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词(通用24篇)

《陶渊明诗词(通用24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赏析】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悠然见南山散文 1

坐着大伯的车子,我来到了爸爸从小长大的地方。这里实在太美了,美地无法用言语形容。我只能说,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一般!

在我的记忆中,我看到最美的地方,莫过于电脑上九寨沟的图片,我觉得那已经不是在人间应该有的。地方,那应该是天宫中的美景。但是,九寨沟给我的是奇幻绝伦,它绚丽,幻美,让人不敢相信。而这里,给我的是自然的美丽,很真实,很实在,让人不得不赞叹的自然之美。

现在,让我告诉你,这里就是浦江袅溪村,我爸爸从小在这里长大,喝这里的溪水。我真有点羡慕我爸爸了,小时侯生活在这么美的地方。

哦,对了,还没有和你说到底是怎么个美呢!这里两边群山连绵,山上是成片的翠竹,在微风的吹拂下,它们纷纷摇曳着。在整片的绿色之中夹杂着一些粉红,刚开始不知道是什么,问了舅公才知道,是野樱花。我在舅公家门前看到过,那和日本国花樱花不一样,它的花很小,很容易让人想到小巧玲珑。在农家之中,缓缓流过一条小溪,爸爸说,以前那是一条大溪,夏天的时候,他经常和大伯在溪中游泳捉鱼。现在溪很小了,所以也见不着鱼的影子了。但是,在爸爸的带领下,我们抓了一些横行霸道的小螃蟹。

陶渊明曾写过《桃花源记》,在文章的末尾,写的是“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就是告诉我们,世外桃源是不可能有的。而陶渊明本人,追寻的是安宁和谐自由,在我看来,他崇拜那些隐居者,而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说明了这一点。如果陶渊明还在世的话,一定让他到这里来欣赏一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诗词 2

【朗读节奏划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写作背景】: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简析】: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 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陶渊明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陶渊明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陶渊明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陶渊明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陶渊明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陶渊明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陶渊明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陶渊明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陶渊明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陶渊明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陶渊明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陶渊明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陶渊明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陶渊明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陶渊明诗词 3

《饮酒其四》

魏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赏析】

这首诗表面写饮酒的悠闲自在,实际却隐藏着作者深沉的哀伤。秋天是菊花开得最美的季节,在众芳摇落之时,它傲立枝头,尽情绽放自己的美丽。正因为菊花具有不媚俗不趋时的高尚节操,陶渊明才如此喜爱菊花,“秋菊有佳色”,“佳色”不过是“浅红淡白间深黄”,它的颜色并不十分绚丽,作者之所以称“佳”,那是因为菊花的。内在品格之美。“裛露掇其英”,作者趁菊花沾满露珠之时采摘菊花瓣,真是色香俱佳。晋代有服食菊花的习俗,据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然而,作者服食菊花不仅在于强身,还代表了其高洁的志趣与操守。屈原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正是如此。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作者将菊花瓣泛于酒中饮下,就觉得突然间忘却了世间的烦恼,而且饮下这菊花泡的酒,就使我远离了官场是非,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忘忧”,如果心中无忧,自然不会“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郁积的幽愤之情;“遗世”,超脱俗世,主要是指远离官场,隐居避世。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因为陶渊明本不想隐居,他有志“大济于苍生”,只是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才决定退隐。

后面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表达了终生隐居的决心。这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做法,作者心有壮志,却不满这黑暗的现实,他的饮酒看似是怡然自乐,其实也是一种宣泄激愤的方式。

扩展阅读:陶渊明的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扩展阅读:陶渊明的人物评价

颜延之《陶徵士诔》:居备勤俭,躬兼贫病。人否其忧,孑然其命。隐约就闲,迁延辞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纠缠斡流,冥漠报施。孰云与仁?实疑明智。谓天盖高,胡愆斯义?履信曷凭?思顺何置?年在中身,疢维痁疾。视死如归,临凶若吉。药剂弗尝,祷祀非恤。傃幽告终,怀和长毕。

沈约《宋书·隐逸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杨休之《陶集序录》: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

