术生态链
“民间艺术的构成包括民间艺术的物质载体,民间艺术的思想观念内涵,民间艺术的功利功能,民间艺术的造型形式等。各要素之间有着严格的前后承接关系。”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了民间艺术的形成,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社会,岁时节令中基于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信仰而产生的各种节日,对民间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民间艺术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辟邪祈福、趋利避害。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民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间艺术生态链完整和稳定的根本条件。民间艺术最开始存在的意义便是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生命诉求,民间艺术形态在社会环境中的普遍存在又成为社会环境构成的一部分。这样就形成了民间艺术生态系统的一个循环,构成民间艺术生态系统的稳定结构。但在民间艺术生态系统中各个因素环环相扣,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处于波动之中,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维持民间艺术生存的关键,如果生态系统崩塌,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
1.2民间艺术与地理环境
民间艺术的独有的地域特点和人文风貌都是基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尤其是加工材料和工艺,形象和功能都体现着地理环境强大的影响力。自然环境是民间艺术的形成基础,但不是促使民间艺术发生变化的关键。民间艺术是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影响的,因此研究民间艺术在考虑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环境。
1.3民间艺术与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民间艺术生态圈重要的条件,占主导地位。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民间艺术不能脱离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功能,它在满足民众的精神性和物质性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存在。对民间艺术传承人来说,社会需要是激发他们创作的动机和动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械化的普及,农村社会的变革和手工艺的逐渐变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民间艺术的功能、审美、创作人的身份等如不随之适应变化,将无法适应这个生态系统,导致失衡。
2.民间艺术生态系统失衡
在《民间艺术生态系统失衡解析》文章中指出:“民间艺术生态系统也存在失衡的情况。当下,经济全球化,便利的交通拉近区域之间的距离,信息交流空前快捷,文化的交流异常活跃,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改变着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模式。”在民间艺术生态系统中,社会环境变迁打破了封闭的文化环境,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逐渐被取代,动摇着民间艺术的生存基础,人们对一些宗教和自然信仰的丧失动摇了民间艺术功能需要,从而波及到民间艺术生存。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一些经典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生存发展的艰难。
那么,在当前民间艺术面临的生态环境中,文化馆可以起到什么保护作用吗?
三、文化馆在民间艺术保护中起到的作用
一是民间艺术晴雨表的作用。民间艺术来源于最基层的生活环境,数量多,分布广,生存发展境况不尽相同,一些民间艺术逐渐丧失了继续生存的环境,日渐萎缩。虽然有的学术调研可能会专题性针对某个民间艺术项目做研发,但要把民间艺术保护传承作为常态化的工作,需要形成专门的保护机制和体系。随着国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馆在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民间艺术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馆的管理体系范围涉及省、市、县、乡、村,各级文化网络都有群众文化工作者从事一线的工作。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到最基层的民间艺术生存状况,对民间艺术的发展流变提出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各级文化馆可以立足民间文化发展,培育本土文化资源,把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列为重要工作之一,制定本地民间艺术普查规划,对民间艺术的品种、分布、技艺、演变、传承关系、风格流派、从业人员、生存情况、市场前景等做详细的调研,采集文字、图片、影像信息等,体现民间艺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做到数据采集标准,内容描述贴切,并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数据资料的录入,建立民间艺术资料档案和数据库。因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存续状况和濒危程度不一,文化馆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可对本地民间艺术的存续和保护情况进行分类,分析本地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存在突出问题和瓶颈,区分保护目标的轻重缓急,为制定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措施提供准确详实的依据。尽可能的将民间艺术还尚存的内在生命力和外部环境做一个搭桥,建立沟通交融的渠道,让政府这个强有力的外部作用力了解到民间艺术的生存状况,并有机会和通道参与到其中。
