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文3000字【通用3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心理学论文3000字【通用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与心理学的论文 篇1

摘要:任何一门科学,最终目的都是用来服务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本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提出了记忆单词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旨在为英语学习服务。

关键词:单词记忆短时记忆艾宾斯浩遗忘曲线

一、引言

通常而言,对于大部分学习英语的人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单词记忆。记忆单词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不单单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大部分人在面对大量的单词的时候,采取的记忆方法通常就是死记硬背,通常的记忆效果是效率低下,事倍功半。

从心理学关于记忆的角度看,学习新单词的过程就是对词在短时记忆中进行加工,并使之进入长时记忆的过程。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转换的速度与质量决定了学习的效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遗忘的发生是不均衡的,总体上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到了一定程度就几乎不再忘记。这些心理学的知识内容都可以用来指导单词记忆。

二、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理论知识

(一)三种记忆系统。

认知心理学以现代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考察人类的记忆现象,认为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登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虽然三个子系统在信息处理、保持时间、信息容量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三种记忆系统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处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因此,相互之间存在极其紧密的联系并构成记忆系统的有机整体。我们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这样的: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

(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由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30%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这条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识记后短期内遗忘较多,过了较长的时间后遗忘发展减慢了,即新近形成的记忆比历时较久的记忆容易遗忘。

三、运用心理学知识有效的记忆来英语单词

依据心理学的知识内容,我提出一些记忆单词应该遵循的方法:

(一)采取组块分组的方法。

这点借鉴了单词循环记忆法的优点,考虑到人的短时记忆的单位大致为7±2个单位。所以将英语单词分组组块来进行记忆。在分组的过程中要考虑好自己的能力和单词释义多少,单词本身的复杂程度,以及单词的发音、相关词的类型。组块记忆相对于整体的记忆来讲,有着一定的优势。组块化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的重组或再编码,是记忆活动中最重要的方法,它将较小的记忆材料结合成较大的记忆单元,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提高记忆效果。对词汇的组块分类其实就是使词汇的记忆更加符合记忆者的心理特征和知识经验,从而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强化瞬时记忆,加强对信息的编码。

瞬间记忆存储时间很短,但却在记忆过程中占据主要作用,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只要再稍经启发,就能很容易地产生联想和回忆。瞬间记忆可以通过强化手段来加深。此外,对单词信息的编码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记忆单词的时候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来对单词进行编码,例如通过逻辑记忆、联想记忆、分类记忆,利用单词读音、构词法、对比记忆、联系记忆等多种方法对单词进行记忆。取代那种对单词进行死记硬背的机械式记忆。

(三)化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

艾宾浩斯在他的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他的这些观察结果告诉我们:人们对于理解的内容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且牢固,理解得越深刻记忆得越牢固,相应地回忆起来也越轻松。机械的记忆不可取。我们的记忆要采取理解的形式,要分析记忆材料的内容。针对单词记忆而言,就要找出单词的释义与自己本身的知识相关的内容,争取做到理解记忆。

(四)及时复习,寻找最佳复习循环点。

遗忘的发生有规律可循,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其发生的规律和影响遗忘发生的诸多因素科学安排复习,尽可能地克服遗忘的发生。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知道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如果说注意方法、循序渐进是根本,那么适时复习则是巩固成果的关键。在记忆众多方法中,不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与循环记忆法相结合才能使学习进入长期的良性循环。首先,复习应当在遗忘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进行在理解的基础上先密后疏、连续不断、密集多样的复习可以给大脑产生强烈刺激,留下深刻印象;其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个人记忆特点的适时复习计划,定时定期地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同时辅以习题进行自我评估、加以强化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五)记忆方法个性化。

记忆是一个很个性化的心理过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法、记忆能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艾宾浩斯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规律。这个曲线并不能完全反映所有人的遗忘特征。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规律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就会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培养自己的记忆的习惯。

四、结语

诚然,关于记忆英文单词的方法不仅仅只有这些方法和技巧,心理学上关于记忆的论述也不只限于记忆结构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也是相对简单地运用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对科学记忆英语单词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技巧,还很不成熟,观点的提出也是不全面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对我们工作学习的巨大帮助,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更多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冯凌,文风。艾宾斯浩遗忘曲线在单词记忆种的运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53-55.[2]尤肖南。记忆与外语学习[J]。教学研究,2003,VOL16,(五):35-37.