王通《文中子中说·立命篇》: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闭关也。”

《晋书·隐逸传》: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孟浩然《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赏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陶渊明诗词 4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的代表作之一,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诗的开头四句很耐人回味,身处闹市,却没有被车马的喧嚣所打扰,这是因为“心远”,内心的宁静,有着出世的念想,这不正印证了古人所说的“大隐隐于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古名句,它写出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心境,热爱自然的情趣,尤其是这个“见”字凸显了诗人无意之举,无意间,山入眼帘,苏轼对此句曾说道:“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杂诗·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的《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这首诗具有很强的哲学性。诗的前四句感叹人生之无常,像是路上的尘土,随风飘转,透露着无奈,这种心境与当时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当时战乱频繁,人们流离失所,生命无常。 中间四句写诗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欢乐。 最后四句我们常常用来做格言,勉励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是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描绘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子,可却是草盛豆苗稀,日出而作,月出而归,尽管劳作很辛苦,但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心情很是愉快。

《形影神三首》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三首》这三首诗可能对不少人来说很陌生,但是对我们读懂陶渊明有着重要的。帮助。这三首诗通过形影神三者的对话,探讨了人生的哲学。清代文学家方东树曾说道:“《形影神》三诗,用《庄子》之理,见人生贤愚、贵贱、穷通、寿夭、莫非天定,人当委运任化,无为欣戚喜惧于其中,以作庸人无益之扰,即有意于醉酒立善,皆非达道之然。”

《形赠影》中形讲述了,天地是永恒的存在,草木能复生,而人作为万物灵长,生命却是如此的短暂,希望能及时行乐,有酒莫要推辞;《影答形》中影回答道:“虽然人不能长生不老,但却可以立善,将自己的美名流芳百世,万古长存”;《神释》中神作的最后的阐释,万物都有其生长的规律,人无论是老的、少的、聪明的、愚笨的生命都有终结的那一天,人应顺其自然,不要想太多。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是渺小的,许多事情你无法掌控,没有什么好怕的,也没有什么可以忧愁的,一切顺其自然。

悠然见南山散文 5

曾经问自己,回到最初的地方,能否遇见原来的自己?想念那时挥霍过的时光,追忆那些年奔跑着的脚步,望着远方不知所措。真的不知,是只想回到出发的地方,看看那时的自己?还是想念那时的某个人某段回忆,看他们是否还在原地?

现在问自己,不去想未来明天,是否真的会奋不顾身?渴望明媚的世界,希冀随心的生活,轻拂微风无可奈何。到底是未来绚烂的光吸引着我前进,还是自己心中的执意义无反顾?

过去,现在,未来,总在脑海中回忆,话起,想象。一直以来,总是想念过去的点点滴滴,却无力回忆,好像害怕了。时间的脚步一点一点的渗透在生命里,告诉我过去只能是曾经。即使走在来时的路上,似乎也无力话起。不知这漫漫长路,我究竟在等什么。用力的活着,却在用心织着的梦想里,丢失了自己。

来时的风,当下的路,回家的灯,兜兜转转的脚步,徘徊,起步,奔跑。能否重新走一回来时的路,轻抚那时的微风,嗅一下花草的芬芳,找回我要的少年。

也许真的是自己要的太多了,一份贪婪扰乱了所有的生活。如果人生执意如此,走到最后,扫尽尘埃,依然是一无所有,又何必一定要紧握过往。只愿在有生之年,费尽心思让过去与未来在狭路相逢时,相视而笑。

走过风雨,穿过荆棘,明天一定会到达。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我只想守着一份清宁,几许淡然,平凡度日。

陶渊明诗词 6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老师叫高原,她的人和她的名字一样淡雅而又美丽。由于她的每节课都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系中唯一满堂爆满甚至连体育系都抢着座位来听的课,所以我才开始从关注她的课,到喜欢她的课,转而喜欢上了陶渊明——这位东晋末期唯一的一位集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于一身的学者。