二是民间艺术传播器的作用。民间艺术技艺的传承,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很多民间艺术技艺靠的是口传心授,技不离手,代代相传,累积起来的经验就是技术。而现在中国的民间艺术由于外部力量震荡使得民间艺术发生了断层,手艺传承的青黄不接,内部生命力变得薄弱。因此要激发民间艺术的内在生命力,必须保护民间艺术传承人这一群体。
但是,民间艺术传承人多生活在于乡村,流传在民间,与现代生活脱离甚远,生存越来越困难。民间艺术技艺人传承多是慢工出细活,环境简陋、工作辛苦,收入不高。呈现出一线传承人年龄越来越大,力不从心,年轻人因看不到传承的价值和效益不愿拜师学艺的困境,有的老传承人带着满身的技艺,无人传承,遗憾离去。
在保护民间艺术传承人的过程中,文化馆可以发挥传播器的作用。传承人是民间艺术传播主体,通过全面的调查,寻访一线民间艺术传承人,理清传承脉络,找准濒临失传,急需传承的项目和传承人,重点抢救和保护有影响力的传承人。开设民间艺术传承培训班,设置培训计划,扩大宣传招收传承培训班学员,特别是年轻学员,为他们的技艺传承提供免费的场所和条件,让传承人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注,提高他们传承的使命感;让参加培训的人领略到民间艺术的精华和价值所在,提高他们学习传承的兴趣,保护民间艺术的传承;让有代表性、传承能力强的传承人得到相应认可,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同时,文化馆在保护传承人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代表性传承人所掌握技艺传承的过程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特别是用影像记录展示技艺动态的全过程,建立数据库。为传承人著书立传,通过一线传承人口述历史的方式,全程记录传承人的传承谱系、从艺生涯和技艺传承情况,反映民间艺术流变原始真实的发展的过程。
三是民间艺术缓冲带的作用。传统民间艺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于是人们提出应该让民间艺术市场化、产业化,让市场成为民间艺术的“救世主”和“保护神”。然而在市场的冲击下,一些民间艺术却开始背离了其本来的艺术真谛,迫于生计的一些民间艺术开始屈从于市场,于是失去了本真,流水线般的艺术成了粗糙的复制品。
文化馆在保护传承民间艺术和民间艺术对接市场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缓冲带的作用。文化馆在对本地民间艺术调研、保护的工作中,可以准确地挖掘和把握其传统的精髓和内涵,在这些民间艺术面对市场时,传统和创新没有不可调和的冲突,文化馆可以在民间艺术对接市场的过程中注入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使得民间艺术在从事产品经营的过程中,既能注重市场需求、消费者心理以及市场竞争,又不浮躁、唯利是图,从而推动民间艺术向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以及参与广泛化的方向发展。文化馆在民间艺术的保护和改造创新中寻求一个合理的度,选择与之对应的消费群体,逐步开拓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起到缓冲带的作用。通过发展民间艺术产业文化,形成品牌,在提供健康精美民间艺术作品,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只有解决民间艺术自身生存,才能有多余的资金来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民间艺术发展既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满足自身传承的要求和大众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需要;又要走向社会,面向大众消费者,实现其经济价值。
四是民间艺术助力器的作用。很多民间艺术因为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由兴盛逐渐萎缩,传承人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文化馆在保护传承传统民间艺术中,可以通过搭建平台,牵线搭桥,做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助力器。有一个成功的案例让人很受启发:2016年春节前,淘宝众筹联合“故宫淘宝”,由年轻设计师与高密剪纸、朱仙镇木版年画等非遗传承人合作,众筹推出手工制作的年货制品,大受消费者欢迎,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让古老的、曾经少人问津的民间艺术再次“火”了。用年轻时尚的设计语言呈现传统手艺,用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审美标准与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相融合,不失为一条民间艺术生存发展之路。
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也在向“智慧”和“互联网+”转型。文化馆应该将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信息社会并进行继承创新、繁荣与发展。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一个全方位覆盖、多终端访问、跨平台、多通道发布的,网民可通过电脑、手机享受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可以把在一线收集到的本地最多最全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展示,扩大民间艺术的知晓度。要抓住大众认知和参与民间艺术的发扬,特别是吸引频繁登录社交工具、互联网游戏、电商交易的使用群体来关注。构建设计师网上沙龙,为设计师与民间艺术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空间,艺术作品展示平台,将网上沙龙打造成设计师聚集交流互动和宣传本地民间艺术的窗口。走“互联网+文化”的发展模式,以“创新是最好的保护”为宗旨,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既保有较高的文化含量、雅俗共赏,又能创造经济价值,反哺民间艺术自身的发扬光大,相得益彰,共同出彩。
四、结语
在社会环境的变迁中,民间艺术所处的生态圈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现阶段正处于变化的关键点。文化馆是直接通过艺术形式与群众接触的机构,文化馆的职责就是为群众服务,也负责将艺术带到群众中去,文化馆可以在民间艺术发展中的担当重要角色。秘鲁民间艺术“激情”演唱组的负责人卡塞雷斯说,一旦用你的艺术感染了受众的心灵,你就不用再害怕它会受到冷遇甚至消失了,因为这种灵魂的触动会促使他们一起来关注、继承和保护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