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优秀6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 篇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在通过对社会、学校、家庭进行走访调研,并对不同程度厌学的学生采取问答测验、调查问卷、个别谈话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后,发现学生厌学的原因绝大多数是源于非智力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常见的不良方法如下:

1、顺其发展的思想严重

部分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就完成了任务,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很少及时过问,孩子做得好与坏不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肯定,指出努力的方向。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与上进性,如上课自由散漫、自主性、积极性较差、不爱说话、不按时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产生厌学的心里。

2、期望过高的现象严重

部分家长自己没有文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要求无限度地升高,不讲究方法,手段粗暴,这样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厌学。如新圩镇沙路小学的姚俊秀同学,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一至三年级时都是班上学习委员,酷爱学习,遵守纪律,聪明活泼,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父母的骄傲。但由于父母对她的期望过高,过于完美,父母要求女儿每门课的成绩必须在90分以上,由于试题的难易程度所致,有时考试成绩虽然在班级名列前茅,但父母仍不满意,对她严厉批评。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各种学习丝毫不敢怠慢,姚俊秀同学的心理压力很大。从四年级开始,她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尤其对考试产生了恐惧。结果使孩子疲于奔命,以致严重的身心疲劳,厌烦学习,造成逃学。

3、教育方法不和谐的现象较为普遍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本来就很难达到统一,尤其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农村家庭中的父母大部分外出打工,一年四季在外,偶尔回家对孩子特别疼爱,甚至溺爱,造成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其次,农村三世同堂的家庭较多,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的要求又有很大的差距,造成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使孩子总觉得有避难所。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法欠妥

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多年,但由于农村教师严重缺乏,造成教师承担的教学科目多、教学任务非常重、压力特大、教学评价还片面的以分数为主,这些导致教师无法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急功近利,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疲劳轰炸,评价方式单一,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心理。正如新圩镇沙路小学五年级的宁旭同学说得好:我原本是一位很爱学习的孩子,但是有一次我因一道题不会做,老师随口就是一句:你怎么像猪一样笨!难道我真的这样笨吗?从那以后,我再不想上数学课了??老师一句不恰当的评语,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一生中留下

创伤,这位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课了。为了逃避数学课,造成厌学、逃学。

三、学生的学习障碍

1、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但大多数学生缺乏老师的及时指导,难以形成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欠缺,学习效率不高,导致其产生厌学心理。

2、注意力缺乏和多动现象严重

原因之一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法欠妥,原因之二实施新课程以来,提倡教师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课堂活了。但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应用、驾驭课堂、调控课堂能力还很欠缺,导致学生更有可乘之机。

3、学生惰性现象严重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每个家庭中的孩子急剧减少,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很少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长期以来学生养成懒惰习惯。主要表现在: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在学习任务稍微重的情况下就对学习厌倦。

四、校园生活单调

1、过分的强调安全,取消一些体育活动。

由于经费的制约,农村小学本来体育器材就少的可怜,学生的课间几乎没有活动,再加上这几年学校过分的抓安全,为了安全将学校仅有的体育器材收放起来,如高低杠、山羊、木马、铁环等。取消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如爬山活动,春秋游活动,野炊活动,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等。

2、图书的借阅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近年来学校的各种检查一波接一波,学校为了迎接检查,宁可把贴着整齐划一标签的图书放的陈旧,也不借给学生阅读,学生除了仅有的课本以外,几乎无别的书可阅读。

3、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跟不上。

五、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中缺乏文化氛围,学生常常见到的活动多为喝酒、打麻将、聊天、游戏、网上聊天、玩台球。很少见到具有文化气息的活动。

改变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教育对策:

对于厌学的学生,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对其增加学习的压力,而是要培养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兴趣,教给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和家长要戒急、戒惩、戒弃。教育的急和惩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从而失去自信和自尊。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看待。勤于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以鼓励为主,不能用惩罚代替教育,在遇到挫折或学习效率不高时,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轻言放弃。

一、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隋光远的研究表明,向学生讲明积极的、正确的特点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阐明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勤奋学习,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并组织学生就此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将学习成败做出正确的、积极的判断。影响学生学业的因素除努力外,学习方法、家庭环境、教师等也不同程度地对学业产生影响。与此同时,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结构特征、成就动机水平不同、以前在学业上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归因风格。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既要使学生意识到影响学习的多个因素,又要考虑到他们的不同学习的风格, 使学生在努力学习时与现实相联系,针对自己个别差异进行学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从而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克服厌学情绪。