事隔七年,当我再次把这本《陶渊明作品集》拿起拜读时,才逐渐理解了当年高原老师讲给我们的关于陶渊明的处世哲理和他的一些诗句含义。

同样的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当年我只是一个单纯而没有生活压力的学生;如今,我即将步入而立之年,上面有年迈的父母,下面有需要照顾的孩子,自己在工作中也有很多烦心的事,再读陶先生的作品,才真切感受到高原老师如此喜欢陶先生作品的真正原因。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很喜欢陶先生在《饮酒》诗中的这两句。陶先生生活在一个门第制度森严、时局动荡的东晋末年,他曾几次“入世”,但每次都是伤痕累累地“出世”。他有一腔抱负,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在三十九岁的时候,他最终选择了他的人生归宿:归隐田园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渲染了一种悠远的意境。“菊”在中国文学传统中象征芳洁自持,而陶先生,对菊更是情有独钟,在他之后,就再也没有人像他这样能写出菊花的魂,能将菊花爱到骨子里去;而“南山”象征不得志的儒士退隐山林。这句正写出了他芳洁自持、退隐山林的人生理想!意境所展示出来的是平凡的生活,但却蕴含着高洁的人生追求和情操。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对于这句诗,我个人认为陶先生能将想说的话以想说又不说的方式表达出来,给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意犹未颈的感觉。

如果在我心情烦躁、因个人的得失而伤感的时候,想到陶先生的这两句诗,我的心灵似乎就到了一个脱俗去尘的境地,回归于生命中最初的本质,回归于纯朴宁静。

我自己的人生格言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是,我几乎没有按照这一原则处理过任何一件事。陶先生却不同,他穷尽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理想的人生,在失意中坚毅顽强地爬起来,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归宿。我的人生归宿又在哪里?难道是现在的这种生活状态吗?

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在《归园田居》诗一中,陶先生借关在笼中的鸟和困在池塘中的鱼来表达自己渴望自由、回归自然的人生理想。

我从小生在庆阳、长在庆阳,直到高三毕业后,才离开了我的故乡来到了这里。对于故乡,我有着深厚的情感,经常在梦中出现儿时上学的路、春天里漫山遍野的杏花、守在门口等我放学回来的外婆……一晃整整十年了。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根,我的根就是我的故乡庆阳,尽管它还是那么的。贫穷、那么的落后,可它在我的心中,永远是那么山花烂漫,留给我的,是一辈子也回忆不完的美好记忆……

我的父亲从今年七月查出肺癌晚期至今,经常在嘴边唠叨的就是能回趟老家,我们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父亲的病情能够有所好转,我们陪着他回趟老家。鸟儿、鱼儿尚且思恋自己的故乡,更何况是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呢?我想陶先生在写这句诗时,是不是也在想念自己梦牵魂绕的故乡呢?

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知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陶潜《五柳先生传》

晋代,无论是司马炎的西晋,还是司马睿的东晋,都可以说是不适合人奋发的:昏乱的西晋看到制造出的“八三之乱”,颓展的东晋容不下“闻鸡起舞”。于是乎,才子们为了避免无尽的迫害,为了逃出黑暗的现实。抑制内心的进取心和胸中的才华智慧,选择了“清淡”或“玄学”,而企图改变的努力者,或郁郁而终,或自陷泥潭。

相性之下,陶渊明似乎是既“渊”且“明”。他“渊”,所以他不将毕生才情用在一个昏暗的世道中,而是选择了诗词歌赋作为他挥洒才情的工具,他“明”,所以他不愿将自然心境投在一片锦衣华服的污泥中,而是选择了世外桃源作为他度过余生的净土,后人赞他的才情无人匹敌,是田园诗派的一代宗师。可是,真正的他喝酒,疯狂的喝酒,喝到每饮 必醉,醉了又醒,醒了又喝,喝了又醉。

喝醉过的人都知道,酒中乐,在于醉,酒中苦,在于醉。苦不是要麻痹自己的心灵,又怎么愿意承受大醉初醒的痛苦?李白喝酒,是因为不遇明主;杜甫喝酒是因为,心系苍生;李贺喝酒,是因为才无人知。他呢?苦 他当真已绝生俗,他怎么会醉?只有一种可能,他也曾有“诗仙”之愿,“诗圣”之悲,“诗鬼”之憾!