[3]邢云,张广伟。论科学复习对客服遗忘产生的影响[J]。教育心理,2005,6:85.

[4]张国忠。遗忘规律的探索与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2,6:68.

[5]皮连生,王小明,王映学。现代认知学习心理学-打开有效学习之门的钥匙[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91-101.

心理学论文3100字 篇2

【内容摘要】绘画是一种投射技术,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利用绘画可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情绪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释放与满足。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图画进行探索,简单探讨隐藏在图画背后的特殊心理意义。

【关键词】绘画艺术无意识投射心理意义

早在18世纪末,欧洲精神病医生就开始把绘画作为一种诊断精神病的方法。现代心理学的先驱弗洛伊德发现,人被遗忘或被压抑的记忆,会以表象和象征的形式在人的梦里或艺术作品中出现。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是理解人类内部心理世界的一个途径。另一个现象,心理学家的先驱荣格经常鼓励病人画画,荣格认为,通过象征物进行幻想是人的内心世界在经历心理创伤或痛苦时试图寻求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20世纪初期,绘画开始成为一种结合心理分析的艺术治疗形式。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绘画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绘画疗法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缺乏。本文旨在简单探讨隐藏在绘画艺术背后的特殊心理意义。

一、寻找“画”的心理源头,探索绘画背后的神秘空间

石器时期的洞窟图画记载了两万多年前的人类已经懂得制作记号和图像作为仪式之用,祈祷他们免受外部环境或外界不可预知力量的伤害。这些远古时代的图画不仅仅是符号,还寄托着人类的情感和希望。近代的绘画也是如此,在某些地方的原始部落,绘画艺术被作为治疗疾病和减轻身心压力的一种方式。如北美印第安部落Navajo结合歌唱、舞蹈和沙画针对特别的疾病,形成特别图形给予治疗;西藏人画曼陀罗也是作为祈求者集中心灵的一种方式,来减轻和治愈心理所遭受的苦痛。

20世纪初,弗洛伊德就曾研究过一些艺术家的作品,那些艺术家的特质和无意识可以从中识别。随后精神病理学家也开始研究精神病患者的艺术表现,如Jaspers、Riese等对梵高作品的研究,1922年Prinzhorn发表《疯者艺术》,1956年Jakab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绘画特点,他们都对精神疾病和绘画的关系做了探讨。20世纪以来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心理学家要求受诊者利用绘画表现作为治疗的一部分,或从图画上的意义来诊断病人潜在的心理困扰。随着绘画心理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绘画心理分析已经成为艺术治疗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二、用“心”读“画”,绘画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沟通交流

绘画是一种表达。绘画通过投射技术,以画的形式将无意识具体象化为一幅绘画作品。绘画的过程就是通过个体在客观现实中寻找到一个与其相似的事物,然后再将自身投射到这个事物上,并向意识表达无意识内容的过程。这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单、从立体到平面、从抽象到具体、从无形到有形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这时候的绘画作品,可以说是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表达与体现。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在绘画作品的线条、色彩中表露出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如线条下笔奔放、孱弱或者细腻表达着不同的心理能量;画中各个方向的线条用力是平均的`,大多体现着绘画者没有找到自己力量的出口,正在寻觅中;画中线条有很多不同的可能,表现了绘画者面对很多选择等问题。又如,色彩冲突,喜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体现了较大的能量感,但处在冲突的状态中;和谐则没有明显的色彩冲突,比如喜欢用同一色系的颜色,体现着追求和谐、苛求完美等心理特征。

绘画以画的形式将无意识具体表现出来,一幅图画可能胜似千言万语,也就是说用图画传递出的信息自然要比语言更丰富、更具体。从画中我们可以解读出画者的性格、情绪状态、人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等,所以可以通过绘画这个方法读懂人的内心。据说,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在同下属谈话时喜欢画一些交叉的直线,这说明他是个性格直爽、固执,还常跟别人发生冲突的人。普希金喜欢在稿纸页边画些人像,这也能说明他是个好与人交往、容易相处、易于共事和活泼好动的人。这跟他们同时代人所谈到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完全吻合。