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只能持续7—8分钟。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应用不断变换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挖掘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真诚及时的评价,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和自信。可以充分利用班队会、主题会、兴趣活动等适时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教育。给厌学学生更多的关爱,充分挖掘厌学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导其一步一步努力向好的方面发展。要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孩子掌握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孩子就如同找到点石成金的手指。

科学奠基人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2、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强调了“自我效能”的高低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认为那些自我效能低的人,在选择和完成任务时经常流露出“我不能”的信念,把成功看作是外部不稳定因素所致,而把失败归结于自己能力差,从而使个体对自己失去信心。由此可见,教师如果能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克服学生厌学情绪。为此应注意一方面,使每个学生有多次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增强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言语评价。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使其增强学习自信心。另外,把握好教材和考题的难易程度,过易或过难的教材和考题不利于学生恰当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3、教师应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对学业成败常常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响,如教师、家长和伙伴等,而其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成败的影响最大。因此,要使学生对其学业进行适当的引导,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其一,教师要有民主型作风。教师的作风可划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类。不同的教师作风导致不同的教学心理气氛和师生关系,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成败。只有教师具有民主作风,才有利于学生进行适当的自我学习。其二,教师要寄予学生适当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感,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模式。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寄予高期望, 学生成就不高,会产生压力和过度焦虑,对能力不高的学生,教师期望低,并伴有同情和额外帮助,这些学生有自卑感,甚至产生习惯性无助感。因此,教师对不同学生寄予适当的期望水平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4、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达成共识,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并承认孩子在智力、能力上有差异,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关心爱护孩子,给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要固定的学习时间。购买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有时家长应带头学习,为孩子做学习的表率,并与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合理安排业余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在分担其所遇到的困难和压力,努力创造公平、和谐的家庭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不要对孩子施加题海战术和培养所谓的特长,使孩子精力充沛健康成长。

5、要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定期召开家长会,谈心会,教师与家长要勤联系,对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及时沟通,发现了解步进与不足,采取家长配合教育,步调一致选择适合的方法教育。同时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力度,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经常性检查,还学校一个清静的学习环境。

6、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体育、文艺、游艺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还可以自制体育活动器材,比如胡拉圈、毽子、乒乓球台,跳绳等,经常开展集体活动,比如,跳校园集体舞,编演课本剧等有趣的活动。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

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 篇2

[摘要]职业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应用性的课程。案例故事法是来源于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系统分析了案例故事法在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五个步骤:自由写作、编写案例故事、讲或听案例故事、讨论和总结,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案例故事法;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

职业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心理学分支课程,目的是为职业院校培养合格的队伍[1]。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心理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学效果不佳。案例故事法是案例和故事的结合,是基于案例教学法提出的一种提高教学技能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编写案例故事、讲故事和讨论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案例故事教学法根源于杜威的反思学习理论。杜威提出个体与环境之间互动的经验对于学习者比较重要。通过运用故事教学案例,给学生提供对所学知识反思的机会。虽然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较多,但是以“案例故事法”为关键词搜索知网发现,案例故事法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根据案例故事法的五个步骤将案例故事教学法融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中,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队伍做好准备。

一、自由写作

自由写作阶段主要是学生案例故事写作过程的热身,可以跟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在自由写作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一些案例故事,并让他们自己写下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自由写作结束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由学生报告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别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

二、编写案例故事

自由写作后,开始编写案例故事。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编写出一个真实情境下的案例故事。以“学习动机”这一节内容为例,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缺乏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写一个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案例故事。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只有职校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才能激发其内部动机。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认可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不同的学生缺乏动机类型不一样,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动机结合自身的体验编写案例故事。案例故事需要有事实,还要呈现问题,此外在细节上还可以建议学生从人物的性格和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对话等这些方面入手。

三、讲或听案例故事

编写完案例故事后,再次将学生分组(跟第一次分组不一样)。每个小组中分配三位学生,一个负责讲案例故事,一个重点记录和听故事,另外一个学生负责监控时间。每五分钟为一轮,一轮结束后,三个学生轮换角色。讲故事的学生需要大声讲出案例故事,别的学生不能打断其讲故事。讲完以后参与者总结出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案例故事讲述者和倾听者之间应该多交流。在课堂中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技能,并促使他们参与别人的案例故事。