他醉,其实是因为割不断对君王的期待,对世道的希望,因为他不愿,世人皆醉他独醒,于是他也寻醉,诗之子陶渊明,不过是工具而已,他若是愿意,他笔下的淑女一样可以窈窕,君子一样可以翩翩。可是,他宁可离开污浊的人世,寄倚余山水之间,他可以不做,却不能不想,想到现实。想到污浊的人世,他醒,他醉。

终于,在那一天,他永远醉了,再也不醒。他已然不愿意重复那醉后复醒的痛苦,很快,使他醉去一切也都一醉不醒——

二年夏六月壬戌,刘裕至于京师。傅亮承裕密旨,讽帝禅位,草诏,请帝书之。帝欣然谓左右曰:“晋氏久已失之,今复何恨。”乃书赤纸为诏。甲子,遂逊于琅邪第”。

陶渊明诗词 7

荣木 其四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先师遗训,余岂云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劝农 其四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

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劝农 其二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

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荣木 其三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

徂年既流,业不增旧。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我之怀矣,怛焉内疚。

命子 其二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

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逸虬绕云,奔鲸骇流。

天集有汉,眷予愍侯。

归鸟 其三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翼翼归鸟,相林徘徊。

岂思失路,欣及旧栖。

虽无昔侣,众声每谐。

日夕气清,悠然其怀。

赠长沙公 其三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

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

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答庞参军 其三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伊余怀人,欣德孜孜;

我有旨酒,与汝乐之。

乃陈好言,乃著新诗;

一旦不见,如何不思!

答庞参军 其四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嘉游未歝,誓将离分;

送尔于路,衔觞无欣。

依依旧楚,邈邈西云,之子之远,良活曷闻。

时运 其二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洋洋平潭,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陶渊明诗词 8

篇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篇二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篇三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悠然见南山景色作文 9

悠然见南山景色作文

因为爸爸的老家在浦江,所以在正月里,我们全家去了一次浦江。一路上的颠簸使我想吐,因为自己晕车。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你是在写游记还是写你拜年的过程啊?那么我告诉你,是因拜年而写游记。

坐着大伯的车子,我来到了爸爸从小长大的地方。这里实在太美了,美地无法用言语形容。我只能说,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一般!

在我的记忆中,我看到最美的地方,莫过于电脑上九寨沟的图片,我觉得那已经不是在人间应该有的地方,那应该是天宫中的美景。但是,九寨沟给我的是奇幻绝伦,它绚丽,幻美,让人不敢相信。而这里,给我的是自然的美丽,很真实,很实在,让人不得不赞叹的自然之美。

现在,让我告诉你,这里就是浦江袅溪村,我爸爸从小在这里长大,喝这里的溪水。我真有点羡慕我爸爸了,小时侯生活在这么美的地方。

哦,对了,还没有和你说到底是怎么个美呢!这里两边群山连绵,山上是成片的翠竹,在微风的吹拂下,它们纷纷摇曳着。在整片的绿色之中夹杂着一些粉红,刚开始不知道是什么,问了舅公才知道,是野樱花。我在舅公家门前看到过,那和日本国花樱花不一样,它的花很小,很容易让人想到小巧玲珑。在农家之中,缓缓流过一条小溪,爸爸说,以前那是一条大溪,夏天的时候,他经常和大伯在溪中游泳捉鱼。现在溪很小了,所以也见不着鱼的'影子了。但是,在爸爸的带领下,我们抓了一些横行霸道的小螃蟹。

陶渊明曾写过《桃花源记》,在文章的末尾,写的是“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就是告诉我们,世外桃源是不可能有的。而陶渊明本人,追寻的是安宁和谐自由,在我看来,他崇拜那些隐居者,而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说明了这一点。如果陶渊明还在世的话,一定让他到这里来欣赏一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初二作文 10