绘画也是一种沟通交流。人类是先创造图画再创造文字的,儿童也是先学会涂鸦再学会文字的。语言和文字是交流的工具,但是当表达的内容较为复杂时,人们常常很难用言语表述清楚。绘画与语言一样也是交流工具,但二者相比较,绘画来得更加自然,更加具体,也更有象征性。绘画比语言更易沟通,譬如,用绘画与聋哑人交流时,你可能更容易发现一些被隐藏起来的问题。笔者曾遇到一个聋儿,3岁时开始被福利院收养,在他的画中,就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他自己,而且人物都没有耳朵,可以看出他的画投射出他内心对自己耳朵功能的忽视。画纸上孤零零的几个小人,看上去也是那么无依无靠。通过这些画能“倾听”聋哑少儿内心孤独的心声。

绘画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表达,是与生俱来的才能,拥有着超越言语的力量。一般来说,人物画通常是个案本身的投影,或对个案来说是很重要的人及个案对“人”所持的一般性概念。比如大多数小孩子都喜欢画自己的爸爸妈妈,当他们在家庭动态绘画的方法的引导下,如果是画爸爸在从事一些琐碎的家务活动,如看报、付账单和孩子玩耍等,都显示着父亲一般的居家生活,拥有着快乐幸福的家庭气氛。如果是画爸爸开车或是去工作,通常是反映着父亲离弃或离开这个家庭,或整天忙着工作,而孩子期望把爸爸画在里面,以透露其对爸爸期待的心情。如果平常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理,无论我们给予孩子再多,孩子也无法感受到我们的爱。透过这些图画表达可以发现其潜意识里可能存在的冲突或心理上的困扰、恐惧。如果我们明白这些画外的意义,那么我们与孩子沟通交流将会变得更容易。

三、用“画”疗“心伤”,绘画是一把开“心”的钥匙

绘画活动有审美意义,更富有心理意义。自古以来,不管是绘画还是赏画都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有调查发现,美丽的图画有助于减轻病人的疼痛,意大利研究人员曾让病人注视20幅最美的和最难看的作品,发现看美丽画作的人疼痛感减少了1/3,其中让他们感到最舒服的画是梵高的《星夜》和桑德罗·波特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心理研究也表明,人们在画画时,通常会把自己的性格倾向、心理需要、心理问题等不自觉地投射到图画中。通过绘画分析我们可以推测一个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内部心理现实,而且还能看出绘画者的一些人生经历。

绘画能为右脑疗伤。美国心理学家Ley说:“用左脑的钥匙打不开右脑的锁。”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从理性上接受了一切,可就是走不出来,因为创伤印刻在我们的右脑,思维理智的左脑对掌控情绪处理的右脑其实力不从心。这时用言语去劝说对方脱离痛苦往往是不够的,内心经历创伤的人,最严重的痛苦是情绪困扰。右脑中往往印刻着很多的灾难图景和负面情绪,用绘画的钥匙打开右脑的锁,能起到不同于言语性的治疗方法的作用。绘画能治疗处置创伤性情感体验,如Reese曾对16名年龄在5—12岁具有情绪和行为困扰的儿童进行了绘画心理治疗,发现有很好的疗效。

绘画是一种离心灵很近的活动,对生理和心理都有独特的影响。画画,可以表达画者心中的焦虑、忧郁、孤寂或害怕等种种复杂情绪。通过点线的流动、块面的铺展、色彩的渲染,画者的心灵自然地得到抚慰与舒张;画者的抑郁与紧张、成长烦恼带来的躁动与不安,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与平复;画出自己的伤痛,画出自己的心情,一旦画出来之后,画者不良的情绪都能随之得以释放与缓解。可见绘画活动亦是潜移默化的陪护着心灵不断成长的过程。

结语

绘画疗法是在西方和北美发展起来的,在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绘画是一定文化下的产物,画画传递着画者的个体信息,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透过隐藏在绘画背后的“心理画”意义,启迪着我们结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多地去探索、去关注“心理画”背后的奥妙。