四、讨论

一些研究者认为讨论是案例故事教学的重要环节。皮亚杰提出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2]。案例的讨论对准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学生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发表自己对案例故事的观点。讨论以6名学生为一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学生的案例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相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你对这个案例故事还有没有别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始终围绕案例故事进行讨论。同样以学习动机这一课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所呈现案例中不同学生动机不足的原因。如有的学生缺乏内部动机,对职业教育没有认同感,觉得职业院校地位较低。另外一些学生没有外部动机,觉得职业院校毕业以后收入不高,企业不认可等。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有的学生可能是低层次的需要没有满足,如家庭经济困难、吃不饱、穿不暖。而有的学生则是缺乏相对高层次的需要,如缺乏父母的关心与爱。针对不同学生写的案例故事,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如何根据诱因理论,归因理论等来提高该案例中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总结

老师需要对学生案例故事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理论在案例故事中的运用。教师在总结中要对每个学生的案例故事及课堂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学生也要对自己案例故事的情况进行反思,可以在个体层面反思也可以集体反思。前者包括自我问询,后者包括同伴间相互经验的交流。集体反思因为涉及跟学生或老师的外部对话,比自我反思程度更深。总结与反思是案例故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既可以巩固案例故事教学法的成果,还可以为以后的案例故事教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包昆锦。《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7-60.

[2]Jean Piaget.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M]。Simon Schuster,1997.

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 篇3

[摘要]教育心理学目前在教学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将介绍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具体主要表现在完善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强各层次运用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技校教学;完善体系;深化改革

一、完善教育心理学研究系统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的,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是进步的方式,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在技校的教学当中,因为技校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教师有不同的经验和方法,再加上各种学科的复杂特性,为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具体情况不断结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系统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1]。这些不断加以完善的理论指导,更加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让它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促成了良性循环。

二、深化教育改革

(一)教育课程

技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首先培养学生的基本品质,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其次在学业上要有学有所长,成为专业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为了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对学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上的掌握和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技校的教学过程当中就逐步帮助学校达成了该目标[2]。技校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停留在书本的理论层面上,必须逐步在实践操作中理解并提高。目前在技校中开展实训课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在实训课程中严格遵守教育心理学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如,保证自我体验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在实训课程中具体体现为,虽然教师在课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但是课程当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分析和论证,在这个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二)教学课堂

教育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真正从心底认为所有的内容是有意义的,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课堂效率[3]。在技校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教师不再仅仅按照传统的方式照本宣科,而是首先向学生说明这节课的意义,以后哪些工作会用到,是哪些重要工作内容的基础知识,学生不再为了考试而学,逐渐明白自己为了将来的工作应该进行学习,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提升了,教学水平也提高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掌握了重点和难点,能够更加轻松地做到有侧重点的学习。

(三)德育教育

为了使学生能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技校在注重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育心理学中,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丰富德育教师的教学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仍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在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传授德育课程,将两者不断结合,使内容不因空乏而无趣,使学生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能想起教师的具体要求,这对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有较强的技术水平,才能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教师素质

教师是与学生接触非常频繁的人,教师的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造成影响,因此非常重要。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管理系统,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让学生看见榜样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各层次的运用

(一)职业培训

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当中各个层次都有具体的指导意见,而职业培训作为学校和社会的重要衔接之一,也受到了重视。在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在学生刚入学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如果学校有一定的条件应当组织学生去真正的企业上岗实习,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会更加领悟理论和指导的意义;在学校也可以开展职业培训的讲座,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听取真正的企业人讲述工作过程中的规整制度,为学生进入岗位提前做好准备[4]。

(二)英语教学

在技校中开展英语教学一直是基础课程的重点之一,将教育心理学切合实际地应用到英语教学当中,注重英语教学与所学专业的密切性,不同专业之间的英语教材可以进行改动,使其更加适合本专业的学习,这样的英语教学有更强的目的性,也有更大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当中也要和未来职业联系起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看见所学知识在将来工作当中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完善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系统、深化了教育改革和在各个层次中取得了效果这三个主要方面,为技校的教学工作提高了质量和效率,应当继续深化应用,不断完善和推进。

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 篇4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的学科。它是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既汲取了与音乐学相关的诸学科的丰硕研究成果,又受到教育学与心理学深入发展的影响,并在学科的构建中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范围与目的,使之既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又有相应的独立品格。

一、研究对象与范围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音乐教育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既包括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研究,亦内含教与学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正如曹理教授强调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既不是简单地应用心理科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或说明音乐教育教学现象,也不是把音乐教育和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而是要揭示在音乐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的交换过程和师生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机能系统的变化与控制的规律。”笔者认为这种注重内外交换与师生交互作用的研究思路显示了国内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动向。