初冬,阳光虽然照着大地,但风却凛冽,空气有点干燥。热而,有一种花它们却开得更加灿烂,更加芬芳,难怪有千古名句“此花开尽更无花”----它便是菊花。

我跟我姨夫,伴着阳光,踏着石子路,寻找着能够药用的野菊。因为其中有与菊花特别像的花,一种我们叫不出名字的花,黄色的,也还在其中捣着乱,我姨夫还错把它当成的它呢。突然,一大片鲜艳的。黄色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似乎有种特殊的感觉――不错,它们就是。我飞奔起来,顾不上脚下的利石,忘怀地跑着。跑到跟前,它们一朵连一朵地朝着太阳,我不敢确定,用手摘下一朵,放在鼻尖嗅一嗅,应该是的,我尖叫起来,忙于验证它们。不负所望,它们果然就是。

我飞快地舞动着双手,希望自己化身为章鱼,不一会儿,脚边几株便被采得差不多了。刚准备换阵地,却无论如何也转不过

身,我的衣服被刺挂住了。说到这里,望一望周围,连花就有好几种什么植物都集于一地。菊花为什么要与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长在一块呢?又或真是花之隐逸者也?不容我多想,一挣脱掉那“护花使者”,便又开始采起菊来。

野菊总是分散着长的,我们只好不停地找新的野菊花地。一块连一块,一朵连一朵,太阳暖烘烘地照着,手上的伤口已经冒出一颗血珠,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采了许久。可是提一提看上去很多的菊花,也许连一斤也没有,这可是一、两个小时的成果啊!我眼前仿佛闪过一张又一张农民正在辛苦劳作的画面。再摘一点吧!再摘一点就走。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再”,一点一点的积累,我们采了一大袋。我们学习知识是不是就是这样呢?一点一点的积累。

夕阳还未落下,在我们的努力下,只留下了那些光秃秃的花梗在宣告它们的曾经。我们得回家了。那一刻,我仿佛悠然地见到了“南山”。

悠然见南山散文 11

悠然见南山散文

坐着大伯的车子,我来到了爸爸从小长大的地方。这里实在太美了,美地无法用言语形容。我只能说,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一般!

在我的记忆中,我看到最美的地方,莫过于电脑上九寨沟的图片,我觉得那已经不是在人间应该有的地方,那应该是天宫中的美景。但是,九寨沟给我的'是奇幻绝伦,它绚丽,幻美,让人不敢相信。而这里,给我的是自然的美丽,很真实,很实在,让人不得不赞叹的自然之美。

现在,让我告诉你,这里就是浦江袅溪村,我爸爸从小在这里长大,喝这里的溪水。我真有点羡慕我爸爸了,小时侯生活在这么美的地方。

哦,对了,还没有和你说到底是怎么个美呢!这里两边群山连绵,山上是成片的翠竹,在微风的吹拂下,它们纷纷摇曳着。在整片的绿色之中夹杂着一些粉红,刚开始不知道是什么,问了舅公才知道,是野樱花。我在舅公家门前看到过,那和日本国花樱花不一样,它的花很小,很容易让人想到小巧玲珑。在农家之中,缓缓流过一条小溪,爸爸说,以前那是一条大溪,夏天的时候,他经常和大伯在溪中游泳捉鱼。现在溪很小了,所以也见不着鱼的影子了。但是,在爸爸的带领下,我们抓了一些横行霸道的小螃蟹。

陶渊明曾写过《桃花源记》,在文章的末尾,写的是“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就是告诉我们,世外桃源是不可能有的。而陶渊明本人,追寻的是安宁和谐自由,在我看来,他崇拜那些隐居者,而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说明了这一点。如果陶渊明还在世的话,一定让他到这里来欣赏一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诗词 12

(一)