心理学论文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心理健康教育也因此正式步入了各大高校的课堂。现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现状及模式构建的方式进行探析, 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心理健康是人本身的一种良好的状态, 对内外部环境都能通过心态的调整而积极适应, 而不会出现心态失衡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与目标的体现形式, 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积极构建适应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 是新形势下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养

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内在表现, 包括人的性格、情绪、气质等各种心理因素, 是培养其综合素质的基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质上是一项心理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高校提供给大学生这样一个发展平台, 通过各种知识和教育模式的深入, 使学生们可以将知识进行消化、选择, 并渗透到自身的修养当中, 从而不断的提高综合素养, 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

(二) 有利于推动其人格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人格的发展, 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是多种主观因素助力人格的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会接受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主观教育, 这些主观教育因素会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帮助大学生逐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其次是客观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会帮助大学生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念, 这些潜在的价值观念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评价和调控, 并且形成自身特有的人格特性, 从而提升人格发展的水平。

(三)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开发潜能、提升能力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开发潜能的前提, 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潜能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 帮助他们深度挖掘自身的潜能, 从而将自身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最终实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全面普及, 并且已作为高等院校的主要教育模式, 受到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而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 由于需求者众多, 其发展速度很快, 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逐渐的凸显出来。

(一) 重视程度不够

近些年,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普遍性、多样性及道德性等多元化的问题特点, 我国在过去的教育发展阶段一直都是重专业轻素质、重思想轻人格、重德育轻心理、重治疗轻预防, 曾一度将德育教育当做心理健康教育来发展。虽然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步步入正轨, 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寻求方式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还不完善, 教育模式依然不健全,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障碍需求, 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需求, 并且心里健康求助的方式也比较单一, 往往只靠思想教育来进行, 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 表现出了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形成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 未能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机结合, 任何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要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 以人为本是时代的发展要求, 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但在目前的发展状态中, 这种优势表现得并不明显, 依然还是以教育本身为主体, 没能凸显出大学生的主体优势。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方式

(一) 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 以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从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但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 主要体现层次如下:

一是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让心理恢复健康状态。很多大学生可能已经产生心理疾病, 那么就需要通过治疗, 让他们恢复健康的心理, 这样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是要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促进心理健康。预防是针对那些没有明显疾病特征的大学生而言的, 积极的预防能使他们远离心理健康疾病的困扰, 也是对这一时期心理健康最好的调整方式, 进而实现这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三是要优化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是可以优化和调节的, 通过开展一些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如新生入学之后的适应问题、学习心态问题的调整等, 中年级学生的恋爱问题、生活问题、学习动力问题等, 毕业生的职业规划问题、发展方向、情绪与压力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调节的问题, 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务目标的重要方面。

(二) 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心里健康教育是建立在一些教育原则基础之上的, 其具体原则可分为系统原则、学生主体原则、教育发展原则。系统性原则是针对大学生进行一项系统性素质教育的工程, 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要求, 所以各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系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各个高校要把心里健康教育进行规范, 系统化, 由点到面的全方面为覆盖,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其系统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心里健康的自我调节与自我预防, 以达到有效的控制自身心理健康的目的。教育发展原则是高校要尽所能的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教育援助、教育诊疗等方面, 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心理健康平台, 助力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也是教育发展原则的关键所在。

(三)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发现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 我国比较注重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以及贫富差距, 这些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首先我国是一个以人际关系为沟通网的社会, 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 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次是学习成绩的影响。学习、考试是多年来中国教育的传统, 很多考试另大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 也是就我们常说的考试综合征。如何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并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考试, 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再次是贫富差距大产生的心理问题, 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相差悬殊, 使得很多大学生产生自卑、甚至极端心理, 导致一些恶性的事件的发生率逐年提高, 因此, 各高校也要把此项内容列为心理教育内容的重点。此外, 我国大学生还有一些其它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就业压力心理问题、单亲或独孤家庭心理问题等等, 各高校要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考虑, 制定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从根源上杜绝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总之, 在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 要本着促进、发展、预防、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 运用积极有效的教育模式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让大学生能够充满自信的走向社会、参与竞争、迎接挑战。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