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与教育学和心理学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与音乐教育学相比,它研究形成外在教育形态的心理基础,与主客体相关的人的心理现象,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中深层的心理规律。与音乐心理学相比,它关注的是和音乐教育相关的心理过程,音乐传承、传授、教学与学习的心理规律,尤其是音乐教育情境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音乐能力的诱发、培养、发展,音乐人才的培育亦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对音乐教育心理的研究有重要的参照作用,但不能代替与等同它的研究。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应包括: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目的的分析及研究方法的介绍。对中外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史的回顾与评价。对音乐学习、教师与教学的心理研究,如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研究学生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音乐学习心理的特征;从音乐感受能力的层面分析学习者对音乐各要素的感知能力的培养;探索音乐反应与审美意识建构的关系;音乐技能训练的心理规律等。再如音乐教师心理结构的分析、差异与建构,教师的听赏能力与技能的研究、发展的规律,音乐教学法的心理学分析和课程设置的心理学依据,音乐教学成果的测试与评估等。

二、研究目的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一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任何一种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和人类的基本需要或特定需求是密切相关的,与人类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二是民族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资源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化、对音乐人才与师资的培养,对音乐生活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它对民族的振兴作用亦不言而喻了。三是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和繁荣,体现了音乐教育的研究由表及里、逐步深化,从现象的描述进入深层的剖析。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使教育学的研究更准确、规范,更具科学品格。比如,对学生能力的评估,仅依据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是不准确和不充分的。通过音乐心理学制定的系列音乐能力测试,对其音乐能力的结构会有较全面的把握。

三、研究方法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基本上依循心理学的几种主要方法,如测量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1、测量法。以测量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均属于此方法。如智力测验、能力测验、情绪测验等。按测量的方法分类,有个人测验与团体测验之别;以测量的素材划分有文字测量与非文字测验的不同。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一系列音乐能力和音乐成就测试都属于该类型。

2、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试验法与自然实验法两种。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具有与研究目的相关的设备和条件的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对被试者在严格的条件下进行观察得出较精确的结果。如通过实验室录制的歌唱家演出录谱与原谱对照,分析歌词中最佳的振动音在音高、音强和音色上的处理。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的'试验,研究者可依照研究目的对被试者的实验条件进行必要的控制和变化来获取结果。

3、观察法。观察法分为客观观察法和自我观察法。前者是在自然的条件下,对被试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系统贯彻,以便掌握研究对象的心理状态和活动规律。自我观察法是研究者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内在体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的一种方法。

4、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当面的对话与书面的问卷,搜集被调查者的有关资料,从而掌握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可以分为谈话法和问卷调查法。

5、个案法。是研究者对一个或几个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和追踪研究。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心理学已开始成为一些高师培养新型师资的必修课,也是在职教师继续提高的研讨学科。

教育心理学本科论文 篇5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不同的生活体验会对思想观念有不同的影响。中职学生中也有这样一些迷茫的少年,他们是经历了长期应试教育影响后的“淘汰产品”,他们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变形记》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

一、“南风效应”——用和风细雨打动人心

《变形计》第八季之《少年少年》的廖洪毅一直感念在他饥寒交迫时为他送第一顿饭的老奶奶。在因给猪治病四处借钱,老奶奶递过来仅有的15元钱时,这位平日里一掷千金的富家子再次被感动哭泣。这是典型的教育心理学“南风效应”的应用。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著名的寓言,说的是北风和南风比赛,看谁先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就证明谁更威猛。北风刮起了猛烈的寒风,行人为了抵御寒风的侵袭,裹紧了衣服。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不自觉地敞开大衣,最终南风取胜。“南风效应”告诉人们温暖胜于严寒。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夏日寒”。教师教书育人,建立好的师生关系,是好的教育的起点。教师日常的关心体贴,嘘寒问暖,非常容易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心近了,学生就能向教师敞开心扉。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会促进教师教育手段的贯彻和执行。

二、“四颗糖果”——用宽容替代惩罚

《变形记》中的城市孩子大多数与父母关系极为紧张。有一位母亲伤心无奈地说:“有的孩子是来报恩的,我的孩子是来报复的。”为什么母(父)子成仇?仔细观察,他们的父母经常指责、训斥甚至打骂孩子,等到孩子长大了,对抗开始。所以父母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孩子都会犯错,父母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和纠正孩子的错误呢?教师是学生在学校的“衣食父母”,教师对学生犯错后的处理方式决定着师生关系的走向。鉴于学生已经经历了父母“野蛮粗暴”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批评惩罚也是苍白无力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用“四颗糖果”的故事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要用宽容去对待学生的错误,用奖励替代惩罚,发现学生行为的闪光点,要尊重学生,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变成学生心目中可亲可近、可以推心置腹的人。