---

踩着历史浪花泛起的波纹

穿过石头。冰块。钢筋与水泥

沿着风指的小路,向田园深处

南山下,遇见五柳先生 粗布素衣

---

池塘边绿树幽径,一座篱笆院

与先生相遇而坐,有酒盈樽

先生闭口不谈隐逸,不谈田园格律

紧握一池春水,眉宇深凝

---

我说:先生 你任真不为形役

坐在青山怀抱里,写诗度日

你,倾听劳苦大众的心声

你,用文字鞭挞了封建统治的暗

你的《桃花源记》比共产党宣言早了一千多年

�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太阳徐徐落入西山,明月缓缓走出东岭。万里明月清辉四射,浩荡夜空闪闪发亮。丝丝寒风轻轻叩门,夜深才觉枕席寒冷。气候变化始知换季,难以成眠才晓夜长。倾吐愁思无人应和,独自举杯与影对饮。无情日月弃我远去,空有壮志无处施展。耿耿于怀忧伤悲泣,捱到天亮内心动荡。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即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育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索月出东岭。迢迢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体现。

由此四句诗,亦见陶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入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

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进而豪放,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

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陶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土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陶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陶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采菊东篱下初二作文 13

采菊东篱下初二作文

初冬时,虽然阳光普照大地,但风刮得很大,空气也有点干燥。天气很热,但是有一种花开得更鲜艳,闻起来更香。难怪古往今来有一句名言,“这朵花没有花开得更多”——那就是菊花。我和叔叔沿着阳光,沿着砾石路走着,寻找可以入药的野菊花。因为有些花和菊花非常相似,一种我们不能命名的花,黄色,它仍然处于混乱中。我叔叔把它当成了它突然,一大片亮黄色吸引了我的目光。

我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感觉——是的。,他们是我冲了上去,无视脚下的石头,以一种难以忘怀的方式奔跑着。跑到前面,他们一个个朝太阳跑去,我不敢肯定,一个个用手摘下来,放在鼻尖上闻闻,应该是的,我尖叫着,忙着验证他们不出所料,他们确实是我迅速挥动双手,希望成为一只章鱼。很快,我脚边的几株植物就要被收集起来了。只是准备换个位置,但无论如何也不能转弯

尸体,我的衣服被荆棘卡住了。说到这里,如果你环顾四周,有几种植物聚集在一个地方,甚至是花。为什么菊花会和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一起生长?或者它真的是一个花的隐士?不允许我多想,我一脱离“护花使者”,就又开始摘菊花了。野菊花总是分散的,所以我们必须继续寻找新的野菊花地。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阳光温暖地照耀着,一滴鲜血从我们手上的伤口流了出来。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收集了很长时间。然而,如果你提到菊花,它看起来很多,也许它甚至没有一公斤重。这是一两个小时的结果。在我的眼前,似乎闪现出农民努力工作的画面。多挑一些!多挑一点就走。正是这种“一次又一次”,一点一点地积累,我们摘了一个大包这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方式吗?一点一点积累夕阳还没有落下。在我们的努力下,只有那些光秃秃的花梗留下来宣告他们的过去。我们必须回家那一刻,我仿佛悠闲地看着“南山”。

陶渊明诗词 14

[晋]陶渊明《杂诗(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1。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2。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3!

得欢当作乐4,斗酒聚比邻。

盛年5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6。

注释:

1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意谓人与植物不同,生而无根,飘流转徙如陌上之尘耳。丁《笺注》:“根蒂,犹言根柢。蒂与柢为同音假借字。”古《笺》:“《古诗》:‘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王叔岷《笺证稿》:“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又云:‘飘若风尘逝。’”

2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意谓人如尘土随风转徙,无恒久不变之身,今日之我已非往日之我矣。

3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意谓尘土飘转,一旦落地即成兄弟矣,何必骨肉才相亲乎?丁《笺注》:“《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曰:“言何必真同胞始谓之兄弟,凡人皆兄弟也。”渊明《与子俨等疏》:“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之内皆兄弟之义。”

4得欢当作乐:意谓得遇友好当作乐也。欢:友好。

5盛年:壮年。

6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古《笺》:“《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邢疏:‘岁月已往,不复留待我也。’”

赏析:

此诗言人生飘忽不定,短暂无常,既能相聚即为兄弟矣。遇友好则当以酒为乐,而不负此时光耳。末四句,非仅为饮酒而发,呼应开首四句,亦寓勉励之意于其中也。

采菊东篱下全诗 15

采菊东篱下全诗

《饮酒》

作者:陶渊明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诗意: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教师随笔 16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教师随笔