三、“瓦尔赫效应”——发现学生的长处

瓦尔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学过文学和油画,但是因为没有天分,表现平平,老师们认为他是平庸之才。化学老师看中他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把他引领上了化学的道路,使得他在化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变形记》第八季《远山的抉择》中也记录着同样的一个故事,主人公城市少年高泽文利用英语特长,给农村孩子当起了英语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那个老师眼中在课堂上不是沉睡就是扰乱课堂、逃课的问题少年,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回了自信。瓦尔赫的成功和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都有其强项和弱项。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为普通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可以结合学校各种形式的活动,如辩论、演讲、手抄报比赛、主持主题班会、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让同学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特长,增强学生适应生活和走向社会的自信心。

四、“门坎效应”——循序渐进,慢慢地将学生引入健康轨道

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使其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在转变学生行为规范的时候,可以借鉴“门坎效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再加上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然后逐步提高目标的层次。综上所述,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漫长的反复的过程。教师在施教时,要耐心、细心,同时还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为能力。如果你把学生看作恶魔,你就如同生活在地狱;如果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

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 篇6

[摘要]教育心理学目前在教学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将介绍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具体主要表现在完善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强各层次运用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技校教学;完善体系;深化改革

一、完善教育心理学研究系统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的,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检验是进步的方式,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在技校的教学当中,因为技校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教师有不同的经验和方法,再加上各种学科的复杂特性,为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具体情况不断结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系统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1]。这些不断加以完善的理论指导,更加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让它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促成了良性循环。

二、深化教育改革

(一)教育课程

技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首先培养学生的基本品质,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其次在学业上要有学有所长,成为专业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为了能够达成这一目标,对学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上的掌握和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技校的教学过程当中就逐步帮助学校达成了该目标[2]。技校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停留在书本的理论层面上,必须逐步在实践操作中理解并提高。目前在技校中开展实训课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在实训课程中严格遵守教育心理学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如,保证自我体验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等。在实训课程中具体体现为,虽然教师在课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但是课程当中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分析和论证,在这个过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二)教学课堂

教育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真正从心底认为所有的内容是有意义的,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课堂效率[3]。在技校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教师不再仅仅按照传统的方式照本宣科,而是首先向学生说明这节课的意义,以后哪些工作会用到,是哪些重要工作内容的基础知识,学生不再为了考试而学,逐渐明白自己为了将来的工作应该进行学习,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提升了,教学水平也提高了,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掌握了重点和难点,能够更加轻松地做到有侧重点的学习。

(三)德育教育

为了使学生能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格公民,技校在注重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育心理学中,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丰富德育教师的教学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仍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在教授专业课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传授德育课程,将两者不断结合,使内容不因空乏而无趣,使学生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能想起教师的具体要求,这对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有较强的技术水平,才能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教师素质

教师是与学生接触非常频繁的人,教师的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造成影响,因此非常重要。将教育心理学引入教师的管理系统,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让学生看见榜样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各层次的运用

(一)职业培训

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当中各个层次都有具体的指导意见,而职业培训作为学校和社会的重要衔接之一,也受到了重视。在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在学生刚入学时,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如果学校有一定的条件应当组织学生去真正的企业上岗实习,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会更加领悟理论和指导的意义;在学校也可以开展职业培训的讲座,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听取真正的企业人讲述工作过程中的规整制度,为学生进入岗位提前做好准备[4]。

(二)英语教学

在技校中开展英语教学一直是基础课程的重点之一,将教育心理学切合实际地应用到英语教学当中,注重英语教学与所学专业的密切性,不同专业之间的英语教材可以进行改动,使其更加适合本专业的学习,这样的英语教学有更强的目的性,也有更大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当中也要和未来职业联系起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看见所学知识在将来工作当中的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在技校教学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完善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系统、深化了教育改革和在各个层次中取得了效果这三个主要方面,为技校的教学工作提高了质量和效率,应当继续深化应用,不断完善和推进。

参考文献:

[1]张锦伟,张华。技工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16.

[2]晏莉,张锦伟。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和对策[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10.

[3]张生弟。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指导[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18.

[4]张薇。打造学生积极心态提升教学活动质量:积极心理引领课堂教学活动的探析[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5.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