上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留级生生刘钰说:“老师,‘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读‘xiàn’。”问其原因,说原来的老师是这样读的,而且还特别强调了。是啊,我在听课时也发现有的教师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错读为“xiàn”。而且给解释,“见”字读“xiàn”的时候即为“显露,出现”的意思,并且还举例,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图穷匕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等等。对此,笔者不由得产生了疑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到底是读“jiàn”,还是读“xiàn”?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第669页,“见”字有两种读音,为jiàn和xiàn。读jiàn时有9种意思:1动词,“看到,看见”;2动词,“接触,遇到”;3动词,“看得出,显现出”;4动词,“指明出处或需要参看的。地方”;5动词,“会见,会面”;6名词,“对于事务的看法,意见”;7“姓”;8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9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而读xiàn时则只有1种意思,意为“出现”。

而翻开《古代汉语字典》第749页,“见”读jiàn时有16种意思,读xiàn则有4种意思。读xiàn音时,4种意思分别为:“显现,出现”;“表现”;“现在”;“现成”。

回到诗句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大致的意思是“在东边的篱下采菊花,南山悠悠在眼前。”因此,在这里主要存在“见”字是解为“看到”还是“出现”的意思。这就要追溯到这首诗的来源,最早集录陶渊明的昭明太子萧统,在《昭明文选》中收录此诗时,“悠然见南山”作“悠然望南山”。后来苏东坡说,“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若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此后,大家都抛弃了原来的“望”,接受了后来的“见”。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实际上是指“望”。而“见”字作“望”的意思时,读“jiàn”,因此,在这个诗句里,“见”应该读jiàn。

我把此文发布在我的博客上,大浪淘沙说,读“见”(jian),原因是这里的主体是作者,先采菊,而后悠然,悠然之时无意间看见南山,几个动作是连贯的。应为见(见)。白桦林黑华林说,读“见”,古语中有“见”通假为“现”的,所以有人这样读了。此句中主语是诗人,所以“见”应该是谓语,也就是受主语支配的。如果是“现”便为使动句了。

由此看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应该读“jiàn”,决不能读“xiàn”。

悠然见南山的上是什么 17

作品赏析

全诗以平静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陶渊明诗词 18

1、《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2、《答庞参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来?

3、《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4、《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着。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5、《还旧居》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6、《酬丁柴桑诗》

有客有客。爰来宦止。

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飧胜如归。聆善若始。

匪惟也谐。屡有良游。

载言载眺。以写我忧。

放欢一遇。既醉还休。

实欣心期。方从我游。

7、《读山海经》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蔫足有!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8、《读山海经》

岩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何以废共鲧?重华为之来。

仲父献诚言,姜公乃见猜。

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

9、《拟挽歌辞》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10、《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采菊东篱下散文 19

采菊东篱下散文

泡了一杯菊花茶,想起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这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名句,几乎稍微有点文学知识的人都是熟知。其恬然、闲适的乡土生活,不知让多少人为其赞�

他所以采菊,采什么菊呢,我想应该采的是白菊花,因为众多菊花中,唯有白菊花才可以入药,做饮料使用。如果仅出于观赏,是不必采也不应该采回家的。陶渊明弃官归农后,亲自种地,栽菊于东篱,既是他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也是他精神上的一种情趣。栽菊和采菊对他而言,于寄情和实用都是一举两得的事。

根据中药的药性分析,白菊花是:性微寒,味甘、苦,入肺、肝、肾经。其功用有:1,散热解表:风温初起,微寒发热,头目昏痛,或眼赤痛等。2,清肝明目: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头目眩晕等。3,解毒医疡:疮疖痈疔,红肿热痛。所以菊花是一种好药材。

陶渊明为什么这么喜欢菊花呢,除了菊花的`实用价值而外,菊花的秉性和他的个性也很相像。正如苏东坡说的,菊残犹有傲霜枝。百花谢了就凋零地上化作尘泥,菊花则不是这样,花谢了,依然牢牢地固着在枝头,那怕凌霜经雪,都还傲然屹立。而陶渊明自己就是这种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硬性子,看不惯那种炎凉世态,而且敢于傲视权贵的人,同气相求,因此在众多花卉中,他独喜菊。

陶渊明要弃官归农,当然是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他看不惯这一切,才宁可隐居田园,不愿随波逐流,不愿仰人脸色,不愿奴颜卑膝。好在那时的他,弃官可以回家种地,有几间陋屋可居,有几亩薄田可种,正如他在《归去来辞》中所言:“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陶渊明理想中的生活乐园是他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那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和他当时所生活的黑暗社会是一个鲜明的对照。虽然那只是空想,对于现代很多人都还有一种向往的情怀。

当今,居住在城市的公寓楼里的人,过着朝九晚五的紧张而单调的生活,最多在自家阳台上能放置几盆盆花,想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适生活,已不可得了。

陶渊明诗词 20

归鸟其二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

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遇云颉颃,相鸣而归。

遐路诚悠,性爱无遗。

停云其四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答庞参军其五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昔我云别,仓庚载鸣;

今也遇之,霰雪飘零。

大藩有命,作使上京;

岂忘宴安?王事靡宁。

劝农其五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命子其五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命子其十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日居月诸,渐免子孩。

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劝农其六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命子其八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

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

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停云其二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停云霭霭,时雨[氵蒙][氵蒙]。?。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时运其三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挣,寤寐交挥。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陶渊明诗词 21

《杂诗》

魏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译文: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鉴赏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自》李善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 这种音调,在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赏析 22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诗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这里不能作“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人有着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体悟,去咀嚼。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正像开头说的,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也许,人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明)的`全部人生。

扩展:

早年生活

酉阳桃花源五柳广场雕塑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仕宦生涯

借山归隐图(佟春凤国画作品)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隆安二年(公元3),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义熙元年(公元4)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

隐居生活

陶渊明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四年(公元4)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义熙十一年(公元4),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义熙十四年(公元4),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作品类型

饮酒诗

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 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悠然见南山作文 23

悠然见南山作文

悠然见南山

因为爸爸的老家在浦江,所以在正月里,我们全家去了一次浦江。一路上的颠簸使我想吐,因为自己晕车。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你是在写游记还是写你拜年的过程啊?那么我告诉你,是因拜年而写游记。

坐着大伯的车子,我来到了爸爸从小长大的地方。这里实在太美了,美地无法用言语形容。我只能说,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一般! 在我的记忆中,我看到最美的地方,莫过于电脑上九寨沟的图片,我觉得那已经不是在人间应该有的地方,那应该是天宫中的美景。但是,九寨沟给我的是奇幻绝伦,它绚丽,幻美,让人不敢相信。而这里,给我的是自然的美丽,很真实,很实在,让人不得不赞叹的自然之美。 现在,让我告诉你作文 你也可以投稿,这里就是浦江袅溪村,我爸爸从小在这里长大,喝这里的溪水。我真有点羡慕我爸爸了,小时侯生活在这么美的地方。

哦,对了,还没有和你说到底是怎么个美呢!这里两边群山连绵,山上是成片的翠竹,在微风的吹拂下,它们纷纷摇曳着。在整片的绿色之中夹杂着一些粉红,刚开始不知道是什么,问了舅公才知道,是野樱花。我在舅公家门前看到过,那和日本国花樱花不一样,它的花很小,很容易让人想到小巧玲珑。在农家之中,缓缓流过一条小溪,爸爸说,以前那是一条大溪,夏天的时候,他经常和大伯在溪中游泳捉鱼。现在溪很小了,所以也见不着鱼的'影子了。但是,在爸爸的带领下,我们抓了一些横行霸道的小螃蟹。

陶渊明曾写过《桃花源记》,在文章的末尾,写的是“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就是告诉我们,世外桃源是不可能有的。而陶渊明本人,追寻的是安宁和谐自由,在我看来,他崇拜那些隐居者,而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说明了这一点。如果陶渊明还在世的话,一定让他到这里来欣赏一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